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合集下载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PPT课件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PPT课件
惊恐障碍(PD)——背外侧前额叶(DLPFC)功能异常, 两侧DLPFC兴奋性不对称(右>左)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右前额叶皮质氧灌注 增加,左侧前额叶皮质的灌注下降
强迫症(OCD)——前额叶皮质代谢亢进和灌注增加
.
5
.
6
.
7
抑郁症的rMTS治疗
• 最佳位点:背外侧前额叶(DLPFC)
• 方法:高频(>5Hz)刺激左侧DLPFC; 低频 (≤5Hz)刺激右侧DLPFC
• 参数对疗效的影响:高强度优于低强度;长时 优于短时
.
8
焦虑抑郁障碍共病
• 高频(>5Hz)刺激左侧DLPFC——缓解情绪低 落,精神动力缺乏
• 低频(≤5Hz)刺激右侧DLPFC——缓解紧张、 担心、烦躁、入睡困难
需要量、行为及注意、疼痛和感觉过敏、易激 惹 • 双相中抑郁的特点:迟钝症状、强迫症状、精 神病性症状(自杀风险高) • 伴焦虑的抑郁大多非双相 • 治疗认知的偏差
.
15
妇产科的心理问题
• 好发时期:青春期、生育期、围绝经期及绝经 后
• 常见疾病:绝经问题、妇科肿瘤及妇产科手术 后、生育问题、月经问题
.
11
睡眠
• 非快眼动(NREM)睡眠和快眼动(REM) 睡眠
• NREM睡眠分为阶段一(S1)、阶段二 (S2)、阶段三(S3)、阶段四(S4)
• 各阶段大致比例:S1:5%、S2:50%、S3和S4 各10%、REM睡眠:25-30%
• NREM睡眠——生长发育;REM——学习、 记忆、情绪调节
• 心理因素:产后心理“退化”现象、不孕的心 理问题、pocs,经前期综合征
.
16

经颅磁 原理

经颅磁 原理

经颅磁原理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脑神经
刺激技术,通过外部磁场对人体头骨进行穿透,刺激脑内神经元活动。

它基于电磁感应原理,利用快速变化的磁场产生电流,从而激活特定的脑区。

经颅磁刺激主要使用脉冲磁场来刺激大脑,这些磁场通过脑部组织而不对其造成直接
伤害。

刺激普遍依赖于远离刺激源的法拉第感应,即通过电流的快速变化产生变化的磁场,从而刺激脑内的神经元。

在刺激期间,磁场通过头骨和颅骨脑膜进入大脑,并针对特定的
神经元区域进行刺激。

经颅磁刺激可通过单个脉冲或一系列脉冲进行。

单个脉冲刺激可在特定脑区间产生瞬
时神经元激活。

而一系列脉冲刺激,即重复脉冲刺激,可以持续刺激脑区并产生长期效果。

刺激参数如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等可以调整,以便对特定疾病或神经病理进行治疗。

经颅磁刺激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科学研究、临床医学以及神经康复等领域。

它被用于研
究神经疾病的机制,并在治疗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焦虑症等疾病方面显示出潜力。

通过
改变大脑神经元活动,经颅磁刺激可以调节神经网络功能,并改善特定疾病的症状。

尽管经颅磁刺激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但仍然需要更多的研究来了解其准
确的机制和潜在的副作用。

研究还在不断探索经颅磁刺激的其他应用,如认知增强、学习
与记忆改进等领域。

经颅磁刺激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进行对脑神经元的刺激,具有非侵入性、安全性高和可
调节性的特点。

它在神经科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为治疗神经病理提
供一种新的选择。

经颅磁原理

经颅磁原理

经颅磁原理经颅磁刺激(TM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技术,它通过在头皮上施加变化磁场来激活大脑皮层神经元。

TMS的原理基于电磁感应定律,当磁场变化时,会在大脑皮层中产生感应电流,从而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详细介绍经颅磁刺激的原理和应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TMS的工作原理。

TMS设备通过线圈产生变化磁场,当这个磁场与大脑皮层相交时,会引起神经元内外的电流变化,从而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

具体来说,TMS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影响神经元,一是直接激活神经元,二是通过长期效应改变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

在TMS中,磁场的方向和强度是非常重要的。

磁场的方向决定了激活的大脑区域,而磁场的强度则影响了激活的神经元数量。

因此,TMS可以通过调整磁场的方向和强度来实现对特定大脑区域和神经元的精准激活。

除了激活神经元,TMS还可以通过长期效应改变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

这是因为TMS可以改变神经元膜的极化状态,从而影响神经元的兴奋性。

通过长期应用TMS,可以实现对神经元活动的持久调节,从而产生治疗效果。

在临床应用中,TMS被广泛用于治疗抑郁症、精神分裂症、帕金森病等神经精神疾病。

通过对大脑特定区域的刺激,TMS可以调节神经元活动,从而缓解症状。

此外,TMS还被用于研究大脑功能和神经疾病的机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信息。

总之,经颅磁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技术,通过在头皮上施加变化磁场来激活大脑皮层神经元。

