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二-高考语文 3.6 明朝散发弄扁舟 渔父 形象解读作文素材
苏教版语文高二必修五教学设计:第三专题 第1课《渔父》Word版含答案

《渔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正确理解文章;2. 通过对话分析感知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情感;3. 品评文本,对人物作出正确的评价,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对渔父和屈原的对话进行分析,从而深刻感知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出示学习目标。
2、介绍关于屈原的文化常识,导入新课。
二、正音释字,读懂文章1. 一读课文,要求既要读得准确,又要读得流畅,还要尽量读出感情。
读完后纠正字音。
2. 请翻译较好的学生展示译文,朗读并解说难点。
老师点评与纠正。
三、分析对话,感知人物1.问题①:这篇课文写了哪些人?主要写的是谁?是通过什么来写他们的形象的?明确:渔父、屈原,还有众人(世人),圣人。
主要写的是屈原和渔父。
文章通过外貌、动作、神态、语言描写来写人物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语言描写,通过渔父和屈原的对话来写人物。
2.问题②:文中对话有几处?投影对话①对话②,补充“对话”③,指出结尾文字实写渔父飘然隐去,虚写屈原葬身汨罗,是生死抉择的行动“对话”。
3.通过对话,分析人物形象(1)分析对话①:请学生概述内容。
分析渔父的话:补充“三闾大夫”资料:三闾大夫是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掌管屈、景、昭三大姓的宗族事务。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屈原列传》)让学生从渔父话中体会屈原形象的巨变:从才能出众、踌躇满志的屈原到形销骨立、穷途末路的屈原。
重点分析“何故至于斯”,指出“斯”字的三种解释①“这个地方”,对应上文“游于江潭,行吟泽畔”;②“这个模样”,对应上文“颜色憔悴,形容枯槁”;③“这步田地”,对应下文“是以见放”。
潜台词:不必至于斯分析屈原的话:指出众人浊醉,我独清醒。
这里的“众人”是古今异义词,指“一般人”(《师说》中“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不是泛指楚国所有的人,而是有所特指,指楚国国内围绕在楚怀王周围的那些小人或庸人,影响屈原“美政”理想实现的人,此处应是屈原的愤激之词。
上海卷高考优秀精选作文:何处散发弄扁舟

上海卷高考优秀精选作文:何处散发弄扁舟中国精选作文网(T262)网友原创文章 > 高考精选作文“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一卷,一舟,一壶冷酒,一位高高瘦瘦的文人。
朦胧中,诗仙李白吟着诗,在历史深处向我回眸浅笑。
一叶扁舟,悠悠地驶向历史深处文学的长河……我心灵上厚重的积灰仿佛一扫而空,心中有了单纯与明朗的诗意。
我抬头高吟“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然而,巨幅广告牌上闪烁的霓虹灯刺痛了我的双眼;当我期盼“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感动,一阵清脆的手机铃声敲碎了我的思绪。
我环顾四周,同学某甲,沉浸在mp3重金属摇滚中,某乙沉醉于《一帘幽梦》,某丙……我突然感到一种失落,仿佛心灵深处被人掏空了一块。
于漪教师曾说:“我们的生活存在着诗意的缺失。
”在我的成长岁月中,我的心灵似乎总是跟着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一起焦灼躁动,无法宁静。
我害怕,我心中的那份诗意的美妙会成为纤细的火柴微火,一阵令人炫目的世风袭来,就将它熄灭得连灰烬都不剩下。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可是,今天迅猛发达的信息时代,文学天空中的明月却其实不皎洁。
审视我们今天的文化生活,我们心中的宁静便注定要被打破。
有多少人知道茨威格?有多少人能够体味到赵万里“静水流深”的意境?不敢说,我真的不敢说。
毋庸置疑,时代潮流浩浩汤汤,今天我们的生活充斥了快餐文化,更有所谓“哈韩哈日”之风侵袭。
快餐文化、商品化文化符合了当前日益加快的生活节奏,符合了争分夺秒一族的审美需求,也契合了青少年充满好奇与梦幻、极易为新鲜事物所动的心理特征,这才得以铺天盖地席卷而来。
这样的文化生活充满刺激、激情与快感,然而不可避免的是,汉语真正质朴感人的诗意之美与人文关心,伴随着青少年的成长也愈走愈远。
它所造成的决非仅是几句诗的遗忘,更是心灵诗意与真正深刻隽永人文天堂的幻灭,是更多单纯美妙情感的流离失所。
