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外伤后的经颅磁刺激与环境强化
经颅磁治疗原则

经颅磁治疗原则
经颅磁刺激治疗(TMS)是一种无痛、无创的绿色治疗方法,被誉为是21世纪脑科学四大技术之一。
其主要根据电磁互换的原理,通过强电流在线圈上产生磁场,然后磁场再无衰减的穿透颅骨进入大脑皮层,并在相应的皮层引起局部微小电流,改变大脑皮层的局部电活动,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治疗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 神经突触可塑性:通过促进突触与突触之间的连接,修复未完全受损的神经细胞。
- 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影响脑组织神经递质的分泌,影响电路水平模式,诱发神经网络同步振荡。
- 刺激局部血流:改变脑血流量和葡萄糖代谢率。
- 重复刺激模式:高频(频率大于1赫兹,临床常用5—25Hz)产生兴奋效应,低频(频率小于等于1赫兹)产生抑制效应。
- 脉冲串刺激模式:间歇性TBS(iTBS)产生兴奋效应,持续性TBS(cTBS)产生抑制效应。
经颅磁刺激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参数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关于经颅磁刺激疗法

关于经颅磁刺激疗法在现代医学领域,经颅磁刺激疗法(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简称 TM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技术,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它为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我们理解大脑的功能和神经可塑性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经颅磁刺激疗法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
简单来说,它是通过一个快速变化的磁场,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感应电流,从而刺激或抑制神经元的活动。
这个磁场是由一个特殊设计的线圈产生的,当电流通过线圈时,会产生一个短暂而强大的磁场,这个磁场能够穿透颅骨,到达大脑内部。
经颅磁刺激疗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在精神科,它被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精神障碍。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经颅磁刺激疗法可以通过调节大脑中与情绪相关的区域的神经活动,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和认知功能。
研究表明,对于那些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的抑郁症患者,经颅磁刺激疗法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法。
在神经科,经颅磁刺激疗法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对于帕金森病患者,它可以改善运动症状,如震颤、僵硬和运动迟缓;对于癫痫患者,它可以帮助控制癫痫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此外,经颅磁刺激疗法还被用于治疗中风后的康复、偏头痛、多发性硬化等疾病。
那么,经颅磁刺激疗法是如何具体操作的呢?在进行治疗前,医生会首先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症状、病史、神经系统检查等,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经颅磁刺激治疗,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时,患者通常坐在舒适的椅子上,医生会将线圈放置在患者头部特定的位置,然后按照设定的参数启动设备,进行磁刺激。
治疗的过程一般是无痛的,但可能会有轻微的头皮不适或肌肉收缩的感觉。
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经颅磁刺激疗法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
首先,它是非侵入性的,不需要进行手术或注射,因此风险相对较低。
其次,它的副作用通常比较轻微,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头痛、头晕、头皮不适等,一般在治疗后很快就会消失。
经颅磁刺激的治疗原理

经颅磁刺激的治疗原理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刺激技术,可以通过磁场产生刺激作用于头皮上的特定脑区,以改变大脑的神经活动。
经颅磁刺激的治疗原理主要有两个方面:
1. 电磁感应原理:经颅磁刺激通过在头皮上施加瞬时的强磁场,产生变化的磁场可穿透头骨和脑组织,从而在目标脑区内诱导电流。
这种诱导电流可以激活或抑制目标脑区的神经元,从而改变该脑区的神经活动。
