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秦王扫六合四合一文稿及说课稿

第10课《秦王扫六合》四合一文稿教学目标:1、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思考探究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初步培养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进步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秦的统一及其作用;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难点:焚书坑儒教法与建议1、情景式教学: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体验历史,展示秦统一后统一了货币、度量衡、文字和“焚书坑儒”“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的图片资料。
2、引导探究问题教学法: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思考历史,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分析探讨解决问题。
学法与要求1、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2、模拟演练法:从现实的学生生活经验引入历史,走进历史,力争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实现教学的真谛。
教学练评活动程序(一)导入新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利用《秦始皇》视频片段,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以活动为载体,展开教与学活动一、诊断性评价1、目标解读与分解2、独立试航(预习课文,自主完成基础知识,记下发现的问题)(1)从___________年至___________年,秦王______先后灭掉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____________的_______国家_______,定都________。
(2)秦始皇为了巩固统治,在全国统一使用_______________,统一________,把六国的文字统一为______,后来又推广笔画更为简单的_____,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还“____________”。
(3)秦始皇为了抵御匈奴,修建了西起________东到________的________,他还统一了东南,兴修了沟通________水系和________水系的________。
秦王扫六合(说课)

此活动主要让学生认识焚书坑儒的历史影响。
情景活动四:图说历史
情景活动四:图说历史
情景活动四:图说历史
此活动主要让学生掌握秦朝北筑长城、南修灵渠的历史作用。
情景活动一:君臣议政
情景活动二:小品表演-卖布
情景活动三:话剧表演—家书
情景活动四:图说历史
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
政治
皇帝
太 御 丞 史 大 尉 夫 相 郡 县 统 一 度 量 衡 统 一 货 币 统 一 文 字 焚 书 坑 儒 北 筑 长 城 南 修 灵 渠
此活动主要让学生掌握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的作用。
情景活动三:话剧表演—家书
人物甲和人物乙在一起聊天。 人物甲:王婆婆,听说你的儿子去咸阳求学了,很久都没有回来 了吧? 人物乙:是啊,咸阳离我们这太远了,回来一趟不容易。不过他 前一段时间托人带了一封信回来(从身上拿出信),可惜我看不懂 写的是什么,唉! 人物甲(接过信):这上面写的字怎么我以前从没见过呀?这得找 一个读书人来帮你看看。正好有一个儒生打扮的人经过,他被两个 婆婆叫住,请他帮忙念念信的内容。儒生接过信看了看,然后告诉 两个人,这信用的是秦始皇统一规定的字体——小篆写的,内容是: 母亲大人在上: 儿子在外求学两年未回,非常想念家人。但是男子汉志在四 方,等我学有所成我再衣锦还乡孝顺您。我在咸阳求学,
此活动主要让学生掌握秦朝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 统治的建立。
情景活动二:小品表演-卖布
• • • • • • • • • • • • • 人物甲:卖布者;人物乙:买布者。每人拿长度不同的尺子和不同形 状的货币。 甲:(普通话)卖布了,卖布了,上等的好料子,快来买呀。 乙:(方言)你卖的是什么布?(看布)行,这料子还可以,给俺割2 尺。 甲:你都说些什么呢?我怎么听不懂。 乙:给俺割2尺布(用手势)。 甲:2尺(手势),说话怎么这个味(边说边量,量好后给乙)。 乙:(手拿布)这是2尺,亏我还带着尺子(边说边拿尺子量,尺寸不 够),你怎么少给我这么多?敢骗我,欺负外地人。 甲:骗你,(拿尺子比较)看来我们尺寸不一样 ,我这才是标准的。 乙:算了,就按你的尺子量吧,算算多少钱? 甲:2块钱。 乙:拿出自己国家的货币(刀币)给甲。 甲:你这是什么钱,我们这里不用,我们使用这样的(铲币)。 乙:唉呀,看来今天的布是买不成了。
说课稿秦王扫六合

秦王扫六合说课我说课的内容一共分为四大部分:1、说教材2、说教法与学法3、说教学过程4、说板书设计一、说教材【教材地位】说教材先说教材地位。
本课选自《中国历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的第一节。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朝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秦朝开创的一系列制度,为以后历代王朝所沿袭。
因此,本课内容在整个中国古代史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学好本课对于学生今后学习中国各时期的历史有着极好的启迪作用。
【教学目标】科学的教学目标往往具有很好的导向性。
根据课程大纲要求,我为我的教学目标制定了明确的三维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知识目标这一块,我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在能力目标这一块,我将通过一场对秦始皇的辩论赛,培养学生辩正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设计秦朝疆域示意图及有关简表,培养学生压缩历史信息及用表归纳历史史实的能力。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块,我将会:通过学习秦的统一,使学生认识到,秦朝的统一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
【重点难点】根据课程标准和我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重点定为秦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难点是对焚书坑儒历史事件的理解。
二、说教法与学法【学情分析】下面是说课的第二大部分,说教法与学法。
先说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分析,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学生,他们具有较强的参与历史学习的愿望与兴趣,善于表现,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其认知水平、综合和分析能力有限;从知识基础分析,通过对前面“春秋战国的纷争”和“大变革的时代”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战乱纷争的危害性,有利于理解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依据这样的分析我将初步设计目标的达成: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对秦始皇的形象有一定的了解,具备一定的分析判断历史人物的能力,是本课能够进行讨论评价秦始皇的依据。
