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研究

合集下载

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机制及调控路径

长春市城市空间结构演化机制及调控路径

它包含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 城市内部 要素 的地域布局和组合 ) 和城市外 部空间结构( 城市在区域中的规模序
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发生了根本性 变化 , 给城市 发展注入了新 的活力 , 这种转型时期城市空 间结构的变化 引起 了越来越 多学者 的研 究兴趣 。
研究 领域 也不 断拓 宽 . 但主 要集 中在
能 的 空间 地域 系统 和 空 间组 织形 式 。
国外学者对城市 空间结构 的研 究较早 , 经历了形态、功能 、人文关 怀到空间机制的研究 , 其理论体 系
日益 完善 。相 比之下 , 中国城市 空 间
结构研究起步较晚,2 世纪 8 年代 0 0
之前 . 主要是 对西 方 理论 与方 法的 还 引进 和 介绍 进入 18 年代 以来 , 0 9 中
划,
李诚 I (9 0一j男 . 北师 范 大学 城 市与 环 境 科 S 16 , 东 学 学院 教 授 、 士 生 导 师 , 究 方 向为 城 市 与 区域 博 研
刘艳军
李 诚 固
LU Y n u L h n -g I a -jn IC e g u
引 言
城 市 空 间结构 是城 市地 理学 、 城 市 规 划 学 以及 城 市经 济 学 研 究 的热
地 域 演化 过 程 。
相 互间产生的运动现象 .都会形 成

种空 间态势 ,它们在整体 中的结 合关系便产生一种多重空间。而对 各类空间的考察分析 .则强调空间 结构 中各 功能单 元之 间的关联性 , 也强调各单元动态序列 的空间变化。 本文认为 , 城市空间结构是各功 能单元 ( 经济活动 要素等 ) 在城市 内的空 间分布状 态 .是具有一定功
列和分布状态 ) 两个层次。本文研究

长春市中心城区空间演变过程

长春市中心城区空间演变过程

长春市中心城区的空间发展——以人口结构.经济发展为重点10131711120 李春瑛关键词:长春市 .产业空间分布.人口分布●长春市空间结构现状长春市是在规划上发展起来的城市.基本形成了以南北中心轴线为构图中心.方格网兼放射状的组合格局.结构严谨并富于变化。

目前.长春市的空间形态总体呈紧密团状.同时在近些年经济迅速发展和区域影响不断强化的作用下.城市形态开始呈现沿对外联系通道指状延蔓的趋势。

同时.长春市的单中心结构仍然非常明显.跟其他的大城市不同.长春市的主要城区都在西南地区的六区.长春市的城市空间发展.不管是交通还是人口迁移.产业上的发展都是西南到东北地区的迁移。

这是总体的大趋势。

这也对城市空间的健康发展带来很多问题;首先.单中心的吸引使城市向心交通特征明显.城市中心地区的道路路网面临越来越大的交通压力. 局部地区已经出现较为严重的交通堵塞;其次.城市中心地区不断涌现的高层建筑逐渐开始破坏了用地的高效利用.还可能会严重浪费土地用地.对特色建筑和历史街道的保护越来越苦难;再者.由于中心区域一直保持着强大的吸引力.城市边缘地区公共设施的配建的动力不足.边缘地区土地价值很难提升.因此单中心的趋势不断强化。

长春市主要行政办公.文化和商业设施均分布在人民广场一带.城市中心区就业和居住人口高度密集.目前在中心地段2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集中了长春市31%的就业岗位和40%的居住人口。

而且城市中心区仍呈现不断集聚的趋势。

用地功能布局呈现较为明显的圈层式的特点。

居住生活用地主要布局在建成区中部.工业用地相对集中地分布在城市外围。

●经济产业发展与分布1.工业产业布局空间特点和演变特征根据长春市中心城区的人口结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运用GIS空间分析和计量统计等方法.来研究分析长春市中心城区的空间演变过程.特征和规律。

长春市.吉林省省会.著名的汽车城.东北地区重要城市.政府对此的扶持也很多。

建国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城市发展主要依靠工业发展.长春也不例外.城市建设在生产性建设为主.以工业先导。

长春市发展历程

长春市发展历程

长春市发展历程长春市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吉林省的省会城市。

自建市以来,长春市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变迁,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下面将详细介绍长春市的发展历程。

