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蔡元培教育管理思想及其在教育史上的意义

合集下载

浅析蔡元培大学教育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蔡元培大学教育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蔡元培大学教育理念及其现实意义论文摘要:蔡元培的大学教育理念及其在北大的实践对近现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他反对把大学作为官僚养成所,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

重视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主张发展学生个性,实行选科制。

反对文理相隔,主张文理沟通。

反对校长独断独行,实行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制度。

这一系列大学教育改革思想,对于当今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素质教育、高校改革创新以及课程建设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着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他长期致力于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的研究,多次专门考察德国和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教育,深受西方大学理念的影响,为高等教育改革奠定了深厚的思想理论基础。

蔡元培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高等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大学是什么,古今中外学界有不少论述。

古代的“大学”教育指的是最高层次、最完善的教育。

《说文解字》:“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学,觉悟也,从教形,意尚蒙也”。

《大学》在开篇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的《大学章句》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认为:“大学者,非谓有大楼渭也,有大师之谓也。

”在蔡元培先生的心目中,“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基于这种“大学观”的大学理念,蔡元培把个人学识和时代要求紧密结合,再加上他又较长时间主持北京大学,有丰富的大学教育实践经验,因而形成了颇有创建性的比较系统的大学教育思想。

一、大学应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大学,按照蔡元培的理解,是指“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也是一个思想包罗万象、言论百家争鸣的场所。

大学应当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是蔡元培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他大学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蔡元培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蔡元培教育思想及其实践

一、引言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子民,是中国近现代著名教育家、政治家、思想家。

他在中国教育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近代教育之父”。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刻的历史意义,对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蔡元培的教育思想1. 教育目的蔡元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自由思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

他强调,教育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和创造力。

2. 教育内容蔡元培主张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注重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教育。

他认为,教育内容要符合时代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教育方法蔡元培提倡启发式教育,主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

他认为,教育方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教育评价蔡元培主张教育评价要全面、客观,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也要关注学生的品德、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他反对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提倡多元化的评价方法。

5. 教育与政治的关系蔡元培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教育应该服务于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他主张教育要为国家培养合格的人才,推动社会进步。

三、蔡元培的教育实践1. 北京大学改革191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开始了一系列教育改革。

他提出“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打破了封建教育的束缚,使北京大学成为当时中国最具有影响力的学府之一。

2. 教育普及蔡元培主张教育普及,认为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他提倡农村教育,支持女子教育,推动教育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

3. 教育立法蔡元培积极推动教育立法,提出了《教育法草案》等议案,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4. 教育研究蔡元培重视教育研究,提倡学术交流,支持学者开展教育研究。

他本人也撰写了大量的教育论文和著作,为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论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论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蔡元培是近代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他对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蔡元培的“美育育德”思想,是他在教育领域中秉持并开创的一种教育理念。

本文将从蔡元培“美育育德”思想的内涵、当代价值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美育育德”思想的内涵蔡元培的“美育育德”思想,是一种将德育与美育相结合的教育思想。

他认为,通过培养学生对美的感觉和发掘其内在美,可以激发学生对生命、人性、爱情等更深刻的体验和感悟,进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具体而言,这种教育思想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1. 爱好美的培养。

蔡元培认为,爱好美是一种最基本最广泛的人类情感,通过爱好美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良好品味,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在美的世界里获得心灵上的满足。

2. 文化情怀的传递。

蔡元培认为,美是文化的最高表现形式,传递艺术、文化和历史的丰富内涵可以让学生拥有独特的文化情怀和文化认同感。

3. 良好品德的养成。

蔡元培认为,美育应该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品德,通过美育教育的渗透和引导,使学生养成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情操,进而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品德。

1. 对于教育的现实意义。

随着当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流于功利和应试教育的问题越来越严峻,蔡元培的“美育育德”思想提供了一个积极的反思和对策。

