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阿Q正传》教案 粤教版必修4
粤教版必修四《阿Q正传》word教案1

教学设计示例《阿Q正传》【重点】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创作思想2理解典型人物阿Q的典型性格3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和性格化的细节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4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5理解精神胜利法的实质【难点】1作品中反映出的社会生活2作品中涉及的国民性、革命、妇女、传统等问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关于鲁迅及其创作(1)少年时家道衰落;青年时留学日本,希望以医学拯救祖国;弃医从文,力求改变国人的精神;从日本回国,创办《新青年》;发表了《孔乙己》《药》等短篇小说和大学杂文。
(2)鲁迅的创作鲁迅的作品大体可分为小说、教文、散文诗和杂文,现归类如下:小说——《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朝花夕拾》散文诗——《野草》杂文——《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三通过预习、划分小说结构层次第一部分(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世。
第二部分(第二章《优胜活动》、第三章《续优胜记略》)描写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部分(第四章《恋爱的悲剧》、第五章《生计问题》、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描写阿Q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遭遇。
第四部分(第七章《革命》、第八章《不准革命》)描写阿Q在未庄风传辛亥革命中的表现和遭遇。
第五部分(第九章《大团圆》)阿Q被杀。
四分析第一部分问:《序》部分目的是什么?直接进入主题,舍去序言好不好?总结:阿Q住在未庄,没有土地,没有名字,甚至姓什么都不清楚,属于雇农阶级。
《序》中阿Q的身份和地位为下文作了辅垫,使得阿Q的想要革命水到渠成。
第二课时问:我们知道阿Q生活在未庄,未庄是个什么样的环境呢?从课文中找出依据回答。
总结:这是一个落后、封闭的受封建思想严重封锁的村镇。
代表封建势力的赵太爷和曾经留过洋的假洋鬼子等统治着一切。
社会下层的农民面对剥削和压迫逆来顺受,麻木不仁,甚至相互争斗。
未庄人看不起城里人,因为城里人把“长凳”叫“条凳”,煎鱼时放葱丝而不放葱段。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阿Q正传》 教案

《阿Q正传》(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鲁迅作品的时代特色,感受白话文小说的语言特色2、学会鉴赏和感知小说人物形象,掌握归纳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3、学会由表及里,深入人物内心世界,丰富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认识。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细读文本,结合细节描写,归纳分析阿Q的个性特征,鉴赏和感知“阿Q”的艺术形象2、通过把握“阿Q”这个人物形象,探讨他的精神世界,深入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辩证看待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现实中的作用。
【学情分析】1、学生已经学习过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祝福》等,对鲁迅及其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把握2、鲁迅小说以思想深刻,高一学生人生阅历尚浅,人生感悟相对粗浅简单,对“精神胜利法”所反映的国民劣根性的理解会有一定的难度。
3、学生对阿Q这个人物会比较感兴趣,他身上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把握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再去理解“精神胜利法”的悲剧内涵,这一点学生还是可以做到的。
4、高考对小说人物形象的考核是高考的一个重点,可以结合高考“赏析人物形象”的要求,教授学生归纳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解读阿Q,把握“阿Q”这个人物形象【教学难点】通过把握“阿Q”这个人物形象,探讨他的精神世界,深入理解阿Q的精神胜利法。
【设计思路】采用提问法、细读文本法、讨论法等来调动学生,让学生自己自己解决问题,小组讨论,然后小组展示,过程中辅以教师引导、点拨得出结论。
【教学课时】第2课时(共3个课时,本节课所讲授内容为第2课时,第1课时学习作者、文章背景、整体感悟等内容)【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鲁迅对小说人物有过这样一段评论:“人物的模特儿,没有专用过一个人,往往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山西,是一个拼凑起来的角色”。
为何拼凑?——为了使人物更具典型性!一部优秀的小说,总有让人难忘的典型人物,比方一说到《红楼梦》,我们马上想到温柔多情的宝哥哥,多愁善感的林妹妹,精明能干的凤姐……在生活当中,我们往往能在身边的人身上,看到这些典型人物的影子!这就是所谓的“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阿Q也是这样一位来源于生活的、极具典型性的人物!二、初读阿Q——阿Q印象1、(学生活动)请根据小说提供的信息,整理出一份“阿Q个人档案”,内容可以包括姓名、年龄、身份、工作、外貌特征等。
高中语文 3.10阿Q正传(节选)学案 粤教版必修4

3.10 阿Q正传(节选) 学案(粤教版必修4)一、积累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间.或/间.隔刹.那/古刹.籍.贯/杯盘狼藉.B.畜.生/六畜.角.逐/主角.晦.气/诲.人不倦C.哭丧./丧.钟通.红/一通.经纬./韦.编三绝D.行.状/行.为因为./为.了呐.喊/纳.米技术解析:读音分别为:A项,jiàn,chà,jí;B项,chù,jué,huì;C项,sāng,tōng/tòng,wěi/wéi;D 项,xíng,wèi,nà。
