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站场与枢纽重点
《铁路站场与枢纽》第二篇-重点知识

第二篇:会让站、越行站和中间站•新建铁路和客运专线的站间距离•修建单双线的原则•会让站、越行站和中间站的作业和设备站型布置图、线路设计•中间站的改建一.车站分布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必须满足国家要求的年输送能力和客车对数。
国家要求的年输送能力:国家要求的铁路在交付运营第二十年以后具有远景规模性质的年货运输送能力。
2 办理客货运业务的中间站应根据日均客货运量,结合该地区其他运输工具的发展情况并与城市或地区规划相协调合理分布。
有技术作业的中间站应满足技术作业要求。
会让站和越行站应按通过能力要求的货物列车走行时分标准分布。
3 应考虑地形、地质、水文和铁路运营条件。
4 应考虑区间通过能力的均衡性。
二.站间距离1.一般来讲,新建铁路的站间距离,单线不宜小于8km,双线不宜小于15km。
枢纽内站间距离不得小于5km。
2.客运专线站间距离不宜于小于30 km,大于60 km时,应预留或设置区间渡线。
200km/h客货共线铁路站间距离不宜小于15km,也不宜大于40km。
3.远期为双线、近期为单线的新建铁路宜按双线标准分布车站,当近期单线不能满足通过能力需要时,可采用增加会让站等措施过渡;如确有技术经济依据,也可按满足近期单线运量要求分布车站。
过渡工程设计应远近结合,尽量减少废弃工程。
三.修建单双线的原则1.新建铁路近期年客货运量分别大于或等于35Mt的平原、丘陵地区和大于或等于30Mt的山区,宜一次修建双线。
2.远期年客货运量达到上述标准者,其正线数目宜按双线设计,分期实施。
3.远期年客货运量虽未达到上述标准,但按国家要求的年输送能力和客车对数折算的年客货运量大于或等于30Mt时,宜预留双线。
四.会让站会让站应采用横列式图型,可按下图布置。
五.越行站越行站应采用横列式图型,可按下图(a)布置。
在特别困难条件下,可按下图(b)布置。
客运专线运输模式下的越行站是专为办理本线旅客列车越行跨线旅客列车而设的车站;由于只办理速度较快的列车越行速度较慢的列车,不办理旅客乘降作业,故只需设2条待避用的到发线,宜采用下图。
《铁路站场与枢纽》第二篇-重点知识

第二篇:会让站、越行站和中间站•新建铁路和客运专线的站间距离•修建单双线的原则•会让站、越行站和中间站的作业和设备站型布置图、线路设计•中间站的改建一.车站分布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必须满足国家要求的年输送能力和客车对数。
国家要求的年输送能力:国家要求的铁路在交付运营第二十年以后具有远景规模性质的年货运输送能力。
2 办理客货运业务的中间站应根据日均客货运量,结合该地区其他运输工具的发展情况并与城市或地区规划相协调合理分布。
有技术作业的中间站应满足技术作业要求。
会让站和越行站应按通过能力要求的货物列车走行时分标准分布。
3 应考虑地形、地质、水文和铁路运营条件。
4 应考虑区间通过能力的均衡性。
二.站间距离1.一般来讲,新建铁路的站间距离,单线不宜小于8km,双线不宜小于15km。
枢纽内站间距离不得小于5km。
2.客运专线站间距离不宜于小于30 km,大于60 km时,应预留或设置区间渡线。
200km/h客货共线铁路站间距离不宜小于15km,也不宜大于40km。
3.远期为双线、近期为单线的新建铁路宜按双线标准分布车站,当近期单线不能满足通过能力需要时,可采用增加会让站等措施过渡;如确有技术经济依据,也可按满足近期单线运量要求分布车站。
过渡工程设计应远近结合,尽量减少废弃工程。
三.修建单双线的原则1.新建铁路近期年客货运量分别大于或等于35Mt的平原、丘陵地区和大于或等于30Mt的山区,宜一次修建双线。
2.远期年客货运量达到上述标准者,其正线数目宜按双线设计,分期实施。
3.远期年客货运量虽未达到上述标准,但按国家要求的年输送能力和客车对数折算的年客货运量大于或等于30Mt时,宜预留双线。
四.会让站会让站应采用横列式图型,可按下图布置。
五.越行站越行站应采用横列式图型,可按下图(a)布置。
在特别困难条件下,可按下图(b)布置。
客运专线运输模式下的越行站是专为办理本线旅客列车越行跨线旅客列车而设的车站;由于只办理速度较快的列车越行速度较慢的列车,不办理旅客乘降作业,故只需设2条待避用的到发线,宜采用下图。
铁路站场与枢纽复习资料(计算与简答题)

NA
NB 2
55.
