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同步学案2012___龚德国

合集下载

《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

《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孟子见梁襄王》全文;(2)能够分析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3)能够概括梁襄王的提问及孟子的回答。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通过朗读、默写、复述等方法,提高语文素养;(3)学会运用孟子仁政思想分析现实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思想的智慧与魅力;(2)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3)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孟子见梁襄王》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3. 运用孟子仁政思想分析现实问题。

三、教学难点1. 孟子的仁政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2. 结合现实问题,深入剖析孟子的仁政思想。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孟子及其时代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孟子见梁襄王的故事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孟子的语言风格;(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孟子的仁政思想。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总结孟子的仁政思想;(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课堂讲解:(1)讲解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2)举例分析,让学生学会运用孟子仁政思想分析现实问题。

5. 课堂实践:(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孟子仁政思想的感悟;(2)让学生思考如何将孟子仁政思想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孟子的仁政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孟子见梁襄王》;2. 结合自己的生活,运用孟子仁政思想分析一个问题,并写成短文;3. 预习下一节课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合作探讨的能力。

2. 课后作业评估: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对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与应用。

3. 学习效果评估:通过课后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孟子仁政思想的认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情况。

《朱子语类》三则同步学案2012学生 龚德国

《朱子语类》三则同步学案2012学生    龚德国

《朱子语类》三则同步学案一.疏通课文第一则朱子讲读书方法读书须读到不忍舍处,方是见得真味..(真意)。

若读之数.(shù)过.(几次),略晓..(大略通晓)其义即厌.(通“餍”,满足)之,欲别求书看,则是于此一卷书犹未得趣..(领略其中旨趣)也。

盖人心之灵,天理所在,用之则愈明。

只提醒精神,终日着意..(用心),看得多少文字!穷.(理解)得多少义理!徒.(仅仅)为懒倦,则精神自是..(从此)愦.(kuì)愦.(昏乱不清醒),只恁昏塞不通,可惜!1.此则讲了一种怎样的读书方法?请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说明。

2.在你的印象中,还有那些名言警句是谈论此类读书方法的?第二则讨论天理与人欲的问题问:“寻常..(一般情况)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

及到做时,乃.(却、竟然)为.(被)人欲引去,事已.(完毕)却悔,如何..(怎么办呢)?”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同“功夫”)。

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洒扫收拾,喻把问题梳理清楚),方得..(才能够(做到))。

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

明知合.(应该)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着,自.家.(自己)不知不觉行从.(顺着)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wúhuì杂草丛生),又却生悔。

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关键)。

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就要去做克己的功夫),不得苟且放过。

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着力,自然存.(依照)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固然)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分辨教会这些(什么是天理,什么是人欲))而后行之。

若是中人..(普通人)之资质,须大段..(仔细)着力..(用心),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照应、克制(自己的欲望)),始得。

曾子曰:‘仁.(实现仁德)以为(作为)己任(使命),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害怕而发抖,或小心谨慎的样子),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

《孟子见梁襄王》 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孟子见梁襄王》这篇文章。

(2)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和他的政治主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内容。

(2)学会运用文本分析方法,对文章进行逐句解析,理解孟子的观点。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辩证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传承儒家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掌握《孟子见梁襄王》的文章内容。

(2)理解孟子的思想体系和他的政治主张。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背诵和文本分析能力。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关键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孟子思想体系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时代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孟子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影响。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句式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文章内容。

(2)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课堂分享。

4. 文本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逐句解析,理解孟子的观点。

(2)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孟子观点的合理性。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孟子见梁襄王》。

2. 结合文章内容,阐述你对孟子思想的理解。

3. 选取一个与孟子观点相关的现实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背诵情况的评价。

2.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评价。

3. 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4.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合作探讨的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1)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古代法庭的场景。

(2)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孟子的辩论技巧。

2.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个角色,进行角色扮演。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孟子见梁襄王》全文;(2)能够分析孟子的思想观点及其对现实的意义;(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2)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3)学会提炼文本观点,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2)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二、教学重点1. 孟子的思想观点及其对现实的意义;2. 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3. 文本观点的提炼和运用。