通过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和情感投入,以及对个人生命、社会公德等理念和价值的肯定,可以缓解教育应试化和功利性的现状,同时也能够构建具有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体系。

2. 对于人类情感的发掘和培养。

蔡元培的“美育育德”思想强调人类的内在情感追求,尤其是对美的情感投入,这种情感不仅有助于个人心灵的修养和感受的丰富,更能够培养个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性、爱情等高尚情感的追求。

同时,通过美育教育的引导,也可以激发人类对生态环境、自然美景等的关注和保护意识。

3. 对于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塑造。

蔡元培的“美育育德”思想强调了美与文化的内在联系,通过对文化、艺术、历史等的传递和学习,可以让学生建立独特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蔡元培是我国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提出“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育教育。

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的口号。

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对北大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推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他认为大学的宗旨是研究高深学问,并且不拘一家一言,所谓“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

另外,他还提出教育独立思想,为实现教育真正独立,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措施和关于教育行政独立的方案。

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西方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产物,对中国教育界、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和西方现代文明对于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的追求,在蔡元培那里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或者说,蔡元培给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注入了新的、富于时代特征的内涵,这对于古老的中华文明向现代形态的转化,有着积极的意义和贡献。

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提倡完全人格教育教育的根本问题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为它决定我们用什么去培养和怎么去培养。

在这一问题上,蔡元培先生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造就具有完全人格的个人。

完全人格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全人格”是他要培养的自由、民主、平等社会新人的目标。

蔡元培为实现对国民进行完全人格教育,提出了“五育”并重、和谐发展的教育方针,一方面是适应民主共和政体对教育目标提出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由于他留学西欧,受到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影响,接受现代文明的结果。

在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史上,蔡元培是第一位提出了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的教育思想家。

五育并举是蔡元培教育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他对于中国近代教育理论的重大贡献。

蔡元培教育思想评价

蔡元培教育思想评价

蔡元培教育思想评价蔡元培,近现代中国杰出的教育家、教育改革倡导者和思想家,他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贡献不可忽视。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进行评价,探讨蔡元培的教育思想的价值和重要性。

一、教育目标及价值观蔡元培教育思想的核心是培养具有独立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他认为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格和灵魂,而非仅仅追求知识技能的积累。

他强调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观念,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社会关怀的人。

这种价值观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可以指导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价值追求。

二、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蔡元培主张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他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智力发展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他提倡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教育内容和活动,不仅关注学科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才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这一思想在现代教育中被广泛应用,强调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使他们能够在未来复杂多变的社会中适应和发展。

三、注重实践和经验蔡元培主张学生应该通过实践和经验来获得知识和技能。

他认为书本知识只是教育的一部分,真正的学习应该以实践为基础,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他强调学生应该接触真实的社会环境,并通过实践中的团队合作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领导能力。

这一思想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启示,对于现代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强调个性和个别差异蔡元培重视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他认为每个学生都应该被独立对待,培养他们独特的天赋和兴趣。

他反对传统以及应试教育模式下的机械训练和单一评估方法,主张为每个学生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

这一思想在当前教育改革中也得到了重视,强调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充满了时代的先进性和普遍的意义。

他的理念不仅对于近代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于当今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在“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思想指导 下,蔡元培主张学术自由,使“哲学之唯心论与 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 干涉论与放纵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 宙观之乐天观与厌世观”同时并存。
(四)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评价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办学方针不是对新旧
两派采取不偏不倚的中庸态度,而是借此打破长 期以来封建文化专制主义的束缚与垄断,发展资 产阶级新文化,达到开风气的作用。
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及启示
一、蔡元培生平及主要教育活动
蔡元培(1868.1.11-1940.3.5), 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 阿培,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绍兴
山阴县(今绍兴县)人,原籍浙江诸暨。
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 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兼任中法 大学校长 ,1940年3 月5日病逝于香港。
1940年病逝于香港,享年73岁,被毛泽东誉为“学界 泰斗,人世楷模”。
二、和谐发展的教育主张 ——“五育并举”
(一)“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提出
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蔡元培是最早提出 “五育并举” 教育方针的教育家。
1912年4月,身为教育总长的蔡元培针对清
末“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宗旨,发表了《对 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
3.公民道德教育
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蔡元培认为,仅有军 国民教育和实利主义教育是不够的,必须“教之 以公民道德”,“军国民教育及实力主义,则必
以道德为根本。”
关于公民教育的内容,蔡元培说:“何谓公 民道德?曰法兰西之革命也,所标榜者,曰自由、 平等、博爱。道德之要旨,尽于是矣。”
4.世界观教育
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中最独到之处,