与之对立的,是拜金主义和急功近利观点的滋生和所谓大众文化的蔓延,实则是缺少文学修养的低俗和对通俗文化的无端膜拜。
高中语文第三专题渔父讲解与例题导学案苏教版必修5

问题导学1.渔父是如何的一个形象?这一形象有何意义?2.《渔父》一文是如何表现人物复杂心情的?3.从全文看,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成效?自主研究渔父飘但是去了,带着他的浅笑与洒脱,留下屈原在江边孤单考虑。
他在想些什么呢?他将何去何从呢?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 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沉汨罗而死。
”屈原的这一结局让我们感觉特别遗憾,他莫非没有更好的选择了吗?比方说去国或许隐居,就像渔父同样。
文法导析绿叶扶花,烘云托月文中塑造了两个不一样的人物形象:一个是一直不渝地坚持理想,不惜杀身成仁的生活的强者——屈原;一个是高蹈遁世、随遇而安,能与世推移的隐者——渔父。
用渔父的形象来衬托屈原的形象,让屈原直接说出他内心的话语,运用这类衬托的手法,更能突出屈原形象的高大,突出他刚毅不屈的质量。
技法导练导练目标请试试用烘云托月的手法,写一段用环境描绘衬托人物心情的文字。
素材积淀话题集锦渔父是一个懂得与世推移、随遇而安、乐天知命的隐士形象。
他看破了凡间的纷繁扰扰,但绝不回避,而是泰然自安,将自我的情操寄望到无尽的大自然中,在随行自适中保持自我的节操。
渔父是作为屈原的对峙面而存在的。
面对社会的黑暗、浑浊,屈原则显得执着、决绝。
他一直固守着人品之高标,追求清白高洁的人品精神,情愿舍弃生命,也不与浑浊的凡间狼狈为奸,固然理想幻灭了,但天长地久,始终不渝。
渔父用水样的人生告诉我们为人要随性但不行迷失自我;屈原用山般的刚毅告诉我们要保持高洁,不与世俗狼狈为奸。
不论我们用哪一种方式生活,也不论我们身处如何的环境,都要铭刻——保持自我、保持高洁是我们生活的准则。
这则素材可应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话题中。
佳作片段(一)“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屈原从长长的历史甬道中走出,带着一身凛然正气,带着满腹诗书才干,但是个性的棱角在世故的社会中又何以能保全?于是,为了皓皓之白,为了独醒于世,屈原选择了“ 悲壮”之路。
高二语文“渔父”专题阅读

高二语文“渔父”专题阅读选编仲亚贵渔父意象文化解析“渔父”,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一个具有特殊审美蕴藉的重要意象,文人们不仅在诗作中反复吟咏,甚至在自己的别名雅号中,也大量采用“渔”字,如“七泽渔隐”(宋・任公辅)、“三潭老渔”(清・关键)、“淮海遗渔”(清・胡从中)等。
有的还直接取在名字里,如李渔,号笠翁。
在仕与隐对立又互补的精神结构中,“渔父”一直是古代士子们颇为青睐的典范形象。
“渔父”作为一种具有原型意味的文化现象,展示着文人难尽言表的情感流程及其集中鲜明的价值取向。
一、由隐而仕:沽名钓誉、意在王侯自从孔子提出“学而优则仕”的具有官本位意味的判断价值以后,它便成为千古不变的金科玉律。
出仕作官成为士人们的正当职业或唯一出路。
然而有幸踏上仕途者毕竟有限,那些被挤下去的,以及站在旁边观望的人,便开始另寻其他途径。
于是,有人发现,人们有一个舍近求远的习惯心理:距离越近人们越容易忽视他的好;距离远的,即使不了解,也会盲目地认为其好。
作为统治者,他看到的多是一心入仕的文人,也就对这种文人的渴求以及他们的才能习以为常了。
反而是那些根本不把入仕当回事儿,或故意远离仕途的人,却极大地吸引了统治者的注意。
历代也确实有不少人以布衣身份直取卿相。
例如殷商时的傅说、三国时的诸葛亮、东晋时的谢安等等,不胜枚举。
这种布衣卿相、一步登天的仕进之途,无疑具有传奇色彩又极具诱惑力。
所谓“朝为种田郎,暮登天子堂”,岂不快哉!虽然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样的幸运儿寥若晨星,但对中国士文化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早在《论语・季氏》中,孔子就说过:“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
”宋人陈景元在为《庄子・徐无鬼》篇作注时说:“后世山林养浩者,有借岩居之高为化路之捷,遂无真隐矣!”可见,“避世垂纶”的渔父也许并不想终生垂钓,“莫道渔人只为鱼”,手中的钓杆莫不是终南捷径的一根拐杖。
既然隐逸有可能成为官员,那么就会出现“身在江湖,心系魏阙”的隐士。
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

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
王开东
【期刊名称】《新高考(高二语数外)》
