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1

合集下载

读《于漪于教育教学求索》一书分享

读《于漪于教育教学求索》一书分享

读《于漪于教育教学求索》一书分享
《于漪于教育教学求索》是一本关于中国教育教学的经典著作,作者于漪是一位在中国教育领域有着深远影响的教育家。

这本书涵盖了于漪对于教育教学的深刻思考和求索,以及她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于漪对于教育教学的热情和追求。

她强调教育应该以全面发展人为核心,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这种全面的教育理念对于我们今天的的教育教学仍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书中,于漪还提出了许多求索的观点和方法,例如通过反思教育实践、研究学生心理、探索教育规律等方式,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这些方法不仅对于教师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同时也能够启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受启发的另一个方面是于漪对于教育教学的态度和信念。

她坚信教育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去对待它。

这种信念和态度不仅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也是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所必需的。

总的来说,《于漪于教育教学求索》是一本对于教育教学有着深刻思考和指导意义的经典著作。

在阅读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许多实际的教育教学方法和经验,更深刻地理解了教育这项伟大事业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于漪老师教育思想

于漪老师教育思想

与心灵接触的情感教育:语文教学的灵魂情感教育是心灵相接触的教育,是一种在感化、陶冶中使学生的素质和品格得以升华的教育。

没有了情感,语文教学就会失去灵性、灵魂而变得苍白无力。

于漪老师语文情感教育观是其语文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认为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语文教学重在熏陶感染塑心灵,用兴趣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没有了情感,语文教育的价值就得不到体现。

一、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教育事业是爱的事业,是心灵与心灵相沟通的事业,是以精神养育精神、用生命呵护生命的事业。

裴斯泰洛奇认为,爱是统摄其他一切感情的核心,也是人性统一的核心,所谓心、脑、手协调发展,也就是爱和智力的协调发展。

只有爱才能使知和行统一起来。

爱和智力结合构成核心力量,使人成为人,达到人的理想。

教育中没有爱,任何努力都将事倍功半。

于漪老师对语文教育事业倾注了满腔热情,对学生倾注了深深的爱。

1.对语文深深的爱于漪老师特别欣赏闻一多的那首《红烛》:“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她正是以这种红烛精神,怀着对语文炽热真挚的爱,在语文教苑辛勤耕耘,并收获了累累硕果。

于漪老师说,一个语文教师对所教学科和所教的学生要满腔热情满腔爱。

并认为这种“爱”,应包括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爱,要了解汉语语言文字的悠久历史,广泛阅读流传下来的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有了这种感情,就会觉得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能够有机会学习祖国丰富、优美的语言,是非常幸福的。

教师只有自身拥有这份情感,才能够在语文教学中,饱含感情地引导学生欣赏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生动,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

由于于漪老师对语文爱得热烈、深沉、执着,因而教学中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这种感情。

语文教师就要怀着春风化雨的热情,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以美好、高尚的情操熏陶感染他们,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撒下美好的种子。

于漪老师对语文一片深情,她曾发自肺腑地说:“教中学语文,成了我终身从事的高尚职业,我为此感到无上光荣与自豪。

2024年学习于漪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模版(二篇)

2024年学习于漪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模版(二篇)

2024年学习于漪老师先进事迹心得体会模版九月____日下午,我们一起学习了于漪老师的先进事迹,我被她的故事深深地震撼,特别是这样的描述让我肃然起敬:“她是____、____授予的____名改革先锋称号中唯一的基础教育界代表,她写下了____多万字的论文专著,上了近____节的公开课。

”“唯一”、“____多万”、“近____节”这三个数字是对她敬业精神的真实写照。

下面与大家分享我的几点收获:一、坚守三尺讲台于漪老师说“师爱超越亲子之爱”。

她的“爱”是教育篇章的主旋律,她将自己的美好岁月全部奉献给了三尺讲台,她告诉我们年轻一代如何“一辈子做老师,一辈子学做老师”的道理,让我从心灵深处得出这样一个感悟--“三尺人生”,不宽广但伟大!我虽然可能做不到于老师如此的奉献精神,但是我一样会“坚守三尺讲台”,热爱我的工作,爱护我的学生,用爱铺就快乐的教学路!教育是一份需要好好经营的事业,要把学生们当成自己的孩子去教育和爱护,这样不仅工作会取得好的效果,自己在工作中也会获得幸福感。

