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扫六合教案
七年级历史《“秦王扫六合”》教案范文

七年级历史《“秦王扫六合”》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了解“秦王扫六合”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知道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3.掌握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及其影响;4.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
二、教学重点1.秦始皇如何统一六国;2.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及其影响。
三、教学难点1.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及其影响。
四、教学方法讲述法、问答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0分钟)1.讲述秦代的历史背景。
2.问:你知道秦王扫六合的意义是什么?3.让学生打开教材,自读有关内容并且思考问题。
二、讲授(25分钟)1.讲述秦始皇怎样统一六国;2.介绍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及其影响。
三、讨论(15分钟)1.引导学生对秦始皇的统一政策进行分析和归纳总结;2.分组讨论,讨论小组用时5~10分钟;3.调整小组,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四、问答(10分钟)用历史问题考察并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
第二课时一、导入(10分钟)1.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2.分享讨论的结果。
二、讲授(25分钟)1.讲述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及其影响;2.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秦始皇的统一政策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
三、讨论(15分钟)1.分组讨论,讨论小组用时5~10分钟;2.调整小组,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四、问答(10分钟)用历史问题考察并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
第三课时一、导入(10分钟)1.回忆和总结秦始皇的统一政策;2.自由发言,分享对秦始皇的统一政策的看法和体验。
二、讲授(25分钟)1.讲述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2.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对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进行分析、判断和归纳总结。
三、讨论(15分钟)1.分组讨论,讨论小组用时5~10分钟;2.调整小组,提高学生的分析和归纳总结能力。
四、问答(10分钟)用历史问题考察并巩固学生的历史知识和能力。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掌握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过程和秦始皇的统一政策及其影响。
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案

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案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学习重点与难点“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是本课的重点“焚书坑儒”是本课的一个难点课堂导入:以朕、皇帝的称号由来,中国历史上个皇帝是谁?XX年奥运会,五尊秦兵马俑运到奥体展览。
以《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导入。
自主学习一、秦的统一秦朝建立的时间______¬¬¬¬¬¬¬¬¬¬¬¬¬¬¬¬¬¬¬¬¬¬¬¬¬¬¬¬¬¬¬¬¬¬¬¬¬¬¬¬¬¬¬¬¬¬¬¬¬¬¬¬¬¬¬¬¬¬¬¬¬¬¬¬¬¬¬¬¬¬¬¬¬¬¬¬¬¬¬¬¬¬¬¬¬¬¬¬¬¬¬¬¬¬¬¬¬¬¬¬¬¬¬¬¬¬¬¬¬¬¬¬¬¬¬¬¬¬¬¬¬¬¬¬¬¬¬¬¬¬¬¬¬建立者¬¬¬¬¬¬¬¬¬_______都城¬¬¬_______。
《秦王扫六合》教案范文

《秦王扫六合》教案范文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一节课成败的关键,要根据不同的课题进行灵活的教学设计。
首先对每一个课题的教学内容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历史《秦王扫六合》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秦王扫六合》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秦的疆域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进行分析,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巨大的进步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作用教学难点:焚书坑儒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师:我国是从什么时候进入封建社会的?战国七雄指的是哪几个国家?生: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始,七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展示《战国七雄》图,指出七雄的位置。
(二)导入新课:战国时期群雄割据纷争,不断发动兼并战争,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秦灭六国,才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秦为什么能统一六国?统一后建立了什么朝代?又是怎样进行统治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学习第10课《秦王扫六合》(三)讲授新课:《秦王扫六合》(板书)一、建立统一国家:(板书)师:同学们,自长平之战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军的强大攻势,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国灭掉其他六国,建立起秦朝,请同学们看书后介绍秦朝建立的有关情况。
生: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定都咸阳。
前221年秦朝咸阳(板书)师:那么秦为何能消灭其他六国完成统一呢?请同学们分四组讨论四个问题:展示投影:1秦国的商鞅变法有何作用?秦王嬴政在用人方面有何长处?秦统一前各国人民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秦统一的作用或意义是什么?生:答略师:秦的统一,符合社会历史的发展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是历史上第一次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但秦王嬴政的优点还不仅体现在秦的统一,在统一后,嬴政又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他的统治,下面请同学们看书并完成练习。
