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专题17公输《墨子》(测)(基础版,教师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专题17公输《墨子》(测)(基础版,教师版)
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专题17公输《墨子》(测)(基础版,教师版)

(30分 30分钟)

一、积累与运用(12分)

1.选出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3分)

A.嘶哑.(yǎ)窄.窄(zhǎi)荇.藻(xìng)

B.犀.兕(xī)鼋.鼍(yuán)诎.(qū)

C.一箪.食(dān)慰藉.(jí)不屑.(xiè)

D.黝.(yǒu)黑绯.(fēi)红恐吓.(hè)

【答案】C

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能力层级为识记A。

2.下列各组词语中无误的一项是()(3分)

A、短褐推崇心旷神怡意想天开

B、踌躇媲美谈笑风声张皇失措

C、狡黠阴霾广袤无垠应接不暇

D、和煦缜密人才倍出眼花缭乱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的词语辨析能力,考查等级为A。需要学生在平时多读课文,多积累词语,多查工具书,注意形近字、易错字。A项:异.想天开B项:谈笑风生.D项:人才辈.出考点: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能力层级为识记A。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只要你用心品味汉字,认读汉字,就一定会发现她的神奇魅力。

B、我们要养成爱读书,特别是读经典读名著,让书香满园成为潜江教育的特色。

C、阅读和写作是密不可分的。是否多阅读,是提高一个人作文技能的途径之一。

D、每年的植树节活动,旨在激发人们爱林造林的热情,提高人们对森林爱护的认识,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常见的语病类型的分析,常见的语病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

成分残缺、成分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A属于语序不当,先认读,再品味。B成分残缺,在“爱读书”后,加“的习惯”C搭配不当,把“是否”去掉。要求学生多读课文,养成熟练地语感。识记常见的语病类型。

考点:辨析或修改病句。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3分)

A.《陈涉世家》—《史记》—司马迁—西汉人

B.《夜》—诗歌—叶赛宁—前苏联诗人

C.《唐雎不辱使命》—《战国策》—刘向—西汉末年人

D.《公输》—《墨子》——墨翟—春秋战国之际人

【答案】B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二、阅读文言文《公输》一文选段,回答问题(18分)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

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谓无雉兔鲋鱼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楠豫章,宋无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4分

①请说之()②不可谓知类()③方五千里()④为与此同类()

【答案】①请允许我;②事理;③方圆;④类别。

【解析】试题分析:注意“请”的意思:请允许我。对文言实词的理解,一定要结合句子意思,平时要注意积累整理,古今意思差别较大的,更要注意识别。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6分

①宋何罪之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宋国有什么罪过呢?②这好像是华丽的车子和破车子相比。

墨子的美学思想

墨子的美学思想 先秦是中国美学的奠定时期,儒道两家美学对立又互补,影响中国美学几千年。在这美学空前繁荣的舞台上,生于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墨子,以“求天下之利”为目标,提出了“非乐”的审美主张,代表了小生产者利益。这是先秦音乐美学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观点,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 “美”这个概念在墨子那里有着复杂的内涵,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识。 (一)美的本质 墨子是在他所谓“非以其名,以其取因为”的“取实予名”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来看待“美”的本质问题的。他认为客观上存在着“美”之实,然后才有所谓“美”之名。如说:“有文实也,而后谓自;无文实也,则无谓也。不若敷与美,谓是,则是固美也;谓也(他),则是非美,无谓则报也。”(《墨子·经说下》)这是说,譬如花,我们称花为美,因为花固美,即实有其美,如果花本身就无有其美,我们就不能称花为美,而应该称它为别的什么。这也就是取事物的美之实,予以“美”之名。无“美”的客观存在,也就没有“美”的概念。由此可见,墨子是把“美”看作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从审美客体的角度来把握美,这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同时,墨子认为人是具有审美能力的,能够认识美与不美,能通过自身的感官对审美对象做出美与不美的判断,“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墨子·非乐上》)。如果我们不过于苛求我

们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的话,那么,墨子对美的这种认识无疑是深刻的。(二)美的含义 关于美的具体内容和含义,《墨子》文本中并没有做具体的规定和说明。但通过对《墨子》文本的考察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墨子的“美”是从伦理学和美学意义上使用的。从伦理学意义上,墨子认为“美”即是“善”,所以,我们称墨子伦理学意义上的“美”为“善美”。例如《墨子·尚贤上》:“美章而恶不生”。《墨子·经上》称:“誉,明美也,??诽,明恶也。”这里所谓“美恶”也就是“善恶”。从美学意义上,墨子认为,“美”指事物的外在形式或事物形象的美丽、美观、漂亮。例如《墨子·亲士》说:“西施之沉,其美也”。“君子服美则益敬,小人服美则益骄”(孙诒让《墨子闲话·墨子佚文》)“衣服不美,身体从容丑赢,不足观也。”(《墨子·非乐上》)“面目佼好者,此非可学(而)能者也。”(《墨子·尚贤中》)这里的“美”都是指事物形貌或形式的美观,它与“青黄刻镂之饰”(《墨子·亲士》)的“饰”具有直接相关的意义和作用。 可见,在墨子那里,善“美”是伦理学范畴,饰“美”则属于美学范畴。墨子是如何处理饰“美”与善“美”的关系的呢?如果说孔子能够把二者联系起来看待,那么,墨子在很大程度上有把二者对立起来看待的倾向。由于墨子主张尚“用”而不尚“文”,同时又提倡“节用”,他自然会比较看中作为“善”的“美”,而相对轻视作为“饰”的“美”。墨子认为“美”的文饰对于社会生活没有什么好处,并加以否定和反对。墨子认为人们生活所需要的东西,如宫室、衣服、

