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前的最后80天
七年级历史部编版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课件_2

的历史意义?
【答案】意义:这一口号已经触及封建
土地所有制,标志着农民起义已经达到
迎闯王图
了一个新的水平,大大丰富了古代农民 起义的内容。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1.明王朝被农民起义军推翻的原因 (1)连年天灾导致百姓生活困苦。 (2)明政府在天灾之下不仅不体恤民情,反而加重赋税和徭役。 (3)土地兼并恶性发展,使农民不得不离开土地破产逃亡。 (4)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更激化了社会矛盾。 (5)起义军大部分由农民组成,他们提出的“均田免赋”的口号受到 了当时广大民众的支持。
①朝政腐败,宦官擅权 ②土地兼并严重 ③朝廷征派苛捐杂税 ④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⑤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⑥吴三桂引清军入关
①朝政腐败,宦官擅权 ②土地兼并严重 ③朝廷征派苛捐杂税 ④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 ⑤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8.历史老师在课堂上讲了这样几个关键信息:女真首领、八旗制度、举兵反明。
与这几个关键信息有关的人物是 ( )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2.李自成起义失败的原因 (1)满洲贵族和汉族官僚地主的联合进攻。 (2)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拥兵百万,流动作战,没有根据地。领导者 没有统筹全局的观念,没有高屋建瓴的政治智慧,没有高瞻远瞩的政治 谋划。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随堂 · 即时演练
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材料一 明神宗时,南京一带有的豪富之家占土地7
万顷;明熹宗时,一次赏赐给瑞王、惠王、桂王田 11.明末农民起义把中国农民战争的斗争水平推到了新的高度,是因为
13.明朝末年,政治腐败,内忧外患,又遇天灾,最终导致农民起义和明朝灭亡。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明朝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明朝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存在于1368年至1644年,共历经276年。
明朝的建立者是朱元璋,他在元朝末年的农民起义中崭露头角,并最终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
明朝的历史可以划分为几个重要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特点。
一、明朝的建立与早期统治(1368-1424年)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政权。
他实行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设立中央至地方的官僚体系,并通过科举制度选拔官员。
此外,他还重视农业发展,减轻税赋,鼓励农民耕种,使得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明成祖朱棣通过发动靖难之役,推翻了其侄子建文帝的统治,自己登基成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
他在位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政治清洗,同时加强了对边疆的防御,特别是对北方的长城进行了大规模修建和加固。
二、明朝的鼎盛时期(1424-1521年)明成祖之后,明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宣德、正统、成化、弘治等年间,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迅速。
宣德年间,瓷器制作达到了高峰,宣德炉尤其著名。
同时,明朝的海军力量在这一时期也达到了顶峰,郑和下西洋的七次远航,展示了明朝的海上实力和对外开放的态度。
三、明朝的中期变革与挑战(1521-1572年)从嘉靖年间开始,明朝面临了多方面的挑战。
外有倭寇的侵扰和北方边疆的威胁,内有宦官势力的增长和官僚体系的腐败。
嘉靖皇帝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包括加强海防、整顿官僚体系、削弱宦官势力等。
四、明朝的晚期与灭亡(1572-1644年)到了明朝晚期,国家内部的矛盾日益尖锐。
万历年间,宦官魏忠贤掌握了大权,导致政治腐败加剧,社会矛盾激化。
同时,明朝还面临着后金的威胁,辽东边疆战事频繁。