秦王扫六合教案

秦王扫六合教案示例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过程及原因。
2.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3.掌握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4.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能力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归纳“秦朝完成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利用古诗词引导学生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培养学生通过文学作品研究历史的能力。
3.利用实物模型、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观察、想像能力。
德育目标1.通过对秦朝统一历史作用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和进步作用。
2.秦始皇为统一全国,创建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秦始皇被誉为“千古一帝”。
教学重点秦的统一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1.焚书坑儒及其评价。
2.对准确的空间概念的掌握。
教学方法1.讲解法。
对于课本中一些学生通过看书、讨论等法仍然不容易掌握的内容,采用此法。
如秦统一全国原因里关于秦始皇个人的作用。
2.古诗词运用法。
通过文学作品来研究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人物是一种比较生动的研究方法。
关于秦始皇,后人用诗词方式评价很多,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既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又起到理解课文的作用。
3.联系分析法。
对于秦统一全国的原因,有一些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前面所讲的内容归纳、分析。
4.实物教学法。
对于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里统一度量衡和文字,可以用实物模型注示,增加教学效果。
5.讨论法。
对于一些不定论的内容,可以提供材料,让学生讨论,开阔视野,加强探究。
教具准备1.动态地图。
2.度量衡、货币、文字模型或图片。
3.投影仪。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例示一]同学们,前面我们讲到了战国七雄时期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坑杀赵卒四十万的内容。
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更无力抵挡秦的进攻。
地处北方的燕国也意识到了秦国东进的威胁,可又无力阻止。
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

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1一、内容简介本课主要介绍了秦朝统一的过程、中央集权政治的建立和秦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以及意义。
二、教学理念依据建构主义理论和合作学习理念,把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法引入课堂,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建构知识的能力。
三、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秦始皇、秦统一六国及秦朝中央集权政治的建立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2、知道秦朝的主要文明成果:文字发展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3、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及自主建构知识、分析问题、评价历史人物和透析历史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学生收集资料、学案教学、视频教学和比较分析等方法,从多种途径感知历史,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理解人和事。
2、经过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思维过程,形成历史概念,学会运用原因与结果、动机与后果,对历史事物进行理解和判断。
3逐步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并在探究过程中反思历史,汲取经验教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作为一名中学生有责任维护国家领土完整。
2、通过对古代灿烂文明成果的认识,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尊心,形成对国家、民族的认同。
四、重难点重点:理解秦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深远意义。
难点:中央集权制;巩固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五、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感性思维强,有着旺盛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已经初步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的能力,但理性思维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较低。
因此在教学中,着重以视频、动漫、图片等直观感性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自主架构知识。
六、教法、学法结合教材与学情分析,为突破重难点,完成教学三维目标,我采用了如下教法与学法:教法:学案教学法、比较分析法;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
秦王扫六合教案

秦王扫六合教案背景介绍秦王扫六合,是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各地的文化进行统一整合和标准化,以达到控制思想的目的。
这一行为被称为“焚书坑儒”,引起了当时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反响。
教学目标1.了解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背景和原因;2.了解秦始皇对文化进行统一整合和标准化的措施;3.掌握秦始皇对文化进行统一整合和标准化的影响和后果。
教学内容一、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背景和原因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焚书坑儒。
