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浅易文言文阅读(原文、练习、翻译)

合集下载

浅易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

浅易文言文阅读.分析综合


李侯真定人,仕朝廷数十年,历为郎官,谓之旧人⑥, 文雅有高材,以直道刚气自持,颇为时辈所忌。久之,起佐 郡,人或愤其不足,侯不屑也。观其命亭之意,亦足以少见 其为人矣。且一亭之微,于郡政非有大损益也。到郡未旬日, 一知其当为,即以为己任,推而知其当为之大于此者,必能 有为无疑矣。 李维肃是真定人,在朝廷当官几十年,历次担任郞官, 被人称为老派人物(行动与操守不合时宜),儒雅且很有才 华,为人正直有骨气,很受当时(同朝为官)的人排挤。过 了很久,被任命佐助郡守,有人对于起用李维肃担任府判感 到愤愤不平,认为他不够资格,他却不屑与他们计较。(我) 体察李维肃给新亭命名的用意,也能据(此)约略看出他的 为人。只是区区一亭,对郡的治理并没有大的利害影响。来 到这里不到十天,我就看出李维肃只要认为自己应该做的, 必把它作为自己的责任,由此可以推知,对于处理那些比筑 亭重要的大事,他一定能够有所作为,这是不必怀疑的。
10.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 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 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物 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 离:遭受 迫卒:急促 故:死亡 顾:回头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 能力。A.“离”通“罹”,“离骚”中的“离”用法同此,可 迁移比照。根据“对文取义”的规律,“外被项籍之灾,内离 牧竖之祸”中“被”和“离”都是“遭受”的意思,释义正确。 B.“迫卒”用于“期日”后,接上文说修坟山时间紧迫,故 “卒”通“猝”,“迫卒”解释为“急促”正确。C.“物故流 离以十万数”是说饥馑带来的严重后果,“流离”指流落他乡, “物故”解释为“死亡”是合适的。D.“顾”也是表转折的连 词,由于前文“而”可译作“却”,那么“顾”应该译作“反 而”更合适,但绝对不是“回头”的含义。 【答案】D

14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十四课外浅易文言文阅读

14中考语文复习专题十四课外浅易文言文阅读

[思路分析] 这是一道四选一的客观题,考查常见虚词的用 法。选项素材来自课内,我们首先要明确各项中“以”的意义 和用法,然后用代入法代入“以尊周室”中,选其最合适的一 项即可。
2.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B ) A.文段主要写范蠡两次辞官的经过和原因。 B.范蠡离勾践而去,是因为勾践是个不能与大臣共患难 同享福的人。 C.范蠡归还相印,散尽家财,是个淡泊名利的人。 D.范蠡从商经营有方,治国深谋远虑,颇负盛名。 [思路分析] 本题也是一道四选一的客观题,考查对文本内 容的理解能力。思路为依据选项,对照文本阅读,逐一排除。
3.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范蠡事越王勾践 ( 侍奉,辅佐 ) . (2)还反国 ( 同“返”,返回 ) . (3)此布衣之极也 ( 平民 ) .. (4)间行以去 ( 离开 ) . [思路分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常见实词的理解能力。看似 课外,实则课内。万变不离其宗,关键是学以致用,活学活 用。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 私自与他的部属乘船渡海而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齐人闻其贤,以为相。 齐国人听说他很有才能,让他做卿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含意的理解与翻译能力。 翻译第(1)小题时应准确理解“私”“徒”“属”“行”的含 义,翻译第(2)小题时应准确理解“闻”“贤”“以为”的用 法和含义。这些都是采分点。
[解析] “既”在文言文中一般解释为“已经”。如我们在《曹刿论 战》中学过“既克,公问其故”中的“既”就是这个意思。“数”在 这里读shuò ,是“屡次、多次”的意思。我们在《陈涉世家》中 学过“广故数言欲亡”中的“数”就是这个意思。

初中浅易文言寓言故事阅读训练(35则含答案)

初中浅易文言寓言故事阅读训练(35则含答案)

初中浅易⽂⾔寓⾔故事阅读训练(35则含答案)⽂⾔寓⾔故事阅读训练(35则)1、傅马栈最难桓公观于厩①,问厩吏⽈:"厩何事最难?"厩吏未对,管仲对⽈:"夷吾②尝为圉⼈③矣,傅马栈最难:先傅曲⽊,曲⽊⼜求曲⽊;曲⽊已傅,直⽊⽆所施矣。

