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种养新技术(浙江)
稻渔生态种养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_概述及解释说明

稻渔生态种养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稻渔生态种养是一种集中稻田与渔塘生态环境的农业养殖模式,通过在稻田和渔塘之间相互转换、融合利用资源,实现了粮食种植与水产养殖的有机结合。
随着人们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高效利用资源的重视,稻渔生态种养技术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引言、稻渔生态种养技术概述、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案例分析及实践应用以及结论等几个方面来阐述稻渔生态种养的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并展望其未来发展趋势。
1.3 目的本文旨在介绍稻渔生态种养的概念、原理和特点,重点探讨其中的关键技术创新及其应用,并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经验分享,总结出可行性较高的操作模式。
同时,对稻渔生态种养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为农业领域提供可持续发展方向上的参考。
2. 稻渔生态种养技术概述:2.1 稻渔生态种养概念:稻渔生态种养是一种将稻田与水产养殖相结合的农业综合技术模式。
它利用稻田的自净能力和稳定供水的特点,同时在水中投放鱼类和虾类等水产动物,通过动物粪便的分解为肥料来提高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并增加水产养殖效果。
2.2 稻渔生态种养原理:稻渔生态种养通过整合稻田与水产养殖,实现了资源互补和环境协调发展。
首先,当稳定供水并保持适宜湿度时,稻田能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供农作物使用。
其次,在稻田中投放鱼、虾等水产动物,它们的粪便可降解为有机肥料,为农作物提供了综合营养成分。
同时,这些动物也可以消食废弃品和害虫等有害因子,起到保持田间清洁和防治农药过量施用带来的危害的作用。
此外,稻渔生态种养还能减少化肥的使用,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并提高土壤质量。
2.3 稻渔生态种养特点:稻渔生态种养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首先是资源综合利用。
通过将稻田与水产养殖相结合,实现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土地的多功能性。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也改善了农业系统中的资源利用方式。
其次是环境友好型。
稻渔生态种养依赖自然界存在的生物链条和循环机制,通过自然调控手段来保持农田健康,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稻+生态综合种养发展情况的报告

稻+生态综合种养发展情况的报告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稻+生态综合种养是指将稻田与养殖业相结合,通过循环利用资源、提高土地产出效率的一种生态种植模式。
随着人们对于健康食品和生态环境的关注度不断增加,稻+生态综合种养模式逐渐兴起并得到广泛应用。
本报告旨在分析我国稻+生态综合种养的发展情况,探讨其优势和前景,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发展现状我国稻+生态综合种养的发展起步较早,目前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
主要集中在江苏、广东、浙江、福建等地,其中以江苏省的兴化市、广东省的汕头市最为发达。
在农田中开展鱼塘养殖、蟹苗养殖、虾蟹稻作等生态种养项目,形成了以稻田为核心的多元化种养产业链。
稻+生态综合种养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通过财政补贴、政策扶持等措施,促进了产业的快速发展。
二、优势特点1.资源共享:稻田和养殖业可以相互结合,实现资源的共享和循环利用。
鱼塘的废水可以作为施肥农田的水源,稻田的秸秆可作为养殖床料,形成良性循环。
2.生态环保:通过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可以减少农药、化肥等农业用品的使用,降低环境污染和农产品的残留物含量,保障了农产品的安全性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产出效率高:稻+生态综合种养可以同时获取稻谷和养殖产品,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率,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4.农民收入增加:通过开展生态综合种养项目,可以为当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其收入来源,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三、发展前景目前我国稻+生态综合种养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有着较大的发展潜力。
