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卜生主义》:一种新型的现代性戏剧话语范式
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个人资料

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个人资料易卜生的创作对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欧美戏剧产生深远影响,因而被称为“现代戏剧之父”。
下面小编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易卜生人物简介亨利克·约翰·易卜生(挪威语:Henrik Johan Ibsen,1828年3月20日-1906年5月23日),生于挪威希恩。
他留下的《玩偶之家》、《人民公敌》等剧本成为世界各国戏剧舞台上的经典作品,易卜生在一些取材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的戏剧中,同样注入他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他的创作对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的欧美戏剧产生深远影响,因而被称为“现代戏剧之父”。
易卜生人物生平易卜生(HenrikJohanIbsen),挪威著名戏剧家。
1828年3月20日出生于挪威南部希恩镇的一个木材商人家庭。
1834年,他父亲破产后,全家迁到小镇附近的文斯塔普村居住。
16岁时他到格里姆斯塔镇上的一家药材店当学徒。
工作余暇,经常阅读莎士比亚、歌德、拜伦的作品,随后自己也动手写诗,并学习拉丁文。
6年艰苦的学徒生活,磨练了他的斗争精神,同时也培育了他的创作兴趣,这在他一生中是一个重要阶段。
1850年,易卜生前往首都克里斯蒂安尼亚(今奥斯陆)参加医科大学入学考试,因希腊文、数学和拉丁口语成绩不佳,未被录取。
在席卷欧洲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洪流的激荡下,易卜生结交了文艺界的一些有进步思想倾向的朋友,积极地为《工人协会报》等刊物撰稿,参加了挪威社会主义者马尔库斯.特兰内所领导的工人运动,并和两位朋友合作,出版讽刺周刊《安德里妈纳》。
他还以《觉醒吧,斯约的纳维亚人》为题,写了一组十四行诗,号召挪威和瑞典共同出兵支援丹麦,抗击普鲁士侵略者。
他在第一部历史剧《卡提利那》(1850)中,一翻旧案,把罗马历史上的“叛徒”写成一个为维护公民自由而斗争的优秀人物,剧本既反映了1848年的革命,也表现了他个人的反抗精神。
这个剧本由他的一位朋友集资出版。
1851年秋,他为卑尔根剧院创作了一首序曲,得到剧院创办人、著名小提琴手奥莱.布尔的赏识,被聘为寄宿剧作家,兼任编导,约定每年创作一部新剧本。
易卜生戏剧新探

。反倒使精神追求
处于萎缩和麻痹的状态中。
易卜生对现代社
会的这种畸形现象给予了激烈的否定, 他作
品中的社会批判性也大抵源出于此, 因此,
培尔在独白中特别强调了狮身人面像的兽
体, 并且将狮身人面像与娜威神话传说中的
山妖大王和勃格. 一种无所不在的神# 联系
起来
的原有的意义上去。
在易卜生的处女作《凯替来恩》中, 主
人公有这样几句独白! “ 我必须) 我必须.
