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鱼类与生物环境的2

合集下载

脊椎动物部分简答题

脊椎动物部分简答题

第十六章鱼纲复习题1、简述海产硬骨鱼、淡水鱼的渗透压调节方式。

答:淡水鱼的体液的盐分浓度一般高于外界环境,为了维持其渗透压的平衡,它通过肾脏借助众多肾小球的泌尿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及时排出浓度极低的大量尿液,保持体内水分恒定。

另外,有些鱼类还能通过食物或依靠鳃上特化的吸盐细胞从外界吸收盐分,维持渗透压的平衡。

海水硬骨鱼体内的盐分浓度比海水略低,为了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鱼类一是从食物内获取水分;二是吞饮海水,海水先由肠壁连盐带水一并渗入血液中,再由鳃上的排盐细胞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从而维持正常的渗透压。

2、比较硬骨鱼和软骨鱼的主要区别。

答:软骨鱼类:是内骨骼全为软骨的海生鱼类,体被盾鳞,鼻孔腹位,鳃孔5-7孔。

鳍的末端附生皮质鳍条。

歪形尾,无鳔和“肺”,肠内具螺旋瓣,输卵管与卵巢不直接相连,雄鱼有鳍脚,营体内受精。

硬骨鱼类:骨骼大多由硬骨组成,体被骨鳞或硬鳞,一部分鱼类的鳞片有次生退化现象;鼻孔位于吻的背面;鳃间隔退化,鳃腔外有骨质鳃盖骨,头的后缘每侧有一外鳃孔。

鳍膜内有鳍条支持,大多为正型尾。

通常有鳔,肠内大多无螺旋瓣;生殖腺外膜延伸成生殖导管,二者直接相连。

无泄殖腔和鳍脚,营体外受精。

3、说明鱼类与水生活相适应的特点。

答:鱼类适应水栖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身体大多呈纺缍形,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无颈部;体表被有鳞片,皮肤富有粘液腺;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大多具侧线系统,可感知水波及水流等;心脏具有一心室、一心房,血液循环为单循环等。

第十七章两栖纲复习题1、简述两栖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特征。

答:两栖类适应陆生的特征:①出现了五趾型附肢,肩带借肌肉间接地与头骨和脊柱联结使前肢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有利于在陆上捕食和协助吞食;腰带直接与脊柱联结,构成对躯体重力的主要支撑和推进,初步解决了在陆上运动的矛盾。

②成体用肺呼吸,初步解决了从空气中获得氧的矛盾。

③随着呼吸系统的改变,循环系统也由单循环改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

鱼类学课后习题

鱼类学课后习题

绪论一、填空鲍鱼,墨鱼,鳄鱼,鲸鱼分别属于_____动物、_____动物、_____动物、_____动物。

二、名词解释鱼第一章外部形态一、填空1 躯干部和尾部的分界限是_____或______的后缘,对少数肛门特别前移的种类,以____或______为界。

2 头部和躯干部的分界限:软骨鱼类为_____,圆口类为_____ ,硬骨鱼类为_____。

3硬骨鱼类的口依所在的位置和上下颌长短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

4 鱼类的须因着生的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命名,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鲈鱼的背鳍由7枚鳍棘组成,第二背鳍有1枚鳍棘和13枚鳍条组成,写出他的鳍式_____。

6脂鳍和小鳍分别由_____枚、______枚分枝鳍条组成。

二、名词解释1头部2躯干部3尾部4吻部5颊部6眼间隔7下颌联合8颐部9狹部10全长11体长12体高13头长14吻长15尾柄长16尾柄高17眼径18眼后头长三、简答1举例说明鱼的体形与其生活环境,生活习性的相互关系2鲤的鳍式为 D.3,15~22; A.3,5~7; C.20~22; P.1,15~16; V.1,8;试说明它的意义第二章皮肤及衍生物一、填空1软骨鱼类的鳞为_____;硬骨鱼类的鳞为_____、_____。

2每个盾鳞可以分成_____、_____两部分;骨鳞表面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区。

3有些真骨鱼类的胸鳍或腹鳍基部前缘外角处长着一个变形的大鳞片,称作_____或_____。

4产于亚洲高原的一些理科鱼类,其肛门和臀鳍基部两侧各有一列明显增大的鳞片,叫做_____。

二、名词解释1珠星2侧线3鳞焦4鳞嵴(环片)5鳞沟6珠星7侧线上鳞8侧线下鳞9纵列鳞10横列鳞三、简答1鲤鱼的鳞式为5—6/32-36/4-V,试说明其意义2 鱼的鳞片可以分为哪三大类,试举例并说明其构造,并举出代表鱼。

