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美学思想
“器完而不饰”——论古代造物活动中的实用美学思想

16(上)2018.11“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1],这句话出自我国第一部工艺造物专著《考工记》。
所谓“天时、地气、材美、工巧”是指在造物活动中所要遵循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体现了传统的工艺美学观。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有了对造物活动的审美意识,这与当时社会思潮的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局面密切相关。
先秦时期的美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历史性意义,而其中的实用美学观不仅深刻揭示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而且对后世也产生重要影响,如在明末文震亨的《长物志》、李渔的《闲情偶寄》等著作中都能够寻找到实用美学思想的传承与应用。
一、古代实用美学思想(一)“器完而不饰”“器完而不饰”一语出自于《淮南子·齐俗训》:“治国之道,上无苛令,官无烦治,士无伪行,工无淫巧,其事经而不扰,其器完而不饰。
”[2]这里的“器完而不饰”是指器物功能完好,不加多余无谓的修饰,强调的是一种以实用功能为主的审美观。
关于传统造物活动中的实用美学,最早可以追溯至先秦时期,正如西汉刘安招集其宾客所著的《淮南子》,其中所蕴含的诸多美学思想,有一部分就是继承先秦美学发展而来的。
(二)先秦实用美学思想先秦诸子的美学思想大多是在阐发自己的政论性观点时,涉及到造物设计而产生的,并且提出了几个核心概念,如“道器论”“器用论”“文质论”等,对于这些问题无一不涉及到对于实用审美的讨论,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文质论”所蕴涵的美学思想。
“文质论”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以儒家为代表,如孔子,主张“文质彬彬”;一种是以老庄、墨子、韩非子为代表,主张重质轻文,如老庄的虚无观,主张“天人合一”,墨子主张“先质而后文”,强调实用第一性。
《淮南子》主要继承发展了儒道两家的美学思想,但实用美学的观点则主要受到墨子思想的很大影响。
二、墨子的实用美学思想及其产生的社会背景(一)墨子的实用美学思想墨子是战国初期出身于手工业者的伟大思想家,他的实用主义审美标准是“尚用”,认为器物制作应该满足广大百姓的日常需要,实用功能是首要的。
墨子的礼乐批判及其美育观

墨子的礼乐批判及其美育观墨子对礼乐传统和儒家礼乐教化的批判,大体上是兼顾礼乐的,而对春秋以来的礼乐活动的批判则主要侧重于“乐”即当时社会的审美和艺术活动方面。
这主要通过墨子的“非乐”论集中表现出来,突出地体现出他的礼乐教化观的功利主义特征。
《墨子·非乐上》载: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即止。
且夫仁者之为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
”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刍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
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
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这是墨子“非乐”论的总纲。
从中可以看出:一,墨子之所谓“为乐非也”之“乐”并非限于音乐,它不仅包括“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而且包括“刻镂华文章之色”、“刍豢煎炙之味”、“高台厚榭邃野之居”,大体涵盖了诗歌、音乐、舞蹈、建筑、雕刻等审美和艺术活动。
因而,墨子“非乐”也就是对审美和艺术活动的否定;二,对于音乐、雕刻、美味、建筑等,墨子是“耳知其乐”、“目知其美”、“口知其甘”、“身知其安”的,也就是说他承认美和艺术的存在,也认识到美和艺术具有给人以审美愉悦的价值,墨子“非乐”并非是因为美和艺术所具有的审美价值而否定之;三,墨子之“非乐”是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为原则的,是以是否“利人”为标准的,他之所以“非乐”,是因为对审美和艺术的追求将会“亏夺民衣食之财”。
可见,墨子的“非乐”论的关键主要集中在审美和艺术与现实的社会功利的关系上。
《公孟》篇载:“子墨子曰问于儒者:“何故为乐?”曰:“乐以为乐也。
”子墨子曰:“子未我应也。
今我问曰:何故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墨子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墨子中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墨子(约前480—前420) 名翟,鲁国人。
