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百科】常见心理问题----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的名词解释是什么

考试焦虑的名词解释是什么考试焦虑是指在面临考试或评估时,人们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表现为紧张、不安、担忧和恐惧等情绪的综合体验。
考试焦虑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学生群体中的心理问题,经常伴随着考试的临近或考试的进行。
考试焦虑的出现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其中,个体因素和环境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
个体因素包括个性特征、生理状况、认知方式和学习态度等,而环境因素则包括考试要求的高低、时间压力、竞争和评价体系等。
首先,个体因素对考试焦虑的产生有一定的影响。
个性特征中的焦虑性格是产生考试焦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那些具有敏感性格、易紧张的人往往更容易感受到考试焦虑。
生理状况也会对考试焦虑产生影响,如睡眠不足、饮食不规律、体力不佳等都可能导致焦虑情绪的加剧。
此外,个体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态度也可以影响考试焦虑,如对自己能力的过度质疑、对考试成绩过分重视等都可能加重焦虑的程度。
其次,环境因素也是产生考试焦虑的重要原因。
考试要求的高低和时间压力是影响考试焦虑的重要因素之一。
例如,高 stakes(高风险)的考试,如重要的入学考试或重要的职称考试,通常会引发更严重的焦虑。
此外,竞争和评价体系也会增加考试焦虑的程度。
在一个竞争激烈、成绩评价严格的环境中,学生们往往感受到更大的压力,从而产生更严重的焦虑情绪。
那么,考试焦虑对学生的影响是什么呢?首先,考试焦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焦虑情绪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力和记忆力,从而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
在考试期间,焦虑情绪的加剧可能导致学生出现思维混乱、紧张和临时记忆丧失的情况,因此,学习成绩也可能下降。
其次,考试焦虑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持续的考试焦虑可能导致学生出现抑郁、焦虑、自卑等心理疾病。
在长期的考试压力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可能会逐渐恶化,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
除了对个人的影响,考试焦虑也对整个教育系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焦虑情绪的影响下,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可能受到抑制,这对整个教育过程和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都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谈谈考试焦虑及其调适

3、考试焦虑的主要成因: ● 主要的内因与外因—— ◇ 过高的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成就焦虑) ◇ 过低的自信心和自我评价(准备不足) ◇ 过大的环境压力和外界期望值
(期望目标-实际水平)×外界压力 焦虑度=
● 忽视高三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等于取消运 动员的心理保健服务,后果是隐性的,却是严重 的。
● 自我暗示,坦然迎战——语言可以塑造思 考,思考也会塑造语言。认知失真者都有一些无 助和自责的语辞特征,改变语言就是改变思考。
◇ “天生我材必有用,只是未到用我时”。 ◇ 自我赞美:“我——真的——很不错!” (微笑,点左右胸脯,伸大拇指。每日两次,重 复5遍) ◇ 加快步速。 ◇ 自我想象:找一个安静的环境,舒适地坐 下,放松自己,双目微闭,集中注意力,回忆或 想象最成功的一件事,越具体越好。
