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磁刺激的治疗

合集下载

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

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简称TMS)作为一种无创、非药物治疗方法,近年来在抑郁症的临床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着重探讨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研究进展,以及其在未来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一、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机制经颅磁刺激(TMS)是一种通过外界磁场刺激大脑神经元活动的治疗方法。

通过放置在头皮上的线圈向大脑发出磁场脉冲,经颅磁刺激可以调节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从而影响相关神经回路的活动。

在抑郁症研究中,经颅磁刺激主要通过刺激前额皮质,调节与情绪调控相关的神经活动。

二、1. 临床疗效的验证: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已被多项临床研究证实。

研究发现,经颅磁刺激可以显著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症状,减轻抑郁程度,并且相对安全无创。

一些研究还表明,经颅磁刺激与传统抗抑郁药物相比,具有更少的副作用和更高的耐受性。

这使得经颅磁刺激成为一种可行的选择,特别是对于不能耐受或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

2. 疗效持续性的研究:除了短期疗效的验证外,一些研究还着眼于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长期疗效。

一项随访研究发现,经颅磁刺激治疗后6个月,超过50%的患者的抑郁症状持续减轻,且无需继续药物治疗。

这表明经颅磁刺激可能具有持久的治疗效果,对于抑郁症的长期管理具有潜在的优势。

3. 个体化治疗的探索: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经颅磁刺激治疗的个体化。

通过脑功能连接图谱、神经影像学技术等,研究人员可以根据个体特点调整经颅磁刺激的刺激参数,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这种个体化治疗的探索为经颅磁刺激在抑郁症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经颅磁刺激治疗抑郁症的应用前景目前,经颅磁刺激作为一种可行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

然而,它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经颅磁刺激治疗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来支持其临床应用。

重复经颅磁刺激 治疗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重复经颅磁刺激 治疗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原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简称rTM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节技术,通过利用磁场作用于大脑皮层来改变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状态。

它已经成为神经科学领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和临床治疗方法。

rTMS技术是基于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的进一步发展而来。

与TMS不同,rTMS在时间上进行了重复刺激,通过连续短时间内多次刺激大脑区域,可以产生持久性的效应。

这一特点为其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rTMS的主要原理是利用特定频率和强度的电流在脑皮层中产生变化的磁场,这个磁场又能穿透头皮和颅骨,直接刺激大脑区域。

通过调节rTMS刺激的频率、强度和位置,可以有选择地激活或抑制特定区域的神经元活动,从而对神经元网络进行调控。

rTMS在临床上已经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如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等。

此外,rTMS还被用于研究大脑功能,探索神经系统的组织结构和功能连接。

尽管rTMS在治疗和研究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它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对刺激参数的选择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同时,rTMS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来揭示其作用机制和效应。

在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改进,rTMS有望成为一种更加有效、便捷和安全的治疗手段。

同时,也期待它在神经科学领域中的进一步探索和应用,为我们揭示大脑的奥秘,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综上所述,本文将对重复经颅磁刺激的定义、原理以及其在治疗中的应用进行详细介绍和探讨,旨在为读者提供对该技术的全面了解,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是指文章的组织框架和布局方式,它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消化文章内容。

经颅磁治疗原则

经颅磁治疗原则

经颅磁治疗原则
经颅磁刺激治疗(TMS)是一种无痛、无创的绿色治疗方法,被誉为是21世纪脑科学四大技术之一。

其主要根据电磁互换的原理,通过强电流在线圈上产生磁场,然后磁场再无衰减的穿透颅骨进入大脑皮层,并在相应的皮层引起局部微小电流,改变大脑皮层的局部电活动,从而起到治疗作用。

治疗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 神经突触可塑性:通过促进突触与突触之间的连接,修复未完全受损的神经细胞。

- 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影响脑组织神经递质的分泌,影响电路水平模式,诱发神经网络同步振荡。

