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二 生物与环境 知识点汇总
《生物与环境》 知识清单

《生物与环境》知识清单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相互关系。
环境为生物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以及必要的物质和能量,而生物也在不断地适应和改变着环境。
首先,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气候条件,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和降水等,直接决定了生物的分布和生存方式。
例如,热带地区的高温高湿环境适合热带雨林生物的生长和繁衍,而寒冷的极地则只有能够耐寒的生物才能生存。
土壤条件也是关键因素之一。
土壤的质地、酸碱度、肥力等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有些植物喜欢酸性土壤,而有些则适应碱性土壤。
水环境对于水生生物来说至关重要。
水质的好坏、水流的速度和水深等都会影响水生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同时,生物对环境也具有适应性。
生物通过长期的进化,形成了各种适应环境的特征和行为。
比如,仙人掌为了适应干旱的沙漠环境,叶子退化成刺,以减少水分散失;北极熊厚厚的皮毛和脂肪层帮助它们在极寒的环境中保持体温。
此外,生物还能对环境产生影响。
植物的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改善了大气环境。
动物的活动也会改变土壤结构和植被分布。
二、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两大类。
非生物因素主要有阳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阳光是地球上一切生命活动的能量来源,它影响着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动物的活动规律。
温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的生物都有其适应的温度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生物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抑制甚至死亡。
水分是生物体内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生存所必需的。
生物的分布和生活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分的供应情况。
空气的成分和质量也会影响生物的生存。
例如,氧气是大多数生物呼吸所必需的,而二氧化碳的浓度变化也会对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影响。
生物因素则包括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种内关系有互助和斗争,比如蜜蜂之间的分工合作是互助的表现,而同种生物为了争夺食物、空间等资源而发生的争斗则是种内斗争。
种间关系包括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等。
环境与生物的关系知识点总结

环境与生物的关系知识点总结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环境和生物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联系。
生物依赖于环境而生存,同时生物也在不断地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环境与生物的关系,总结其中的重要知识点。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一)非生物因素1、光光是地球上几乎所有生物生存的重要能源。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为自身和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
不同的植物对光的需求程度有所不同,这就导致了它们在分布上的差异。
例如,阳生植物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良好生长,而阴生植物则更适应较弱的光照条件。
此外,光还影响着动物的行为和活动规律,如鸟类的迁徙、昆虫的趋光性等。
2、温度温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有着重要的影响。
每种生物都有其适应的温度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生物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抑制甚至死亡。
例如,热带的生物通常不能在寒冷的极地生存,而极地的生物也难以在热带环境中存活。
温度还会影响生物的冬眠、夏眠等生理现象,以及生物的分布和数量。
3、水水是生命之源,对于生物来说至关重要。
生物体内的各种生理活动都需要水的参与,没有水,生物就无法生存。
不同的生物对水分的需求也不同,有些生物如仙人掌能够在干旱的环境中生存,它们具有特殊的储水结构和耐旱机制;而有些生物如鱼类则离不开水,它们的生活环境必须有充足的水。
4、土壤土壤为植物提供了生长的基质和养分,不同类型的土壤质地、酸碱度、肥力等条件,影响着植物的生长和分布。
同时,土壤中的微生物也对土壤的肥力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二)生物因素1、种内关系同种生物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关系。
比如,为了争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资源,同种生物之间会发生竞争。
此外,同种生物之间还会有互助行为,例如蚂蚁共同合作搬运食物。
2、种间关系不同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复杂。
常见的种间关系有共生、寄生、捕食、竞争等。
共生关系中,两种生物相互依存,彼此受益,例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寄生关系中,一方受益,另一方受害,如蛔虫寄生在人体内;捕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如狮子捕食羚羊;竞争关系则是不同种生物为了争夺相同的资源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生物与环境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物与环境知识点归纳总结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密切,相互影响。
生物受环境因素制约,环境也受生物活动的影响。
本文将对生物与环境相关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加深对这一领域的理解。
一、生物的适应性进化适应性进化是生物为了适应环境而发生的遗传变化。
在发生环境变化时,生物通过适应性进化来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适应性进化可以是形态结构的进化,也可以是生物功能的进化。
例如,植物在干旱条件下,通过进化形成长根、厚叶等结构,提高抗旱能力。
二、生物的生态位生态位是指生物在生物群落中所占据的生物学角色及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生态位决定了生物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生物种类具有不同的生态位。
生物为了避免直接竞争,会选择不同的生态位,从而形成生态平衡。
三、生物的营养关系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营养关系,主要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描述了生物的食物关系,其中包括食物链的四个级别:生产者、初级消费者、二级消费者和三级消费者。
食物网则是由多个食物链组成的复杂网络结构。
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保持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物种多样性、环境变化、人类活动等。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可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物种灭绝等问题。
