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学9-11次
传染病学-伤寒

主要病理特点
• 伤寒的主要病理特点是全身单核-巨噬细胞系 统的增生性反响,尤以回肠末段的集合淋巴结 和孤立淋巴结最为显著。病程第1周,肠道淋 巴组织增生肿胀呈钮扣样突起,特点为炎症细 胞的浸润以巨噬细胞为主而无中性粒细胞,此 种巨噬细胞可大量见于小肠溃疡的底部及周围 ,具有强大的吞噬能力,胞质内含被吞噬的淋 巴细胞、红细胞、伤寒杆菌及坏死组织碎屑, 是本病的相对特征性病变,故又称“伤寒细胞 〞,假设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则称为伤寒肉芽 肿或伤寒小结;
并发症 plication
• 1. 肠出血 ; • 2. 肠穿孔 ; • 3.中毒性心肌炎; • 4.中毒性肝炎; • 5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减少,少于5000/dl,嗜 酸细胞减少或消失。如嗜酸细 胞比值大于5%可基本排除伤寒
• 尿液常出现轻度蛋白尿. • 在肠出血时有血便或大便隐血阳性. • 骨髓涂片查见伤寒细胞.
• 分析肥达反响结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正常人血清中可能有低效价凝集抗 体存在,故通常“O〞抗体的效价在1:80 以上,“H〞抗体效价在1:160以上,才 有诊断价值;〔2〕必须屡次重复检查, 一般每周检查1次,如凝集效价逐次递增 ,则其诊断意义更大;〔3〕因“O〞抗体 出现早,消失快,半年左右阴转;“H〞 抗体出现迟,可持续阳性数年。
• 病人从潜伏期开始可从粪便排菌,从病 程第1周末开始从 尿排菌,故整个病程中 均有传染性,尤以病程的2-4周内传染性 最大。约2 %一5%的患者可持续排菌3个 月以上,称为慢性带菌者,是伤寒传播 和流行的主要传染源,以胆囊带菌居多 。有慢性肝胆管疾患〔如胆囊炎,胆石 症〕的伤寒病人则易成为慢性带菌者。
• 在20世纪大局部时间里,伤寒在开展中 国家所占比例很大。据估计,全球每年 平均10万个人中有300例伤寒,即每年有 1500万例伤寒。
最全伤寒习题集.

绪论一.选择题(一)A1型题1。
《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年代是:EA.春秋时代B.西汉末年C.战国时代D.晋代E.东汉末年2.《伤寒杂病论》的作者是:CA.王叔和B。
成无己 C.张机 D.林亿 E.华佗3.首次全文注解《伤寒论》的是:CA。
孙思邈 B.王叔和 C.成无己D。
林亿 E.柯韵伯4。
《伤寒论》中并病是指:BA。
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C。
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D。
阳经与阴经的证候同时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5。
《伤寒论》中合病是指:CA。
两经证候归并为一经 B.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 C.两经或三经的证候同时出现D。
阳经与阴经的证候相继出现 E.一经病证为主但兼有其他证候6。
下列哪一种是对《伤寒论》中广义伤寒概念的正确论述:BA。
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疾病B。
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C.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E.由伤寒杆菌引起的疾病 D.以恶寒、发热、头痛、无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证候7.太阳病传为少阴病的传变方式为:BA.循经传B.表里传C.直中D.并病E。
合病8。
外感初起太阳与少阴同时发病最恰当的表述为:DA。
直中B。
并病C。
表里传D。
两感E。
越经传9.除重复与佚方外,《伤寒论》共载有方剂:BA.113首B.112首C。
111首D.397首E。
245首10。
关于《伤寒论》一书主要内容的论述下面哪项是正确的:BA.全面地阐述了寒邪所致疾病的证治B。
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热病及部分杂病的证治C.全面地阐述了外感疾病和杂病的证治D.全面论述了外感风寒,兼述外感温热,未论及杂病E。
全面地阐述了外感风寒,未论及外感温热和杂病(二)X型题1.“伤寒学”的研究内容包括:ABDEA。
《伤寒论》的版本及流传情况B。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C.《内经》的成书年代D。
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 E.《伤寒论》的学术发展史2.构成“伤寒学"的要素包括:ABCEA.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与研究内容B.长期的学术发展史与不同的学术流派C.大量的研究文献与一定数量与水平的研究队伍D。
历代对《伤寒学》版本编次评论摘要

研究)9 1 期 ) ) 8第1 1 熊曼琪在《 伤寒学》 中说 :成无 己(06 15 “ 16 — 16
第 l卷第 1 5 期
V I 5 No 1 0. 1 .