5
2
55.5
55.
5
(对)
查表得客货列车到发线总数为8条
7
到发线数量
换算列车对数
<=12 13~18 19~24 25~36 37~48 49~72 73~96
>96
双方向到发线数量(条) (正线及机车走行线பைடு நூலகம்外)
3 4 5 6 6~8 8~10 10~12 12~14
四、反向改编列车接发车进路的设计
二、
三、列车到发线数量确定
1、数量计算公式 N换算=[N客α客+N直+(N区到+N区发+N摘到+N摘发)α]/ 2
客+直+区+摘
无改编中转列车: 一到一发,算一列 到达解体列车:一到一解,算一列 自编始发列车:一编一发,算一列
2、例题: 某区段站衔接两个方向,其设计年度的车流资料如图所示。 试确定该区段站需要的客货列车到发线数量。
期末 复习
一、已知客货共线铁路区段站K站A端咽喉布置图,中间站台宽9m,选用图号为专线4249 的 1 2 号 道 岔 以 及 SC390C 的 9 号 道 岔 , 车 站 道 岔 采 用 混 凝 土 岔 枕 。 列 车 直 向 通 过 速 度 按 100km/h设计,线间距如图所示,轨缝长为σ=0.008m,sin4045'49" =0.0830,sin6020'25"=0.1104, fmin取值可采用表中所列数值(不考虑特殊情况)。试计算: (1)确定图中所有道岔的辙叉号码。 (2)计算图中所有相邻道岔间的最小岔心距。
3+10+8 +3
某区段站衔接两个方向,其设计年度的车流资料如图所示。试
铁路站场与枢纽第三部分

铁路站场与枢纽第三部分本文是关于铁路站场与枢纽的第三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货场、卫星型枢纽和多式联运综合枢纽的介绍和特点分析。
货场货场是指铁路车站的货物集散地,也是铁路货物运输的重要场所。
货场的设立可以满足城市货物集散、转运和中转、铁路运输的周转和调度需要,具有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货场的布局设计中,需要留出足够的用地,划定专门的行车道,并将货场内的道路和货物流动联系起来,以便快速载送货物。
货场的分类有多种,例如按照业务性质分类(旅客列车货场、行包货场、全货车场等),按照运输方式分类(国内运输货场、国际运输货场等)等。
货场的特点是可以集中处理大量的货运业务,为进出口贸易、生产和消费提供高效和优质的服务。
卫星型枢纽卫星型枢纽是指由主要铁路枢纽和附属的小型货场或铁路车站组成的物流运输枢纽。
卫星型枢纽在区域物流网络建设中起到关键作用,可以使物流运输和物资流动更加便捷。
卫星型枢纽的主要优点在于能够极大地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提高货物运输效率,同时也为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提供了便捷的货物物流服务。
卫星型枢纽的布局设计需要考虑铁路线路和交通道路的互相联系,以及货物的管理和分配。
选址时也要考虑周围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
多式联运综合枢纽多式联运综合枢纽是指将铁路、公路、水路、空运等多种运输方式整合起来,构建出一个集地面运输、物流仓储、信息管理、加工制造服务、商贸配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物流综合体。
多式联运综合枢纽是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相当的综合优势。
多式联运综合枢纽设计的重点在于方便快捷的货物进出口,以及集成物流信息和资源,进一步提高物流网络的效率。
同时也需要在设计中考虑多式联运运输方式的互相联系和协调。
多式联运综合枢纽的建设可以大大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加速商品流通,提高产品竞争力,从而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