二、做老师,要走到学生的心里爱迪生说“教育之于心灵,犹如雕刻之于大理石。

”一件发生在课堂上的事,至今难忘。

班里有一个男生,课上经常走神,课下不完成作业,偶尔完成也是胡乱蒙上,成绩很不理想。

我多次与他谈心,也与家长商量过对策,但效果甚微。

有一天上课,他给了我一个小小的惊喜。

一次我提问了一个作家写作背景的问题,全班只有他一个人举起了手,叫起他来,回答得很好,我试着走近他,发现他不是上课一点不听讲,只是比别人接受慢一些,容易被周围的事物吸引而走神。

我试着鼓励他,不论是作业还是听课状态都进步很大!所以我觉得教育有时候需要耐心、需要关注和等待,每一朵花都会开放,只是花开有早晚,我们都要静待花开。

另外,多了解学生,多找他们谈心,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这样师生关系也会更加的融洽。

这次于漪老师的事迹更近一步加深了我对学生沟通方面的认识,获益良多。

《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阅读书目

《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阅读书目

《阅读与写作教学研究》阅读书目一、于漪(1929—,上海)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于漪著:《我和语文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3、于漪著:《于漪文集第四卷作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之一)》,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4、于漪著:《于漪文集第五卷作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之二)》,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5、于漪著:《中学作文教学导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6、于漪著:《于漪老师教作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7、于漪著:《教你学作文》,山东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8、于漪著:《作文讲评五十例》,山东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9、于漪,陈军著:《智慧的源泉:于老师谈现代文阅读》,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10、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编:《于漪教案选:特级教师教案选 1》,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11、全国中语会青年教师研究中心编:《于漪语文教育艺术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12、于漪著:《于漪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13、于漪著:《语文教苑耕耘录》,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二、丁有宽(1929—,广东)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丁有宽与读写导练》,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丁有宽等著:《丁有宽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3、刘达中,李学明主编:《丁有宽教育思想与实践. 卷一, 爱心教育》,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94、刘达中,李学明主编:《丁有宽教育思想与实践. 卷二, 薪火传承》,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95、刘达中,李学明主编:《丁有宽教育思想与实践. 卷三, 述评与报道》,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96、丁有宽编著:《丁有宽与读写结合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37、丁有宽著:《丁有宽读写结合教学教例与经验》,人民日报出版社, 19968、丁有宽著:《小学语文读写结合系列训练法》(上、下),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2.9、丁有宽著:《小学生记叙文读写结合系列训练法》,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010、丁有宽著:《小学语文读写结合法》,广东教育出版社, 198511、广东省教育厅教学研究室、教材编审室编:《丁有宽小学语文教材教学研究论文选》,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012、丁有宽著:《我与顽童》,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113、吴惟粤编著:《教育专家丁有宽》,广东教育出版社, 1993三、钱梦龙(1931—,上海)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钱梦龙与导读艺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钱梦龙著:《我和语文导读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3、钱梦龙著:《导读的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4、邹贤敏主编:《钱梦龙:导读的艺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四、蔡澄清(1934—,安徽):1、蔡澄清著:《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2、蔡澄清著:《我的语文教学观与方法论》,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3、潘纪平主编:《蔡澄清:点拨教学法》,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4、蔡澄清等著:《蔡澄清中学语文点拨教学法》,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5、蔡澄清等著:《语文教学点拨艺术丛谈》,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6、蔡澄清主编:《中学阅读训练举隅》,安徽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7、蔡澄清等编著:《教会你观察和作文》,天津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8、蔡澄清,陈军著:《积累.思考.