中
医
药
导
报
20 0 9年 1 月
J n ay2 0 a u r .0 9
历代对《 伤寒 学》 版本 编次评论摘要
吴忠文。 , 吴学珍 李永贵 聂 伟 , , ( . 德市 第二 中 医院 , 南 常德 4 5 0 ; . 南省第 二人 民 医院 , 1 常 湖 10 0 2湖 湖南 长 沙
【 关键词】 《 伤寒学》版本编次 ; ; 评论
[ 中图分类号] R 2 . [ 22 2 文献标识码】 B 【 文章编号] 17 — 5 X 2 0 0 — 0 5 0 6 2 9 1 (0 9)1 0 1— 2
编 次 的 , 为后 人 所更 易 , 亦 只有 按 照 仲景 本 来 意 图 , 加 以考订 移整 ,而返 还其 本来 面 目,才 能彻底 研究
寒来苏集》 (张仲景医方精要》8 4页载) 。《 3— 0 徐 大 椿 ……吴 江 ( 江苏 吴 江 县 ) , ( 元 今 人 清 公 19 — 7 2 ) 医 。 6 3 17 年 名 ……他 反 对王 叔 和对 《 寒论 》 伤
行的《 伤寒论》 版本 , 一般认 为卷第一 、 辨脉法》 二《 、
《 平脉法》 《 、伤寒例》篇 , 3 卷第七《 辨不可发汗病脉证 并治》 以下共8 , 篇 都为叔和所增 。 脉经》 以《 有关诸篇 斯时而害往 日” 的弊端。 因此 , 他对《 伤寒论》 原文“ 重 考修辑” ……。 来相互参看 , 这种说法还是 比较可信的” ( 张仲景 。《
《伤寒学》版本校勘与研究

V0.4 No 1 1 1 .1
中
医
药
导
报
2 0 年 1 月 08 1
De e e .0 8 c mb r 0 2
Cudn o r a f T a i o a ie e Me iie a d P ama y iig Ju n l o r dt n lChn s d cn n h r c i
1 同体别 名类
送两部《 康治本伤寒论》 给我国。《 (康治本伤寒论》 考
4— 4 ) 14 页
《 金匮玉函经》 根据何焯手抄本(7 2 ) 1 1年 中的校
正《 金匮 玉 函经》 的记 载 , 抄本 为 北宋 治 平 三年 疏 此
2 《 . 康平本伤寒论》 系由 日 3 本侍医丹波雅忠先生
2 伤 寒论类
北宋高保衡 、 孙奇 、 林亿校正 , 已成定论 , 无 医经典著作《 伤寒论》 以及历代医学研究与发展《 伤 理编纂 ,
4 、4 页 的内涵 、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规律为主要研 2 5 2 7 )
21 《 煌 本 ・ 寒论 》 卷 . 敦 伤 残
于 10 年 5 2 日, 9 0 月 5 王
1 6
于贞和二年(36 ) 14 年 抄录一本 , 被高野山隐士山秋 五徂收藏 ……由 E t 本汉方医学会刊行 。96 叶橘 14年 泉先生与大冢敬先生互换著作而获得 ,并赞叹说 :
第 1卷第 1期 4 1
Vo .4 No 1 1 1 .l
中
医
药
导
报
2 0 年 1 月 08 t
六病论者……还有从某一侧面研究而颇有心得体会
