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教版-语文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案 劝学

合集下载

2024年粤教版教案《劝学》教案

2024年粤教版教案《劝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掌握一些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2)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3)能够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理解“劝学”的重要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拓展延伸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风貌;(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2. 文章的结构,作者的论证思路;3. 文章的中心思想,劝学的意义。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实词、虚词的正确运用;2. 文章的论证方法,如何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3. 中心思想的归纳,劝学的实际意义。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 采用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朱熹及其学术成就;(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分享学习心得。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2)分析文章的结构,讲解作者的论证思路。

4. 案例分析:(1)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论证思路;(2)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5. 小组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劝学的意义;(2)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6.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劝学的理解;(2)鼓励学生创新,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粤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粤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粤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掌握并运用《劝学》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2)分析并解读《劝学》中的比喻修辞手法,领会其中的哲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劝学》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学习的热爱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2)培养学生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劝学》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2. 分析《劝学》中的比喻修辞手法和哲理。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翻译。

2. 对《劝学》中比喻修辞手法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劝学》原文、注释、译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和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朱熹及其学术成就。

(2)引导学生关注《劝学》的主题,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劝学》原文,结合课本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标记出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式,准备与同学交流或向教师提问。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 比喻修辞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识别《劝学》中的比喻修辞手法。

(2)学生举例分析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表达效果。

5. 哲理领会(1)教师引导学生从比喻修辞手法中提炼出《劝学》的哲理。

(2)学生分享对哲理的理解和感悟。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劝学》中的重要词汇、句式和比喻修辞手法。

7. 作业布置(1)学生翻译《劝学》中的重点句子。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教师推荐与《劝学》主题相关的其他文言文,如《论语·为政》等,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不同文本中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的论述。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粤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粤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粤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把握《劝学》的文意。

(2)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语句。

(3)能够运用文中的人生哲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通过朗读、感悟,领略文章的韵味和哲理。

(3)学会将课文中的道理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

(2)培养学生谦虚待人、自我反思的品质。

(3)培养学生珍惜时间、合理安排人生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劝学》的文意,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

2. 分析并欣赏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优美的语句。

3. 学会将课文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2. 文中一些抽象的哲理如何具体运用到生活中。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阐述文中哲理。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感悟哲理。

3. 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4. 实践运用法: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朱熹及其学术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注释翻译课文。

3. 讲解分析: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结构,阐述文中哲理。

重点讲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互相启发。

探讨如何将课文中的道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课文中的重要观点和哲理。

6. 课后作业: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熟读课文,背诵名句,并进行拓展阅读。

7.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课文内容,以及如何在的教学中进行调整。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粤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粤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粤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

(2)理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技巧。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领会作者的论学思想。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分析和讨论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践练习,提升学生书写论文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勤奋学习、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学习、自主求知的欲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 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作者的论学思想。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难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文章论证方法的深入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括文章内容、重点词语和句式、论证方法等。

2. 学生准备《劝学》文本,笔记本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劝学》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劝学》,理解文章内容,标记不懂的词语和句子。

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讲解文章的重点词语、句式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论学思想。

7. 布置作业:学生回家后,完成《劝学》的背诵和相关的练习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讨论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回家后完成的作业,包括背诵、练习题等。

3. 实践练习:评估学生在实践练习中写的短文的质量,包括内容完整性、观点明确性、表达清晰性等。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教师也应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思考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是否正确,是否需要改进。

粤教版-语文-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 第四单元第15课劝学(节选)

粤教版-语文-高一语文粤教版必修4教学案 第四单元第15课劝学(节选)

第15课劝学(节选)本课话题——坚持一、从课文中积累“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在学习及工作上,只有具备了锲而不舍的精神,坚持下去,才能获得不断的进步,并取得成功。

