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人教版语文必修二 2 第2课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课件第2课时

程
果。我发现在教师大会上,总会发现有教师习惯坐
在同一把椅子上。
参考译文 屈原痛心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分辨是非,谄 媚国君的人遮蔽了楚怀王的明见,邪恶的小人危害公正无私的 人,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谗臣所容,所以忧愁深思,就创作 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愁的意思。上天,是人的 原始;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处境困难时,总是要追念上天和 父母(希望给以援助),所以劳累疲倦时,没有不呼叫上天的; 病痛和内心悲伤时,没有不呼叫父母的。屈原正大光明行为正 直,竭尽忠心用尽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被小人离间,可以 说处境很困难。诚信而被怀疑,尽忠却被诽谤,能没有怨愤吗? 屈原作《离骚》,是从怨愤引起的。《国风》中的诗经常谈到情
三、课堂延伸(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 题。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 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 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 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地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 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 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 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 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 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 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 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答案 对理想的执著追求。
9.翻译画线句子。(6 分) (1)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译文: (_1_)_怨__恨__君__王__荒__唐__啊__,__始__终__不__能__体__察__我__的__良__苦__用__心__。_______ (2)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译文: (_2_)_凶__猛__的__鸟__不__会__与__凡__鸟__同__群__啊__,__自__古__以__来__就__是__这__样__。_____
2020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时优案2 第2课 故都的秋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优案2对应学生用书P101.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郁达夫的文学活动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的几个重要革命时期,从最初表现青年的苦闷开始,逐渐扩大到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以至描写革命风暴的到来。
B.除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之外,去年,浙江省唯一的文学刊物《江南》设立了一个以现代文学大家名字命名的文学奖“郁达夫小说奖”。
C.当年郁达夫要搬到杭州去住,鲁迅就写了一首《阻郁达夫移家杭州》,劝其从湖光山色中走出。
D.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沉淀着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与力量?你是否可以体会到他的追求?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A项,“郁达夫的文学活动从‘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的几个重要革命时期”成分残缺,句中缺谓语,应在“文学活动”后加“贯穿了”。
2.模仿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格式,把描绘故都秋景的词语连缀起来,尽量表达出作者(郁达夫)的情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答案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
槐蕊心落地,落寞人在故都。
解析《秋思》里,前三句都是由名词组成,最后两句是个主谓宾结构,所以作答时,找到《故都的秋》中的主要意象,然后按照《秋思》格式仿写即可。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郁达夫的一篇《故都的秋》,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北京的秋天那种清、静、悲凉的意蕴。
或许,秋天是北京最美的季节。
而如今,冬天的北京,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呢?我们很少读到描写北京冬天的文章,但通过网络、电视等渠道,我们对北京的冬天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认识。
即使没有生活在北京,也知道那里的冬天是什么样的。
从2014年起,北京将治霾作为工作重点,大力改善生活环境。
请以“北京的冬天”为写作内容,以雾霾为背景,写一段文字。
要求:(1)描写、议论相结合;(2)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3)表达准确、鲜明、生动;(4)不少于150字。
答:答案(示例)北京的冬天,来得昏,来得暗,来得污浊。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鸿门宴 课文课件(第2课时)

武士 项庄由于受阻挠不能施展计划
奸细 项伯不被项羽追责,反而听他的意见“许诺”
汉 刘邦争取项伯、说服项羽,以及遇事和张 良、樊哙商量,一再征询他们“为之奈何” ,诡谲狡诈、能说善辩、能屈能伸、果断 坚决、知人善任、善纳意见 张良恭谨多谋、忠诚不二,老练多谋
樊哙临危不惧,有勇有谋 曹无伤被刘邦立诛杀
