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9课《春酒》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5)
八年级语文下册 4.19《春酒》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春酒》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及课文的特点在知识传授过程中,要善于挖掘蕴含在教材中的美感因素,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能力。
通过加强美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本文是某某女作家琦君的散文名篇,《春酒》写得有酒有情,充满了浓浓的美好的回忆,具有丰富的美学因素。
本文的教学应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把讲解与欣赏、发展智力与陶冶性灵、知识吸取与美感享受有机统一起来,并运用自主或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某某和谐的氛围中从课内向课外延伸获得丰富的知识,提升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全面的语文素养。
2.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1)知识能力目标:学习并欣赏作品准确生动、朴实含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在朗读感悟中理解文章内容。
以及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品味其中的妙处。
理解文章表现的思乡这一主旨。
(2)过程与方法:本课主要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学生则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在训练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并欣赏作品准确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对生活、对亲人、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4)教学重点:品味文章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领会作者通过家乡春酒的回忆抒发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感情(5)教学难点:把对春酒的回忆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地结合起来。
二、教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自主学习。
因此,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情境设置法:本节课中,我充分利用课件展示创设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
从而使学生自然地融入课文的意境中。
2.诵读法: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感悟散文的韵味。
3.质疑法:课前作好预习,课上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学生互相释疑,教师适当补充。
4.讨论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同时将简单的分组讨论引向有组织、有分工、有合作的更高层次的讨论形式。
八年级语文下册 19《春酒》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春酒【教材分析】《春酒》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本单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皆反映了我国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
《春酒》一文,文字浅显但是意蕴深厚。
作者用纯真细腻的笔触,回顾了故乡浓郁的风土人情,营造了一种温馨隽永的节日氛围,充满了对童年、对母亲、对故乡的真挚而深厚的怀念。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散文篇目,思想渐趋深刻,分析问题的能力比七年级有很大提高,初步掌握了一般记叙文的学习方法,能自选角度切入文章。
如:从修辞角度分析语言特点;通过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分析人物性格;对布局谋篇进行简单评价。
本文语言流畅优美,描写过大年的情景生动而颇具情趣,很能够吸引学生兴趣。
学生对于新年的快乐是有体验的,要能够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验感受文中对过大年情景的生动描写。
对于本文中蕴涵的思念故乡、亲人的深情,学生因阅历有限较难产生共鸣。
所以教师应适时补充介绍绮君其人身世和经历,使学生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对作品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教学目标】1、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理解作者通过生动展示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情怀的方法。
2、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品味文中的细节和传神词语,领悟文章的意蕴。
3、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激发学生关注生活的热情,发现并领略生活的诗意。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品味文章的传神语言及细节描写难点:领会文章在素淡的文字中流淌的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
2、朗读教学法。
朗读是领会文章情致的最好方法。
3、讨论点拨法。
4、品读鉴赏法。
5、延伸拓展法。
【学法指导】“凡为教者必期达到不教”,因而教给学生学法,以期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
1、圈点勾画法:让学生养成勤动笔墨,积极读书的习惯。
2、讨论法:引导学生积极交流,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当你看到这幅画面的时候,你会想到什么节日?(学生回答)我们这里过春节有哪些风俗呢?是啊,全国各地过春节的风俗不尽相同。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9课《春酒》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春酒》明心亭速度源于动力,目标在于心明【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了解作者故乡的风俗。
(3)品味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和极富情趣的细节描写。
2.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激发学生用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方式去解读文本。
努力将课堂教学改革成功经验运用到自己的教学中去。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丰富精神世界,获得思想启迪。