鱼类的生活与环境关系分析

鱼类的生活与环境关系分析

1. 集群
集群是种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不是所有的鱼类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集群。 许多鱼类在幼小时形成鱼群,成长后就分散活 动,特别是淡水凶猛鱼类,分散便于觅捕食物 。
硫化氢(H2S)
是在溶氧不足时,含硫的有机物经嫌气性细 菌分解产生,或者是富含硫酸盐的水质,经硫 酸盐细菌的还原作用而生成。
当增加水中溶氧时,硫化氢即可被氧化而消 失。
硫化氢对鱼类的毒害作用很强,易与血红蛋 白中的铁化合而失去载氧能力。虹鳟幼鱼的阈 值致死浓度为0.0087mgH2S/L。
氨(NH3 )
一、水温的影响
鱼类是变温动物。多数鱼类的体温与其 周围的水温相差不超过0.1-1℃,只有金 枪鱼类相差达10℃以上。
水温对鱼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对代谢作用的影响。在适温范围内,水温升高 ,代谢作用增强 对生长的影响。在适温范围内,水温升高,生 长加速。 对摄食和消化的影响。在适温范围内,水温升 高,摄食旺盛,消化加速。
无光层(400m以下):鱼类向二个方向发 展:一是具有特别发达的眼,并常常具有 发光器;另一是眼睛退化或无眼,而代之 以发达的侧线器官、触觉器官等。
发光鲷
暖水性能发光的底层小鱼,体长一般在58~75毫米,眼较大
生活在光线很弱的江湖混水底部的鱼眼一般较小,如泥鳅等
生活在只有微弱光线的洞穴中的鱼,眼往往退化,如盲鳉 ,或极小,如黄鳝。
盐度对鱼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对鱼类繁殖的影响。海水鱼的繁殖要求一定 的盐度。
对胚胎发育的影响。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孵 化率。
对分布的影响。不同种类渗透压调节能力不 同,影响其分布。
根据鱼类对盐度的适应情况,可将鱼类分为 :
海水鱼类 淡水鱼类 洄游性鱼类 河口性鱼类(又称半洄游鱼类)

鱼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课件)

鱼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课件)

鱼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课件)鱼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第一节影响鱼类生活的非生物因子◆鱼类的环境:围绕着鱼类的一切生物和非生物因子◆鱼类的环境是指围绕着鱼类周围的一切,它包括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

水域生态系的能量和物质循环途径◆自然界各种各样的非生物因子都和鱼类生活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不同种鱼类或同种鱼类处于不同生理状况下的个体,对于各种非生物因子变动的反应也存在着差异。

影响鱼类生活的非生物因子主要有:水温、盐度、水中溶解气体、PH值等。

生态系统模型图一、水环境 - 水的性质1. 密度:★ 约为空气的800 倍,相当粘稠→流线型的体型★ 水在4℃时比重为1(鱼类:1.02-1.06 )→ 表面积 / 体积较大 + 体内有少量的空气和油脂,故鱼类可自如沉浮2. 压强:◇ 深度↑→压强↑,每加深 10 m ,约增加1atm ◇ 深海鱼类:肌肉的强度、骨骼中钙的含量、维持鳔的能力等.3. 比热:较高→鱼类的分布4. 透明度:◆ 纯净的天然水相当透明◆ 不同光线被水吸收的快慢不同红光在5m 深处基本被吸收橙光可达 15m 深处绿光、黄光可达 20m 深处蓝光可超过100m◆ 在浑浊和被污染的水中,光的穿透力减少◆ 不同光线的透射→鱼类的体色 20m 或更深→含红色或橙色色素无光线处→无色或具深黑色5. 优良溶剂:☆ 溶解→ O2、N2、CO2 等气体;矿物质、盐类、许多有机物☆ 溶解物质→直接或间接影响鱼类。