有个声音在我灵魂深处发出命令) 我必须遵
照它的吩咐
。” + 这个声音是谁发出的( 它
的吩咐是什么( 易卜生没有说明。
这说明, 正是在这两
个人物身上最早
、最集中地传达出了易卜生
独特的艺术构思途径, 这个途径就是对人自
身灵与肉两个“ 不同质” 因素的认识和思
考。
但是揭示灵与肉之间的对立, 还不是易
卜生的最终目的
。在作品中, 他进一步展示
了二者相互排斥又相互牵连的复杂关系。着
重表现了理想超越现实, 精神冲破物质生活
《思想战线》.... 年第! 期
易卜生戏剧新探
蒋印莲
对于易卜生戏剧的研究, 过去多集中于现实主义内容或象征主义特征的争论
上。本文指出对易卜生戏剧, 要从整体的角度加以审视。作者认为, 在易卜生戏剧
中, 贯穿始终的首先是灵与肉的矛盾冲突, 易卜生对这个人类永恒的主题作了极深
入的揭示。接着, 文章探讨了易卜生作品中所谓“ 向高处去” 的内在含义, 以及易
。
易卜生作为少数率先觉醒者中
的一人, 戏剧创作成为他借以唤起民众的有
易卜生戏剧[论易卜生戏剧的解构色彩和普适性]
![易卜生戏剧[论易卜生戏剧的解构色彩和普适性]](https://img.taocdn.com/s3/m/a9ccfa019b89680202d8253e.png)
易卜生戏剧[论易卜生戏剧的解构色彩和普适性]挪威作家易卜生是欧洲近代戏剧大师、现代戏剧之父,也是对我国现代文学产生影响最早和最深远的一个外国作家。
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互动的语境下,易卜生的戏剧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普适性的指规。
易卜生的《社会支柱》、《人民公敌》、《玩偶之家》、《群鬼》等蕴含着多重代码及现代意义。
一解构与“真理”易卜生戏剧的触角是直指社会政治、人生百态,其意图是揭示社会弊端、唤醒民众、呼唤正义和真理。
易卜生戏剧的现代性是很强的,他的作品涉及的社会生活面很广。
同时,观众、读者在欣赏和阅读中,会感觉到易卜生戏剧中正义和真理处在被解构的状态,邪恶犯罪、营私舞弊、道德败坏的人往往成为主角――“社会支柱”,而坚持正义的人往往成为少数人、被攻击的对象――“人民公敌”。
那么,作者的意图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这种解构,意在造成反讽的效果,使人产生一种啼笑皆非的感觉,戏剧的悲剧感被消解,使人们从中体味到“现代社会”的荒谬和可笑。
正如匈牙利文艺批评家卢卡契所说:“他们很可笑,因为跟他们相比,那些没有道理的人反而是对的了。
”易卜生的戏剧《人民公敌》(1882),反映的是挪威一个小城的温泉浴场水质污染问题。
剧情围绕浴场的开放或关闭、整修等问题展开争论。
作为正义的一方是医生斯多克芒,他出于科学的精神和医生的道德良心,在城市报纸《人民先锋报》发表文章,披露了浴场的污染问题。
作为城市利益的代表((市长、斯多克芒的哥哥则反对斯多克芒的做法。
理由是城市的财政收入和市民的福利都在其中。
在这里,就出现了多种与我们现代社会相同的社会问题:即保护环境与地方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人民健康与经济效益孰重孰轻的问题等等。
以市长为代表的是地方官僚,他们以局部的地方利益为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泯灭良心,不惜眼看每年大量的游客到小城的浴场疗养而染上疾病、小城市民的健康受到威胁。
并拒绝斯多克芒医生提出的关闭浴场、进行整修的建议。
这些官僚是把真理、良心踩在脚下,把金钱高举头上。
第六讲易卜生戏剧研究

《建筑大师》服装设计师马艳丽
马艳丽透露:她理解下建筑师是一个古怪、霸道、 狂妄却又对现实恐惧的人,所以濮存昕的服装上 衣是一件马夹,类似武士服。 由于建筑师的表演大部分是坐在椅子上,所以裤 子的设计比较宽松,裤脚可以收缩,再加上一双 拖鞋,更有家居的感觉。 在结局部分,建筑师穿上外套爬上高高的天梯, 这里的外套是牛仔质地,和助手的牛仔裤是同一 面料,这暗示建筑师在年轻人身上找到了失去的 东西。 陶红饰演的神秘少女是整个戏的亮点,服装上选 用明快的橘红色,衬衣款式偏中性。 考虑到演员需要坐在地上,为了方便表演马艳丽 为陶红设计了一条短裤,加入几个小机关可以让 这条短裤迅速变成裙子,服装跟随人物变化款式 又不浪费时间。 这个小小的变化不说可能台下的观众便不会留意。