表达 : 写作能力的培养》,语文出版社1990年版五、宁鸿彬(1936—,北京)1、董明旺主编:《宁鸿彬:走“思维训练”之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2、宁鸿彬著:《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3、宁鸿彬著:《面向未来,改革语文教学》,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4、宁鸿彬等著:《宁鸿彬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索》,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5、宁鸿彬著:《宁鸿彬文选》,漓江出版社1996年版6、宁鸿彬编著:《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7、宁鸿彬著:《怎样提高阅读能力》,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8、宁鸿彬,郭外编著:《写作100法》,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9、宁鸿彬,郭外著:《听和说的技巧》,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六、洪宗礼(1937—,江苏)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洪宗礼与母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潘纪平主编:《洪宗礼:语文教育之“链”》,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3、洪宗礼著:《洪宗礼文集. 1, 语文教育“链”》,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4、洪宗礼著:《洪宗礼文集. 2, 引导的艺术》,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5、洪宗礼著:《洪宗礼文集. 3, 语文教材编制创新》,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6、洪宗礼著:《洪宗礼文集. 4, 中外母语教材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7、洪宗礼著:《洪宗礼文集. 5, 思维训练教材建设》,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8、洪宗礼著:《洪宗礼文集. 6, 虔诚的教育者》,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89、洪宗礼著:《洪宗礼语文教学论集》,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10、洪宗礼著:《语文人生哲思录》,江苏教育出版社, 201111、洪宗礼,柳士镇,倪文锦主编:《母语教材研究》(十卷本PDF),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12、洪宗礼,程良方编著:《写作与辩证思维》,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313、洪宗礼,程良方编著:《中学生思维训练》,云南教育出版社, 198714、洪宗礼,程良方著:《高三作文系列训练》,文心出版社, 198615、袁振国主编:《这就是教育家:品读洪宗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16、东缨著:《从教师到教育家》,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七、李吉林(1938—,江苏)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李吉林与情境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李吉林著:《情境教育三部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3、李吉林著:《美•智•趣的教学情境》,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4、李吉林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李吉林与青年教师的谈话》,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5、李吉林著:《情境教学实验与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6、李吉林著:《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八、支玉恒(1939—,河北)1、支玉恒著:《支玉恒老师教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2、支玉恒著:《小学语文教学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九、于永正(1941—,江苏)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于永正与五重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2、于永正著:《于永正课堂教学教例与经验》,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3、于永正,潘自由著:《于永正小学“言语交际表达训练”作文实验》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4、于永正著:《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19995、于永正著:《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荟萃》,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56、于永正著:《于永正文集》,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27、于永正著:《教海漫记》,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5十、赵谦翔(1948—,吉林)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赵谦翔与绿色语文》,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赵谦翔著:《赵谦翔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7年版3、赵谦翔著:《绿化语文》,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十一、魏书生(1950—,辽宁)1、魏书生著:《教学工作漫谈》,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版2、魏书生著:《魏书生与民主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龚春燕等编著:《魏书生与六步教学法》,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4、魏书生著:《语文教学》,沈阳出版社2000年版5、魏书生著:《教案、教学纪实选》,沈阳出版社2000年版6、魏书生著:《学生实用学习法》,沈阳出版社2000年版7、魏书生等著:《魏书生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实践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8、龚春燕,林允舒,杨勇编著:《教学艺术 : 教育专家魏书生谈课堂教学》,漓江出版社2010年版9、龚春燕,付芝安编著:《教学艺术 : 教育专家魏书生谈学习指导》,漓江出版社2010年版10、魏书生著:《魏书生谈语文教学》,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1、魏书生著:《魏书生精讲学生高效学习法》,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12、魏书生著:《好学生好学法 : 