例如,经颅磁刺激可以增强激活某个脑区的神经元活动,以增加信号传递和功能连接;或者可以抑制某个过度活跃的脑区,以减少异常信号传递和功能连接。
2. 突触可塑性原理:经颅磁刺激可以通过调节脑区之间的突触可塑性来产生治疗效果。
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中,兴奋性和抑制性传递可被调节,这被称为突触可塑性。
经颅磁刺激可以引起突触可塑性的改变,促进或增强神经元之间的通讯和连接,从而产生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经颅磁刺激的治疗原理包括利用电磁感应通过诱导电流改变目标脑区的神经活动,以及通过调节突触可塑性改变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通讯。
这些效应共同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脑功能,用于治疗一些神经精神疾病和疼痛相
关疾病。
关于经颅磁刺激疗法

关于经颅磁刺激疗法1、什么就是重复经颅磁刺激疗法(RepetitiveTranscranial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经颅磁刺激就是一种非系统性(不经过全身血液循环得)、非侵入性得神经调节疗法,通过把相当于核磁共振强度得磁脉冲高度聚焦于大脑有关部位刺激神经细胞来达到治疗疾病得作用、该技术自问世以来,已在全世界范围内有广泛得应用。
英国、德国、美国、丹麦、日本、以色列、中国等很多国家与地区应用该技术在更广泛得范围内进行诊断、治疗与科研项目。
2、经颅磁刺激疗法得机制就是什么?重复经颅磁刺激技术就是建立在生物电磁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得一门新医疗技术。
它就是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通过强电流在线圈上产生磁场,然后磁场无创伤地穿透颅骨进入大脑皮层,并在相应得皮层引起局部微小感应电流,改变大脑皮层得膜电位促使大脑皮层产生相关得生理效应,比如激发神经介质得释放(如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使神经介质功能正常化,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3、经颅磁刺激能治疗哪类疾病?经颅磁刺激主要用于难治性脑功能疾病得治疗,涵盖精神科、神经科、康复科。
目前,经颅磁刺激用于抑郁症得疗效已得到了医学界得广泛认可,并通过了F DA认证、同时,每年都有上万篇TMS项目得文章发表,内容涉及TMS应用在精神领域对抑郁、幻听、神经性耳鸣、焦虑、睡眠障碍、强迫症等适应症得治疗;在神经领域得神经损伤后得康复、帕金森病、癫痫病得治疗等;在康复领域涵盖了各类精神、神经损伤后得功能恢复、康复后生活质量得改变等。
4、经颅磁刺激真得有效吗?经颅磁刺激已有30年得发展历史,无数得科研及临床试验证明了其有效性。
2 008年美国FDA批准经颅磁刺激治疗药物难治性抑郁症,并得到了全球神经科、精神科、康复科医生得广大认可、它目前就是美国FDA批准得唯一得非系统性非侵入性治疗抑郁症得疗法,尤其适用于曾经用过抗抑郁药物而疗效不佳得成人患者。
经颅磁可行性报告

经颅磁可行性报告一、引言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技术,通过应用磁场刺激头皮上的特定区域,可以改变大脑神经元的活动。
该技术在神经科学研究、神经精神疾病治疗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报告旨在评估经颅磁技术的可行性,包括技术原理、安全性、有效性以及潜在的应用领域。
二、技术原理经颅磁刺激技术基于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通过在头皮上放置一对线圈产生磁场,磁场穿透头皮和颅骨,作用于大脑特定区域的神经元。
通过改变刺激参数(如频率、强度、持续时间等),可以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从而影响大脑的功能。
三、安全性评估1. 生物安全性:经颅磁刺激技术属于非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技术,不会直接损伤大脑组织。
多项临床研究表明,经颅磁刺激在适当的参数范围内是安全的。
2. 器械安全性:经颅磁刺激器具有一定的电磁辐射,需要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如电磁辐射限值等。
3. 操作安全性:经颅磁刺激需要经过专业培训的操作人员进行,操作人员需熟悉器械的使用方法和安全操作规程,以确保患者的安全。
四、有效性评估1. 神经科学研究:经颅磁刺激技术在神经科学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可用于研究大脑功能的定位、网络连接以及神经可塑性等方面。
2. 神经精神疾病治疗:经颅磁刺激技术已被证明在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等神经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
然而,不同疾病的治疗效果存在差异,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来明确其适应症和治疗机制。
五、潜在的应用领域1. 神经康复:经颅磁刺激技术可用于中风、脑损伤等神经康复领域,匡助恢复患者的运动功能、语言能力等。