【教学重难点】品味文章清新质朴的语言和极富情趣的细节描写,理解文章的主旨,体会作者的思乡怀旧之情。
)寻幽径踏雪寻梅香引路,乘风觅柳絮牵途1、作者简介:琦君原名潘希真,浙江永嘉人,台湾女作家。
琦君的散文,多写童年记忆,母女之情,友伴之谊。
她以中国传统温柔敦厚的情怀,以细腻温婉的笔致,将这些营造成了一个艺术世界。
她的名字始终和台湾散文连在一起,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代表作品有《烟愁》、《桂花雨》、《细纱灯》、《细雨灯花落》、《三更有梦书当枕》等。
她的作品《橘子红了》曾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
积累吧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1、给加点字注音枸杞()橄榄()挑剔( ) 过瘾( )门槛( )煨炖( ) 家醅( ) 如法炮制(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家醅一马当先顾名思义如法炮制3、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词名句(写出上下两句即可)(1).(2).(3).4、仿照句子写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对于漂泊在外几十年的游子们,乡愁是一曲悠扬的笛声,是一张永不褪色的邮票,是一杯值得永久回味的八宝酒。
……对于我们这些学子,家是,,。
撷英苑掇花春来时,撷英佳苑处1.课文写了哪些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作者写作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3.课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感情。
找出来,读一读,议一议。
当堂达标掌握文中字词: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第19课《春酒》教案 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9课《春酒》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9课《春酒》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9课《春酒》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春酒》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积累词语,掌握“枸杞, 门槛,过瘾,凑齐,酬谢,煨炖,两颊,家醅"等词的音、形、义;运用“一马当先,顾名思义,如法炮制,兴高采烈”等成语.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课文,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文中所表现的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品味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从而获得美的情感体验.二.教材分析《春酒》则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故乡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了对童年、对故乡和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之情。
“我”的天真可爱,母亲的善良能干,乡人的淳朴厚道,都令人神思飘飞。
如诗一般的生活织就了如诗一般的童年,而作者又用如诗般语言描绘出这一切:儿童圣洁的心灵,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是一种对人性的讴歌和赞美.三.教学重点把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四.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善于运用细节描写突现人物的写法,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品味本文清新素淡、典雅隽永的语言特点,来感受风俗美、人情美。
五.教学准备:1.布置同学搜集琦君先生的简历和他的作品。
2.搜集有关台湾传统民俗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新课导入:(课件2)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9课《春酒》教案新人教版

春酒【学习目标】1.赏读细节,体会蕴涵在春酒中的美好情感。
2.关注结尾,感受作者的故乡情结。
3.联系生活体验,编织每个人心中的故乡情结。
4.拓展感悟,从诗文中蕴涵的思乡情结升华到整个中华民族的故乡情结。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诗化的语言描绘浓浓的风土人情,抒发无限追思之情,讴歌人性,赞美人情。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师:设计学生喜欢的穿越游戏,请同学们体验50年未曾回到家乡,家乡在心中幻化成什么影像。
分享一个发生在我们大家庭中的真实的故事,海外华人对家乡的浓浓心情。
有着相同经历的千千万万个游子的心中,在台湾著名女作家琦君的心中,故乡的味道又是什么呢?令她念念不忘的是童年那杯充满道地家乡味的春酒。
让我们去细细品尝这杯故乡的“春酒”。
让我们走进《春酒》,走近琦君。
生:充分进行穿越游戏的体验,各自说出家乡在穿越后幻化成的影像,并说出理由。
生认真聆听,并积极互动。
屏幕,有感情地朗读“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琦君”(学法指导:激发兴趣)【初品春酒,认识琦君】师:品酒讲究的是观其色、闻其香、品其味,而要想品读出文章中的妙处,有感情的反复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下面我们就来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是一杯怎样的春酒?板书:一只大酒杯,提示:可以从春酒蕴含的情感,作者要表现的人物等角度来回答,并让同学将答案填到酒杯中。
生:说出自己认识的琦君。
根据朗读要求:可以按照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随文识记生字词,圈点勾画有疑惑的词语句子,通过交流查阅资料等方法来解决,尽量结合语境来理解字词。
正音:气氛两颊枸杞薏仁米斟酒家醅(学法指导:板书会引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读课文带着要填酒杯的任务。
生:进行板书童心酒、母亲酒、乡情酒。
(板书))【慢品春酒,感悟亲情】师:琦君是一个无数次在笔墨之间寻觅着归乡之路的游子。
她的笔墨语语动人、字字珠玑。
在众多著名的台湾女作家(琼瑶、三毛、席慕容、林海音等)中,琦君的文章30年来名列排行榜女作家榜首。
春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9课 春酒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

19 《春酒》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表达的情感。
2、通过朗读、探究和合作交流,来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教学步骤:一、课文导入。
配乐朗诵:(打开音乐)相信有很多同学都熟悉余光中的《乡愁》这首诗吧,会背的同学和我一起背一下:“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故乡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X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大家都知道,通过这首诗余光中先生想表达对故乡对祖国的怀念。