【年(卷),期】2012(000)010
【摘要】在浩如烟海的人物形象中,古代文人最钟情渔父。
rn渔父形象像一条河流,从中国文人的纵深地带穿越经过,带给他们持久的魅惑和追慕,把文人们在仕与隐之间挣扎的内心,照耀得“火树银花不夜天”。
【总页数】5页(P7-11)
【作者】王开东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
2.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
3.《楚辞·渔父》与《庄子·渔父》比较
4.《楚辞·渔父》与《庄子·渔父》关系考辨
5.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考语文 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作文素材

语文:高考作文素材: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在浩如烟海的人物形象中,古代文人最钟情渔父。
渔父形象像一条河流,从中国文人的纵深地带经过和穿越,带给他们持久的魅惑和追慕,把文人们在仕与隐之间挣扎的内心,照耀得“火树银花不夜天〞。
经过漫长时间的淘洗,渔父不再是一个语词,而是一个叠加的意象,一个浓缩了丰富文化色彩和哲人前思的“那一个〞。
它不断出现,不断被书写,成为隐逸文化的一种象征,成为荣格所说的原型。
渔父的背后有着强烈的源自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无意识。
要考察隐逸文化,要研究古代文人的隐秘心理,很有必要对渔父形象做一番探讨。
渔父形象最早出现在《庄子》中。
文章中的渔父须眉皆白,智虑高超,仙风道骨。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归真也。
〞〔《庄子·杂篇·渔父》〕渔父一针见血地指出,孔子所谓的“性服忠信、身形仁义〞、“饰礼乐、选人伦〞,都是“苦心劳形以危其真〞。
而渔父所谓的“真〞,就是“受于天〞,主张“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这是道家清静无为的观念和儒家“明知不可而为之〞价值观的一次微妙的碰撞。
最终,孔子为渔父的思想所折服,如梦初醒,甘拜下风,尊渔父为圣人。
累累假设丧家之犬的孔子,似乎恍然明白了自己“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蔡〞背后的真正原因。
其实,这个故事明显是伪作,当是后世道学者借助庄子对孔子的冷嘲热讽。
真正的渔父形象的源头还是《楚辞》。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何处散发弄扁舟高考满分作文

何处散发弄扁舟高考满分作文引言高考是每个学生人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能否取得好成绩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而在高考的作文中,如何能够写出一篇让人眼前一亮、得分高的作文,是许多考生和家长关心的问题。
本文将以标题为切入点,探讨何处散发弄扁舟高考满分作文的要点和技巧。
正文1. 明确主题在写高考作文时,首先要明确主题,不可偏离主题。
针对本标题,我们应该围绕“散发弄扁舟”和“高考满分作文”两个关键词展开思考。
可以从散发的含义、弄扁舟的象征意义以及高考满分作文的写作技巧等方面进行展开。
2. 理解“散发弄扁舟”在标题中,散发弄扁舟是一个比喻的意象。
散发意味着传播、散布,弄扁舟则是表达方式。
这个比喻意味着我们在写作过程中需要将思想和观点散发出去,同时以独特的表达方式来吸引读者的注意。
3. 高考满分作文的要素要写出一篇高考满分作文,需要具备以下要素:•主题鲜明:文章要有明确的主题,突出的中心思想。
可以通过引用典故、提问引发思考等方式来突出主题。
•观点明确:在书写中,要表达出自己明确的观点。
可以通过列举事实、举例论证等方式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逻辑严密:文章结构要清晰,论述要有条理。
可以通过分段、使用连接词等方式来让文章的逻辑更加严密。
•用词精准:要使用恰当、得体的词语,不要使用难懂或过于简单的词汇。
可以通过积累词汇、多读优秀作文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词汇水平。
•语法准确:要注意语法的正确性,不要出现犯语法错误的情况。
可以通过多做语法练习、背诵语法知识点等方式来提高语法水平。
•篇章完整:文章要有一个完整的篇章结构,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
可以通过写作大纲、提前规划好篇章结构等方式来确保篇章的完整性。
4. 写作技巧为了在作文中体现出“散发弄扁舟”的意象,我们可以采用以下写作技巧:•比喻和象征:在作文中可以使用比喻和象征,将散发和弄扁舟的形象贯穿全文,取得鲜明的修辞效果。