浅论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和”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涵义,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 内容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涵义,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 关键词: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审美意识“和” 中国传统音乐绵延几千年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它是一定音乐思想特殊本质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思想意识的结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维习惯,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中华民族的传统思维习惯,决定了中国古代先哲奉行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思维方式,将矛盾双方作为一种内在的和谐,即中华文化传统“和”的精神。“和”是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与精神在美学领域里的集中体现,贯穿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核心思想。作为一种审美品格,“和”构成了传统音乐特有的气质和艺术魅力。“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种涵义,不同的时代,社会对其有不同的解释。笔者将古代不同时期对音乐思想“和”的阐释作一梳理和简要述介。 “和”概念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和同之辩”的论争。《国语·郑语》载:“夫和实生物,同则不断,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这里说明了在听觉感知上,只有不同的乐音组织相配才能生产美的音乐,相异的音乐组合在一起就能产生好听的音乐。这是从音乐审美的角度对“和实生物”规律的体验和理解。 春秋时期晏婴是一位大政治家、思想家,他对音乐有精辟的见解,曾说:“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将音乐各种特征的“相成”“相济”都归属到音乐审美的和谐统一之中。晏婴在谈音乐诸要素之间的谐和时,并没有忽视音声与人心的谐和关系。“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只有“和”的音乐才能使君子听了产生心平气和的感情。 先秦时期儒家学派倡导礼乐思想,对音乐所看重的主要是它的社会教化作用。他们对“韶”一类的雅乐推崇备至,认为“中和”的音乐是最能移风易俗具有教化作用的,讲究借中和的音乐修身养性。孔子认为思想的审美朴素之美,简朴之美,含蓄之美,是自然与人心的交融,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他认为,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态度及其表现是中正平和的,也应当是适度的,有节制的,这同他的“中庸”哲学思想是一致的。 道家倡导“天地之和”的思想。老子崇尚朴素自然,追求平和;庄子认为主客体和谐产生美感,以内心纯朴自然性情的复归作为乐的实现,用乐调调和阶级矛盾,追求人类平衡,认为合乎其理想社会的乐,是具有自然无为,平和恬淡属性的“乐”。

墨子·非攻教案

墨子·非攻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文知识,了解墨子的生平及《墨子》的思想内容。 2、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认识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反对侵略,热爱和平,尽自己所能为和平作贡献。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育知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2.理清行文思路,理解本文的思想内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大家对战争的看法来导入新课,即墨子的《非攻》 (二)解题 非: 责难,非难。 非公:谴责攻打别国的侵略战争 (三)检查预习:了解作家作品(生活的年代、政治主张、墨子其人) 1、课前我们都预习了课文,并查找了有关墨子的资料,谁来从这样几个方面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墨子呢?(为了考察学生的文学常识积累能力,因此) 检查预习: *墨子简介(生活的年代、政治主张、墨子其人) 生活年代:所处的时代,各诸侯国掠夺性的战争频繁不已,严重破坏了生产。墨子希望解除劳苦大众的苦难。 政治主张:墨子主张“兼爱”和“非攻”。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也就是主张人们要无差别地爱一切人。这就是兼爱。墨子反对一切弱肉强食的兼并战争,反对大国进攻小国,这就是“非攻”。 墨子其人:墨子,名翟,相传是鲁国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也是先秦诸子中唯一的自然科学家。墨子主张人要过简朴的生活,不要奢侈浪费。 如果大家要了解更多关于墨子的资料,在这里我给大家一个网址,有兴趣的同学下去以后自己查阅。 (四)、整体感知,朗读全文。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疏通词语障碍,把握朗读节奏。(学法指导:文言文四步阅读法。一读,找生字,读准音;二读,断句子,明节奏;三读,看注释,通文意;四读,品语言,悟意蕴。)(为了提高学生的文言文朗读能力,增强文言文的断句水平,特设此环节)

