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题复习课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复习课件(6课时)完整版.ppt

;.;
14
2.某公司计划经过两年把某种商品的生产
成本降低19%,那么平均每年需降低百分
之几?
解 :设每年平均需降低的百分数为x,根据题意,得
(1 x)2 1 19%.
解这个方程 : (1 x)2 0.81,
(1 x ) 0.9,
4.参加一次聚会的每两人都握了一次手,所有人共 握手10次,有多少人参加聚会?
;.;
30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 (五)
;.;
31
例.某果园有100棵桃树,一棵桃树平均结1000个桃子, 现准备多种一些桃树以提高产量.试验发现,每多种一 棵桃树,每棵棵桃树的产量就会减少2个.如果要使产 量增加15.2%,那么应种多少棵桃树?
支干 …… 支干
x
答:每个支干长出9个小分支. ;.;
主 干
1 28
例1.一次会议上,每两个参加会议的人都互相握了一次手, 有人统计一共握了66次手.这次会议到会的人数是多少?
解 :设这次到会的人数为x,根据题意,得
xx 1 66.
2
整理得 :
x2 x 132 0.
解得 :
x 1 529 1 23 ,
实验器材投资上的平均增长率是x,则可列方程
为
.
;.;
17
6.小明将勤工助学挣得的500元钱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 到期后取出50元用来购买学习用品 剩下的450元连同应 得的税后利息又全部按一年定期存入银行如果存款的 年利率保持不变,且到期后可得税后本息约461元,那么 这种存款的年利率大约是多少? (精确到0.01%) .
一元二次方程应用题
(一)几何与方程
;.;
应用题教案优秀7篇

应用题教案优秀7篇应用题参考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正确使用中括号,进一步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和文字题的能力。
(二)通过观察比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提高学生列综合算式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难点:正确使用中括号。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复习小括号及中括号的作用。
2.2+7.8-0.9×0.5。
(1)说出上题的运算顺序。
(2)如果想先算7.8-0.9怎么办?(加括号,算式成为:2.2+(7.8-0.9)×0.5。
)(3)如果想先算2.2+(7.8-0.9)又该怎么办?(加中括号,算式成为:[2.2+(7.8-0.9)]×0.5。
)(4)小结:①小括号、中括号有什么作用?(小括号和中括号的作用是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
)②中括号与小括号在使用上有什么区别?(在使用了小括号以后,还需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就要在小括号的外面使用第二重括号:中括号。
)2.口述算式并说出结果。
(1)3.7与6.5的和;(2)5与3.291的差;(3)100与0.075的积;(4)25除以5;(5)25除5;(6)30个0.5的和;(7)21除以42的商的一半;(8)2.5乘以4的积除以10;(9)10.2的5倍减去7的差;(10)7.8与2.2的和除以5。
(二)学习新课1.学习例5:2.4与0.48的差乘以5,所得的积去除12,商是多少?(列综合算式。
)(1)读题,理解题意。
(2)分析:①这题最后求什么?(求商。
)被除数是什么?除数是什么?②根据题意“缩句”。
积去除12,求商。
③写出关系式:(3)学生列式并计算。
12÷[(2.4-0.48)×5]=12÷[1.92×5]=12÷9.6=1.25。
提问:①算式中为什么要加中括号?(根据题意,12是被除数,除数是(2.4-0.48)×5所得的积。
由于需要先算出除数,而这部分算式中已有小括号,所以还要在小括号的外边加上中括号。
应用题教案10篇

应用题教案优秀10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本文范文整理的10篇《应用题教案》,希望朋友们参阅后能够文思泉涌。
应用题参考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方程方法和算术方法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2、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分析、解答两步计算的的能力教学难点使学生正确地解答两步计算的分数一般应用题、教学过程一、复习引新(一)全体学生列式解答,再说一说列式的依据、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2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132-5=6.5-5=1.5(千米)根据:路程相遇时间-甲速度=乙速度(二)教师提问:谁来说一说相遇问题的三量关系?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总路程相遇时间=速度和总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三)引新刚才同学们练习题分析解答得很正确,现在老师把这道道中的已知条件改变一下,看看你们还会解答吗?(将2小时改为小时)二、讲授新课(一)教学例1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1、读题,分析数量关系、2、学生尝试解答、方法一:解:设乙每小时行千米、方法二:(千米)3、质疑:观察这道例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应用题有什么不同?在解答时,两种解法之间思路上有什么不同?