2. 疼痛治疗:经颅磁刺激技术在慢性疼痛的治疗中显示出一定的效果,可用于缓解疼痛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3. 认知增强:经颅磁刺激技术在认知增强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可用于改善学习记忆、注意力等认知功能。
六、结论经颅磁刺激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神经调控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经颅磁刺激在神经康复中的前景

经颅磁刺激在神经康复中的前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神经康复领域的治疗方式也在日益丰富和完善。
经颅磁刺激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法,在近年来备受关注并显示出巨大的前景。
本文将探讨经颅磁刺激在神经康复中的应用以及其未来的发展。
一、经颅磁刺激的基本原理和技术特点经颅磁刺激是一种利用强磁场穿透颅骨,通过改变神经元的活动来实现治疗的方法。
它通过磁场作用于大脑皮质区域,进而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抑制性和可塑性,以达到调节脑功能的目的。
经颅磁刺激的优点在于非侵入性、无痛苦、安全可靠、操作简单,并且能够精确定位刺激的区域和强度。
二、经颅磁刺激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1. 运动功能康复经颅磁刺激在运动功能康复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研究表明,通过刺激患者的运动相关区域,可以增强神经元的兴奋性,促进康复训练的效果。
例如,在中风后导致运动功能损害的患者中,经颅磁刺激可以帮助恢复受损的运动功能。
2. 言语和语言康复经颅磁刺激在言语和语言康复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研究发现,通过刺激大脑的语言区域,可以改善患者的语言能力和流利度。
这对于失语、阅读障碍等问题的康复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3. 认知功能康复经颅磁刺激还可以用于认知功能康复,如记忆、注意力等方面的改善。
研究显示,通过刺激大脑的认知相关区域,可以促进神经元的可塑性,并增强认知功能的恢复。
三、经颅磁刺激在神经康复中的挑战和前景尽管经颅磁刺激在神经康复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但目前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由于目前的技术限制,经颅磁刺激的疗效在不同个体中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其次,刺激参数的选择和个体适应性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此外,长期的适应性和持久性效果的问题也需要进一步关注。
然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经颅磁刺激在神经康复中的前景仍然十分广阔。
通过深入研究不同刺激参数和适应性,可以进一步提高经颅磁刺激的疗效和个体化治疗效果。
此外,结合其他康复治疗方法,如物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等,也有望实现更好的康复效果。
经颅磁刺激在脑损伤后意识障碍中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2021 年,第 36卷,第 4 期•综連•经颃磁刺激在脑损伤后意识障碍中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s曹悦1吴毅1,2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创伤性颜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TB1)患者的死亡率得以大幅下降,但也使得患 者肀存之下却遗留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无反应觉 醒综合征(unresponsive wakefulness syndrome,UWS)或微 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严®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常规治疗方法效果并不理想,采取尽 早、精准的康复治疗是促醒治疗的理念核心、然而,目前不 同意识障碍之间的鉴别诊断方法尚需进一步研究,针对这类 患者并无临床治疗标准经领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技 术最早于1985年由Barker等111提出应用,该技术的根本原理 是电磁感应放置在头颅表面的磁刺激线圈最终可在刺激点对应的邻近神经组织中产生继发感应电流.从而改变其神 经电生理活动.