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碛下冰面消融模型的改进
托木尔型冰川融水对气候变化敏感性的模型分析

系来 计 算 度 日因子 ,其 模 拟 结 果 必 然 存 在 系 统 性
误差 。
3 径 流模 拟 及讨 论
图2a为 科其 喀尔 冰 川2 1 年 末端 融水 的观测 ( ) 00
() 拟表 明 , 型复 杂冰 川 内部 水量 的储 存与 2模 大
释放 对于 末端 的径 流过 程会 产生 较大 影响 。图 2b ()
2 4 冰 川基流 .
其中, A 为表 碛 下的 冰面 消融 量 ( mm/, .., dwe) 厶为 表 碛 层 对液 态 降水 的截 留量 ( d 。为 简化模 型 mm/) 作两 点假 设 :1冰 面 的融 水全部 沿 表碛 底 层流 出而 ()
未 进 入表 碛 层 ;() 2 当表 碛 厚度 大于 某 临界 厚度 时 , 降水 全部 为表 碛所 截 留 ,并 消耗 于 蒸发 ,而 当表 碛 厚 度小 于 此厚 度时 ,表 碛 的截 留量 为零 ,降水 同融 水 一道 汇至 出 口断 面 。根据 野外 表碛 物 的属性 分析 并结 合 科其 喀 尔冰 川的 降水 量 ,取这 一临 界厚 度为
=
表 碛下 的冰 面 消融 量 由下式 计算 得到 :
A a i d A, () 6
其 中 :A 为 同等 气象 条 件 下裸 冰 的消 融 量 ( i mm/, d w. ) e ;a为 同等 条件 下有 表碛 和 无表 碛冰 面 消融 量 .
的 比 例 ,其大 小 同表碛 的 厚度 、组 成 、热 状 况及 平 均 气温 等 相关 。通过 在 科其 喀 尔冰 川表碛 区进 行 的 实 验研 究 ,结 合前 人 的研 究成 果 H,提 出如下 经 】
1 m 。 0c
科其 喀 尔冰 川的基 流部 分 由地 下水 、冰 内及冰
表碛厚度增加冰川消融速率的变化特征

表碛厚度是指冰川表面积累的冰雪堆积的厚度,是冰川消融速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的消融速率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研究表明,表碛厚度的增加对冰川消融速率有着显著的影响,并且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特征。
1. 表碛厚度增加对冰川消融速率的影响表碛是指冰川表面积累的冰雪堆积形成的覆盖层,是冰川表面的一层重要保护层。
表碛厚度增加可以有效地隔离冰川表面和大气的直接接触,减缓了冰川的融化速度。
表碛厚度的增加对冰川消融速率具有显著的影响。
2. 表碛厚度增加对冰川消融速率的变化特征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表碛厚度的增加对冰川消融速率呈现出一定的变化特征。
表碛厚度的增加可以有效地减缓冰川的消融速率,并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冰川的平衡。
另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不断加剧,表碛厚度的增加并不能完全抵消冰川消融速率的增加,最终还是会导致冰川的消融和退缩。
3. 表碛厚度增加冰川消融速率的变化机制表碛厚度增加对冰川消融速率的影响是由其阻遏冰川表面融化水径流的作用所决定。
表碛层的增加可以减缓冰川表面的融化速率,从而降低了冰川消融水的径流速率。
但是,由于气温变暖的作用,也会增大冰川内部的融化速率,导致冰川整体消融速率的增加。
4. 结语表碛厚度的增加对冰川消融速率具有明显的影响,但是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其影响是受到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从而减缓冰川消融的速率,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冰川的消融速率显著加快,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影响。
除了表碛厚度的增加外,其他因素也在影响着冰川的消融速率,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对冰川消融速率的影响至关重要。
1. 气温升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气温的不断上升,直接加剧了冰川的消融速率。