•感叹句和疑问句:使用感叹句和疑问句来表达自己对于散发弄扁舟的看法,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 渔父教案 苏教版必修5-苏教版高二必修5语文教案

渔父●教学目标1.熟读全文,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将此文顺畅地译成现代汉语。
2.赏析本文的对比手法。
3.感受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精神。
4. 探讨渔父这一特定人物形象的文化内涵。
●重点、难点重点:1.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现象。
2. 感受屈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伟大精神。
难点:探讨渔父形象的文化内涵。
●设计思想《渔父》一文,在我国现行的多种版本高中语文教材中,仅见于苏教版高中必修五第三专题“直面人生”的“生存选择”模块,为高二下学期的学习内容。
学生在高一阶段对《离骚》(节选)一文的学习,有助于理解本文中的屈原生平与屈原思想。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十多篇浅易的文言文,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法、句法和篇章常识。
在进入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后,又逐步接触了几十篇各有一定难度的的文言文,积累了更多的文言词法、句法和篇章常识,具备了初步的文言语感,对古人的价值观、审美趣味也有了初步的了解。
《渔父》一文的教学设计,立足于以上的教材情况和学情,分为导入、自读、反馈、拓展、反馈等几个主要板块,重在引导学生自主开展文言文的学习。
●教学资源1.屈原简介。
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政治家,名平,战国时楚人。
屈原先被楚怀王重用,后因小人谗言被放逐。
楚国被秦灭亡后,他的政治理想破灭,传说屈原于农历五月五日投江自尽。
中国民间五月五日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就源于人们对屈原的纪念。
1953年,屈原还被列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受到世界和平理事会和全世界人民的隆重纪念。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
作品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2.本文作者。
汉王逸《楚辞章句》云:“《渔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但又说:“楚人思念屈原,因叙其辞以相传焉。
”前后矛盾。
自此,或论为屈原之作,或论为楚人悼念屈原之作,聚讼纷坛。
今人持后说者居多。
无论作者为谁,本文均不失为一篇展现屈原伟大人格的力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散发弄扁舟——“渔父”形象解读在浩如烟海的人物形象中,古代文人最钟情渔父。
渔父形象像一条河流,从中国文人的纵深地带经过和穿越,带给他们持久的魅惑和追慕,把文人们在仕与隐之间挣扎的内心,照耀得“火树银花不夜天”。
经过漫长时间的淘洗,渔父不再是一个语词,而是一个叠加的意象,一个浓缩了丰富文化色彩和哲人前思的“那一个”。
它不断出现,不断被书写,成为隐逸文化的一种象征,成为荣格所说的原型。
渔父的背后有着强烈的源自民族记忆和原始经验的集体无意识。
要考察隐逸文化,要研究古代文人的隐秘心理,很有必要对渔父形象做一番探讨。
渔父形象最早出现在《庄子》中。
文章中的渔父须眉皆白,智虑高超,仙风道骨。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
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
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归真也。
”(《庄子·杂篇·渔父》)渔父一针见血地指出,孔子所谓的“性服忠信、身形仁义”、“饰礼乐、选人伦”,都是“苦心劳形以危其真”。
而渔父所谓的“真”,就是“受于天”,主张“法天”、“贵真”、“不拘于俗”。
这是道家清静无为的观念和儒家“明知不可而为之”价值观的一次微妙的碰撞。
最终,孔子为渔父的思想所折服,如梦初醒,甘拜下风,尊渔父为圣人。
累累若丧家之犬的孔子,似乎恍然明白了自己“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蔡”背后的真正原因。