最终,在农民起义和清军的双重压力下,明朝在1644年被推翻,结束了长达276年的统治。
明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都有显著的成就。
政治上,明朝建立了相对完善的官僚体系和法律制度;经济上,农业生产得到了发展,手工业和商业也相对繁荣;文化上,文学、艺术、哲学等领域都有辉煌的成就,如小说《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均出自这一时期;科技上,明朝期间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科技著作,如《天工开物》等。
甲申之变简介

崇祯即位
● 明熹宗去世以后由他的弟弟朱由检即位,年号崇祯。他登基后接手的是民穷财匮、内忧外患交织的烂摊子。 面对时艰,他回天乏术,多疑、悭吝、刚愎自用的性格导致他缺乏把事情办到底的决心与能力。 [1]
● 最典型的莫过于他对于魏忠贤大案的处理。天启年间,宦官魏忠贤与客氏相互勾结,祸国殃民。崇祯皇帝上 台后,也曾猛砍三斧头,翦除了魏忠贤、客氏,撤掉各处镇守宦官,并在崇祯三年革去宦官提督。但不久思 来想去,觉得还是宦官最贴心,因此又重新起用宦官,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突出地表现对宦官委以军事 大权,让他们提督京营和监军统兵,以及担任镇守和守备。所谓京营是从全国各地更换调来,用以保卫京城 的军队。而且,如果外省或边疆有重大战事,必要时京营还得抽调部分精锐前去增援。因此,它不仅人数众 多,通常保持着30多万人马,而且装备精良。崇祯帝当政期间,京营自监督、总理捕务、提督禁门、巡视点 军大员,皆以御马监、司礼监、文书房的太监担任。这些太监正如万历时刑部主事董基形容的那样,“安居 美食,筋力柔靡”“设遇健卒劲骑,立见披靡”。大顺军炮声一响,这些人立刻作鸟兽散。另一个广为人知 的典型事例是,崇祯二年,朱由检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听信被清人故意放回的杨太监的话,认定袁崇焕与 后金有密约。于次年八月,将袁崇焕处以最残酷的磔刑(凌迟),从此再无抵御后金的优秀统帅。
民变四起
● 再说他对农民起义军的态度。朱由检对待农民军的手段与历代皇帝一样,无非是剿与抚,但他对 剿、抚经常是举棋不定。就抚而论,从未抓住机遇把和谈进行到底,从而达到瓦解农民军的目的。 早在崇祯二年春天,明朝陕西三边总督杨鹤就提出对起义农民以招抚为主、追剿为辅的方针。朱 由检对此事认可,甚至说过“寇亦我赤子,宜抚之”。崇祯四年正月,朱由检派御史吴牲往陕西 放账,但拨给他的帑银却只有区区十万两,面对哀鸿遍地的广大饥民,无异于杯水车薪,“所救 不及十一” [2] 。很快,已经投降的起义农民为了生存又再度起义,抢大户的粮食借以活命,造 反烈火渐成燎原之势。此后十几年间,明廷与李自成、张献忠等人曾多次和议,均以失败告终, 在很大程度上都与崇祯帝的决断不当有关。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ppt课件

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2.社会动荡(与政治腐败因果关系)
表现:
①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 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 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 盘剥。 ②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 等(地主阶级)疯狂兼并土地, 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 离失所。
2019/7/7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thank
you!
2019/7/7
最新中小学教学课件
• 一、释疑难 • 对课堂上老师讲到的内容自己想不通卡壳的问题,应该在课堂上标出来,下课时,在老师还未离开教室的时候,要主动请老师讲解清楚。如果老师已
经离开教室,也可以向同学请教,及时消除疑难问题。做到当堂知识,当堂解决。 • 二、补笔记 • 上课时,如果有些东西没有记下来,不要因为惦记着漏了的笔记而影响记下面的内容,可以在笔记本上留下一定的空间。下课后,再从头到尾阅读一
课后活动 1.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下面是史书记载的1628年陕西北部遭受旱灾后的情形
民争采山间蓬草而食……至十月以后而蓬尽矣,则剥树皮而食 殆年终而树皮又尽矣,则又掘山中石块而食。
——《陕西通志》卷八六
当时受灾的农民处在什么样的状况下?
答:由于天灾人祸,受灾的农民先是以山间的蓬草和树皮 饥,而后只能吃石块,生活条件极其恶劣。
B.吴三B桂
C.努尔哈赤
D.皇太极
4.1616年,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为大金的是
() A.皇太极
BB.努尔哈赤
C.阿骨打
D.铁木真
编后语
• 常常可见到这样的同学,他们在下课前几分钟就开始看表、收拾课本文具,下课铃一响,就迫不及待地“逃离”教室。实际上,每节课刚下课时的几分 钟是我们对上课内容查漏补缺的好时机。善于学习的同学往往懂得抓好课后的“黄金两分钟”。那么,课后的“黄金时间”可以用来做什么呢?