气温升高会导致冰川表面的融化速率加快,融化水径流增加,从而加速了冰川的消融过程。
冰川消融产生的融水还会进一步影响水文圈和生态系统。
2.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不仅引起了气温升高,还会引起降水模式和风向等因素的改变。
211057244_雪覆盖下冰盖的热力增厚和消融

2023年3月水 利 学 报SHUILI XUEBAO第54卷 第3期文章编号:0559-9350(2023)03-0279-12收稿日期:2022-08-26;网络首发日期:2023-02-27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1882.TV.20230224.1645.002.html基金项目: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任务(2019QZKK0207-02);水利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11501025);国家自然基金项目(U2243221,U2243239,51979291,52009144);中国水科院科研专项(HY0145B032021)作者简介:杨开林(1955—),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冰水力学研究。
E-mail:yklciwhr@sohu.com雪覆盖下冰盖的热力增厚和消融杨开林1,郭新蕾1,王 涛1,邓 霄2,付 辉1,郭永鑫1(1.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8;2.太原理工大学测控技术研究所,山西太原 030024)摘要:雪覆盖下冰盖的热力增厚和消融是急需研究的问题,对于冬季降雪频繁地区开河预报、冰凌洪水风险分析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基于雪盖和冰盖的热力条件是准稳态假设,建立了冰盖热力增厚和消融速率与雪厚、冰厚、大气传递给雪面的净热通量和水体传递给冰底面净热通量的函数关系,包括:太阳辐射、反射和透射,雪面和大气的长波辐射,雪面蒸发-对流,河床地温等因素。
提出了雪面温度和冰盖垂向温度分布的理论公式及冰盖热力增厚和消融发展过程的数值计算模型。
最后,以黑龙江漠河段实测的冰情为例,验证了所提冰盖热力增厚和消融数学模型的实用性,并分析了一些重要参数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关键词:雪盖;冰盖;热力增厚;热力消融;大气热交换;河床地温 中图分类号:TV211.1+3文献标识码:Adoi:10.13243?j.cnki.slxb.202206761 研究背景在冬季降雪频繁地区,例如我国的东北和西北地区,河湖冰盖(冰层)被积雪覆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
关于冰川和冰川学的基本知识

&一、关于冰川和冰川学的基本知识1.什么是冰川冰川是一种由多年降雪不断积累变质形成的,具有一定形状和运动着的,较长时期存在于地球寒冷地区的天然冰体。
它不同于一般天然或人工冻结的冰。
河水结冰,不属于冰川的范畴。
但河冰与积雪,同属于广义的冰川学研究领域。
冰川有4个特点:(1)冰川的发育与存在有长期性。
冰川是一种在若干年内较长时期存在的冰雪体。
它的形成和积累,需要数十年,数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它不会因气候的波动而消亡。
(2)冰川有运动性。
这一点是冰川区别于其他任何自然冰体的最显著的特点。
冰川的运动,是由于冰川冰的粘塑性决定的。
任何不能运动的,或被搬动的冰的堆积体,都不属于冰川范畴。
(3)冰川是大气降落的积雪,经过一系列的物理过程演变而成的。
冰川冰是一种特殊的变质冰。
冰川的这个特点,使许多普通积雪和冰体不能列入冰川之列。
例如多年冻土地区的地下冰也可以长期存在,但因为它不是积雪变成的,就不能称为冰川冰。
地球南北两极的海面上,飘浮着许多冰块,其中一部分是海水冻结形成的,它们在结构和成分上与冰川冰有很大的不同,也不能称作冰川的一部分。
一部分冰山是由流入海中的冰川分裂飘浮在海面所成。
(4)冰川是在大陆上形成,具有一定形态和一定规模的冰体。
它的形态因地域不同而异,有呈带状的,如山谷冰川,有呈片状或不规则的圆形的,如冰帽或平顶冰川。
冰川的冰体必须有一定的厚度和相当的规模。
冰川规模的悬殊性很大,国际上通常把面积至少超过0.1平方公里的冰川才列入统计对象。
冰川是自然界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的物体。