屯复经须磁刺激(repetitive TMS,rTMS)是 TMS主要治疗模式之一,且已在抑郁症、强迫症、脑卒中后运 动障碍等神经精神疾病的临床研究中得到了一定的有效性支 持1:1相较于传统意识障碍的康复治疗,这种直接改变神经电 生理活动的干预手段,恰好符合对于精准促醒治疗的要求 本文将着重于介绍TMS对意识障碍诊断、治疗的作用及治疗 的临床研究进展,并探讨其H后可能的发展及潜力1经颅磁刺激在意识障碍临床评定中的应用临床表现仍然是诊断意识障碍的金标准jFK昏迷恢 复量表(修订版)(coma recovery scale-revised,CRS-R)评价 意识状态、病情变化及预后w该量表各项冃与UWS、MCS 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标准有很好的契合度,评估难度相对较适 宜(41,但是却不够客观:基于此.18F-FDG PET/CT扫描或 flVIRI成像、DTI|M1已在研究中应用于意识障碍的评定而TMS-EEG技术相较这®技术而言具有更高时间分辨率,使 得其在意识障碍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应用中备受关注比较意识障碍患者的磁刺激诱发电位(TMS evoked potentials,TEPs)结果发现,UWS患者表现为fe:时的、局限于刺激位点的漫波,而MCS患者则表现为以刺激位点为起点 向四周快速同步传播的M合波临床研究发现,TEP鉴别意 识状态与CRS-R量表评定结果具有一致性174TMS-EEG 的另一项指标----PCI 值(perturbational complexity index>可以反映大脑受到干扰后维持复杂功能网络稳定的能乃,能反映大脑整体功能连接性和多样性现有研究认为,PCI值越高,患者意识恢复情况越好,在一项研 究中,UWS患荇PCI值在0.19—0.31的范围内,I f丨丨MCS患者 PCI值则在0.32—0.49的范闱内1-1而且,该指标还具有良好 的敏感性111)1和特异性""在另一项实验中,研究者进一步探 究了全脑FA值和PCI值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独立于其他 因素(如,年龄、性别、病程、量表评分),两者具有相关性(/■= 0.86,尸<0.0001 )【121。
经颅磁刺激、经颅电刺激训练认知注意力的利弊与机制

经颅磁刺激、经颅电刺激训练认知注意力的利弊与机制目前,无创性的经颅刺激技术由于其在脑部功能研究及治疗方面的有效性、无创性、易操作、价格低廉等优势正在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与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tDCS)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两种方法,TMS、tDCS作为有效的脑功能调节技术,具有可逆性改变神经电导率的能力,且不对神经组织造成损伤,即具有安全的神经调节能力。
注意力障碍虽只是认知障碍的一个方面,但患者若有注意力障碍时,常表现为注意力涣散,不能将其长时间地保持在某项康复训练上。
因此,注意力障碍的康复是认知康复的基础,只有改善注意障碍,记忆、学习、执行等其他认知障碍的康复才能有效进行,使大脑更多地接受外界信息量,避免认知障碍加重,产生恶性循环。
TMS、tDCS两者各有其优势,但是临床上如何合理地选择和有效利用这两种方法训练认知注意力,尚需要对其从各个方面进行了解和考量。
1.基本原理1.1 TMS TMS刺激装置包括电容器和感应器两个主要部分。
电容器储存大量的电荷,在极短时间放电,使感应器的感应线圈产生磁场,并在脑产生反向感生电流。
皮层的电流可以激活大的锥体神经元,引起轴突的微观变化,并进一步引起电生理和功能的变化。
其最终既可引起短暂脑功能的兴奋或抑制,也可以产生长时程的皮层可塑性改变。
TMS的刺激线圈有多种。
大的圆线圈穿透性较强,但产生的效应不够局限;而小型的“8”字线圈空间局限性较好,例如刺激运动皮层的空间分辨率可以达到0.5~1.0cm,而它的穿透性较弱,只能达到脑3cm[1]。
TMS有3种主要刺激模式:单脉冲TMS(sTMS)、双脉冲 TMS(pTMS,或double.coil TMS)以及重复性TMS(rTMS)。
3种刺激模式分别与不同的生理基础及脑机制相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大大提高病人对工作的满意程度、就业信心,让其能有期望复工,有效地推动病人往高的就业意愿方向发展,从而提高就业意愿。
据研究,影响工伤病人与雇主
之间关系最重要的因素是劳资关系[9]
,而这个问题都
是由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的规定所决定,而职业康复不涉及这一部分关系的处理,所以无论职业康复的模式如何更改都无法对工伤病人与雇主之间的关系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综上,我们可以认为CARF理念指导下的工作模式可以提高病人的就业意愿及就业率,但是对改善雇佣关系无特别显著的作用。
同时,虽然职业康复有自己的专门的治疗模式,但CARF的康复治疗模式却是其基础,这就包括了:“早期的康复干预;科学的功能评估;团队协作,为患者提供有针对性、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多学科合作,恢复患者的独立生活能力;一站式康复服务,以满足不同程度,不同需求的患者;终身康复保健服务,
定期随访,跟踪巩固康复效果;心理的康复与身体的康复同时进行;倡导家庭成员的参与与配合,为家庭成员提供康复配合指导。
职业康复是工伤患者回归工作的最后一步,如果在其病情未到达合适复工的阶段,并不建议过早进行职业康复治疗。
并且中国的社会文化与其他国家会有很多不一样的特点,很多的工作介入方式不适宜照搬国外的模式,需要根据实
际情况进行调整。
CARF理念下职业康复模式理论适合中国国情,但其具体的工作方式需要根据中国的国情制定之后更适合在我国推广。
【参考文献】
[1] 蔡秀丽.
