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排烟规范--新旧规范总结
高层建筑防火排烟规范最新版本

第一节一般规定1.1 高层建筑的防烟设施应分为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
1.2 高层建筑的排烟设施应分为机械排烟设施和可开启外窗的自然排烟设施。
1.3 一类高层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32m的二类高层建筑的以下部位应设排烟设施:(1)长度超过20m的内走道。
(2)面积超过100m2,且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房间。
(3)高层建筑中的中庭和经常有人停留或可燃物较多的地下室。
1.4 通风、空气调节系统应采取防火、防烟措施。
1.5 机械加压送风和机械排烟的风速,应符合以下规定:(1)采用金属风道时,不应大于20m / s。
(2)采用内外表光滑的混泥土等非金属材料风道时,不应大于15m / s。
(3)送风口的风速不应大于7m / s;排烟口的风速不应大于10m / s。
第二节自然排烟2.1 除建筑高度超过50m的一类公共建筑和建筑高度超过100m的居住建筑外,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及其前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和合用前室,宜采用自然排烟方式。
2.2 采用自然排烟的开窗面积应符合以下规定:(1) 防烟楼梯间闪室、消防电梯间前室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2,合用前室不应小于2(2)靠外墙的防烟楼梯间每五层内可开启外窗总面积之和不应小于2(3)长度不超过60m的内走道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走道面积的2%(4)需要排烟的房间可开启外窗面积不应小于该房间面积的2%。
(5)净空高度小于12m的中庭可开启的天窗或高侧窗的面积不应小于该中庭地面积的5%。
2.3 防烟楼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利用敞开的阳台、凹廊或前室内有不同朝向的可开启外窗自然排烟时,该楼梯间可不设防烟措施。
2.4 排烟窗宜设置在上方,并应有方便开启的装置。
第三节机械防烟3.1 以下部位应设置独立的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设施:(1)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防烟楼梯间、消防电梯间前室或合用前室。
(2)采用自然排烟措施的防烟楼梯间,其不具备自然排烟条件的前室。
(3)封闭避难层〔间〕。
通风防排烟-新旧规对比

暖通供热、供燃气及通风与空调工程空调制冷通风供暖燃气地热盘管辐射供暖燃气红外线辐射供暖热风供暖、热空气幕散热器供暖换热站、锅炉房户式燃气炉供暖局部排风过滤与除尘有害气体净化建筑防排烟中央空调全空气系统中央空调风机盘管+新风分体空调氟利昂多联机空气源、地源、水源热泵机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水蓄冷、冰蓄冷燃气冷热电三联供冷藏冷库液化石油气人工媒气天然气建筑防排烟防烟排烟➢将烟气封闭在一定区域内,以确保疏散线路畅通,无烟气侵入。
➢将火灾时产生的烟气及时排除,防止烟气向防烟分区以外扩散。
自然通风机械加压送风自然排烟机械排烟➢开窗部位:楼梯间、(合用)前室、避难层(间)、避难走道。
➢控制要求:手动开启。
➢开窗部位:防火分区内需排烟的场所。
➢控制要求:自动、手动、温控释放等开启。
1.自然通风旧规新规06低规05高规18新烟规2.机械加压送风旧规新规06低规05高规18新烟规3.前室自然通风图示4.楼梯间自然通风图示地下室地上部份06低规18新烟规Part 01防烟5.机械加压送风量计算旧规新规05高规6.机械加压送风图示(合用)前室楼梯间7.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计算风机安装:座地、吊装风机形式:离心、轴流风管净截面积BxH=计算加压送风量/3600/20土建风井净空:风管距后砌砖墙100mm ,距剪力墙150mm 。
风机房净面积10~15平方(约3.0m x 4.0m)同是送风或排风风机可合用机房,面积相应增大。
送风风机和排风(烟)风机不能合用机房。