结论铁路站场和枢纽的建设和发展是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货场、卫星型枢纽、多式联运综合枢纽等形式的铁路站场和枢纽的设计和建设需要考虑到物流运输的需要和各项因素,以便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铁路站场与枢纽_李海鹰_区段站复习资料

铁路站场与枢纽_李海鹰_区段站复习资料区段站大纲(12学时)了解双线横列式区段站布置图的采用条件和优缺点,枢纽区段站设计特点,咽喉设计方法;理解区段站的分布及分类,区段站的主要作业及设备,枢纽区段站车流分类及作业特点,机走线位置确定方法;掌握列车及机车车辆在站内的作业流程,能够分析区段站主要设备的配置,掌握双线横列式区段站布置图分析,能够分析布置图中各个道岔、渡线、梯线、线路的作用。
自学列车到发线数量的确定方法,有关到发线单、双进路,超限货物列车到发线布置,到发线与旅客站台的布置形式等有关原则和规定,机车走行线、机待线、机车出入段线以及调车线、牵出线的数量确定方法。
要求学生了解自学内容。
本篇重点是列车及机车车辆在站内的作业流程,区段站主要设备的配置,双线横列式区段站布置图分析,机走线位置。
区段站分布任务:为邻接的铁路区段供应及整备机车或更换机车乘务组,并为无改编中转货物列车办理规定的技术作业。
1)牵引区段的长度根据牵引种类(蒸汽80~120km、内燃300~500km、或电力600~1000km)、机车交路(肩回式、循环式等)及乘务组的连续工作时间结定。
2)路网上技术作业的要求一般应把区段站设在有一定数量车流集散的地点。
3)地区及城镇发展规划区段站设在客运量较大的城镇,即可满足地区及城镇生产建设的需要,又便于解结铁路职工及其家属的生活供应、医疗、教育及文化生活等困难。
区段站分类按作业性质及作业量分1)无改编作业区段站只办理无改编中转列车有关作业,没有列车改编任务,或仅担任零摘列车的整编作业。
2)有改编作业区段站这种区段站除办理无改编中转列车有关作业外,还担任区段、零摘列车和少量直通、直达列车的解编作业。
按图形分1)横列式区段站上下行到发场平行布置在正线一侧,调车场在到发场的一侧。
2)纵列式区段站上下行到发场分设在正线两侧,并逆运行方向全部错移,在其中一个到操场一侧,设一个双方向共用的调车场。
3)客货纵列式区段站区段站的作业与设备一、区段站的作业客运业务货运业务运转作业1)与旅客列车有关的运转作业。
铁路站场与枢纽_李海鹰_铁路枢纽复习资料

铁路枢纽(2学时)了解铁路枢纽的概念及有关设备,枢纽图形的分类。
铁路枢纽概述铁路枢纽的意义在铁路干、支线的交汇点或终端地区,由各种铁路线路、专业车站以及其它为运输服务的有关设备组成的总体称为铁路枢纽。
铁路枢纽的设备1、铁路线路2、车站3、疏解设备包括铁路线路与铁路线路的平面和立交疏解、铁路线路与城市公路的跨线桥和平交道口以及线路所等。
4、其它设备铁路枢纽的分类一、按其在铁路网上的地位和作用分类1、路网性铁路枢纽凡承担的客、货运量和车流组织任务涉及整个铁路网的枢纽都属路网性铁路枢纽。
这种枢纽一般都位于几条铁路干线交叉或衔接的大城市,办理大量的跨局通过车流和地方车流,设有较多的专业车站,其设备的规模和能力都很大,如沈阳、北京、郑州、武汉、上海等枢纽。
2、区域性铁路枢纽凡其承担的客、货运量和车流组织主要为一定的区域范围服务的枢纽都属区域性铁路枢纽。
这种枢纽一般都位于干线和支线的交叉或衔接的大、中型城市,办理管内的通过车流和地方车流,设备规模不大。
3、地方性铁路枢纽凡其承担的运量和车流组织主要为某一工业区或港湾等地方作业服务的枢纽都属地方性铁路枢纽。
这种枢纽一般都位于大工业企业和水陆联运地区,办理大量的货物装卸和小运转作业。
铁路枢纽总布图影响因素分析枢纽在铁路网上的地位和作用1、枢纽所处地理位置及其政治经济特征2、枢纽所承担任务的性质3、与相邻枢纽的协作和分工引入线路的技术特征1、引入方向2、引入线数量3、引入线坡度各引入线路的客、货运量及其流向和性质枢纽内既有设备的利用1.既有车站改建为客运站2.既有车站改建为货运站3.既有机务车辆设备尽量利用4.既有客运站改建为客车整备所与城市规划的配合1.枢纽类型与城市规划的配合1).力求避免分割城市,减少与城市的干扰。