● 找出核心信念(自贬的信念,担心他贬的
信念,以偏概全的信念,绝对化的信念)
我无能 我不适应 我陷入困境 我倒霉 我不胜任 我是失败者 我软弱 我不够好(根据学业成就) 我可怜 我无力量 我易受伤害 我学不好 我没有用 我不如别人
●进行自我质辩(训练自己向不合理的想法进
行质辩,分析这些想法的不现实性或不必要性) ◇证据是什么? ◇支持这个想法的证据是什么? ◇反对这个想法的证据是什么? ◇有没有不同的解释? ◇最坏会发生什么?我能承受得住吗?最好
● 考后——不能立即转移兴奋点和注意力, 不能放松紧张的情绪,沉湎于考场失误不能自 拔,甚至茶饭不思。
2、归纳起来,考试焦虑有三种基本特征: ● 认知特征——自我评价过低,担忧,消
极,出现种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信念”。 ● 生理特征——考前、考中、考后的情绪反
心理辅导站资料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考试焦虑是人由于面临考试而产生的一种特征的心理反应,它是在应试情境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
考试焦虑(test anxiety),是指因考试压力过大而引发的系列异常生理心理现象,包括考前焦虑,临场焦虑(晕考)及考后焦虑紧张。
心理学认为,心理紧张水平与活动效果呈倒“U ”字曲线关系。
紧张水平过低和过高,都会影响成绩。
适度的心理紧张,可以使人对考试有种激励作用,产生良好的活动效果。
但过度的考试紧张则导致考试焦虑,影响考场表现,并波及身心健康。
2006年,美国教育部TestEdge研究表明, 61%的美国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考试焦虑,其中26% 为严重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严重影响了考生的成绩,尤其是数学和语言科目。
女生患严重考试焦虑的数量是男生的二倍。
考试焦虑是考生中常见的一种以担心、紧张或忧虑为特点的复杂而延续的情绪状态。
考试焦虑父母比孩子更多。
在考试之前,当考生意识到考试对自己具有某种潜在威胁时,就会产生焦虑的心理体验,这是面临高考或中考的学生中普遍而突出的现象。
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忧虑,紧张,不安,失望,行动刻板,记忆受阻,思维发呆,并伴随一系列的生理变化,血压升高,心率加快,面色变白,皮肤冒汗,呼吸加深加快,大小便增加。
这种心理状态持续时间过长会出现坐立不安,食欲不振,睡眠失常,影响身心健康。
这种心理是考生对考试具有自律性和责任心的表现。
在我们学生之中,存在的考试焦虑主要有两种趋向:一种是临到考试之前开始感到紧张和焦虑;一种是在学习过程中长期存在学习焦虑,而一到考试之前则表现更为强烈。
两者都是由考试这一紧张情景直接触发的,但前者的学习成绩有好也有差,后者则基本上是因为成绩一贯不是很好,对自己缺乏信心所导致。
对于存有上述两种焦虑的学生,首先,我们应该对焦虑本身有一个较为正确的认识。
焦虑本身是人或动物对紧张情景的一种自然反应。
考试焦虑-应试心理

小组讨论: 1.该同学出现什么问题了? 2.平时在考试时或考前,你有没 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具体有哪 些表现?
考试焦虑是指在考试中或考试临近时出现 的焦虑情绪,使得考生正常的生理和心理功能 发生暂时的失调,影响到考试水平的发挥。
考试焦虑很普遍
调查发现,75%的学 生临考前都有紧张、焦 虑、恐慌等情绪。 (只要是正常的人正 常的心态,那么重要的 考试或活动时都必然会 紧张的。)
深呼吸放松
二、放松训练 • 闭上眼睛,以一个舒服的姿势坐好或躺好。 • 采用渐进式放松法逐一放松身体的各个部位。 • 保持深慢均匀的呼吸,感受身上的部位随着 想象出现的变化。 (有条件可以放音乐)
三、做做健脑操
1 鸣天鼓 ——清醒头脑、镇定情绪 2 耳部按摩 ——可改善记忆力减退 3 提腿摸膝 ——促进两半球协调工作的能力 ,缓解单侧用脑过度而引发的身 心疲劳
考试焦虑并不可怕,如果过分焦虑就要学会积 极地应对。
如何应对
1.考前准备 2.心理,做好准备,准备充足了心里 有底。
2.心理减压
考试前如果感到焦虑了,可以通过一些方法 来放松身心。 一、积极的心理暗示 在书桌上、房间里贴上“我能考好。 ”、“我做好了准备,争取考好”等句子 出准我 ,多看多读。 水备已 平︐经 二、进行放松训练 的我做
︒能好 考了