风机房加压风井7.机械加压送风系统计算楼梯间(合用)前室楼梯间自垂百叶风口(常开):风口截面积BxH=计算加压送风量/3600/7/N前室电控多叶送风口(常闭):风口截面积Bx(H+250)=计算加压送风量/3600/7/31.自然排烟Part 02排烟旧规新规06低规05高规18新烟规18建规2.储烟仓清晰高度挡烟垂壁3.防烟分区挡烟垂壁低高规新烟规4.机械排烟量计算Part 02排烟旧规新规低高规18新烟规走道房间中庭高大空间5.机械排烟系统计算Part 02排烟主风管净截面积BxH=计算排烟量/3600/20土建风井净空:风管距后砌砖墙100mm,距剪力墙150mm 。
国家《防排烟系统技术规范》简介与执行要点

◆排烟风管穿越防火分区、前室和楼梯间的耐火极限要求。
新规范简介——强制性条文
● 强制性条文19条分布: • 第3章 防烟:7条; • 第4章 排烟:9条; • 第6章 系统控制:2条;
(1排烟、补风系统的启动,2排烟支管设排烟防火阀)
• 第9章 系统验收:1条。
(系统工程质量验收判定条件)
新规范执行要点——1防烟(火)部位
新规范执行要点——3防烟系统设置要求
机械加压送风的防烟方
式:
• 3.1.8 不能满足自然通 风条件的封闭楼梯间, 应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 统,当封闭楼梯间位于 地下且不与地上楼梯间 共用时,可不设置机械 加压送风系统,但应在 首层设置不小于 1.2m2 的可开启外窗或直通室 外的门。
新规范执行要点——4排烟部位
• 附录A 火灾烟气表
• 附录B 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检查记录表以及防烟、排烟系统工程
划分 • 附录C 防烟、排烟系统施工过程质量检查记录表 • 附录D 防烟、排烟系统工程质量控制资料检查记录表 • 附录E 防烟、排烟系统工程验收记录表
• 附录F 防烟、排烟系统维护管理工作检查项目表
• 附录G 本规范用词说明
● 本规范共十章、七个附录
6 系统控制
◆防烟系统联动控制
◆排烟系统联动控制
8 系统调试;
◆一般规定 ◆单机调试 ◆联动调试
7系统施工
◆一般规定、
◆进场检验 ◆风管安装 ◆部件安装 ◆风机安装
9 系统验收;
◆一般规定 ◆工程验收
10 维护管理。
◆一般规定 ◆维护管理
新规范简介——章节安排及主要内容
● 本规范共十章、七个附录
新规范执行要点——3防烟系统设置要求
完整版新老防排烟规范的对比及图文解析

新防排烟规范标准条文总结针对2018防排烟新规范的出台,现对排烟规范重点部分做如下梳理, 重重点。
今年防排烟部分的考试分值肯定会有增加的趋势。
防烟系统,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防止烟气进入疏散通道的系 统。
排烟系统,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排烟方式,将烟气排至建筑物外的系统。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条款分布表首先,有必要明确的是: 两个系统的总称。
防排烟系统并不是单一系统,而是防烟系统和排烟系统红色部分是新防排烟规范主要变化内容1、防烟分区老规,防烟分区<500m2新规,根净高有关,并增加了防烟分区恆边的要求净高<3m T防烟分区<500m2,长边<24m 亦净高<6m r防烟分区<1000m2,长边幻6m 净高>6m,防烟分区<2000m2,长边w60nn 走道宽度<2.5m?长边MOm老规,净高大于6m不划分防烟分区新规,净高大于9m不划分防烟分区2. 挡烟垂壁老规,梁底或吊顶下不小于500mm 新规,强调储烟仓厚度自然排烟,20%净高,不小于500mm 机械排烟,10%净高,不小于500mm 另需满足清晰高度(净高-储烟仓厚度):净高s3m,净咼1/2以上净咼>3m, 1.6m+0.1 / 争咼ZL3. 房间排烟老规,自然排烟2%,机械排烟60CMH/m2 新规,跟净高有关净高<6m ,自然排烟2% ,机械排烟60CMH/m2,且不小于15000CMH净高>6m,根据火灾模型计算排烟量自然排烟开窗面积根据排烟量和风速反推4、走道排烟老规,自然排烟2%,机械排烟60CMH/m2 新规,根据走道和周围房间排烟情况①仅走道排烟自然排烟,走道两侧各开窗2.0m2机械排烟,不小于13000CMH②走道和房间都排烟自然排烟2%,机械排烟60CMH/m23且不小于13000CMH5. 中庭排*老规,自然排烟5%,机械排烟根据换气次数4 次/h 或6次/h新规,根据周围场所排烟情况①周围场所都是机械排烟周围场所最大防烟分区120CMH/m2 ,且不小T107000CMH注:排烟量基本上就是107000CMH自然排烟开窗面积根据排烟量和风速反推②周围场所仅回廊排烟排烟量不小于40000CMH白铁裔而玉□未曰士侄州吐田□玉口呵彳圭G 堆概念防烟系统采用自然通风方式或机械加压送风方式,防止烟气进入疏散通道的系统。