二、水环境的类型 - 淡水环境◆仅占地表的1%n 在温度、水流、深度、悬浮物质、溶解物质、基质和暂时稳定性等方面差异很大◆已知种类的 41% 在淡水中◆流水环境 + 静水环境淡水环境 - 流水环境◇下游→水流缓慢、底质细、有机质丰富、沉积物增多◆鱼类→缓游性多以底质和水草为食,或以无脊椎动物为食鲤科种类最为丰富,另有肉食性种类如狗鱼、鲇类等。

河流对鱼类分布和区系组成的影响☆特征区分法→以流量、宽度、梯度、底质颗粒大小、植物类型、地质特征及形成年代等特征来区分河流☆ Marcell Huet 类群带法① 鳟带→ 以鳟和茴鱼占优势② 茴鱼带→ 为混合区系,但鳟和茴鱼繁盛且比鲤科种类、狗鱼、河鲈、鳗鲡多三、水环境的类型 - 盐水环境◆广阔、时空连续◆海底类型、水的运动、温度和盐量多变◆海底区域:大陆架带→深达 200m 上陆坡带→深至约 1000m 下陆坡带→可达 3000m 深海底带→可深达约 6000m 超深渊带→含深海沟◆水层区域:表海层带→深约至 200m ,约为有效光线透射深度和大陆架边缘中海层带→深约至 1000m ,是所有光线透射的界限深海层带→无光,深达6000m 超深渊海层带→ 6000m 以下的深海沟,最深处 11000m◆水温鱼类是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随水环境温度的变动而变化。

鱼类的生态系统功能和环境保护

鱼类的生态系统功能和环境保护

02
鱼类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 用
物质循环中的关键角色
鱼类通过摄食和排泄参与碳、氮、磷等元素 的循环过程。
鱼类能够利用水中的溶解氧将有机物分解为 无机物,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鱼类通过捕食和被捕食的关系,调节食物链 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能量流动中的传递与转化
鱼类作为消费者,通过摄食获取 能量,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生物能
鱼类的生态系统功能和环 境保护
汇报人:XX 2024-01-30
目录
• 鱼类生态系统功能概述 • 鱼类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的作用 • 鱼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意义 • 鱼类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 鱼类生态系统面临的威胁与挑战 • 鱼类生态系统功能与环境保护的实践案例
01
鱼类生态系统功能概述
04
鱼类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 展
合理开发利用鱼类资源
捕捞业管理
实施捕捞限额制度,合理 控制捕捞强度,保护鱼类 种群数量。
养殖业发展
推广生态养殖模式,减少 养殖污染,提高鱼类品质 和产量。
休闲渔业
发展休闲渔业,促进渔业 与旅游业的结合,提高渔 业综合效益。
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措施
水域生态保护
鱼类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对环境的适应
鱼类具有不同的生理和行为特征,可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如水温、盐度、溶氧量等。同时,它们也可以通 过迁徙、洄游等行为来应对环境变化。
对环境的影响
鱼类的摄食、排泄和呼吸等生命活动会对周围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如改变水质、影响底栖生物等。此外,一 些外来鱼类可能会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导致生物入侵等问题。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在食物链中,鱼类处于不同营养 级,实现能量的逐级传递和转化

第16章 鱼纲 (动物学)

第16章 鱼纲 (动物学)
第十六章 鱼纲 (Pisces)
第十六章
鱼纲(Pisces)
鱼类:是一类身体披覆鳞片、以颌取食、用鳃呼吸、以鳍 为运动和平衡器官、适应水栖生活的低等脊椎动物


一、鱼类的主要特征 进步特征:

鱼类是适应水栖生活的低级有颌脊椎动物
1、出现了上下颌:
主动的捕获食物,消化食物;适应攻击、防御等多种活动 (如求偶、育雏等),并带动动物体制结构的全面发展和提高。
躯干部:自鳃盖后缘至肛门(或泄殖孔)。 尾部:肛门(或泄殖孔)至体末端。
鲤鱼
鲤鱼
1.2.1头部
口:由活动的上下颌支持,称颌口类。
口位: 口腹位:软骨鱼 口端位:硬骨鱼
触须 有味蕾,司味觉。
鲤鱼触须2对:1对吻须,1对颌须。 鲫鱼:无触须