2.小组内交流分析:两两比较分析,比如分析同为主帅的项羽和刘邦,同为谋 士的范增和张良,同为武士的项庄和樊哙等,看他们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及产生的影 响,分析原因。
补充阅读: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 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归 未至彭城,疽发背死。苏子曰:增之 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 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 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 《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如彼雨雪,先集为霰。”增之去,当于羽杀 卿子冠军时也。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 、 扶 苏 。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而 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 ,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 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 ;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二、学习活动
活动一:概括人物形象
1.思考:大家回忆一下文中有几个关键人物,分别是谁?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 印象?能否为他们分一下阵营?填写表格。
提示:
楚
项羽许诺项伯、轻信刘邦、断送曹无伤、不睬范增
主帅
,有勇无谋、刚愎自用、骄傲自大、粗疏大意、拙 于应对、养奸遗患、任人唯亲
2020版高中语文课时作业2故都的秋(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课时作业2 故都的秋一、语言文字应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931年,日本人增田涉第一次见到的郁达夫——“带着腼腆的微笑,很瘦,给人一种纤细柔弱的感觉。
谈吐举止都很温柔,是个文人的样子”。
他本来就是一介文人,但他与旧式的________、醇酒妇人的文人也有了本质上的区别。
旧文人往往是游离于整个社会之外,________、玩弄诗词文章、________于乱世和治世之间,对于社会没有发言权,也不大会公开站出来批评社会的不公、不义,更不敢批评朝廷的是非。
身为“五四”一代作家,郁达夫的一生与他生存的时代一再构成冲突,北洋军阀、国民党统治、日本侵略者,都是他批评的对象。
即使是他在作品中反复言说的那种病态、苦闷和感伤,也未尝不可以看作不是社会批判的一种特殊方式。
他的知人论世往往都是感性的,归根到底,他就是这样一个文人,一个有骨气、讲________的文人,( )。
这一点与古代的文人气节既有相通处,也有不同处,他身上隐约已有现代人格的闪光。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附庸风雅明哲保身苟全性命气质B.吟风弄月独善其身苟全性命气节C.吟风弄月明哲保身苟延残喘气质D.附庸风雅独善其身苟延残喘气节解析:(1)吟风弄月:旧指文人写作或朗诵以风月等自然景色为题材的作品。
现多形容作品空虚无聊。
附庸风雅:指缺乏文化修养的人为装点门面结交文人,参加文化活动。
(2)独善其身:原意是做不上官就修养好自身。
现指只顾自己,不管别人。
明哲保身: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
现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
(3)苟全性命:苟且保全性命。
苟延残喘:比喻暂时勉强维持生存。
(含贬义)(4)气节:坚持正义,在敌人或压力面前不屈服的品质。
气质:风格、气度。
答案:B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他客死南洋,千秋饮恨,别了自己的“风雨茅庐”,正是他要坚持的这种气节B.他别了自己的“风雨茅庐”,客死南洋,千秋饮恨,正是他要坚持的这种气节C.他坚持气节,他别了自己的“风雨茅庐”,客死南洋,千秋饮恨D他要坚持的气节,正是他别了自己的“风雨茅庐”,客死南洋,千秋饮恨解析:联系前后文。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时作业:第2课 故都的秋

课时作业2故都的秋第一课时基础巩固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A.一椽.(yuán)廿.四(niàn)扫.帚(sào)B.潭柘.寺(zhé)房檩.(lǐn)普陀.山(tuó)C.平仄.(zè)譬.如(pì)厦.门(Xià)D.椭.圆(tuǒ)落蕊.(ruǐ)橄.榄(gān)解析:A项,“椽”应读“chuán”;B项,“柘”应读“zhè”;D项,“橄”应读“gǎ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C)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在华语乐坛上占有特殊一席的女歌手齐豫即将在北京举办演唱会,然而在发布会上,齐豫却不能自已....地泣不成声,因为她宣称这将是自己最后一次举办演唱会。
C.显然,打造“信用政府”和发展“民营经济”这两个热点,在民众的关怀下不期而遇....。
D.一个明智的人应当具有一叶知秋....、举一反三的能力。
解析:A项,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
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使用正确。
B项,不能自已: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使用正确。
C项,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适用于人。
此处用错对象,此处是指“信用政府”和“民营经济”惠及民众。
D项,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
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使用正确。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B)A.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
B.若.你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C.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2020-2021学年语文人教版必修2课时作业:第2课 故都的秋