先傅直⽊,直⽊⼜求直⽊;直⽊已傅,曲⽊亦⽆所施矣。

"(《管⼦·⼩问篇》) 注释:①厩:马房。

②夷吾:管仲的表字。

③圉⼈:养马的⼈。

(1)解释下⾯加点词。

①桓公观.于厩()②傅.马栈最难()③曲⽊⼜求.曲⽊()(2)翻译下⾯句⼦。

直⽊已傅,曲⽊亦⽆所施矣。

(3)从某⼀⾓度,概括这⼀篇寓⾔的寓意。

2、烛邹亡鸟景公好⼷,使烛邹主鸟⽽亡之。

公怒,召吏欲杀之,晏⼦⽈:"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杀之。

"公⽈:"可。

"于是召⽽数之公前,⽈:"烛邹,汝为吾君主鸟⽽亡之,是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是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是罪三也。

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王⽈:"勿杀,寡⼈闻命矣。

"(《晏⼦春秋》)(1)解释下⾯加点词:①使烛邹主鸟⽽亡之.()②召吏欲杀之.()③使吾君以鸟之.故杀⼈()(2)翻译下⾯句⼦。

①使烛邹主鸟⽽亡之②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是罪三也(3)从某⼀⾓度,概括这⼀篇寓⾔的寓意。

3、东野稷败马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

庄公以为⽂弗过也,使之钩百⽽反。

颜阖遇之,⼊见⽈:"稷之马将败。

"公密⽽不应。

少焉,果败⽽反。

公⽈:"⼦何以知之?"⽈:"其马⼒竭矣,⽽犹求焉,故⽈败。

"(《庄⼦·外篇·达⽣》)(1)解释下⾯加点词语。

①使之钩.百⽽反( )②稷之马将败.( )③公密.⽽不应()(2)翻译下⾯句⼦。

①东野稷以御见庄公。

②其马⼒竭矣,⽽犹求焉,故⽈败。

课标第2单元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课标第2单元阅读浅易的文言文

〖试题解读〗★★ 本题考查给文言文语段断句的能力。断句的 前提是理解文章大意。答题时,一要注意文句意思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二要注意一些能够辅助断句的标志性词语,特别是一些常见的语气词 和助词;三要注意每句话的主语。四个选项中要注意“留史馆修撰以 下之”中的“下之”是“留史馆”的结果,应放在一块;“恬然自 持”“殊不介意”是两个完整的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断开之后就偏 离了文本的本来意思。 答案:D。
或曰:君古游侠之流也。魏禧曰:游侠士以好义乱国,君以好义 庇民,此其不同也。世之盛也,上洁己砺治以利其下,下尽职以供其 上,上下相安,而.盗贼不作。其衰也,大吏贪纵武威以督其下,小吏 朘削百姓,自奉以奉上,细民无所依倚。当是时,千家之乡,百室之 聚,苟有巨室魁士,好义轻财利,能缓急一方者,则穷民饥寒有所资,
(节选自《旧唐书·于休烈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自幼好学,善属.文.
பைடு நூலகம்
属文:撰写文章。
B.值禄山构难,肃宗践.祚.
践祚:帝王即位。
C.肃宗自凤翔还京,励.精.听受
励精:专心致志。
D.时中原荡.覆.,典章殆尽
荡覆:动荡倾覆。
〖试题解读〗★★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 义”的能力。考查的都是双音节文言实词。C 项中“励精”的含义 与成语“励精图治”中的“励精”含义相同,应为“振作精神”之 意。 答案:C。
〖试题解读〗★★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 能力。说徐君是游侠士的,是某些人的看法,而作者并不赞同。 答 案:C。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君条利弊上巡抚张公,公览而击节曰:“此真读书人。”(3 分) (2)乡里人皆欷歔流涕曰:“斯人死,我辈无所恃矣。”(2 分) (3)故乡邑有好义士,足以补朝廷之治,救宰相有司之失,而有功 于生民。(3 分)

文言文课外浅易短文阅读训练(二)

文言文课外浅易短文阅读训练(二)

解释下列句加点 的词 。 1 .父 时为将


2 .愿王勿遣

3 .始妾事其父

考考雾


4 身所奉饭者以十数




二、1 .年幼丧父 2 离 开 .
5 .故卒不加诛 。
三 、1 .长 大 后 ,知 道 出身 家 世 ,感 动哭 着 辞别 母 亲 , 开到南 都 ,进入学堂。 离
治 楚 矣 !”
4 .教 育 ,教 诲 5 .看低 、看小 (自己 ) 二、 “ 老父”是 “ 吊” ,而众 人是 “ 贺” ,行动不 同 ,服 饰也相异 。
三、 “ 位已高 ……不敢取 ”,引导孙叔 敖正确处理 与民 、
与 君 、与 财 的关 系 。
{落斡 ① 令尹 :楚 国官名 ,相 当于 宰相 。② 国 :指都 城 。③ 吊 :吊唁 。④不 肖 :不能干 ,没有 贤德。 ⑤ 受吏 民之垢 :意 即担 任宰相一事 ,这是一种谦 虚 的说 法。⑥患处之 :灾祸就隐伏在那里 。⑦ 意
主任
: 大林 ] =
易 短 文
( ) 二
孙叔 散 纳 害