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政治家。
出身于手工业者,做过宋国大夫。
《墨子》一书为墨子后学所著,记述了墨子一生主要思想活动。
墨子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非乐”,即否定艺术的社会价值。
但对墨子的这种观点必须做具体分析。
首先墨子的“非乐”是以肯定艺术的美感作用为前提的:“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也;非以刻镂、文章之色,以为不美也;非以刍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
”就是说,墨子是承认音乐之乐、文章之色,这些审美活动中的基本事实的。
其次,墨子所处的时代,战乱频仍,灾祸迭起,他站在小生者狭隘的功利主义的角度,从“兼爱”的观点出发,希望仁人君子们应该把精力、时间用在兴利除弊,消除祸患的事业上,而不应该沉湎于丝竹管弦之乐。
墨子的美学观点包含着肯定和否定的矛盾,重心是落在否定审美和艺术活动上。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墨子从乐器制造、演奏和欣赏三个方面去陈述“非乐”的理由。
为制造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类的乐器,统治者必将“厚措敛乎万民”,劳民伤财,有害无利。
而演奏和欣赏艺术的活动,将造成男人废弃耕稼树艺,女人废弃纺绩织纴之事。
“君子”不思国事,“ *** ”忘掉本分,使国家乱而社稷危,菽粟不足,布��不兴,归结一点是:审美和艺术活动是“亏夺民之衣食之财”,因此“仁者不为也”。
墨子“非乐”观点的形成,有特定的思想文化环境的影响,也是他本人世界观的必然。
历史的前进是个矛盾的运动,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动荡、大分化的时期,虽然还保留着奴隶制的残暴和非人道,但比之茹毛饮血的原始氏族社会毕竟是个进步。
墨子看到贫富悬殊所造成的人间的苦难,但却无法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看到统治者沉迷声色之乐,民不聊生的事实,却把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归结为审美和艺术活动的本身。
墨子音乐美学思想的总结

墨子音乐美学思想的总结墨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学者和教育家,他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子音乐美学思想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音乐的功能、音乐的价值和音乐的创作艺术等方面,今天我将对其进行总结。
首先,墨子强调音乐的实用功能。
他认为音乐是一种能够调节情绪和情感的重要媒介,具有舒缓压力、宣泄情感、调和人际关系等作用。
墨子在《墨子·非乐下》中写道:“音乐盛世,荣华自得;音乐衰世,慰伤养病。
”他认为音乐可以成为人们生活的一种必需品,是舒缓心灵的良方。
其次,墨子对音乐的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他认为音乐对于个体和社会都具有教育意义。
个体方面,音乐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社会方面,音乐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增进社会的和谐与融洽。
墨子在《墨子·非乐上》中写道:“教民以德乐,不处乐则善因以使民。
”他认为音乐可以通过教育和启发人们的道德感和美感,对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墨子对音乐的创作艺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他认为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应该注重创作的审美效果和艺术价值。
墨子在《墨子·非乐中》中写道:“故音响质直而不曲巧,高谈足以清听,不杂而不彰。
”他认为音乐应该追求简单、直接的美感表达,不能过于繁琐和华丽,以免分散听众的注意力。
另外,墨子还强调了音乐与道德的关系。
他认为音乐不仅应该具有艺术性,更重要的是要具备无害的道德品质。
在《墨子·非乐下》中,他写道:“是以乐正德而不可乱,般其人而不可恶也。
”他主张音乐创作应该遵循道德规范,不得滥用音乐的力量,不能为了追求艺术而牺牲伦理。
总之,墨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强调了音乐的实用功能、价值和创作艺术,同时也强调了音乐与道德的密切关系。
他将音乐视为一种能够调节情绪、教育人们道德和美感的重要艺术形式,对于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墨子的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对后世的音乐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墨家美学思想

前言中国传统音乐源远流长,包含诸多审美品格,其美学思想博大丰富。
