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易文言文
浅易文言文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①,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②,或答人简札③,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④,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注解】①率:标准,②苟且:马虎草率。
③简札:书信,④厌:厌倦,麻烦。
译文(二)薛谭学讴①【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②,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③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唱歌②郊衢:【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译文】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浅易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

•
李侯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⑥, 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起佐 郡,人或愤其不足,侯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 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未旬日, 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 有为无疑矣。 李维肃是真定人,在朝廷当官几十年,历次担任郞官, 被人称为老派人物(行动与操守不合时宜),儒雅且很有才 华,为人正直有骨气,很受当时(同朝为官)的人排挤。过 了很久,被任命佐助郡守,有人对于起用李维肃担任府判感 到愤愤不平,认为他不够资格,他却不屑与他们计较。(我) 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 为人。只是区区一亭,对郡的治理并没有大的利害影响。来 到这里不到十天,我就看出李维肃只要认为自己应该做的, 必把它作为自己的责任,由此可以推知,对于处理那些比筑 亭重要的大事,他一定能够有所作为,这是不必怀疑的。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 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 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物 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 离:遭受 迫卒:急促 故:死亡 顾:回头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 能力。A.“离”通“罹”,“离骚”中的“离”用法同此,可 迁移比照。根据“对文取义”的规律,“外被项籍之灾,内离 牧竖之祸”中“被”和“离”都是“遭受”的意思,释义正确。 B.“迫卒”用于“期日”后,接上文说修坟山时间紧迫,故 “卒”通“猝”,“迫卒”解释为“急促”正确。C.“物故流 离以十万数”是说饥馑带来的严重后果,“流离”指流落他乡, “物故”解释为“死亡”是合适的。D.“顾”也是表转折的连 词,由于前文“而”可译作“却”,那么“顾”应该译作“反 而”更合适,但绝对不是“回头”的含义。 【答案】D
初中浅易文言文阅读(原文、练习、翻译)

浅易文言文阅读(一)一、顾炎武手不释卷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所至厄[è]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fāng sì]中发.书/而对勘[kān]之。
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释;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shú]复之。
(选自《亭林先生神道表》)练习:1、解释:(1) 以.二马三骡:用(2) 询其曲折:问(3) 或.与平日所闻不合:有时(4)发.书而对勘[kān]之:打开(5)无足..留意:不值得(6) 诸.经注释:各种2、翻译:(1)或径行平原大野。
(2)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
3、文中顾炎武好学不倦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1、解释:(1)用(2)问(3)有时(4)打开(5)不值得(6)各种2、(1)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
(2)就到附近的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查看。
3、(1)、所到之处都有书陪伴。
(2)、所带之书多,(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3)、只要发现有疑问随时随地查看,并进行校正。
(4)、如有遗忘,拿出书来认真复习。
(5)、一有时间就拿出书来读。
译文:凡是顾炎武出外游历,都用二匹马三头骡子驮着书跟随自己。
到了险要的关口,就叫退休的差役和老兵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时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到店铺中打开书,核对校正它。
有时直接走在平原旷野,没有值得什么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记诵各种经典的注解疏证;有时有所遗忘,就到店铺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反复看它。
二、张溥与“七录斋”(张)溥(pǔ)/幼嗜(shì)学,所读书/必手钞,钞(chāo)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jūn),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浅易文言文界说