历史典故:明朝历史事件之土木之变

明朝历史事件之土木之变土木之变是明英宗朱祁镇北征瓦剌的惨败事变。
土木之变后,明英宗沦为瓦剌军队的阶下囚,于谦同文武官、内外臣拥立朱祁钰称帝,重新建立明朝政治核心。
中文名称:土木之变参战部队:明朝、瓦剌战争结果:明朝惨败,明英宗被俘时间:正统十四年(1449年)地点:土木堡(今河北怀来东)人物:明英宗王振也先记载土木之变其真其详者莫如当事大臣李贤记载的《顺天目录》:“明日于土木驻营。
宣府报至,遣成国公率五万兵迎之。
勇而无谋,冒入鹞儿岭,胡寇于山两翼邀阻夹攻,杀之殆尽,遂乘胜至土木。
明日巳时,合围大营,不敢行。
八月十五日也,将午,人马一二日不饮水,渴极,掘井至二丈,深无泉(因为土木堡地势高)。
寇见不行,退围。
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
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
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英宗被俘,英宗的护卫将军樊忠万分愤怒,抡起铁锤对准王振的脑袋,狠狠地砸了下去。
王振这个祸国殃民的恶宦,终于落得个罪有应得的可耻下场。
被俘兵部尚书邝埜一再要求驰入居庸关,以保证安全,但王振不准。
土木堡地势高,无泉缺水,土木堡之南十五里处有河,被瓦剌军占据,将士饥渴难耐,挖井二丈仍无水。
隔日瓦剌军队包围土木堡。
也先遣使诈和,并主动撤离,以麻痹明军。
英宗不疑有诈,遣曹鼐起草诏书。
王振下令移营就水,当明军大军移动时,饥渴难忍的军士一哄而起,奔向河边,人马失序,瓦剌军趁机发动攻势。
明军只得仓促应战,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瀛,驸马都尉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尚书王佐、邝埜,学士曹鼐、张益,侍郎丁铉、王永和,副都御史邓棨等,皆战死,明英宗盘而坐,不久被俘,王振被护卫将军樊忠用大铁锤所杀,樊忠不久亦战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7课明朝的灭亡 知识梳理+练习题

第一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7课明朝的灭亡【知识梳理】(按照平时要求,把相关内容在书上逐页做好标记)一、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84-85页)1.政治腐败(1)时间:明代中后期(2)表现①皇帝多是沉迷享乐,疏于朝政。
②当时皇室内部又钩心斗角,纷争不已,大臣们更是结党营私,争权夺利。
2.农民生活困苦的原因(1)法纪松弛:朝政的混乱,造成中央对社会的控制力不断下降,法纪松弛,各级官吏贪赃枉法,对民众百般盘剥。
(2)兼并土地:皇室贵族、宦官、官僚、地主等疯狂兼并土地,肆意侵占民田,致使大量农民流离失所。
二、李自成起义推翻明朝(85-85页)1.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1)明朝末年,政治腐败越发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民众不堪重负,怨声载道,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2)陕西北部连年大旱,庄稼颗粒无收,饥民遍野,官府不顾民众死活,催征如故。
2.李自成农民起义军力量的壮大:(1)在各支农民起义军中,李自成的队伍发展迅速,成为起义的主力军。
(2)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进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得到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队伍很快发展到100多万人。
(3)李自成规定了严明的军纪,不许妄杀一人,不得侵占民房,严禁抢掠,还向贫苦民众发放钱粮。
3.李自成起义军推翻明朝统治(1)大顺政权的建立:1643年,李自成率军攻入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
(2)推翻明朝统治的时间:1644年4月(3)明朝末帝:崇祯(4)意义: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三、满洲兴起和清兵入关1.满洲兴起(1)女真壮大:明朝后期,活动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女真族不断发展壮大。
(2)建立政权:1616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权,国号大金,史称后金。
(3)与明交战①努尔哈赤率军与明朝交战,接连取胜,使明朝的北部受到严重威胁。
