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诗1

合集下载

《谈中国诗》公开课ppt课件(精)[1]

《谈中国诗》公开课ppt课件(精)[1]
富诗歌内涵和表现力。
情感表达与意境营造
情感真挚
抒发内心真实情感, 引起读者共鸣。
意境深远
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 人事,营造深远意境

象征手法
运用象征手法,表达 抽象情感和理念。
寓情于景
将情感融入景物描绘 中,达到情景交融的
效果。
中国诗歌在当代社会中的影
0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响与价值
传承优秀文化遗产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谈中国诗》公开课 ppt课件
汇报人:
2023-12-29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中国诗歌特点与风格 • 经典中国诗歌赏析 • 中国诗歌创作技巧探讨 • 中国诗歌在当代社会中的影响与价
值 • 学生互动环节:创作与分享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课程目的与意义
01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学习和欣赏中国诗歌,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 博大精深,增强文化自信。
体验生活
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如人情世故、社 会现象等。
梦境与冥想
借助梦境和冥想,深入内心世界,探寻灵 感之源。
文字运用与修辞手法
01 炼字
精选恰当的字词,表达准 确、生动、形象。
03 对仗
运用对仗手法,使诗句形
式整齐,音韵和谐。
02 比兴
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寄
托深远意境和情感。
04 用典
借用典故和历史故事,丰
03 宋元明清时期
宋词、元曲、明清诗歌等作品在继承中创新,丰 富了诗歌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诗歌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 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谈中国诗》ppt课件

《谈中国诗》ppt课件

才情横溢
众多著名诗人的杰作展现了中 华文化的多元和丰富,永远值 的影响力和意义不仅 体现在文化传承上,更融入了 人们的生活与思考,成为精神 的力量。
《谈中国诗》
中国诗歌是中华文化瑰宝,通过美丽的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深沉的思考, 丰富的情感和壮丽的自然景色。
诗歌的历史
1 源远流长
中国的诗歌历史可以追溯 到三千年前的古代时期, 诸多经典之作流传至今。
2 变革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变迁,诗歌形 式也不断演变和丰富,呈 现出不同的面貌。
3 文人雅士
历代文人墨客都对诗歌情 有独钟,他们的才华和创 作成就丰富了中国诗歌的 历史。
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
意境丰富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隐晦的意象, 古代诗人常常将自然景色和人 情世态融为一体。
抒发情感
古代诗歌是表达内心感受和情 感的重要媒介,包含了对爱情、 友情、乡愁等主题的诠释。
音韵和谐
古代诗人追求韵律的和谐,往 往采用工整的韵脚和押韵的手 法,使诗歌更加优美动人。
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李白
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作具有豪放的气势和丰富的 想象力,被誉为“诗仙”。
杜甫
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表达了对社会现实和人民 疾苦的关切,堪称“诗史之宝”。
白居易
爱情诗人,他的诗作充满温情和细腻,被誉为“诗 圣”。
苏轼
多才多艺的文人,他的诗歌婉约而秀丽,留下了许 多经典之作。
中国诗歌的影响和意义
文化传承
1
五四新文化运动
中国现代诗歌在五四运动中迎来了新的发展,诗人们开始关注时代变迁和个人内 心体验。
2
现代诗派系的兴起
从北方的“雨巷派”到南方的“桂林派”,现代诗歌中出现了多样化的创作流派。

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谈中国诗》课文、教案及反思

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谈中国诗》课文、教案及反思

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谈中国诗》课文、教案及反思一、课文介绍1.1 课文简介作为高中高三上册语文课程的一部分,《谈中国诗》是一篇难度较大的散文,作者为林语堂。

该篇文章主要探讨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并对其与西方诗歌的差异做出了对比。

1.2 课文主要内容《谈中国诗》的主题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重点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语言和文化内涵。

作者从“意象”、“语言”、“节奏”三个方面来阐述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并与西方诗歌进行了对比。

1.3 课文特点《谈中国诗》重点讲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阐述了其在文化和思想方面的独特性,具有一定难度和启发性。

同时,这篇文章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能力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二、教案设计2.1 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分析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语言和文化内涵•与西方诗歌进行对比并探讨两者的区别2.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中的诗歌特点和价值•掌握分析诗歌意象、语言、文化内涵的方法•学会从跨文化角度比较中西方诗歌2.3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语言和文化内涵•掌握分析意象的方法•学会从跨文化角度比较中西方诗歌2.4 教学方法•讲解法:介绍《谈中国诗》的主要内容和特点,解读文中的难点和专业术语。

•分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中国古代诗歌的意象、语言、文化内涵和西方诗歌的差异,交流观点和互相学习。

•问题解答法:针对学生的疑问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解答。

三、反思3.1 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讲解法、分组讨论法和问题解答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充分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但是,由于《谈中国诗》主要阐述的是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精髓和特点的理解,而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说较为陌生,理解起来较为困难。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措辞和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课堂内容。