二、从生活中积累河蚌忍受了砂粒的磨砺,坚持不懈,终于孕育绝美的珍珠;顽铁忍受了烈火的历练,坚持不懈,终于炼成锋利的宝剑。

一切豪言与壮语皆是虚幻,惟有坚持的信念才是踏向成功的基石。

坚持梦想,努力拼搏,才能扬起梦想的风帆,在大海上乘风破浪。

三、从历史中积累林肯是鞋匠的儿子,出身贫寒,但他一直坚持自己的梦想,从平民到总统,他经历过一次又一次的竞选失败,他承受了一句又一句的冷嘲热讽,他遭遇到一次又一次的人生磨难,但他都坚持了下来。

面对讥讽,面对挫折,他坦然,是鞋匠的儿子又怎么样,他坚持到了最后。

坚持使林肯成为世上风云人物,坚持使他从平民蜕变成总统,可见,坚持可以铸就成功的人生。

一、作者简介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人物——荀子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二、背景回放改变本性,积善成德荀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他从“性本恶”的观点出发,说明人的知识首先不是先天赋予的,而是后天经过学习、教育,逐步培养出来的,只有懂得了礼义,人性才能改变。

因此,他特别强调后天的学习,把学习作为改造人性的根本方法。

他写《劝学》就是为了勉励人们学习“积善成德”成为君子。

三、相关知识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中激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斗争。

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4 15 劝学(节选)》1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4 15 劝学(节选)》1

《劝学》教学设计信宜中学陈洁教学设想:经过初中三年,高中一个多学期的文言文学习,同学们已经对文言文文言常识有所了解,对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思路,也有一些知识积累。

学生接触过议论性散文,掌握了一些阅读和欣赏的方法。

不足之处在于知识的储备和方法技巧的掌握是零散的,鉴赏能力较弱,作品构思、选材、语言和表现手法的精妙借鉴吸收少。

高中各个班级内的学生学习水平相差较大,在九科的繁重学习压力下,大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不够,用于学习语文的时间也相对较少。

教文言文,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既如此,什么是学生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呢?它不是能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语,也不是能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词典、会意而后懂。

上课时提前一周,布置同学们复习和学习文言文的相关知识,并给出自学任务单,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完成学习任务。

鼓励并组织他们到图书馆去看有关的书籍,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如《语文基础知识手册》《古汉语字典》《高中文言文全解》及配套练习《世纪金榜》等等进行自主学习,或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解决问题。

教授《劝学》,我拟以“读”为基调,即朗读、诵读、背诵。

当然,对于高一的学生来说,在“读”的过程中,老师应该帮助他们扫清字字、词、句的阅读障碍,引导他们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这对诵读课文、理解课文、背诵课文,提高阅读鉴赏文言文很有帮助。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的,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诵读课文(感性认知)、探究课文(理性认知)、背诵课文(能力升华)。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及重要虚词“而”、“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能力目标:以诵读培养语感,通过反复诵读学生养成诵读文言文的好习惯,理解文意以及在此基础上尝试背诵一、二段。

3、学习目标:把握文章脉络,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应持态度的论述。

4、德育目标:认识“劝学”的深刻道理,劝勉学生勤奋学习,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正确的学习方法。

2024年粤教版教案《劝学》教案

2024年粤教版教案《劝学》教案

2024年粤教版精品教案《劝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分析一、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2. 掌握文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分析1. 文章背景和作者简介。

2. 文章结构和主要论点。

3. 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第二章:教学资源与工具准备一、教学资源1. 教材《劝学》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学术文章。

3. 教学PPT和多媒体课件。

二、教学工具1. 投影仪和电脑。

2. 白板和记号笔。

3. 教学问卷和讨论指南。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活动设计一、导入1. 引入话题:介绍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 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对文章主题的思考。

二、阅读理解1. 分组阅读:学生分组阅读文章,理解主要论点。

2. 分享心得:每组选代表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三、重点讲解1. 解析重要词语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难点。

2. 分析修辞手法:讲解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四、批判性思维训练1. 讨论问题:提出与文章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论据。

五、总结与反思1. 回顾文章: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点。

2. 反思教学:学生填写教学问卷,对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与反思一、教学评价1. 学生表现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和表现。