这一行为的背景和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秦国历史上一直处于弱势地位,为了实现统一,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2.秦国的法家思想主张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统一性,与当时的儒家思想存在冲突;3.秦始皇本人对儒家思想持有批判态度,认为儒家思想会削弱他的统治地位。
二、秦始皇对文化进行统一整合和标准化的措施为了实现对文化的统一整合和标准化,秦始皇采取了以下措施:1.统一文字:秦始皇下令将各地的文字统一为小篆,以便于管理和交流;2.统一度量衡:秦始皇下令将各地的度量衡统一为市斤、市尺等标准单位;3.统一法律:秦始皇下令将各地的法律统一为秦国法律,以便于管理和维护社会秩序;4.焚书坑儒:秦始皇下令焚毁各地的书籍和坑杀儒者,以消除异端思想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三、秦始皇对文化进行统一整合和标准化的影响和后果秦始皇对文化进行统一整合和标准化的措施,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后果:1.统一文字和度量衡,方便了交流和管理,为后来的统一货币和统一文字打下了基础;2.统一法律,维护了社会秩序,为后来的法制建设打下了基础;3.焚书坑儒,消除了异端思想,但也导致了大量文化遗失和知识流失,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教学方法本教案采用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首先,讲授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背景和原因,以及秦始皇对文化进行统一整合和标准化的措施和影响;其次,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探讨秦始皇对文化进行统一整合和标准化的利弊和影响。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新人教版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朝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李白《古风秦王洗六合》中六合的表述,带出公孙衍与连雅堂的概念并总结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展现从“七雄”至“一雄”的统一过程;通过多媒体的图示模拟并使学生增进认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和秦始皇统一货币、公制、文字的内容。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并使学生认识到统一就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秦朝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制度国家,秦的统一在我国历史上具备重大意义。
长城和灵渠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一)教学流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上节课我们自学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现在我们去直观的回答一下。
表明:可聊韩非子放到最后回答,带出秦朝。
教师:韩非他的主张获得了谁的器重?学生:秦国。
展示:秦始皇的画像及李白的《古风秦王扫六合》教师:屏幕上这画像正是秦国的一位国君,同学们能够猜出他的名字吗?学生:秦王嬴政教师:对,就是他结束了我们春秋战国时期的混乱纷争,建立了统一的国家,在政治制度上使用了韩非的主张。
李白这位小诗人就是怎么描绘他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教师和学生一起朗诵)1教师:看这两句把秦始皇描写的多么威风!可有同学知道“六合”的意思吗?学生:天地四方。
教师:除了课本上的这个表述外,我们也可以认知为另外一个意思的――同学们还回忆起我们的商鞅变法使秦国变成了什么吗?学生: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教师:很对!正是因此,其他六国使用了“公孙衍”的计谋去一起抵抗秦国,于是李白表示东方六国为“六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精选5篇)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精选5篇)第一篇: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秦的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通过引导学生归纳、试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动态历史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3)通过对秦始皇及其相关历史事件的正确评价,培养学生辩正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4)通过指导学生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及有关简表,培养学生压缩历史信息及用表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温故而知新、动态演示历史地图、设身处地、用表归纳历史史实、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评价历史人物、比较辨别等方式,采用电化教学手段,动态演示相关教学内容,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的目的,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秦灭六国,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
秦始皇统一六国,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具有进步的意义。
(3)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以及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4)认识到秦始皇既是千古一帝,又是历史上少有的暴君。
(5)长城和灵渠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和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焚书坑儒【预习设计】一、认知前提:回顾教材想一想: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怎样的时期?最终的是谁结束了这一状况?二、新知认知:(一)整体感知:阅读教材P56—60,初步了解本节课讲述了哪些内容?并写在下面(二)局部揣摩:预习任务一:预读教材第56页完成并记住秦朝统一的时间、人物和都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案
一、教学设计思想