课时作业2故都的秋第一课时基础巩固一、积累运用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A.一椽.(yuán)廿.四(niàn)扫.帚(sào)B.潭柘.寺(zhé) 房檩.(lǐn) 普陀.山(tuó)C.平仄.(zè) 譬.如(pì) 厦.门(Xià)D.椭.圆(tuǒ) 落蕊.(ruǐ) 橄.榄(gān)解析:A项,“椽”应读“chuán”;B项,“柘”应读“zhè”;D 项,“橄”应读“gǎn”。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C)A.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B.在华语乐坛上占有特殊一席的女歌手齐豫即将在北京举办演唱会,然而在发布会上,齐豫却不能自已....地泣不成声,因为她宣称这将是自己最后一次举办演唱会。
C.显然,打造“信用政府”和发展“民营经济”这两个热点,在民众的关怀下不期而遇....。
D.一个明智的人应当具有一叶知秋....、举一反三的能力。
解析:A项,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
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使用正确。
B项,不能自已: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使用正确。
C项,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意外地相遇,适用于人。
此处用错对象,此处是指“信用政府”和“民营经济”惠及民众。
D项,一叶知秋:从一片树叶的凋落,知道秋天的到来。
比喻通过个别的细微的迹象,可以看到整个形势的发展趋向与结果。
使用正确。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B)A.我虽.则外国诗文念得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
B.若.你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的诗文的Anthology 来,总能够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
C.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2课《祝福》教案

提示:1)、“祝福”景象与祥林嫂之死;2)祥林嫂初到鲁镇;3)祥林嫂被卖改嫁;4)祥林嫂再到鲁镇;5)“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
文脉图解:2、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行文线索是什么?采用了怎样的顺序?这种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①本文记叙了旧中国一个底层劳动妇女祥林嫂在封建思想毒害之下悲惨的一生。
②从文章的内容看,作者是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的。
小说采用了倒叙的手法。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文章一开始就揭示祥林嫂在一片祝福中死去的结局,形成对比,渲染了浓重的悲剧气氛,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3.课文开头描写鲁镇祝福景象,这样的环境描写暗示了怎样的社会风气?提示:小说开头渲染了鲁镇年终祝福的热闹忙碌的气氛,暗示了辛亥革命以后农村风俗习惯、封建思想依旧的现实,揭示了造成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
6.当祥林嫂遇到“我”时一连问了三个问题,其用意是什么?提示:祥林嫂的人生快要走到尽头,对灵魂的有无产生了莫名的恐慌,她对死后命运的困惑正反映出其精神上的极端痛苦。
这是她对有无魂灵的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
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6.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环境里。
小说中共有几处关于“祝福”景象的描写?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什么?提示:共有三处。
第一处是描写鲁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第二处是描写鲁镇旧历的年底雪天,渲染了悲凉沉寂的气氛,烘托祥林嫂死后的凄凉和“我”的沉痛心情;第三处是结尾,写“我”的感受和鲁镇的祝福景象。
年底的“祝福”作为一个时间标志,把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串连起来,形成清晰的发展脉络。
知识窗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表达人物心情、渲染气氛都有重要作用。
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场所;②渲染故事气氛、增强故事真实性;③烘托人物形象;④推动故事情节;⑤暗示社会环境;⑥深化小说的主题。
优质课高中语文必修二《离骚》第2课时

美人
《宫词》 白居易
泪尽罗巾梦不成,深夜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在诗中白居易借被遗弃宫女之口, 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未被赏识且被遗弃的苦闷。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 当时的社会现实是怎样的?
•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 君:浩荡兮 不察民 • 臣:背绳墨 竞周容
面对这样的遭遇, 屈原持怎样的态度?
•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
——法国作家缪塞
泽畔行吟,五月孤忠沉夜月
离骚寿世,三闾遗恨泣秋风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 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课文前四句,表现了屈原怎样的人格追求?
•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
哀民生 好修姱
怀有这样高尚的人格追求, 在现实中又有这样的遭遇呢?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 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汉代)王逸《离骚》序: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谕,
…...灵修美人以媲于君 。”
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班昭在《女诫》中云:( 女) 事夫如事天,与孝子事父、 忠臣事君同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 “自古逢秋悲寂寥”,那么如何理解郁达夫独有的落寞、悲凉?