初中历史《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初中历史(秦王扫六合)说课稿建立县制建立封建土地全部制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经济开展官兵英勇作战由国君派官吏治理强化中央集权建立封建制度,为统一全国奠定了根底.农民积极劳动国富能打胜仗兵强商鞅变法齐楚秦燕赵魏韩战国七雄远交近攻怎么打比拟好?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公元前228年秦灭赵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公元前226年破蓟城,燕王喜迁都辽东公元前222年秦灭燕公元前221年秦灭齐。
A: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混战局面;B:顺应历史开展的潮流;C:符合人民的心愿;D: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一﹑“完成统一〞自由论坛秦灭六国是好事还是坏事?秦统一中国前221年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秦国公元前221年秦朝秦王嬴政秦始皇联系与区别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皇帝太尉丞相御史大夫郡〔守〕县〔令〕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总揽者中央政府君主专制政治上经济上3.文化上4.军事上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齐刀币韩赵魏布币楚贝币圆形方孔钱度量衡统一度量衡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 4.军事上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小篆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焚书时间经过:公元前213年除了记载秦国历史的史书以及医药、占卜、种植等书籍之外的全部书,一律烧毁。
坑儒时间:公元前212年目的:强化思想总揽,稳固统一,强化中央集权。
1、说一说焚书坑儒是怎么回事?2、秦始皇焚书坑儒的目的是什么?3、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思想文化造成了哪些损失?自主学习阅读67页中间一段,请答复: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 4.军事上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临洮辽东万里长城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4.军事上建立中央集权的专制体制统一货币、度量衡统一文字、焚书坑儒军事上北击匈奴修长城统一南疆修灵渠。
稳固统一的措施经济上:①统一货币。
②统一度量衡文化上:统一文字思想上:焚书坑儒军事上:①、北击匈奴②、修建长城③、统一东南、岭南,兴修灵渠三、秦的疆域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到南海。
《秦王扫六合

《“秦王扫六合”》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本课是新编人教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十课。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它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对后世影响深远,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他为人残暴,独断专行。
本课内容即以秦始皇为核心展开。
2、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掌握利用网络收集、归纳信息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步骤。
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进一步了解秦始皇。
逐渐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使学生了解和体验社会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
(2)过程与方法:收集网络信息;小组合作学习;班级内交流学习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国家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作为一名中学生有责任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用辩证的思想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3、教学重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资料,分析秦始皇为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巩固统一都采取了哪些措施及其作用,进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实际操作的能力。
4、教学难点网络信息庞杂,真伪难辨,培养学生分辨信息、筛选信息的能力。
二、说学情1、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收集信息,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处理信息的能力较差。
2、通过小学的知识积累,学生对秦始皇已有了粗浅的认识,但总体上看还是比较片面的。
三、说方法教法:将生本教育理念引入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多种手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如多媒体、网络等各种课程资源。
学法:小组合作探究;网络收集资料四、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教学和网络信息资源进行课程整合五、教学过程在本节课中,我将“生本教育”理念引入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分为以下四个部分:学生先学,小组交流,全班讨论,总结。
七年级上册第10课《“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第10课“ 秦王扫六合”说课材料一、教材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开创了中华统一的先例,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秦始皇实现统一,既卓而不凡又专断残暴,成为后人争与评说的千古一帝。
本课内容即以秦始皇为核心安排和展开。
灭六国是实现统一;建立专制集权统治、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是巩固统一;焚书坑儒从主观上仍是为强化统一;北击匈奴、修长城,南征越族、开灵渠,将祖国境内的多民族置于秦的统一旗帜之下,更成就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伟业。