教育专家魏书生教育教学》,漓江出版社2010年版13、魏书生著:《为师从教不可不听的演讲》,河海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十二、余映潮(湖北)1、余映潮著:《听余映潮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余映潮著:《这样教语文——余映潮创新教学设计40篇》,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3、余映潮著:《余映潮的中学语文教学主张》,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版4、余映潮著:《余映潮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年版5、余映潮著:《怎样学语文》,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十三、高万祥(1954—,江苏)1、高万祥著:《高万祥与人文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版2、高万祥著:《语文的诗意》,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2年版3、高万祥著:《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4、高万祥著:《我的教育苦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5、高万祥,徐飞著:《优秀教师的30本案头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6、高万祥等编写:《议论文写作技巧》,四川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十四、李镇西(1958—,四川)1、李镇西著:《听李镇西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李镇西著:《做最好的老师:著名教育家李镇西30年教育教学精华.修订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版4、李镇西著:《民主与教育:一个中学教师对民主教育的思考》,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2004年版十五、程红兵(1961—,上海)1、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程红兵与语文人格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程红兵著:《好教师就是好教育:程红兵教育教学智慧》,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3、程红兵著:《创新思维与作文》,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4、程红兵著:《做一个书生校长》,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5、程红兵著:《程红兵讲语文》,语文出版社,20086、程红兵主编:《新语文课程论》,上海三联书店, 20087、程红兵著:《语文教学的人文思考与实践》,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68、程红兵著:《教师的人格魅力》,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9、程红兵著:《心听校园》,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5十六、韩军(1962—,北京)1、韩军著:《听韩军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十七、王崧舟(1966—,浙江)1、王崧舟著:《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七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2、王崧舟,林志芳著:《诗意语文课谱——王崧舟十年经典课堂实录与品悟》,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3、王崧舟著:《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4、王崧舟著:《听王崧舟老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十八、窦桂梅(1967—,北京)1、窦桂梅著:《听窦桂梅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编:《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3、窦桂梅著:《窦桂梅的阅读课堂》,长春出版社2009年版4、窦桂梅著:《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 : 全国特级教师窦桂梅教学方法》,漓江出版社2010年版5、窦桂梅编著:《窦桂梅与语文教改的三个超越》,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年版6、窦桂梅著:《跟窦桂梅学朗读》,长春出版社2010年7、窦桂梅著:《听窦桂梅老师评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8、窦桂梅著:《梳理课堂 : 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9、窦桂梅著:《和教师一起成长》,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10、窦桂梅著:《激情与思想》,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11、窦桂梅著:《为生命奠基 : 窦桂梅教育文丛》,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12、窦桂梅著:《回到教育的原点 : 窦桂梅教育教学管理精华》,文化艺术出版社2011年版十九、郑桂华(1969—,上海)1、郑桂华著:《听郑桂华老师讲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2、郑桂华著:《语文有效教学:观念·策略·设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年版3、郑桂华编著:《探究性学习教学示例》,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44、郑桂华著:《初中生作文十日谈》,东方出版中心, 2001二十、干国祥(1969—,浙江)1、干国祥编著:《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2、干国祥著:《生命中最好的语文课》,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版二十一、郭初阳(1973—,浙江)1、郭初阳著:《言说抵抗沉默——郭初阳课堂实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2、郭初阳著:《颠狂与谨守——课堂实录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郭初阳,蔡朝阳,吕栋著:《救救孩子 : 小学语文教材批判》,长江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二十二、蔡朝阳(1973—,浙江)1、蔡朝阳著:《阅读抵抗荒诞 : 蔡朝阳中国教育观察》,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版2、蔡朝阳著:《寻找有意义的教育》,宁波出版社2012年版二十三、管建刚(1973—,江苏)1、管建刚著:《我的作文教学革命》,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2、管建刚著:《我的作文教学主张》,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3、管建刚著:《我的作文训练系统》,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4、管建刚著:《我的作文教学课例》,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5、管建刚著:《我的作文教学故事》,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除以上书目外,重点观看这些名师的相关视频特别是课堂教学实录,然后把实录还原成教学设计,再把教学设计还原成教学理念,同时,注意这种理念及教学设计的局限性。

