[精品]超高层办公楼核心筒设计_图文共16页
《高层核心筒设计》课件

组合式核心筒
总结词
组合式核心筒由矩形核心筒和圆形核心筒组合而成,具有较好的空间利用效率和结构性能,适用于高 层建筑尤其是超高层建筑。
详细描述
组合式核心筒的设计需要考虑建筑平面布局、结构受力等因素,以确保安全和经济性。其建造需要采 用特殊的施工技术和材料,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经济性。组合式核心筒的空间利用效率较高,能够 提供较大的使用面积,同时其结构性能也较好,能够承受较大的侧向力。
异形核心筒
总结词
异形核心筒具有独特的美学效果和空间利用效率,适用于具有特殊需求的建筑。
详细描述
异形核心筒的设计需要考虑建筑美学、结构受力、施工难度等多个因素,其建造 需要采用特殊的施工技术和材料。异形核心筒的空间利用效率较高,能够提供较 大的使用面积,同时其外观独特,能够满足建筑师和业主的特殊需求。
THANKS
感谢观看
03
核心筒的布局和优化
核心筒的平面布局
01 核心筒平面布局的原则
确保结构安全、经济合理、便于施工和维护。
02 常见平面布局形式
矩形、圆形、椭圆形等,选择合适的布局形式需 考虑建筑功能、结构要求和施工难度等因素。
03 核心筒尺寸优化
根据建筑高度、抗震等级、使用功能等因素,合 理确定核心筒的尺寸,以达到结构安全和经济合 理的目标。
核心筒的空间优化
01 空间优化的目标
提高建筑使用效率,降低建筑造价,提升建筑品 质。
02 空间优化的方法
采用合理的结构体系、优化核心筒的空间布置、 考虑设备管道的安装空间等。
03 空间优化的注意事项
确保结构安全,满足建筑功能需求,考虑施工的 可操作性。
核心筒的节能设计
01
02
03
超高层写字楼核心筒布局技巧,分分钟省下10个亿!

超高层写字楼核心筒布局技巧,分分钟省下10个亿!前言不好好布局,分分钟让你损失10个亿。
最近读了几篇与超高层写字楼相关的文章(引用见文末)有所启发,超高层写字楼如何合理安排空间布局,使功能的完备性与使用率之间达到最佳契合点是核心需要考虑的问题。
因此需要主要讨论以下几个问题:1.核心筒及各个功能空间的占比2.核心筒空间布局原则与方法3.核心筒空间布局实例分析项目选自在建及已完工项目,新规范实施后,防火分区扩大到3000平米,对于超高写字楼标准层有利,理论上可减少一部消防楼梯,值得注意。
1.核心筒及各个功能空间的占比一 300米以上写字楼数据统计首先我们先看一组相关文章做的数据统计,统计了核心筒中各功能空间的面积大小及所占比例,详见下表1从上表(表中文字小,可以下载下来看)的统计数据可见:(1)核心筒占标准层面积的20%至30%之间,中位数为25%。
(2)电梯井道是核心筒中面积需求最多的功能空间,约占核心筒总面积的30%左右。
(2)各种设备机房和管道竖井是核心筒中面积需求第二的功能空间,约占核心筒总面积的15%;这其中又以空调机房的面积需求最大约占10%。
(3)卫生间、清洁间和茶水间等是核心筒中面积需求第三的功能空间,一般约占核心筒总面积的10%-12%。
(4)疏散楼梯是核心筒中面积需求第四的功能空间,一般约占核心筒总面积的7%。
(5)交通通道作为必要的联系空间,一般约占核心筒总面积的5%。
占比数据分析图如下二 200米左右写字楼数据统计200米左右写字楼从其使用率和经济性上依然是市场的主流,能够较好兼顾土地利用效率及功能实用便利性,本文将这类写字楼作为重点讨论。
为使数据更有对比性,笔者将同一地区200米左右的写字楼数据进行了对比(均为VAV空调系统)表2.200米左右写字楼数据统计(表中文字小,可以下载下来看)占比数据分析图如下从上表及图的统计数据可见:各项数据与300米以上建筑并无太大区别,或许和项目样本本身有关系。
高层办公楼核心筒设计的研究.ppt