3.2 教学改进方案针对教学反思提出的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进行改进:•加强对学生的预习,让学生在课前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简单了解,这有利于引发他们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谈中国诗》课件1(人教版必修5)

《谈中国诗》课件1(人教版必修5)

我多么热爱你的回音, 热爱你阴沉的声调,你的深渊的音响, 还有那黄昏时分的寂静, 和那反复无常的激情! 渔夫们的温顺的风帆, 靠了你的任性的保护, 在波着,你召唤着……而我却被束缚住; 我的心灵的挣扎完全归于枉然: 我被一种强烈的热情所魅惑, 使我留在你的岸旁……
4、第4节中有如下引文“言有尽而意无穷”, “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 于言外”,“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 切”,目的为何? 明确:中国诗歌富于暗示。 5、中国诗歌有悠远的意味除了上面提及的方 法外,还有没有? 明确:有,中国诗歌爱用疑问语气作结束, 而西洋诗歌也有一个“何处是”的公式。
此句既是比喻句,又是反语句。比喻国人不把所 谓的基础放在心上,只朝上发展。反语也讽刺了 这一点,即中国诗不管基础,只管发展。
课后练习
课文用了许多精妙的比喻,显出作者特有的幽 默和睿智。找出你最喜欢的比喻,说说它们的含义 和表达作用。 提示:课文大量运用比喻手法,语言轻松、幽 默,似随口而出,而机趣盎然。看似随意而实则深 刻,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 如说‚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 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 明‛这种似反实正的说法,说明中国诗高度发展的 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中国诗的赞赏之情。
课文精妙的比喻显出特有的幽默和睿智。找出 你最喜欢的比喻,说说它们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大量比喻手法,语言轻松、幽默,机趣盎然。 看似随意而实则深刻,看似轻淡而实则味厚。 如说‚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这种似反实正的说法,说明中国诗高度发展的特 点,也含蓄地表达了对中国诗的赞赏之情。 再如结尾段中的比喻,有的诙谐中带有无恶 意的轻微嘲讽:‚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 狗,……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 人‛ ,用狗做比,巧妙诙谐地讽刺了中西本位文 化论者‚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 特点。然后紧承这个的比喻,幽默而倾向鲜明地 对中西本位文化论表示反对。

钱钟书《谈中国诗》

钱钟书《谈中国诗》
谈中国诗
钱钟书
1、概括中国诗歌特点,并能说出中国诗歌 与西方诗歌的异同点。
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文章比喻生动、深 刻、幽默的特点。
二十世纪人类最智慧的头颅
民国第一才子 被誉为清华大学“三才子”之首,(其他两位是 考古学家夏鼐和历史学家吴晗;)
他是谁?
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 君。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和无锡 辅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光 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绛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 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 法国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 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 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执教或任职。 1953年后,在 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第三层,“笔力轻淡,词气安和”
(6)
第四层,多社交诗,少宗教诗。
(7)
4、作者通过比较中西诗的异同,结论是什么?(8) 中国诗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
你能说一说中西诗有什么异同点吗?

外:史诗—戏剧诗---抒情诗

中:抒情诗—戏剧诗---史诗(无)
篇 幅
外:主张诗歌要短,但比中国诗长 中: 短的“闪电战”
“闪电战”“轻鸢剪掠”都比喻中国诗短,可以一会儿读完。
“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是什么修辞手法,具体含义是 什么?
“鞋子”“脚”分别比喻中国诗不允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和中国诗的篇 幅。
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而篇幅的短小也形成了中国诗的特点。 形象地表明了诗歌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谈中国诗》(1)

《谈中国诗》(1)

谢谢大家Biblioteka 《谈中国诗》必修五课件
《饮酒》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墓地哀歌》
晚钟送终了这一天, 牛羊咻咻然徐度原野, 农夫倦步长道回家, 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1945年12月6日 上海
西方诗是世界上最无与伦比的、最美妙的诗。
VS
中国诗歌才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诗。
阅读第二段
中国诗:先有抒情诗,后有戏剧诗,没有史诗 西方诗:先有史诗,后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
藏族《格萨尔》,蒙古族《江格尔》
阅读第三段
《远和近》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你和我》 你和我 你应该是一场梦, 我应该是一阵风。
阅读第四、五段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谈中国诗》课件张高中语文必修(1)

《谈中国诗》课件张高中语文必修(1)

《谈中国诗》课件张高中语文必修(1)《谈中国诗》课件张高中语文必修中国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是世界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中国古代初形成的古风诗歌到文人墨客们笔下的词宋词,到现代诗歌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诗歌一直保持着鲜明的特色和艺术魅力。