小学语文教师必读书目

小学语文教师必读书目

小学语文教师必读书目一、常读常新1.课程标准类:《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专来杂志类:《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语文教学之友》《小学语文教学通讯》(即《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湖北教育》(教育教学)3.教育名著类:《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二、名教悟读1.《霍懋征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谈》2.《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3.《李吉林与情境教育》4.《丁有宽与读写导练》5.《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6.《靳家彦与语文导读法》7.《窦桂梅与主题教学》8.《孙双金与情智教育》9.《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10.《孙建锋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11.《薛法根教学专辑》12.《做创造的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55个经典案例》13.《戴建荣的古诗教学法》14.《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薛瑞萍)15.《晨读对韵》(丁慈矿)16.《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盛新凤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两极之美》三、经典鉴赏教育经典:1.《童年的秘密》2.《爱弥尔》3.《叶圣陶教育文集》(语文教育类) 4.《民主主义与教育》 5.《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6.《教学勇气》7.《静悄悄的革命》8.《多元智能》9.《童年的消逝》10.《被压迫者的教育学》11.《西方的智慧》12.《陶行知教育文集》13.《教育与人生》14.《什么是教育》15.《夏山学校》16.传统经典:《道德经》《论语》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名篇名句)宋清小说中国四大名著史记四、多元充电1.《沉默的大多数》2.《病隙碎笔》3.《文化苦旅》4.《妞妞,一个父亲手札》5.《孩子,你慢慢来》6.《傅雷家书》7.《美国人是怎样培养精英的》8.《大学人文读本》9.《教育为何是无用的》10.《教育的本质》11.《宽容》12.《异端的权利》13.《丑陋的中国人》14.《传统下的独白》15.《少年维特之烦恼》16.《汤姆?索亚历险记》17.《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18.《假如给我三天光明》19.《渴望生存》20.《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21.《朗读者》22.《麦田里的守望者》23.《我的童年》24.《尼尔斯骑鹅历险记》25.《挪威的森林》26.《杨守敬故事》五、师生共读1.《窗边的小豆豆》2.《夏洛的网》3.安徒生童话4.《木偶奇遇记》5.格林童话6.王尔德童话选7.普希金童话选8.郑渊洁童话选9.《小王子》10.《哈利?波特系列》六、走进反思1.《教育的理想与信念》2.《我的新教育之梦》3.《唇舌的授权——张文质教育随笔》4.《教育自传》5.《守望教育》6.《不跪着教书》7.《学生第二》8.《爱心与教育》9.《退步集》10.《语文教育门外谈》11.《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小学教师必读书目一、教育名著1.《陶行知文集》陶行知,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2.《新教育之梦》(朱永新)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3.《苏霍姆林斯基选集》[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译者:蔡汀王义高祖晶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

2024年学习教育家于漪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学习教育家于漪心得体会(2篇)

2024年学习教育家于漪心得体会于漪老师从教六十多年,上了近两千节的公开课,写下了四百多万字的论文专著,在语文课程教育改革当中不断创新,勇于实践,成为了素质教育的实践者。

于漪老师是资深特别老的老教师,但是她却能践行素质教育,这是令我惊讶也是非常值得我去膜拜的地方。

新生教师和资深教师在讲课的风格上有很大的差异,资深教师更注重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新生教师则特别注重课堂上与同学们的沟通,互动,但是,于漪老师作为高龄教师,却可以践行素质教育,这是难能可贵的。

这也告诉了我们,践行素质教育应作为教育的一种理念。

教师要始终以素质教育作为根本追求。

看了关于于漪老师的照片和视频,她总是面带着微笑,眼神里总是能透露出一种和蔼与一种难能可贵的坚定。

于漪老师在接受访谈时,她的言语也体现了一位语文教师的文雅与作为教师的自信。

她的教书育人理念,告诉我要目中有人,作为教师,眼里要看得到学生。

她有自己的教育艺术,在我看来,她教的不是书,而是一本人生的教材。

2024年学习教育家于漪心得体会(2)于漪是中国教育界的一位杰出人物,她致力于教育改革和推动学习方法的创新。

在2024年,她已经成为学习教育领域的一位权威,并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总结她在学习教育领域的心得体会,以下内容将围绕教育改革和学习方法创新两个主题展开,重点关注于她在这些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对未来发展的展望。

教育改革是于漪一直以来的关注点之一。

她认为,传统教育模式过于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了学生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因此,在教育改革方面,于漪倡导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个性特点。

她通过改革学校课程设置,推动学校将更多的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此外,她还主张教育与社会的广泛合作,通过与各界合作伙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社会资源,使他们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在学习方法创新方面,于漪提出“兴趣驱动学习”这一理念。