蔡元培思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蔡元培思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蔡元培思想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蔡元培(1868-1940),是近代中国教育、文化界的杰出人物之一,其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使命,是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文化名人\,他的思想给当代带来了相当深远的影响,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蔡元培思想的历史价值1.1宣传和推行国民教育蔡元培是中国最早的国民教育倡导者之一。

他主张实行以国民为基础的全民教育,反对旧式的科举制度和优裕阶层子弟儒学教育,提倡实用的教育和知识的普及。

通过宣传推行国民教育,蔡元培为近代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人民的精神文化水平提供了普及教育的基础。

1.2 倡导改革思想蔡元培主张通过改革来振兴中国,他提出应当采用西方先进的政治机制,推行法治、宪政等制度,以此来取代腐败的清政府和封建式的社会制度。

他的政治改革思想有利于减轻贫困人民的生活压力,消除社会不公,提高整个国家的的政治和社会效率。

1.3 推动中西文化交流蔡元培在教育工作中,始终坚持中西文化的交流。

他在德国留学期间,不断地将中国优秀文化传达给友人。

他的西方教育体系的管理带来了大量的新思想和技能,以及对中西文化的理解。

他通过中西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西方之间的互相理解,传承了中西文化交融的优良传统,促进中华文化的进步与繁荣。

二、蔡元培思想的现实意义2.1 引领教育改革蔡元培在推动国民教育事业方面的影响力深远,他为教育领域的变革和创新中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借鉴。

目前,中国的教育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应试教育、校外培训机构暴利等,导致学生们在教育环境中生活压力巨大。

这也让蔡元培的优良思想更加有现实意义。

借鉴蔡元培的思想,坚持实用教育,重视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个性化发展,进一步促进教育领域的变革。

2.2 推进文化多元发展在文化多元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在借鉴西方文化的同时,更要挖掘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

蔡元培倡导推进中西文化交流的思想在今天同样适用。

浅析蔡元培大学教育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蔡元培大学教育理念及其现实意义

浅析蔡元培大学教育理念及其现实意义论文关键词:蔡元培大学教育兼容并包教授治校论文摘要:蔡元培的大学教育理念及其在北大的实践对近现代中国的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他反对把大学作为官僚养成所,认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机关。

重视大学开展科学研究工作,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主张发展学生个性,实行选科制。

反对文理相隔,主张文理沟通。

反对校长独断独行,实行教授治校的民主管理制度。

这一系列大学教育改革思想,对于当今高等教育所面,临的素质教育、高校改革创新以及课程建设仍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中国近代着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教育家,他长期致力于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的研究,多次专门考察德国和法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教育,深受西方大学理念的影响,为高等教育改革奠定了深厚的思想理论基础。

蔡元培曾任教育总长、北京大学校长、大学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为发展中国新文化教育事业,尤其是为改革和发展中国高等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大学是什么,古今中外学界有不少论述。

古代的“大学”教育指的是最高层次、最完善的教育。

《说文解字》:“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学,觉悟也,从教形,意尚蒙也”。

《大学》在开篇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朱熹的《大学章句》说“大学者,大人之学也。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认为:“大学者,非谓有大楼渭也,有大师之谓也。