②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继位,继续进攻明朝。
(4)清朝建立:1635年,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
明朝灭亡的真实原理是什么

明朝灭亡的真实原理是什么明朝在其初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和繁荣,但它最终在1644年被满洲人入侵灭亡。
明朝灭亡的真实原因可以归结为政治制度困境、军事失策、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首先,明朝的政治制度困境是其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明朝采取的是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尽管通过创新的举措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它的缺陷也逐渐显现出来。
明朝实行的科举制度固化了社会等级,使得统治阶层的素质下降,官员普遍缺乏能力和经验,导致政府的腐败和行政效率低下。
此外,明朝的皇权经常受到内外势力的挑战,例如内阁、宦官、私人势力等对皇权的干涉与争夺不断,使得朝政一度陷入混乱。
这些政治制度方面的问题,进一步削弱了明朝统治的稳定性和效力。
其次,明朝在军事方面的失策也为其灭亡埋下了伏笔。
初期的明朝通过军事力量消除了很多外在的威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军队逐渐腐化和削弱。
特别是明朝为了应对匈奴和蒙古的威胁,修筑了万里长城,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但这并没有解决军事威胁,反而加重了负担。
明朝还采取了海禁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和造船业的发展,使得明朝的海军实力衰退。
另外,明朝的统治者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上也存在问题,导致少数民族的不满和反抗。
第三,经济衰退也是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明朝早期经济发展迅速,国家财政充裕,但随着时间推移,明朝的经济逐渐出现问题。
明朝实行的兵役法和钦差制等政策,严重压迫了农民阶层,使得农业生产力下降,农民生活水平下降。
同时,商业资本也逐渐垄断于少数人手中,导致经济不平等现象加剧。
此外,明朝实行的货币制度不稳定,通货膨胀和物价剧烈波动也对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
最后,明朝社会动荡也为其灭亡准备了土壤。
明朝中后期社会出现了严重的动荡和社会矛盾。
人口剧增、土地集中和生产力不断发展,导致土地与劳动力的矛盾激化,大量民变和农民起义频繁发生。
同时,明朝统治者对于这些社会矛盾的处理不当,继而造成了社会动荡和疾病的加剧。
明朝统治者对于贫困人民的苛捐杂税和政治镇压,进一步加深了社会矛盾和不满情绪。
历史明朝灭亡知识点总结

历史明朝灭亡知识点总结一、明朝的繁荣与衰落明朝建立于1368年,经历了嘉靖、万历时期的鼎盛时期,国力强大,社会经济繁荣。
但随着朝廷内部贪腐、政治斗争频繁,外部入侵的加剧以及社会动荡的加速,明朝开始走向衰落。
二、内部政治腐败明朝晚期,内部政治腐败是导致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
明朝中后期,朝廷内部贪腐成风,权臣专权,宦官干政,导致朝政混乱,民不聊生。
例如,张居正时期的政治改革,虽然有一定成效,但也因其专横跋扈而引起了不少社会不满。
此外,万历朝期,杨廷和专横跋扈、苛政猛于虎,严禁言论自由,大肆剿杀异己,使得社会动荡不安。
三、外部入侵明朝晚期,外部入侵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明朝后期,由于经济凋敝和内部政治腐败,使得明朝无力抵御外敌。
例如,由于明朝对满洲地区的剿杀,导致满洲部落对明朝的仇视日益加深,最终推动了清军入侵明朝的过程。
满清入侵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入侵事件,最终导致了明朝的覆灭。
四、社会动荡明朝晚期,社会动荡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又一个原因。
在明朝中后期,社会矛盾加剧,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
例如,虽然嘉靖年间国家力量处于鼎盛,但是社会危机与动荡不断,重农抑商政策导致民生凋敝、农民起义层出不穷。
同时,天灾频发也使得民生更加困苦。