排烟新规范

排烟新规范近年来,环境保护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排烟问题作为环境污染的一大问题,亟待解决。
为了控制大气污染,保护环境,我国对排烟进行了一系列的规范措施。
接下来,本文将针对排烟新规范进行讨论。
排烟新规范是为了减少大气污染,保护人民的健康,要求对排烟进行规范,责任单位要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排烟处理。
首先,新规范对排放物进行了严格的分类,分为有害物质和常规排放物。
有害物质包括各类化学物质、重金属等,对人体的健康有明显的危害,需高度重视。
而常规排放物则是指烟尘、烟气中的颗粒物等,对大气质量影响较大,也需要予以控制。
其次,新规范对排放标准进行了严格的要求。
针对不同的排烟物质,规定了相应的排放限值。
这样一来,不仅能够减少有害物质的排放量,也能够控制常规排放物的浓度,降低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此外,新规范还规定了排放监测的频率和方法,以确保排放达标。
另外,新规范还对排烟设备的选用和安装进行了规定。
对于燃煤和重庆时时彩站煤炉等大型排烟设备,规定必须安装高效的排烟净化装置。
而对于小型家用炉灶等,要求使用低排放的燃料或燃烧器,以减少对大气的污染。
此外,对于一些特殊行业,如化工等,还要求在排烟设备中增加监测装置,确保排放达标。
此外,新规范还规定了对于不符合排气新规范的单位和个人的处罚措施。
对于违规排烟的单位,将会面临罚款、停业整顿等处罚;对于个人违规排烟的,也将会被追究责任。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加强对排烟行为的监督,也可以借此来警示单位和个人切实遵守排烟新规范。
在实施排烟新规范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
首先是监管部门的监督力度不够。
由于排烟涉及的面广,监管难度较大,所以监管部门需要加强对排烟新规范的宣传和执法力度,提高监管效果。
其次是一些企业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进行排烟设备的改造,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激励政策,给予企业一定的经济补贴,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排烟治理。
总之,排烟新规范在推动环境保护、减少大气污染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新防排烟规范

新防排烟规范新防排烟规范是为了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对建筑物的防排烟系统进行规范和要求。
下面,我将从室内空气质量、建筑物防排烟系统设计和使用、检测与维护等方面,分别阐述新防排烟规范的内容。
首先,新防排烟规范重视室内空气质量的改善。
室内空气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舒适度,因此在新规范中,对室内环境的通风和换气进行了要求。
规范规定建筑物内部需设置合理的通风设施,保证室内空气的流通和更新。
同时,还对空调系统的设计和使用进行了规范,要求排烟和送风的系统应当能够满足相应的需求,使室内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
其次,新防排烟规范对建筑物防排烟系统设计和使用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规范要求建筑物的防排烟系统应当合理布置和维护,确保在发生火灾时能够及时排烟和送风。
规范对排烟系统的管道和风机的尺寸、形状、布置等进行了规定,以确保排烟效果和系统的可靠性。
同时,规范还对排烟口的设置和位置进行了要求,使排烟能够尽快有效地将烟雾排出建筑物,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此外,新防排烟规范还对防火门、防火隔墙等构件进行了详细的要求,以保证火灾时的安全疏散。
规范要求建筑物内设置足够数量和合理位置的防火门,保证人员能够快速逃生。
同时,还要求对防火门进行定期检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对于防火隔墙,规范要求其具有一定的耐火和隔热性能,能够有效地隔离火灾的蔓延,保护建筑物的完整性和人员的安全。
最后,新防排烟规范还对防排烟系统的检测与维护提出了要求。