”在蔡元培先生的心目中,“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

基于这种“大学观”的大学理念,蔡元培把个人学识和时代要求紧密结合,再加上他又较长时间主持北京大学,有丰富的大学教育实践经验,因而形成了颇有创建性的比较系统的大学教育思想。

一、大学应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大学,按照蔡元培的理解,是指“囊括大典,网罗众家”的综合性高等教育机构,也是一个思想包罗万象、言论百家争鸣的场所。

大学应当成为研究高深学问的学府,这是蔡元培办学的指导思想,也是他大学教育思想的出发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 学校 不但担 负者 培养 德智 体全 面 发展 的人才 的 假 、 送礼 行贿 等彳 为 应按 规定 严肃 处理 , 分发 挥 校纪校 亍 充
重任 , 且对社 会道 德建 设也具 有 重要责 任 。 而 古人 云 : 师 舰 的警 示作 用 。 “
者 , 以传 道授 业解 惑也 。 ”因此 大 学对 教师 应有 较 高的 所 要求 , 教师 既 要有 博大 精探 的 学识 , 要 有德 高望 重 的操 又
之 期 虽暂 , 缔 交辄 终 身 , 而 受其 潜 移 默化 , 品德 与 学业 俱 师德 建设 , 以德 治校 , 以德 求师 , 以德育 人 。这 也是探 索 并 进 。简 言之 , 这种导师 制对 培养 学术 高级 人才确 有 其独特 建立 市场 经济 条件 下师德 教育体 系 的迫切 需要 。
维普资讯
理 论 研 究
试 论 蔡 元 培 教 育 管 理 思 想 及 其
北 京林 业 大 学
蔡元 培 是2 世 纪 初 中 国 资 本 主 义 教 育 制 度 的创 造 0 者 , 我 国近代 著 名 的民主 革命 家 、 育家 。他在 近代 历 是 教 史 上起 过 重要 作 用 , “ 代 中 国知 识 界 的 卓越 前 驱 ”。 是 现 家和 中国 教育 改革 的 先驱 , 我 国文化 教育 事 业 的发展 , 为
组 , 周导师 接 见一 次 , 命题 作文 、 每 除 开例 应读 书 目、 改 段 , 德建 设在 各十 高校 或 多或 少地 弱化 了 其 实 , 德 批 师 师
思索 质疑 己故前 浙 大政 治经 济学 教授 费 巩 先生 回忆 起 同 志提 出 “以德治 国 ”与 “以法 治 国 ”并举 , 充分 体 现 了
五育并 举 的教 制 , 实行 选科制 , 积极 改进 教学方 法 , 简课程 , 精 力主 千年 来 墨守孔 子学 说的 旧 习。他 提 出 了 “ 孔 夫子 的这 种倡 导 在剑 桥 和 牛津 大 学却 生 根 、开 花 、 结 果 ,两校 都 实行 了导师 制 。 以文科 为例 , - 十 学 生为 一 23 课卷 、 谬指 正外 , 相与 探讨辩难 导 师发 问 诱导学 生 纠 还 行 然 而随着 社会 转入 市场 经济 , 市场 经济 给高 校带来 积 极影 响的 同时 , 也滋 生 了负面影 响 特 别是 在高 校扩 招阶 教育 是直 接影 响教学质 量 的重要 因素 之一 。晟近 , 泽 民 江