它的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感应定律,可以通过直接激活神经元和长期效应改变神经元的兴奋性和抑制性。

在临床应用中,TMS被广泛用于治疗神经精神疾病,同时也为大脑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工具。

希望本文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经颅磁刺激的原理和应用。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经颅磁刺激技术介绍
经颅磁刺激 (TMS)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ci stimulation,TMS) ——非创伤性、安全、无痛,1985年,AnthonyBarker
神经生理学 神经病理学、 神经认知科学 精神病学和心理学
MTS的作用原理
• 电磁感应原理
• 无痛兴奋神经细胞
• 依赖于脑部的电场作用产生神经去极化
• 阳性症状(顽固性幻听)——左右侧颞回区和 左侧颞顶区活动增强
其他应用
• 儿童孤独症——双侧背外侧前额叶
• 癫痫——EEG定位病灶 • 脑外伤后认知功能 • 帕金森氏症
睡 眠
• 非快眼动(NREM)睡眠和快眼动(REM)睡眠 • NREM睡眠分为阶段一(S1)、阶段二(S2)、 阶段三(S3)、阶段四(S4) • 各阶段大致比例:S1:5%、S2:50%、S3和S4各 10%、REM睡眠:25-30% • NREM睡眠——生长发育;REM——学习、记忆、 情绪调节
惊恐障碍(PD)——背外侧前额叶(DLPFC)功能异常, 两侧DLPFC兴奋性不对称(右>左)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右前额叶皮质氧灌注增 加,左侧前额叶皮质的灌注下降 强迫症(OCD)——前额叶皮质代谢亢进和灌注增加
抑郁症的rMTS治疗
• 最佳位点:背外侧前额叶(DLPFC)
• 方法:高频(>5Hz)刺激左侧DLPFC; 低频 (≤5Hz)刺激右侧DLPFC • 参数对疗效的影响:高强度优于低强度;长时 优于短时
妇产科的心理问题
• 好发时期:青春期、生育期、围绝经期及绝经 后 • 常见疾病:绝经问题、妇科肿瘤及妇产科手术 后、生育问题、月经问题 • 心理因素:产后心理“退化”现象、不孕的心 理问题、pocs,经前期综合征

经颅磁科普资料

经颅磁科普资料

经颅磁科普资料经颅磁刺激(TM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干预技术,用于治疗神经疾病和评估大脑功能。

它可以通过头皮传递高强度的磁场刺激,激发或抑制大脑神经元的活动。

这项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神经科学研究领域。

TMS的原理是利用电磁感应的原理,在大脑皮层中产生磁场。

磁场可以穿透头皮和颅骨,刺激大脑神经元的活动。

磁场强度和频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节。

刺激的位置和方向可以通过改变磁圈的位置和方向来控制。

这种技术可以非常精确地定位和刺激大脑皮层中的特定区域。

TMS通常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单脉冲TMS和重复TMS。

单脉冲TMS是指以单个脉冲刺激大脑皮层的技术。

它通常用于研究大脑功能和评估神经疾病。

重复TMS是指以连续重复脉冲刺激大脑皮层的技术。

它通常用于治疗神经疾病,如抑郁症和焦虑症。

TMS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神经疾病,如抑郁症、焦虑症、帕金森病、癫痫等。

它可以通过刺激或抑制大脑神经元的活动来缓解症状。

例如,在抑郁症治疗中,TMS可以刺激前额皮质,提高患者的情绪和注意力水平。

除了临床治疗,TMS还可以用于神经科学研究。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大脑的功能和连接,并探索大脑与行为和认知的关系。

例如,TMS可以用于研究语言、注意力、感知和记忆等认知过程。

虽然TM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技术,但它也有一些局限性。

它无法穿透颅骨下部,因此无法刺激深部结构,如大脑内部和脑干。

此外,由于刺激的位置和方向是通过改变磁圈的位置和方向来控制的,因此它的精度和可重复性可能会受到影响。

TMS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和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的非侵入性技术。

它可以通过刺激或抑制大脑神经元的活动来治疗神经疾病和评估大脑功能。

虽然它有一些局限性,但它在未来的神经科学研究和临床治疗中仍然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经颅磁刺激