一、建市初期(1949年-1959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长春市正式建市。

这一时期,长春市面临着废墟和战争的遗留问题,城市基础设施严重损毁,经济发展困难重重。

然而,经过各级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努力,长春市逐渐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秩序和市民生活。

二、工业化起步(1960年-1979年)上世纪60年代,长春市开始实施工业化战略,重点发展汽车制造、机械制造、化工等行业。

1962年,长春市成立了中国第一家汽车制造厂长春一汽,标志着长春市汽车工业的崛起。

此后,长春市的工业化进程逐渐加快,一大批重要的工业企业相继建立,为长春市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改革开放时期(1980年-1999年)1980年代,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长春市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这一时期,长春市进一步加大了对工业的发展力度,积极引进外资和技术,推动了长春市工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同时,长春市也加大了对教育、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投资,提升了城市的软实力。

四、现代化建设(2000年至今)进入21世纪,长春市加快了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城市规划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不断提升,交通网络更加发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与此同时,长春市加大了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了长春市经济的转型升级。

五、人民生活改善长春市的发展不仅仅局限在经济领域,人民生活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逐年提高,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了大力发展,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

此外,长春市还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

长春市发展历程中的成就得益于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体市民的辛勤努力。

长春市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为中国东北地区的发展树立了榜样,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近代长春社会变迁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

近代长春社会变迁对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
关 空 间要 素 之 间 的 关 系 。 关 键 词 : 市 ; 间 结 构 ; 会 变 迁 ; 春 ; 代 城 空 社 长 近 中 图 分 类 号 : 0 (3 ) K9 9 2 4 文献 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O 7 6 2 ( 0 O O 一 O 6 一 O 1O— 91 21) 1 O8 2
近代长 春社会变迁对城市空间结 构演变的 研究 影响
艾 凤 巍
( 伦 贝尔 学 院 , 呼 内蒙 古 海 拉 尔 0 10 ) 2 0 8 摘 要 : 章 运 用 历 史 学 、 会 学 、 理 学 等 多 学科 理 论 与 方 法 , 长 春 的 社 会 历 史 背 景 、 程 等 进 文 社 地 对 过 行 了 考 察 与 分 析 , 在 此 基 础 上 探 讨 了 社 会 变 迁 与 长 春 城 市 空 间 结 构 的 消 长 、 间 形 态 、 能 布 局 和 相 并 空 功
中 东 铁 路 和 满 铁 的 修 建 , 方 文 化 和 思 潮 涌 入 西 长 春 , 本 土 文 化 造 成 巨大 冲击 , 于 日本 在 帝 国 主 对 由 义 争 夺 中 处 于 上 风 , 此 长 春 受 日本 文 化 的 影 响 更 因
大 。通 过 创 办 报业 、 化 研 究 机 构 , 进 了 信 息 流 动 文 促 和 科 学 研 究 的发 展 。 实 质 空 间形 态 上 , 在 日本 修 建 的 学 校 、 堂 、 版 机 构 以及 商 业 活 动 中心 成 为 近 代 城 教 出
济 中 心 , 面 是 传 统 封 建 经 济 中心 , 必 然 的 经 济 空 南 无
图 1 古 代 城 市 形 态 图 2 帝 俄 时 期 城 市 形态 流 民的涌人 对长 春 “ 闭 空 间” 成 了 冲击 , 封 造 使 长 春 人 口迅 速 增 加 , 片 土 地 得 到 开 垦 , 长 春 城 市 大 为 的 发 展 提 供 了条 件 。 1 2 “ 禁 ” 策 与 城 市 二 元 结 构 的 形 成 . 开 政 1 6 年 , 朝 统 治 者 认 识 到 移 民 实 边 的 重 要 80 清 性 , 布 废 除 禁 令 。 东 北 实 行 近 2 0年 的 封 禁 一 朝 宣 对 0 解 除 ,关 内 大 批 农 民 持 续 不 断 的 迁 入 长 春 各 沿 河 流 域 , 垦 耕 地 由过 去 的零 散 分 布 向 集 中 连 片 过 渡 。 9 农 1 世纪 6 O年 代 末 , 随 着 东 北 南 部 的 辽 河 航 运 和 北 部 伴 的 松 花 江 航 运 以 及 沟 通 两 大 水 系 、 经 长 春 市 区 的 流 伊 通 河 的 相 继 开 发 , 春 成 为 东 北 重 要 的 粮 食 集 散 长 地 。商 业 经 济 的初 步 繁 荣 给 长 春 城 市 的 外 部 空 间 结 构 带 来 新 变 化 , 以 伊 通 河 码 头 为 端 点 构 建 出 一 个 即 迥然 不 同于传 统农 业 文 明的扇 面形 商 业新 城 区 , 它 与 以 往 的农 业 居 民 聚 居 区相 衔 接 , 城 市 开 始 呈 现 使 出商业 、 业格局 并存 的复合式 二元结 构景观 。 农 2 帝 国 主 义 争 夺 时 期 社 会 变 迁 与 城 市 空 间 结 构 演