丰富的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的形成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体系在与西方所谓专业音乐体系的对照与比较中,呈现出了鲜明而特有的审美特征。
纵观整部美学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音乐发展其问出现过入、道、墨、法、佛、阴阳等诸多美学流派,但大体都被儒道两家所包融、吸收而失却独立存在的价值,儒道两家美学思想从先秦产生至今,始终贯穿音乐发展中。
在先秦诸子中,墨家是一个有巨大影响的学派。
名词解释“天志明鬼宣扬天志鬼神是墨子思想的一大特点。
墨子认为天之有志——兼爱天下之百姓。
因“人不分幼长贵贱,皆天之臣也”,"天之爱民之厚",君主若违天意就要受天之罚,反之,则会得天之赏。
墨子不仅坚信鬼神其有,而且尤其认为它们对于人间君主或贵族会赏善罚暴。
墨子宗教哲学中的天赋人权与制约君主的思想,是墨子哲学中的一大亮点。
T-T尚同尚贤尚同是要求百姓与天子皆上同于天志,上下一心,实行义政。
尚贤则包括选举贤者为官吏,选举贤者为天子国君。
墨子认为,国君必须选举国中贤者,而百姓理应在公共行政上对国君有所服从。
墨子要求上面了解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赏善罚暴。
墨子要求君上能尚贤使能,即任用贤者而废抑不肖者。
墨子把尚贤看得很重,以为是政事之本。
他特别反对君主用骨肉之亲,对于贤者则不拘出身,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主张。
节用节葬节用是墨家非常强调的一种观点,他们抨击君主、贵族的奢侈浪费,尤其反对儒家看重的久丧厚葬之俗,认为久丧厚葬无益于社会。
认为君主、贵族都应象古代三代圣王一样,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
墨子要求墨者在这方面也能身体力行。
非命墨子反对儒家所说的“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认为这种说法“繁饰有命以叫众愚朴之人”墨子看到这种思想对人的创造力的消磨与损伤,所以提出非命。
墨子的“非乐”思想墨子“非乐”思想的局限性分析。
4墨子美学思想要义

小结
墨子思想朴真而富于感染力。虽多有机辩,但常为生命之天 趣所充盈。 墨子是中国功利主义美学思想的奠基者。
二、“非乐”
1、“非乐”思想的具体表述 2、“非乐”思想的论证层次 3、以“利”作为“非乐”的立论根据
1、“非乐”思想的具体表述
子墨子言曰:“仁之事者,必务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将以为法乎天下,利人乎即为,不利人乎止。且夫仁者之为 天下度也,非为其目之所美,耳之所乐,口之所甘,身体之 所安,以此亏夺民衣食之财,仁者弗为也。”是故子墨子之 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为不乐 也;非以刻镂华(“华”,一本无此字)文章之色,以为不 美也;非以刍豢煎炙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榭、 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 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 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墨
“墨子大巧”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 墨子为木鸢(yuan,平声,老鹰),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 弟子曰:“先生之巧,至能使木鸢飞。” 墨子曰:“不如为车輗(ni,二声,古代大车辕端与横木相接 的关键)者巧也,用咫尺之木,不费一朝之事,而引三十石 之任,致远力多,久于岁数。今我为鸢,三年成,飞一日而 败。” 惠子闻之曰:“墨子大巧,巧为輗,拙为鸢。”
“贵义”的故事
有一次,墨子到齐国游览,顺便拜访一位老朋友。这位朋友 见墨子风尘仆仆的样子就说:老朋友啊,当今天下已经没有 人把“义”当作一回事了,唯独你还在那里为了“义”苦苦 奔波,我看你还是算了吧。墨子回答说:你说的这种情形, 就像是有十个人要吃饭,九个人闲着不干活,只有一个人在 那里耕作,吃饭的人多,干活的人少,想想看,那个干活的 人难道不应该更勤苦地干吗?他要是也不干了,这么多人到 哪里去找饭吃呢?当今天下没有什么人为“义”操心了,你 应该鼓励我为了“义”继续干下去才对,怎么反倒劝阻我呢?
老子、孔子、墨子、庄子、苟子的美学思想

老子的美学思想:哲学对艺术的影响在于为艺术创作提供特有的认识角度和审美视野。
老子哲学中的“大音希声”、“正反相城”、“返璞归真”等思想为中国的艺术创作开拓了特有的时空观念、思维方式、审美理想和艺术追求,经过历代艺术家们的阐发,铸成了中国古代艺术独特的风格。
孔子的美学思想:“尽善尽美”是孔子美学思想的重要标准,它强调美和善的高度统一。
孔子肯定审美和艺术对于社会人生的重要作用,同时对美又有规定性,那就是美的标准一定要包含道德的因素,美的追求必须与善的目的相一致。