五、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代社会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生物与环境关系的重要方面。
环境保护旨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可持续发展强调在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不破坏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六、重要环境问题现代社会面临着一系列重要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等。
这些问题对生物和环境都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合作和努力,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土壤保护等措施。
结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复杂而密切的,生物适应环境、生态位、营养关系、生态系统稳定性、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以及重要环境问题是我们对于此领域的重要认识。
生物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生物与环境知识点总结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一个复杂而又微妙的过程。
在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中,生物僵效应环境,环境也会对生物产生影响。
本文将针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并分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指生物在长时间内适应一定的环境条件,以维持自己的生存和繁殖的能力。
适应使生物能够在环境中生存下来,并适应环境的变化。
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主要有遗传适应和习得适应两种。
1. 遗传适应遗传适应是指通过后代的遗传性状的逐步积累和改变使得物种能够适应新的环境条件。
这是通过后代的遗传优势与自然选择的作用,使得具有有利遗传特性的个体更容易在环境中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从而形成了能够适应环境的后代群体。
比如,沙漠中的植物通过演化形成了抗旱的特性,这样就可以适应干旱的环境。
2. 习得适应习得适应是指生物在个体生命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行为、生理反应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使自己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
习得适应通常不会传递给后代,而是通过生物个体在自己一生中通过学习、训练等方式适应环境。
比如,北极地区的动物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外貌和行为,以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不仅体现在遗传适应和习得适应两种方式上,还体现在对环境的影响上。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的结构调节、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等方面。
1. 生态系统的结构调节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由多种生物因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而且生物因素对结构的调节作用占有重要地位。
生物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组织,稳定了生态系统的结构。
食物链是一个渠道,沿着这个渠道,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依次实现各种生物的生存。
2. 物质循环生物通过各种生物过程,参与了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物种灭绝等环境问题,从而对环境产生了影响。
比如,某些植物物种能够吸收一些化学物质以及重金属离子,起到净化环境的作用。
环境与生物的关系知识点总结

环境与生物的关系知识点总结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环境为生物提供了生存的空间和物质基础,而生物的活动也在不断地改变着环境。
下面让我们详细探讨一下环境与生物关系的各个重要知识点。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一)非生物因素1、光照光照的强度、时间和光谱成分都会对生物产生影响。
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一定强度和时长的光照,不同植物对光照的需求不同,有的是喜光植物,有的是喜阴植物。
动物的活动和繁殖也受到光照的影响,比如很多鸟类会根据日照长度来调整迁徙时间。
2、温度温度是影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重要因素。
每种生物都有其能够适应的温度范围。
高温可能导致蛋白质变性,低温则可能使细胞内的水分结冰,破坏细胞结构。
例如,热带地区的生物往往适应高温高湿的环境,而寒带的生物则具有特殊的抗寒机制,如厚厚的皮毛或储存大量的脂肪。
3、水分水分的多少直接影响生物的生存。
在干旱地区,生物通常具有保水的特征,如仙人掌的肉质茎可以储存大量水分,叶片退化成刺以减少水分散失。
而在湿润的环境中,生物可能不需要那么强的保水能力。
4、土壤土壤的质地、肥力、酸碱度等对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
不同的植物对土壤的要求不同,有些植物适合在酸性土壤中生长,有些则适合在碱性土壤中生长。
(二)生物因素1、种内关系(1)种内互助:同种生物之间相互协作的关系。
比如蜜蜂共同筑巢、采集花蜜。
(2)种内斗争:同种生物个体之间为争夺食物、空间、配偶等而发生的斗争。
2、种间关系(1)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比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根瘤菌能够帮助植物固定氮元素,植物为根瘤菌提供营养物质。
(2)寄生: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
例如蛔虫寄生在人体内。
(3)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比如草原上的牛和羊争夺草资源。
(4)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
如狮子捕食羚羊。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适应环境的特征。
生物与环境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物与环境知识点归纳总结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通过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能够保持动态平衡,并且能够实现物质与能量的循环。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生物的适应性和进化方向。
因此,深入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归纳总结,包括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生物的适应性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方面。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 温度对生物的影响温度是生物体内外环境中最基本的物理因素之一。
温度不仅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活动,还直接影响生物的存活和生存环境的分布。
对于热带生物而言,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其代谢受损,甚至死亡。