未来随着人们对于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稻+生态综合种养的发展空间将会更加广阔。
政府应继续制定政策支持,鼓励农民参与种养项目,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稻+生态综合种养是一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趋势的种植模式,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通过资源共享、生态环保和产出效率高等优势,稻+生态综合种养将成为未来农业生产的重要模式之一,为我国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一、技术概述(一)技术基本情况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是为适应新时期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的要求,为稳定水稻生产、促进渔业发展,在原稻田养鱼技术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的现代农业新技术,是“原稻田养鱼技术”的升级版。
该技术是根据生态经济学原理和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对稻田浅水生态系统进行工程改造,通过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农机和农艺技术的融合,实现稻田的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生产经营,能在水稻稳产的前提下,大幅度提高稻田经济效益,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改善稻田生态环境。
图1稻蟹共作模式(二)技术示范推广情况寒地稻综渔合种养技术于2013年开始在黑龙江省推广,2016年至2020年,连续五年被遴选为为黑龙江省水产主推技术。
“十三五”开局之年,2016年全省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面积35.4万亩,之后推广规模逐年扩大,至2020年全省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面积HO万亩,比2016年增加210.73%。
2016年,黑龙江省共有8个市(地)、25个县(市、区)推广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之后推广范围逐年扩大,至2020年共有12个市(地)、54个县(市、区)推广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
佳木斯市深入挖掘稻渔综合种养“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潜力,充分发挥稻渔综合种养在保障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全市稻渔综合种养健康持续发展,2019年,佳木斯市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推广面积6.8万亩,比“十二五”末增长580%,2020年推广寒地稻田综合种养技术面积7.5万亩。
(三)提质增效情况推广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综合效益显著。
在经济效益上,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产的水产品为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
每亩可增产鱼(蟹)2Okg以上,稻鱼共作模式亩增收100元以上,稻蟹共作模式亩增收300~500元。
二是水稻品质提升为农民增加的效益。
水产养殖与水稻种植的生态种养结合,提高了水稻安全水平和品质,增加了其科技内涵(有故事可讲),较大幅度提高了部分示范区和辐射区的水稻销售价格,特别是绿色、有机水稻的价格,可提高一倍以上,农民增效非常显著。
稻田综合种养四种模式

稻田综合种养四种模式
1、“稻虾(或蟹)菜共生”模式。
其特点是:大垄双行,早放精养,种养结合,稻虾双赢。
水稻栽插一行不少,一穴不缺,水稻平均产量500千克/亩,比不养虾稻田增产5%;小龙虾平均规格30克以上,亩产100千克以上;蔬菜亩产200千克,水稻+小龙虾+蔬菜经济效益1500~2000元/亩,效益提高1.5~2倍。
该模式“用地不占地、用水不占水、一地两用、一水两养、一季三收”。
2、“稻虾连作”模式。
该模式主要在长江中游,水稻与小龙虾连作。
利用地势低洼的单季稻田,6~7月插秧,11月初收割,收割后稻草还田,然后灌水投放种虾繁殖虾苗。
第二年开春后投有机肥,补充部分饲料,4月中旬至水稻插秧前捕捞销售。
年产水稻550千
克/亩,小龙虾75千克/亩,综合效益1200~1500元/亩,比单独种植水稻翻一番以上。
3、“蟹、虾、鱼池种稻”模式。
对原来的池塘,采用增加池边青坎面积和池中台地面积,种植水稻。
池中饲养适宜浅水、水陆两栖的特种水产。
蟹池种植水稻面积为池塘的40~60%,水稻栽培不
施肥,不烤田,不用农药,亩产优质稻谷200~300千克;蟹塘主养蟹种,亩产蟹种125千克以上,综合效益4500元/亩以上。
4、“稻鳅共生”模式。