的, 在历史 的长 河 中 自然形 成 了多个 流派 , 研 究者 其
伤寒PPT医学课件

typhoid fever
Ø概述
伤寒(typhoid fever)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肠道传 染病,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相对缓脉、表情淡漠、
玫瑰疹、肝脾肿大与白细胞减少。可并发肠出血及肠
穿孔。终年散发,夏秋季多见。可获持久免疫力。
伤寒
2
Ø病原学
一、生物学特点 1、种属:沙门菌属中的D群,革兰阴性杆菌。
副伤寒为0.0781/10万
/
伤寒 11
Ø发病机理
伤寒杆菌 小肠并侵入肠粘膜(巨噬细胞内繁殖) 经淋巴管 肠道淋巴组织和肠系膜淋巴结继续繁殖(致敏)
胸导管
血流(第一次菌血症,无症状,潜伏期) 血流 肝、脾、胆囊、肾、骨髓等器官内大量繁殖
伤寒 12
Ø发病机理
伤寒 5
Ø流行病学
一、传染源 病 人 带 菌 者
典型患者:排菌量大,传染性强
患者:不易发现,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潜伏期带菌者 暂时带菌者 慢性带菌者 水源污染重要途径 尤其慢性带菌者
二、传播途径
粪—口途径传播
伤寒
食物污染主要途径 密切接触、苍蝇和蟑螂散发流行
6
Ø流行病学
三、人群易感性
普遍易感。较稳固免疫力。与副伤寒无交叉免疫
2、形态:呈短杆状,有鞭毛,无芽孢及荚膜。
3、生长情况:需氧及兼性厌氧菌,胆汁有助生长。 4、毒素:内毒素。 5、生存力:较强,耐低温,不耐热与干燥,对一 般消毒剂敏感。
伤寒
3
Ø病原学
二、抗原及抗体 1、脂多糖菌体(O)抗原 2、便毛(H)抗原 3、多糖毒力(Vi)抗原 相应抗体
伤寒
4
Ø病原学
伤寒沙门菌纯培养的镜下形态(革兰染色)
肠出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 肠穿孔:最严重并发症
伤寒学讲义医学知识专题讲座培训课件

温经复阳 8
6.桂枝新加汤证
(原文62/P49)
汗后气营不足身痛的证治
病因:发汗后----汗不如法,大汗伤津 病 证:身疼痛----营气不足,筋脉失养 人 脉:沉迟----里气内虚,营血不足
治: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2/11/2024
伤寒学讲义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9
练习一 (单选题)
2/11/2024
阳加于阴谓之汗——阴阳 血汗同源,气血互根----气血 发汗一定会损伤阴阳、气血,故诸虚者不可用。 (2) 麻黄汤的性味 辛温能助热,故火旺阳亢,风热外感者不可用。
2/11/2024
伤寒学讲义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25
虚人外感不可发汗,应如何治疗?