虽然集中在下方,但疏散口比较分散,不影响疏散距离的制约。
• 水平交通
1.核心筒内各空间走道
1.2 电梯组的排列方式
• “十”字形 电梯组呈“十”字布置,核心筒内部形成“十”字的走道。平面中心
对称,利于交通组织、设备布置以及结构布置。 特点:电梯组呈“十”字布置,各组群之间分区明确,但又联系方便,既
• 垂直交通
2.电梯的竖向分区系统
2.3单区电梯系统
适用于层数不多,建筑面积不大的高层建筑,不分区但可分为逐层 停或者单双层停两种方式。 对于超高层建筑来说,采用这种系统无疑是效率低下且投资巨大的, 因此几乎没有超高层采用单区电梯系统的例子。
• 垂直交通
2.电梯的竖向分区系统
2.4多区电梯系统
分区原则: 1. 每约10层或十几层分作一区.; 2. 低层区层数宜多些,高层区层数宜少些,建筑竖向空间布局时注 意,把人多的空间布置在低层区,人多的空间布置在中高层区; 3. 电梯的速度可随着分区所在部位的增高而加快,即高层区电梯比 中低层区的快。 根据分区数量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不同分区方式:
•
水平交通 2.核心筒与外部空间的位置关系
2.分散筒式 根据核心筒的个数,又分为单侧筒
东塔竖向分区示意图
• 垂直交通
2.电梯的竖向分区系统
2.1电梯类别
每个分区的穿梭电梯(从基层直通中区、高区的电梯转换层) 各分区的电梯 各功能区独立的服务梯(部分兼消防电梯) 观光厅或顶层餐厅的专用电梯 VIP电梯(根据需要设置)
• 垂直交通
2.电梯的竖向分区系统
2.2电梯分区的优点
高层、超高层公共建筑核心筒的设计

5
三、核心筒的组成要素
垂直交通
楼梯-平交通转换
前室----楼梯前室、消防电梯前室、合用前室 电梯厅
管井----水、暖、电、送风、排风、排烟
根据建筑功能确定
布草间 公共卫生间 茶水间
空调设备用房----空调机房、新风机房
6
四、建筑功能与核心筒组成的匹配
建筑功能
办公 酒店 公寓 综合体
楼
电梯
前室
梯
普通 观光 货梯 消防
客梯 梯
梯
√ √ ○○ √ √
√ √○√ √ √
√ √○
√√
√ √○√ √ √
合用前 室
√ √ √ √
电梯 管井 布草
厅
间
√√ √√√ √√ √ √○
公共卫 茶水间 空调
生间
机房
√
○○
○
○
○
○
○ ○○
10
2.电梯数量的确定(不包括消防电梯) 可通过计算或参考已建的同类建筑来确定 数量确定的影响因素: ----建筑的功能、性质(办公、酒店、公寓……) ----层数 ----客流量(使用人数) ----电梯速度 ----电梯服务质量 ----电梯服务人数(轿厢规格) ----等候时间(时间标准) ----投资(经济标准) 初步判定电梯数量的计算公式
2
4
消防电梯 (部)
1~2
2
结论,单核时标准层面积应控制在2000㎡以内。
9
一、电梯和电梯厅的设计
1.电梯厅的设计 核心筒内的电梯厅是垂直交通与水平交通的转换和安全疏散的枢
纽,也是进入楼层的“门户”,因此,它既有作为转换空间的尺度 要求,又有作为楼层总体面貌形象的要求。
高层建筑核心筒设计