经颅磁刺激

技术原理
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用于治疗主要是通过改变它的刺激频率而分别达到兴奋或抑制局部大脑皮质功能的 目的。
高频率、高强度rTMS,可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总和,导致刺激部位神经异常兴奋,低频刺激的作用则相反, 通过双向调节大脑兴奋与抑制功能之间的平衡来治疗疾病。对rTMS刺激的局部神经通过神经络之间的和互相作用 对多部位功能产生影响;对于不同病人的大脑功能状况,需用不同的强度、频率、刺激部位、线圈方向来调整, 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信息
随着技术的发展,具有连续可调重复刺激的经颅磁刺激(rTMS)出现,并在临床精神病、神经疾病及康复领 域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它主要通过不同的频率来达到治疗目的,高频(>1Hz)主要是兴奋的作用,低频 (≤1Hz)则是抑制的作用。因其无痛、非创伤的物理特性,实现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虚拟地损毁大脑探索脑 功能及高级认知功能。与PET、FMRI、MEG并称为“二十一世纪四大脑科学技术”。
TMS可以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抑郁症、强迫症、躁狂症、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精神疾病, 其中对抑郁症的治疗在美国已经通过FDA的认证,治愈率为20%,治疗有效率可以高达100%。在国内广州脑科医院、 湖南脑科医院、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北京安定医院、北大六院等各大精神病医院都开展了相关治疗,并且在临床 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除了我们现有的应用之外,TMS独特的技术优势,使的在科研及成瘾戒毒等方面都有着广阔的空间。 科研课题有:TMS与情绪、疲劳、麻醉药物、认知研究、躯体感觉皮层、毒品、成瘾性等。
谢谢观看
经颅磁刺激
无痛、无创的绿色治疗方法
01 信息
03 技术分类 05 应用领域
目录
02 发展史 04 技术原理

经颅磁刺激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经颅磁刺激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前景

经颅磁刺激在神经科学领域的应用现状与前景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的迅速发展,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简称TM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技术,在神经科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介绍经颅磁刺激的原理、应用现状和潜在前景。

一、经颅磁刺激的原理经颅磁刺激是利用强磁场瞬时改变大脑神经元活动的一种方法。

通过在头皮上施加磁场脉冲,可以产生短暂的电流,进而引起脑内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这一刺激作用是通过欧姆定律和电磁感应原理实现的。

二、经颅磁刺激的应用现状1.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症经颅磁刺激作为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被广泛应用于抑郁症和焦虑症的治疗。

通过对特定脑区进行刺激,可以调节神经元的活动,从而改善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2.研究认知和记忆经颅磁刺激在研究脑认知和记忆的过程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

通过刺激特定脑区,研究者可以探索不同神经元网络在认知任务中的功能和相互关系。

这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类思维和记忆的机制。

3.治疗神经疾病除了抑郁症和焦虑症,经颅磁刺激还被运用于治疗其他神经疾病,如帕金森病、失眠症和脑卒中后遗症等。

通过改变相关脑区的活动,可以减轻患者的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4.探索大脑的功能定位经颅磁刺激还被用于探索大脑的功能定位,以便开展神经外科手术前的定位和评估工作。

通过刺激特定脑区,研究者可以确定脑功能区域的具体位置和功能。

三、经颅磁刺激的未来前景1.个体化治疗随着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深入研究,未来的经颅磁刺激技术将更加个体化。

通过结合个体的脑图谱和脑电图等数据,可以为患者提供更精确的治疗方案。

2.神经皮层刺激的发展神经皮层刺激是经颅磁刺激的一种变种,可以更准确地刺激大脑表面的特定区域。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关注神经皮层刺激的发展,以实现更精确和有效的神经调控。

3.脑机接口技术的结合脑机接口技术和经颅磁刺激的结合有望在康复和治疗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这种结合可以实现大脑与外部设备的直接交互,对失能患者的康复和神经疾病的治疗具有巨大潜力。