出版人张高中编写的《谈中国诗》课件,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鉴赏中国诗歌文化,在这里,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讨论:一、中国古代诗歌之美中国古代诗歌有“文、武、天下事”之佳品。

其中诗人李白的诗歌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王勃的《滕王阁序》则表现了浪漫诗风的巅峰。

唐代有无数杰出的诗人如杜甫、白居易、王之涣等,他们的诗歌从人生百态的角度入手,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了唐代诗歌的盛唐之风。

二、文人墨客的词宋词之美在宋代文人墨客们的笔下,词和宋词也成为了中国诗歌文化的佳品之一。

辛弃疾、苏轼等词人的作品其中包括了对岁月流转无情、人生岂意的深思熟虑,透露出浓郁的个性风格和情感色彩;而在李清照等人的笔下,词与宋词更是表现出了雍容华贵的文化气息,具有着高超的艺术魅力。

三、中国现代诗歌之美时代变迁,中国现代诗歌应运而生,如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北岛的《回答》、林则徐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等作品,不仅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和艺术特色,还表现出了饱含着丰富情感的新锐文学特征。

四、中国诗歌文化之美中国诗歌文化的美不仅在于其深厚的历史底蕴,更在于其文化的多元性。

中国的山川、河流、草木、花鸟等各方面的景观风光都成为了中国诗歌的文化素材,并与不同的历史时期一起熔铸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诗歌文化;同时,中国诗歌文化也包含着人文思想、哲学智慧、社会现实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这是中国诗歌文化美的多元性所在。

通过张高中所编制的《谈中国诗》课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鉴赏中国诗歌文化,同时也可以体验到中国诗歌的美丽和深奥的艺术魅力。

让我们一起共享中国诗歌文化的珍贵财富,不断探索中国诗歌的无限魅力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谈中国诗》课文原文及教案《谈中国诗》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的一篇课文,以下是该课文的原文及教案。

《谈中国诗》课文原文:中国诗自古以来就享有盛名,并对世界各国的诗歌创作有很大的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以五言、七言为主,既有豪放雄浑的作品,也有婉约细腻的作品。

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一首诗中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而晚唐诗人杜牧则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这些诗句无论是从意境还是修辞手法上,都给人以深厚的艺术享受。

中国古代文人酷爱自然,他们喜欢描绘自然的景色,通过自然景观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感情。

例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运用山、河的景色来抒发自己的豪迈之情,展现了自然景色所具有的壮丽与伟大。

而晚唐诗人杜牧则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首诗中通过写冷月、画屏、流萤等具体景物,表达了自己对宁静与美的追求。

这些诗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起来,给人以思辨和感悟。

中国古代文人不仅注重自然写景,还注重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描述,表达出自己对人生、时代和社会的思考与感受。

例如唐代诗人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写到:“月明星稀乌鹊南,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已为佳人瘦,画楼西畔桂堂东。

”这些诗句通过对孤独、寂寞、凄凉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代浮躁、物欲横流的反思。

他们渴望那种宁静、和谐、美好的生活,并通过诗歌来呼唤与追求这种理想生活。

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大胆豪放、婉约细腻的艺术表现方式,给人带来了深厚的艺术享受和思考的空间。

它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情感与思想,展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追求。

它不仅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世界诗歌创作提供了宝贵的借鉴和启示。

《谈中国诗》课文教案:一、课文背景介绍:本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特点和影响,并通过具体诗句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其深厚的艺术享受和思辨的空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资料
《谈中国诗》的文意解读
一、理解钱氏的通
(1)通古今。

从文章里我们可以看到,钱钟书的视野是十分开阔的。

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中国诗人成长的特点,中国诗的本质特征,中国诗人心目中的诗是什么,中国诗人是怎样写诗的等等问题,钱钟书都明了于心,充分显示出一位大学者的文化素养。

如关于诗的历史,钱钟书的看法与其他人就不同。

他认为中国没有史诗,而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

对于这样的结论,如果对中国诗不相当熟稔,那是不可能的。

谈到中国诗的深厚意韵之时,钱钟书引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解识无声弦指妙”,“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等语(前后引文在16条)加以证明。

而在谈到中国诗的表达方式时,钱钟书也是信手拈来,“壮士皆尽死,余人安在哉”;“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人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

像这样的例子文中还有很多。

(2)通中外。

钱钟书在中国近代学人中,是对于中西文化了解最为透彻的一个人。

有人称之为文化昆仑,恐怕原因即在于此。

从此文中,我们也可见一斑。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站在历史和文化的高度,自由地驾驭着中外古今的一切文史资料。

下面我们仅以引用外国的文史资料为例:
①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英一次)
②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

(法一次)
③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

(印一次)
④贵国爱伦·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

(美一次)
⑤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英一次)
⑥用最精细的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法一次)
⑦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

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英、法、德、意、俄、捷克各一次)
⑧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英一次)
⑨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