进行稻田养殖泥鳅,水稻病虫害明显减少,水稻生产成本每亩平均减少60元左右,稻谷质量也比常规生产的稻谷明显提高,每千克可多卖0.1~0.2元左右,每亩产水稻500千克,可增收50~100元,加上每亩水稻生产减少成本60元,水稻亩均可增收110~160元。
亩均生产商品泥鳅100千克,养殖泥鳅利润1100元,加上水稻种植亩利润合计1400元左右。
山区新型稻田综合种养技术优势

需要。 随 着我 国现 代 渔 业建 设 的 不断发 展 , 使 得 传 统 的稻 田
养 鱼方 式 已经 不 能满 足 现 代 渔 业 的发 展 , 再 加 上 大批 的青
壮 年 劳 动 力 向 城 市转 移 , 使 得 稻 田 种养 新 技 术 无 法在 农 村 大量推广 , 对 农 业机 械 化 、 标 准 化 生产 不 利 。 三 是 符合 经 济
在 种 养模 式 上 , 稻 田养 殖 由最 传 统 的稻 鱼 共 生 型 发 展 为 稻鱼 轮 作 、 稻蟹( 稻虾 、 稻鳖 、 稻鳅 共 生型 等 ) 。 在 发 展稻 田
经 营 方 式 将 是新 一 轮 稻 田养 鱼 发 展 的新 契 机 , 特 别 是龙 头 企 业 通过 创建 品 牌 的带动 , 社 员 的共 同参加 , 使 山区 小 块 的
沛, 非常 适合 田鱼 的养殖和 成长 。 但 是传统 的稻 田养殖模 式经 济 效益 差 , 为此 , 笔 者摸 索出一 种新 型 的稻 田综 合种 养模 式 。
1 稻 田 养 殖 新 意 义
一
是 调动 农 民 种 粮 积极 性 和 保 障 粮 食 供 给 的 需 要 。 新
米2 0元/ k g计 算 , 创产值 2 7 . 5 9万 元/ h m2 。 为 了 充 分 利 用 冬 闲田, 在 澄 照 乡稻 田养 鱼试 验 示 范 基 地 。 进行播种油菜 , 收 获 油 菜籽 2 1 0 0 k g / h m2 7 5 k g油菜 籽 出油 2 7 . 5 k g , 按 市场 价
中 图分类 号 ¥ 5 1 1 文献 标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0 7 — 5 7 3 9 ( 2 0 1 3 ) 2 1 — 0 2 6 7 一 O 1
湖州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

湖州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
摘要
湖州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积极推进湖北农业经济发展。
稻渔综合种养对湖州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湖州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质的食材。
本文通过对湖州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的情况进行分析,介绍湖州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的政策措施以及推动种渔综合种养发展的因素。
关键词:湖州;稻渔综合种养;发展
Introduction
湖州,位于浙江省西南部,长江三角洲心。
湖州拥有丰富的水稻和水产资源,其经济发展可谓漂洋过海,而湖州大力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也是湖州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
稻渔综合种养,是指利用稻田和池塘深水资源,在田间、池塘、湖泊中采用整体农牧养殖结合方式,同时开展稻田种植和水地养殖活动,以稻谷和鱼虾贝类为核心,同时开展蔬菜种植、狩猎、副牧副渔等活动。
稻渔综合种养可以促进农业和渔业的协同发展,是湖州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的关键之一
Situation Analysis
近年来,湖州积极推进稻渔综合种养发展。
湖州稻渔综合种养发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湖州加强农地资源管理,积极推进稻渔综合利用。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分析与技术要点

我国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何在这有限的耕地与淡水资源的条件下实施农业的提质增效,如何充分挖掘农村现有稻田的产能潜力,在传统种植模式—稻油(麦)效益不高,农民增收乏力的当下,在广大农村大力发展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意义尤为重大,实践证明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增产增收新途径,是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新创造,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
稻田综合种养模式是一种把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起来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生互促系统,实现“一水两用、一田两用”达到“双水双绿”的目的。
稻田综合种养近几年在我地蓬勃发展,方兴未艾,广大种养户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的综合种养模式。
一、稻田工程。