答案:C2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鲁迅先生的文章,力透纸背....,讳莫如深....。
而有些壁上观式的议论,虽也不乏针砭,但因没有切肤之痛,不是发生内心,故而徒有其表,或者是为自己粉饰一个“公正”的门面,或者成为千篇一律....的口头禅,既不能振聋发聩....,又不能收到实际效果。
A.力透纸背B.讳莫如深C.千篇一律D.振聋发聩解析:B项,“讳莫如深”形容紧紧隐瞒。
答案:B3选出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 )。
A.在鲁迅留学日本期间,对当代世界文化的发展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有了更切实的思考,也初步形成了他的独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B.改革开放后的农村面貌与以前比悬殊很大。
C.这位老先生是研究鲁迅的,他的书桌上放着三本鲁迅写的书籍,《野草》《二心集》《呐喊》。
D.阿Q在走向断头台前的一瞬间,突然感到可怕的狼一样的“眼睛”在“咬他的灵魂”,高声一叫:“救命……”所有的中国人读到这里,都被震动了。
解析:A项,缺主语;B项,“悬殊”本身含有“差距很大”的意思;C项,“书籍”应改为“书”。
答案:D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鲁迅有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
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三单元第10课《阿Q正传》教案

今天,你怎么看待阿Q的“精神胜利法”?我们生活周围还有阿Q似的人物吗?还有精神胜利法的翻版现象吗?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就“人要不要一点阿Q精神”展开讨论、写一篇小作文。譬如《浅淡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精神之我见》、《阿Q的徒子徒孙们》等等。
3、阿Q这个人物形象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对“精神胜利法”怎么理解的?(鼓励发言,不求标准,只要积极思考,有所感悟即可。)
第二课时
一、重点落实
什么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剖析有关阿Q的几个生活片断,尤其是五个与人冲突的场面。
明确:阿Q在未庄(未有之庄,却无处不在),上无片瓦,下无寸地,无名无姓,别人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扣住课文开头的几段),但对自己的失败命运和奴隶地位采取了难以置信的辩护和粉饰态度。
明确:在小说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明显打上了近代社会急剧破产、不能掌握自己命运,又找不到出路的的不觉悟的农村流浪雇农的阶级烙印。小说对末庄典型环境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出阿Q的精神胜利法与支配者整个社会的封建传统思想、封建等级制度的联系,与小生产的落后、闭塞、保守、软弱地位的联系,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阿Q是一个落后农民的典型。
“等候”一词,不仅表明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让人触目惊心。
9、与阿Q的“十分得意”相比,“酒店里的人”为什么只有“九分得意”?这揭示出一个怎样令人深思的社会现象?
“九分”是作者生造的词,但十分成功,作者略带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客:这些看客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瘾,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高中语文粤教版精品教案《广东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4 10 阿Q正传(节选)》0

华南师大附中汕尾学校教学设计(首页)课题《阿Q正传》课型新授
授课日期
授课
课时
2授课教师周辉同
教学目标1、分析和评论“阿Q的精神胜利法”
2、探讨“精神胜利法”在当下生活中有无存在的意义
教学
重点
通过探讨分析,全面认识阿Q的精神胜利法。
教学
难点
理解精神胜利法的实质及对当下“阿Q精神胜利法”的再认识。
学情分析班上大多数学生的自觉性不够,加上本文节选的内容较长,一些学生课前可能不会认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本课时主要是让学生充分认识和理解何谓“阿Q的精神胜利法”以及这种精神胜利法在当下社会有无存在的价值。
以上目标基本达成,而且教学中也基本做到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以学生为主体,突出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等学习方式,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当然,课后我也发现这节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课堂设计方面缺乏创新,在课堂语言组织和课件设计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空
大附中
汕尾学
校教学设计(续页)。
阿Q正传(节选)-粤教版必修4教案

阿Q正传(节选)本文节选自《阿Q正传》一书,是一部中国文学经典作品,作者鲁迅。
本文选自粤教版必修4教案,从文本分析和阅读理解两个方面展开教学。
文本分析语言风格鲁迅的语言风格犀利、生动、有力,在文本中使用大量的讽刺、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夸张、矫枉过正的方式表达人物的形象和社会现实。
例如:阿Q是故意这样说的,因为他看来:一个革命党在他的地方上,也就等于是进了他的地方上,虽然这地方怎样烂,他自己连烂一块——这便是他的根据,他的推论。
这样子一来,他便不出声了。
在这一段中,阿Q认为只要在他生活的地方有革命党存在,就等于是在他自己的地盘上,即便这个地方再烂,也是他的地盘,因此他认为不需要做任何的反应或主动行动。
这段话中夹杂着阿Q的无知和傲慢,凸显了他的狭隘与自大。
人物形象阿Q是本文的主人公,是一个形象丰满、生动鲜明的人物。