五、明朝灭亡的过程明朝灭亡的过程主要可分为内外交困、辽东危机、明朝军队溃败、京师陷落等几个阶段。
明朝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难以维持稳定的政治统治和社会秩序。
随着辽东危机的出现,明朝的国防形势日益严峻,使得明朝军队溃败,最终导致京师陷落,明朝灭亡。
六、明朝灭亡的影响明朝的灭亡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标志着封建社会的终结,为中国进入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创造了条件。
同时,明朝的灭亡也对中国社会经济带来了振荡和深刻的变革,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明朝的灭亡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事件,它的成因及影响十分复杂,需要我们在研究历史时多加关注,从中汲取教训,以更好地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灭亡前的最后80天
作者:
来源:《新传奇》2017年第42期
虽然李自成的军队势如破竹,定鼎长安。
但全国大部分地区仍在明朝手中,拱卫京畿的边军也保有强大实力。
所以,崇祯皇帝还想有番作为。
然而,王朝危在旦夕之际,为救国上演的不是慷慨悲壮的史诗,而是一幕幕令人哭笑不得的闹剧。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正月初一,是一个令崇祯皇帝朱由检愁眉不展的日子。
不久前横扫西北的李自成,这天在西安建国大顺,改元永昌。
大顺军业已占领西北数省、河南大部、湖广北部,定鼎长安。
当大明江山危在旦夕之间,崇祯皇帝想要采取一系列措施,试图给大明再续一下命。
挤牙膏式捐款
首先是号召勋贵、官员捐资助饷。
明王朝财政危机由来已久,为了给辽东战事和镇压农民军筹款,税赋已经屡次增加。
然而远水不解近渴,二月中旬,崇祯下旨要京师的达官贵人捐款,以纳银三万两为上等。
为了给群臣树立榜样,崇祯动员自己的老丈人嘉定伯周奎,要他至少出二万两。
然而,周奎却说:“老臣安得多金?”坚持只能一万。
于是皇后拿出了五千两私房钱,暗中派人送给父亲,要他表现积极点,给皇帝一个面子。
结果周奎从中扣下两千,装出一副毁家纾难又挤出三千两的样子。
这样一进一出,相当于只损失八千两,周国丈算计精明,自以为得计,可是不久李自成的军队进城,从他家抄出现银五十三万两。
明朝宦官敛财有道,太监王之心最富,崇祯当面让他捐钱。
王之心哭穷仅献银一万两——后经大顺军严刑拷打,吐银十五万。
文官的表现也差不多,末代首辅魏藻徳表示家无余财,仅捐五百两,后来被大顺军从身上打出了万两白银。
这些吝啬的权贵,用崇祯自己的话说就是:“全无急公体国之心……及至贼来,都为他所有了。
怎么这等愚?”
坑儿子的父皇
其次是考虑逃跑。
既然京师难保,南迁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虽然大明“国君死社稷”颇受当代部分读者欣赏,可当事人似乎不大喜欢这种结局。
正月,崇祯召见主张南迁的大臣说:“朕有此志久矣。
”
然而崇祯本人非常好面子,一定要大臣出头提议迁都。
联想到陈新甲(替皇帝出面同清秘密议和,事泄后在舆论压力下被皇帝处决,掉了脑袋),谁也不愿背这口黑锅。
南迁的事情就这样不了了之了。
还有人主张“皇上自然守社稷”,而让太子去南京监国,或者把皇子分封到江南,不要被一网打尽。
崇祯却自暴自弃地表示:“朕经营天下十几年尚不能济,孩子家做得甚事?”不同意太子走,也不分封其他皇子。
然而,当时如果崇祯能够听从这些意见,也许明朝就不会那么快灭亡了。
“热情”的勤王军
当时的情况下,最要紧的一项就是调集四方兵马勤王。
崇祯十七年初,明廷虽然屡遭惨败,但其控制下的兵力仍为数不少。
驻守宁远的辽东总兵吴三桂兵强马壮,势力雄厚。
早在正月十九日,崇祯就命令其调辽兵进关。
然而一方面朝廷上下推诿扯皮,在是否放弃宁远、怎样防守山海关、如何安顿军民等问题上浪费了大量时间;另一方面,以辽人为主体的关宁军也不情愿丢弃产业、背井离乡。
吴三桂部磨磨蹭蹭,直到三月十三才进山海关。
吴三桂虽然拖沓,到底还是响应了朝廷命令。
驻临清的山东总兵刘泽清,接到勤王诏书后,居然谎称坠马受伤,不能行动。
崇祯只好赐银慰问,指望他被感动能前来救驾。
不料这位刘总兵十分乖觉,索性将临清劫掠一空,率部南逃。
后来南明弘光即位,刘泽清因为手里有兵,还成了江北四镇之一,继续当他的大官。
只有蓟镇总兵唐通比较实在,带领八千士卒来到北京城外。
崇祯大为高兴,下令重赏。
当时一般意义上的重赏应该是赏千金、封万户侯,然而,崇祯没那么大方,他赐给唐总兵的是白银四十两,兵丁每人五钱。
为了四十两银子和李自成十万大军拼命,实在不值。
于是,唐通把队伍带到居庸关,向李自成投降了。
宽大的“罪己诏”
最后,崇祯在二、三月间例行公事地发布了两次“罪己诏”。
虽然他真实的想法是“朕非亡国之君”“诸臣误朕”,但在诏书中还得装装样子:“己实不德,人则何尤?”