- 刺激局部血流:改变脑血流量和葡萄糖代谢率。

- 重复刺激模式:高频(频率大于1赫兹,临床常用5—25Hz)产生兴奋效应,低频(频率小于等于1赫兹)产生抑制效应。

- 脉冲串刺激模式:间歇性TBS(iTBS)产生兴奋效应,持续性TBS(cTBS)产生抑制效应。

经颅磁刺激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参数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关于经颅磁刺激疗法

关于经颅磁刺激疗法

关于经颅磁刺激疗法在现代医学领域,经颅磁刺激疗法(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简称 TM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技术,正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它为许多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也为我们理解大脑的功能和神经可塑性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经颅磁刺激疗法的原理其实并不复杂。

简单来说,它是通过一个快速变化的磁场,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感应电流,从而刺激或抑制神经元的活动。

这个磁场是由一个特殊设计的线圈产生的,当电流通过线圈时,会产生一个短暂而强大的磁场,这个磁场能够穿透颅骨,到达大脑内部。

经颅磁刺激疗法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在精神科,它被用于治疗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精神障碍。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经颅磁刺激疗法可以通过调节大脑中与情绪相关的区域的神经活动,改善患者的情绪状态和认知功能。

研究表明,对于那些对药物治疗反应不佳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的抑郁症患者,经颅磁刺激疗法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治疗方法。

在神经科,经颅磁刺激疗法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对于帕金森病患者,它可以改善运动症状,如震颤、僵硬和运动迟缓;对于癫痫患者,它可以帮助控制癫痫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

此外,经颅磁刺激疗法还被用于治疗中风后的康复、偏头痛、多发性硬化等疾病。

那么,经颅磁刺激疗法是如何具体操作的呢?在进行治疗前,医生会首先对患者进行详细的评估,包括症状、病史、神经系统检查等,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经颅磁刺激治疗,并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时,患者通常坐在舒适的椅子上,医生会将线圈放置在患者头部特定的位置,然后按照设定的参数启动设备,进行磁刺激。

治疗的过程一般是无痛的,但可能会有轻微的头皮不适或肌肉收缩的感觉。

与其他治疗方法相比,经颅磁刺激疗法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

首先,它是非侵入性的,不需要进行手术或注射,因此风险相对较低。

其次,它的副作用通常比较轻微,常见的副作用包括头痛、头晕、头皮不适等,一般在治疗后很快就会消失。

经颅磁刺激的治疗原理

经颅磁刺激的治疗原理

经颅磁刺激的治疗原理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TM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刺激技术,可以通过磁场产生刺激作用于头皮上的特定脑区,以改变大脑的神经活动。

经颅磁刺激的治疗原理主要有两个方面:
1. 电磁感应原理:经颅磁刺激通过在头皮上施加瞬时的强磁场,产生变化的磁场可穿透头骨和脑组织,从而在目标脑区内诱导电流。

这种诱导电流可以激活或抑制目标脑区的神经元,从而改变该脑区的神经活动。

例如,经颅磁刺激可以增强激活某个脑区的神经元活动,以增加信号传递和功能连接;或者可以抑制某个过度活跃的脑区,以减少异常信号传递和功能连接。

2. 突触可塑性原理:经颅磁刺激可以通过调节脑区之间的突触可塑性来产生治疗效果。

在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中,兴奋性和抑制性传递可被调节,这被称为突触可塑性。

经颅磁刺激可以引起突触可塑性的改变,促进或增强神经元之间的通讯和连接,从而产生治疗效果。

总的来说,经颅磁刺激的治疗原理包括利用电磁感应通过诱导电流改变目标脑区的神经活动,以及通过调节突触可塑性改变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和通讯。

这些效应共同作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脑功能,用于治疗一些神经精神疾病和疼痛相
关疾病。