我想,远离故乡的人大概都会有这样思乡的感受吧。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的作者琦君,是某某著名的女作家,和余光中先生有相同的经历。
她的故乡在某某,在故乡上过小学、中学和大学,而后去了某某,时隔几十年她还是思念她的故乡,在她的很多文章里都有所反映,让我们一同来阅读她的《春酒》,看看她又是怎样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的。
二、教学过程。
1、配乐朗读课文。
我请几位同学分别来朗读课文,为了更能读出感情来,我为你们配上音乐。
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注意画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或不太熟悉的词语,同时来想一想文中那句话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指出生字词。
气氛(fēn)两颊(jiá) 煨炖(wēidùn) 枸杞子(qǐ)薏草(yì)斟酒(zhēn)家醅(pēi)明确: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道地家乡味啊。
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这种情感是通过什么样的具体行动方式表达出来的呢?明确:通过自酿八宝酒来体现自己对家乡的怀念。
2、酒既然是作者思乡情感的寄托,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写的。
本文题为春酒,作者仅仅就是来写春酒的吗?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3.作者为什么选择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这几个生活场景来写呢?明确:印象深刻、有代表性、有家乡味(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师过渡: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随同作者回到她的故乡,来体验她的“家乡味”。
八年级语文下册 19《春酒》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章节(课题)名称
春 酒
学时
1—1
总课时
80—78
三维目标
知识
技能
1.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理解文章表现的思乡这一主旨。
过程
方法
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揣摩语言,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京城特色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地方文化的魅力。
学生特征分析
项目
内容
解决措施
琦君出版有散文集、小说集及儿童文学作品30余种,她是著名电视连续剧<橘子红了>的作者。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想一想,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四、学习课文
学生自主阅读体会文中细节描写的作用。 学生讨论交流。
课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表现出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
家乡浓浓的感情。
甜甜的一杯春酒,是节日的珍品,是母亲的骄傲。更是作者最美好的回忆。让我们与作者一起,在这杯甘醇的“春酒”中尽情地陶醉吧!
作者简介:
琦君。1918年出生,现当代女作家。原名潘希真。某某永嘉人。14岁就读于教会中学。毕业于某某三江大学中文系,师从词学家夏承焘。1949年赴某某,在司法部门工作了26年,并任某某中国文化学院、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后定居美国。琦君以撰写散文开始她的创作生涯,而她现在已成散文大家。她的名字总是与某某散文连在一起。
例如:
①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
②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③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第19课《春酒》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春酒》【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品味文章的关键性词语和句子,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理解文章表达的思乡这一主旨。
过程与方法:1.根据积累的生活经验,创设阅读氛围,领悟文章的意蕴。
2.通过分析课文,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文中所表现的故乡的风俗之美、人情之美,品味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之情,从而获得美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叙述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3.体会琦君散文结构严谨、写人传神、文笔流畅的特点。
【教学方法:】对话教学法情景设置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曹操的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康,幽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不仅成就了杜康酒也使的酒成为一种文化载体,其实在诸多作品中,都体现了酒文化,特别是中国古诗词中同学们说说与酒有关的古诗词:(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却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在含酒的诗词中,作者无论是感慨人生,还是难舍友人其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生活阅历,使得酒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台湾女作家琦君的笔下的《春酒》看看她在春酒又承载的是什么?二、检查预习家醅pēi 薏仁米yì过瘾yǐn 挑剔tì三、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课文2、找一学生读第一段,提问题:这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明确:描述了春节热闹气氛。
题目为春酒,作者却没有直接进入话题,写春酒对写过节的气氛有何作用?明确:这样喜庆的节日自然离不开春酒,所以为下文作了铺垫。
3、学生快速默读后几段思考:作者有关春酒写了哪几件事?明确:喝春酒、喝会酒、自酿酒。
4、作者仅仅是在怀念家乡的春酒吗?他在春酒中又承载了什么?明确:不是,他在春酒中更多的承载看对故乡,往事、母亲的怀念和追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酒》
教学目标:
1、学习文章富有情趣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
2、理解作者通过生动展示家乡的风土人情来表达浓浓的思乡情怀的方法。
3、感受文中的风俗美、人情美,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主旨、品味文章传神语言及细节描写。
教学难点:通过学生逐步深入地解读课文,理解作者浓浓的思乡情怀。
教学过程:
一,识“酉”字,入“春酒”。
师:上课之前,我们来认一个字:酉。
师(讲解):yǒu,这是个象形字,大家说像什么?