嵇康《声无哀乐论》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兰台世界2012·9月下旬 嵇康为我国魏晋时期非常有名的音乐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同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一道被世人称作“竹林七贤”,其中嵇康和阮籍的成就最高。嵇康所处的社会动荡不安,司马集团和曹氏集团争夺政权而进行异常激烈的斗争,民不聊生。文士们不但不能施展自身的才华,而且担忧自己的观点影响性命安全。因此他们大都“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嵇康更是推崇老庄哲学尤其是老庄崇尚自然的论点,以此表明自己不愿出仕,同时也表达自己不愿与司马集团合作的政治态度。他从虚无缥缈的境界中寻找精神寄托,用饮酒、佯狂等方式来排遣苦闷的心情。作为魏晋名士,嵇康酷爱音乐,擅长弹奏古琴,尤其以弹《广陵散》这首绝唱而著名。同时,他还擅长创作。其作品《长清》、《短清》、《长侧》、《短侧》被称为“嵇氏四弄”,与蔡邕创作的“蔡氏五弄”被一起称为“九弄”,是我国古代音乐史上的一组著名的琴曲。在音乐美学方面,嵇康及其作品也是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除了《琴赋》,他还著有《声无哀乐论》,该文集中体现了其音乐美学方面的思想。 一、《声无哀乐论》产生的背景 在嵇康所处的魏晋时期,虽然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比较混乱的时代,但是这一时期的思想却是异常活跃。这一时期无论是对我国的思想史还是对美学史以及艺术史来说,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代。在这一时代,很多具有美学意义的作品被创作出来,比如刘勰的《文心雕龙》以及本文谈到的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它们不仅在当时具有美学价值,在中国的整个美学发展史上都占据重要的地位。当时道教和佛教、老庄和刑名的学说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并改变了儒家学说独统天下的情况,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争鸣。在这些不同思想的碰撞中,玄学慢慢演变成了一种主流。作为一种新的思想,它是在当时特殊的时期运用复古的理论形式将先秦道家表现出来。和之前的儒家学派所强调的中庸和稳定不同的是它更加注重强调思想的变化和运动。在这一时期的文士们从对儒家学派的尊崇转变为对道家思想的推崇。这不仅仅是一种学术上的回归,而是在各种思想的碰撞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学术思想———玄学。这也使得魏晋时期的美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回到了老庄所提倡的美学。至正始时期,士族清谈的局面已转入玄学义理的研究[1]。嵇康相关的音乐美学思想也是孕育并成长于这种玄学思想中,其重要理论代表作品《声无哀乐论》也是这一时期的产物之一。长期以来,《乐记》就被视为传统音乐美学的经典,它在音乐美学理论方面占据统治地位。但当他发现司马集团利用《乐记》作为其政治工具来教化百姓,就公开对“立六经以为准“进行否定和批判,在《声无哀乐论》中表达了自己主要的音乐美学观点,并将其作为对抗《乐记》的旗帜。 二、《声无哀乐论》美学思想探源 总体上说,魏晋时期士人的人格具有双重性。一方面,他们在官场上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理来维护对封建统治的忠诚,在清谈场上他们则是高扬道家的自由和自然人性论的雅士。他们将政治哲学与人生哲学区别得至为明显[2]。 而嵇康所追求的是各方面的超凡脱俗,不愿意向世俗低头。因此,在《声无哀乐论》中他提出了“心之与声,明为二物”的观点,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音乐是没有被赋予社会相关的内容,特别是没有融入人的情感。他认为音乐在美学方面的主要 特点是“和谐”二字,其本源也是来自天地间的“阴”和“阳”二气。对于嵇康所提出的“声无哀乐”这一观点是出自什么地方,在学术界也有各种不同的说法。 国学大师汤用彤说:“阮嗣宗《乐论》曰:‘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性,体万物之生也。’ 中散之义根本与步兵同。综上言之,嵇氏盖托始于名学而终归于道家,其论证本亦用忘言得意之义也。”[3] 由此可见,汤用彤认为嵇康的 《声无哀乐论》完全出自道家。在音乐理论家杨荫浏看来,嵇康这一 论点是来源于儒家学派而非来自于道家思想。他在自己的巨著《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中从《乐记》里面找出“大乐与天地同和”等证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而古代音乐研究专家吴毓清则认为,杨荫浏先生的观点有一定的道理,但是要想探究“声无哀乐”这一思想的历史源头,应该是比儒家学派的创立和《乐记》在时间上都要早很多。《吕氏春秋》、《左传》、《国语》等几部古籍都是保存了我国上古时期的音乐思想记载。在这一类古籍的众多记录中可以看出,在我国的上古时期,先民们最早开始对音乐的了解和认识就是在于它的自然属性,而不会去了解和探究它的社会属性。先民们在当时就是把音乐的自然属性叫做“风”和“气”。当然,上古时期的很多音乐往往和神话故事、宗教性的仪式等相联系,形成了音乐和宗教紧密联系起来的自然和谐音乐观[4], 这就是早期的礼乐思想,后面《吕氏春秋》等作品将其部分吸纳并结合当时背景做了一定的加工润饰。因此就有了《吕氏春秋·大乐》中的“声出于和,和生于适,先王定乐,由此而生。……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以及“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从这些内容可以看出,里面没有关于音乐的社会属性,也没有人的情感成分,有的只是“天”和“地”,“阴”和“阳”。因此如果真的要探究嵇康“声无哀乐”的历史渊源,应该说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所表达的音乐美学思想,可以说是他对上古时期音乐观点的一种回归。 三、《声无哀乐论》美学思想的历史意义 从先秦时期到汉朝,儒家学派的音乐观念就在音乐美学思想方面占据了统治地位。尤其是到了汉朝,董仲舒更是向汉武帝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长期以来,在音乐方面,《乐记》作为先秦儒学的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强调音乐与政治、音乐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被统治阶级用来为文治武功服务。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提出的观点 嵇康为我国魏晋时期著名音乐家和文学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思想家。他同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一道被世人称作“竹林七贤”,其中嵇康和阮籍的成就最高。其所著《声无哀乐论》集中体现了其音乐美学方面的思想。 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思想 嵇康《声无哀乐论》中的音乐美学思想 □ 湖北师范学院张骥 摘要关键词文博考古 WENBOKAOGU 92

浅谈墨子的文艺思想(一)