其实,这个故事明显是伪作,当是后世道学者借助庄子对孔子的冷嘲热讽。
真正的渔父形象的源头还是《楚辞》。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复与言。
这个则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一次真正的碰撞,火花四射,精彩绝伦。
《楚辞》的本意,恐怕是要借助渔父来衬托屈原的高迈。
面对社会的黑暗、污浊,屈原执著、决绝、不苟且、不合作、不低俗,明知不可而为之,始终坚守着人格高标,宁愿舍弃生命,也要放声呐喊,纵然理想破灭,也要精神清洁。
然而始料不及的是,飘然离去,一曲高歌,随风而逝,不复与言的渔父形象,反而给后人留下更为巨大的想象空间,成为或仕或隐者的一种理想寄托。
从《离骚》开始,中国的文人就被一种寻找、追求和向往的热情所充溢。
不管这种期待何等渺茫,亦不管这种探寻何等徒劳,文人总是难以停止探求的脚步。
他们的向往,总是在水一方,像反复推石头上山的西西弗斯一样,奔赴一个没有终点的旅程。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梦想异常强烈,只是苍龙永远在前,长缨却不知何时在手?一股难言的苦涩充斥心头。
正如希罗多德的《史学》所言:“人们所知道的最凄绝的悲痛,便是奋力去做许多事,却又一事无成。
”伟大的文人总是伴随着伟大的痛苦,这种痛苦超出了一己之悲,成为人类挥之不去的情感模型。
好在我们还有渔父,给失意的文人寻找了别一种人生和出口。
乐天知命,与世推移,任凭尘世纷纷扰扰,我自恬然自安。
这就是渔父的立身处世。
面对一池碧波,卸去满身疲乏,也无风雨也无晴。
功名富贵与我何加焉?仕途经济与我何加焉?这是文人走出“读书只为稻粱谋”的伟大一步。
也是渔父身上最激动人心之所在。
然而,这种脱离现实的对抗实际上是苦痛的,也不为主流价值所趋向。
但也许正因为它拉开了和现实的距离,反而又充满了一种乌托邦式幻灭的美感。
历史上最著名的渔父有三个。
其一是庄子。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
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曳而尾于涂中乎?”(《庄子·秋水》)这一小段之中,有很多重对比,意味深长。
第一层对比是庄子和楚大夫。
一边是轻松自若的濮水垂钓客——庄子,一边是满面尘灰的仕途奔波人——楚大夫。
谁更能享受真正的生命乐趣?第二层对比是庄子的两种选择。
一边是楚国的相国高位,居庙堂之高;一边是濮水的烟波钓叟,处江湖之远。
哪一种更能激活出生命的云淡风轻和丰润灿烂?庄子也知道,“此可对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于是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楚国水田里的乌龟,它们是愿意到楚王那里,用死来换取“留骨而贵”呢,还是愿意“曳尾涂中”?这又是一重对比,两种选择的鲜活对比。
难怪两个被仕途经济冲昏头脑的人,也都不约而同地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最美妙的隐喻还有,朝廷的香火缭绕,可能正是污浊之所;而拖着尾巴的泥淖之所,恰恰又是清洁之所在。
这就是庄子的选择,冷眼看穿,却又热肠挂住,永远保持自己的清洁,守护好自己的灵魂处所。
继承庄子衣钵的则是严子陵,他拒绝了好朋友刘秀的三请四邀,隐居在富春江畔——垂钓。
这是渔父语词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比庄子还要“庄子”。
光武帝是有道明君,又是严子陵最好的玩伴,对严子陵又极为推崇。
在屡次请严子陵未果后,刘秀亲自写信,言辞恳切:“古大有为之君,必有不召之臣,朕何敢臣子陵哉。
惟此鸿业若涉春冰,辟之疮疮须杖而行。
若绮里不少高皇,奈何子陵少朕也。
箕山颖水之风,非朕所敢望。
”严子陵终于抹不过朋友的脸面,来了。
光武帝和他同榻而眠,晚上严子陵的臭脚竟然搁到光武帝的肚子上去了,光武帝也不以为意。
这一方面,可见光武帝的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又可见他们哥俩当年的兄弟情深。
免除了“伴君如伴虎”的祸患,严子陵只有荣华,只有富贵,只有功名,只有利禄。
但他还是走了,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严子陵是一个真正的渔父,他的出现给渔父意象增添了许多的浪漫情怀。
难怪一代名臣范仲淹在《严先生祠堂记》,对他顶礼膜拜:“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清初浙派版画的力作《无双谱》则赞之曰:几人无故上云台,心事含羞未许猜。
名利当头叹归隐,清风拂水报招徕。
同眠卧榻真天子,六合难搜高士才。
不过茫然寰宇下,容他独自发闲呆。
(《无双谱》,版画著作,配有乐府诗,为绍兴人金古良所著。
)现代著名作家郁达夫还曾特意去游览严子陵的钓台,并写下经典散文《钓台的春昼》。