(1) 后世医家多主张保护正气的基础上,创立 扶正解表之法。如孙思邈的滋阴发汗,张景岳 的助阳发汗,李东垣的益气发汗。
机转---寒去欲解---水寒去,而病欲愈。
2/11/2024
伤寒学讲义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34
三、表郁轻证
桂枝汤证 桂麻各半汤(各取1/3量)麻黄汤证
(邪轻体弱)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邪轻体强)
桂枝二越婢一汤证
大青龙汤证(邪 重体强)
2/11/2024
伤寒学讲义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35
(一)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2/11/2024
伤寒学讲义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23
麻黄汤的灵活运用 (原文51、52/P56)
太阳表实证,脉浮或浮数者可发汗 比较: 两条均以脉代证
51条---以脉代证,属借代笔法 52条---述可见脉象
2/11/2024
伤寒学讲义医学知识专题讲座
24
(二)汗法禁例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11条

【伤寒论条文及学习笔记】伤寒论第11条
011,病人身太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注解伤寒论》:“皮肤言浅,骨髓言深;皮肤言外,骨髓言内。
身热欲得衣者,表热里寒也;身寒不欲衣者,表寒里热也。
”
本句是根据病人的喜恶,辨寒热真假。
寒热是辨别疾病性质的纲领,也是判断阴阳属性的主要依据。
发热、恶寒是外感病常见临床症状。
热证、寒证是对疾病证候性质的概括。
热证多发热,寒证多恶寒,但发热不一定都是热证,恶寒不一定都是寒证。
真寒假热——阴盛于内,格阳于外。
阴寒内盛,格局虚阳浮越于外。
通脉四逆汤:附子真热假寒——阳盛于内,格阴于外。
邪热深伏,阳气闭郁。
白虎汤:石膏
辨病之寒热真假:
1、身体温度
2、是否欲得衣
3、喜冷饮还是喜热饮
4、小便短赤还是清长
5、大便干还是不成形
【注】欲与不欲是病人主观意愿,虽然可以反映疾病本质,但还需要四诊合参,综合分析。
案例:口腔溃疡
甘草泻心汤——伤寒论,金匮要略
潜阳丹合三才封髓丹——国医大师郭子光。
伤寒学教学大纲

伤寒学教学大纲《伤寒学》是以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以及历代医家研究与发展《伤寒论》的学术成就为研究对象,以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内涵、外延与理法方药综合运用的基本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提高临床辨证论治水平与临床疗效为最终目的的一门学科。
本学科既有基础学科特点,又有临床学科属性,既是学习和研究临床学科的重要基础,又是基础学科和临床学科的桥梁,是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
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任务是:在内经、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基础上,以六经辨证为核心,将理、法、方、药连贯起来,并紧密结合临床,通过课堂讲授、实验、见习等教学环节,使学生掌握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相关汤证辨证论治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临床辨证论治原则、思维方法与技能,为提高临床各科辨证论治水平打好基础。
以适应二十一世纪中医药高素质人才需要及社会发展需求。
《伤寒学》大纲内容分绪论、六经病证治及霍乱病、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证治及附篇三部分。
第1章绪论简要介绍伤寒学的基本定义与构成要素,《伤寒论》的地位、形成与发展概况,学术渊源与成就,与中医其他三大经典《内经》、《金匮要略》、温病学的关系,伤寒的涵义,病因、发病与传变,辨证方法与治则治法,在宽背景、厚历史、深基础中展示伤寒学的地位和研究脉络。
尤其突出其临床经典的特质。