规范要求建筑物使用单位应当定期对防排烟系统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对于排烟系统的风机、管道、控制设备等部件,规范要求其应当具备一定的安全性能和可靠性,使用单位应当定期进行检测和维护,以确保其正常运行。
综上所述,新防排烟规范从室内空气质量、建筑物防排烟系统设计和使用、检测与维护等方面,对建筑物的防排烟系统进行了规范和要求。
这将有效地保障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减少火灾事故的发生。
新防排烟规范调整汇总

固定窗4.1.4 下列地上建筑或部位,当设置机械排烟系统时,尚应按本标准第4.4.14条~第4.4.16条的要求在外墙或屋顶设置固定窗:1 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2500m2的丙类厂房(仓库);2 任一层建筑面积大于3000m2的商店建筑、展览建筑及类似功能的公共建筑;3 总建筑面积大于1000m2的歌舞、娱乐、放映、游艺场所;4 商店建筑、展览建筑及类似功能的公共建筑中长度大于60m的走道;5 靠外墙或贯通至建筑屋顶的中庭。
注:当符合本标准第4.4.17条规定的场所时,可采用可熔性采光带(窗)替代作固定窗。
4.4.14 按本标准第4.1.4条规定需要设置固定窗时,固定窗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 非顶层区域的固定窗应布置在每层的外墙上;2 顶层区域的固定窗应布置在屋顶或顶层的外墙上,但未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以及采用钢结构屋顶或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屋面板的建筑应布置在屋顶。
4.4.15 固定窗的设置和有效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1 设置在顶层区域的固定窗,其总面积不应小于楼地面面积的2%。
2 设置在靠外墙且不位于顶层区域的固定窗,单个固定窗的面积不应小于1m2,且间距不宜大于20m,其下沿距室内地面的高度不宜小于层高的1/2。
供消防救援人员进入的窗口面积不计入固定窗面积,但可组合布置。
3 设置在中庭区域的固定窗,其总面积不应小于中庭楼地面面积的5%。
4 固定玻璃窗应按可破拆的玻璃面积计算,带有温控功能的可开启设施应按开启时的水平投影面积计算。
4.4.16 固定窗宜按每个防烟分区在屋顶或建筑外墙上均匀布置且不应跨越防火分区。
防烟分区4.2.4 公共建筑、工业建筑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及其长边最大允许长度应符合表4.2.4的规定,当工业建筑采用自然排烟系统时,其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尚不应大于建筑内空间净高的8倍。
表4.2.4 公共建筑、工业建筑防烟分区的最大允许面积及其长边最大允许长度注:1 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中的走道宽度不大于2.5m时,其防烟分区的长边长度不应大于60m。
防排烟规范

防排烟规范每天,大量的烟尘进入大气层污染空气,损害人类健康,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严重降低城市环境质量。
为了保护人民的健康,保护环境,减少空气污染,并落实国家烟尘废物管理法律法规,根据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要求,我们制定了《防排烟规范》。
《防排烟规范》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一、企业安装烟尘排放控制设备。
企业应按照国家烟尘排放标准要求,在厂房内安装有效的烟尘排放控制设备,使烟尘排放量低于标准值。
二、企业在生产中严格实施排烟管理制度。
企业必须在生产过程中严格实施排烟管理制度,充分控制烟尘排放量。
三、企业应定期检查烟尘排放设备。
企业应定期对烟尘排放设备进行检查,检查设备是否正常运行,若发现不正常情况,应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换措施,使设备恢复正常。
四、企业应定期监测烟尘排放量。
企业应定期监测烟尘排放量,如果超过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将烟尘排放量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