(英一次)
⑩西洋诗的音调像乐团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吹着芦管。

(英一次)
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

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

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

(英、德、法、美各一次)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形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会风。

(意一次)
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两节。

(英一次) 第二首是歌德《漫游者的夜歌》。

(德一次)
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

(英一次)
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就有了。

(美一次)
希腊神秘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有家居,出门,回家。

(希一次)
从这些引文里我们不难了解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钱钟书了。

(3)通学理。

所谓通学理,是指钱钟书对于所涉比较文学有着精深的素养,且他能把高深的问题通过浅豁的语言传输给读者(听众),做到雅俗兼容,雅而不奥,俗而不庸。

而他所阐述的每一个道理都是言之有据的。

全文要向外国人介绍中国诗的特点,他不是生硬地提出几条干巴巴的理论,而是深入浅出,运用各种可能的比拟(诗与画与音乐与故事与传说与寓言等等),把读者引入他的论述之中。

如开篇就合情合理地告诉读者,要评价一个诗人或评价一个国家的诗,必须用比较、联系的观点。

且要具有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的精神,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为了论述这一道理,钱钟书进行了中外古今的对比。

最后得出结论“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

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

反过来也是一样。

”这一结论既合情合理又显得周密严谨。

二、钱氏文法的妙
在行文布局上,《谈中国诗》也可谓别具一格。

其主要特点是以综合为纲,以比较为网,中外相容,古今兼顾,且处处都设机巧,让读者回味无穷。

比如要回答“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这一问题,钱钟书巧妙地设下了一个陷阱。

他告诉我们,要用这样的问题来提问是不合适的。

只有在具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和将中外诗进行对比的情况下才能作出合理的结论。

并且告诉读者,这种方法即是比较文学的方法。

全文就这么几个字,但已经把作者的根本观点和原则交待清楚了。

以下的每一个论述几乎都包藏着对比与综合。

如中国诗的发展史问题,就由伏尔泰所引出。

然而又与之相异。

谈中国诗的篇幅,则以爱伦·坡立论。

不仅指出了中国诗的特点及其原因,还指出了中国诗的特殊之处: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在谈中国诗的意韵和特殊表达方式时,又从魏尔兰、济慈、维荣、莎士比亚、拜伦等外国诗人看出了他们的一致之处。

而其结尾更是深蕴无穷。

如上文已经将中国诗的有关问题作了交待。

结尾应该作出结论了,作者却暗示说,中国诗不过就是中国诗罢了。

好是自然的好,但这是要根据不同的人而言的,如果你对它了解得越深,那么它的优点就越突出。

反之,如果你并不打算了解它,那么,它也就公说公有理了。

就好像人们对待巴儿狗一样。

巧的是,作者这里还隐含着对那些持论不周,而又不学无术的人的批评。

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回到诗的本身。

如果你不信这一套,就让哈巴狗来咬你。

让“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

其中最重要的又是只有把中国诗放在一个对比的天平上才能得出公正的结论。

这样又回到了文章的开头。

有人指出,钱钟书的“引文虽多,却并不因此使人感到有亚里斯多德所称优美散文当备的‘首、
腹、尾’一气相连的有机整体之生命感。

此中的真谛,据我想来,不外有二。

一为钱钟书继承了中国传统学者作文的‘家法’,二为钱钟书有极高的语言敏感,故所引诗文一般均系并不为人熟知而富有独特之美的佳句,再参之以作者本人议论的奇警,引文遂与议论交相辉映、珠联璧合矣。

”(胡河清《钱钟书文章之美发微》《中文自修》91/02)这种说法是很有道理的。

三、钱氏语言之妙
钱钟书语言之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此文也不例外。

本来这是一篇理论性很强的演讲辞,但经过作者一番巧妙安排,却不乏多姿多彩。

而这一特点的构成乃是由钱氏的比喻得来的。

比如为了说明评论家对于评论的对象要严肃认真,作者写到“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

”只“文学良心和鉴别力”“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就足以把作者认为的重要性展现出来了。

为了说明中国诗的发展规律,作者用中国画的发展作了相应的类喻。

“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

可谓一语道破天机。

而对于这种发展的超常状态,钱钟书一个《百喻经》的妙喻就解决了大问题。

为了说明中国的诗歌之短,作者用了一短语“轻鸢剪掠”。

这个比喻用得轻巧自在。

“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

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

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这个比喻说明的道理更是深刻。

相比之“中国诗为了表达的需要选择了它的诗体,而这种诗体与它的表达无疑又是紧密相关的”,哪个更为生动,不言而喻。

其他如把中国诗的“比重”比喻为“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只吹着芦管”。

把中国诗的狂放比喻为“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都极具魅力。

此外如让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

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高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等等,无不惊警动人。

阅读中要细细品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