而温带和寒带生物在面对极端高温和低温时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
不同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性也会影响其分布范围和生态位的竞争关系。
2. 水分对生物的影响水分是生物生长发育和生存的关键环境因素。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水分对植物的生长和分布范围有着重要影响。
干旱地区的植物适应性较强,对水分的利用效率也较高。
而在水生生态系统中,水分的供应与分布直接影响着水生生物的生存情况。
3. 光照对生物的影响光照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需因素,也是影响动物昼夜节律的重要环境因素。
不同生物对光照的需求和适应性各不相同,这也导致了不同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分布和生态位的差异。
4. 土壤对生物的影响土壤是支撑着陆地生物生长的物质基础。
土壤中的有机质、矿物质和微生物对植物的生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植物的适应性也不同,这直接影响着土地的利用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 大气成分对生物的影响大气中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气体成分对生物的生存和代谢活动有着直接影响。
例如,氧气是动物呼吸作用的必需气体,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氮气是植物和微生物生长发育的重要元素。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1. 植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通过光合作用释放氧气,吸收二氧化碳,对大气的气体成分有着影响;在土壤中,植物的根系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水分保持能力和微生物的分布情况。
生物与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

生物与环境保护知识点总结生物与环境保护是一个关系密切的议题,我们的环境受到了许多因素的威胁,而生物在维持生态平衡和保护环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总结一些关键的生物与环境保护知识点。
1. 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多样性是指一个生态系统内各类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平衡至关重要。
我们可以通过保护自然栖息地、建立野生动植物保护区、禁止非法狩猎和非法采伐来保护生物多样性。
2. 生态系统服务生态系统服务是指由自然环境提供给人类的各种有益服务,如水源涵养、食物生产、空气净化等。
保护生态系统可以确保我们能够继续享受这些服务。
例如,保护森林可以维持水源的稳定,保护湿地可以净化水质。
3. 气候变化与生物气候变化对生物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是全球变暖。
气候变化导致了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以及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问题。
为了保护生物与环境,我们需要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倡可再生能源和节能减排等措施。
4. 污染与生物各种污染物对生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例如,水污染会导致水生生物死亡,空气污染会影响植物的生长,土壤污染会破坏土壤的肥力。
为了保护生物与环境,我们需要开展环境监测,控制工业废物的排放,提倡环保生活方式。
5.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满足当代需求而不损害后代需求的发展方式。
在生物与环境保护方面,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我们需要在经济发展中积极考虑环境因素,推动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生态足迹。
6. 生物入侵与灭绝生物入侵指的是外来物种进入新环境并对当地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危害。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我们需要加强对生物入侵物种的防控措施。
同时,灭绝也是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措施保护濒危物种,如建立保护区、开展繁育计划等。
总结:生物与环境保护密不可分,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服务、对抗气候变化、控制污染、可持续发展、应对生物入侵与灭绝等方面都是重要的知识点。
通过保护生物与环境,我们可以确保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并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
《生物与环境》 知识清单

《生物与环境》知识清单一、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生活在环境中,环境为生物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同时,生物也在不断地适应和影响着环境。
(一)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非生物因素(1)光:光是地球上生命活动的重要能源。
它影响着植物的光合作用,决定了植物的分布和生长状况。
不同的植物对光的需求不同,有的植物喜欢强光,有的植物则适应弱光环境。
此外,光还影响动物的活动时间和行为模式,比如夜行性动物和昼行性动物的区别。
(2)温度:温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每种生物都有其适宜的生存温度范围,超出这个范围,生物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抑制甚至死亡。
例如,热带地区的生物通常无法在寒冷的极地生存,而极地的生物也难以适应热带的高温。
(3)水:水是生命之源,是生物体内化学反应的介质,也是物质运输的载体。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水,不同的生物对水分的需求也不同。
例如,沙漠中的植物往往具有发达的根系和特殊的保水结构,以适应干旱的环境。
(4)空气:空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对生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至关重要。
此外,大气的成分和质量也会影响生物的生存和健康。
2、生物因素(1)种内关系: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种内互助如蚂蚁群体共同搬运食物,种内斗争如同一物种的个体为争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资源而发生的竞争。
(2)种间关系:常见的有共生、寄生、竞争和捕食。
共生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如豆科植物与根瘤菌。
寄生是指一种生物寄生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如蛔虫寄生在人体内。
竞争是指两种或多种生物争夺相同的资源和空间,如草原上的牛和羊竞争青草。
捕食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如狼捕食羊。
(二)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和行为方式,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1、形态结构适应:如仙人掌的叶变成刺,减少水分散失;鸟类的骨骼中空,减轻体重,利于飞行。
2、生理适应:动物的冬眠和夏眠,植物的午休现象等,都是生物为了适应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形成的生理机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二生物与环境
主题内容要求
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环境