它在一定的条件下形成,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发展、运动、变化。
同时,它也给自然环境以深刻的影响。
2.冰川是怎样形成的冰川的形成和发育,与气候因素有密切关系。
冰川是在一系列外部条件和内部因素的作用下,经过长时间的过程才形成的。
外部条件有三:较低的气温、丰富的固体降水、一定的地形与地势;内部因素有二:雪的变质(粒雪化)、成冰过程。
北极冰盖消融速度研究报告

北极冰盖消融速度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报告旨在探讨北极冰盖消融的速度以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通过对过去几十年的观测数据和模拟模型的分析,我们发现北极冰盖消融速度加快的趋势明显,并且对全球海平面上升、气候变化等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的研究结果对于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 引言北极冰盖是地球上最大的冰盖之一,对全球气候和生态系统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近年来,北极冰盖的消融速度明显加快,引起了全球关注。
本研究旨在深入了解北极冰盖消融的速度及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2. 方法我们基于多源观测数据和模拟模型,对北极冰盖消融进行了分析。
观测数据包括卫星遥感数据、浮标观测数据以及地面观测数据等。
模拟模型则基于对冰盖物理特性和气候变化的理解构建而成。
3. 结果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北极冰盖消融速度加快的趋势明显。
根据观测数据和模拟模型的分析,北极冰盖的厚度和面积都在不断减少。
特别是在过去几十年,北极冰盖的消融速度明显加快,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
同时,冰盖消融还对北极地区的生态系统和气候产生了重要影响。
4. 讨论北极冰盖消融速度加快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首先,气候变暖导致了北极地区温度的升高,进而加速冰盖的融化。
其次,海洋环流和海洋温度变化也对冰盖消融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人类活动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也对北极冰盖的消融产生了重要影响。
5. 结论本研究通过对北极冰盖消融速度的研究,发现其加快的趋势明显,并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的研究结果对于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和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北极冰盖消融的机制和影响,以提供更准确的预测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北极冰盖;消融速度;全球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气候模型。
用温度传感器改进冰的熔化和凝固实验

化 关 系。
关键 词 : 晶体的熔化和凝 固 自制冰盐水 温度 传感器 中图分 类号 : G 6 3 3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3 - 9 7 9 5 ( 2 0 1 4 ) 0 4 ( c ) 一 0 0 3 O -0 1
得 到 完 整 的 冰 的 熔 化 过程 。
( 1 ) 如 果 把 水 放 在 冰 箱冷 冻 室 中可 以 得 到 实验 所 需 要 的 冰 , 但 冰 质地 坚 硬 , 温 度 计 的玻璃泡 不易插入 。 如 果 用 矿 泉 水 瓶 装 水 放 入 冰箱 冷 冻 , 然 后 敲 成 碎冰 , 这 个 过 程 中 冰的温度急剧上 升 , 一 般 都 已 经接 近 0 ℃, 甚至 已经开始熔化 , 匆 忙 开 始 实 验 也 难 采 集到0 度以下数据。 ( 2 ) 水 银 温 度 计 灵敏 度有 限 , 实时 性 差 , 不能满足这 个实验的要求。 ( 3 ) 原实验 只有熔化过程 , 无 凝 固 过 程 的对 比实验 , 无法 让 学 生 在 操 作 过 程 中得 到水熔 点和凝 固点相等的结论 。 对学生 系 统掌握 知识不利 。 ( 4 ) 器材 多, 组 装复杂 , 观 测 项 目多 , 耗 时长 , 常 常 是 课 前 匆忙 , 课后拖堂 , 还 常 常