三、教学难点1. 孟子思想观点的理解和运用;2. 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分析;3. 文本观点的提炼和论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孟子及其时代背景;(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让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意,掌握难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文本解析:(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孟子的思想观点;(2)分析孟子观点的现实意义;(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孟子观点解决实际问题。

5. 课堂小结:(2)强调孟子的思想观点及其对现实的意义。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孟子见梁襄王》全文;2. 结合生活实际,运用孟子观点写一篇短文;3. 深入阅读《孟子》其他篇章,了解孟子思想的完整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评估学生的参与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背诵课文、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思维发展:通过课堂提问、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孟子思想观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党团范文 孟子梁惠王上教案

党团范文 孟子梁惠王上教案

《孟子·梁惠王上》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背诵《孟子·梁惠王上》的经典段落。

(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能够自主阅读和理解《孟子·梁惠王上》全文。

(3)了解孟子的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理解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背景及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孟子·梁惠王上》的核心内容。

(2)学会如何将孟子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培养仁爱、忠诚、诚信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孟子·梁惠王上》的经典段落。

(2)掌握孟子的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

(3)学会将孟子的思想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2)孟子的一些独特观点的阐释。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孟子及其《孟子》的主要内容。

(2)介绍梁惠王其人及其与孟子的对话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孟子·梁惠王上》,理解文意。

(2)鼓励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孟子、梁惠王以及当时的历史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深入解读《孟子·梁惠王上》的核心内容。

(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讲解解析:(1)针对学生理解中的难点,进行讲解分析。

(2)阐释孟子的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

5. 实践运用:(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运用孟子的思想。

(2)进行小组交流,分享运用孟子思想的心得。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孟子·梁惠王上》的经典段落。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总结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对今后的教学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和运用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孟子见梁襄王》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孟子见梁襄王》全文;(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3)能够概括并阐述孟子的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本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孟子思想的特点及其影响;(3)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和思想品质;(3)激发对传统文化和古代哲学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孟子见梁襄王》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孟子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的阐述;3. 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解读。

三、教学难点1. 孟子思想的特点及其影响;2. 文本内容与现代价值观的关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孟子及其时代背景;(2)阐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孟子见梁襄王》,理解文本内容;(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进行合作探讨。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2)阐述孟子的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3)分析孟子思想的特点及其影响。

4. 案例分析:(1)选取相关案例,让学生运用孟子思想进行分析;(2)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交流。

5.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孟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6. 作业布置:(1)背诵《孟子见梁襄王》;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评价学生对《孟子见梁襄王》全文的理解和背诵情况,以及对孟子政治思想和哲学观点的掌握程度。

2. 过程与方法: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运用孟子思想进行分析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学生对孟子人格魅力和思想品质的认同,以及正确的道德观念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情况。

孟子见梁惠王学案

孟子见梁惠王学案

《孟子见梁惠王》学案
一、文学常识
孟子,名____,字______,山东邹城人。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______时期___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宗师,有“______”之称,与孔子并称为“________”。

其学说出发点为________论,提出“_______”、“________”,主张德治,并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的_________思想。

二、疏通文意
(一)解释加点的字 1. 不远.
千里而来 2. 亦.将有以利.
吾国乎 3. 亦.
有仁义而已矣 4. 何以利吾家.
5. 万乘..之国 (二)解释各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 不远千里而来
2.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3.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三)说明“何以利吾身?”的句式特点
(四)翻译句子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三、思考本文的主旨
文中孟子高举_________的大旗,具体陈说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再指出______________的作用,最后重申,梁惠王应该讲求______________,而舍弃____________。

【拓展探究】
结合以下语录,从“义与利”的角度谈谈孔孟的思想传承。

6. 弑.
其君者 7. 苟.为后.义而先.利 8. 不夺不餍. 9.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10.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孟子见梁惠王》同步学案2012___龚德国

《孟子见梁惠王》同步学案2012___龚德国

《孟子见梁惠王》同步学案一、课文疏通: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译文: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译文: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

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

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二.文言知识积累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叟.(sǒu)庶.(shù)人万乘.(shèng)弑.(shì)其君不夺不餍.(yàn)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重点字词①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亦:句首助词,无义)②上下交征利...(互相求取利益)③弑.其君(子杀父,臣杀君,曰弑)④苟为后.义而先.利(后、先:以……为后;以……为先;名词的意动用法)⑤然则..乡之所谓知者(然则:既然这样,那么)⑥不夺不餍.(餍:满足)3.解释下列成语和格言上下交征利: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见梁惠王》同步学案一、课文疏通: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译文: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译文: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