当代中国以儒家文化为思想资源,有其现实基础和积极意义,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儒家美学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庄子的美学思想: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
庄子认为,美的本源在于自然本性,自然之美在于事物朴素、率真的情态。
但基于其万物齐一的哲学思想,庄子所建立的是一种相对主义美丑观。
《庄子》一书中,虽然没有专门阐述艺术问题和美学问题的篇章,对于美的问题,庄子也没有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
但是,庄子往往用许多具体生动的譬喻和寓言故事来阐明他的哲学思想表明他关于美的见解。
墨子的美学思想:墨子,代表小生产者利益,旗帜鲜明地提出 "非乐"思想,在先秦美学思想中独树一帜.一般认为墨子是否定艺术,不言审美的.本文认为墨子在倡导艺术的社会功利维度的同时,也兼容了审美维度.他的美以"用"和"质"为内涵,体现了当时思想家的社会责任感.从墨子"非乐"的背景、实质,及其"美"的涵义两方面论述墨子的美学思想.苟子的美学思想:荀子美学以儒学为基础,博采众长,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他认为审美活动"化性起伪",对人的生成和造就起着关键作用。
他认为"虚一而静"是一种理想的审美心态,其中体现了外在感觉与心灵的贯通,有一种涵咏万物的生命精神。
中国工艺美学思想——浅析墨子的“非乐”思想 王瑾

中国工艺美学思想——浅析墨子的“非乐”思想王瑾墨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代表着平民阶级的利益,同时也是一位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和军事家。
墨子创立了墨家学说,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
墨子不仅在工艺方面有突出贡献,而且在美学思想方面也有巨大成就。
(一)“强本节用”的经济美学思想墨子的经济美学观念是重实用,重节俭,并以此为美。
当时的他凭借一身的才华完全可以置身上层阶级,但他并没有,而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上,对统治阶级奢侈享乐的做法进行了揭露。
他勤俭节约的基本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节用节用是墨家最有代表性、最强调的观点,他们抨击统治阶级的奢侈,极度浪费人力物力,为此,墨子制定了一系列的“节用之法”,把衣、食、住、行限定在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范围之内。
2.非乐墨子的非乐思想,是针对当时君主还在沉迷于歌舞升平的情况下提出的,墨子认为,这个国家对音乐的喜爱超过了对国家的治理,当这些活动影响本职工作时,这项活动就该停止了。
3.节葬他主张不分贵贱,一律用三寸厚的木板做棺材,不要殉葬的物品,反对三年之久的丧制。
(二)“尚同尚贤”的社会美学思想“尚同”就是“上行下效”,这样,如果君主是个明君,那么国泰民安;反之,如果君主是个暴君,则天下大乱。
所以,在墨子看来,要想使一个国家安全、人们幸福,只有保证君主是圣贤,这就是为何要“尚贤”。
其实二者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的。
(三)“言信行果”的行为美学思想与其他前秦的思想家相比,墨子主张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多地注重行动和思想的统一。
他的“做”比孔子的“说”相比,更能解决实际问题,也就更得到人们的百姓的认可。
墨子的美学思想并没有明白地告诉人们怎么去区分美,但在行为上,他做到了言必行,行必果的真诚态度,为人处世上表现出真善美的品质,显现着美学的魅力,值得后世效仿学习。
(四)“兼爱事利”的伦理美学思想墨子的“兼爱”精神,就是要求人们应该相互关爱,站在所有人的立场思考问题,而不是局限于爱自己,现如今这种求大爱舍小爱的精神依旧存在于中华文化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子的美学思想
先秦是中国美学的奠定时期,儒道两家美学对立又互补,影响中国美学几千年。
在这美学空前繁荣的舞台上,生于春秋战国之际的思想家墨子,以“求天下之利”为目标,提出了“非乐”的审美主张,代表了小生产者利益。
这是先秦音乐美学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观点,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
“美”这个概念在墨子那里有着复杂的内涵,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审美意识。
(一)美的本质
墨子是在他所谓“非以其名,以其取因为”的“取实予名”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来看待“美”的本质问题的。
他认为客观上存在着“美”之实,然后才有所谓“美”之名。
如说:“有文实也,而后谓自;无文实也,则无谓也。
不若敷与美,谓是,则是固美也;谓也(他),则是非美,无谓则报也。
”(《墨子·经说下》)这是说,譬如花,我们称花为美,因为花固美,即实有其美,如果花本身就无有其美,我们就不能称花为美,而应该称它为别的什么。