浅易文言文界说柳士镇浅易文言文是长期以来流行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常用术语,顾名思义,它是指文言文中的浅易者。
但是,什么样的文言文才算是浅易文言文,判断文言文是否浅易又应当根据哪些标准,对这些问题似乎至今还没有一个较为深入、具体的认识。
对此,有必要进行认真的思考。
首先,浅易文言文应当是文言文中的一个部分,而不是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之类著作中所采用的古白话。
大家知道,我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大致说来可以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文言,另一个是古白话。
所谓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先秦两汉的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如韩愈、柳宗元之类文人仿古作品中的语言;这种语言形式是我国古代典籍文献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言形式,它不仅显然不同于现代汉语,即使与秦汉以后的历代口语相比,也有很大的不同。
所谓古白话,是指魏晋南北朝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而形成的口头语言;这种语言形式主要用于民间文学与笔记语录等部分作品之中,虽然由于我们目前的研究不够深入,对于其间的部分词语理解得还不很透彻,但从总体面貌上看,它与现代汉语的差别较小,读来较易理解,是现代汉语的直接来源。
文言与古白话两个系统无论在词汇、语法还是在整体风格等方面都有较为显著的差别,前者距离现代汉语远而后者距离现代汉语近。
浅易文言文应当是前者之中的浅易者,而不属于后者的范畴。
其次说到浅易文言文中“浅易”的标准问题。
应当说,“浅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是与“艰深”相比较而言的。
“浅易”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对于文言文素养较深的人来说,中等以上难度的文言文也可以算作“浅易”;相反,对于文言文素养较浅的人来说,即使中等以下难度的文言文也算不得“浅易”。
具体到高中学生文言文阅读中要求文章“浅易”的含义,我们认为大致可以用这样的一些标准进行衡量。
第一,从文章运用的词汇来看,主要是文言中的常用词与次常用词,非常用词出现的机会较少。
此外,名物、职官、典章制度等专门术语也极少运用,因为这类术语含义复杂,涉及的内容也较为广泛,有些甚至过于艰深。
7.专题七 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 庄也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 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乐.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至则闭门距跃,绝不怀半刺津上。掷书 万卷,作蠹鱼其中。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 曰:“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寻以博士转南祠部郎。部虽无所事 事,而公奉职毖慎,谓两政府进私人而塞言者路,抗疏论之,谪粤之徐闻尉。 居久之,转遂昌令。又以矿税事多所蹠戾②,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虽主 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之,而公浩然长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
文言知识的迁移能力;结合语境理解词义的能力;积累古代 文化知识并加以分析判断的能力;对特殊语法现象和关键句子的 分析理解能力;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通畅地表达句意的能力;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能力,包括对文章层次、人物事迹和性格特 征的归纳概括能力。
考点一 文言文整体阅读
一、考点概述 整体着眼,局部入手,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原则。所谓整体着眼,就 是指通读全文,了解全篇大意。只有做到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才能在解题 时迅速找到答题区间,找准相关字句,从而联系具体语境准确作答。实词义项 的选择、句意的理解和翻译都必须回归原文,联系上下文,考虑其所在段落乃 至全篇内容;文意的分析和概括则更离不开对文本中心人物、中心事件、中心 内容、中心论点的整体把控。因此,整体把握全文,对考生迅速、准确地解答 试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江苏卷文言文的选材,形式不断求变:墓志铭、书、表、传……但从表 达方式看,基本为记叙类(议论类仅一篇),重点在写人叙事,尽管有些文本兼 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各类文章,体虽万殊,但其主旨一般只有一个。文中所涉及的主要的人、 事、景、物……可称之为文章所写的主要对象,这主要对象,便是主旨的依 托。
浅易文言文1

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教材(初中部分)1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2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汝善学也?”3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4蝜蝂者,善负小虫也。
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
其背甚涩,物积因不散,卒踬仆不能起。
人或怜之,为去其负,苟能行,又持取如故。
又好上高,极其力不已,至坠地死。
5魏王欲攻邯郸,季梁谏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
'臣曰:…君之楚,奚为北面?'曰:…吾马良。
'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
'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御者善。
'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
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
犹至楚而北行也。
"6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7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浅易文言文阅读(二)

浅易文言文阅读(二)(一)文侯与虞人期猎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
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①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罢:通“疲”。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①天又雨,公将焉之?译: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译: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一)文侯与虞人期猎答案1. ①天又下着雨,您准备到哪里去呢? (句中的“雨”、“公”、“焉”、“之”都能正确翻译)②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打猎)时间呢? (句中的“虽(虽然)”、“岂”、“一(专一、坚守)”、“期”。
)2.做人要诚信守时等译文: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
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
文侯要出去赴约,随从的侍臣说:“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自己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酒宴。
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①处士请为.王吹竽:为②宣王说之.:之2.译下边句子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译文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译文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二)齐宣王使人吹竽答案1.①、给。
②通“悦”,喜欢。
2.①齐宣王命令艺人吹奏竽,一定要让三百人一起吹奏。
②齐湣王继位为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艺人吹竽。
3.滥竽充数。
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
奏,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三)邹孟轲母(节选)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初中浅易文言文翻译