2).避免环线包围城市,限制城市的发展。
3).减轻城市交通的负担。
4).客运方面也可利用环线开行市郊列车,以缩短城市与卫星城镇的走行时间。
2.枢纽设备与城市规划的配合1).对直接与城市生产和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客运站、货运站以及工业企业专用线,应根据其不同性质,布置在城市中心区附近或工业区、仓库区范围内。
铁路站场与枢纽(第一部分)

铁路站场与枢纽(第一部分)《铁路站场与枢纽》网络学习指导一、课程名称:铁路站场与枢纽二、使用教材: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高等职业教育教材《铁路线路及站场》的第二篇《铁路站场与枢纽》常志平主编王行政主审三、适用专业:铁道运输四、课程性质:《铁路站场与枢纽》是铁道运输管理专业远程教育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主要使学员在了解站场设计技术条件的基础知识上,进一步了解站场设备布置的基本原理和各种车站布置图的采用条件,能看懂站场布置图,会分析其合理性。
能在运输生产中合理运用各种站场设备,扩大车站作业能力,并能从运营角度,对车站的改建和扩建提出意见,使其更趋于合理,方便作业。
同时为专业课学习及今后从事交通运输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课程学习大纲及重点难点指导《铁路站场与枢纽》有七章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站场基础知识(建议18学时)、第二部分为中间站和区段站主要设备布置(建议20学时)、第三部分为编组站及枢纽主要设备布置(建议20学时)。
第一部分站场基础知识(18学时)重点内容:1.铁路线路的种类及线间距的确定。
2.道岔辙叉号数的选用。
3.相邻两道岔中心间距离的确定。
4.车站线路与线路间的连接形式。
5.车站线路有效长的推算。
第一章站场基础知识第一节铁路线路种类及线路间距(2学时)一、铁路线路种类铁路线路按用途分为正线、站线、段管线、岔线及特别用途线。
1.正线是指连接车站并贯穿或直股伸入车站的线路。
2.站线是指车站内除正线以外的线路,包括到发线、调车线和牵出线、货物线、机车走行线、存车线、检修线等。
3.段管线是指机务、车辆、工务、电务等段专用并由其管理的线路。
4.岔线是指在区间或站内接轨,通向路内外单位的专用线路,如支线、专用线、工业企业线等。
5.特别用途线是指为保证行车安全而设置的安全线和避难线。
二、线路、道岔编号(一)线路编号方法1.单线区段内的车站线路,从靠近站房的线路起,向站房对侧依次顺序编号。
2.双线区段内的车站线路,从正线起按列车运行方向分别向外顺序编号,上行为双号,下行为单号。
铁路站场与枢纽_李海鹰_会让站、越行站和中间站复习资料

会让站、越行站、中间站教学大纲(2学时)理解会让站、越行站、中间站的作业、设备和常用图形。
自学了解安全线、避难线的作用和设置条件,中间站改建的常见情况。
本篇重点是会让站、越行站、中间站的规范推荐图形会让站会让站的作业和设备会让站为设置在单线铁路上,主要办理列车的到发、会车、让车的车站,仅办理少量的客货运业务。
因此,会让站应铺设到发线并设置通信、信号设备及旅客乘降、办公房屋等设备。
会让站布置图会让站布置图按其到发线的相互位置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类:(一)横列式会让站如图2-1-1所示,为横列式会让站的推荐图型。
会让站横列式布置具有站坪长度短,工程费小,在紧迫导线地段可缩短线路;车站值班员对两端咽喉有较好的了望条件,便于管理;无中部咽喉,减少扳道人员;到发线使用灵活,站场布置紧凑等优点。
因此一般情况下,会让站应采用横列式布置。
会让站的到发线一般应设两条,以便车站具有三交会的条件,同时也能适应水槽车、机械化养路的工程车和轨道车等特殊车辆停留的需要。
当列车对数较少时,一般平行运行图不超过12对,远期也无甚发展仅为提高通过能力办理列车会让的车站,可设一条到发线。