组成生态系统
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Ⅰ
生态系统的组成Ⅱ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自我调节Ⅰ生物圈人对生物圈的影响Ⅰ
网络导图
考点扫描
1.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组成成分
2.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
3.食物网和食物链的概念
4.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概念及特点
5.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稳定性及其维持稳定性的条件
考点梳理
一、生态系统概述
1.定义:在一定自然区域内,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2.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3.举例:一片草原、一个池塘等。
错误事例:一只蚂蚁、一群羊等
4.组成
组成成分作用
非生物环境阳光、温度、水分、
空气、土壤等因素
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生物生产者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为各种生物的生活提供物质和能量消费者各种动物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
分解者细菌和真菌使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
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1.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链条式联系。
食物网: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构成的网状联系。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流动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2)能量流动特点:沿食物链逐级递减。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物质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往返循环。
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定义:生态系统经过长期的发展过程,逐步形成了生物与非生物物质、能量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相对稳定平衡的状态。
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破坏
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会失去自动调节能力,导致稳定状态被破坏。
四、人与环境
1.人口增长与计划生育:过量的人口增长给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以及生物圈带来了巨大压力。
实行计划生育,严格控制人口的增长,
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关注农村环境:农田生态系统是进行农业生产的场所,发展生态农业,是治理农村环境的惟一策略。
3.关注城市环境:城市生态系统是以人为主体,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系统。
4.家居环境与健康:室内环境质量的恶化,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五、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1.环境对生物有一定的影响
阳光、空气、水、温度(四大主导因素)等影响生物的生活。
2.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生物能影响并改变环境。
同时适应具有相对性,环境变化时,会由适应变为不适应、或不适应变为适应。
3.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
包括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种间关系包括捕食、竞争、共生、寄生等。
核心要点
一、生态系统
1.组成:必须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
(1)写法:起点必须是生产者,终点为消费者,不包含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
图示: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高级消费者。
(2)数法:从生产者一直数到最顶端的消费者才是一条食物链。
(3)数量:食物链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营养级,为下一个营养级提供生存所需的物质和能量,所以食物链中生产者数量最多,之后延食物链逐级数量递减。
以“农作物→昆虫→青蛙→蛇”为例,农作物数量最多,蛇的数量最少。
(4)数量变化(以“农作物→昆虫→青蛙→蛇”为例)
①短时间:若青蛙减少,则蛇数量减少,昆虫的数量会增加。
反之,数量变化情况相反。
②长时间:若青蛙减少,则蛇数量会先减少再增加,则昆虫数量会先增加后减少。
反之,数量变化情况相反。
(5)有毒物质积累:有毒物质会随着食物链传递,越是食物链顶端的生物积累越多。
以“农作物→昆虫→青蛙→蛇”为例,农作物积累的有毒物质最少,蛇含的有毒物质最多。
3.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越多,其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生态平衡越容易维持,反之则容易被破坏。
因此应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1.能量流动
(1)输入: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有机物中的化学能,使能量输入生态系统。
(2)传递:沿食物链和食物网逐级传递。
(3)散失:传递过程中生物进行呼吸作用散失部分能量(以呼吸热形式)。
(4)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2.物质循环
(1)途径:在无机环境和生物之间循环。
(2)特点:全球性、循环流动、周而复始。
(3)碳循环示意图:
3.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差别:能量在生态系统内是单向流动的,传递效率很低,每级都有大量的能量被消耗掉。
因此,生态系统要从外界不断地获取能量(太阳能),只有这样,生
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才能持续下去。
而物质循环则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复进行着的,这些物质是可以被重复利用的。
(2)联系: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随着物质循环进行的。
能量的固定、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与分解等过程,反之亦然。
由此可见,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之间互为因果、相辅相成,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实验专项
制作生态瓶
【实验分析】
1.图示过程
2.原理分析
封闭的生态瓶中,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为小鱼提供氧气和养料,小鱼进行呼吸作用为金鱼藻的光合作用提供二氧化碳,排出的废物被细沙中的分解者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被金鱼藻重新利用。
3.材料过程分析
(1)根据能量流动规律,放入金鱼藻的数量要多于小鱼的数量。
(2)在广口瓶内注入三分之二容积的自来水的目的是保证瓶内有足够的氧气。
(3)生态瓶制作完成后必须放在光下,但不能放在阳光直射的地方,因为水温太高容易造成生物死亡。
(4)制作生态瓶最好选用透明的广口瓶,保证瓶内的金鱼藻有足够的阳光进行光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