高层建筑核心筒设计在现代城市的天际线中,高层建筑如璀璨的明珠般闪耀。
而在这些高层建筑的内部结构中,核心筒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就像是建筑的“心脏”,承载着垂直交通、设备管道、疏散通道等重要功能。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高层建筑核心筒的设计。
一、核心筒的功能首先,核心筒要满足垂直交通的需求。
电梯是高层建筑中人员上下的主要工具,因此合理规划电梯的数量、速度和布局是核心筒设计的关键之一。
一般来说,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人流量以及楼层高度,需要计算出满足高峰时段使用需求的电梯数量。
同时,为了提高电梯的运行效率,还会采用分区、分组或高速电梯等设计策略。
其次,核心筒也是设备管道的集中区域。
包括给排水管道、通风管道、电气线路等。
这些管道的布置需要考虑到维护和检修的便利性,同时也要避免相互干扰和占用过多的空间。
再者,核心筒还承担着紧急疏散的重要任务。
在火灾等紧急情况下,人员需要通过楼梯迅速撤离。
因此,楼梯的数量、宽度和位置都要符合相关的安全规范,以确保人员能够安全、快速地疏散。
二、核心筒的布局形式常见的核心筒布局形式有中央核心筒、偏心核心筒和分散核心筒等。
中央核心筒是最常见的布局方式,将核心筒置于建筑的中心位置。
这种布局使得建筑的结构受力均匀,同时也便于围绕核心筒布置房间,空间利用率较高。
但在一些特殊的建筑设计中,可能会出现偏心核心筒的形式,即将核心筒偏离中心位置。
这种布局可以为建筑创造出独特的空间效果,但也会对结构设计和空间利用带来一定的挑战。
分散核心筒则是将核心筒的功能分散到建筑的不同位置。
这种布局方式可以减少核心筒对建筑平面的限制,增加空间的灵活性,但相应地也会增加结构和管道布置的复杂性。
三、核心筒的尺寸设计核心筒的尺寸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建筑的高度和使用人数直接影响着电梯和楼梯的数量和尺寸,从而决定了核心筒在垂直方向上的面积。
同时,设备管道的数量和尺寸也会对核心筒的水平面积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高层建筑的核心筒面积会占标准层面积的 20% 30%左右。
超高层建筑的核心筒设计

超高层建筑的核心筒设计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城市中的超高层建筑也变得随处可见,超高层建筑在节约空间、提升城市形象、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核心筒是超高层建筑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它的设计布置直接关系到建筑的质量。
由此,核心筒的设计在超高层建筑中越来越重要,本文将就超高层建筑的核心筒设计做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超高层建筑;核心筒;设计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城市的建筑设计也越来越先进、越来越与国际接轨。
一栋栋超高层建筑拔地而起,超高层建筑通常功能繁多、容纳人员多,因此它的安全性便成为了评定建筑好坏很重要的一方面。
而超高层建筑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其中的核心筒。
简单来说,外围由梁柱构成、中间是筒体的框架受力体系就是核心筒,它直接关系到建筑的使用率,核心筒由电梯、楼梯、通风井、电缆井等空间围护而成的,它处于建筑的中央。
核心筒在超高层建筑的应用中不仅节约了空间、创造了良好视线、使得内部走向更为方便,更为超高层建筑在抗震方面提供了优势。
核心筒主要分为束筒空腹式和实腹式,前者是由钢筋混凝土密柱组成的,后者是剪力墙式的。
建筑中各方面的水平侧力是由钢筋混凝土核心筒中的混凝土芯筒来抵抗的,由于超高层建筑物楼层众多,且随着楼层越来越高,核心筒所需要承受的重量也越来越大,钢框架对建筑物所施加的水平荷载的比重比较小,因此,可以减少混凝土芯筒的截面积,减少了支撑物的占用面积,建筑物的可使用面积就大大增大了,同时还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
然而,如果过分增强核心筒的刚度就会降低建筑的抗震性,使得建筑物在强烈震动下刚度急剧下降,钢框架结构所承受的水平荷载反而会急剧增加,强压使得混凝土墙体裂开,更会导致建筑物的倒塌,这对超高层建筑来说是非常忌讳的问题。
因此在施工时需要注意。
二、核心筒设计要求由于核心筒在超高层建筑物中的重要性,所以在核心筒的设计方面有较多的要求,下面将列举一些方面:1、核心筒的高度最好同建筑物的高度一致,以确保它能够更好地支撑住建筑物整体;核心筒的宽度要大于等于核心筒高度的十二分之一,在特殊情况下,核心筒的宽度可以略微减小,如在核心筒的设计中有设置剪力墙、增强结构等构件以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时。
超高层写字楼核心筒设计