1 .国都
孙叔敖 为楚令尹① ,一 国② 吏民皆为贺。有 老 父 衣 粗 衣 , 冠 白 冠 ,后 来 吊③ 。 孙 叔 敖 正 衣
2 .穿 3 .是 不 是 有
冠 而 见 之 .谓 老人 日 : “ 王 不 知 臣之 不 肖④ , 楚
苦 学 , 五 年 未 尝 解 衣 就 寝 。 若 夜 昏怠 . 辄 以 水 沃 面 。 往 往
馊 粥④ 不继 , 日 昃⑤ 固始食 。遂大通 “ 六经”之 旨,慨然 有 志于天下 。常 自诵 日: “ 当先天 下之 忧而忧 ,后 天下 士

第12天 浅易文言文阅读(1)-2019快乐暑假九年级语文

第12天 浅易文言文阅读(1)-2019快乐暑假九年级语文

第12天浅易文言文阅读(1)高考频度:★★★★☆┇难易程度:★★★☆☆(2019年中考河北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7~10题。

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①。

少年知识未开②,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

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

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③,必须幼年读。

长壮后,虽倍蓰④其功,终属影响⑤。

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⑥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词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

若朝华⑦夕落,浅陋无识,诡僻⑧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⑨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⑩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我愿汝曹⑪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⑫,一月之内,必加温习。

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⑬,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

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⑭。

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⑮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

二者其去⑯枵腹⑰无异。

汝辈于此,极⑱宜猛省。

(选文有删节)注:①迥异:相差根远。

②开:开导,启发。

③古奥:古指深奥,不容易理解。

④倍蓰(xǐ):数倍。

⑤影响:影子和回声。

指不切实际、不持久。

⑥时文:当时适行的文体,多指利学应试之文。

⑦华:花。

⑧诡辩:荒谬邪僻。

⑨《左》《国》:《左传》《国语》。

⑩华腴(yú):丰美有文采。

⑪曹:辈。

⑫拱璧:大壁,泛指珍宝。

⑬义蕴:内在的意义。

⑭发越:散播。

⑮举:举出。

⑯去:距。

⑰枵腹:腹中空虚。

⑱极:通“亟”,急。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1)时文固.不可不读固:(2)若.朝华夕落若:(3)古人之书,安可尽.读尽:(4)然后思通.其义蕴通: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2)汝辈于此,极宜猛省。

3.作者认为“六经、秦汉之文词诞古奥。

浅易文言文阅读.翻译与短句

浅易文言文阅读.翻译与短句


罗少亡赖,数行窃,令捕之杖毙,弃诸野。中 夜而苏,匍匐至一老妪家,周之。乃改行,投身军 营,骁勇冠绝侪辈。当赵金龙之乱,罗受命,与总 督卢公坤往平之。贼已困,将擒矣。时宣宗以尚书 宗室禧恩来督军,未至,诸公议待禧至,罗曰: “围久师怠,贼必遁。”遂违众一战,歼贼且尽。
罗提督小的时候很无赖,屡次行窃,官府下令抓到他后 用刑棍打昏,抛到野外。半夜里,罗提督苏醒过来,爬行到 一个老妇人的家中,老妇人细致地照顾了他。于是他就改邪 归正,投身到军营去了,在军营里他的骁勇善战在同辈中实 属第一。在赵金龙叛乱的时候,罗提督受命平乱,和总督卢 坤前往平定赵金龙。赵金龙等叛贼已经被围困,将要被捉拿 到手。当时宣宗派尚书宗室禧恩来督察军队,但是他迟迟没 有到,诸位将领商讨决定等待禧恩来到后再发兵,罗提督说: “围困赵金龙太久,我们的军队会懈怠,叛贼肯定会逃走。” 于是力排众议发兵征战,将叛贼杀得差不多片甲不留。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 B.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 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 D.抵关适断,船不能行 痛苦 腾跃 做官 碰到
【试题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的能力。须要结合原文语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A.“苦” 在此处应是形容词意动用法,可解释为“以……为苦”或 “为……而感到痛苦”,可以从《陈涉世家》的“天下苦秦久 矣”中的“苦”迁移。 B.“纵”,一词多义,有腾跃(纵身一 跳)的意思,也有放纵(听任)的意思,根据上下文判断,应 为“释放”(放掉)的意思。诸葛亮七擒纵孟获的”纵“就是 这个意思。C.“官”字本为名词,名词在句首且不为主语(词句 主语为罗提督),那它就必须活用,此处活用为动词,“做 官”。D.现代汉语中仍有“抵达”一词,“抵”的意思是“到 达”。“抵关”,则为“达到关隘处”。 【答案】C