1 选择一个舒适的坐姿,闭上双眼,注 意自己是用嘴还是用鼻呼吸以及呼吸 频率,注意身体的肌肉群,尽量放松, 用鼻吸气,用嘴吐气,连续做几次平 静而深邃的呼吸。 2 呼气的时候尽量告诉自己我现在很放 松很舒服,注意感觉自己的呼气、吸 气,体会“深深地吸进来,慢慢地呼 出去”的感觉。 3 鼻子深吸一口气(默数4下),憋气 (默数4下),缓慢用嘴吐气(默数8 下),继续深呼吸· · · · · · (反复进行10 次)
【心理百科】考试焦虑心理疏导

【心理百科】考试焦虑心理疏导焦虑是一种情绪状态,表现为程度轻重不一的紧张、不安、害怕、惊恐等。
考试焦虑是指学生对考试情境产生的一种紧张、担忧甚至恐惧的心理反应。
产生焦虑的原因有主客观两个方面。
从客观上说,试题太难,要求过高;从主观上讲,学生自认为应试没有把握或者压力过大,认为考试结果会对自己产生重大后果。
考试焦虑有积极的作用,也有消极的影响。
适度的焦虑可以形成一种动力,使自己考前努力学习,在考试中集中精力,从而取得理想成绩。
而考试过度焦虑的同学往往产生紧张、忧虑、神经过敏和情绪冲动,从而干扰考试,导致考试失败。
多次失败则容易引起怀疑自己的能力,以致烦躁不安、情绪低落,甚至产生行动刻板、记忆受阻、思维呆滞等现象。
因而,平时应注意培养对考试心理的自我调控能力,形成适当的焦虑,考试失败后心理失衡者则要作好心理咨询和疏导工作。
对考试焦虑的心理疏导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正视挫折的能力。
现在的学生因一次考试失利而导致严重心理失衡现象的很多,关键在于他们经不起挫折。
这与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和教育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
独生子女家庭在中国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从小娇生惯养、倍受呵护的“小皇帝”“小公主”们往往受不起哪怕是轻微的打击。
有人称他们的心理为“蛋壳型”心理。
所以,得让他们正确对待挫折,了解挫折是人生道路上常会遇到的,是十分正常的。
挫折会给人带来打击、痛苦,但也能使人奋起、成熟,从中得到锻炼。
挫折可能导致一个人奋发图强,也可能导致一个人丧失斗志。
强者之所以为强者,获得巨大成功,关键在于他们在遇到挫折时能战胜自我。
培养自信、乐观的性格。
研究表明,影响一个人挫折承受力的最重要因素是人的性格特征。
一个人的性格影响着他对挫折的态度和适应性。
性格开朗、乐观、自信、坚强的人,对挫折的承受力强;性格孤僻、内向、懦弱、心胸狭窄的人,对挫折的承受力低,往往经不起挫折,在挫折到来时不知所措,失去自我调控的能力。
因而,平时要注意培养自信、乐观的性格。
考试焦虑心理辅导

考试焦虑心理辅导考试对于我们同学们来说,已经是非常熟悉的事情了。
适度的紧张,对于我们考试来说是有帮助的,但是过度的焦虑不仅会危害认知过程,而且还会影响考试水平的正常发挥。
一、什么是考试焦虑?焦虑是一种复合性情绪状态,包括焦虑反应、过度焦虑和焦虑症等三个由轻到重的层次。
考试焦虑是特指在考试情境的激发下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焦虑状态。
考试焦虑介于焦虑反应和焦虑症两者之间,属于过度焦虑,其特点是焦虑已明显地影响常学习和生活,但人们对引起焦虑的原因十分明确,考试一旦解除,多能迅速恢复。
表现为:情绪上:担忧、焦虑、烦躁不安;认知上: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 看书效率低;思维僵化;行为上:坐立不安,手足无措;身体上:头痛、食欲下降、恶心、心慌、睡眠不好等。
二、考试焦虑的危害考试焦虑造成的危害有三个方面:一会影响考生的自我评价,降低自信心;二会诱发大脑的超限抑制,降低大脑的活动效率;三是造成许多生理反应,降低机体的机能。
三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导致了考生考试效率的降低。
三、考试焦虑的原因1.生理方面的因素。
如神经易兴奋的人容易产生焦虑,特别是青少年的神经系统正处于发育阶段易受环境刺激而发生各种应答性反应。
但随着生理机能的逐渐成熟其焦虑情绪可以逐渐减轻,又如身体健康的人较少焦虑,而处于生病,疲劳状态下的人易产生焦虑。
生活规律失常也会造成考试焦虑。
有些考生考试之前连续熬夜,破坏了正常的睡眠、饮食、休息等习惯,因而使得压力增大,以往积累的身体不适由内隐逐渐外化,出现腹泻、头痛、失眠等现象,这种情绪紧张又导致考场上的出汗、颤抖等怯场表现。
2.心理方面的因素。
如个性开朗,自信的人较少产生焦虑情绪,而自卑,多疑虚荣心强的人易产生焦虑,一个心理健全,善于调节平衡的人不易产生焦虑,而经常处于心理失调状态下的人则易产生焦虑,而且焦虑所引起的负作用也较大。