4 改进后实验过程 ( 见图 1 )
4 . 1准备 阶段 6 讨论与评价 ( 1 ) 将 自制 的 零 下 2 o 。 左 右 的 冰 盐 水 装 6. 1改进 的优 点 入 隔热 杯 中 。 该 装置取 材容 易 、 制作 简单 , 保存 、 携 ( 2 ) 在塑 料 试 管 中装 入 5 C m左 右深 度的 带 、 使用安全 方便 ; 可多次重复使 用 ; 提 高 水。 了 实验 的精 确 度 缩短 了实 验 时 间 ; 设计 更 ( 3 ) 连接好温度传 感器和数据采集 器, 为完整 、 科学 、 合 理。 打开设计好 的温度随时 间变化的模板 , 把 ( 1 ) 冰 盐 水 作 为 制 冷源 解决 了原 实验 中 灵 敏准 确 的 温 度 传 感 器 插 入 装 有 水 的 塑料 取 碎 冰 困难 , 避 免 了 冰沫 间 隙 带 来 的 影 响 ; 。 以 下 多组 数 据 , 使 实 验 更 加 试 管中采集管 内水的温度 。 使 温 度 能 够 在 可 以 采 集 到 0 完整。 冰 块 撒盐 比用 浓 盐 水放 入冰 箱 数 据 采 集 器 上 以 图表 和 数 据 的 形 式 清 晰准 科 学 , 确的展现 出来。 冷冻得 到的冰 盐水的温度更 低 ; 冰 盐 水 比 4 . 2操 作过程 酒精和水混 合更稳定 , 可以重复使用 。 ( 1 ) 把 装 水 的 塑 料 管从 杯 盖 上的 洞 放 入 ( 2 ) 塑 料 管 可 以 避 免凝 固过 程 中 管 冷 缩 隔热杯 中, 把 温 度 传 感 器 插 入 塑 料 试 管 中 以 及 水 反 常 膨 胀 带 来 的 爆 裂 ; 选 细 管 可 以 管 上 的 采 集 管 内水 的 温 度 , 通 过 透 明隔 热 杯 的 观 缩 短 凝 固以 及 熔 化 所 需 要 的 时 间 ; 失 败。 察 窗 可 以观 察 水 的凝 固 现 象 并 记 录 状 态 , 刻 度 可 以 为 课 后 研 究 性学 习 创 造 条 件 。 结 合数 据采 集 器 上的 温 度 时 间 图像 得 到 水 ( 3 ) 铜丝导热性 好, 尽 可 能 均 匀 置 入 铜 丝 可以 保 证 受 热 均匀 , 节 约 实验 时 间 避 免 3 改进实验的器材 完整的凝 固过程信息 。 ( 1 ) 自制冰 盐水 : 取冰 冻结 实的冰块 , 在冰 ( 2 ) 将 已结 冰 的 试 管 从 冰 盐 水 中 取 出 , 搅 拌带来的操 作繁琐。 块 上撒 大量 盐 , 撒 盐后 熔 点降低 , 冰块 开始熔 用 双 手 捂 住 试 管 给试 管 加 热 , 观 察 冰 熔 化 ( 4 ) 温度传 感器探头灵敏度高 , 可 以 随 化吸热。 可 以得 到零 下 二 十 多度 的冰 盐水 。 现 象 并 记 录 状 态 的变 化 , 结 合温 度 传 感 器 时 间连 续 记 录 , 示 数 直 观 并能 实时 变 化 , 实 避 免熔 化 或 凝 固过 程 太 ( 2 ) 改装塑料试管 : 管径1 . 5 C m左 右 的 在 电脑 上 得 到 冰 熔化 过 程 的温 度时 间 图像 验 数 据 更 加 精 确 , 快无法 准确读数 ; 可 以让 学 生 接 触 了 解 前 沿教学设备 , 和 新 教材 接 轨 。 ( 5 ) 用 手 捂加 热 安全 可 靠 , 受热 均 匀 ; 手 可以让 学生体 会到熔化吸热的关键过 程 , 这 种 体 验 式 恬 动 有 利 于调 动 学 生 参 与 激 情 以及激发 思维发散 , 大 大 的 简 化 了装 置 。 此 自制 装 置 的 塑 料 管 比 较 迷 你 , 手 捂 的 热 量 以及 环 境 温 度 的影 响再 结 合 铜 丝 的 作用足 以为熔化过程供热 。 ( 6 ) 此 装 置 比原 实验 多 了 水 凝 固过 程 , 对 比性强 , 能 让 学 生 在 实 验 中 得 到 水 熔 点 凝 固点相等的结 论 。
冰川末端表碛覆盖型冰川消融方式

冰川末端表碛覆盖型冰川消融方式
表碛覆盖型冰川消融是冰川科学研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过程,它对表层流动、冰河和寒冰地区,尤其是寒冰地区、山脊和其他地形有重要影响。
由于全球气候趋于变暖,冰川融化以及表碛覆盖型冰川的消融问题也被更加关注。