生:像酒瓶的模样。
师:对,它的本义就是“酒”,后来假借十二地支中的一个。
由“酉”可以构成哪些字啊?(学生上台板书:“酿”、“醴”、“醉”、“酣”等)
“酉”被借去做地支,“酒”就加了三点水。
人们常常在什么时候喝酒?
生:(预设)团聚时、思念时、忧愁时、庆祝时……
师:酒,常常是文人墨客寄情的载体,与学生一起回忆有关酒的诗词。
今天,我们品尝的这一种酒,只一点点,却能醉你到白头,这一种情,只一点点,却甘香如烈酒。
这就是台湾著名作家琦君,为我们斟上的一杯“春酒”。
【设计意图】我市汉字教学课题成果在语文教学中已有广泛运用,而本课的编者在预习提示中用“醇”,“醉”引入新课,这都是与“酒”有关的字,我想这绝不是无心为之。
所以,在引入课题的时候,我就以“酉”来入题,进行汉字教学,引出“酿”、“醴”、“酣”、“醅”等字。
再勾连起学生关于“酒”的诗文名句,自然过渡到“春酒”入题。
二,读美文,识“春酒”。
师:首先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
并思考:文中写了哪些故乡的风俗?
师:这些风俗都和“酒”有关,制作“酒”不叫“做”,叫——“酿”。
酿春酒什么时候准备?用什么酿制?酿成后什么时候喝?这春酒是什么味道的?
师:作者怀念的仅仅是家乡的春酒吗?
师:童年、母亲、乡亲好比三口春酒,其中的悠长滋味,就让我们一口一口地品出来。
【设计意图】通过自读,让学生在主问题的指引下整体感知课文。
并明确:本课以“过新年”、“喝春酒”、“喝会酒”的风俗为主要情节,回忆了童年、母亲和乡亲。
教学紧扣一个“酿”字,为下一环节张目。
三,赏美文,品“春酒”。
【主体思路】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学生分小组自主学习,研读课文,揣摩出“春酒”所寄予的作者对童年、对母亲、对家乡浓浓的感情。
1、一品“酣畅·童心酒”
师:关于童年,琦君曾在作品里这样写道:“我在写的时候,自己当年那个傻傻的样子就在眼前,所以并不觉得是在写回忆,只觉得自己又变成孩子了。
”——琦君《四十年来的写作》
师:“傻傻的样子”就是童真的样子,文中哪些地方最能表现“我”的童真童趣呢?说说理由。
预设示例: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边读边悟:“鼓鼓的”腆着肚子回来,可见其饱。
“一马当先”言其“不请自到”的欢喜劲儿。
比喻成“小蜜蜂”,用像小猪、像皮球、像企鹅不是更可爱更能突出“鼓”的形象吗?因为蜜蜂采蜜,酒甜似蜜,而且左邻右舍,一家一家地吃,蜜蜂似的快活地飞来飞去,更见我的活泼可爱。
“捧”,吃得填满了肚子,伸长了脖子,这还不算,还得尽量多带一些回去,典型的“多吃多占”。
并不是家里没有,而是凑热闹,一句话活现出当年的童心童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解读“童真”,重在“读”,边读边悟。
文中能体现“童真童趣”的有7处之多,学生逐一品析,最后就不难理解,本文作者以儿童的视角回忆农历春节的风俗,其实是为我们酿出了一杯“酣畅的童心酒”啊!
2、二品“醉心·母亲酒”
师:在琦君的记忆里,最值得怀念的是她的母亲。
她曾这样写道:母亲一生辛劳,无怨无尤,就是因为她心中有一个金沙铺地、玻璃琉璃的西方极乐世界。
——琦君《桂花雨》那金沙铺地的极乐世界就是母亲的美德,文中你读出了哪些让你陶醉的母亲的美呢?
【设计意图】品母亲,重在品美德,所以,这一部分以“每当读到()时,我就被母亲()的美德深深陶醉”来指引学生解读课文。
学生在细节处圈点、品味母亲的美好形象,归纳出“勤劳善良、温柔慈爱、质朴贤淑”的美德。
师:母亲身上有勤劳善良、温柔慈爱、质朴贤淑的美德,这里所称的“母亲”,其实不是琦君的亲身母亲。
琦君4岁双亲亡故,是她的大伯收留并养育她,所以琦君在所有作品里提到的母亲就是这位对她有“天高地厚之恩”的“大娘”。
琦君的这一杯文字“春酒”,为我们酿成的是一杯“醉心的母亲酒”啊!