人格因素也影响了这种症状的形成。
有些考生性格比较内向拘谨,自控力和应变力差,遇到考试就会紧张担忧,易引起考试焦虑和怯场;有些考生过分自尊,但对自己又缺乏信心,担心考试失败而有损自己的形象或影响自己的前程等,也会引起考试焦虑和怯场。
浅谈学生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及对策

浅谈学生考试焦虑产生的原因及应对学生常见的焦虑反应之一是考试焦虑。
所谓考试焦虑,是指由考试所引起的,在生理和心理上的过度紧张状态;是在一定应试情境的激发下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甚至带有恐惧感的情绪状态。
考试焦虑既会引起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血压增高、出汗、头痛、食欲下降、心慌、睡眠不好等;也会引起一系列的心理反应,如担忧、烦躁、苦恼、胆怯、注意不集中、知觉范围变窄、记忆力下降、思维僵化等。
轻度的考试焦虑主要表现为:肌肉紧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内心烦恼,无助感,担忧,胆怯,自我否定等。
重度的考试焦虑主要表现有:坐立不安,头痛,无法集中注意力,以至产生逃避考试的行为。
研究表明,适度的焦虑可以对个体起到唤醒和紧张作用,成为内驱力。
但焦虑程度过高,则会导致心理紊乱甚至影响身心健康。
学生拼命的学习,害怕考试落榜,辜负家长和亲朋好友的期望,以及来自个人、家庭和社会等方面的压力,是产生考试焦虑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即考试焦虑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概括起来,不外乎客观和主观两大方面。
客观方面,一是应试情境,如考试的重要性、难易程度、竞争程度等;二是社会因素,如角色期待、传统、时尚、舆论等对考试的影响;三是学校教育,如应试教育倾向、陈腐的教育观念等。
主观方面,如学生的神经活动类型、对考试的认知和评价、人格特征、考试经历、复习准备情况、应试技能等。
考试焦虑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如果不能及时克服,可能转化成慢性焦虑。
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长久的影响,有可能导致各种生理性疾病。
相对不同个体而言,考试带来的焦虑有很大的个体差异。
某些人具有容易诱发焦虑反映的人格基础,如性格内向,情绪变化大,独立性差,对困难情境作过高估计,耐受挫折和化解矛盾力差。
为了帮助学生预防与调节考试焦虑,教师可采取以下措施和办法。
一、指导学生制订好复习计划,安排好复习时间,做好充分的应试准备。
二、引导学生注意与周围的人进行交流,调整自己对考试的看法。
正确认识考试焦虑高一下学期考试焦虑及心理辅导

高中生考试焦虑及心理辅导•正确认识考试焦虑考试焦虑是一种临考前常见的内心感到紧张的情绪反应,要注意分析高中生考试焦虑的临床表现并进行诊断,考试焦虑的产生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要加强对高中生考试焦虑的个案分析,并对高中生考试焦虑进行心理辅导和矫正。
考试焦虑是一种临考前常见的内心感到紧张的情绪反应,是一种消极的情绪,是一种能减弱人的体力、精力,干扰人的正常活动的情绪体验。
考试焦虑作为一种特殊的由整个考试情景引起的神经紧张状态,在各种考生群体,尤其是高中学生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
有关人员调查,中学生在考试时大约有40%~50%的学生对考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紧张,特别是学习基础比较差、性格比较内向、学习方法不够灵活的学生最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症状,有的学生还伴有失眠和神经衰弱等症状。
心理学中有一个定律叫做叶克斯—多得森法则,是心理学家叶克斯和多得森发现的。
该定律描述了焦虑程度和解决问题的效率之间的关系,即二者之间的关系呈“倒U型曲线”:焦虑程度过高和焦虑程度过低时的效率都很低,而中等焦虑时的效率最高。
所以,适度的考试焦虑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
考试焦虑的出现有两种情况:一是在考试前的复习阶段出现。
由于担心自己准备不充分而导致考不好.或是有过考试失败的经历,对即将面临的考试感到焦虑、恐惧、害怕。