为使运输秩序出现不正常情况时影响范围不致过大,行车调度有分段调整的可能,因此设置一条到发线的会让站连续布置不应超过两个。
横列式会让站如设一条到发线时,到发线一般应设在站房对侧(图2-1-1(a))。
其优点是:便于利用正线接发通过列车,车站值班员可不跨越线路,也不被停留在到发线上的其它列车隔开,在基本站台上就可办理正线列车通过作业;经由正线接发的旅客列车可停靠基本站台而不经过侧向道岔,列车运行平稳,旅客比较舒适。
但如旅客列车较多,且有交会通过列车或零担货物装卸量较大以及铺设第二条到发线为期较短时,则宜将到发线设在站房同侧,以保证旅客列车停靠基本站台,同时沿零摘挂列车用基本站台装卸时,可不影响正线接发通过列车,并避免在铺设第二正线时拆迁站台等造成废弃工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段管线是指机务、车辆、工务、电务、供电等段专用并由其管理的线路,如机务段内机车备线、三角线,车辆段内车辆检修作业用的线路以及工务、电务段内停留轨道车及其他车辆的线路。
2.岔线是指在区间或站内接触,通向路内外单位的专用线路。
3.车场或车站两端道岔汇集的地方,是各种作业(列车到发、机车走行、调车和车辆取送作业等)必经之地,故可称之为车场或车站的咽喉区,简称咽喉区。
P284.正线是指连接车站并贯穿或直股伸入车站的线路,正线可分为区间正线及站内正线,连接车站的部分为区间正线,贯穿或直股伸入车站的部分为站内正线。
5.机车车辆限界是规定机车车辆不同部位的宽度、高度的最大尺寸和底部零件至轨面的最小距离,是和线路中心线垂直的机车车辆横断面的最大极限。
无论是具有最大标准公差的新车,或是具有最大标准公差和磨耗限度的旧车,在停放在水平直线上,无侧向倾斜于偏移的条件下,除电力机车升起的集电弓外,其他任何部分应容纳在限界轮廓之内,不得超越。
6.建筑限界是一个和线路中心线垂直的横断面轮廓,它规定了保证机车车辆安全通行所需要的最小尺寸,在此轮廓内,除机车车辆和与机车车辆有相互作用的设备(车辆减速器,路签授受器,接触电线及其它)外,其他设备或建筑物均不得侵入,与机车车辆有相互作用的设备,也只能与机车车辆指定的部分接触,且不得超过规定的侵入范围。
7.车站线路全长是指车站线路一端的道岔基本轨接头至另一端道岔基本轨接头的长度。
如为尽头式线路,则指道岔基本轨接头至车挡的长度。
线路全长减去该线路上所有道岔的长度,叫做铺轨长度。
8.进路:列车、调车的车列或调机在车站范围运行所经过的途径。
互不影响、能同时进行作业的两条或几条进路,称为平行进路。
9.车站线路有效长是指在线路全长范围内可以停留机车车辆而不妨碍邻线行车的部分。
10.车站通过能力是在车站现有设备条件下,采用合理的技术作业过程,一昼夜能够接发各方向的货物(旅客)列车数和运行图规定的旅客(货物)列车数。
咽喉道岔组通过能力是指在合理固定到发线使用方案及作业进路条件下,某衔接方向接、发车进路上最繁忙的道岔组一昼夜能够接、发该方向的货物(旅客)列车数和运行图规定的旅客(货物)列车数。
11.驼峰解体能力是在既有技术设备、作业组织方法及调车机车台数条件下一昼夜能解体的货物列车数或辆数。
12.组合式重载列车是由两列及以上同方向运行的普通货物列车首尾相接、合并组成的重载列车。
单元式重载列车是将车辆固定编组组成一个运输单元,运输固定品类的货物,在装车地和卸车地之间循环往返运行的重载列车。
13.枢纽联络线是把枢纽内的车站与车站、车站与线路及线路和线路衔接起来的线路。
其主要作用是分散枢纽内主要干线及专业车站的列流,以增加枢纽的通过能力;缩短列车运行距离,使列车以最短路径通过枢纽;消除折角列车运行,尽可能地不变更列车运行方向;减轻车站的作业负荷和交叉干扰,增强枢纽运营作业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14.横列式区段站货场位置选择的优缺点。
单线铁路横列式区段站布置图的优点是布置紧凑,站坪长度短,占地少,设备集中,投资省,管理方便,车站定员少,作业灵活性大,对部分改编中转列车的甩挂作业较方便,对各种不同地形的适应性强,并便于进一步发展。
缺点是一个方向的列车机车出入段走行距离长,站房同侧的岔线接轨不方便。