角膜平坦,晶体大而圆,适于近视
无活动的上下眼睑,无泪腺 眼的大小、位置与生活方式有关
消化系统
软骨鱼
消化管:口腔、咽、食道、胃(J形、贲门、幽门)、肠(12指肠、螺
旋瓣肠、直肠:直肠腺)、泄殖腔
消化腺:肝(油脂,调节鱼体密度;胆汁入小肠前部)、 胰( 12指肠、胃之间的肠系膜,胰液入12指肠)
鱼 类 ——硬骨鱼
消化系统
消化管:口腔、咽、食道、肠、肛门 消化腺:肝胰腺、胆囊 鳃耙:阻拦食物和沙粒
背鳍退化成一根尾针
带鱼:背鳍与尾鳍相连
鲐鱼
背鳍后有由鳍条 形成的数个小鳍 (附鳍)
鮣鱼第一背鳍形成吸盘
胸鳍(pectoralfin) 相当于前肢,平衡身体,控 制运动方向。

软骨鱼: 胸鳍水平位。 硬骨鱼:胸鳍垂直位。
腹鳍(ventralfin) 相当于后肢。辅助身体升降, 转弯。 软骨鱼:位于泄殖腔两侧。 硬骨鱼: 特化:软骨鱼雄性---鳍脚,鰕虎鱼---吸 盘

16鱼类的生活与环境

16鱼类的生活与环境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九、底质及悬浮物的影响
底质:有砂砾、软泥、岩石及珊瑚礁等类型 。底质与鱼类的繁殖、索饵和越冬均有密切关 系。
悬浮物:包括泥沙及有机悬浮物。
悬浮微粒对鱼类的机械作用。
悬浮微粒过多时,将导致水的混浊度增 大,透明度降低,不利于天然饵料的繁 生。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16鱼类的生活与环境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2023年5月27日星期六
第十六章 鱼类的生活与环境
• 第一节 系
• 第二节 • 第三节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鱼类与非生物环境的关
鱼类与生物环境的关系 生态系统的研究
第一节 鱼类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
鱼类是水域生物的一大类群。鱼类与水域环 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包括生物环境和非生物 环境。一方面鱼类把周围环境作为自身的生 活因素,另一方面,鱼类本身又作为周围环 境的一部分而影响环境。表现为对立统一的 关系。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鱼为什么晚上总浮出头?
藻类和其他植物一样,都是白天进行光合作 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到了夜间就释 放二氧化碳吸收氧气,这样就形成了与鱼争夺 氧气的状态。
晚间气压都会比白天低,水中的溶氧量更为 减少,这样一来,水中的氧气就会十分缺乏, 鱼为了获得维持生命的氧气,就只能浮到水面 上以获得较多的氧。
破坏食物链。 影响水生生物的幼体、成体的正常生长。 危害鱼类的呼吸,甚至使鱼类窒息死亡。 有机物和大量营养盐类污染的水域,对水生 生物的危害性很重要是表现在“赤潮制鱼类生长。
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六、光的影响
水体中光的分布强度一般用透明度来表 示。 对分布的影响:垂直分布。 对摄食的影响:许多鱼类靠视觉摄食。 对行为的影响:趋光行为。灯光捕鱼。 对体色的影响: 对胚胎发育的影响:

鱼类的生活习性与生态关系

鱼类的生活习性与生态关系

鱼类的生活习性与生态关系鱼类是水生生物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类,它们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有着特殊的生活习性和与环境相互依存的生态关系。

本文将对鱼类的生活习性和它们与生态环境的关系进行探讨。

一、鱼类的生活习性鱼类是冷血动物,也就是说它们无法自己调节体温,完全依赖着环境温度的变化。

因此,水温对鱼类的生活习性有着很大的影响。

不同种类的鱼对水温的适应能力不同,一些温水鱼比如鲤鱼、鲫鱼等,对温暖的水温更为接受,而一些冷水鱼比如鳟鱼、鳜鱼则更喜欢较低的水温。

除了水温,水质也是鱼类选择栖息地的重要因素。

鱼类对水质的需求程度不同,一些对水质要求较高的鱼类比如虹鳟、丽鱼等都需要清澈、富氧的水体来生存。

而一些较耐污染的鱼类比如泥鳅、鲶鱼对水质的要求相对较低。

鱼类的活动时间也有一定规律,大多数鱼类在清晨和傍晚时分活动最为频繁,这主要是因为这两个时间段水温适宜,食物也相对丰富。

而在夜晚和晴天的中午,鱼类则相对较少活动。

二、鱼类与生态环境的关系1. 鱼类与水生植被的关系水生植被对水体的生态平衡和稳定起着重要作用,而鱼类与水生植被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