在考试到来之前,就已感到非常的痛苦与疲惫。
二是在考试时出现.由于紧张,遇到难题时心里着急、害怕而导致心慌意乱,甚至晕场,从而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其结果是严重影响考试的成绩。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教育模式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特别是高考对学生来说都感到非常的重要,许多学生存在普遍而严重的考试焦虑现象。
考试焦虑通过考试过程起作用,进而对考试成绩发生影响,但具体影响的实际情形则是复杂的,要做具体分析。
一般认为,心理焦虑水平与活动效果呈倒“U”字曲线关系。
即焦虑水平过度或过低会妨碍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发挥,不利于提高活动的效率,而适度的焦虑对其所从事的活动会起激励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百科】常见心理问题----考试焦虑
考试焦虑的形成过程:考试焦虑是比较复杂的消极情绪现象。
不少人对此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理解,曼德勒(G.m-andler)提出,考试焦虑是一种处于失助和紊乱状态下的一种情绪;沃尔普(J.Woipe)强调,考试焦虑是一个习惯性的、条件性的情绪反应。
萨拉森
(I.G.Salason)主张,应当把考试焦虑看作是同注意和认知评价相联系的紧张情绪状态。
等等。
总而言之,考试焦虑是在一定应试情境的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于其他身心因素所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和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不同程度的情绪性反应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状态。
考试焦虑的表现:考试焦虑,做为一种心理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怯场所谓怯场,是指应试者由于心理过度紧张,情绪不安,大脑处于兴奋状态,难以控制自己,无法集中注意力,以致于有的表现头晕,活动失常,无法进行考试。
(2)丧失信心在应试中由于应试者出于被迫参加,或是认为目的达不到,或是在应试过程中预感到成绩不好,就会表现出情绪低落,动机缺乏强度,缺乏韧性,同样表现为无法集中注意力,以致弃考。
这是由于动机过弱和注意力分散所致。
在高校招生考试中,如第一科课考试试题难度较大,成绩过低,会对第二科考试中应试者心理带来干扰,表现为消极,没有信心,直至不能坚持下去。
(3)外来“刺激”带来的烦恼在解答试题过程中,应试者要对所学知识经过回忆、联想、知识重现等一系列心理活动。
从生理学观点讲,回忆是人脑的一种机能,它是以记忆为基础的,是在试题词语的作用下,暂时神经联系又恢复的过程。
突然的外来“刺激”往往容易使“神经联系”中断,强“刺激”还能使原来已知“信息”难于“提取”,其结果影响测验进行。
在考试中如有人突然大声喧哗,考场秩序混乱,附近传来噪音等,都是“刺激”的因素。
(4)偶发事项带来的惊慌在应试者缺乏思维准备的情况下发生的一些事项、事件,会给应试者心理带来干扰,使其惊慌失措,心理紧张,影响正常思维,造成考试成绩下降。
如地震或火警等突发事件,都会给应试者带来心理变化,即带来惊慌。
典型案例一:考前莫名腹泻,考后不治而愈
15岁的张敏(化名)是一位漂亮的初三女孩,从外表上根本看不出有紧张和焦虑的症状。
升入初中以来,张敏的学习成绩一直都排在班里前六名,老师和家长都对她寄予了厚望。
张敏不仅学习好,是班里的学习委员,而且人又长得漂亮秀气,人缘特别好,一直是父母和老师的骄傲。
进入初三,学习开始紧张起来,学校的各种考试也接连不断,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开始前的两三天,张敏开始莫名其妙地拉肚子,差点耽误了考试。
也因为这个原因,考试成绩并不理想,父母和老师都安慰她,只当是意外。
没想到这之后只要每逢考试张敏就会拉肚子,后来居然逐渐发展到即使单元测验也会如此,而只要考试一结束,拉肚子的病又不治自愈。
就这样反反复复,学习成绩因此大受
影响,最差的时候甚至考到了班里的二十多名。
妈妈非常着急,带着张敏到医院反复检查,但怎么也查不出毛病来。