他常常处于梦想和现实的矛盾之中,内心矛盾,因此经常寻求自我安慰和自我麻痹。
例如:他幸福地笑了:做什么?管他的,既然没有人让我做,我何必去做?他其实很愿意做的,只是因为没有人来叫他,所以他便得意了;他自知道好东西,如果有人同他串了门,叫他去做,他是做得出来的。
在这一段话里,阿Q表面上说自己不理会这个社会,可是内心里他是很渴望着这个社会可以认同自己的价值。
这种性格特点反映了身处动荡不安的时代中,一些人的无奈和困境。
社会现实阿Q的故事也是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
鲁迅通过描述阿Q在清朝时期的社会背景下所经历的种种遭遇和人生悲欢,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中种种封建思想和制度的荒谬和罪恶,并寄托了对于社会进步和人民幸福的期望。
例如:阿Q绝对不会怕风怕雨了,只因为:他终于与皇帝和显赫的人物接近了。
如果能够与这些人相比较,便可以证明自己也是一个有点了不起的人的。
愈特别的是,想来他对于皇帝还有点崇拜心。
这段文字可以看出阿Q中对于权力的崇拜,以及这种崇拜的虚无和荒谬。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权力至上的思想和制度,极大地限制了普通民众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造成了社会的层次化和不公。
语文必修4粤教版第10课《阿q正传》(节选)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Ⅳ粤教版《阿Q正传》(节选)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小说文学常识。
2.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把握故事情节。
能力目标3.解读阿Q的人物形象。
4.认识环境对人物性格形成的作用。
5.领悟课文主旨及作者的写作意图。
6.理解课文中的心理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情感目标7.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敢于正视人性的弱点,不断地提高完善自我的能力。
【教学重点】1.把握故事情节,理解文章主旨。
2.认识阿Q形象及其社会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如何运用生动的心理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教学设想】1. 补充一些诸如作者的生活经历、创作小说的动机和时代、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等背景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2. 处理好人物、情节、环境这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三者在小说中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在指导学生阅读鉴赏小说时,应以人物形象为中心(因为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主要手段),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性格形成的过程;从环境入手,分析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对人物性格形成的影响。
3. 通过归纳主题思想,感知人物的典型意义、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了解作者的主观态度和认识作品深刻的社会意义及巨大的艺术价值。
4. 通过阿Q人物形象的分析提高学生鉴赏描写人物的技巧,学习本文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方法】诵读法、问答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教学流程】夯实基础——赏析情节——认识环境——评价人物——欣赏技巧——揭示主题——拓展延伸【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文学常识及故事梗概一、导入新课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他的创作了很多作品,而且也都是精品,很多作品也被选入教科书中,我们小学、初中就学过鲁迅先生的很多作品,大家还记得吗?说说看?学生:《从百草园道三味书屋》、《孔乙己》、《藤野先生》……今天,我们就和大家一起来学一学鲁迅的又一篇作品小说《阿Q正传》。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小说(2)10 阿Q正传(节选)教案 粤教版必修4-粤教版高一必修4语文教案

10 阿Q正传(节选)诗海拾贝无题鲁迅万家墨面没蒿莱,敢有歌吟动地哀。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
【赏析】在万家凋零破败,隐没在蒿莱等野草丛中,饥饿悲伤的广大劳动人民已经连野菜都不能吃上的情况下,作者岂能找到合适的歌赋描写表达出此时的伤痛心情?动地的哀吟之中,是对惊雷的期待。
“心事浩茫连广宇,于无声处听惊雷”二句,描述了在那黎明前最黑暗的年代,诗人鲁迅的心跟全国人民连在一起,他想得很远,想得很深,感受到人民革命惊天动地的伟大力量。
诗句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对革命胜利的信心,给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以极大的鼓舞。
语林撷英柏杨《丑陋的中国人》经典句子1.中国人最大的悲哀,在于百分之九十九的精力都得用到窝里斗上。
2.宁可单扛,也不合作。
3.当指责他人时,很少检点自己的行为。
4.中国落后的制度终将导致日后的官僚主义。
5.人皆不能越雷池一步,除我例外。
6.带上面具不知道自己是谁了。
7.中国人很聪明但须一对一,如合群则一盘散沙。
8.常听到有人说:“你的前途操在自己手里。
”我年纪大了之后,觉得这话很有问题,事实上是,一半操在自己之手,一半操在别人之手。
作者卡片见第6课处。
背景呈现《阿Q正传》创作于1921~1922年。
它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实面貌。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
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