第2—9章分别论述六经病及辨证论治,继承前6版教材的成熟经验,在汤证条文阐述基础上,为保持理法方药一致性、临床概念的完整性,增加【辨证提要】,提纲挚领,掌握要点;以【疑难点击】取代以往【文献摘要】,既指出疑点,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创新能力,又避免以经释经纯理论之枯燥;增加【案例选释】,强调经典的临床实践性,重在训练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思维方法;保留【现代研究】,展示当前研究平台及前沿;补充【学习要求】、【复习思考】,使学生把握学习重点、难点;汤证一级以上标题均用中英文标示,以体现其现代性、国际性。
附篇包括历代著名伤寒学家及其研究伤寒的著作,伤寒学研究近况与最新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次作业一、选择题1、下列哪一项不是太阴病的主症:A、腹满而吐B、自利C、食不下D、胸中结硬E、时腹自痛2、原文“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其“不渴”的机理是()A.脾脏虚衰,里有寒湿 B.太阴虚寒,里有寒饮 C.脾虚不运,津液未伤D.脾脏虚寒,肾阳虚衰E.以上都不是3、下列湿热发黄与寒湿发黄的鉴别点中,错误的是()A.前者发热,后者不发热B.前者黄色鲜明,后者黄色晦暗C.前者口渴,后者口不渴D.前者大便硬,后者大便溏E.前者小便不利,后者小便自利4.就病机而言,少阴病的主要特征是( )A.阳气虚弱B.阴血不足C.心肾虚衰D.真寒假热E.阴寒内盛5.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咽痛,呕吐,下利,当辨证为( )A.太阳阳明合病B.少阴咽痛证C.阳明热结旁流D.少阴亡阳证E.以上都不是6.《伤寒论》各经病均有下利,适宜用桃花汤的是( )A.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下利B.下利不止,腹痛,小便不利,便脓血,口不渴C.下利脓血,里急后重,腹痛,发热,口渴D.口苦咽干,泻下粘秽,腹痛,里急后重E. 下利清谷,手足逆冷,恶寒踡卧,脉沉微细7.下列除哪项外,均是麻黄细辛附子汤证的主症( )A、发热B、恶寒C、下利D、无汗E、脉沉8.“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
”宜选( )A、四逆散主之B、四逆汤主之C、吴茱萸汤主之D、白通汤主之E、通脉四逆汤主之9.患者见身体骨节疼痛,手足不温,背恶寒,不渴,舌苔白润,脉沉。
治疗宜用( ) A、桂枝附子汤 B、甘草附子汤 C、附子汤 D、真武汤 E、桂枝新加汤10.黄连阿胶汤证中“心烦不得眠”的机理是( )A.余热未清,留扰胸膈B.下后津伤,肠腑热结,浊热扰心C.阳明有热,热扰神明D.肾水亏于下,心火亢于上,心肾不交E.热伤营血,心失所养二、填空题1、治疗太阴病的主方是____________。
2、太阴病的治疗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少阴病的治疗原则,寒化证治宜 _,以为代表方剂。
热化证治宜,以为代表方剂。
4、少阴咽痛证型有: _,,,。
5、太少两感证即___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1、脾家实2、阳微阴涩3、四逆辈4、下厥上竭5、息高四、问答题1、腹满症既可出现于阳明病也可出现在太阴病中,如何从发病机理与临床表现的角度对其进行鉴别?2、小建中汤与桂枝加芍药汤药物组成相似,且均可治“腹痛”,二者如何区别应用?3、太阴兼表如何处理?4、少阴病阳气回复可以有哪些表现?阳气败绝可以有哪些表现?第十次作业一、选择题1、以下证候除哪项外,皆为四逆汤的主要脉症?A、下利肢厥B、脉沉微C、身反不恶寒D、精神萎靡E、小便清白2、下列诸症状,不属少阴三急下证的是()A.口燥咽干B.目中不了了,睛不和C.腹胀,不大便D.自利清水,色纯青E.心下必痛3、服白通加猪胆汁汤后,可能出现“脉暴出”,其原因是()A.阴液枯竭,孤阳无依,发露于外B.阴去阳回,气血渐复,脉道充盈C.阴津未伤,阳气回复,阴阳自和D.正气抗邪,正邪剧烈分争E.阴阳格拒,阳气暴脱4、下列证候,除哪项外,为少阴虚阳外越的指征?A、面红如妆B、腹中拘急C、汗出D、烦躁E、身热,反不恶寒5、真武汤的治疗作用是()A.补益脾肺,培土制水B.健脾益气,淡渗利水C.扶阳温经,散寒除湿D.温补真阳,化散水饮E.温通心阳,化气行水6 、四逆散证之四逆,较合适的理解为( )A、心肾阳虚,阴寒内盛,阳气不达B、少阴阳虚,复感寒邪,寒凝气滞B、阴阳气不相顺接 D、肝胃气滞,阳气内郁,不达四末E、肾虚水停,阳气被遏7、附子汤与真武汤中不同药物是( )A、茯苓B、白术C、人参D、附子E、芍药8、被称为“阴盛戴阳”证的是:A.桃花汤证B.四逆汤证C. 吴茱萸汤证D.通脉四逆汤证E.白通加猪胆汁汤证9、证见下利,便脓血,颜色暗淡,腹痛喜按,舌质淡,苔白滑,脉缓无力。