原因分析:张敏一考试就拉肚子,但反复检查的结果是哪里也没有毛病,可以初步推断,张敏拉肚子的根源不是消化道出了问题。
张敏的学习成绩一直在班级排前六位,老师和家长都对她寄予厚望,可以想见,张敏是老师和家长的宠儿,平时一定得到了他们更多地关注。
由于从小到现在她一直生活在赞扬声中,这无形中给她增加了非常大的心理压力,而中考的即将来临,使这种压力到了一定的极限,面对越来越多的考试,她担心自己考不好,让老师、家长失望,在她的潜意识中产生了逃避的反应,最终导致考试焦虑,进而引起了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拉肚子。
不是自己没有进步,是拉肚子影响了考试成绩,这样的事实,一方面,张敏心理上觉得容易向老师家长交代,另一方面,在老师和家长面前,张敏仍然能够保持好学生的形象,从而得到他们更多的关注。
其实,张敏潜意识里是用拉肚子的方式在逃避考试,从而逃避失败的可能,表面上看是她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其实她是无意识地选择了一条可以保护自己自尊和维护自己形象的途径,而这样的选择在意识层面是连她自己都不十分清楚的。
以上的这些分析在和张敏面对面咨询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验证。
典型案例二:焦虑厌学,情绪失控
马莉(化名)也是一位初三女生,父母亲都是国家干部,她自幼受到比较严格的教育,也养成了对自己高要求的习惯。
由于一直严于律己,学习上刻苦努力,所以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进入初中以来
综合成绩排名总是稳定在全年级前十位,学校和家长也对她寄予了很高的期望。
可临近中考的一个多月前开始出现紧张不安、心烦意乱,并且晚上经常整晚地失眠,学习效率明显下降,考试成绩也一次不如一次。
老师和家长一开始还是给予了她关心和安慰,但这种焦虑的状况并没有改善,反而愈演愈烈,并且严重影响了她的情绪,以至她经常会啼哭和发脾气,常为一些小事和父母大声争吵,有时候早上不愿意起床,开始有意地逃避上学,甚至演变到拒绝参加中考。
父母亲做了大量的教育和说服工作,但收效甚微。
当马莉情绪平静的时候,会对自己的这种现状深深自责,并会因对父母乱发脾气而对父母认错,但当情绪失控时,就会变得十分暴躁,甚至有几次已经有自残的行为。
妈妈看到自己心爱的女儿变成这样,由起初的关心变成埋怨,转而又变成了害怕和担心,害怕女儿这样下去不但中考完了,女儿的身心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为此,妈妈带女儿跑遍了市里的几个主要医院,也服用了不少药物,虽然焦虑有所缓解,但情绪仍旧变化不定,对读书依然抗拒。
原因分析:考试焦虑的产生通常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外因来自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内因与个体的个性、抱负、早年经历、认知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等有关。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导致马莉考试焦虑的心理原因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1、对自我的期望水平:马莉周围的人对她的期望水平很高,她也接受这种期望,这样她对自己的要求就很高,所以一旦自己有少许
松懈怠慢,她就会紧张自责内疚焦虑,导致学习效率更差,于是更加紧张自责内疚焦虑……如此就陷入到恶性循环中了。
2、认知思维的模式:马莉认为,若考不好,父母和老师都会对她失望,同学们会看不起她,她会觉得自己很无能;而且,若考不上重点高中,就意味着她以后的学习环境不够好,也就意味着她可能考不上重点大学。
这种思维模式把考试结果与自我评价、社会评价、自己的前途、命运过于紧密地联系起来,是导致考试焦虑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3、早期的创伤经历:在咨询师的帮助下,马莉回忆在小学低年级时,一次考试成绩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便被父母打骂并被撕毁考卷,然后她又因无法向老师交待而产生比体罚更为严重的心理创伤。
这种痛苦的经历沉淀于内心深处,是无意识中引发考试焦虑的重要因素。
由于马莉的焦虑并不仅仅只因考试引起,其中涉及的家庭教育这一关系因素就需要父母亲的共同努力才可以达到全面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