超高层写字楼核心筒设计【摘要】超高层写字楼核心筒设计是超高层建筑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际价值。
本文首先介绍了超高层写字楼核心筒设计的重要性和研究背景,指出了其在建筑领域的重要性。
接着分析了超高层写字楼核心筒设计的原则、结构特点、抗震性能、材料选择和施工技术。
最后探讨了超高层写字楼核心筒设计的未来发展方向、挑战与机遇,并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超高层写字楼核心筒设计的关键因素,为设计者提供参考,促进其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发展。
【关键词】关键词:超高层写字楼、核心筒设计、重要性、研究背景、研究意义、设计原则、结构特点、抗震性能分析、材料选择、施工技术、未来发展方向、挑战与机遇、总结。
1. 引言1.1 超高层写字楼核心筒设计的重要性超高层写字楼核心筒设计是现代建筑领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核心筒是高层建筑中承担结构主要荷载的关键部位,直接影响到建筑整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超高层写字楼的设计建造过程中,核心筒的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结构形式,更是对建筑结构性能和整体建筑形态的重要考量。
超高层写字楼核心筒设计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核心筒是建筑整体结构的“骨架”,承担着重要的荷载传递和抗震功能。
其合理设计可以有效提高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震能力,保证建筑在恶劣条件下的安全运行。
核心筒还是建筑功能性和空间利用的重要因素,合理设计的核心筒可以最大化地提高建筑使用效率和空间利用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空间资源日益紧张,超高层写字楼核心筒设计对于提高城市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性也尤为重要。
超高层写字楼核心筒设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仅影响着建筑的结构和功能,更关乎到建筑的整体性能和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
对于设计、建造和管理者来说,深入理解和掌握核心筒设计的原则和技术要点,是确保超高层建筑安全可靠、高效优质的必由之路。
1.2 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超高层写字楼在城市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高层核心筒设计.pptx

低区平面
第31页/共41页
高区平面
六、设备空间
1.主要种类 强弱电井 水井 空调机房 新风机房(新风井) 楼梯间(前室)风井 走廊排烟井
第32页/共41页
六、设备空间
2.面积大小及规范 强弱电井
根据《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 67—2006: 高层办公建筑每层应设强电间,其使用面积不应小于4㎡,强电间应与电缆竖 井毗邻或合一设置。 高层办公建筑每层应设弱电交接间,其使用面积不应小于5㎡。弱电交接间应 与弱电井毗邻或合一设置。
双侧筒式以及三侧筒式等等,他们共同的 特点是筒体位于建筑的外侧,使用空间进 深较大,可布置大空间景观办公室,底层 大厅通透、宽敞,但是结构受力不太理想, 需要加强中间区域框架的刚度。
第4页/共41页
三、垂直交通
核心筒内的电梯厅、电梯与楼梯、消防前室等共同承担着楼内垂直交 通、交通转换以及安全疏散等功能,是高层建筑最为活跃的动线。
第24页/共41页
四、平面布置
2.电梯组的排列方式 (d) “十”字形
电梯组呈“十”字布置,核心筒内部形成“十”字的走道。平面中心对称, 利于交通组织、设备布置以及结构布置。
特点:电梯组呈“十”字布置,各组群之间分区明确,但又联系方便,既 分又合,疏散单元占角布置,中心对称,可使平面各点疏散距离均衡。适用 于层数及电梯数量较多的平面,用户分隔面积较大。
第40页/共41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41页/共41页
第8页/共41页
三、垂直交通
1.电梯 根据《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 67—2006:
电梯数量应满足使用要求,按办公建筑面积每5000㎡至少设置1台。超高层 办公建筑的乘客电梯应分层分区停靠。
建筑类别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