CARF认证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应用[J].福建中医药,2017,48(5):53-
54.[2] 卢讯文,徐艳文,伍尚锟,
等.我国工伤职业康复的发展现况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4,29(8):760-
762.[3] Fletcher D.CARF.the Rehabilitation Accreditation
Commission[J].Journal of Ahima,1997,68(2):46-
55.[4] 陈文华.以人为本优化康复服务流程--也谈C
ARF认证[C].2013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治疗学术年会.
2013.[5] Shi Q,Sinden K,Macdermid J C,et al.A sy
stematic review ofprognostic factors for return to work following work-related trau-matic hand injury.[J].Journal of Hand Therapy,2014,27(1):55-
62.[6] 徐艳文,
罗筱媛,卢讯文,等.林氏就业准备量表在工伤职业康复中信度和效度的研究[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4,20(6):592-596.
[7] 约翰·巴德,
迪瓦希什.海沃,等.雇佣关系: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9(1):85-
95.[8] Chan H,Li-Tsang
CW,Chan C,et al.Validation of Lam assess-ment of employment readiness(C-LASER)for Chinese injuredworkers[J].J Occup Rehabil,2006,16(4):697-705.[9] 陈曦.
C市工伤流行病学调查与对策研究[D].江苏大学,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櫂
2010.·外刊拾粹·
脑外伤后的经颅磁刺激与环境强化
尽管脑外伤(TBI)是高发病,但临床试验显示各种治疗方法对于远期功能改善疗效具有局限性。
既往研究表明经颅磁刺激(TMS)可增强神经可塑性,恢复皮质兴奋水平。
本动物研究评估了经颅磁刺激联合环境强化对TBI大鼠模型的疗效。
实验动物为97只用控制皮层撞击法制作的TBI大鼠模型。
随后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四组,分别为:标准饲养组(SE),环境强化组(EE),环境强化与经颅磁刺激联合组(EE-TMS),环境强化与假经颅磁刺激组(EE-S)。
经颅磁刺激干预时长为6天,每天总共280个脉冲。
所有实验动物在梯子上进行横木行走试验训练,检测TMS刺激后的运动诱发电位,进行电生理记录、功能磁共振成像。
EE-TMS组较SE组横木行走试验表现更好,结果有显著差异(P<0.005)。
在电生理试验中,EE-TMS组较SE组LSP振幅显著增大,这与皮质兴奋性增高有关。
EE-TMS组较SE组MEP振幅也更大。
结论:本动物实验表明,环境强化与经颅磁刺激联合应用较单纯经颅磁刺激可得到更好的功能改善。
Shin,S et al.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and Environmental Enrichment Enhances Cortical Excitability and Functional Out-comes After Traumatic Brain Injury
.Brain Stimul.2018,November-December;11(6):1306-1313.中文翻译由WHO康复培训与研究合作中心(武汉)组织
本期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何成奇教授主译编
4
61Chinese 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Mar
2019,Vol.34N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