(货场在区段站内的位置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站房同侧,另一类是在站房对侧。
一般区段站均位于中小城镇,所以货场设在站房同侧,也就是设在城镇主要货源货流的同侧,其优点是货场靠近工矿企业、物资单位与居民区,便于货物集散,货主搬运车辆无需跨越正线,缺点是货场作业车取送必须跨越正线,干扰正线行车,在货场规模较大、占地较多时,布置上也有一定困难,当货场设于机务段同一端时,对作业影响更大,会影响咽喉的通过能力,因此货场在站房同侧时,当机务段设于站对右位置时,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况下,采用方案1;当货源货流主要方向在站房对侧时,将货场设在调车场一侧最为理想,这样既便于取送作业,又有利于货主搬运,但在大部分情况下,这一位置往往与城镇主要货源货流不一致,其优缺点正好与货场在站房同侧时相反,这时,货场应与机务段位于同一端,以有利于车站纵向发展。
一般来说单线铁路区段站宜设于站房同侧,咽喉结构简单的一端,远期发展成为双线铁路的区段站,在地方运量较少时,货场仍宜设于站房同侧,当近、远期地方运量均较大,且在站房同侧布置较大的货场有困难时,货场可设于调车场一侧次要牵出线附近,如近期运量小、远期运量大时,则可根据情况有计划地分社两个货场,对某些品种特殊的专业性货场,如危险品、有毒品、有碍卫生的粉末状货物时,则应远离城镇居民区,设在城镇的下风方向。
15.区段站咽喉设计方案评价原则:保证必要的平行作业进路;进路交叉数量应减少到最低限度;尽量缩短咽喉区长度;力求各条线路有效长度接近相等;铺设的道岔要少。
步骤:选择区段站参考详图,根据选定的区段占布置图和确定的各项设备的数量,选择近似的区段站详图作为设计车站咽喉的参考;确定咽喉区平行进路的数量,(站规》规定,采用肩回交路的区段站咽喉区,其进路应保证不少于主要的平行作业数量,有支干线接轨时,需相应地增加平行作业数量;确定线路间距,首先根据各种列车的数量合理地确定到发线固定使用方案,设置到发线的单进路或双进路,确定通行超限货物列车的线路,再进一步根据相邻线路间办理作业的性质,设置在相邻线路间有关设备的计算宽度、线路中心线至主要建筑物的距离、车站间距离等规定,定出线路间距;到发场线路分组,到发场内线路分组可以保证必要的平行作业,调整线路的有效长,此外,分组所形成的隔开进路有利于保证作业的安全;合理布置道岔和渡线,道岔和渡线的布置应保证咽喉区各项作业进路的要求,同时应尽量减少道岔的数量,缩短各项作业进路及整个咽喉区的长度,及贯彻通(按作业要求设置一定数量的进路,以保证必要的作业能畅通无阻,无需之字走行)、活(在已设有主要进路的基础上增设渡线或道岔来增加咽喉的机动灵活性,增加更多的平行作业组合)、紧(布置紧凑、在保证“通”“活”的前提下,力求咽喉区的长度最短)、省(是指不必要的的道岔、渡线应尽量压缩,不必要的线路分组可以省略)四个方面的布置原则;计算咽喉区的长度和到发线的有效长,当咽喉区道岔和渡线的布置确定后,在计算咽喉区和到发线的有效长时应首先确定道岔辙叉号数、相邻线路间距、相邻道岔中心的距离以及信号机和警冲标的位置等,并将这些数据填写在详图上,然后从咽喉区最外道岔的基本轨接头向内分别推算两端各线路咽喉区的长度,计算结果填入车站咽喉区长度及到发线有效长的计算表中。
16.客运站的作用及任务:以办理客运为主,兼办少量货运的车站称为客运站(在客流较大的大中城市,专门为旅客办理客运业务并设有旅客乘降设施的车站)。
它是铁路运旅客运输的基本生产单位,主要任务是组织旅客安全、迅速、准确、方便地上、下车;办理行包邮件的装卸搬运;组织旅客列车安全、正点到发和客车车底取送;为旅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客运站的作用:是旅客候车、候船、候机及办理售票、行包托运、寄存以及各种旅行手续的场所。
客运站是人类通过交通运输工具,使旅客与货物产生空间位移的起止点和集疏场所,是空间交通、立体网络的交叉点,是交通运输中重要环节。
17.单向混合式二级四场编组站作业流程及能力加强措施。