相同: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相同;不同:数据不同,由整数变成分数、4、练习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90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小时后两车在途中相遇,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二)教学例2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1、学生读题,分析数量关系,并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找到等量关系、由此得出:一批水果的重量第一次+第二次2、列式解答方法一:解:设这批水果有千克方法二:3、以组为单位说一说解题的思路和依据、4、练习六年级一班有男生23人,女生22人,全班学生占六年级学生总数的、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三、巩固练习(一)写出下列各题的等量关系式并列出算式1、甲、乙两车同时从相距184千米的两地相对开出,小时后两车相遇,甲车每小时行33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2、打字员打一部书稿,每一天打了12页,每二天打了13页,这两天一共打了这部书稿的、这部书稿有多少页?(二)选择适当的方法计算下面各题1、一根长绳,第一次截去它的,第二次截去米,还剩7米,这根绳子长多少米?2、甲、乙二人分别从相距22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对走出,甲每小时行3千米,乙每小时行千米,两人多少小时后相遇?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习的和以前所学的知识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五、课后作业1、商店运来苹果4吨,比运来的橘子的2倍少吨、运来橘子多少吨?2、一套西装160元,其中裤子的价格是上衣的、上衣和裤子的价格各是多少元?六、板书设计例1、两地相距13千米,甲乙二人从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小时相遇、甲每小时行5千米,乙每小时行多少千米?例2、一个水果店运一批水果,第一次运了50千克,第二次运了70千克,两次正好运了这批水果的,这批水果有多少千克?解:设乙每小时行千米答:,乙每小时行千米、解:设这批水果有千克答:这批水果有480千克、教案点评:教学程序安排紧凑,教学方法得当,语言简炼,重点突出,整体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适合儿童特点。
《分数乘法应用题复习课》&说课稿

《分数乘法应用题复习课》&说课稿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分数乘法应用题复习课》说课材料一、设计理念:在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基础上,努力营造一个充满“磁性”的课堂环境。
着眼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使每一名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二、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分数乘法的应用题,分数乘法单元中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简单应用题。
拟引导学生在提出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的解答方法。
是在初中第一个培养学生应用意识的问题,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是后面分数除法应用题的基础。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习大众的、现实的、有价值的数学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实出发,让学生由具体的问题引入现实情境。
将解决现实问题与学习分数乘法的知识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的计算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2.学情分析:根据初三一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和求知欲都非常强,并且在小学的基础上初一学生有一定的分析力,归纳力和根据他们的特点,联系生活实际中结合问题结合本节课适合学生的学习材料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他们真正理解这节课,我选用学生身边的例子如班级男生与女生的个数差异,让学生在课堂上多交流,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组织学生参与“归纳,总结”的活动,最后得出公式,这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要把学生学习知识当作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进行教学”的观点,也符合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相统一的原则。
同时,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让每个学生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培养学生直觉思维能力,这符合新课程理念下的直观性与可接受性原则。
虽然他们求知欲特强,但是部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差,将有四分之一的学生数学成绩不及格,接受新知识较慢,所以尽量把教材细节处理得慢一些,多让这样的学生动起来,多给他们机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从兴趣入手,调动积极性,补救知识欠缺。