无论采用哪种种养模式都要对稻田进行改造,对稻田的改造工程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稻田的选择1.要选择水源充足,光照充分,场地开阔,交通方便,排灌自如,保水性好的田块,土质以壤土为好。
2.单块面积以5亩以上成片规划的田区为好,面积太小的话工程造价相对较高,且建成后水体太小易受外界环境影响,稳定性差。
(二)挖鱼沟、建鱼凼1.为保证种稻面积,鱼沟鱼凼的总面积以不超过稻田面积的10%为宜。
2.面积大的田块离田埂脚1-2m开挖环沟,环沟宽2-5m,深0.8-1.5m,田中央再挖十字形或井字形田间沟,宽1-3m,深0.5-1m,做到沟沟相通,沟与沟相交的地方则开挖圆形鱼凼,鱼凼直径2-5m,深1.5-2m。
面积小的田块挖一条鱼沟或建一个鱼凼即可。
3.开挖鱼沟和鱼凼的土用来○曾祥迅潘富春朱卫华修筑田埂。
环沟内侧种稻区外围也要修筑田埂,宽度50cm,高30cm。
4.鱼沟和新修的田埂边坡都要呈1∶1-2的坡比,不要修得陡坎斧齐、四角棱整,好看而不实用。
5.田面和沟底、边坡要求平整,切忌高低不平,坑坑洼洼。
6.开沟取土时,田面上的肥土熟土可事先堆放一边,待鱼沟鱼凼挖好后再回填其底上,虽然工程麻烦一些但这样做好处多多。
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

浙江省稻渔综合种养存在问题与对策建议作者:丁雪燕,王岳均,马文君等来源:《新农村》 2019年第6期浙江省水产技术推广总站(310020)丁雪燕马文君周凡浙江省农技推广中心(310020)王岳均怀燕稻渔综合种养经过长期发展,在粮食和水产品生产中的大局效应、稳粮增收效应、生态安全效应、质量安全效应等“四大效应”得到充分显现,国家和有关地方也出台了系列导向性政策,支持发展。
但在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瓶颈和制约因素,需要认真研究解决。
1.政策导向国家高度重视循环农业发展,“稻渔”元素体现在了一系列国家级和部级重大文件和规划之中。
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提出“把稻田综合种养,作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重要内容”。
《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指导意见》,以及农业农村部等10 部委《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农渔发[2019]1号)等文件均提出大力推广和发展稻渔综合种养。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启动实施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推动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 推进稻田综合种养”;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质量兴农战略,优化养殖业空间布局,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健康养殖;2019 年中央一号文件要求“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
稻渔综合种养产业正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种养产业发展道路。
“十二五”以来,浙江省按照“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守住耕地保护底线”的思路,省海洋与渔业局联合省农业厅于2012年印发了开展养鱼稳粮增收工程,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
2013 年,省海洋与渔业局又印发了全省“养鱼稳粮增收工程”实施方案,以“提高种粮综合效益、持续增加农民收入”为出发点,以实现“百斤鱼千斤粮万元钱”为目标,深化实施“养鱼稳粮增收工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护价、各市县主要负责人抓“米袋子”等等。
但农民种粮有积极性不高。目前长江中下游
的一部分池塘养殖,都是由原来的稻田开挖
而成的。在统计上列为稻田养鱼一栏中,向 上级汇总。 实际上稻田中一棵稻都不种。
但在统计上,各市县仍列为稻田养鱼一
栏中,向上级汇总。因此造成不少地区上报
的粮食总产量与实际产量有较大的差距,而
最有力的证据是:十年以前,我国粮
食进口占总产量5%左右, 到2013年已达 13%。我国粮食自给率已下降至87%。
一般认为:
在95%-100%——基本自给;
在90%-95%——可以接受的水平。
我国粮食的自给率已经低于国际上公 认的粮食安全警界线。
渔业导论
2013年我国进口大豆6338万吨,而国内
有一种敬畏之感!
特别是我们搞农业的,尽管我们从事的是
水产养殖,但我们千万不能忘记饥饿的滋味,
千万不能忘记粮食安全!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有句经典名言:
你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的国家!
你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 直白地坦露了美国人的雄心和野心。
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霸王,与其农业经
济基础巩固分不开的:
国当前存在的最大社会问题。
而留在农村的都是“3860250队”!!