浅谈墨子的文艺思想(一) 【摘要】:传统的观点认为,墨子与老子一样,都对文艺持否定、排斥的态度。《荀子》书中“墨子蔽于用而不知文”1]的论调,则道出了墨子文学思想的实用性和功利性。这显然与孔子所提倡的文章宜“文质彬彬”的文学主流思想背道而驰。《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可看作反映墨子言论、思想的主要作品。因此近代对《墨子》一书文艺思想的论调多有偏颇,认为其全面否定美和艺术的社会价值。笔者通过熟读《墨子》一书,认为《墨子》一书拥有丰富的文艺思想,并没有全面否定文学和艺术的存在价值。本文试图从《墨子》一书中墨子对文学的论述来探讨和梳理其文艺思想。 【关键词】:墨子;功利;三表;天治。 我国著名诗人闻一多曾说:“懂得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朝的诗。”2]林继中先生也认为,要体味“作为独特的唐人生活再现之唐诗”,就不能不先了解那“诗一般的唐人生活”3]。这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研究作家的作品,先要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要了解《墨子》一书的文艺思想,就要联系墨子所生活的时代特色。 1、《墨子》产生的社会背景 墨子,名翟,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其生活的年代略晚于孔子。《日知录》中有一段对孔子死后百余年间社会剧变的精彩概括: 自《左传》之终以至此(指周显王三十年),凡一百三十三年,史文阙佚,考古者为之茫昧。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日知录集释》卷十三) 由上可见,墨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奴隶社会建立起来的各种制度已破坏殆尽。各诸侯大国间竞相争霸,连年混战。而诸侯国的统治者们不但不奋发图强、与民休养生息,反而务为耳目之娱乐、穷凶极奢致使民不聊生。《墨子》一书中对此也有所披露: 今王公大人,虽无造为乐器,以为事乎国家,非直掊潦水,折壤坦而为之也,将必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墨子·非乐》) 今天下为政者,其所以寡人之道多。其使民劳,其籍敛厚,民财不足、冻饿死者,不可胜数也。且大人惟毋兴师,以攻伐邻国,久者终年,速者数月,男女久不相见,此所以寡人之道也。与居处不安,饮食不时,作疾病死者,有与侵就橐,攻城野战死者,不可胜数。(《墨子·节用上》) 今王公大人之为葬埋,则异于此。必大棺、中棺,革阓三操,璧玉即具,戈剑、鼎鼓、壶滥、文绣、素练、大鞅万领、舆马、女乐皆具,曰:必捶差通,垄虽凡山陵。此为辍民之事,靡民之财,不可胜计也,其为毋用若此矣。(《墨子·节用下》) 在封建制度发展、生产力大为提高,各诸侯国间割据混战、相互吞并的战国时代,孔子那种以“仁义”治天下的做法,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急需对其进行反思和改造。墨家学说由此应运而生。 2、《墨子》所反映的墨子主要的文艺思想 古代“文艺”一词,与我们现在的文艺概念不同,主要指撰述和写作方面的学问,如《大戴礼记·文王官人》中:“有隐于知理者,有隐于文艺者。”。今天“文艺”一词的含义则更为广泛,不仅指写作,也包括音乐、表演、绘画、装潢装裱等各种文化表现形式。本文是就此义谈墨子的“文艺”思想。 2.1“功利”的文艺价值观。 面对战国时代诸侯混战、民不聊生、阶级矛盾尖锐的社会,墨子主张礼乐文章必须从功利角

儒家、道家、法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儒家、道家、法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本文作者:发论文找360期刊网网址:https://www.360docs.net/doc/0412103642.html,/ 摘要: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在与西方所谓专业音乐体系的对照与比较中,呈现出了鲜明而特有的审美特征。纵观整部美学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音乐发展其问出现过入、道、墨、法、佛、阴阳等诸多美学流派,但大体都被儒道两家所包融、吸收而失却独立存在的价值,儒道两家美学思想从先秦产生至今,始终贯穿音乐发展中。 关键词:传统美学思想儒家道家墨家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善、和 儒家的音乐理论对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给予充分的肯定。孔子认为思想的审美朴素之美,简朴之美,含蓄之美,是自然与人心的交融,主张在音乐审美中保持一种“和”的情感态度。孔子曾评价《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他认为,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态度及其表现是中正平和的,也应当是适度的,有节制的,这同他的“中庸”哲学思想是一致的。荀子认为音乐在动荡年代可以鼓舞前方将士英勇善战,而在和平环境中又能使人们以礼相代。在音乐内容与艺术形式上,儒家的音乐理论把内容的“善”“和”放在第一位,而艺术形式的美,则放在第二位。中国传统的音乐审美以“和”为中心,对我国的音乐家发展有着极深远的影响。儒家的音乐理论还把音乐家艺术看成是一种认识真理的途径。 《乐记》是儒家的音乐家美学思想的代表着作。《乐记》论述了音乐的本源:“凡间之起,由人心也:人心之动,物之使用使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音乐是由间组成,其根源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受到外界事物的激动,“物动心态”,是原始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乐记》提出了自己的音乐美学思想,如书中写道:“是故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行成而先,事成而后。”(《乐情篇》)。就是说,作品的思想内容是主要的,技艺是次要的,品德的修养是首要的,事情的完成是次要的这就给我们一启示:在当代的音乐教学中,专业的音乐人才固然需要但通过音乐教育培养、扩展音乐素质,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更为重要。 孔子认为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是“善”和“美”。凡合于所谓仁德者为善,表现平和中庸者为美,形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音乐审美标准之一。推崇以歌颂舜的文德为内容的《韶》乐为尽善尽美的艺术,把表现武王伐纣的《大武》评为尽善未尽美的艺术。孔子认为音乐家反映人们的痛苦和欢乐情感要有节制,不应该超越中庸之道的论理准则。强调形式与内容要统一,推崇“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的雅乐,不喜热情奔放或具有反抗精神的民间俗乐“郑卫之声”,“恶郑声之乱雅也”,带有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治偏见。 荀子(约公元前313——公元238年)荀子在哲学上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生性的恶习的必须教育才能变善,因为更加强调礼乐教育的重要性,是人的必然需要。他主张音乐从实际出发,并随着时代前进而发展变化,但在音乐思想上仍有崇雅贬俗倾向。 二、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自然、天人合一 道家音乐美学思想自诞生之日起,就与中国的音乐文化揉合到了一起,它的核心是自然、虚静,渴望达到”大音希声“的境界。道家倡导”天地之和“的思想。老子崇尚朴素自然,追求平和;庄子认为主客体和谐产生美感,以内心纯朴自然性情的复归作为乐的实现,用乐调调和阶级矛盾,追求人类平衡,认为合乎