表碛覆盖型冰川消融的过程中,地底水和雪水融化冰川,其形成的融冰水源被称为环流水,它们在冰川融化过程中对冰川有质和量方面的影响,使冰川升高和变宽,形成多功能的河床模式。
同时,冰川融化造成的冻胀缝以及深层的空气变化也会赋予冰川内河流以不同的影响力,从而促进冰川消融过程。
在冰川消融过程中,表碛覆盖型冰川消融也会增加冰川的湿度,使地表的植被变得更加密集,植被的密度可以阻止冰川的融化。
表碛覆盖型冰川消融也可以降低冰川表面温度,减少植被的水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表层冰川融化。
在融化过程中,表碛覆盖型冰川消融会产生大量的融冰水,从而促进了地表水的循环,扩大了环流空间,改善了水质。
表碛覆盖型冰川消融的另一个重要意义在于,由于河流冰川消融形成的山谷可以作为自然遗产保护区,满足当地民众拓展自然资源、享受观赏性景观和文化旅游等方面的需求。
综上所述,表碛覆盖型冰川消融过程可以有效调节水文循环,保护生态系统,增加植被密度,形成自然遗产保护区,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为深入研究冰河持续退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和影响提供重要的基础性科研数据。
河南省青桐鸣大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模拟预测 地理试题(含解析)

2024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青桐鸣大联考(高三)地理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3年4月28日18时35分(北京时间),河北省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在华北平原拍摄到沙尘天气中的日落景观,此刻太阳是白色的。
下图示意“白太阳”景观。
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小汽车的车头朝向大致为A.东方B.西方C.北方D.南方2.推测此时“白太阳”产生的原因是太阳辐射A.穿过的大气层厚度大,空气分子散射作用强B.穿过的大气层厚度大,微小尘埃的散射作用强C.穿过的大气层厚度小,空气分子散射作用强D.穿过的大气层厚度小,微小尘埃的散射作用强表碛是指存在于冰川表面的冰碛物(包括砾、砂、粉砂和黏土等物质),覆盖在冰川消融区的部分或全部区域。
研究表明,当冰川表碛厚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其对冰川消融的影响会产生改变。
下困示意1990年与2019年海螺沟冰川表碛厚度随海拔高度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3~4题。
3.2019年海螺沟冰川表碛厚度比1990年增加最厚的海拔范围是A.3000~3250mB.3400~3500mC.5150~5250mD.5500~5650m4.表碛厚度对冰川消融的影响表现为A.表碛薄,吸收更多太阳辐射,加速消融B.表碛薄,反射更多太阳辐射,抑制消融C.表碛厚,反射更多太阳辐射,加速消融D.表碛厚,吸收更多太阳辐射,抑制消融回南天是我国某些地区大气湿度升高,造成室内墙壁、屋顶、窗户甚至地面都会“冒水”,到处湿漉漉的天气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模型应用
"! $# 研究区与观测数据 科其喀尔冰川 ( 图 $) 位于新疆温宿县北部,托 木尔峰山汇南部,属亚大陆型冰川! 关于科其喀尔 冰川的详细叙述,请参见文献 [%, $" , $& ’ "( ] ! 在科其喀尔冰川的消融区中部选取了 ) 处具有 不同表碛厚度的试验点进行了表碛温度剖面的测量 和表碛热通量的测量! 由于缺乏观测仪器,) 个试 验点的野外观测分别在 ) 个不同的时段进行:*+,$: & 月 & . $/ 日,*+,- " :& 月 $0 . "1 日,*+,- ) :& 月 "/ 日 . $( 月 % 日! 试验区的表碛主要由中粗粒 的花岗岩碎屑组成,粒径 (2 $ . )2 ( 34! 试验点的 表碛厚度分别为 $2 " 4 ( *+,- $ ) ,"2 ( 4 ( *+,- " ) 和 (2 / 4 ( *+,- ) ) ! 表碛温度剖面通过垂向布设的 / 个自制的温度 传感器进行测量,传感器经过实验室校正,测量精 度达到 (! ("5 ! 其中一个温度传感器埋设在地表以 下几毫米处来记录地表温度的变化过程,6789:; !" #$!
式中:. . 为导热系数 ( <・4
5/
・.