以此为主线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
并引导学生正确分析评价秦始皇的功过是非是上好本课的关键。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秦的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概念多,跨度大。
本课的难点是对“焚书坑儒”概念的理解。
三、学生分析1.知识状态①对秦朝的各类制度、政策了解不多。
②对长城非常熟悉,但是对其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多。
2.认知能力①联系、比较能力较差,对秦朝制度、政策的变革原因及作用不易理解。
②理解思维能力水平较低,对一些专有名词或概念如“焚书坑儒“不易理解。
四、教师应对针对本课概念多,跨度大这一特点。
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谈话法、讨论法等手段,动静相长,寓教于乐,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
对教学程序的设计分三个环节:创设情境——学习探究——总结评价。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
我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战国末期强大的秦国不断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的土地,最后统一六国的图片。
首先提问:“为什么秦有条件来完成统一?”让学生自由发言。
通过刚才气氛的渲染,学生好象置身其中,兴致盎然,情绪活跃,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之中,教师从学生的回答中归纳出原因:(1)客观上的需要:结束了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实际上的可能:秦国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
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也为后面的知识难点作了铺垫。
第二环节:学习探究。
《“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秦王扫六合”》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秦王扫六合》。
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十课。
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一谈我对这个课的理解和设计:一、说课标要求新课标规定:历史课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
所以我根据课标的要求,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思考历史,分析探究、解决问题。
教学流程突出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要求。
本课的情感教育素材丰富,在教学中容易自然地渗透,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历史课程标准》中对本课明确提出:学生要“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增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
二、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秦王扫六合”这节课位于人教版课标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一节。
其中本课所在的第三单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本课在第三单元中又处于中心地位。
本课分三目内容。
第一目: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介绍了秦王嬴政其人及统一六国的过程和创建的封建专主义央集权制度。
第二目:巩固统一的措施。
介绍了秦始皇为了巩固统一,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还通过焚书坑儒增强思想控制。
第三目: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介绍了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和秦朝的疆域。
三、说学情本课教学的对象是初一学生,其认知水平、综合和分析水平有限;又刚刚真正的接触历史学科,学习历史的方法无从谈起。
所以,在讲课中适当使用图片资料,协助学生感知历史,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适当的选择文字资料,使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初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意识和方法,提升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水平。
四、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秦朝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了解秦朝的疆域和秦长城、灵渠两项古代工程。
(2)水平目标: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并评说“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水平。
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秦王扫六合》说课稿长岭七中陈琼一、地位和作用:秦朝是历史上的重要朝代,它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割剧混战的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符合人民的愿望。
又采取了一些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措施,如: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修长城,开凿灵渠。
本课在本册书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地位十分重要。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秦的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的疆域、秦长城、灵渠。
2、能力目标:归纳秦统一措施,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统一是我国历史的主流,秦统一具有重大意义。
三、重点、难点的确定重点:秦统一及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混乱的局面,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因此被确定为重点。
难点:如何看待“焚书坑儒”,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理解。