叙事类浅易文言文翻译

叙事类浅易文言文翻译

昔余少时,随父游历四方,尝历山川之险,观风土之异。

年岁渐长,心向往之,欲归故里,以寻童年之梦。

一日,得暇之余,遂决意启程。

晨曦初露,余骑马携剑,踏上归乡之路。

沿途山川秀丽,风景如画,余心旷神怡,不禁吟咏而歌。

行至午时,忽遇雨,虽骤然而至,但亦清新宜人。

余遂借一茅屋,暂避风雨。

屋内空旷,唯有一桌一椅,余遂倚椅小憩。

窗外雨声潺潺,如丝如缕,仿佛诉说着故乡的故事。

傍晚时分,雨停云散,天空中挂着一轮明月。

余策马前行,夜色渐浓,月光如水,洒在道路上,宛如一条银蛇蜿蜒。

遥望故乡,依稀可见炊烟袅袅,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及至黎明,已至故乡。

家乡的山川依旧,只是岁月已变迁。

父母年迈,兄弟离散,唯有老屋依旧。

余至门前,轻敲柴扉,门内传来熟悉的声音:“儿啊,你终于回来了!”父母相见,泪水纵横。

余跪于地上,抱头痛哭。

兄长闻讯,亦匆匆赶来,相见时,兄弟三人相拥而泣。

此后数日,余与家人共度时光,重温旧梦。

日暮时分,余携剑登山,望尽天涯路,心中感慨万千。

夜深人静,余独坐窗前,手抚剑柄,思绪万千。

时光荏苒,转眼间,归乡已一月。

余欲离去,家人依依不舍。

临行前,父母泪眼婆娑,曰:“儿啊,此去路途遥远,务必珍重。

”余跪拜父母,含泪告别。

自此,余又踏上征程,心中怀揣着对故乡的眷恋。

每至夜深人静之时,余总会想起家乡的风景,家人的温暖。

此行虽艰辛,但余心满意足,因为余已找到了心中的归宿。

余游历四方,归来故乡,得以重温旧梦。

此行虽短暂,但余心已足。

愿岁月静好,家人安康,故乡繁荣昌盛。

余虽身在异乡,但心系故乡,此生无悔。

(字数:505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易文言文阅读(一)一、顾炎武手不释卷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所至厄[è]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fāng sì]中发.书/而对勘[kān]之。

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释;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shú]复之。

(选自《亭林先生神道表》)练习:1、解释:(1) 以.二马三骡:用(2) 询其曲折:问(3) 或.与平日所闻不合:有时(4)发.书而对勘[kān]之:打开(5)无足..留意:不值得(6) 诸.经注释:各种2、翻译:(1)或径行平原大野。

(2)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

3、文中顾炎武好学不倦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参考答案:1、解释:(1)用(2)问(3)有时(4)打开(5)不值得(6)各种2、(1)有时直接走过平原旷野。

(2)就到附近的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查看。

3、(1)、所到之处都有书陪伴。

(2)、所带之书多,(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3)、只要发现有疑问随时随地查看,并进行校正。

(4)、如有遗忘,拿出书来认真复习。

(5)、一有时间就拿出书来读。

译文:凡是顾炎武出外游历,都用二匹马三头骡子驮着书跟随自己。

到了险要的关口,就叫退休的差役和老兵询问这里的详细情况;有时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到店铺中打开书,核对校正它。

有时直接走在平原旷野,没有值得什么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记诵各种经典的注解疏证;有时有所遗忘,就到店铺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反复看它。

二、张溥与“七录斋”(张)溥(pǔ)/幼嗜(shì)学,所读书/必手钞,钞(chāo)已,朗读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jūn),日沃汤数次。

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读书必手钞②如是者六七始已.③日沃汤数次④后名读书之斋曰……2.翻译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3.张溥之所以成为明末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从小在学习上就(填四字短语),苦练基本功,因而练出了过硬的功夫,可见“”(用一句名言回答)。