5"
・3
5") ;/ . 为表来自") 模型方法
据 *+,,+-. !" #$![ "/],垂向均质表碛的一维热传 导方程为: # ’% ’% (") & ! # ’" ’’ % & %0 ) ) 1(-) ) ) " & 0 ,’ ( 0 % & %0 ) ) 1(-) ) ) " ( 0 ,’ ( ) 2 (#) (/)
"( 前言
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短缺及 由此产生的社会、经济、生活与环境等问题变得越 [ ! C ’] 4 解决这一水资源瓶颈的核心是进行 来越突出 [ %] 水资源的合理规划、利用和配置 ,而深入了解水 资源的产生、运移及变化机理是对水资源进行有效 配置和管理的重要前提之一4 对我国西北地区广大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来说, 冰川水资源对区域的环境、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 用4 表碛覆盖是西北地区许多大陆型和亚大陆型冰 川的典型特征之一,消融区表碛的存在会减缓 (或 加速) 冰川的消融,从而对下游可用的冰川水资源 [ +] 4 冰川表碛区的水文物 量及其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理过程研究是冰川消融机理的重要研究课题,对了 解冰川的发展和消亡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于 冰川径流的形成机理的研究和径流过程模拟方法的 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4 对于表碛下冰面消融的观测和估算模拟一直以 来都为人们所关注4 !*)" 年代以来,许多学者就表
摘( 要:针对已有的表碛下冰面消融模型的缺点,通过对模型算法、模型假设和模型结构等方面进行 改进,在模型的易用性和模拟精度上有了较大的提高4 科其喀尔冰川的实例研究表明,改进模型对于 表碛区不同试验点上地温的模拟是较好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变化幅度也相当4 但也存在模拟值与 实测值之间变化相位差异的突出问题,实际操作可以通过适当的校正程序得以较好的解决4 模型中对 表碛热参数的常数化处理不会产生较大的模拟误差,此外计算开始时均一表碛温度的假设不会对表碛 温度的整体模拟效果产生较大的影响4 通过地温模拟得到的冰面消融速率与利用实测表碛热通量计算 的冰面消融速率的比较说明,模型思路合理且算法可行4 关键词:表碛;分数微积分;冰面消融;科其喀尔冰川 中图分类号:A’%’4 ) 文献标识码:B
[ "; ] 观测是相符的 ! 而在冬季,特别是对于比较松散
( ’, ") & * . . 另有
.. ’ % ( ’, ") & ’’ "! ! ! & .. + /.
)
"
0
9% ( ’, ,) (7) " * ! , (:)
得到 ( ’) & 万方数据 9% ( ’, ,) ! ) !" * ,
0
! 式 (;) 表明,任意 碛体积热容量 ( <・4 ・3 ) 深度 ’ 处的表碛热通量可以通过该深度处的表碛温 度时间序列来求得! 另外,模型假设同一层表碛的 导热系数 . . 和和表碛热容量 / . 在计算时段内是常 值! 此外,对于一个垂向上比较均一的表碛层,表 碛热通量还可以通过表碛层中垂向的温度梯度来进 [ ": ] 行估算 : % ( ’" )* % ( ’) ] ( ’) & . . (=) ’ * ’" 式中:% ( ’" ) 为深度 ’" 处的表碛温度! 在 % ( ’" ) 的时 间序列和相应的表碛热属性参数已知的情况下,通 过式 (; ) 和式 (=) 进行迭代计算就可以得到 % ( ’) ! 其迭代方法如下:" ) 根据经验确定 % ( ’) 的变化范 分别对计算式 围并对其进行初始化,开始迭代;# ) 和式 (=) 中的 ( ’) 进行计算;/ ) 对计算结果进 (;) 行比较,如果二者之差的绝对值大于某一个设定的 ( ’) 增加 ( 或减小) 一个迭代步长返回 小数,则对 % 第二步进行计算;否则,取此时的 % ( ’) 为该时段的 地温模拟值; 6) 在下一个计算时段中,以前一时段 ( ’) 为该时段 % ( ’) 的初始值,重复步骤 # ) 模拟的 % > /) !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式 (;) 需要至少两个相继 的表碛温度序列作为输入,所以整个迭代计算实际 上是从第二个计算时段开始的! 对于比较厚的表碛 层,为减小模拟误差,需要对其分为多层分别进行 迭代计算! 在给定表碛表面温度序列和表碛热属性 的垂向分布后,模型就可以从表碛上层逐渐向下依 次进行不同深度表碛层的温度模拟,从而获得冰面 附近表碛温度的变化状况! 对于靠近冰面的最下层 表碛 ( 模型假设冰面的温度为 0 ? ,同时忽略冰内 的热传导) ,利用计算的表碛温度根据式 (=) 即可 求得层中表碛热通量,并将其作为冰面的消融热 - 4 ! 由此可以得到冰面的消融率 0( @4・9 5 " ) : 0 & -4 2 =B :6 2 "0 : 11 #A (C)