斑白犹存稚子心,人间名利一尘轻。今朝痛觉诗人梦,血奠神州头作樽。
3.夏衍先生曾说:“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神支 柱。”郁达夫在文学创作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 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并曾赴台儿庄劳军。1938年 底,郁达夫应邀赴新加坡办报并从事宣传抗日救国活动,星洲沦陷后流亡 至苏门答腊,因精通日语被迫做过日军翻译,其间利用职务之便暗暗救助、 保护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难友、爱国侨领和当地居民。
洪波涌起
课内动脑
1.第四段,阅读“像花而又不是花……柔软的触觉”几句,这几句的景物 描写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我的见解: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 上去,写触觉感受。写触觉,更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 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作者的心境,此时大约 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把鼻子掀了两掀,耸了一耸肩膀,大家都说,可惜忘记带了电筒,但在下 意识里,自然也有一种恐怖、不安,和畏缩的心意,在那里作恶,直到了 花坞的溪旁,走进窗明几净的静莲庵堂去坐下,喝了两碗清茶,这一些鬼 胎,方才洗涤了个空空脱脱。
游西溪,本来是以松木场下船,带了酒盒行厨,慢慢儿地向西摇去为正宗。 像我们那么高坐了汽车,飞鸣而过古荡、东岳,一个钟头要走百来里路的 旅客,终于是难度的俗物。但是俗物也有俗益。你若坐在汽车座里,引颈 而向西向北一望,直到湖州,只见一派空明,遥盖在淡绿成荫的斜平海上; 这中间不见水,不见山,当然也不见人,只是渺渺茫茫,青青绿绿,远无 岸,近亦无田园村落的一个大斜坡,过秦亭山后,一直到留下为止的那一 条沿山大道上的景色,好处就在这里,尤其是当微雨朦胧,江南草长的春 或秋的半中间。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明月的别《枝观惊鹊沧海》描写秋的清四风句半夜诗鸣是蝉: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草木丛生
百草茂
秋风萧瑟
课外认真
西溪的晴雨
郁达夫
西北风未起,蟹也不曾肥,我原晓得芦花总还没有白,前两星期,源宁来 看了西湖,说他倒觉得有点失望,因为湖光山色,太整齐,太小巧,不够 味儿,他开来的一张节目上,原有西溪的一项;恰巧第二天又下了微雨, 秋原和我就主张微雨里下西溪,好教源宁去尝一尝这西湖近旁的野趣。
天色是阴阴漠漠的一层,湿风吹来,有点儿冷,也有点儿香,香的是野草 花的气息。车过方井旁边,自然又下车来,去看了一下那座天主圣教修士 们的古墓。从墓门望进去,只是黑沉沉、冷冰冰的一个大洞,什么也看不 见,鼻子里却闻吸到了一种霉灰的阴气。
一、文本名句
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 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 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3.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地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 像样。
文章不只写景,还把景与人结合来写,使景随之有了神韵。
1. 郁达夫三岁丧父,两次婚变,两次丧子,这些人生巨变造就了郁达夫忧 郁的性格,这种忧郁的性格又潜在地影响着他的写作。郁达夫是1945年被 日本宪兵杀害的(1985年9月27日,新华社报道: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被日 本宪兵杀害之事已从日本学者铃木正夫收集的第一手资料得到证实)。抗战
爆发后,郁达夫来到新加坡,后又辗转来到苏门答腊,郁达夫利用职务之
便,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印尼群众和华侨,后郁达夫替一被日本兵暴打
的人交涉,被日本兵逮捕。纪实影片《郁达夫先生》影片末尾,当侵华日 军知道他们随手抓来的翻译竟是郁达夫先生时,他们吃了一惊。
但当时日本已经战败,于是他们很委婉地对郁达夫说:最好是随他们回日 本,他们并不想伤害郁达夫——因为郁达夫是名人,而且也在日本生活了好
新课标导学
语文
必修② ·人教版
第一单元
2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第二课时 素质提升
1
课前预习
2
课内动脑
3
课外认真
课前预习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混混dùn dùn( 沌沌) tuǒ( )圆 tuí(
椭
2.理解性默写。
niàn( )废
颓
廿) 四 桥
pì( 譬 )如
(1)辛弃疾的《西湖》以动衬静的两句诗是:
2.在北国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 在?