这也就是取事物的美之实,予以“美”之名。
无“美”的客观存在,也就没有“美”的概念。
由此可见,墨子是把“美”看作一种客观存在的东西,从审美客体的角度来把握美,这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美学观点。
同时,墨子认为人是具有审美能力的,能够认识美与不美,能通过自身的感官对审美对象做出美与不美的判断,“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墨子·非乐上》)。
如果我们不过于苛求我
们两千多年前的古人的话,那么,墨子对美的这种认识无疑是深刻的。
(二)美的含义
关于美的具体内容和含义,《墨子》文本中并没有做具体的规定和说明。
但通过对《墨子》文本的考察和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墨子的“美”是从伦理学和美学意义上使用的。
从伦理学意义上,墨子认为“美”即是“善”,所以,我们称墨子伦理学意义上的“美”为“善美”。
例如《墨子·尚贤上》:“美章而恶不生”。
《墨子·经上》称:“誉,明美也,??诽,明恶也。
”这里所谓“美恶”也就是“善恶”。
从美学意义上,墨子认为,“美”指事物的外在形式或事物形象的美丽、美观、漂亮。
例如《墨子·亲士》说:“西施之沉,其美也”。
“君子服美则益敬,小人服美则益骄”(孙诒让《墨子闲话·墨子佚文》)“衣服不美,身体从容丑赢,不足观也。
”(《墨子·非乐上》)“面目佼好者,此非可学(而)能者也。
”(《墨子·尚贤中》)这里的“美”都是指事物形貌或形式的美观,它与“青黄刻镂之饰”(《墨子·亲士》)的“饰”具有直接相关的意义和作用。
可见,在墨子那里,善“美”是伦理学范畴,饰“美”则属于美学范畴。
墨子是如何处理饰“美”与善“美”的关系的呢?如果说孔子能够把二者联系起来看待,那么,墨子在很大程度上有把二者对立起来看待的倾向。
由于墨子主张尚“用”而不尚“文”,同时又提倡“节用”,他自然会比较看中作为“善”的“美”,而相对轻视作为“饰”的“美”。
墨子认为“美”的文饰对于社会生活没有什么好处,并加以否定和反对。
墨子认为人们生活所需要的东西,如宫室、衣服、
舟车等等,不必有锦绣刻镂文采之饰,就是说不必要有“观好”之美,只要求便于使用就行了。
所以墨子说:“圣王作为宫室,便于生,不以为观乐也”,“圣人之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非荣耳目而观愚民也。
”(《墨子·辞过》)因此,“当是之时,坚车良马,不知贵也;刻镂文采,不知喜也。
”正是由于古代圣王重使用而不重华丽的装饰,节约了大量财物,所以才能府库充实,养精蓄锐,成就了霸业。
相反的,如果一切实用的东西都为了美观、好看,那么百姓就会变得淫僻而难以治理,君王就会奢侈、挥霍无度,难于听进不同的意见,就会导致国家的混乱。
“??纣为鹿台糟丘,酒池肉林,宫墙文画、雕琢刻镂,锦绣被堂,金玉珍玮,妇女优倡,钟鼓管弦,流漫不禁,而天下愈竭。
故率身死国亡,为天下戮,非惟锦绣絺绤之用邪?”(《孙诒让《墨子闲话·墨子佚文》)墨子把纣王的“身死亡国”,完全归咎于“锦绣絺绤之用”,这种看法虽是片面的,但是墨子把统治阶级奢侈浪费、荒淫腐化和“身死亡国”联系起来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过墨子所竭力反对的主要是统治阶级为了“美”的文饰和享乐而“暴夺民衣食之财”,“厚作敛于百姓”的做法。
《墨子·辞过》曰:“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锦绣文采糜曼之衣,铸金以为钩,珠玉以为佩;女工作文采,男工作刻镂,以为身服,此非云益煗之情也。
单财劳力,毕归之于无用也。
”在这里,墨子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上,对于当时奴隶主贵族把享乐建筑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痛苦之上的荒淫享乐生活作了无情的鞭挞。
当然,墨子也不是一般地、绝对的反对和否定“美”和“美”的
享乐的,他不过是反对那些“事奢”、“好淫”的审美活动,而“事奢”、“好淫”则是剥削阶级之所固有的。
因此,他是以否定“美”和“美”的装饰为手段,其目的则是反对剥削阶级的“暴夺民衣食之财”,“厚作敛于百姓”来过“事奢”、“好淫”的生活。
至于人民在“常饱”、“常暖”、“常安”的情况下,“求美”,“求乐”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并认为这是“圣人之务”呢。
“诚然,则恶在事夫奢也。
长无用,好末淫,非圣人之所急也。
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起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
为可长,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
”(《孙诒让《墨子闲话·墨子佚文》)墨子这种“先质而后文”的美学观点,无疑是正确的。
这和恩格斯所说的:“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是一致的。
墨子“先质而后文”的思想清楚地表明了他并非绝对地反对“美”和文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