碛厚度变化对其下冰面消融状况的影响进行了的野
[ ) C *] 外观测与试验 ,野外试验结果表明:当表碛厚
度小于某一临界值时 ( 约 $" 66) ,表碛的存在会加 速冰面的融化;而当表碛厚度超过临界值后,随着 厚度的增加,冰面消融强度会急剧减小4 同时,数 学模拟也在进行不断的研究与探索,其中以 D7E7# FG !" #$4[ !" C !!]建立的能量平衡模型为代表,该模型 针对薄层表碛利用辐射平衡方程进行冰面消融的估 算,结果与实测消融量有着较好的一致性4 但该模 型也具有一些弊端:! ) 忽略表碛本身的储热变量, 假设表碛吸收的辐射能全部用于冰的融化4 这样的 简化处理在表碛厚度 H ’" ?6 时不会造成较大的计 算误差,而随着表碛厚度的增大,地表吸收的热量 在向下传递的过程中会有相当一部分被表碛层吸 收,到达并用于冰面融化的热量因此会不断减少, 此时应用简化方法进行消融量的计算必然会使估算 值大大高于实际的冰川消融量; $) 模型需要的外部 变量较多4 利用辐射平衡方程进行计算时需要对辐 射、风速、气温和湿度等气象要素进行观测以得到 净辐射、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等辐射平衡参数,这
第 $* 卷( 第 ’ 期 $ " " & 年) 月
冰( 川( 冻( 土
I2JKDBL 2M NLB.O2L2N0 BDP N52.K02L2N0
QG94 $*( DG4 ’ IR@4 $ " " &
文章编号: !"""#"$%" ( $""& ) "’#"%’’#"&
表碛下冰面消融模型的改进
$ 韩海东! , ( 刘时银$ ,’ , ( 丁永建! , ( !4 中国科学院 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寒旱区流域水文及应用生态实验室,甘肃 兰州 &’"""" ; $4 中国科学院 寒区旱区 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 兰州 &’"""" ; ’4 中国科学院 青藏高原研究所,北京 !"""3+ )
5"
9% ( ’, ,) (6) 0 " *, "! ! ! ( ’," ) ( 热量向 式中:, 为积分变量! 表碛热通量 [ "7 ] 下传输为正) 可以表示为 : & & *"
)
"
( //6 D "0 / < ・ &E 5 " ) ;# A 式中:1 1 为冰的单位消融热 为冰的密度 ( C00 &E・4 5 / ) ! 必须指出,模型假设热量在表碛层中的输送是 以热传导方式为主的,这与夏季对表碛温度剖面的
) 6)/6 ) ) ) ) ) ) ) ) )
) ) ) ) ) ) ) ) ) 冰) ) ) 川) ) ) 冻) ) ) 土
) ) #C 卷)
5"
不但增加了数据观测和模型计算的复杂程度,也不 利于对较大范围表碛覆盖区的冰川消融进行估算与 [ "# ] 评价! 韩海东等 曾针对 $%&%’( 模型的缺点,以 热传导理论和能量平衡原理为理论基础,利用地表 温度序列、表碛厚度及表碛热属性参数等少数模型 驱动参数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模型,并利用西天山科 其喀尔冰川的实测地温数据对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 评估! 结果表明,模型对于不同厚度表碛下冰面融 化热的模拟是较好的! 但模型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 ") 模型以表碛层中的温度梯度变化和表碛热属 方: 性变化为分层依据,而且必须分三层进行计算,降 低了模型的易用性; #) 对于不同层位地温序列的模 拟有较大偏差,一方面反映在实测值与模拟值存在 一定的相位差,另一方面反映在相位校正后两者的 绝对偏差较大! 针对原模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仍以分数微积 分求解一维热传导方程为突破口,通过地温模拟来 估算表碛下的冰面消融量,对模型进行了较大改 进,以提高其易用性,同时减小模拟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