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而对封建势力妥协,这就不可能解决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问题。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向来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
就后者说,是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来采取愚民政策。
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Q正传》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阅读分析小说的故事内容。
2、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3、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教学重点】人物、语言、主题【教学难点】学生对小说人物的加工能力,让阿Q在他的精神世界里鲜活起来【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一、自习检测1、词语解释行状:旧时记述死者生平事迹的文体,这里泛指人的经历。
崇奉:崇敬奉承口讷:嘴笨,言语迟钝虫豸:小虫的通称。
用以比喻微不足道的人。
非常:非同寻常口碑:比喻众人口头上的称颂托庇:依赖长辈或者有权势者的庇护穿凿:附会,牵合意义,使之勉强相通。
所以者何:之所以这样的原因是什么。
2、注音舂米口讷撩虫豸穿凿醉醺醺络腮踉踉跄跄奚落小觑刹那确凿唾骂敌忾面颊二、作者简介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而已集》《且介亭集》等(共16篇),被誉为投枪和匕首。
补充: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中国现代白话小说成熟的标志是《呐喊》《彷徨》中国第一部被介绍到外国的现代小说是《阿Q正传》鲁迅笔下的人物有落没的知识分子孔乙己,城镇贫困百姓《药》,饱受凌辱的《故乡》等等,今天,我们要接触一个新的人物,他没有名字,只有一个符号,阿Q。
(打开课题:阿Q正传)三、《阿Q正传》故事梗概第一章,序——介绍阿Q的身份、地位。
第二章,优胜记略——追述往事,刻画阿Q的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继续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
第四章,恋爱的悲剧——写阿Q拙劣的求爱经过和遭到的可悲结果,继续表现阿Q的地位和处境。
第五章,生计问题——写阿Q走投无路,揭示麻木的国民吃人的本相,再写阿Q的畏强凌弱。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阿Q由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死鬼被捕、被审和被处决。
☆为什么课文节选了第二、三章的内容?根据小说的阅读要求以及它在全文中的地位来看:二、三章集中刻画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
在内容上,作者用最能体现阿Q发生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细节和场面,涉及到各种各样的人物,使作品的脉络伸展到广阔的生活领域阿Q的性格特征。
因此:学好这两章是理解小说人物性格特征的关键。
四、阿Q的档案阿Q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先来完成他的基本档案。
年龄:三十出头籍贯:不详身份地位:一无所有的贫苦农民工作:打零工外形特征:头上有癞疮疤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生平最得意的事:欺负小尼姑生平最恼火的事:1、向吴妈求爱,被拒2、让小D抢了饭碗生平最值得炫耀的事:进过城并看过杀头最受人欢迎的时候:从城里带东西回来的日子生前最后一句话: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口头禅:妈妈的……这就是阿Q,可怜而又可笑的阿Q!为什么鲁迅要塑造这么一个矛盾的人物呢?五、为何写阿Q?《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灿的明珠,它成功地塑造出阿Q这个世界文学画廊中著名的形象。
当它于1921年在北京《晨报副刊》上连载不到一半的时候,茅盾先生就敏锐地指出,它“实是一部杰作”。
郑振铎更预言它“将成为世界最熟识的中国现代的代表作”。
当它一收笔,便被介绍到英、法、日、俄等十多个国家,至今已有四十多种不同文字的译本。
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曾说过:“这部讽刺写实作品是世界性的。
法国大革命时也曾有过阿Q,我永远忘不了阿Q那副苦恼的面孔。
”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意图有两点:一是“画出沉默国民的灵魂”,“暴露国民的弱点”,让读者了解长期封建统治所造成的可怕的国民的愚昧,意在“引起疗救的注意”;二是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批判它的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阿Q正传》从它诞生至今,已过去八十多个年头了,“阿Q”已成了常挂在中国人民口上的一个常用名词,“阿Q精神”也成了我们自嘲或讽刺他人的用语。
但是,《阿Q 正传》这篇小说究竟有什么深远意义?阿Q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形象?阿Q精神包括哪些内容?等等。
今天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吧。
六、阿Q轶事1、自吹“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2、讥笑未庄“不见世面”3、“癞疮疤”的故事4、“押牌宝”的故事5、挨赵太爷打6、检虱子的故事7、挨“哭丧棒”8、调戏小尼姑(看相关电影视频,加深理解)第二课时重点:阅读课文二、三两章,看一看阿Q说了哪些精妙的言论,想一想体现了阿Q哪些性格特征?一、阿Q名言示例:“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讨论评析:下文这种阿Q式的名言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迅速标划出来,互相讨论,品味他的精神胜利法。