对焚书坑儒的评价学生很难做到一分为二,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接受。
四、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等五、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涉猎的历史知识不多,学起本课也不是很容易,因此,要尽可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
六、教学过程:1.组织教学:2.复习: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3.导入:观看视频《秦始皇》和图片秦始皇陵兵马俑(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师:看了图片和电视剧后,想到了哪朝的历史?(秦朝),那么秦朝是如何统一?又是如何巩固统一的?展示材料:李白诗:“秦王扫六合”扫六合就是统一的意思。
(加深对秦始皇的认识,了解课题的含义)。
4、新课:(一)完成统一展示“秦灭六国形势图”指导学生结合课本内容回答:①秦王灭六国的时间?顺序?(远交近攻策略)②秦王嬴政统一后,建立了什么朝?定都哪里?③嬴政用了十年时间完成了统一,统一是好事还是坏事,为什么?好事,结束了诸侯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
符合人民的愿望,人民可以获得较为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王扫六合》说课稿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秦王扫六合”位于新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一节。
其中本课所在的第三单元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而本课在第三单元中又处于中心地位。
《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学生要“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习客观地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
学完本节课学生可以结合学到的知识客观的评价秦始皇,对今后学习我国不同时期的历史也将有极好的启迪作用。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秦的建立和秦始皇对内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设计动画演示秦灭六国的顺序,增强学习兴趣。
通过视频、材料、讨论,培养发散思维及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秦始皇是一位集大功、大过于一身的帝王。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秦的统一”是本课的重点
贯穿本课的核心问题是“统一”;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朝的统一是第一次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统一,开创了一个新局面。
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虽然也出现过分裂割据的时期,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秦始皇在政治、文化、思想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焚书坑儒,北筑长城,开发南疆,对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2)“焚书坑儒”是本课的一个难点
“焚书坑儒”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难以理解,易主观臆断。
由于本课涉及的空间概念较多,初一学生因见识与阅历的因素,难以形成准确的空间概念。
为了把历史事件和空间紧密地联系起来,形成深刻的印象,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把“焚书”、“坑儒”的场面用动画演示出来,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调动起来,将有助于对难点的理解。
四、学生分析
1.知识状态
①对秦朝的各类制度、政策了解不多。
②对长城非常熟悉,但是对其相关的背景知识了解不多。
2.认知能力
①联系、比较能力较差,对秦朝制度、政策的变革原因及作用不易理解。
②理解思维能力水平较低,对一些专有名词或概念如“焚书坑儒”不易理解。
五、教学流程
针对上述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实施我校情景导入――激情互动――魅力精讲――拓展提升的教学模式,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1、打破教材顺序,在学生自主掌握基础知识上,把秦的疆域提到前面,做到教材为教学服务。
2、秦灭六国,以动画的形式演示出来,形象直观,并从空间方位上让学生明白秦灭六国的策略。
对于秦能够统一全国的原因,教材中没有涉及,我引用三段材料,让学生从材料中归纳得出结论,也教给了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
3、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中制度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利用图表示意图形象地反映出了皇权的强化,对于经济上的措施则通过一段视频资料来完成,其间知识链接―――钱币中的奥秘,以及姚明与秦武士大PK等栏目也极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对“焚书坑儒”这一难点,我采用历史回放的形式,让学生可以清楚的了解“焚书坑儒”是怎么一回事,分析:焚书、坑儒这两件事发生的背景、动机,最后让学生谈谈对这两件事的看法,教师可以在旁边引导:秦刚刚统一不久,为了统一人们的思想,加强思想控制,巩固统一。
我这样安排主要是因为中学生尤其是初中一年级学生,其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
往往要依赖大量具体生动的史实,借助想象和再加工,才能形成历史概念,接受抽象的史学观点,从而系统地掌握历史知识,然后让学生学会从具体史实中进行思考、分析,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最后用史学家郭沫若的话来佐证我们的结论。
5、对于长城同学们了解得都比较多,我采取让同学们自主交流关于长城的有关知识来加深印象进而点明长城现在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的向征。
讲解长城与灵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点明他们在当时起到了稳定边疆,维护统一的作用。
最后以“统一”为核心再次把课堂内容进行梳理。
6、在知识的延伸中用快乐点击考察了同学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制作秦朝疆域图,锻炼了同学们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亮出你的观点则培养了同学们客观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7、最后我用一段历史学家的名言再次对同学进行情感教育,历史告诉我们: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再次回归本课主题,并且也让学生明白台湾的回归也是历史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