自学 , 内实行 学生 自治 , 校 教授 治校 他 的这些 主张 和措 施在 北大 推行 后 , 响到全 国 , 影 以至 有 人称他 为 自由主义 教育 家 。蔡元培 先生也 很重 视劳动 教 育、 平民 教育和 女子
同时 ,蔡元 培先 生作 为 中 国近 代 最重 要 的资 产 阶级 教育 教育 他在 北大 办校役 班 , 上海创 办爱 国女校 和平 民夜 在 校 。蔡元 培先 生对近现 代 中 国教 育 、 国革命 作 出了不 可 中 作 出 了伟 大 的 、 可磨 灭 的 贡献 , 不 教育培 养 了一代 人 , 影 磨 灭 的贡 献 响了无 数 的后 代 人 。 明确 提 出废止 忠君 、 他 尊孔 、 尚公、 尚
公 正 、 人 上 进ຫໍສະໝຸດ 的 社 会 职 能 , 能 唯 钱 ” 是 。 助 不 而
三 、探 索并 建立 市场经 济 条 件 下的师 德 教
育体 系
再次, 在提 倡 以德治 校 的同时也 应 以法 治校 。高校 教
师 的选 拔 、 培养 、 升 和流 动应 考 虑 师 德 因素 , 弄 虚 作 晋 对
由于他的权利女子只有到学校接受教育作到不依赖男f自己大力革新由于陈独秀事大钊等对新文化运动的倡导有独立的人格有一定的职业以自谋生活才能争取男青年学生受到新思潮的启蒙和激荡掀起了追求民主追女平等1920年北大正式招收女生为我国大学男女同校求真理的热潮终于使北大成为五四运动的摇篮和中开创了先例妇女解放开女禁是五四运动在教育心蔡元培的活动对五四运动起了孕育和催生作用方面的影响的一个熏要方面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大蔡元培的教育管理思想及教育管理实践体现了古进步是杜会进步的标志之一为今用和洋为中用的特点在今天仍然具有借鉴价值蔡3
在 牛津 求 学 的经历 时 , 为此 种 教怯 重博 览群 书 , 思 想 认 重 建设 有 中国特 色社 会 主义 的理 论特 色 。对 于 高等 教育 界 见解 , 导师 视 n 人如 子 弟 , 人视 导 师如 良师 益友 , 学 来 说 , 彻 落 实 “以德治 国 ”的 一个 重 要举 措 , 是加 强 门 从 贯 就
目的 ,以美 育教 育 为桥梁 的 资产 阶级 民 主主 义 的教 育方
针 初步建 立 了资产 阶级 的新 教育 体制 蔡 元培 的教育 实
践多 在高等 教 育方 面 , 他任 北 大校 长 时, 出 了大 学的性 培 养 人才 1 1 年 他任 中华 民 国第一 任教 育总 长 , 提 92 对封 建 质 在 于研 究高 深学 问。他提 倡 学术 自由、 科学 民主 , 张 主 学与 术 分 校 、 与 理 通 科 。他 将 “ 年 制 ”改 为 “学分 文 学

武、 尚实 的封 建教 育宗 旨。他 倡导 以军 国 民教 育 、 利 主 实 义 教育 为 实物 , 以道德 教育 为 中心 , 以世 界观 教育 为 终级

自蔡 元培开 始 中国才形 成 了较完 整的资
产 阶 级 教 育 思 想 体 系 和 教 育 制 度
本 世 纪初 , 他在 上海 组 织 中国教 育会 , 办 爱 国女 学 创 和爱 国学 社时 , 即致 力于 打破 封建 专制 教 育 , 反清 革 命 为 旧教 育进 行改 革 ,废 弃 了前 清 教育 宗 旨 中的 “ 君 ”和 忠 “ 尊孔 ”的 条文 , 小学废止 读 经 , 学取 消 经科 , 大 打破 了两
优势 。随着 高校竞 争 的加剧 , 果我 国的高校 能借 鉴 国外 如 首先 , 我们 应 当认 识到 , 市场 经济 的 发展 要求 高 校 培 的经验 , 循孔 夫 子 的古训 , 遵 结合 当今 社会 的新 形势 和新 养适 应 市场 经济 要求 的 学生 ,所 以必 须建 设 以诚 信 和职 要求 , 为今 用 , 为 中用 , 古 洋 采用 新 式 的教 学方式 , 然会 业 道 德 为 基 础 的 道 德 体 系 。 必 在竞 争 中独 占鏊头 其次, 教育 的宗 旨是育 人 , 它肩 负着 传 播 文 明 、 立 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