《非攻》教学方案

《非攻》教学方案 Teaching plan of "non attack" 汇报人:JinTai College

《非攻》教学方案 前言:公务文书是法定机关与组织在公务活动中,按照特定的体式、经过一定的处理程序形成和使用的书面材料,又称公务文件。本文档根据公文写作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翻译课文,理解墨子的“非攻”思想。 (2)学习体会墨子文章层层推理,逻辑性强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加强诵读,整体感知,相互探究,把握主旨。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理解墨子“非攻”的思想并思考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树立和平意识。 【教学重点】 1、依据课文内容,掌握断句的技巧。 2、理解墨子“非攻”的政治主张。

【教学难点】解读墨子“非攻”的现实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盛况。其中有影响的是墨、儒、道、法四大家。他们纷纷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中有一个人主张“兼爱”、“非攻”,希望人们互助互爱,反对不义战争,他就是墨子。 二、作家简况(学生结合资料介绍) 1.作家简况:墨子,名翟,战国时鲁国人(或说宋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今存《墨子》一书,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思想核心:兼爱、非攻、尚贤 2、非攻:非,指责。指责攻打别国的.侵略战争。 三、古文断句标点与古文阅读理解是相辅相承的:正确理解古文,是断句标点的基础,反过来断句标点不正确,古文理解必定会受影响,给大家举个例子:(学生讨论如何给这个句子断句)

2017白居易的美学思想.doc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白居易的美学思想 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诗歌”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以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上下交和、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乐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的抒情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唐诗也一样,李白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李、杜尚且如此,更不用说别的诗人了。 白居易批评的主旨是反对诗歌创作脱离社会生活的倾向,这是正确的。但是他要求每一首诗都要有政教美刺的寄托,否则就一概加以排斥,就有点太偏激了。 1.从第一自然段看,白居易对诗歌的主张有哪些?请写出两点,每点不超过30个字。2.“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中的“核心”指什么? 答:核心是指(不超过10个字) 3.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美学思想新潮流对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写定出两点,总计不超过45个字。 4.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A.白居易认为“诗言志”是诗歌的本质,这种本质决定诗歌能发挥“补察时政”、“泄 导人情”的作用。 B.白居易认为没有政教美刺寄托的诗歌都不是现实主义的诗歌。 C.白居易认为唐代李白、杜甫的许多诗和梁、陈的诗一样,嘲风雪、弄花草,所以被 他砍得所剩无几。 D.白居易对魏晋南北朝以来的诗歌理论尤其是梁、陈的诗歌理论持否定的态度。 E.白居易的诗歌美学思杨有许多合理因素,但是也有偏激之处。 [ ][ ] 附:答案及简析 (二)1.①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发挥“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②诗歌“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是由“诗言志”的本质决定的。 2.儒家传统美学思想(观点) 3.①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②认为统治者应允许并鼓励老百姓抒发喜怒哀乐之情,利于巩固封建统治。 4.C、D(对照原文可作判断)

对墨子的理解与认识

对墨子的理解与认识 姓名:吴学习 班级:环境科学1201 学号:201231202034 墨子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十项,并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学并称“显学”。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 春秋战国形成的儒、墨、道、法等几大思想体系中,最具影响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仍在规范着我们的现实人伦秩序的当首推儒家,其进退自如的人生态度最让知识阶层推崇的当首推道家,但最独立特行且最具广泛的当代价值的则首推墨家。尽管我对对墨子的了解有限,但墨子的思想至今受用,熠熠生辉,足以看出他超人的智慧和能力。 接下来本人要就墨子的著作谈谈墨子的思想及其对现代人的启示。 1、首先,墨子教会我们管理国家的的方式:兼爱非攻。兼爱便必须非攻,非攻即反对攻战,即“大不攻小也,强不侮弱也,众不贼寡也,诈不欺愚也,贵不傲贱也,富不骄贫也,壮不夺老也。是以天下庶国,莫以水火毒药兵刃以相害也”。当然,非攻并不等

于非战,而是反对侵略战争,很注重自卫战争。自卫是反侵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不自卫就会等于不反侵略。兼爱是大到国家之间要兼相爱交相利,小到人与人之间也要兼相爱交相利。而非攻则主要表现在国与国之间。只有兼爱才能做到非攻,也只有非攻才能保证兼爱。他教导我们国家要以人民利益为重,不但国家之间要相互友好,互利共赢,人民之间也是这样。要既反对侵略战争,又以身作则,爱好和平。 2、墨子也很注重培养贤才,统一思想。这在当时是很大的进步。我们都知道,科举制在隋唐时期才正式形成。而在春秋时期墨子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是难得的。尚贤是主张突破贵族世袭制度,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反映了小生产者对政治上平等权利的要求。尚同则认为国家的职能在于统一全国思想。他教导我们国家领导人要注重培养人才,人才强国。事实上,我国早在80年代就已经展开“科教兴国战略”及“211工程”,这充分吸收了墨子的思想。对于统一思想,对当代又有新的理解,就是在保证正确的思想方向的前提下,允许思想解放,百家争鸣。这是对墨子思想的批判继承与发展。 3、墨子也很早教导我们要节俭。节用、节葬等。他要求人们要节约,教育人们切勿浪费奢侈。这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勤俭节约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是对墨子积极思想的继承。 4、墨子认为非命,就是认为人的生活不能由命运掌控,而