精品讲义】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十二讲《数学总复习-应用题》(知识精讲+典型例题+随堂练习+进门考)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春季第十二讲《数学总复习-应用题》知识点1、常见数量关系复习:简单应用题所涉及的数量关系除了和、差、积、商以外还包括以下常见的数量关系:1.平均数问题:总数=平均数x数量2.经济问题: 总价= 单价x数量3.行程问题: 路程= 速度x时间(1)相遇问题:相遇路程= 速度和x相遇时间(2)追及问题:追及路程=速度差x追及时间4.工程问题: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x工作时间小练习小呆买了5个笔记本和2支笔,共花了32.5元,已知一支笔是2.5元,那么一个笔记本是多少元?步骤 ;1、买笔共花2.5x2=5 (元);2、买笔记本共花32.5-5=27.5(元)3、一个笔记本27.5+5=5.5(元).小练习甲、乙两车分别从相距900千米的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15小时后相遇,已知甲车每小时行25千米那么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步骤1、两车的速度和是900÷15=60(千米/时);乙车的速度是60-25=35(千米/时)一项工程,甲单独做需要4天,乙单独做需要12天思考现在两人合作,那么需要多少天完成?步骤甲的工作效率是多少?乙的工作效率是多少?工作效率和是多少?合作需多少天完成?笔记部分:常见数量关系平均数问题;经济问题行程问题工程问题.例题1填空路程 =()时间=()速度=()相遇时间= ()追及时间=()(2)总价= ()数量= ()单价=()(3)工作总量= ()工作时间=()工作效率=()(4)部分量÷单位“1”= ()单位“1”x分率=()部分量÷分率=()答案:答案 (1)速度x时间,路程-速度,路程-时间,路程和速度和,路程差-速度差(2)数量x单价。
总价-单价,总价-数量(3)工作效率x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4)分率,部分量,单位“1”练习1、补充条件再解答(1)苹果比梨少15千克()梨有多少千克?(2)一批货物,用去4.5吨()这批货物原有多少吨?(3)五一班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的2倍少12人,()男生有多少人?(4)在“文明礼貌月”活动中,五年级做好事75件()两个年级一共做好事多少件?答案: (1)苹果有20千克,35千克(答案不唯一);(2)还剩3.5吨,8吨(答案不唯一);(3)女生有15人,18人(答案不唯一);(4)六年级做好事100件,175件(答案不唯一).例题2、(1)小高买了6把相同的宝剑,一共花了144元,那么每把宝剑多少元?(2)莫爷爷买了2千克苹果和3千克梨,一共花了12.6元,已知苹果每千克2.8元,那么梨每千克多少元?(3)小高从家到学校用了5分钟,从学校到家用了6分钟,已知小高从家到学校的速度是120米/分,那么从学校到家的速度是多少?(4)下午4点,妈妈从家出发骑车去学校接萱萱,同时,营萱从学校出发回家,已知学校与家相距1200米,妈妈的速度是3米秒,萱萱的速度是1米秒,那么几点几分时妈妈跟萱萱相遇?(5)甲、乙两个工程队一起承包了某项工程,已知甲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需要12天,乙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需要36天现在两队合作,需要多少天?答案(1) 144+6=24(元);(2)(12.6-2x2.8)+3= 73(元);(3)120x5÷6=100(米/分);(4)1200÷(3+1)=300(秒),300秒=5分钟,所以4点5分两人相遇(6) 1÷(112+136)=9练习2(2)墨莫买了3支钢笔和7本笔记本,一共花了36元,已知钢笔每支5元,那么笔记本每本多少元?(2)妈妈从家去学校给小高送午饭,去的时候用了10分钟返回时用了12分钟,已知妈妈从家到学校的速度是180米/分,那么返回时的速度是多少?(3)小山羊和卡莉娅从相距1000米的甲、乙两地同时出发、同向而行,卡莉娅在前,小山羊在后,已知小山羊的速度是6米秒,卡莉娅的速度是2米秒,那么出发后多长时间小山羊追上了卡莉娅?(4)甲、乙、丙三个工程队一起承包了某项工程,已知甲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需要10天,乙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需要40天,丙队单独完成这项工程需要24天,现在三队合作,需要多少天?答案:1.笔记本每本(36-3×5)÷7=3元2.返回时的速度是180×10÷12=150米/分3.1000÷(6-2)=250秒4.1÷(110+140+124)=6知识点2、分数应用题小练习,小呆每小爱每分钟可以打字40个,小呆每分钟比小爱多打310分钟打字多少个?分析(1)单位“1”是: 小爱每分钟打字数(2)单位“1”已知,用乘法)=52个(3)小呆每分钟打字 40x(1+310练习2、小爱每分钟可以打字40个,她每分钟比小呆少打3,13小呆每分钟打字多少个?分析(1)单位“1”是: 小呆每分钟打字数(2)位“1”未知,用除法)=52(个)(3)小呆每分钟打字40÷(1-313思考:有一本书,小呆第一天看了13,第二天看了剩下的15,两天共看了112页,这本书共多少页?步骤第二天看了全书的几分之几?两天共看了全书的几分之几?这本书共多少页?笔记部分:分数应用题找单位“1” 的方法;三要素间的基本关系.例题3(1)班里组织打字比赛,墨莫每分钟打字120个,小高每分钟打字数量是墨莫的23那么小高每分钟打字多少个?(2)人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随年龄而变化,青少年每分钟心跳约72次,婴幼儿每分钟心跳的次数比青少年多了56那么婴幼儿每分钟心跳约多少次?(3)小高做数学作业用了12分钟,而做数学作业的时间占做语文作业时间的25。
初中数学复习专题应用题 PPT课件 图文

(2)试写出z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不必写出x的取值范围)
(3)计算当销售单价为160元时的年获利,并说明同年的年获利,销售单价 还可以定为多少元?相应的年销售分别为多少万件?
(4)公司计划:在第一年按年获利最大确定的销售单价;第二年年获利不 底于1130万元。请你借助函数的大致图象说明,第二年的销售单价x (元)应确定在什么范围内?