“易卜生是西欧公认的近代戏剧之父。有人说现当 代许多戏剧流派都受易卜生的影响,甚至如荒诞派 等。”———曹禺 “现实主义大师们如 易卜生、斯特林堡和契诃夫等 人的重大成就对在二十世纪为戏剧寻找新方向的所 有一切剧作产生了极为巨大的影响。”———斯泰 恩
世界现代戏剧是一个思潮和流派纷呈的多元时代, 是一个充满了对戏剧的思想和艺术的大胆而深入探 索的时代,也是一个东西方戏剧的碰撞、交流、融 合的时代。
该剧尖锐地提出了妇女在资产阶级社会 和家庭中的地位的重大社会课题,揭露 了资产阶级道德的温情脉脉的虚伪面纱, 也透露了对资产阶级社会法律、宗教和 伦理道德的深刻的怀疑。
易卜生对中国当代话剧创作的启迪与意义论文

易卜生对中国当代话剧创作的启迪与意义论文作为“现代戏剧之父”,易卜生不仅深刻影响了欧美现代戏剧的发展进程,也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戏剧的精神风貌,甚至间接参与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生成与发展。
但是到了今天,易卜生是否已经过时?如果没有过时,他对中国当代话剧创作还有什么启示意义?或者说,我们还可以从他那儿学习什么?在当代中国,不少学者、编剧认为易卜生只是一个现实主义剧作家,已经过时,或只宜绕开。
在美国也存在类似情形。
但有极少数学者、作家持不同看法。
比如,中国著名戏剧理论家谭霈生先生认为,中国当代剧作家仍然“应该继承易卜生的艺术精神与戏剧传统“;美国当代剧作家阿瑟·密勒也认为易卜生并未过时,“其戏剧中的诗性和神秘主义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其实,易卜生戏剧中值得当代剧作家继承、借鉴、化用的东西远远不止于此。
在笔者看来,易卜生对中国当代话剧创作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中国当代戏剧“精神萎缩”的背景下,易卜生不仅没有过时,而且愈发显现出光彩照人、无法绕开的“大师”本色。
下面试详论之。
一、精神衍变:从迎合政教转向独立自审从戏剧精神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戏剧以“教化剧”为主流,中国现代戏剧以“问题剧”为主流;它们都是在戏剧之外寻求戏剧艺术存在的价值,骨子里带有迎合政教或配合现实社会种种需要的倾向。
这种倾向在中国当代戏剧中依然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势。
这一点只要看看当今一些省市的重要剧院仍热衷于排演跑奖剧目便可知悉。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由政府主导的评奖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我国当代戏剧的迎合性、依附性,使得很多作品“少了些不应少的东西,多了些不应有的东西”。
而真正有独立人格、有抱负有眼光的艺术家,要么只求艺术上的精益求精,要么深入反思、批判自身所处的社会与文化,是绝不愿意为了迎合某种实际需要而创作的。
可目前缺乏独立精神的剧作确实比较多。
正如著名学者董健所说,“90年代以来当代戏剧不可回避的总体特征是:虚假的繁荣掩盖着真实的衰微,表面的热闹粉饰着实质性的贫乏,其根本原因是戏剧精神萎缩,或曰戏剧失魂”。
曹禺和易卜生戏剧精神内涵的现代性表现

曹禺和易卜生戏剧精神内涵的现代性表现韩素梅【期刊名称】《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年(卷),期】2003(001)004【摘要】易卜生和曹禺的现代戏剧在思想内涵方面有着超越地域和时间的一致性,即都以"现实"为起点,在时代性和历史性的层面之外对人类、人性进行了探求.在易卜生是关注"人类探求场",在曹禺则关注"对复杂多变的人生深沉理解".两人在"立人"的层面上,都以新伦理道德为准,即在自由与责任两方面,探寻自由意志、人类天性在社会、集体中的空间.其间,个人主义、人道主义与个人本位主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现代性探寻中的丰富内涵.他们对现代性的贡献还在于形象地展示了现代性在西方与中国的不同的动态性过程.