墨家美学思想

前言 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在与西方所谓专业音乐体系的对照与比较中,呈现出了鲜明而特有的审美特征。纵观整部美学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音乐发展其问出现过入、道、墨、法、佛、阴阳等诸多美学流派,但大体都被儒道两家所包融、吸收而失却独立存在的价值,儒道两家美学思想从先秦产生至今,始终贯穿音乐发展中。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是一个有巨大影响的学派。 名词解释“ 天志明鬼 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墨子宗教哲学中的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学中的一大亮点。T-T 尚同尚贤 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节用节葬 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久丧厚葬无益于社会。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三代圣王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非攻教案

非攻鲁迅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墨家思想及其精神风貌。 2.从“墨子”的形象中认识鲁迅从“立人”到“立国”的思想。 3.品味鲁迅在塑造“墨子”这一形象时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作品中细致入微的人物刻画,认识分析“墨子”这一形象所体现的精神风貌。难点认识鲁迅创作这一作品的思想动机。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 一、关于墨子及《墨子·公输》: 墨子(约前468一前376)名翟,春秋战国之际鲁国人,曾为宋国大夫,我国古代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者。他主张“兼爱”,反对战争,具有“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轲语)的精神。他的著作有流传至今的《墨子》共五十三篇,其中大半是他的弟子所记述的。 上古时代,墨子与孔子享有同样的盛名,墨学的影响不亚于孔学。借用冯友兰的话说:孔子是文雅的君子,墨子则是战斗的传教士。墨子是孔子的第一个反对者,他针对儒家的无鬼神、厚葬久丧、重礼乐、信天命等观点,提出明鬼、节葬、非乐、非命等主张。同时,墨子也是一个极热心救世的人,他看到当时各国征战带来的惨祸,心中不忍,所以提倡非攻、兼爱,他不崇尚空谈,而是积极地用自己和弟子们的实践行动来推行自己的主张,于是有了墨子说服楚王和公输般放弃攻宋的故事。 墨家的行为方式和精神风貌有以下特征:第一,墨家不仅是一个学派,而且是一个注重实践、纪律严格的武装集团,故文献典籍中的墨者,都具有极高尚的理想,又能身体力行之。第二,墨家虽具有某种宗教的意味,却充满如何通过“力事”来体现内在修养的教诲。第三,墨家特别强调源于信仰的人的精神意志力量。而这些思想和精神风貌在文中都有体现。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愿藉子杀之。”公输盘不悦。子墨子曰:“请献十金。”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公输盘服。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公输盘曰:“诺。” 子墨子见王,曰:“今有人于此,舍其文轩,邻有敝舆而欲窃之;舍其锦绣,邻有短褐,而欲窃之;舍其粱肉,邻有穅糟,而欲窃之。此为何若人?”王曰:“必为有窃疾矣。”子墨子曰:“荆之地,方五千里,宋之地,方五百里,”此犹文轩之与敝舆也;荆有云梦,犀兕麋鹿满之,江汉之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宋所为无雉兔狐狸者也,此犹粱肉之与糠糟也;荆有长松、文梓、楩、枬、豫章,宋元长木,此犹锦绣之与短褐也。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臣见大王之必伤义而不得。”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围有余。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子墨子归,过宋,天雨,庇其闾中,守闾者不内也。故曰:“治于神者,众人不知其功,争于明者,众人知之。”

佛教音乐美学思想初探

佛教音乐美学思想初探 作者: 苗建华 中国中央音乐学院苗建华 佛教东传,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佛教音乐对中国传统音乐的渗透也颇为深巨,既表现在各种佛事中运用的呗攒、佛曲丰富了传统音乐的内容,又体现在吸收传统音乐基础上产生了诸如变文等多种新音乐形式。晋代之后,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佛教经文的翻译与编纂之风非常盛行,出现了众多的汉译佛经和佛学著作,也产生了成实、三论、地论、毗昙、楞伽等多家佛教学派。佛教历来重视用音乐“宣唱法理,开导众心”,提倡音乐在服务佛教教义中的作用,所以佛经与佛学文献大多涉及音乐,阐述了佛教对音乐的诸种看法。 对现存佛经与佛学著作中的音乐文献史料进行分析研究,[1]可发现佛教音乐美学思想具备如下特征。 一、视因缘生法,音声虚空,肯定无声之乐 《中论》所云:“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此文有两义:认为一切世间万物皆待缘而生而起,没有独立的实体存在,即“诸法从缘生,是法缘及尽,我师大圣王,是义如是说”(《大智度论》卷18);倡导法空,视有为无,视生为灭,所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杂阿含经》卷12)。既然如此,要追求无声无形、不生不灭,要看破名色关,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佛教的这些思想在音乐美学领域的体现,表现在认为音乐和万物一样,也因缘所生;音乐的真实即虚无,所以音乐无所谓真实与否。大量的佛经对此有所记载,如《宗镜录》卷3云: 见性无由得发,五根亦然,皆仗缘起。斯则缘会而生,缘散而灭。无自 主宰,毕竟性空。如《楞伽经》偈云:“心为工技儿,意如和技者。五识为伴 侣,妄想观技众。”如歌舞立技之人,随他拍转。拍缓则步缓,拍急则步急。 五根亦如是。但随意转……取诸乐器,于戏场地作种种戏。心之技儿亦复 如是,种种业化,以为衣服。戏场地者,谓五道地,种种装饰,种种因缘,种 种乐器。谓自境界技儿戏者,生死戏也。心为技儿种种戏者,无始无终,长 生死也。 《杂阿含经》卷43云: 如此之琴,有众多种具,谓有柄、有槽、有丽、有弦、有皮。巧方便人弹 之,得众具因缘乃成音声,非不得众具而有音声。前所闻声,久已过去,转 亦尽灭,不可持来……若色受想思欲,知此诸法无常有为,心因缘生而便说 言。 《父子合集经》卷10有诗对此形象地描述: 又如箜篌出妙声,彼声本无有自性。 智者观蕴理如然,知蕴自性不可得。 又如吹贝发大声,推其响自何所得。 彼声自性本来空,佛了诸法亦如是。 又如击鼓所出声,能令闻者生忻悦。 彼之音响本来空,如来证法亦如是。 “佛种从缘起”,《道行般若经》卷10举箜篌、吹箫两则实例,说明音乐乃因缘而生:箜篌不以一事成,有木、有柱、有弦不能生音,需要有人摇手鼓之;吹箫亦然,箫者以竹为