经颅磁刺激治疗仪的应用

经颅磁刺激治疗仪的应用

副作用
无任何副作用,对大脑无任何损伤
有强烈不适感,一定时间内,大脑损伤、记忆 减退、意识模糊、呕吐等
• 磁场刺激仪消毒与维护
1.线圈可用无水酒精棉球清洁消毒,但使用时要避 免被体液污染。
2.治疗时应保持线圈和配件干燥。高频磁刺激器在 不使用应及时关机
3.如线圈和配件出现故障,应立即与公司工程师或 维修部门联系,切勿自行拆卸,以免发生意外。
• 1.运动阈值(MT):代表皮质的兴奋性,常为刺激强度的基本单位 • 2.刺激强度:以百分比的MT(80%-120%之间) • 3.刺激频率(Hz):每一秒钟刺激的个数 • 4.刺激时间:一个序列,串刺激时间 • 5.刺激间歇:每串刺激中间停止的时间 • 6.治疗时间:(刺激时间+刺激间歇)×重复次数 • 7.刺激部位:皮质功能区或脑电图10-20系统 • 8.疗程:10天一个疗程,每天刺激1-2次,根据病情酌情考虑。 • (注※每一个疗程结束,重新测一次阈值)
经颅磁刺激技术原理及应用
李诚 慢性精神康复科
什么是经颅磁刺激?
TMS技术定义
利用脉冲磁场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大脑),改变 皮层膜电位,使之产生感应电流,影响脑内代谢和神经电 活动,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的神经刺激技术。
经颅磁刺激本质
媒介
无痛、无创、无损刺激到相应的脑功能区
TMS产生的效应:
阈值的测定:
目测法测定:肌肉放松的状态下线圈拍刺激 大脑支配手运动区域引起靶肌产生运动的 最小刺激强度。
不良反应:
1.rTMS可能会引起局部头部不适, 头痛。(约1‰概率)。
2.线圈拍工作时产生的 声音可戴耳 塞避免。(本身对听力无影响)
3.高频高强度刺激有诱发癫痫的可 能。

记录经颅磁刺激治疗

记录经颅磁刺激治疗

记录经颅磁刺激治疗记录经颅磁刺激治疗的应用及其效果1. 引言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

经颅磁刺激通过产生磁场刺激大脑皮层,可以改变神经元的活动,进而影响神经网络的功能。

本文将对经颅磁刺激治疗的应用及其效果进行详细记录。

2. 经颅磁刺激治疗的应用领域2.1 抑郁障碍经颅磁刺激治疗已被证实在抑郁障碍的治疗中具有一定的效果。

通过刺激前额叶皮层,能够调节患者的情绪和认知功能,从而减轻抑郁症状。

研究发现,经颅磁刺激治疗与抗抑郁药物相比,具有快速起效和副作用少的优势。

2.2 精神分裂症经颅磁刺激治疗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也有一定的应用。

它通过刺激顶叶或颞叶皮层,可以减少幻觉、妄想等阳性症状,并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与药物治疗相比,经颅磁刺激治疗对负性症状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

2.3 脑卒中康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在脑卒中康复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它可以促进神经元的再生和重组,增强受损脑区的功能。

通过刺激神经递质的释放和神经突触的改建,它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运动、语言和认知功能。

3. 经颅磁刺激治疗的临床疗效3.1 抑郁障碍的治疗效果多项临床研究证实,经颅磁刺激治疗在抑郁障碍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效果。

一项meta分析研究发现,经颅磁刺激治疗可以达到48.2%的缓解率和38.8%的缓解持续率。

经颅磁刺激治疗还显示出对抑郁障碍的持久疗效,且没有明显的副作用。

3.2 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效果经颅磁刺激治疗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中也显示出良好的效果。

一项随机对照研究发现,经颅磁刺激治疗可以在阳性症状、负性症状和认知功能方面均有改善。

该治疗还与较少的药物副作用相关。

3.3 脑卒中康复的治疗效果研究表明,经颅磁刺激治疗可以促进脑卒中康复。

一项系统回顾研究发现,经颅磁刺激治疗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语言功能和认知功能。