我的见解:在一阵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就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了, 眉目已被忽略,但却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那“咬着烟管” 的举止里,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 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从那简短的对话中,便开始了感情和心绪的交流。 作者正是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用这落寞和感 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
从留下下船,回环曲折,一路向西向北,只在芦花浅水里打圈圈;圆桥茅 舍,桑树蓼花,是本地的风光,还不足道;最古怪的,是剩在背后的一带 湖上的青山,不知不觉,忽而又会移上你的面前来,和你点一点头,又匆 匆地别了。
摇船的少女,也总好算是西溪的一景:一个站在船尾把摇橹,一个坐在船 头上使桨,身体一伸一俯,一往一来,和橹声的咿呀,水波的起落,凑合 成一大又圆又曲的进行软调。游人到此,自然会想起瘦西湖边,竹西歌吹 的闲情,而源宁昨天在漪园月下老人祠里求得的那枝灵签,仿佛是完全的 应了,签诗的语文,是《鄘风·桑中》章末后的三句,叫作“期我乎桑中, 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
……
前天星期假日,日暖风和,并且在报上也曾看到了芦花怒放的消息;午后 日斜,老龙夫妇,又来约去西溪。去的时候,太晚了一点,所以只在秋雪 庵的弹指楼上,消磨了半日之半。一片斜阳,反照在芦花浅渚的高头,花 也并未怒放,树叶也不曾凋落,原不见秋,更不见雪,只是一味的晴明浩 荡,飘飘然,浑浑然,洞贯了我们的肠腑,老僧无相,烧了面,泡了茶, 更送来了酒,末后还拿出了纸和墨,我们看看日影下的北高峰,看看庵旁 边的芦花荡,就问无相,花要几时才能全白?老僧操着缓慢的楚国口音, 微笑着说:“总要到阴历十月的中间;若有月亮,更为出色。”说后,还 提出了一个交换的条件,要我们到那时候,再去一玩,他当预备些精馔相 待,聊当作润笔,可是今天的字,却非写不可,老龙写了“一剑横飞破六 合,万家憔悴哭三吴”的十四个字,我也附和着抄了一副不知在哪里见过 的联语:“春梦有时来枕畔,夕阳依旧上帘钩。”
4.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 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 黄犬之与骆驼。
5.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 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 一九三五年十月二十二日
(节选自《西溪的晴雨》)
【名师点评】本文作者写出了西湖边的西溪的野趣,也捕捉到西溪晴雨变 化中的美的特点。 作者由源宁游西湖失望写起,写西溪的野趣、游古墓的 霉气与恐怖,再写摇船少女的劳动及与老龙夫妇游西溪秋雪庵。作者是在 写人,也是在写情和景。作者将景与人、情结合起来写,突出了人、情的 变化。另外,作者善于从天气的变化中抓住山水景物刹那间出现的神采, 突出山水的特点。作者笔下的山水景色都是活的,都赋予了它们以生命。
3.这篇文章的结尾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请说一下它的妙处。
我的见解:作者这样的收笔,就如同一条舒缓的小溪,经过长久的蓄积, 达到了喷涌而出的飞瀑之势,炽热的感情如波浪滔滔的万里江河奔涌而出, 情感的潮水势不可挡地奔腾而出,作者愿以生命为代价,换得北国之秋的 长在。这是何等的眷恋!何等的激情!仿佛我们眼前站立着这位沉醉于故 都之秋的率真而感伤的主人公。
我的见解:(1)自然季节、性格特质对作者文中流露的情感有影响。秋天草 木凋零,本身就能引起文人的悲凉之感,再加上郁达夫本身的性格就属于 忧郁型的,更加重了这种情绪。(2)社会原因也会影响到作者的写作。20世 纪30年代,中国社会连年战乱,民生凋敝,为了躲避国民党的白色恐怖威 胁,郁达夫从上海迁居杭州,辗转千里,颠沛流离,饱受人生愁苦与哀痛。 可以说《故都的秋》中的那种落寞、悲凉之情也是社会生活在郁达夫心中 投影的折射。
二、写秋色的名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东汉·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唐·李峤《风》) 3.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4.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唐·刘禹锡《秋词》) 5.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唐·刘禹锡《望洞庭》) 6.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7.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南唐·李煜《虞美人》) 8.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宋·辛弃疾《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4.郁达夫的儿子郁义认为,父亲由于天生的气质和接受中西教育,加上处 于近代中国风雷激荡的时代,造就了他成为一个主张抒发个性的启蒙作家, 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一个始终如一的爱国者。他说,父亲是一个有明显 优点也有明显缺点的人,他很爱国,对朋友也很热心,但做人处事过于感 情冲动。他不是圣人,而是一个文化人,郁义希望文化界不要美化他,也 不要丑化他。有人常常片面夸大郁达夫消极浪漫的一面;其实,他的浪漫 无非是喝酒打麻将以及与各种女性交往而已,他对身世飘零的女性一向持 同情态度。
4.关于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有两种说法:有人认为是悲秋,也有人认为 是颂秋。你认为呢?说说你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