《白居易的美学观点》阅读过程

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 《白居易的美学观点》阅读过程 1.白居易继承儒家传统美学思想,强调诗歌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发挥“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诗歌所以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即“诗言志”这个命题。所谓“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所谓“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概括起来,也还是“诗言志”这三个字。正是诗歌的这种本质,决定了它可以普遍地感动人心,同时也决定了通过它可见国风之盛衰,闻王政之得失,知人情之哀乐,从而收到“补察时政”“泻导人情”、上下交合、内外胥悦的社会效果。 2.白居易这种思想的核心,显然是以《礼记》和《毛诗大序》为代表的儒家传统观点。但是,白居易终究生活在唐代,而不是生活在先秦和汉代。魏晋南北朝以来美学思想发展的新潮流不可能不对他发生影响。他在论证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的作用时,和孔颖达一样突出强调诗歌抒情的特性,这就是时代在他身上打下的烙印。 3.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白居易从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这个大前提出发,引出一个结论,就是统治者应该允许并且鼓励老百姓把心中的喜怒哀乐之情抒发出来的。白居易认为这样做有利于封建统治的巩固,就是他说的“善防川者,决之使导;善理人者,宣之使言”。这是为他的“新乐府运动”提供理论论证,集中体现了他的诗歌美学的现实主义精神。 4.根据诗歌“补察时政”“泻导人情”这个基本思想。白居易对梁、陈以来的诗歌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他说“至于梁、陈间,率不过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是六义尽去矣。”唐诗也一样,李白诗被他砍得只剩下不到十分之一,杜甫的诗歌被他砍得只剩下三四十首。李、杜尚且如此,更

墨子兼爱思想及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墨子兼爱思想及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一、墨子“兼爱”思想的时代背景与基本内涵 墨子出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正值社会转型期,诸侯兼并,战祸不断。在这样一个生产关系变革、政治局势动荡的年代,旧的社会道德体系正逐步瓦解,建构新的社会道德体系更是刻不容缓,并且墨子对于当时贵族阶级的一切生活,抱着彻底反对的态度,因此提出了“非礼”“非乐”等相关主张,并把矛头直指提倡复兴周礼的儒家思想,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墨子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以“兼爱”作为其主张的核心,构建了一套较完整的社会道德和社会政治理论。 生在战国初期的墨子,列强篡杀攻伐之事愈演愈烈,对人民造成的伤害不断加深。对此墨子提出“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查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的确如此,作为墨家思想的领袖。墨子提出“兼相爱,交相利”的主张,即指“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句话很好的说明了人的平等性问题,即人与人之间应平等相待,在这之中,“兼”取代“别”,指平等,而“别”指差别和等级。出于游侠的身份,墨子正是以这种团体“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处事理论为基础,极力扩大这种思想,采用宣扬兼爱学说的做法,呼吁大众平等无差别的对待身边的所有人。 二、墨子“兼爱”思想的实践诉求 “兼爱”思想是否能顺利实行,应该说是墨子“兼爱”理论体系中最具有争议的地方,也是从古至今很多学者予以研究和争辩的核心。 对“兼爱”思想的质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兼爱”涉及到人的道德层面,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战争不止,百姓生活困苦,在这种情况下,几乎所有的人都在为了生存而奔命,反映出的都是人自利自保的天性,对自身的道德要求根本不高,因此“兼爱”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不可能推行。其次,“兼爱”实行需要有贤明君主作为保障。“兼爱”不仅仅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调节,更注重国与国之间关系的维护。这就需要各国有足以贤明的君主来推行“兼爱”的