经颅磁治疗失眠的原理

经颅磁治疗失眠的原理

经颅磁治疗失眠的原理经颅磁治疗是一种利用交变磁场刺激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治疗方法。

通过在头皮上放置磁刺激线圈,产生磁场刺激大脑皮层,从而调节大脑活动,改善失眠症状。

具体来说,经颅磁治疗失眠的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经颅磁刺激可以调节大脑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

在失眠患者的大脑皮层中,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失衡,导致睡眠障碍。

经颅磁刺激可以通过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的活动,恢复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平衡,从而改善失眠症状。

其次,经颅磁刺激可以促进脑内神经递质的释放。

神经递质是大脑神经元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对睡眠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失眠患者往往伴随着神经递质的异常水平,如血清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的减少。

经颅磁刺激可以促进脑内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调节神经递质的水平,改善失眠症状。

此外,经颅磁刺激还可以调节大脑皮层的电活动。

失眠患者的大脑皮层电活动往往异常,表现为电活动频率过快或过慢。

经颅磁刺激可以通过调节大脑皮层的电活动,使其恢复正常的电活动模式,从而改善失眠症状。

总的来说,经颅磁治疗失眠的原理是通过调节大脑神经元的活动、促进神经递质的释放、调节大脑皮层的电活动等多种方式,从而改善失眠症状。

这种非药物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当然,对于每位患者来说,选择治疗方法时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的建议进行综合考虑,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经颅磁治疗失眠的原理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在临床实践中仍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投入到这方面的研究中,为失眠患者提供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让他们能够早日摆脱失眠的困扰,重拾健康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EHAB IN REVIEW《康复评述》▂▂▂▂▂▂▂▂▂▂▂▂▂▂▂▂▂▂▂▂▂▂▂▂▂▂▂▂▂▂▂▂▂▂▂▂▂▂▂ Volume 17 Number4 published by Physicians April 5, 2009in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中文翻译由WHO康复培训与研究合作中心(武汉)组织本期由浙江省嘉兴二院顾旭东主任、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李建华主任主译编经颅磁刺激对视觉忽略的作用单侧视觉空间忽略(VSN)是脑卒中和脑外伤后常见的并发症。

VSN的发生和后顶部皮层的损伤有关。

一些研究表明:由VSN 引起的功能失用可能与未损伤侧大脑半球相对的过度活动有关。

之前的研究证实:应用低频重复性经颅磁刺激作用于未损伤侧可以短暂地降低忽略的程度。

此项实验想确定这个技术是否可以产生长期的和持续性的改善。

14个由右侧脑卒中导致的视觉空间忽略的患者被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接受重复性的低频刺激, 15min/次,2次/天,疗程为2个星期。

线圈被置于左侧大脑皮层的主要运动区域。

刺激强度逐渐增加,直至10次连续性的刺激中有5次刺激可以引出大约为50微伏的运动诱发电位,这时停止增加刺激强度。

应用二等分和删除试验评估治疗效果,两个星期评估一次。

治疗前两个星期和治疗开始时,表现是没有差异的。

这说明在干预之前疾病是没有进展的。

在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显著地得到改善(p=0.003)。

治疗结束时和治疗结束两个星期后是没有明显改变的(p=0.261)。

在治疗结束时,治疗组的删除试验分数显著的高于对照组(p=0.007)。

但二等分试验两者是没有差异的(p=0.065)。

结论:这个初步研究证实,低频经颅磁刺激作用于未损伤侧大脑半球持续两个星期,可以显著地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视觉忽略症状。

( 王晶 ) Song W, et al. Low-Frequency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for Visual Spatial Neglect: a Pilot Study. J Rehabil Med; 2009, February:41:162-165.颅脑外伤后的骨折愈合重度颅脑外伤患者骨折愈合进程通常会有所改变。