经颅磁刺激技术简介

经颅磁刺激技术简介
改变脑血流量和葡萄糖代谢率
影响脑组织神经递质的分泌(比如谷氨酸 、γ-氨基丁酸、5-羟色胺、多巴胺)
刺激神经营养因子的分泌
干扰大脑功能、诱发神经网络振荡;
神经可塑性
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最基本、最重要、最活跃的还是突触的可塑性,是人类 学习记忆、疾病、衰老,神经生长、发育、修复的基础。
神经损伤可塑性
Synaptic regeneration
检测评估
脑科学研究 军事应用
TMS
运动科学
检测评估
运动阈值(MT)
目测法
TMS-EMG联机检测
运动诱发电位(MEP)
波幅、潜伏期、平均值
中枢传导时间(CMCT)
磁刺激运动皮 质、脊神经根、周围 神经刺激点,在靶肌 记录复合动作电位。 检查运动神经从皮质 到肌肉传递传导通路 的整体同步性和完整 性。
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 四川省康复医院
2020/8/14
昏迷促醒 ---TMS改善脑卒中、脑损伤后意识障碍的研究
频率10 Hz 90%MT 部位 右前额 每日1 次 每周5次 连续4周
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 四川省康复医院
2020/8/14
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 四川省康复医院
2020/8/14
四川省八一康复中心 四川省康复医院
• TMS的脉冲磁场强度与MRI的静态磁场强度类似 • TMS磁场辐射真正工作时间极短,而且磁场线圈不大,脉冲磁场作用随
着距离的增加而迅速衰减
TMS禁忌及慎用人群
禁忌症
• 头颅内置有金属异物者禁用 • 带有心脏起搏器者禁用 • 有耳蜗植入者禁用 • 携带医疗泵者禁用
慎用人群
• 对孕妇、婴幼儿和不能表达自己感觉的人慎用 • 严重头痛、头部损伤、其他神经损伤的病人慎用 • 有强烈自杀倾向或行为者慎用 • 有癫痫发作风险、病史及癫痫病家族史者禁止使用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需要量、行为及注意、疼痛和感觉过敏、易激 惹 • 双相中抑郁的特点:迟钝症状、强迫症状、精 神病性症状(自杀风险高) • 伴焦虑的抑郁大多非双相 • 治疗认知的偏差
a
15
妇产科的心理问题
• 好发时期:青春期、生育期、围绝经期及绝经 后
• 常见疾病:绝经问题、妇科肿瘤及妇产科手术 后、生育问题、月经问题
• 心理因素:产后心理“退化”现象、不孕的心 理问题、pocs,经前期综合征
a
16
心脏疾病与心理疾病
• 心理问题是心脏疾病的危险因素 • 心脏疾病经常导致心理疾病 • 心脏疾病与心理疾病有很多共同表现 • 诊疗过程与纠纷问题
a
17
a
3
重复性经颅磁刺激(rMTS)
• 以固定频率和强度连续作用某一脑部区域的 TMS
• 重要参数:刺激频率(低频:1Hz;高频:520Hz)及强度(80%-120%MT)
• 应用: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睡眠障碍,焦虑 障碍,孤独症,强迫症,帕金森氏症,癫痫等
a
4
焦虑障碍的rMTS治疗
广泛性焦虑障碍(GAD)——前额叶皮质活跃
经颅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激 (TMS)
a
1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ci stimulation,TMS) ——非创伤性、安全、无痛,1985年,AnthonyBarker
神经生理学 神经病理学、 神经认知科学 精神病学和心理学
a
2
MTS的作用原理
• 电磁感应原理 • 无痛兴奋神经细胞 • 依赖于脑部的电场作用产生神经去极化
a
11
睡眠
• 非快眼动(NREM)睡眠和快眼动(REM) 睡眠
• NREM睡眠分为阶段一(S1)、阶段二 (S2)、阶段三(S3)、阶段四(S4)
• 各阶段大致比例:S1:5%、S2:50%、S3和S4 各10%、REM睡眠:25-30%
• NREM睡眠——生长发育;REM——学习、 记忆、情绪调节
• 评估:HAMA,HAMD • 事件相关电位:MMN,N100,N200,
P3a,P3b等
a
9
精神分裂症的rMTS治疗
• 阴性症状——前额皮质活动度减低
• 阳性症状(顽固性幻听)——左右侧颞回区和 左侧颞顶区活动增强
a
10
其他应用
• 儿童孤独症——双侧背外侧前额叶 • 癫痫——EEG定位病灶 • 脑外伤后认知功能 • 帕金森氏症
• 方法:高频(>5Hz)刺激左侧DLPFC; 低频 (≤5Hz)刺激右侧DLPFC
• 参数对疗效的影响:高强度优于低强度;长时 优于短时
a
8
焦虑抑郁障碍共病
• 高频(>5Hz)刺激左侧DLPFC——缓解情绪低 落,精神动力缺乏
• 低频(≤5Hz)刺激右侧DLPFC——缓解紧张、 担心、烦躁、入睡困难
惊恐障碍(PD)——背外侧前额叶(DLPFC)功能异常, 两侧DLPFC兴奋性不对称(右>左)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右前额叶皮质氧灌注 增加,左侧前额叶皮质的灌注下降
强迫症(OCD)——前额叶皮质代谢亢进和灌注增加
a
5
a
6
a
7
抑郁症的rMTS治疗
• 最佳位点:背外侧前额叶(DLPFC)
a
12
睡眠障碍
睡眠发动与维持障碍 过度睡眠障碍 睡眠觉醒节律障碍 与特定睡眠阶段有关的睡眠障碍
a
13
生理心理性失眠可能原因
• 睡眠结构的改变 • 个体和遗传素质的影响 • 个体睡眠习惯和睡眠卫生问题的影响 • 个体本能的问题——124 • 不正确的健康教育所产生的医源性问题
a
14
双相情感障碍
• 病理性抑郁情感主要反映——兴趣缺乏 • 非典型的躁狂和抑郁症状:性欲、食欲、睡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