在设计本课时,我充分引进生成性教学基本理论,根据课堂中的互动状态及时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以真诚的态度和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与学生就相关课题进行平等对话,并根据自己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表现、感受、兴趣与需要等作出及时价值判断,对教学行为与思路作出机智性调整,以使教学对话深入持久地进行下去。
通过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能动性、创造性让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个性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春秋战国长期割据混战局面的结束,下启中国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的开始,在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
1.学生通过影视及小说已经对秦始皇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容易进入历史情境。
2.初一学生的认知能力有限,联系、比较能力较差,对秦朝制度、政策的变革原因及作用不易理解。
四、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秦的统一;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归纳、试评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利用动态历史地图等直观教具,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
(2)通过对秦始皇及其相关历史事件的正确评价,培养学生辩证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
(3)通过指导学生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及有关简表,培养学生压缩历史信息及用表格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认识到秦的统一以及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
(2)体验探究乐趣,交流探究心得,形成国家统一对于国家富强的重要作用的价值观。
(3)认识到长城和灵渠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
五、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秦的统一及作用。
2.难点:“焚书坑儒”;让学生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六、课时
1课时
七、教学方法
新课程问题教学法
八、教学过程及点评
教学预设教学活动点评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学生欣赏《秦始皇》主题曲,播放前教师提出问题:从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2.指导预习,自主学习
合理安排学生预习新课,预习结束后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心得疑问。
3.问题探究,合作学习
①小组合作:请你们从秦始皇为巩固统治的几个措施中选择你们感兴趣的一个进行讨论、分析,用自己喜欢并且简洁的方式将措施的具体内容表达出来。
(小组合作——作品展示——学生纠正补充——教师引导学生归纳)
②同桌二人合作:尝试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
在学生设计的基础上多媒体显示秦朝疆域示意图,指出秦朝的四至。
学生通过视频捕捉所知的和
所不知的历史信息,通过学生
的发言老师进行汇集和过渡,
进入新课。
学生预习,初步了解秦统一六
国的大概经过、秦巩固统一的
主要措施以及秦的疆域,并提
出自己的疑问,教师利用学生
提出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度探
讨,及时解决。
学生分别用不同方式将具体
措施表达呈现:气泡图、树状
图、诗歌、历史情景剧、表格、
漫画等,突显学生个性和创造
性,教师充分利用作品引导学
生从不同角度进行点评、纠正
和补充,老师最后进行精讲,
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和归纳,从
而强化和巩固本课重、难点。
学生亲自动手画图,掌握正确
画图技能,教师引导学生互评
作品,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读
图、识图能力。
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学
习兴趣,创设一定疑
问,引入新知。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
能力,变学生的“要我
学”为“我要学”。
突显学生个性和创造
性,激发学生学习兴
趣,活跃课堂气氛,提
高学生学习参与积极
性。
通过认图,使学生认识
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
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
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
上的大国,培养学生的
民族自豪感。
③历史人物评说:有人说秦始皇是
千古一帝,有人说秦始皇是暴君,
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交流,
得出三种结论:①功大于过
②过大于功③功过兼有学生掌握用正确的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
教学预设教学生成点评
④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你还存在哪些疑问?
4.归纳总结,整体感知
学生用多种方式归纳小结本节所学。
5.设问练习,巩固提高
①学生互设问题,应用知识解决;
②教师设定多种题型练习,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能力。
6.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设问:今天祖国在统一大业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困扰,作为中学生,应该为祖国的统一做出哪些努力?
7.布置后续作业学生在所学基础上再次发现
问题,如:秦的统一对当时社
会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如果没有秦王嬴政,秦会统一
六国吗等等,教师抓住学生提
出的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再次
拓展。
学生运用表格、知识网络结构
图、文字等方式对本课所学进
行归纳,内化知识和感悟。
学生在所学的基础上学会创
设练习,把所掌握的知识化为
书面问题,通过对不同题型的
练习,巩固本课所学。
学生小组讨论,各抒己见,教
师及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
情感教育。
搜集有关秦始皇的事迹和相
关材料,班里的每个兴趣小组
各办一期手抄报。
师生共同提出研讨的
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问
题意识,激发了学生学
习的主动性。
培养学生总结能力,通
过归纳对本课所学形
成整体认知。
联系生活实际,如由秦
的统一联系今天的台
湾问题,引起学生共
鸣,从而培养学生的爱
国情感。
根据所学进行后续内
容布置,培养学生继续
探究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