此项研究调查颅脑外伤和骨折愈合的关系。

17位患者被诊断为重度颅脑外伤合并长骨骨折,另24位患者具有相似的骨折,但不合并颅脑外伤。

损伤后第一个星期,分四次进行C反应蛋白、碱性磷酸酶、钙离子和无机磷酸盐的检测,患者的血浆被加入到生长良好的骨祖细胞中。

分别对所有的长骨骨折患者进行临床和放射学检查。

颅脑外伤患者的骨祖细胞增殖率在所有检测点均高于非颅脑外伤组。

颅脑外伤患者愈合组织结合(p=0.01)和增加(p<0.01)的时间较对照组少两倍。

格拉斯哥量表和愈合组织比率呈反比关系。

结论:这项研究表明,颅脑外伤及其严重性是和缩短骨折愈合时间、增加愈合组织形成和增加骨祖细胞增殖是相关的。

( 王晶 ) Cadosch D, et al. Humoral Factors Enhance Fracture Healing and Callus Formation in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JBJS. 2009, February:91(2):282-288.关于有症状的膝关节骨关节炎的补充骨关节炎(OA)是一种影响滑膜关节的常见疾病。

OA 的解剖学特征是:软骨破坏、关节边缘骨赘形成和低度的关节炎。

本研究旨在探讨Hylan G-F 20新的给药方案在膝关节骨关节炎病人中应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本试验是前瞻性的、多中心的、随机并公开的,研究对象是40岁左右存在单膝骨关节炎疼痛的病人。

所有的病人均行X线检查并确诊为膝关节骨关节炎。

所有被试者被分为5组。

1组接受一次6ml Hylan G-F 20的注射;2组接受一次4ml Hylan G-F 20的注射;3组先后接受两次4ml Hylan G-F 20的注射,间隔2w;4组先后接受三次4ml Hylan G-F 20的注射,间隔1w;5组先后接受三次2ml Hylan G-F 20的注射,间隔2w。

主要终末点是首次注射后24周腿痛的评分。

次要终末点包括,按照西安大略-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索引评估的,所有时点的膝关节痛、疼痛的改善、僵硬、以及功能受损程度。

在所有终末点,24周内,按各方案实施的治疗均取得了显著的改善。

最大的变化是,5组24周内膝关节骨关节炎视觉模拟评分平均变化-36.7 mm。

1组和4组表现出相似的变化:平均改进分别为−34.9mm 和−32.6mm。

比较小的变化发生在2组和3组。

不良事件发生的百分率:4组最高,1组最低。

结论:本研究发现,对于膝关节骨关节炎病人,单次注射6ml Hylan G. F 20,可能与间隔1w先后3次注射2ml/次具有同样的有效性和良好的耐受性。

( 王晶 ) Conrozier, T., et al.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Randomized Evaluation of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Five Dosing Regimens of Viscosupplementation with Hylan GF20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Tibio-Femoral Osteoarthritis: A Pilot Study. Arch Ortho Traum Surg. 2009, March; 129: 417-423.超声引导注射治疗肱骨外上髁炎肱骨外上髁炎(LE)是一种常见的可引起肱骨外上髁伸肌腱起点处疼痛的肌腱病。