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

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二.文言知识积累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叟.(sǒu)庶.(shù)人万乘.(shèng)弑.(shì)其君不夺不餍.(yàn)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重点字词①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亦:句首助词,无义)②上下交征利...(互相求取利益)③弑.其君(子杀父,臣杀君,曰弑)④苟为后.义而先.利(后、先:以……为后;以……为先;名词的意动用法)⑤然则..乡之所谓知者(然则:既然这样,那么)⑥不夺不餍.(餍:满足)3.解释下列成语和格言上下交征利: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不远千里:不以千里为远。

形容不怕路途遥远。

4.翻译下面的句子(“何以”介词宾语提前句)①何以利吾国?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②何以利吾家?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③何以利吾身?怎样使我自己有利?三.阅读理解(一)阅读下面语段,完成文后问题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A.梁惠王对前来拜见的孟子很不礼貌,用“叟”来称呼,就象今人说:“老头子。

”B.由于梁惠王对孟子的无礼,孟子认为梁惠王真是一个利欲熏心的昏君,简直无可救药。

C.孟子顺着梁惠王的功利思想,从反面推论,指出交互征利的严重后果,严正警告梁惠王。

D.在《孟子》开宗明义的第一章里,孟子就提出仁政的思想,他主张君王必须施行仁义,仁义才是治国的至德要道。

B(“简直无可救药”有误。

)2.针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在正面否定之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孟子针对梁惠王提出的利,提出了先义或利的看法。

孟子认为居上位者如果倡导仁义,鄙弃功利,臣民自然能风行草偃,崇善仁义,并且爱亲敬长,勤勉为国,那么国君就可以得到长久的利益了。

3、将划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梁惠王说:“孟老,您不远千里到这里来,将对我国有什么利益?”②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从来没有讲仁义的人会遗弃自己的父母,也从来没有讲仁义的人会怠慢他的君主。

4.这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尽量简要地作答,不要超过10个字。

答:“仁义”比“利”好。

5.孟子对梁惠王的要求是什么?答,仁义而已6.在这段文字中,孟子反对什么?试用原文中的语句回答。

答:①上下交征利;②后义而先利。

(用自己的话回答)孟子认为君主、大夫直至老百姓都讲仁义,少讲私利,社会就会安定,君主的统治就会稳固。

(二) 《孟子》序说(四书集注朱熹)《史记列传》曰:“孟轲,驺人也,受业子思之门人。

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

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

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韩子曰:“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又曰:“孟氏醇乎醇者也。

荀与扬,大醇而小疵。

”又曰:“孔子之道大而能博,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故学焉而皆得其性之所近。

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又各以其所能授弟子,源远而末益分。

惟孟轲师子思,而子思之学出于曾子。

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

故求观圣人之道者,必自孟子始。

”又曰:“扬子云曰:‘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告诉解说)而辟(排除、驳斥)之,廓(阐述发挥)如也。