(2)传统的小生产作业方式
一家一户种田面积小,农业的基础设施 建设迟后,北方不少地区灌溉用水,采用深
层地下水,粗放型作业,产量低、效益差。
一个美国大农场,平均每户面积3000亩, 一个全职农民年收入基本上都在8~10万美 元,土地面积大的可达50万美元。
目前美国目前农业人口不到全国人口的
2%,农业产值却居世界首位,是世界上最大 的粮食出口国,其中玉米的出口量占世界市
场的一半。尽管美国有农民也有老龄化问题,
但美国农业依旧有强大的生产力,农业、当前我国粮食生产的主要问题
(1)粮价、补贴与成本的矛盾
不可调和
(2)传统的小生产作业方式 (3)单打一的经营方式
只生产1200万吨,对外依存度达80%以上。进
口大豆的数量在过去13年间翻了6倍。
说到饥饿: 6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说记忆犹新;
30-40岁的人则是在父母的故事里;
对20岁以下的人来说,是在冯小刚的 《1942》里。
中国仅仅吃了30多年的饱饭,我们没有
任何理由遗忘饥饿的滋味。
希望所有的人在粮食面前,都要
我们能否从技术上重新思考:
为什么不将种植和养殖组成一个生态系 统呢?将养殖产出的有机废弃物作为植物的
营养,既改善了养殖水质,又改少化肥的用
量,甚至不用化肥、农药。
时代呼唤种养结合, 时代呼唤生态农业。
(4)“弃粮务渔”现象较严重
尽管出台了种种鼓励农民种粮的政策, 如:免交土地税、发种粮补贴、确定粮食保
“稻田养鱼”,这纯粹属于傲慢与偏见! 过去认为:我们水产主管主门推广稻田
养鱼,主要是抓水产养殖,只管鱼、不管稻。
这是传统的稻田养鱼模式蒙住了你的眼 睛,这是陈旧的、传统的思维方式在作怪!
请看浙江省:浙江的稻田养殖面积共120万
亩,占全省稻田面积的6%。近期年发展到10%。
更重要的是开创了具划时代的意义华丽转身:
(4)“弃粮务渔”现象严重
1)粮价、补贴与成本的矛盾不可调和
中国的农业了发展到今天,到了不得不
全力提质增效和节本降耗的时候,这是因为 “两块天花板”和“一块地板”的矛盾已不
可调和了。
“两块天花板”:
—— 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超过了进口 价,继续提价遭遇到“天花板”; —— 生产补贴因世贸规则所限而遇到 的“天花板”(按照入世时承诺,农业生产
稻田种养新技术
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教学名师 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首席专家 上海海洋大学 王 武 教授、博导
一、我国稻田种养技术的发展经历
我国稻田养鱼历届悠久。早在2000多年 前的陕西汉中、四川成都就已盛行。 改革开发放30多年来,我国稻田养鱼经
历了三次浪潮。
(一)第一次浪潮:上世纪80年代
此阶段主要特征是:以“四改”(改田 间设施、改放养技术、改粗养为半精养、改
其主要特点是:组织起来,稳粮增效。
1、背
景
粮食安全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但我国的吃饭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美国著名的生态经济学家莱斯特·布朗 的名著:《谁来养活中国人?》这个问题始 终是悬在我们头上的一把剑! 尽管我国粮食“十一连增”,但这个“十 一连增”问题不少,实际上这些数字十分虚 弱!我国粮食安全面临严重挑战!
稻田田 设鱼溜,鱼沟占 间工程 稻田10-20% 水稻栽 插技术
养殖 对象
常规, 13500穴
大垄双行,13500穴, 一穴不少,一行不缺
鱼类(鲤鱼、草 特种水产(小龙虾、河蟹、 鱼) 黄鳝、泥鳅等)
化肥、 大量使用化肥和 以有机肥料作基肥,以虾、蟹 、 鱼粪便作追肥,少用农药 农药 农药 稻谷 产量 稻谷有所减产 稻谷不减产
化的稻田面积共200万亩,其中近100万亩原 来的稻田已改为池塘养蟹。
但大家不要忘记:我们将原来的稻田改
为池塘养蟹,它的“家庭出身和本人成份” 还是种植业。问题的核心:上报面积归类时
还是列为稻田养鱼,属种植业范围。
这是标准的“挂羊头卖狗肉”!