表现为手臂该区域疼痛的疾病很多。

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引导注射治疗LE的优势。

符合条件的被试者是52名至少持续3w的单侧LE患者。

对每名患者均行肌腱病超声评估。

被超声确诊的患者接受超声引导下的注射治疗(甲基强的松龙20 mg 和0.5 ml 1%利多卡因)。

那些通过超声没有发现可见的肌腱病的患者,接受甲基强的松龙和1%利多卡因注射治疗(注射部位:肱骨外上髁最柔软处)。

观测指标包括:疼痛视觉模拟评分、躯体功能、简明健康测量表躯体疼痛评分。

通过3个月的跟踪调查,研究发现,超声引导组和那些没有超声评估与辅助的比较,在疼痛、柔软程度和功能改善程度等方面,前者均优于后者(p<0.000)。

结论:本研究揭示:超声用于肱骨外上髁炎的诊断和注射治疗的指导,可以改善此疾患的疗效。

(王晶)Unlu, Z., et al. Sonographic Guided Injection of Corticosteroid in the Treatment of Lateral Epicondylitis. J Musculoskel Pain. 2009; 7(1): 48-58.注射器的使用:大小的重要?关节穿刺术是一个门诊患者骨科重要程序。

对于这一程序,根据关节的大小和注射液的评估量,医生自行选择注射器的大小,这个研究的目的,更好地了解以医生选择注射器和针头的能力对注射器大小的所产生的疗效。

这两个部分研究中,第一部分是评定操作者对选择不同大小和类型的注射设备的能力,对比第二部分的研究是限定注射器的大小在临场结果。

测试操作者的能力选择1ml、3ml、5ml、10ml和20ml的注射器和用同一规格针头的位置的方法,在一次试验中,所有的参与者执行100次同一步骤,和100次不同方法,和100次交互程序的设备。

一个非试验者的观察者质疑患者和医生在整个程序中关于使用注射器的舒适度和疼痛。

意外的向前渗透或者回收随着增加注射器的大小更加恶化(p<0.002)。

此外,二组试验的结果是试验组比对照组更好(p<0.001)。

当一组试验需要时,往复程序减少意外的渗透装置(p<0.001)和患者不适超过50%(p<0.001)。

结论:这一研究表明,关节穿刺术的程序中选择小剂量的注射器有更好地疗效。

(吴华)Michael, A., et al. Syringe Size: Does It Matter in Physician Performed Procedures? J Clin Rheum. 2009, March; 15(2): 56-60.使用氯吡格雷和质子泵抑制剂的不良结果质子泵抑制剂往往是规范的预防药,为了减少消化道出血在患者接受双重抗血小板治疗时。

最近一些机械的研究发现质子泵抑制剂能够减少血小板聚集中氯吡格雷的抑制作用。

因此,该研究探讨这些药物对住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影响。

数据来源于国家退伍军人健康管理局的数据库,从2003年10月到2006年1月,参加者包括从退伍军人管理局医院中患急性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型心绞痛,服用氯吡格雷出院的患者。

对8205例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中。

63%的患者被指定用质子泵抑制剂。

其他组进行对比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各种致死的原因。

其次,研究成果包括血运重建程序和心脏介入术。

由急性冠脉综合征导致死亡或再次住院的患者中,29.8%服用这两种药物,但是20.8%的患者只服用氯吡格雷。

多变量分析表明在任何时候使用氯吡格雷和质子泵抑制剂伴随着更大的提高,在死亡或者再次住院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高于仅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调整或1.25)结论:该研究提示,在住院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患者同时服用氯吡格雷和质子泵抑制剂相对于仅服用氯吡格雷的患者不良结果的相关风险较高。

(吴华)Ho, P., et al. Risk of Adverse Outcomes Associated wi t h Concomitant Use of Clopidogrel and Proton Pump Inhibitors Following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JAMA.2009, March 4; 301(9): 937-944.Atorvastatin(阿伐他汀类)在老年中风病人中的运用中风和冠心病的大多数病例发现于65岁以上的病人。

早前的研究已经证实:带有血管疾病或者有血管疾病的风险的老年病人能从他汀类治疗中获益。

这个研究做出了关于在老年性病人和在患有急性脑卒或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即TIA)的较年轻的病人中,分别使用阿伐他汀类的益处的对比。

这个随机的,双盲的,预期的,群组研究包括来自250个中心的中风或者TIA的成年病人,合格的病人每天接受80mg的安慰剂或者阿伐他汀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