水生植被为鱼类提供了栖息地和隐蔽场所,使它们能够躲避天敌的追捕。

同时,一些鱼类也会寄生在水生植被上,以此获取食物和保护自己。

2. 鱼类与水中微生物的关系水中微生物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对维持水体的自净能力和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鱼类在觅食的过程中会摄食大量的浮游生物,这些浮游生物大多数是水中微生物的一种。

而鱼类的排泄物也成为水中微生物的重要营养来源,形成了一种循环的生态关系。

3. 鱼类与水中氧气的关系水中的氧气对鱼类的生存至关重要。

鱼类通过鳃呼吸来吸取水中的氧气,而水中的氧气来源主要是水体的曝气和水中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

鱼类与水中氧气的含量和供应方式密切相关,一些富氧水体对鱼类的生存和繁衍更为有利。

4. 鱼类与食物链的关系鱼类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处于食物链的中下层,它们既是食物链的捕食者也是被捕食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鱼类集群的不利方面


一是过于集中,目标很大,容易吸引凶猛 鱼类注意,造成大量被捕的危险。
二是食物生物的供应有时受到限制,客易 被较大鱼群迅速吃光,不得不迁移到其它地区 去索饵,因而常因营养不足而生长缓慢。

• * 集群的作用 • 集群生活表现了同种个体之间的互助,这对鱼类 的生存起着十分有利的作用,例如集群可以更好地防 卫敌害的袭击。 • 集群还有利于发现饵料生物。 • 集群鱼类在成群游动中可形成有利于游泳的动水力学 条件,比单独行动时减低了阻力。 • • * 集群生活不利的方面 • ▲ 过于集中容易被敌害发现。 • ▲ 饵料生物有时供应不足,很大的鱼群能迅速吃完饵 料生物而不得不迁移到其它地区去索饵,这不利于迅 速生长。 •

1、原生动物

许多原生动物是鱼类的寄生虫,对鱼类的危害性很 大。寄生性原生动物种类很多,能引起多种鱼病。如粘 孢子虫、小瓜虫、车轮虫等。原生动物通常寄生在体表 和鳃上,破坏皮肤组织和鳃组织,影响鱼的生长,严重 时造成死亡。


2、腔肠动物
腔肠动物中的一些水母种类,常以其延长的触手捕 食鱼类。在培育海产鱼类鱼苗的水池中,经常可以看到
第十六章 鱼类的生活与环境
第二节 鱼类与生物环境的关系
一 、鱼类的种内关系 二 、鱼类的种间关系 三 、鱼类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 • • • • •
第二节 鱼类与生物环境的关系
鱼类环境中的生物因子,一般是指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 其它种鱼类和鱼类以外的水生动植物。有的情况下,特别在 小型水体中分析环境的生物因子时,还包括同种的其它个体。 鱼类与其他水生生物之间的 关系甚为密切。有些生物可以直 接或间接地作为鱼类的饵料,有 些可以使鱼类患有各种疾病,有 些直接吞食鱼类。 鱼与生物环境的关系,主要包括: – 鱼类的种内关系 – 种间关系 – 与其它生物间的关系。
(二)水生植物
• • 水生植物包括水生高等植物和藻类两大类。 藻类不但是白鲢等一些鱼类的直接食物,而且是各种无 脊椎动物的食物,是鱼类食物链中的原初生产者,是许多鱼 类间接的营养物质。 水生高等维管束植物也是一些草食性鱼类的食物,我国 的草鱼、赤眼鳟、鲂鱼等,都是食草的典型代表。 水生植物对于改善水体环境有时起很大的作用。 在各种水体中,水草是产粘性卵鱼类的卵粒附着基质。 刺鱼和乌鳢等鱼类还要利用水草来筑巢产卵。
• • •

少数水生植物对鱼类起消极的作用。如湖 泊中的狸藻,是一种水生食虫植物,它不但捕 食鱼苗,也大量捕食浮游动物。 赤潮生物的大量繁生,给鱼类的生存带来 极大的危害,此外蓝绿藻类和甲藻类中的一些 种类大量的繁生时不仅败坏水质,而且能够产 生毒性物质影响鱼类的生存。