措施:部分调车场线路直接发车;调车场尾部设置小能力驼峰;将尾部牵出线与出发场间联络线在出发场前面一段设计成下坡,加速转场作业以节省转线时间;增加尾部调车机台数和牵出线数量;出发场后移;调车场尾部采用“燕尾式”布置;调车场尾部咽喉区采用对称道岔、线束布置,可使尾部咽喉长度有较大缩短,从而减少车列转线的调车作业时分;调车场尾部采用调车集中控制设备。
作业流程:共用到达场与调车场纵列配置,车列解体时不需牵出作业;上下行通过车场分别设在两个出发场的外侧;如果没有其他条件限制,机务段一般设在到达场旁边反驼峰方向一侧;车辆段位置设在调车场尾部适当地点;在到达场与调车场之间设有中小能力驼峰,一般实行双推单溜作业方式。
18.我国编组站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设、规模、安全、现代化四个方面):我国编组站的其他现代化设备,如货车自动化信息管理系统、编尾调车区电气和微机集中、站内调车无线通信设备、内燃调车机在我国编组上已经广泛使用,但其股道数量,根据现场情况表明,普遍偏少,已严重限制各个编组站的通过能力和改编能力,就目前来看,我国编组站存在的问题总体可分为:编组站建设和发站缺乏长远的、全面的总体规划,编组站所需要的通过能力和改变能力,是随着运量的增加而发展的。
但各个编组站的建设,存在不同程度的“各自为战”的现象,缺乏较长远较全面的总体规划,以致造成全路编组站建设规模、建设时机和铁路运输的发展与运量的增长不尽合拍,编组站综合能力不能适应运量的发展要求,要么年年投资,不间断施工扩建,干扰正常运营,降低车站有效生产能力,要么过早投资,不能充分发挥经济效益,造成资金的积压浪费,因此如何统筹安排,使编组站发展速度与需要能力增长速度相适应,不断提高各个编组站设备能力水平,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是我国编组站目前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编组站系统内部与所衔接的线路能力不协调。
编组站作为路网中的一个系统,外部连接邻接区间,内部又含有许多子系统,邻接区间和子系统间以及子系统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但从当前来看,由于长期缺乏一个整体的路网规划和合理的布局方案,修建和改造编组站时又未充分考虑到将要引入的新线,或者未考虑可能采取修复线、双插、上电化、上自动闭塞、调度集中、缩短区间追踪间隔时分等提高路线通过能力的技术措施而储备应付这些变化的足够能力和弹性,不少编组站存在内部子系统及所衔接路线的能力不协调问题,如站内列车到发系统的通过能力与调车系统的改变能力不匹配,驼峰、调车线、编尾牵出线作业能力互不匹配等问题,这从整体上也制约了编组站的通过能力和改编能力,使编组站能力缺乏一定的弹性,不能满足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和货主面向市场的要求,应根据各个新建或改编的编组站近远期所担当的任务,认真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并按照点线能力协调、到解编发能力协调原则,以及发展重载、高密度运输的需要,同时,考虑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运营调整的需求,设置足够数量的股道,使编组站有较大的弹性,因此,需要对编组站技术设备的三个要素,即调车系统设备、站型规模和股道数量的协调发展找出解决的方法和思路,为提高编组站能力创造条件;编组站信息化技术落后形式与运输生产的需求矛盾日益突出,侧重现车管理,以偏概全,关键计划信息化丢失,编组站调度计划主要包括接发列车、调车机运用、本务机折返、货运管理、现车与调车管理,目前我国各编组站信息化比较成熟并得到普及的仅仅是现车管理系统,解决了预确报收发、现在车与调车计划,除此之外的计划信息计算机管理或不存在,或不成形,或不完整,或在酝酿中,尤其突出的是作为车站调度管理指挥使用的车站技术作业大表和车站班计划大表到目前为止仍在计算机外管理,调度员全凭尺子和笔从接班开始埋头铺画到交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