中国音乐史,超齐全

古代史 (远古夏商) 1、中国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感情说劳动说信号说 摹仿自然说异性求爱说语言扬抑说巫术起源说 2、1986年至1987年,河南舞阳县贾湖村先后出土25支骨笛,由鹤骨制成,距今约8600年至9000年、七孔笛 (周秦时期) 3、佾(yi)指古代乐舞的行列。关于乐队的使用: 周时盛行“金石之声”,编钟等悬挂乐器就是身份与权力的象征!《周礼·春官宗伯》:“正乐县之位,王宫县,诸侯轩县,卿大夫县,士特县,辩其声”县通悬,悬挂之意!王享用的乐器就是四面悬挂,然后依等级顺次为三面、两面、一面。 4、周代得宫廷乐舞包括六代乐舞、小舞、颂乐、雅乐、房中乐、四夷之乐等 六代乐舞简称六乐,从黄帝时期沿袭下来带有史诗性的乐舞:(1)黄帝时的《云门大卷》,简称《云门》云就是黄帝时的图腾;(2)唐尧时的《咸池》,天上的星宿名;(3)虞舜时的《韶》,又名《箫韶》;(4)夏禹时的《大夏》又称《夏籥yue》(5)商汤时的《大濩huo》(6)周朝当代的《大武》。这些乐舞主要用于祭祀天地、山川、祖宗。 5、《诗经》就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6、八音分类法:依乐器制作材料不同把乐器分为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1)金类乐器:钟、铜铃、铜鼓、镈钟、甬钟、钮钟 (2)石类乐器:磬、排箫 (3)土类乐器:陶铃、陶鼓、陶响、陶角、陶镛yong、陶埙 (4)木类乐器:柷zhu、敔yu、木鼓 (5)丝类乐器:有柱:瑟、筝、筑 无柱:琴 (6)革类乐器:贲鼓、应、县鼓、鼍tuo鼓、鼗tao鼓、鞉tao (7)匏类乐器:“匏”即“瓠hu”,主要构成材料,一种葫芦。笙、竽、巢 (8)竹类乐器:箫、篴即笛、篪chi、籥yue、管 7、曾侯乙墓乐器1978年出土,符合“诸侯轩县”的周代等级制度规定。编钟共65件分三层、八组悬于钟架上。 意义: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反映了我国先秦音乐文化的高度发展,其卓绝的铸造工艺、良好的声学性能,显示出先秦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这些乐器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先秦的乐器、乐队编制、乐律、音乐审美提供了珍贵实物。 8、十二律: 十二律名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rui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9、音乐思想 一、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孔子(1)她确立了音乐审美标准就是“尽善尽美” (2)崇雅贬郑 (3)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发展特征之比较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发展特征之比较 摘要: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和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发展都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如果能将中国和西方的音乐美学思想发展特征进行比较,能够从中得出更多的启迪。当代中国音乐美学的学科建设就应该在批判继承前人、充分吸收他国的优秀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 关键词:主体审美标准感性与理性 音乐美学作为一门对音乐进行哲学思考的学问,其发展过程是极其漫长和古老的。从有记载的论著开始深究,我国的音乐美学思想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前三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而西方追溯到公元前八世纪的古希腊时期。诸多思想家、哲学家都结合当时的音乐实践,从不同的角度对音乐进行思考和论述。在音乐的价值和功能、音乐的美感、音乐的内容与形式等方面都提出了有价值的观点,但受到不同文化底蕴和环境的影响,同样是在古老的年代开始发端的美学思想却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特征。 一、中西方音乐美学研究的主体曾经有区别 两千年前,早在我国西周时期,《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中有记载,音乐应为礼以奉之,便强调出音乐必须受制于礼。百家争鸣时期孔子提出移风易俗,莫善于乐,音乐还是被强调于教化、宣传、教育的功用。孔子也曾提出思无邪,讲求音乐的思想感情要合乎礼制,纯正无邪。荀子则在孔子的基础上更加明确地提出礼乐的范畴。两汉时期的《乐记》提出乐者,德之华也,突出强调了音乐与伦理道德的联系,音乐应该表现道德。这在我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是有迹可循的。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对于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是多注重音乐的外部关系,强调音乐与政治的联系,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流是礼乐思想。 西方音乐美学思想都深刻地体现了注重音乐本体研究的特征,并且十分注重将美学思想运用到音乐的创作上来,音乐美学走上了一条更加面向音乐实践的发展道路。古希腊时期,毕达哥拉斯从数的与感情的进化角度,探讨了音乐美的本质,提出了五度相生律。导致了在中世纪时期,认为音程以4度、5度、8度为协和,在奥尔加农里仍以4、5、8度为主,其实是从毕达哥拉斯的音乐美学思想中脱胎而出。18世纪是一个发生了巨大转变的世纪,在18世纪的法国乐坛曾经爆发过三起重大的争论:旋律派和和声派之争、喜歌剧之争、格鲁克歌剧改革之争这三次争论实际上是音乐美学不断完善与提出的表现。争论的重点不是在音乐的外部联系,而是音乐形式与内容之间哪个更为重要。这本身就体现出,西方音乐美学所研究的重点是本体,思想一经产生就会对音乐实践和音乐形式的本体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可以看到,喜歌剧之争之后第一部喜歌剧《乡村卜者》的出现代表活泼清新风格的喜歌剧开始确立自己的形式以及在欣赏者心目中的地位。格鲁克歌剧改革后,出现了一大批的优秀成果,比如《伊菲姬尼在奥里德》等。这些作品表现出内容的严肃性与崇高性,更重要的是增加了音乐与表现内容之间的联系。可见西方的音乐美学研究是立足音乐本体,并且是理论联系实际的。 音乐美学家在阐述理论的过程中,也善于结合音乐作品具体分析,善于观察并致力于解决音乐审美现象中的各种实际问题。特别是到了20世纪后期,西方音乐美学研究更加推崇自上而下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将研究问题的起点放到具体的审美经验和艺术现象上去,回避拒绝任何先人为主的观点。 中国对于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是多注重音乐的外部关系,强调音乐与政治的联系和音乐的社会功能。西方音乐美学主要研究音乐本身发展的问题,以音乐的内容和形式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并且研究方法上也颇为不同,音乐以分析作品研究音响为主,这种态度对于音乐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