“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你还不配……”“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你算是什么东西”……二、探讨问题:第二章优胜记略1.“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之类的名言,表现出阿Q怎样的心态?提示:对现实的穷困感到无奈,用虚无缥缈的阔气来安慰自己同时压倒别人,取得精神上的胜利。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市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出他什么样的心态?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
阿Q自然乐意,因为这种矛盾可以使他两面获胜。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提示: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阿Q这一投降怎样理解?提示:这是阿Q的又一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贱,如果别人因此放了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
这又是阿Q的独特之处,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了,他是不同于一般奴才的万劫不复的奴才,他不得意谁得意。
5.“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
”这一句中“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确是事实,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6.“他睡着了”有何深意?提示:指他已经彻底麻木,没有思想了。
三、探讨问题:第三章续优胜记略1.开头一句中“蒙”这个词有何含义?提示:挨打像荣幸地蒙受恩惠。
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2.阿Q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为什么反觉得“赵太爷高人一筹了”?提示:又是精神胜利法做怪,因为他自认挨打是一种荣耀,挨打不但不能怨恨,反倒应该感激。
再者赵太爷越高人一筹,他自然就越荣耀了。
3.“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中阿Q得意什么?提示: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
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奴相。
4.阿Q见自己的虱子比不过王胡的,“最初是失望,后来却不平了”,这是为什么?提示:这又是他麻木愚昧的表现,美比不过别人,就同别人比丑,赢了也算是一种莫大的胜利。
5.“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碰头”中“照例”一词说明什么?提示:说明并非第一次了,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
6.阿Q“耸了肩膀等候着”“假洋鬼子”来打,“等候”一词妙在何处?提示:不仅表明了阿Q的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了他主动地接受惩罚。
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实在让人诧异。
四、精读“阿Q调戏小尼姑”这一情节,合作探讨:1、阿Q“摩着”小尼姑的头“呆笑”,对刻画阿Q起何作用?提示:“摩着”一词是来回摩擦,用力不大,充满色情成分;“呆笑”,极尽阿Q的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的丑态。
2、与阿Q的“十分得意”相比,“酒店里的人”为什么只有“九分得意”?提示:“九分”是作者有意生造的词语,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动脚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隐,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
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五、精神胜利法的分析:引用林兴宅的讲法:(1)质朴愚昧又圆滑无赖(2)率真任性又正统卫道(3)自尊自大又自轻自贱(4)争强好胜又忍辱屈从(5)狭隘保守又盲目趋时(6)排斥异端又向往革命(7)憎恶权势又趋炎附势(8)蛮横霸道又懦弱卑怯(9)敏感禁忌又麻木健忘(10)不满现状又安于现状每一点均要求学生在原文找出相应的语言与动作。
☆总结:什么是精神胜利法?它有那些表现?所谓“精神胜利法”,即对于事实上的屈辱和失败,用一种自譬自解的方法,在想象中取得精神上的胜利和满足。
阿Q精神胜利法的形成发展的历程:受践踏→自尊→反抗→怒目主义→腹诽战术→在假想中克敌制胜以转移痛苦→欺凌弱小以转移痛苦→自轻自贱其实质就是屈服和逃避、麻木和健忘,就是愚昧和怯弱。
无聊,狭隘,善于忘却、受人欺凌、却又欺凌弱小。
是羊而同时又是凶兽。
可憎可恨“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坟。
灯下漫笔》)这种化解尖锐冲突的方式即“精神胜利法”。
所谓的优胜,只是内心的优胜,却是实际上的失败和屈辱——这是一个变态的灵魂六、课堂讨论1.有人说,在现实生活中,人还是要有一点阿Q精神的。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2.寻找我们周围的“阿Q们”,检讨我们生活中精神胜利法的翻版现象。
第三课时重点:解答课后习题一、把课文中表现阿Q“精神胜利法”的细节一一找出来,说说你对“精神胜利法”的理解。
明确:细节描写①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爹,而阿Q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②阿Q没有法,只得另外想出报复的话来:“你还不配……”这时候,又仿佛在他头上的是一种高尚的光容的癞头疮,并非平常的癞头疮了。
③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④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
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