1 阅读型应用题
顾名思义,阅读型应用题即给出相关材料,以考 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其信息量较大,应注意相关 信息的联想,发现,探索及归纳总结,知识考查往往 源于课本而又高于课本,属边缘问题,需注意。
例一 某高科技发展公司投资500万元,成功研制出一种市场需求量较大的 高科技替代产品,并投入资金1500万元进行批量生产,已知生产每件的 成本为40元,在销售过程中发现:当销售单价定为100元时,年销量为20 万件;当销量单价每增加10元,年销量将减少1万件,设销售单价为x元, 年销量为y(万元),年获利(年获利=年销售额 - 成本 - 投资)为z(万 元)
(1)若把BC作油桶高时,则油桶的底面半径R1等于多少? (2)当把AB作油桶高时,油桶的底面半径R2 与(1)中的R1 相等吗?若相等,请说明理由;若不相等,请求出R2
O1 A
C
O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B
D
O2
谢谢! 学妹给我打电话,说她又换工作了,这次是销售。电话里,她絮絮叨叨说着一年多来工作上的不如意,她说工作一点都不开心,找不到半点成就感。 末了,她问我:学姐,为什么想 找一份 自己热 爱的工 作这么 难呢? 我问她上一份工作干了多久,她 说不到 三个月 ,做的 还是行 政助理 的工作 ,工作 内容枯 燥乏味 不说,
百分数的应用题(复习课)教案

百分数的应用题(复习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解决实际问题,运用百分数进行数据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复习,巩固百分数的基础知识。
(2)运用讨论、练习等方法,提高解决百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百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2. 百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 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策略。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百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2)解决百分数应用题的基本策略。
2. 教学难点:(1)如何运用百分数进行数据分析。
(2)解决复杂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讨论法、练习法、案例分析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2. 通过复习,帮助学生巩固百分数的基础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百分数的意义及计算方法。
(2)引入百分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与示范:(1)讲解百分数的基本概念,巩固基础知识。
(2)通过案例分析,示范解决百分数应用题的方法。
3. 小组讨论与练习:(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解题心得。
(2)进行练习,提高解决百分数应用题的能力。
4. 总结与反思:(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分享学习体会,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
5. 课后作业:(1)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索更多的百分数应用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讨论、练习等环节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
2. 练习题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价学生对百分数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学PPT:展示百分数的基本概念、计算方法以及实际应用案例。
带余数的应用题复习课程

带余数的应用题1.有42棵菜,每筐装8棵,可以装几筐,还剩几棵菜?2.“六一”儿童节,小胖挂气球,。
他按红、黄、绿、蓝颜色排列,第27个气球什么颜色?3.一张纸可以剪7颗五角星,要剪58颗需要几张纸?4.三月份有几个星期,余几天?5.每6个蛋糕装一盒,21个蛋糕装多少盒?还余几个?6.有35位老师做广播操,如果排成4列,平均每列有多少位老师,还多出几位老师?7.小胖和5个同学做了30朵红花,12朵兰花,一共做了几朵花?平均每人做几朵花?8.有24颗草莓,吃掉4颗后分给6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多少颗?9.8个皮球装一盒,42个皮球可装满多少盒?10.小胖有18个蛋糕,平均装在4个盘子里,每盘装几个?还剩多少个?11.有52只苹果,9个人平均分,每人能分到多少个?还剩下多少个?要想每人分到6个,还需要多少个苹果?12.4人摘了38个橘子,如果将这些橘子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能分到几个?还剩几个?12.数学张老师有25粒糖想平均分给小丁丁、小巧、小亚和小胖,每人能分到几粒?还剩几粒?13.小玲有5元钱,他想买6角一张的邮票,可以买几张?还多几角?14.小巧拿50元钱为班级买植物,每盆植物9元,最多可以买几盆?15.一根绳子长19米,剪8米做一根长跳绳,剩下的每2米做一根短跳绳,可以做多少根短跳绳?16.筐里正好有30只苹果,最少拿出几只就正好平均分给7个同学,最少要加上几个,才可以平均装在8个盘子里。
17.王老师有43张红纸,8张红纸可以做一只小帽子,王老师可以做多少只小帽子?18.学校共有松树和柏树12棵,而且这两种树一样多,平均每种树有多少棵?19.小胖用35根小棒搭正方形,最多可以搭几个正方形?至少再添上几根又可以搭一个正方形?20.小朋友做游戏,每5人一组,分了6组,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如果分成3组,每组有几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题复习课
导读:本文是关于应用题复习课,希望能帮助到您!