五、企业应严格执行《国家工作院联席会议关于大气污染防治的决定》。
企业应严格执行《国家工作院联席会议关于大气污染防治的决定》,按照国家要求,加强烟尘的排放管理。
六、企业应采取技术改造措施。
企业应采取技术改造措施,比如引进新技术以及改造现有设备,使烟尘排放量降低到规定要求以下。
七、企业应采取生产低排放和节能措施。
企业应采取生产低排放和节能措施,通过改变企业的生产方式和设备,减少能耗和烟尘排放量,从而降低污染。
八、企业应进行安全管理。
企业应健全安全管理,对运行状态和排放状态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和控制烟尘排放,保护大气环境。
以上就是《防排烟规范》的主要内容,有效执行这些规定,一方面可以有效减少烟尘的排放,从而减少空气污染,另一方面可以保护人民的健康,最重要的是可以建立绿色生态网络,实现安全和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进排风井开口的间距要求
u 3.送风机的进风口不应与排烟风机的出风口设在同一面上。当必须设在同 一面上时,送风机的进风口与排烟风机的出风口应分开布置。竖向布置时, 送风机的进风口应设置在排烟机出风口的下方,其两者边缘最小垂直距离 不应小于6.0m;水平布置时,两者边缘最小水平距离不应小于20.0m。
u 11.100m以内的住宅,50m以内的公建及厂房,靠外墙设置、且开窗面积 满足规范要求的防烟楼梯间,当前室采用全敞开的阳台或凹廊 或 前室有 两个不同朝向且各朝向开窗面积均满足规范要求的前室,楼梯间可不做防 烟系统(可以不开窗)
新规:
旧规(消规):
影响:新规明确了不同朝向要分别满足开窗面积要求,老规执行时可按两个朝 向面积合计,新规的开窗面积比老规增加一倍(对内楼梯且想要规避做加压送 风系统时,影响较大)。
50<h≤100
37100~40200
20~32层
22000~27000
表2 楼梯间自然通风,前室、合用前室加压送风的计算风量
风量对比 约1.8~2.3倍 约1.2~1.6倍
新规
旧规
备注
系统负担高度h (m)
24<h≤50
50<h≤100
加压送风量 (m3/h)
42400~44700
45000~48600
风量对比
约1.4~1.6 倍
约1.6~2.0 倍
约1.3~1.4 倍
约1.3~1.4 倍
结论:根据上述对比,不同部位新规加压风量约为旧规的1.5倍 以上,加压风井尺寸需相应加大到2倍以上(包括内衬风管)。
团结 务实 专业 创新
七、直灌式加压送风系统
u 7.建筑高度小于等于 50 m 的建筑,当楼梯间设置加压送风井(管)道确 有困难时,楼梯间可采用直灌式加压送风系统。
规范发布及执行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规范自2018年08月01日 开始执行。从建筑防排烟系统设置的角度,对公共建筑、居住建筑的公共 部分、厂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团结 务实 专业 创新
一、前室的加压送风井
u 1.当防烟楼梯间采用自然通风系统,而前室、共用前室或合用前室采用机 械加压送风系统时,前室内风井的加压送风口需设置在前室的顶部或正对
新规:
旧规: 加压风机应设置在专用机房内,但
对于设置在室外的风机没具体要求。
新规条文解释:
影响:设置在室外的风机(包括屋顶)也应设置在专用机房内。会对建筑外立 面造成影响,尤其是会对建筑的户型面积造成损失。
团结 务实 专业 创新
四、进排风井开口的间距要求 (案例)
团结 务实 专业 创新
五、禁用土建风井井道
一、前室的加压送风井 (案例)
加压送风口未正对前室入口时,风井内做风管将封口设在前室顶部,风井开间交宽。
团结 务实 专业 创新
二、楼梯间顶部开窗
u 2.采用自然通风的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应在最高部位应设置有效面 积不小于1.0m2的可开启外窗或开口。采用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封闭和防 烟楼梯间在顶部必须设置1.0平米的固定外窗。
团结 务实 专业 创新
九、排烟窗设计
u 9.当自然排烟窗设置在外墙上时,排烟窗应在储烟仓以内,但走道、室内 净高不大于3米的区域的自然排烟窗可设在室内净高度的1/2以上。
新规:
旧规:
影响:新规明确开窗的高度限制,且开窗面积要求较大。
团结 务实 专业 创新
十、非机动车库的排烟设计
u 10.非机动车库自然排烟需要5%的开窗面积;如采用机械排烟,排烟量按 不小于90m³/h.㎡计算。
前室入口的墙面上。
新规:
旧规: 无要求。