2. 学生作业评价: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

二、教学反思1. 教师自我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2. 学生反馈反思:根据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教学调整和改进。

第五章:教学计划与时间安排一、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确定每个章节的授课时间。

2. 教学内容安排:合理安排每个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活动。

二、时间安排1. 授课时间:分配每个章节的授课时间。

2. 作业时间:合理安排学生的作业时间和作业量。

第六章:教学策略与方法一、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活力。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精品教学案:第15课劝学(节选)( Word版含答案)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精品教学案:第15课劝学(节选)( Word版含答案)

◆15 劝学(节选)培根曾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高尔基有“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名言。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勤学苦读。

那么如何学习呢?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在《劝学》中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正确的学习方法、态度,《劝学》成了一篇激励后世之人勤学刻度的醒世之作。

谈勤奋大家肯定都听到过“勤能补拙”这个成语,意思是说,通过勤奋,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

许多有着伟大成就的人,都和勤奋有着不解之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少年神童。

他们小小年纪,就能歌善舞或对事物有着高超的见解。

可是,他们沉浸在大人们的夸奖中,不努力,不奋斗,最终成了一群碌碌无为的人,谁也看不出他们和别人的区别。

而有些人,他们没有聪颖的天资,也没有过人的智商。

可他们踏踏实实地向目标努力,向前程迈进。

最终,他们成功了。

天分,是起跑时的领先,而勤奋决定了跑步时的速度。

勤奋,让踏实肯干的人跑到了终点,取得了成功的奖杯。

所以,文学家说“勤奋是打开文学殿堂之门的一把钥匙”,科学家说“勤奋能使人聪明”,政治家说“勤奋是实现理想的基石”。

微感言:1.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杜荀鹤2.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苏轼3.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4.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5.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荀子一、作者视窗“后圣”荀子荀子,战国末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政论家、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如果有这么多后人永生也难以企及的“家”,仍然不能尊之为圣,那我只能慨叹“圣”之所以为“圣”,是因为这个职称名额非常有限。

同抱不平的还有章太炎先生,他认为荀子为“圣”当之无愧,还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后圣”,以太炎先生的才学名望尚不能激起波澜,也就遑论别人了。

也难怪,其时封建社会已趋式微,新学蓬勃而起,谁还有闲暇为荀子正名?现代人孜孜以求成为什么“家”,说到底只是虚名,荀子在世时兴许认为不值一哂,弃之如敝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节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积累文言文知识点,包括掌握“博学、疾、寄托、用心”等实词,积累通假字、活用、特殊句式和“于、者、焉、而”文言虚词。

把握文章思路,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的论述。

背诵全文。

学习比喻、对比论证方法。

过程与方法
结合《步步高》P58-59做好预习,积累文言文知识点。

通过反复诵读理清文章思路,养成诵读文言文的好习惯。

通过讨论交流质疑理解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必须要做到积累、坚持和专一的道理。

2.引导学生端正对学习意义的认识,即要善于从学习中寻找快乐,要乐学、好学。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在初中文言文积累的基础上,有阅读较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但是探讨是一种合作学习的方式,必须以个人对文本的基本理解为前提。

本文文言基础知识点这一内容理解上的障碍应当先扫除,例如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的归纳整理和特殊句式的总结应该在探讨前先让学生基本掌握。

学生结合课下注解理解文本并未有太大的难点,在对文本大意理解的基础上,则要启发学生要有探究意识,让他们懂得通过自主探究获得的能力是最有价值的语文素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并背诵全文,积累文言文知识点
教学难点:掌握比喻和对比的论证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今中外关于学习的诗句、名言有很多,例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高尔基的“读书是人类进步的力量”,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荀子,走进《劝学》。

二.解题,作者简介
1.解题:“劝”:劝勉。

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作者以《劝学》为题目,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