易卜生的剧作既代表了对信仰的崇尚又代表了对个体绝对信仰的怀疑:虚无与否定已露端倪,这是新的精神因素.曹禺则显示了中国式的现代性特征:个体与群体的--国家的、民族的利益冲突交融,新的精神追求与传统因袭的重负.现代性的先进性与动态性以及不可回避性始终是文学的核心主题,对其历时性的关注的同时不可忽视它的共时性特征.【总页数】5页(P43-47)【作者】韩素梅【作者单位】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杭州,31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801【相关文献】1.论易卜生对曹禺戏剧观的影响 [J], 王素珍2.论曹禺对易卜生戏剧的选择性接受 [J], 阮学云;刘吉宁3.曹禺和易卜生戏剧结构的现代性体现 [J], 韩素梅4.戏剧的危机——浅析易卜生《约翰·盖勃吕尔·博克曼》的现代性结尾 [J], 刘鑫5.论威廉·阿契尔戏剧理论中的戏剧性——以易卜生和曹禺为例 [J], 张青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易卜生主义》一种新型的现代性戏剧话语范式

《易卜生主义》:一种新型的现代性戏剧话语范式作者:宋林生来源:《人文杂志》2010年第02期内容提要本文对胡适的《易卜生主义》一文在中国近百年的研究状况进行了大致疏理,而且对该文所具有的双重启蒙功能进行了说明,并试图指出胡适在该文中所倡导的“写实主义”戏剧观,是一种新型的现代性话语形态。
这种话语形态不但依附于现代性的真理观,而且是一种新型的现代性知识,在西风东渐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有在一定时期和特定的语域中形成具有权力特征的话语范式的可能。
关键词易卜生现代性戏剧话语范式中图分类号J80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447-662X(2010)02-0189-0319世纪20世纪之交,话剧引进中国时,真正打出具有现代性意义内涵的现实主义戏剧观大旗的是《新青年》派,特别是胡适的《易卜生主义》一文。
“这篇文章的意义跟易卜生的作品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恰如鲁迅对该文曾做出的评价,他转引日本青木正儿在《支那文艺论丛》中的一篇论文的观点说:“民国七年(1918)六月,《新青年》突然出了《易卜生专号》。
这是文学底革命军进攻旧剧的城的鸣镝。
那阵势,是以胡将军的《易卜生主义》为先锋”。
虽然胡适不是第一个将易生剧作及其戏剧理念引人中国的人,但该文对当时中国戏剧、文学乃至文化界所产生的震撼力却是前所未有的。
一、近百年的研究状况在近百年的风云变幻中,中国戏剧、文学乃至文化界对胡适在该文中所表达的戏剧理念的态度,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上世纪20年代,经过以胡适为代表之一的《新青年》派的鼓吹和渲染,“新的人没有一个不狂热地喜爱他(易卜生),也几乎没有一种报刊不谈论他。
”尽管由于三四十年代“普罗”戏剧观念及其运动和民族戏剧主张及其实践的风起云涌,革命、“救亡”主题将“启蒙”主题推向边缘,然而,胡适在《易卜生主义》一文中所鼓吹的重要观念之——实主义戏剧观,作为一种显在或潜在的戏剧运行规则,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和很大程度上一直左右着中国现代戏剧的创作和舞台呈现。
易卜生与中国现代话剧

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易卜生与中国现代话剧姓名:***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指导教师:***2000.4.1内容摘要本文以时代特征为思想背景,从具体作家作品出发,探讨易h生与中国现代话剧的影响关系。
全文分三章:第一章“五四”开放意识与思潮是易h生进入中国的时代和历史文化背景。
第二章中国新剧创作在主题定位、时空结构、人物写真及对话精神等创作要素方面向易h生剧本典范靠拢,反映出新剧作家文化立场的转移,也标志着中国话剧现代性的确立。