(三)水生无脊椎动物
• 水中有许多微小的无脊椎动物,如原生动物、轮 虫,以及甲壳类中的枝角类、桡足类等,其中绝大多 数种类是淡水中浮游动物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许多鱼 类,特别是幼鱼,不可缺少的食料。刚孵出不久的幼 鱼,开始总是要以较小的原生动物为食,往后即摄取 较大的轮虫,逐渐转食更大的枝角类和桡足类。 也有许多水生无脊椎动物,不是鱼类的食料,却 危害鱼类。

3.食物竞争
• 在饵料不足的情况下。种内的食物竞争尤其严重。
4. 通过非生物条件相互影响
• 例如,如果池塘中放养的鱼类过密,就会因耗氧过多
而发生缺氧现象,相互影响彼此的生活和生存。 • 同种个体在栖居地、饵料、产卵场地和其它非生物条 件的竞争方面,特别在密度过高的情况下,存在种种矛盾。
5. 寄
水母及栉水母,它们会摄食小鱼苗。
• 有些海葵与某些鱼类之间还存在着一种共栖的关系。
3、蠕虫
• 水体中寄生性的蠕虫常侵袭鱼类的外部器官和内 脏,引起鱼类的多种疾病,甚至致鱼死亡。如单殖吸 虫、日本侧殖吸虫、鳃片指环虫、绦虫(九江头槽绦 虫、中华绦虫)。
4、软体动物
• • 许多鱼类以软体动物为主要食物。相反,海洋中的乌 贼类软体动物摄食鱼类。 鱼类除了以软体动物为食外,还有另外的联系。如鱼 旁鱼皮亚科鱼类都以瓣鳃类软体动物为产卵基质,把卵产 在河蚌鳃腔内,从而使幼体免受敌害的袭击和干旱的威胁。 但双壳类软体动物的幼体(钩介幼虫)也会寄生在鱼类 的体表,造成一定创伤;由于寄生的时间一般比较短促, 危害并不严重。
• •
l 同种个体的集群生活
l 群——是生物学性状和年龄相近的同种鱼类长时间 的结合集团,并且彼此互相保持稳定状态的群体。 * 不同的鱼类集群生活也各异 • ▲ 不少鱼类营集群生活,有时鱼群可以达到很大的数 量,例如冰岛附近海域中的鲱鱼群可重达50--200t。 • ▲ 更多的鱼类只是在生命周期的一定阶段集群生活, 许多鱼类在幼小时集群,长大后就分散活动,如乌鳢。 • ▲ 更多的鱼类在产卵、索饵和越冬中形成临时性的群 体,在这些生命活动完结后,集群现象消失。 • ▲ 有时集群还与光照情况有关,许多种类在白昼集群, 至夜间或黑暗状况下鱼群即分散。 •
(一)细菌和真菌
• 水中与陆地和空中一样,存在着种类繁多的细菌。 多数细菌是无害的,并且是营养物质的还原者,对于 物质循环起重要的作用。有的细菌则是一些鱼病的病 原体。 • 细菌直按作为鱼类的食物,较少报导,意义不大, 但它们对消化和分解鱼类吃进的植物性食物,则是不 可缺少的因素。在一些草食性鱼类的消化酶中,还没 有发现纤维素酶,食物的消化是依靠带入肠管的细菌 来进行的。
2. 残 食
只有环境中营养条件恶化时,才会发生。是鱼类对自然 界的一种适应性: • 生活在同一水域特别是小水体中的同种鱼类,个体之间 存在着种种矛盾。许多凶猛鱼类当环境中营养条件恶化时, 就会发生大鱼吞食小鱼的现象。这种状况甚至在非凶猛鱼类 中有时也能出现。许多种类在食物紧张的情况下吞食同种个 体,具有保存本种的适应意义。就可 缓和本种的食物生物 基础的紧张状况。 有时幼鱼与大鱼的食性不同,幼鱼能吃较小食物, 大鱼吞食幼鱼是间接地利用了水体中原来不能利用的 食料基础。 • 有的报导提到狗鱼也摄食本种小鱼,但不易消化吸收, 还产生不良反应。这可能是防止自相残害的一种制约因素在 起作用。
四、鱼类与其他生物之间的关系
• 天然水体中的各种动植物与鱼类的关系十分密切,
其中最主要的也是营养关系,即多数水生动、植物是鱼
类的直接或间接食物。有些水生生物则是鱼类的敌害, 其中有的寄生在鱼体表面或体内,消耗鱼类的营养物质
或破坏鱼体组织;有的直接以鱼为食。它们的各项活动
还关系到环境中各项非生物因子的变动,而对鱼类产生 不同性质的影响。 • 有不少水生生物与鱼类具有共栖或共生的关系。