可辨为( )A、理中汤证B、四逆汤证C、桃花汤证D、赤石脂禹余粮汤证E、白头翁汤证10、通脉四逆汤证与白通汤证的主要区别,以下各项中说法不妥的是( )A、前者为格阳于外,后者为戴阳于上B、前者以身反不恶寒为特点,后者以面赤为特点C、前者病情较重,后者病情较轻D、前者方药温阳通脉力强,后者较弱E、前者心肾阳虚重,后者为纯阴无阳二、填空题1、少阴病三急下证的形成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少阴阳虚水泛的主方是____________。
3、少阴病温法提要中谈到“急.温之”,旨在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少阴病出现的“格阳证”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少阴病下利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1、苦酒2、口中和3、但欲寐4、猪肤5、踡卧四、问答题1、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白通汤及白通加猪胆汁汤均为回阳救逆之剂,它们作用和主治的侧重各是什么?2、黄连阿胶汤证与猪苓汤证都属少阴热化证,都可以出现心烦不得眠,如何鉴别使用?3、少阴兼表如何处理?第十一次作业一、选择题1、厥阴病提纲证的病机为( )A、木火上炎,疏泄失常B、肾阴受伤,肝木失养C、厥热胜复,寒热错杂D、上热下寒,寒热错杂E、正伤邪陷,木火燔炽2、当归四逆汤用木通,意在:()A.清热B. 利尿C. 通淋D. 通行血脉E.渗湿3、痰厥瓜蒂散证病位是在()A.胃脘B. 心C. 脾胃D. 胆E.胸膈4、下列厥证中不属虚寒证的是()A. 寒凝下焦之厥B.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C. 伤寒厥而心下悸D.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E. 下利四肢厥逆而恶寒5、蛔厥发作的临床特点是()A. 手足厥逆,脉促胸满B. 手足厥逆,小腹满,按之痛C.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恶寒D. 手足厥逆,时静时烦,得食而呕E.手足厥逆,脉微,肤冷,躁动不安。
6、《伤寒论》所有“厥”证,都是( )A. 心肾阳虚B. 痰饮内阻C.血虚寒凝D. 气机郁滞E. 阴阳气不相顺接7、下列方证中,不属于上热下寒证的是( )A.黄连汤证B.乌梅丸证C.当归四逆汤证D.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E.麻黄升麻汤证8、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可以主治的证候是( )A.虚寒吐泻B.脾热肠寒的下利C.湿热利D.上热与下寒相格拒的呕吐E.食积下利9、当归四逆汤的药物组成是( )A.当归、干姜、附子、甘草、芍药、桂枝、大枣B. 当归、干姜、附子、甘草、细辛、桂枝、大枣C. 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D.当归、桂枝、芍药、通草、生姜、甘草、大枣E. 当归、桂枝、附子、干姜、通草、芍药、生姜10、白头翁汤证的病机是( )A.脾胃阳虚,统摄无权,大肠滑脱B.脾虚气陷,肺热脾寒,脾不统血C.肝气郁结,疏泄失常D.肝经湿火,下迫大肠,损伤络脉E.里热挟表邪下迫大肠二、填空题1、厥阴之为病,,,,,食则,下之。
2、厥证的临床表现主要有二,一是: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
3、伤寒脉滑而厥者,可以白虎汤治疗。
其手足厥逆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吴茱萸汤证的病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其临床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厥阴病预后,同样是据正邪消长情况而决定,大抵,预后良好;反之,预后不良。
三、名词解释1、藏厥2、寒格3、除中4、郁冒5、戴阳四、问答题1、厥阴病厥热胜复产生的机理是什么?如何从厥热胜复来判断其预后?2、伤寒论330条说:“厥不可下”,335条说“厥应下之”,对此当如何理解?3、白头翁汤和桃花化汤均可治疗下利便脓血,两方如何区别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