第三章以田汉、郭沫若、曹禺为代表的中国现代话剧作家将对易h生的影响接收与创造性转化有机结合,迈出了可贵的民族探索步伐。
关键词:易h生话剧“五四”现代性AbstractBasedonrelevantspecificauthorsandtheirwritings,thisthesismainlyfocusestheinfluencerelationshipbetweenIbsenandChinesemodemdrama,takingtimes’characteristicasthethinkingBackground.Thisthesisincludesthreechapters.andimplementingmindthatbecametheChapterI:ItistheMay4thopeninghistoricalandculturalbackgroundforIbsen’SenteringintoChina.ChapterII:Intheabsolutesofsubject、structure、characteranddialogue,ChinesemodemdramatistshadshowngreatinterestinIbsen’Sdranla,WeCanseefromifthetransferenceofChinesedramatists’culturalviews,anditalsoembodiedtheestablishmentofmodernityinChinesedrama.ChapterIII:TianHan,GuoMoruoandCanYu,representativesofChinesemodemdramatist,systematicallycombinedTheinfluencefromIbsenandtheirowncreativeability,whichsetoutthecherishstepofnationalityresearch.DramaMay4thModernityKeywords:Ibsen引言文学这个瑰宝,是根植于~民族土地上的,但当它开花结实时,它的芬芳之气可以越过本民族的疆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厶又 参 2 年 2 瓤。 0 第 期 1 0
分析。“ 胡适极 力倡 导写实主义的戏剧 观念 , 立 中国 在确
戏剧的现 实主义 的基本原则上 , 是有着积极作用 的” ①这 ; 种戏 剧甚 至包 括文 学 观念 的主要 特 征 即在创作 活 动 中 “ 真实描画人 生现状 , 极参 与现实 生活 , 积 能动 改 良社 会
◎ 宋林 生
内容提要
本文对胡适 的《 卜生主义》 易 一文在 中国近 百年 的研 究状况进行 了大致
疏理 , 而且对该文所具有的双 重启 蒙功 能进行 了说 明, 并试 图指 出胡适在该 文 中所倡 导
的“ 写实 主义” 戏剧观 , 一种新型 的现代 性话语 形态。这种话 语形 态不但依 附于现代 是
⑤ 王瑶 : “ 《 五四” 文学革 命精神 的启 示》 《 , 红旗》 9 9 17 年第
5期 ; 该文既非专论易 卜生, 也非专论胡适 , 仅是顺带涉及。 ⑥ 参 阅范文瑚 :( 《 玩偶之家) 在中国——兼评胡适的( h生 易
主义) ,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8 》《 ( 1 0年第 1 。 9 期
一
种显 在或潜在 的戏剧 运行 规则 , 相 当长的历 史 时期 在
和很 大程度上 一直 左 右着 中国现 代戏 剧 的创 作和 舞 台
呈现 。
上 世纪中后叶 , 胡适在《 卜 主义》 易 生 一文 中所 鼓 吹 的戏剧 观念受到 了两 方 面的 “ 算 ” 一是 认为 “ 篇文 清 , 这 章与其说 是介 绍易 卜生 , 倒不 如 说是 歪 曲易 卜 , 生 以介 绍易 卜 为幌子来宣传他 自己的反动思想 。 (二是 认为 生 ”
不难看 出 , 借 他者 所 主 张 的写 实 , 含着 三 重 胡适 包
含义: 一是再 现“ 庭社会 的实 在情 形 ” 这 “ 家 , 实在 ” 是 就 符合 、 一致 , 中蕴 含着 对 “ ” 向往 , 现 出他 将 l 其 真 的 显 9
世 纪一 些西方艺术家或 理论家所 认为 的文艺 家 的“ 高 最
鲁迅对该文 曾做 出的评 价 , 转 引 E本 青 木 正 儿在 《 他 t 支 那文 艺论丛》 中的一篇论文 的观点说 : 民国七年 ( 9 8 “ 11 )