7、其它
• 在西沙群岛等海区有一种体成鳗形的潜鱼,它 有钻入海参泄殖腔的习性,有时一条海参的体腔内 可发现若干尾潜鱼,这些鱼白天藏在海参的体内, 夜间出来找小甲壳类吃,这是营共栖生活的又一有 趣的例证。
(四)脊椎动物
• 不少脊椎动物栖居在水中,或生命的其一阶段生长在 水中,与鱼类发生一定的关系。 蛙类:既可作为鱼类的食物,也大量摄食幼鱼。 生活在水中的爬行类,几乎都是鱼类的敌害。 落水的小型鸟类,可被象哲罗鱼这样的凶猛鱼类所捕 食。许多食鱼鸟类大量抓捕鱼类。有些鸟类还是一些鱼类 寄生虫的中间寄主或寄主。 能在水中生活的哺乳动物凶猛地捕食鱼类。须鲸以甲 壳类浮游生物为食,与相同食性的鱼类有争食的关系。
(3)鱼群在游动时,还可形成有利于游泳的动水力学条 件,比单独行动时减低了阻力,游泳的效力最高。
鱼类集群的机理
• 鱼群在行动中的高度协调一致,是由于存在着一种 “结群感官”,一般都认为是由视觉传导的。许多鱼在夜 间是不集群的。这也说明视觉在结群方面的作用。 • 有人观察到北海南部的鲱鱼,小鱼群在夜间会消失,而大 鱼群则更为扩大,并认为只有大鱼群可产生一种足量的化 学物质,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在夜间也不分散。 • 鱼类的侧线系统可能对夜间集群也起一定的作用。

• (2)食性分化的适应关系
• 同一鱼类区系中,种与种之间通过食性的分化或 食物组成的不同,关系得到协调。如鰔鱼以鱼为食, 草鱼吃高等植物,鲢滤食浮游植物等。 • ▲ 直接争夺饵料的关系是摄食相同的食物成分,如鳜 鱼摄食小型鱼类,它们之间在饵料上存在直接尖锐的 矛盾。 • ▲ 间接争夺饵料的关系如鲢摄食浮游植物,与鳙的食 物浮游动物的饵料相同,二者存在间接的矛盾。
一、鱼类的种内关系
种内关系 同种鱼类的个体之间存在多种型式的关系, 而且这些关系可由于鱼类不同的生活阶段,生理状态以及 外界环境因子的状况发生变动。
鱼类的种内关系主要有: – 1、集 群 – 2、残 食 – 3、食物竞争 – 4、通过非生物条件相互影响 – 5、寄 生
1. 集群
• • 集群是种对环境的一种适应。 不是所有的鱼类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集群。许多鱼类 在幼小时形成鱼群,成长后就分散活动,特别是淡水凶猛鱼 类,分散便于觅捕食物。 鱼类在其生命周期中,常常形成临时性的群体,如产卵 群体和索饵群体。 海洋鱼类的集群现象比较明显,且鱼群的大小、形状往 往具有一定的形式。鱼群的大小常随着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 化。


角鮟康科鱼类中的一些种类,雄鱼远远小于雌 鱼,并连附在雌体身上,以吸取雌鱼的体液为生,这 种寄生现象对本种的生存起有利的作用。这种现象可 以解释为在深海环境中保证繁殖的特殊适应性。
二、鱼类的种间关系
• 鱼类的种间关系是在“种”形成过程中作为对环境 的适应而产生的。种间关系就其性质来说,是极不相同 的,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 – 营养关系

5、环节动物 • 许多环节动物是鱼类的重要食物。如 淡水中的正额蚓、和海洋中的沙蚕是许多 底栖鱼类的重要食物。 环节动物中的蚂蟥,不但不、节肢动物
• 许多甲壳动物,对鱼类危害也很大:


在鱼类繁殖水槽或环道中,桡足类中的剑水蚤,有时 会夹坏鱼卵的卵膜和鱼苗,造成一定的损害。
有许多甲壳动物,是鱼类的寄生虫,如鱼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