春光和煦,万物复苏。
今日,余携友同游于园中,以赏春光,畅游园景。
至园中,但见柳枝婆娑,桃花灼灼。
春风拂面,花香四溢。
余等漫步于园中,心旷神怡。
行至池畔,见池水清澈,鱼儿戏水。
友人曰:“此园中之美景,真令人陶醉也!”余应声曰:“诚然,春日游园,实乃人生一大乐事。
”
游至花丛,见红梅、白杏、紫菊竞相绽放。
梅花傲雪凌寒,白杏含笑迎春,紫菊芬芳扑鼻。
余叹曰:“花之盛,令人目不暇接。
”
过桥跨溪,桥下流水潺潺。
友人曰:“听此流水之声,如琴音般悦耳动听。
”余亦点头称是。
至园中亭子,歇息片刻。
亭子内有一石桌,桌上摆放着茶具。
友人取茶具,烹茶待客。
余品茶品味,口感甘甜,香气扑鼻。
游至园中假山,假山造型奇特,峰回路转。
友人曰:“此假山之美,宛如仙境。
”余亦赞不绝口。
行至园中长廊,长廊之上挂满了灯笼。
灯笼内点着蜡烛,照亮了整个长廊。
友人曰:“此长廊之美,犹如人间仙境。
”余亦感慨万分。
日暮时分,余等游兴未尽。
遂与友人相约,明年春日再游此园。
此次游园,余等赏春光,畅游园景,尽享自然之美。
心中感慨万分,不禁想起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言:“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此园之美,亦如桃花源一般,令人陶醉。
此次游园,实为人生一大乐事。
春日游园,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也让我们明白了生活之美。
愿我们常怀此心,珍惜眼前人,享受生活,畅游人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
时孙权曾致(zhì)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xián)莫能出其理。
冲曰:“置(zhì)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zhì),称物以载(zài)之,则校(jiào)可知矣(yǐ)。
”太祖悦,即施(shī)行焉(yān)。
【注释】:
①智意:聪明才智②致:送给③群下:部下,下属④咸:都、全部⑤校:考察,衡量⑥太祖悦,即施行焉:太祖(曹操)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译文】:
曹冲五六岁的时候,聪明才智所达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样。
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问过属下,都没有提出有效的办法。
曹冲说:“把象赶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用其他东西代替大象,然后称一下这些东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
”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做了。
拔苗助长
宋人有闵(mǐn)其苗之不长(zhǎng)而揠(yà)之者①,芒(
máng)芒然归②,谓其人曰:“今日病矣(yǐ)③!予助苗长矣④!”其子趋(qū)而往视之⑤,苗则槁(gǎo)矣⑥。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guǎ)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yún)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
①闵——同“悯”,担心,忧虑。
长——生长,成长,揠——拔。
②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③病——精疲力尽,是引申义。
④予——我,第一人称代词。
⑤趋——快走。
往——去,到..去。
⑥槁——草木干枯。
【译文】:
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的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
天下不助苗生长的人实在很少啊。
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
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寓意】: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者②。
欲负而走③,则钟大不可负;以椎(chuí)毁之④,钟况然有音⑤。
恐人闻之而夺已也,遽(jù)掩其耳⑥。
——《吕氏春秋》
【注释】:
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②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③负——用背驮东西。
④椎——槌子或棒子。
⑤况然——形容钟声。
⑥遽——急速。
【译文】:
晋国的大夫范氏灭亡的时候,有个老百姓得到一只钟,想要把它背走。
只是钟太大,没法背。
于是就用锤去把它打碎,这样钟又轰轰地响起来,那个老百姓怕别人听到响声来抢这只钟,赶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来,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就听不见了。
【寓意】: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