’夫杨墨行,正道废。

孟子虽贤圣,不得位。

空言无施,虽切何补。

然赖其言,而今之学者尚知宗孔氏,崇仁义,贵王贱霸而已。

其大经大法,皆亡灭而不救,坏烂而不收。

所谓存十一于千百,安在其能廓如也?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

故愈尝推尊孟氏,以为功不在禹下者,为此也。

”或问于程子曰:“孟子还可谓圣人否?”程子曰:“未敢便道他是圣人,然学已到至(或圣)处。

”程子又曰:“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

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

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

只此二字,其功甚多。

”又曰:“孟子有大功于世,以其言性善也。

”又曰:“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

”又曰:“学者全要识时。

若不识时,不足以言学。

颜子陋巷自乐,以有孔子在焉。

若孟子之时,世既无人,安可不以道自任。

”又曰:“孟子有些英气。

纔有英气,便有圭角,英气甚害事。

如颜子便浑厚不同,颜子去圣人只毫发间。

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

”或曰:“英气见于甚处?”曰:“但以孔子之言比之,便可见。

且如冰与水精非不光。

比之玉,自是有温润含蓄气象,无许多光耀也。

”杨氏曰:“孟子一书,只是要正人心,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

至论仁、义、礼、智,则以恻隐、善恶、辞让、是非之心为之端。

论邪说之害,则曰:‘生于其心,害于其政。

’论事君,则曰:‘格君心之非’,‘一正君而国定’。

千变万化,只说从心上来。

人能正心,则事无足为者矣。

大学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本只是正心、诚意而已。

心得其正,然后知性之善。

故孟子遇人便道性善。

欧阳永叔却言‘圣人之教人,性非所先’,可谓误矣。

人性上不可添一物,尧舜所以为万世法,亦是率性而已。

所谓率性,循天理是也。

外边用计用数,假饶立得功业,只是人欲之私。

与圣贤作处,天地悬隔。

”左衽:我国古代少数民族的服装,前襟向左掩,不同于中原一带人民的右衽。

后也用左衽为外族统治的代称。

侏离:这里指少数民族的语言。

1.下列各语句中加点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A.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果:成功B.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务:致力,专力从事C.然赖.其言赖:依靠,凭借D.若孟子之时,世既无人,安可不以道自任.任:担当,担任A果:实现,完成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A.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颜子陋巷自乐,以有孔子在焉.B.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圣人之.教人,性非所先C.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D.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A.焉:代词,相当于“之”;代词“那里”。

B.之:代词,这;取消句子独立性。

C.以:介词,拿,用;介词,因为。

D.见:表示被动,被。

3.下列各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句子意思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B)A.道既通,游事(于)齐宣王,宣王不能用。

B.(孟门弟子)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C.孔子之道大而能博,(而)门弟子不能遍观而尽识也D.然向无孟氏,则(今人)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B.(孔门弟子)其后离散,分处诸侯之国4.下面句子编为四组,全部表现韩愈推崇孟子原因的一组是(C)①轲之死不得其传焉②孟子性善、养气之论,皆前圣所未发③自孔子没,独孟轲氏之传得其宗④古者杨墨塞路,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⑤孟子大贤,亚圣之次也⑥然向无孟氏,则皆服左衽而言侏离矣。

A.①③⑤B.②④⑤C.③④⑥D.②③⑥5.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在攻伐盛行的时代,孟子宣扬古代贤君的德政显得不合时宜,他的主张也就得不到各国君主的赏识,更无法得以实践。

B.在韩愈看来,孟子对先贤学说及圣人之道的解说、阐述得其精要,他自己的学说也达到了精粹至极,毫无瑕疵的境界。

C.孟子对孔子的学说不但有所继承,而且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孔子的仁义学说,并提出了独到的“性善”“养气”理论。

D.《孟子》一书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教人存心养性,收其放心”,目的是“正心”“诚意”,最终达到“性善”。

B“他自己的学说也达到了精粹至极,毫无瑕疵的境界”无中生有。

(三) 我善养我浩然之气(节选)李泽厚孟子继承了孔子,以审美快乐为最高人生理想,明确地将“事亲”(仁)“从兄”(义)的伦常秩序作为这种快乐地的基础。

“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礼之实,节文斯二者是也;乐之实,乐斯二者。

乐则生矣,生则恶可已也,恶可已,则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孟子•离娄上》)这是把血缘基础、心理原则着两个孔门仁学要素与人的快乐和生命连接起来,以构成人生的某种根本。

而且: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孟子•尽心上》)这也仍是孔子“饭疏食饮水”的“乐”、“有朋自远方来”的“乐”的延续,即人生的“乐”仍然在普通的日常人际中,在父母、兄弟、朋友、师生的关系交往中,在我——你中。

从而,在艺术上,“独乐乐”,便不如“与人乐乐,“少乐乐”便不如“与众乐乐”。

孟子紧紧遵循着孔子,但气概是更为壮阔伟大了。

因为作为核心的个体人格是更为突出了,主体的人是更加高大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在任何事物之前无需退缩,在天地面前无所羞惭和恐惧,从而就不必低首于任何力量,不必膜拜于任何神灵。

这样的主体人格观念难道还不刚强伟大么?而这也就是“大”、“圣”、“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