三月中旬的最后一次“罪己诏”中,崇祯甚至大言不惭宣称废除赋税中的军饷加派,还说李自成军中的牛金星、大将刘宗敏等等“皆朕之臣子”,只要迷途知返便既往不咎,唯有“李自成罪在不赦”。
而当时的情况是,李自成的大军已经打到北京城下了。
北京城“决战”
三月十五日,李自成军安然通过居庸关。
十六日傍晚,先头部队到达京城北面。
京城此前流传起古怪的谣言,说是“李公子”到了要给穷人每人发五两银子,于是京师百姓的态度变成了“望贼如望岁”,盼着李自成大军跟盼过年一样。
已经投降的太监杜勋奉李自成命令进城谈判,私下里对人说:“吾辈富贵自在也,可无虑。
”
担忧自己命运的似乎只有崇祯。
他在宫里捶胸顿足,仰天长号:“内外诸臣误我,误我!”十八日夜间,李自成的军队占领了外城,北京城破在即。
皇帝手足无措,这时有个太监跑上来说:“皇爷无须忧愁,奴辈有策在此。
”崇祯大喜,要他有何妙计,快快说来。
太监答曰:“贼若果然入城,直须投降便无事矣。
”崇祯勃然大怒,一剑将他砍死。
崇祯人生最后时刻的佩剑使用率似乎很高。
煤山上吊前,他对长女乐安公主朱徽娖说:“为何生我家?”挥剑砍去,公主举手遮挡,被砍断了右臂。
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的军队占领北京,明朝就此覆亡。
此時,北京城的居民正忙着迎接新主。
有的在门口设立香案,上书“大顺永昌皇帝万岁、万万岁”,还有的在帽子上贴上“顺民”字样。
没多少人在意死去的先皇。
两千多在京官员,殉死者只有二十几人,大约仅百分之一。
倒是新政权比较关心崇祯的下落,认为他隐藏在民间,悬赏黄金一千两征集线索。
两天后,有太监在煤山发现了崇祯骑的马,这才找到遗体,后由大顺政权出钱葬入昌平田贵妃墓。
与此同时,热衷功名的原明朝官员,纷纷前往大顺政权处报名请求录用,争先恐后。
少詹事项煜当众扬言,要学换了主子后成为名臣的管仲、魏征。
翰林庶吉士周钟给李自成出谋划策说:“江南不难平也!”给事中时敏声称:“天下将一统矣!”赶去大顺政府报到时差点被关在门外。
牛金星对考功司郎中刘廷谏说:“公老矣,须白了。
”刘廷谏厚着脸皮分辩道:“太师用我则须自然变黑,某未老也!”最后还是被录用了。
就连原首辅魏藻徳,被抓之后还疑惑地说:“如愿用我,不拘如何用便罢了,锁闭作何解?”
他没料到,李自成等认为,明朝大官的财富,不是盗窃国家就是剥削百姓所得,都是赃物。
所以明官三品以上概不录用,一律发往各营追赃助饷。
在清兵到来之前,这些权贵货真价实吃了不少苦头,吐出很多银子。
官绅地主的集体背叛,直接促成了大明垮台。
他们先是抛弃了崇祯,梦想归顺新朝,继续做太平官。
等到发现李自成不按套路出牌,更不惜勾引清贵族入主中原。
为了保全富贵,一切大义都可以出卖。
本是明朝最主要受益群体的官绅地主,在国家覆亡之际,却争先恐后跳离这艘破船。
在这个王朝行将就木的最后八十天里,舞台上演出的不是慷慨悲壮的史诗,而是一幕幕令人哭笑不得的“黑色喜剧”。
(《国家人文历史》2017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