建国以来社会变迁对长春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

建国以来社会变迁对长春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研究
素 : 度 、 济 和 人 口 因素 对 长 春 城 市 空 间 结 构 的 影 响 。 制 经 关 键 词 : 市 ; 间 结 构 ; 春 ; 会 变 迁 城 空 长 社 中 图分 类 号 : TU 9 4 1 3 2 4 文 献 标 识 码 : 8 .1 (3 ) A 文 章 编 号 : O 7 6 2 ( 0 0 O 一 O 6 一 O 1O— 9 12 1)3 0 1 2 1 建 国 以来 长 春 城 市 空 间结 构 的 演 变 1 改 革 开 放 以 前 的 空 间 结 构 演 变 .1 2 现 代 社 会 变 迁 对 城 市 空 间 结 构 的 影 响
2 1 . 制 度 变 迁 的 影 响
解放后 , 春市 进行 了全 面的恢 复和 改造 工作 。 长 在 计划 经 济体 制 的宏 观 背景 下 , 市 空 间结 构 受政 城 策 制 度 支 配 作 用 较 大 。2 0世 纪 5 0年 代 初 , 国 第 一 中 汽 车 制 造 厂 落户 长 春 , 长 春 的 发 展 提 供 了动 力 。 为 1 5 年 后 , 于 “ 倾 ” 误 思 想 的 影 响 , 市 规 划 98 由 左 错 城 在 消 灭 “ 大 差 别 ” 前 提 下 也 呈 现 了 大 跃 进 的 局 三 的 面 , 面追 求空 想 的指标 , 建 卫 星城 在 宏 观失 控 , 片 大 微 观 缺 乏 管 理 的 情 况 下 , 市 规 模 盲 目扩 大 城 这一 时期 , 口激增 , 春 市 全 市 人 口由 14 人 长 99 年 的 4 6万 , 至 1 7 增 9 8年 的 1 0万 。 长 春 市 最 初 是 由 5 团块 状布局 发展 起来 , 逐 步 向外蔓 延式 连接发 展 。 并 批 大型 国有企 业 的布局 , 方 配套 企业 的建设 , 地 使 N- 市 城 市 空 间 迅 速 向 外 扩 展 , 后 这 些 企 业 集 团 春 随 在 单 位 附 近 集 中 圈 地 布 置 职 工 住 宅 , 先 形 成 了 以 首

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与调控研究

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与调控研究

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形成机制与调控研究一、引言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方面,对于长春市而言,其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与调控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与调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促进长春市区域发展和优化空间布局。

二、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1. 历史文化因素:长春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其区域空间结构受到历史文化因素的影响。

例如,长春作为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枢纽,在历史上形成了以工业核心区为中心、周边分散发展的特点。

2. 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是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重要因素。

在经济转型期,长春以汽车产业为核心引领了城市经济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以汽车产业园为中心、周边产业链配套发展的空间结构。

3. 因素:的引导和支持对于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

长春市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如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等,以引导和调控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的发展。

4. 自然地理因素:自然地理条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形成也有一定影响。

长春位于东北平原,地势平坦,交通便利,这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调控现状分析1. 区域分工不均衡:长春市区域分工不均衡是当前存在的一个问题。