所以稻田养鱼的第二次浪潮因市场经济 的冲击而走样。
(三)第三次浪潮:2005年以后开始
单一作业为稻渔多种作业)为特征的传统稻
田养鱼技术改造。解决山区“吃鱼难”问题。
(二)第二次浪潮:上世纪90年代
此阶段主要特征是:从半精养到精养, 搞“百斤鱼、千斤稻”。 这种种养模式,主要在欠发达的丘陵地
区的农村,大部分利用丘陵梯田,发展稻田
养鱼。
但前两次浪潮的主要问题是:属小生产 、自给自足的农耕社会性质。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稻田养鱼向两
养蟹试验田与对照稻田产量和效益比较
比 较
亩 亩产 单 价 规 格 亩产值 成 亩效 综合效益 本 益(元) (元) (kg) 元/kg (g/只) (元) (元) 60 2.3 2.1 106g 1620.0 1134. 486 0
成 试验 蟹 27.0 养蟹 稻田 稻 699.0a 谷 对照 稻 644.3b 稻田 谷
上海海洋大学在辽宁盘山县实施的《稻
田种养新技术》——“盘山模式”(2005~ 4年来推广到黑龙江、吉林、内蒙、河北、 宁夏等省,到2012年累计推广317万亩。 该项目2013年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 一等奖(上海海洋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第
2008年),已在北方水稻种植区大面积推广:
一完成人)。
北方:以宁夏的稻田种养新技术最为突出: 2009年从1000亩开始起步,2010年5.1万亩
养殖已成为首选之一。
4、发展趋势
目前稻田种养新技术已成为农村先进生产的
的代表,在全国普及推广。
占全国稻田总面积(4.4亿亩)的4.5%。 从各县比较:辽宁省盘山县,稻田种养面积 几乎100%全覆盖。 从各省来看:现代化的种养结合,北方发展 最快的是宁夏,南方发展最快的是浙江省。
从全国来看:目前稻田种养面积达 2000 万亩,
程”已成为“十二.五”省农业重点工程。
二、稻田种养新技术与传统的 稻田养鱼区别
近年来,一场新的稻田养殖技术在中国大地上 蓬勃掀起。与上世纪的稻田养鱼方式相比,既不
是稻田养鱼(蟹、虾),也不是鱼池(蟹、虾)
种稻,其特点是:
稻田种养新技术与传统稻田养鱼区别
比 较 1 2 3 4 5 传统稻田养鱼 稻田种养新技术 无鱼溜,鱼沟占稻田5%
传统的稻田养鱼设永久性的鱼溜 ( 鱼溜和鱼沟合计占10~20%) 鱼 溜
新技术:暂养池是临时性,扣蟹暂养后, 仍旧栽插水稻,稻田边行大垄4行密植 蟹 沟 (0.6+0.2)×0.4m
“大垄双行、边行加密”水稻栽插方法
水稻大垄双行栽插技术,株距18cm、行距20cm和 40cm,每亩13500穴,一行不少,一穴不缺
2231.66A
1097. 1817.66 720 66
1353.0 740 613.0 613.0B
稻田种养新技术稻田稻谷比对照稻田增加54.8kg/亩; 综合效益增加1618.66元/亩,增效2.64倍。
田中种稻、水中养蟹、田埂种豆
稻田种养新技术与传统稻田养鱼区别
比 较
6 产 品 7 效 益
用了30年。土壤酸化,造成重金属活性大大提高
。土壤pH下降1,重金属镉的活性提升100倍。
中国拥有地球上7%的耕地,但化肥的使用量
却是全球总量的35%,相当于美国、印度的总和。
②“只养不种”——为了高产,增 加放养量、投饵量
但鱼类只能利用10%,90%的有机物都到
水体中,污染水环境。结果养鱼池的水质均 成为劣Ⅴ类水,水色呈“浓酱油汤”、“浓 绿豆汤”色。 在这种水体中养出来的鱼,均不同程度
我国人民的“吃鱼难”问题已经完全解决。
目前,渔业的地位不高是客观事实,国 家对渔业的支持力度不高,也是客观事实。
怎么办?郁闷没有用,发牢骚也没有用。
我国人民“吃鱼难”的问题已经解决,
水产品属人类非必须食品。为此,
建议:跳出渔业搞渔业, 跳出水产养殖搞水产养殖! 具体:向稻田种养业进军! 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提出:“养鱼稳粮工
传统稻田养鱼
常 规 低
稻田种养新技术
无公害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 水稻 + 水产,“1 + 1 = 5”
8 规 模
9 体 制 10 范 畴
小
连片、规模生产,合作经营
小生产,单一 种养结合,复合结构,“科种
结构
农耕社会
养加销”一体化、产业化
现代农业
注:“水稻 + 水产 = 粮食安全 + 食品安全 + 生 态安全 + 农民增收 + 企业增效”,1 + 1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