参考答案:1、(抄写)(才)命名2、像这样六七次才停止。

后来命名读书的书房叫“七录”3、一丝不苟。

天才出自勤奋译文:张溥小的时候就很好学,所读的书必然要手抄下来,抄完了,朗诵过了,就焚烧掉,然后又抄,像这样六、七此才算完。

右手拿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磨出了老茧。

冬天手的皮肤都冻皱裂了,每天把手放在热水里浸好几次。

后来把他读书的房间称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起草,当着客人面写作,一会儿就写好了。

因为这个,他的名声在当时最响。

三、王冕僧寺夜读王冕(mǎn)者,诸暨①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②上。

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zhé]默记。

暮归,亡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xī]田③。

父怒,挞(tà) ④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hé]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⑤/映长明灯⑥/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⑦。

冕小儿,恬(tián)若不见。

安阳韩性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⑨。

【注释】①诸暨(jì):县名,今属浙江省诸暨市。

②陇:通“垄”,田埂。

③蹊田:践踏田地。

④挞:用鞭子、棍子等打人。

⑤执策:“策”通“册”,拿着书。

⑥长明灯:佛像前昼夜不灭的灯。

⑦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狞:凶恶。

⑧韩性:绍兴人,大学者。

⑨通儒:指博学多闻、通晓古今的儒者。

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父命牧.牛陇上()(2)亡其.牛()(3)或牵牛来责.蹊田()(4)恬若..不见()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2)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

3、选文第一段写了王冕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答:参考答案:1、放牧。

他的。

指责。

安心的样子。

2、(1)夜晚,(王冕)偷偷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映照在佛像前的长明灯下诵读,(书声)琅琅地读到天亮。

(2)安阳的韩性听说了这件事,觉得这孩子与众不同,(将他)收为学生,(他)于是学成了博学多通的儒生。

3、①在陇上放牛,溜进学舍听读书。

佛像腿上,伴长明灯夜读。

②表现了他渴望读书、刻苦读书的品质。

译文: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们念书。

听完以后,就默默地记在心里。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然而下次,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想得这样入迷,为何不由着他呢?”于是王冕离开了家,寄住在寺庙里。

到了夜里,他就悄悄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竹简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大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安阳的韩性听说了这件事,觉得他与众不同,把他收作学生,于是王冕成为了博学的儒生。

四、匡衡凿壁借光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练习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②衡乃与其佣作③资.给以书④遂成大学..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译文: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译文:3.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参考答案:1、到,及。

雇用。

供给,资助。

大学问家。

2、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3、凿壁借光。

在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

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十分刻苦的样子。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

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县里有个名文不识大户人家,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

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浅易文言文阅读(二)(一)文侯与虞人期猎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②之。

魏于是乎始强。

【注释】①掌管山泽苑囿打猎的官。

②罢:通“疲”。

1.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分)①天又雨,公将焉之?译: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译:2.请简要说说你从这则故事中得到的主要启示。

(一)文侯与虞人期猎答案1. ①天又下着雨,您准备到哪里去呢? (句中的“雨”、“公”、“焉”、“之”都能正确翻译)②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坚守约定的(打猎)时间呢? (句中的“虽(虽然)”、“岂”、“一(专一、坚守)”、“期”。

)2.做人要诚信守时等译文: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

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

文侯要出去赴约,随从的侍臣说:“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魏文侯说:“我与别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于是自己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酒宴。

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二)齐宣王使人吹竽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

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①处士请为.王吹竽:为②宣王说之.:之2.译下边句子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译文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译文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二)齐宣王使人吹竽答案1.①、给。

②通“悦”,喜欢。

2.①齐宣王命令艺人吹奏竽,一定要让三百人一起吹奏。

②齐湣王继位为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艺人吹竽。

3.滥竽充数。

译文:齐宣王让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

南郭处士请求给齐宣王吹竽,宣王很高兴。

奏,南郭处士(只好)逃走了。

(三)邹孟轲母(节选)邹孟轲母,号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乃去,舍市傍。

其嬉游为贾人⑴炫卖⑵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

”复徙舍学宫之旁。

其嬉游乃设俎豆⑶,揖让进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

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⑷。

注:(1)贾人,商人。

(2)炫卖,叫卖。

(3)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

(4)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乃去.,舍市傍(2)及.孟子长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复徙舍学宫之旁。

译文: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启示:(三)邹孟轲母(节选)答案1.①离开②等到,至。

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3. ①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

②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译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

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

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等到孟子长大,他学习了六艺等六本经书,最终成就了大学问家的名声。

君子都说孟子的母亲善于逐渐教育子女。

(四)项籍者,下相人也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季父项梁。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

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学。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籍长八尺余,力有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