以汽车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中心城区,而周边县级城镇和农村地区经济相对滞后。

2. 城乡差距较大:在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中存在着明显的城乡差距。

中心城区经济繁荣、基础设施完善,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公共服务不完善。

3. 土地利用不合理:长春市区域土地利用不合理是制约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

部分土地资源被浪费,而一些重要的功能区域土地利用不足。

四、长春市区域空间结构调控对策1. 优化区域分工:长春市应加强对不同城区的产业布局规划,促进产业集聚,提高经济效益。

同时,加强对周边县级城镇和农村地区的经济支持和引导,促进全域经济协调发展。

长春市居住区空间结构

长春市居住区空间结构

长春市居住区空间结构调研报告探索伪满时期到现在居住区空间结构摘要:居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春市居住区空间结构从伪满时期到现在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我们要深入了解这些变化才能让居住区更好的为长春市服务。

关键词居住区空间结构根本性伪满时期:初级建设时期伪国都的居住区建设在当时世界上是较为先进的。

居住区拥有上水、下水、电气、煤气和采暖等现代化设施。

并在亚洲首先普及了抽水马桶,实现了煤气入户。

居住区按人口密度规划为四级。

其中一级区在今东西朝阳路、东西中华路及柳条路一带,是日伪高级官吏的居住区,人口密度规划为2000人每平方公里。

二级区基本分布在新区(今朝阳区)内,为日伪一般官吏、伪职员和普通日本人居住区。

居住区规划借鉴了美国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居住区规划模式。

以集团居住区作为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

各集团居住区都靠近环城地铁(未及修建)。

按冬季步行时间,距地铁最远处也仅为15至20分钟。

今天,在建设街一带仍可见到当年普通日本人居住的花园式洋房。

一栋小楼只住一两家,前后都有一片绿地,室内外宽敞舒适。

由此可见,规划者在居住区规划上耗费了大量的心血。

力求做到环境优美、出行便利。

但是,这种规划方式也为今日长春城市建设留下了一些问题。

例如,怎样改造遗留至今的密集的棋盘式道路网与行列式住宅,一直困扰着现代春城的规划者们。

1949年-1957年:稳步改造时期解放前长春市居民的居住水平较低。

1949年全市居民33.5万人,住房建筑面积367.9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只有5.67平方米。

1949年-1952年,由于破旧房屋比例较大,占3时住宅面积的34.8%、长春市的主要工作是修复旧房。

1953年,全国幵始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城市建设的方针是围绕工业化有重点地建设城市。

1950年-1957年,这一阶段比较正确地处理生产和生活的关系,在大量投资建设工业的同时,投入了较多的资金用于住宅建设,投资占基本建设的比重平均每年达9.83%。

长春市建国后住区分布演变历程论文

长春市建国后住区分布演变历程论文

长春市建国后住区分布的演变历程研究【摘要】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本文以长春市建国后住区分布的演变历程为研究对象,剖析长春市不同时期住区分布特点及规律,探寻各时期影响住区分布的因素并综合分析不同因素对长春市住区发展的推动作用,最后对长春市住区建设的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城市化;住区分布;宏观政策;空间结构;发展趋势前言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住区建设规模逐年增长,住区建设中土地供应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

在城市发展的大前提下,我国多数城市居住用地快速扩张,各个城市的住区布局形态各异,个别城市出现了空间的无序扩展、住区布局不合理等一系列现象。

长春作为我国北方特大城市之一,建国以来住区建设持续发展,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分布规律与特点。

对长春市住区分布历程进行整体梳理,并结合不同时期政策背景与城市总体发展情况可以总结得出其演变规律,对城市住区合理分布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长春市住区分布演变历程与特点1.1 长春市住区分布的几个阶段从1949年建国开始,长春市的住区建设经历了几个不同的阶段,对其进行划分主要是因为在不同阶段由于方针政策的指引表现出了不同的建设思路和建设模式。

在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长春市的住区建设主要围绕工业展开;改革开放后直到八十年代末,独立于工业之外的住区项目开始出现,在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数量较多的旧区改造项目;从九十年代开始,住房改革成果逐渐显露头角,各类商业住区大量出现,带动了长春市住区分布变化,并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

1.2 各阶段住区分布特点1.2.1 1949-1978年:伴随工业建设的点状分布阶段解放前长春市居民的居住水平较低,当时的居住用地主要是伪满时期遗留下来的,分布在城市各处但主要以人民大街北段、东西广场、大马路一带为主。

1953年,长春市投入了较多资金用于作为工业建设的附属设施的住宅建设。

七十年代后期,长春市西南的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西部的长春客车制造厂等都开始进行生活区的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