影响:风井位置正对开在前室的户门,否则需从风井内接管出来在顶部设风 口,影响净高及装修。同时,风井需要宽边开敞。
从风井口接 风管,在顶 部开加压送 风口,风管 约300高, 对净高影响 较大。
加压送风口正对前室入口
加压送风口未正对前室入口
团结 务实 专业 创新
新规:
旧规:
影响:条件如满足,、独立前室里开多个门时的机械加压系统
u 8.当防烟楼梯间采用机械式加压送风系统时,其独立前室有多个门,楼梯 间、独立前室应分别独立设置机械加压送风系统。
新规:
旧规: 楼梯间加压送风,独立前室可不
设。
影响:当独立前室有多个门时,楼梯间及独立前室均需设置加压送风系统。( 合用前室无论开门数量,必须都做)
新规:
旧规:
影响:进排风井的地面开口位置排布难度加大,地下室出地面风井(机房)布 置需进行相应调整,地下室机房位置选择的难度加大,可能影响车位数量。
团结 务实 专业 创新
三、进排风井开口的间距要求 (案例)
团结 务实 专业 创新
四、进排风井开口的间距要求
u 4.加压风机应设置在专用机房内,包括设在屋顶、首层的加压风机。
新规:
旧规:
需要2%的自然排烟窗,如采用机 械排烟,排烟量按不小于60m³/h.㎡计 算。
影响:在自然通风排烟时,加大了开窗面积(窗地比从2%加大到5%);机械 排烟时,加大了排烟量要求(导致风井和排烟口百叶尺寸加大)。
团结 务实 专业 创新
十、非机动车库的排烟设计 (案例)
团结 务实 专业 创新
团结 务实 专业 创新
新规:
旧规: 无特别要求,一般按计算风量选取
即可。
影响:风机选型风量需加大,加压风井尺寸需加大。
新旧规不同部位加压风量对比
表1 消防电梯前室加压送风的计算风量
新规
旧规
备注
系统负担高度h (m)
加压送风量 (m3/h)
系统负担层数
加压送风量 (m3/h)
24<h≤50
35400~36900
<20层
15000~20000
系统负担层数
加压送风量 (m3/h)
24<h≤50
36100~39200
<20层
25000~30000
50<h≤100
39600~45800
20~32层
35000~40000
表4 防烟楼梯间及合用前室分别加压送风的计算风量
备注
风量对比 约1.3~1.4倍
约1.1倍
新规
旧规
备注
送风部位 楼梯间 合用前室 楼梯间 合用前室
新规:
旧规:自然通风楼梯间仅要求能 采光通风,无具体面积要求。机 械加压送风楼梯间无开窗要求。
影响:简而言之楼梯间顶部最高处都
要做外窗,最高处理解为“顶层的合理 高位”自然排烟时,楼梯间最高部位
需设置有效面积不小于1.0m2的可开 启外窗或开口。
顶层的侧墙 面开窗
顶层最高处设外窗(图中红圈处)
团结 务实 专业 创新
系统负担层数 <20层 20~32层
加压送风量 (m3/h)
22000~27000
28000~32000
风量对比 约1.6~1.9倍 约1.6倍
团结 务实 专业 创新
六、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参数调整
表3 前室不送风,封闭楼梯间、防烟楼梯间加压送风的计算风量
新规
旧规
系统负担高度h (m)
加压送风量 (m3/h)
团结 务实 专业 创新
十一、非机动车库的排烟设计 (案例)
分析对象:售楼处挑高8.5m, 挑空区域及周边约200㎡
售楼处一层平面图 售楼处二层平面图
旧规要求:二层挑空区域开窗 4㎡;
新规要求:二层挑空区域开窗 52㎡,距地1.5m处设置一 处启闭器;
团结 务实 专业 创新
十二、楼梯间不做防烟系统时,前室做法
十一、非机动车库的排烟设计
u 11.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中净空大于6m的场所,其每个防烟分区的排烟量 按表4.6.3选取。
新规:
旧规:
需要2%的自然排烟窗,如采用机 械排烟,排烟量按不小于60m³/h.㎡计 算。
影响:在自然通风排烟时,加大了开窗面积(约比旧规大10倍);机械排烟时 ,加大了排烟量要求(导致风井和排烟口百叶尺寸加大)。
系统负担高 度h(m) 24<h≤50
50<h≤100
加压送风量 系统负担层 加压送风量
(m3/h)
数
(m3/h)
25300~27500 24800~25800
<20层
16000~20000 12000~16000
27800~32200 26000~28100
20~32层
20000~25000 18000~22000
u 5.机械加压送风系统、排烟系统,应采用管道送风,不应采用土建风道。
新规:
旧规: 无要求。
影响:土建风道内需内衬铁皮风管,影响土建风道尺寸及施工工序。
团结 务实 专业 创新
五、禁用土建风井井道 (案例)
团结 务实 专业 创新
六、机械加压送风系统参数调整
u 6.机械加压送风系统的设计风量不小于计算风量的1.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