2、荀子(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

是先秦时期儒家学派最后一个代表人物。

他特别强调教育的作用。

1、首先,听录音,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及语调。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节奏,读得抑扬顿挫。

(1)正音
①木直中(zhòng)绳輮(róu )以为轮
②吾尝跂(qì)而望矣君子生(xìng )非异
③不积跬(kuǐ)步骐骥(qí)(jì)一跃
④驽马(nú)十驾金石可镂(lòu )
⑤虽有(yòu )槁(găo)暴(pù)
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cān)(xǐng)乎己
(2)通假字(课后练习二)()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知”通“智”,智慧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有”通“又”
③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资质,禀赋
④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輮”通“煣”,使弯曲
(3)节奏
①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④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提出论点
学不可以已(第一句)
分析论点
为什么学
(意义和作用1、2段)
总结论点
怎么学
(态度和方法3段)
五.积累文言文知识点
出示PPT,指导学生用符号法圈划重点字词句,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由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老师适当点拨、归纳。

1.重点字词()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泛地学习
(2)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强,大
(3)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藏身
(4)用心一也因为心思
2.词类活用()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名词作状语每日
(2)其曲中规形容词作名词曲度
(3)登高而招形容词作名词高处
(4)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足利,使……走得快(5)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名词作动词,游泳
(6)上食埃土,下饮黄泉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
(7)用心一也数词作形容词,专一
(8)积善成德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3.特殊句式()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状语后置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判断句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定语后置
4.虚词“于、者、焉、而”(●)
小结:

(1)连词,表转折,可翻译成“却”“但是”。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③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④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⑤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⑥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连词,表递进,可翻译成“而且”“并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3)连词,表因果,可翻译成“因而”。

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4)连词,表修饰,可翻译成“地”。

①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②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④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5)连词,表假设,可翻译成“如果”“假如”。

①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②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6)连词,表并列,可翻译成“和”“与”。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六.课文分析
1.分析第一段
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用了哪些比喻?
学习的意义
比喻句:
青出于蓝
冰寒于水学习的意义在于
木輮以为轮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木受绳则直要博学,就要日参省乎己
金就砺则利
根据板书背诵
2.分析第二段
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用了哪些比喻?
学习的作用
比喻句:
见者远登高善假于物
闻者彰顺风君子善于利用学习
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致千里假舆马
绝江河假舟楫
根据板书背诵
3.分析第三段
请同学们齐读第四段。

思考:本段主要论述什么问题?分几层?
明确:这段主要论述学习态度和方法。

分三层:
第一层,从“积土成山”到“无以成江海”,阐述学习要善于积累;
第二层,从“骐骥一跃”到“金石可镂”,阐述要有持之以恒的态度;
第三层,从“蚓无爪牙之利”到本段末,阐述学习要专心。

(板书:学习态度—积累、恒心、专心)
思考:作者是用什么方法论述问题的?
明确:比喻、对比
根据板书背诵
七.拓展延伸
(一)学会引用
紫藤萝和牵牛花,没有挺拔的躯干,却凭借枯树和篱笆,以昂然之姿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美丽;篱笆和枯树,本无美景可言,却凭借牵牛花和紫藤萝,成就了一道道风景。

可以联想到《劝学》中的“”。

可以联想到科学家牛顿的“”。

明确:“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如果我比笛卡儿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


(二)现在我们就“积累、坚持、专心”各举出一句名言警句或者对联来。

(课后记在摘抄本上)
参考:
积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泰山不辞小土,方能成其大。

坚持:贵有恒,何必三更睡五更起;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专心:人生有三只兔子不可追。

少年时,课堂外的嬉戏玩耍这只兔子不可追,它会带给你荒废的人生;青年时,校园外的功名利禄这只兔子不可追,它会带给你虚荣的人生;中年时,社会上的灯红酒绿这只兔子不可追,它会带给你堕落的人生。

八.作业
1.复习时,要充分利用课文注解与课堂笔记,在理解基础上达到背诵。

2.完成课后练习三,《课时作业》P113 1-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