庄子的归隐,是要保持清洁,担心被世俗沾染,更害怕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严子陵则是纯粹的归隐,湮没在山光水色之中,这是一种真正的天人合一。
历史上的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
”而严子陵则不论邦有道与否,我自隐逸,万钟与我何加焉?与这两个渔父构成绝妙比对的则是姜尚,他的钓饵是自己的绝世才华,而钓的大鱼却只有文王一个。
所以,他必须用直钩,用自己的苍颜白发,用自己的一腔孤傲,引起世人哄抬关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炒作。
姜子牙终于钓来文王,出阁为相,成就自己的宏图大业。
两种渔父,两种走向。
一个选择儒家,一个选择道家,一个具济世情怀,一个有隐逸风范,如何论优劣?何必分高下!闻一多曾经说过,围绕着中国古代文人的只有两个字——仕与隐。
要不先仕后隐,要不且仕且隐,要不先隐后仕,即使是不仕不隐之人,他内心中的痛苦也是可想而知。
中国文人总在儒家和道家之间徘徊,穿梭。
要而言之,文人选择“仕”能做到百分之百,文人选择“隐”,却万万做不到百分之百。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指出:“据我的意思,即使是从前的人,那诗文完全超于政治的所谓‘田园诗人’‘山林诗人’,是没有的,完全超出人世的,也是没有的。
既然是超出于世,则当然连诗文也没有。
诗文也是人事,既有诗,就可以知道于世事未能忘情。
”连老子也说“吾不能学太上而忘情也”,遑论其他人?事因难能,所以可贵。
这就是严子陵的价值所在。
更多的渔父则是寄情于山水,相忘于江湖。
除了这样,还能怎样啊。
想起了我最喜欢的一首无名氏的词,可做这种心情的注脚。
平生太湖上,短棹几经过。
如今重到何事,愁与水云多?拟把匣中长剑,换取扁舟一叶,归去老渔蓑。
银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
鲙新鲈,斟美酒,起悲歌。
太平生长,岂谓今日识兵戈?欲泻三江雪浪,净洗胡尘千里,不用挽天河!回首望霄汉,双泪堕清波。
每个文人都像卞和献宝一样,要把自己的玉一样的美德贷于帝王家,哪怕被砍掉一条条腿,也在所不惜。
卞和泣血是中国文人共同的悲剧。
文人何曾想做一个渔父啊,实乃报国无门、功业未遂而归隐江湖也。
现在我们回头研究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什么是渔父,而不是其他。
渔父这个语词的背后到底叠加了哪些东西,从而被文人相中、接受、书写和鼓吹?渔父成为最重要的意象,可能来自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是屈原。
屈原披发行吟泽畔,在生死抉择之间,需要一个人来对话,揭示自己的内心的挣扎和选择。
因为在江畔,最该遇见的自然就是渔父,构成主客对话的“客”,这是自然的逻辑。
渔父是老年男子,历经沧桑,风云看惯,淡薄尘世,能够提高对话的含金量和话语价值。
渔父的出现当然是偶然的,但隐逸文化、出世文化聚焦于渔父却带有很大的必然性。
惟有渔父才好引出颇有道家特色的《孺子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歌词大意是,沧浪之水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冠缨;沧浪之水浊啊,可用来洗我的泥脚。
渔父不强人所难,不愠不怒,以隐者的超然姿态心平气和地与屈原分道扬镳,足见其淡泊和修为。
那么,为什么要引出《孺子歌》呢?因为《孺子歌》大有来历。
据《孟子·离娄》记载:孔子曾听孺子唱过这首歌,孔子听歌后,告诉他的学生:“清,才能洗冠缨;浊,只能洗泥脚。
清还是浊,是由人们自己选择的啊。
”孔子非常注重士人的人生抉择,提倡人要有“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精神,但是在中庸思想的指导下,又主张“用舍行藏”。
孔子称赞颜渊说:“如果用我,就出来做事;不用呢,就隐居起来。
只有我和你才能这样啊。
”也就是说,儒家和道家有时候也能并行不悖。
李白说:“人生在世不称意,明照散发弄扁舟。
”就是说,“入世不称意,才要出世;仕途不称意,才会归隐。
”这也许就是渔父最终飘然而去,放歌一曲的原因吧。
其次是渔。
《诗经》中说,“籊籊竹竿,以钓于淇。
岂不尔思?远莫致之。
”(《诗经·卫风》)就是说,上古时期,垂钓虽然还是一种谋生手段,但是“岂不尔思”已经包含一种别样的情致。
特别是渔者,荡舟于碧波之上,隐没于绿荷之中,无论哪一种方式都让人清静高远,得意忘言。
在庄屈之后,即使仍然有人以打鱼谋生,但在文人笔下,渔父不仅没有了谋生之苦,反而多了几分闲情野趣,最能寄寓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第三是水。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