教学目标
(一)通过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和求比一个数少几的数的应用题对比,学生更好地掌握它们的分析思路和解题方法.
(二)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通过分析,找出这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难点:明白两种应用题都是用减法计算,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并不一样的道理.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口算.
26+30 27-9 40-4 37+10
60-40 38+6 56+4 40+28
2.按要求摆圆.
师:第一排摆6个圆,第二排摆4个圆.想一想,可以提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学生经过思考以后,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
(1)两排一共有多少个圆? 6+4=10.
(2)第一排比第二排多几个或第二排比第一排少几个? 6-4=2.
(3)第一排去掉几个和第二排同样多或第二排再添上几个和第一排同样多? 6-4=2.
(二)学习新课
出示例7.
(1)有红花9朵,黄花6朵,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2)有红花9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几朵?
1.指名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师:从哪句话知道红花多,还是黄花多?
生:第(1)题从问话“黄花比红花少几朵?”第(2)题从第2个已知条件“黄花比红花少3朵”都能知道红花比黄花多,黄花比红花少.
2.解答第(1)题.
(1)让学生用红花和黄花摆出条件和问题,教师出示意图:
②分析:
师: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什么?
生:这道题要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师:这个问题与已知条件有什么关系呢?
生:分析这个问题,可以知道黄花少,红花多,要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必须知道黄花有几朵,还要知道红花有几朵.师:既然红花的朵数多,我们应该把红花的朵数怎么办呢?
请同学们边摆边说.(学生操作完,请一名学生叙述)
生:黄花比红花少,红花多.红花的朵数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黄花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跟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用减法计算.
③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9-6=3(朵)
口答:黄花比红花少3朵.
3.解答第(2)题.
①让学生把刚才摆的第(1)题图,改变成第(2)题图.(事先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张纸条代表问题放到6朵红花下面)教师先出示有9朵红花的图.
②分析
师:这道题的问题是求什么?(黄花比红花少几朵)
生:黄花有多少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黄花少,红花多.
师:红花的朵数多,我们就可以把红花的朵数怎么办?
生:把红花的朵数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朵数,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朵数,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让每位同学边摆边说)
教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把红花的朵数分两部分,并让学生指一指哪一部分是同样多的朵数,哪一部分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哪一部分是所求的黄花的朵数.教师根据学生说的,完成示意图,把图中各部分标出.
生: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红花比黄花多的,得到红花和黄花同样多的,也就是黄花的朵数.
师:用什么方法计算?
生:用减法计算.
③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9-3=6(朵)
口答:黄花有6朵.
4.分组讨论.
师:刚才我们解答的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教师在学生叙述的基础上加以概括:
相同点:
①第一个已知条件相同,都是有红花9朵.
②两道题都是已知黄花比红花少,也就是红花多.红花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跟黄花同样多的,另一部分是比黄花多的.
③都是用减法计算.
不同点:
①有一个已知条件不同,第(1)题知道有黄花6朵,第(2)题
知道黄花比红花少3朵.
②要求的问题不同,第(1)题的问题是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第(2)题的问题是求黄花有几朵?也就是第(1)题的第二个已知条件是第(2)题的所求问题.第(1)题的所求问题是第(2)题的一个已知条件.
③虽然都是用减法计算,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不一样.第(1)题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要从红花的朵数里去掉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朵数.第(2)题求有多少朵黄花,要从红花朵数里去掉比黄花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的朵数.
④所列算式不同,结果不同.
第(1)题:9-3=6(朵)
第(2)题:9-6=3(朵)
(三)巩固反馈
1.教科书第105页“做一做”.
(1)让学生自己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2)教师提示,学生思考.
师:第(1)题求象比熊少几只怎样想?第(2)题求象有几只怎样想?
(3)同桌同学互相说说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4)做在书上,及时订正.
2.根据本班男、女生人数仿例7编题后解答.
3.课堂作业.
(四)总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种应用题的对比,解题的关键是注意分清楚题里的数量关系,找到那个较大的数,再做进一步分析,最后解答.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节课讲授两种应用题的对比,重点是在正确解答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两种应用题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复习时,教师说明摆的要求,发挥学生思维水平,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便于与后面教学联系.通过操作,使学生对相比较的两个数量之间的数量关系获得初步表象,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应用题里的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思路.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问题:“从哪句话知道红花多,还是黄花多?”主要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最后引导学生比较两种应用题的异同,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虽然两道题都是用减法计算,但它们所表示的意义不一样.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初步发展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题的能力.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