六 月 ,新 青年》 《 突然 出 了《 卜 易 生专号》 。这是文学 底革
命军 进攻 旧剧 的城 的 鸣镝 。那 阵势 , 以胡将 军 的 《 是 易 卜 主义》 生 为先锋 ” ② 虽然胡适 不是第一个将 易 卜 。 生剧 作及其 戏剧 理 念 引 入 中 国 的人 , 该 文 对 当时 中 国戏 但 剧、 文学乃至文化界 所产生 的震撼 力却是前所 未有的 。
是对胡适在该文 中所主张 的现实 主义 戏剧观 的推 崇和
在近百年 的风 云 变幻 中 , 国戏剧 、 中 文学 乃 至 文 化 界对 胡适在该文 中所表达 的戏剧 理 念的 态度 , 经历 了~ 个否定之否定 的螺旋式上升过程 。上世纪 2 0年代 , 过 经 以胡 适为代表之一 的《 青年 》 的鼓 吹 和渲 染 , 新 的 新 派 “
l 9世纪 2 0世纪之交 , 话剧 引进 中国时 , 真正 打 出具 有现代性 意义 内涵 的现 实 主 义 戏剧 观大 旗 的 是 《 青 新 年》 , 派 特别是胡适 的《 卜 易 生主义》 文。“ 一 这篇 文章 的
意义跟易 卜 的作 品 同样 重要 , 至更 为重 要 ” ①恰 如 生 甚 ,
① [ 1 濑户宏 : 从 日本人眼 中看中国接受 易 生作品的过 E] 《 程——以五四时期为主》,戏剧) 0 8年 s 《 2o 1期。
② 鲁迅 : ( 《 奔流) 编校后记》 三) 《 迅全集》 7 , 民文 ( ,鲁 ( )人 学出版社 ,9 3年 , 11页。 16 第 8 ③ 阿英: 易 生的作品在中国》 《 《 , 阿英 文集》 北京三联 书 ,
性的真理观 , 而且是 一种新 型的现代性知识 , 在西风东渐的社会 文化语境 中, 有在 一定 时 期和特定 的语 域 中形 成具有权力特征 的话语 范式 的可能。
关键词 易 卜 现代 性 戏剧 话语 范式 生
( 中图分类号]8 1 [ J0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4 7— 6 x(0o)2— 19— 3 04 6 2 2 1 0 0 8 0
一
该文是 “ ‘ 卜 主义 ’ 借 易 生 来宣 扬个人主义 ”⑤ 。
新时期 以来 , 在新 的语境 中 , 于胡 适的 《 卜生主 对 易
义》 一文 , 由初始阶段 的简单 翻案,) 逐渐深入 细化 到对文
本本身及作 用进 行分 析 和研 究 。这 大致体 现在 几方 面 :
一
、
近百年的研 究状 况
店 ,9 1年 , 7 1 。 18 第 4页
人没 有一个不狂热 地喜爱他 ( 卜 )也几 乎没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种 易 生 ,
报 刊不谈 论他 。 ③ ”
④ 戴镏龄 : 批 判胡 适 的 ( h生 主 义 )的错误 观点 和方 《 易 法》 《 ,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9 6年第 4期。 ( 15
尽管 由于三 四 十年代 “ 罗 ” 普 戏剧 观 念及 其 运 动和
民族 戏剧主张 及其 实践 的 风起 云涌 , 命 、 救 亡 ” 革 “ 主题 将“ 启蒙” 主题 推 向边 缘 , 而 , 适在 《 卜生主 义》 然 胡 易 一 文 中所鼓 吹的重要 观念 之一—— 现实 主义 戏剧 观 , 作为
的品格 ” —— “ 真实感”, 如实 地感 受 自然 , 即“ 如实 地表 现 自然 ” ⑩作 为 自己 的理性 追求 。二 是“ , 家庭社 会 ” 如 “
现实 ”② 二是对胡适在该文中所呈现出的启蒙思 想诸如 。
自由主义 、 个人 主义、 女解 放等进行 阐释 。“ 易 卜 妇 在《 生 主义》 一文 中, 胡适 提 出张扬 个性 的 自由主义 戏剧观 。③ ” 并通过“ 张扬 ‘ 个人主义 ’ 的话语策 略, 把女性解放 吸纳入 个性解放的要求中” ④ 三是从误读 的角度对胡适解读 的 。 易b 生与易 卜 本身进 行正本 清源 。“ 卜生在 中 国的 生 易 影响 , 更应该看 成是胡适 所定 义的 ‘ b 主义 ’ 中国 易 生 对 的影响 。 而且 在整个 2 ” 0世纪特别 是在世纪初 和 7 代 0年 末受到 了不同方式 的误读 。 四是对该文 在 中国的影 响 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