【设计意图】琦君的身世是学生不知道的,老师要恰当点拨,让学生对这位慈爱的母亲有更进一步的理解。
3、三品“醇厚·乡情酒”
师:琦君曾这样深情地说:“像树木花草一样,谁能没有一个根呢?我若能忘掉故乡,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
”
这一杯春酒中,你哪些地方还能品出浓浓的乡亲乡情呢?
师:浓浓的酒味儿洋溢出的是“醇厚的乡情酒”。
【设计意图】文中表现乡亲善良,乡情淳朴的文字如珠落玉盘:如阿标叔的热情,乡亲的好客,对我的亲切,家家邀饮春酒的风俗无不表现着故乡的温馨、融洽和快乐。
用一个“醇”字来概括最是恰如其分。
四,悟美文,恋“春酒”
师:现在,我们把这一个个散落在记忆中的细节,用漂亮的红线串起来好吗?
“一杯春酒,酿出了,酿出了,酿出了。
”
师:这一杯春酒,酿出了我儿童年酣畅纯真的快乐,酿出了母亲温柔醉人的爱意,酿出了乡亲醇厚善良的情味。
【设计意图】一线串珠,对课文内容巧妙整合。
即“酿”出主要内容,又“酿”出浓浓的家乡味。
师:而今,琦君还能品尝到这样的春酒吗?
(师请同学们齐读结尾,配乐)
师:找不到真正的家醅了,因为她已是“独在异乡为异客”了。
琦君,台湾作家, 原名潘希真。
被誉为“台湾文坛上闪亮的恒星”。
1918年,出生在温州;1930年,12岁随家迁往杭州;1949年,31岁被迫随国民党当局赴台湾;1977年,59岁旅居美国;2004年,86岁返台定居台北。
2006年,88岁病逝台湾。
“我们从大陆移植来此,匆匆将三十年。
生活上尽管早已能适应,而心灵上又何尝能一日忘怀于故土的一事一物。
水果蔬菜是家乡的好,鸡鸭鱼肉是家乡的鲜。
当然,风景是家乡的美,月是故乡明。
故乡,我们哪一天回去?家乡味,我们哪一天能再尝呢?”——琦君《家乡味》
师:看了这些介绍,回想课文,这一杯“春酒”里,你读出哪些更深沉的情感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渐读渐深地品悟出蕴含在《春酒》中的绝不仅仅是回忆童年、母亲和乡情,还有更深刻的家国之思。
一杯甜甜的春酒里,酿出的是浓浓的乡愁。
师:是啊,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故乡就是漂泊海外的游子心中的根呐!2006年6月7日,琦君老人在台湾永远搁下了她的生花妙笔,溘然长逝。
她只能把浓浓的乡愁永远地寄托在这一杯家醅中。
(板书:乡愁:家国之思)这种家国情怀不仅琦君有,她也是漂泊在外的游子的共同心声。
师:我提示情景,同学们齐诵思乡的名句?李白的思乡是床前的明月光……王维的思乡是重阳登高的怀想……余光中的思乡对一湾海峡的眺望……
师:琦君的思乡,是对故乡春酒纯正滋味的追寻。
但这种追寻终因时序更替,关山阻隔,而变得遥遥无期。
播放罗大佑弹唱《乡愁四韵》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跟着《乡愁四韵》哼唱,用歌声表达琦君的思乡之愁。
师:斟我一杯八宝酒啊八宝酒/蜜一样的八宝酒/母亲的芬芳/是乡土的芬芳/斟我一杯故乡酒啊故乡酒。
愿这一堂课能真的能让大家读懂这一杯春酒!
【设计意图】八年级的学生,能读懂苏杭地区的春节民俗,但很难理解交融在一杯醴酒中往昔回忆;能从儿童视角的叙事中读出共鸣,但无法调动文中沉淀半生的人生阅历;能理解海峡两岸的历史分歧,但怎能读懂半个世纪的故土别离。
基于这样的学情,我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授课逐渐深入,最终落点在思乡情怀的共鸣和升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