优秀教师于漪

优秀教师于漪

于漪说,她始终记得母校振江中学的校训― ―做一个“大写的人”,“教师一个肩膀挑着学 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国家的未来。假如青春 可以重来,我依然会选择这个太阳底下最光辉的 事业。” 她爱学生、爱青年教师、爱身边每一个人。
教育教学求索路
之语文教学目的
于漪提出:“教育,就是培养人”。教师,首先必须清 醒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努力争取做个教育家。任何真正的教 学,不仅是提供知识,而且要给学生以良好的教育。离开 了“人”的培养去讲“文”的教学,就失去了教师工作的 制高点,也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价值。
一 辈 一子 辈做 子教 学师 做 教 师
于漪
与教育教学求索
小组成员
组长: 张亚玲 主讲: 张伟业
PPT制作: 常欢乐
文字资料收集: 张亚玲 常欢乐
图片资料收集:
吴碧霞
蒋慧
成长的足迹
教育教学求索路
于漪说
眼中于漪
成 长 的 足 迹
于漪,1929年出生,江苏镇江人。 于漪的人生布满着坎坷,15岁时父亲 病故,求学之路一波三折,文革中挨 斗、挨批、挨打,一生疾病缠身。粉 碎”四人帮”当她能工作时,很多人 劝她转业,而她却选择坚守讲台。
1947年夏天,于漪考入复旦大学教育系。 在她读书期间,有四位大学老师:曹孚、周予 同、方令儒、刘佛年,这四位老师皆是著名 学者,他们渊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精湛 的教学艺术和伟大的人格魅力使于漪获得了 长足进步。
成 长 的 足 迹
1951年夏,于漪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华东人 民革命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从事成人教育工作。 1958年,工农速成中学停办,调至上海市第二师范 学校任教。始为历史教师,后改教语文。60年代初, 该校改名为杨浦中学,于漪一直在该校任教。1984 年,第二师范学校恢复,杨浦中学取消,于漪又到 第二师范学校任教,担任校长一职,直到退休。

(完整)小学语文教师阅读推荐书目

(完整)小学语文教师阅读推荐书目

小学语文教师必读书目一、常读常新1.课程标准类:《语文课程标准》《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专业杂志类:《小学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语文教学之友》3.教育名著类:《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话》二、名教悟读1.《霍懋征小学语文教学经验谈》2.《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3.《李吉林与情境教育》4.《丁有宽与读写导练》5.《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6.《靳家彦与语文导读法》7.《窦桂梅与主题教学》8.《孙双金与情智教育》9.《王崧舟教学思想与经典课堂》10.《孙建锋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11.《薛法根教学专辑》12.《做创造的教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55个经典案例》13.《戴建荣的古诗教学法》14.《心平气和的一年级》(薛瑞萍)15.《晨读对韵》(丁慈矿)16.《构建诗意的语文课堂》、《盛新凤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两极之美》小学数学教师必读书目一、常读常新1.课程标准类:《数学课程标准》《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专业杂志类:《数学教学设计》《小学数学教师》3.教育名著类:《给教师的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效性究竟指什么》、《怎样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关于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话》二、名教悟读1、吴亚萍著《小学数学教学新视野》,上海教育出版社;2、郑毓信著《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3、李烈著《我教小学数学》,人民教育出版社;4、潘小明著《新课程理念的探索与实践》,上海教育出版社;5、宋淑持著《松子评课》,上海教育出版社;6、吴正宪著《吴正宪与小学数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7、黄爱华著《黄爱华与智慧课堂》,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8、成尚荣主编《学会数学地思维》,江苏教育出版社;9、曹培英著《小学数学教学改革探析》人民教育出版社;10、郑俊选著《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与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1、胡光锑著《数学新课程百问》,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2、季素月主编《给数学教师的101条建议》,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3、郑毓信著《数学教育哲学》,四川教育出版社;14、刘可钦著《刘可钦与主体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1.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

2.我有两把"尺",一把是量别人长处,一把是量自己不足,只有看到自己的不足或缺点,自身才有驱动力。

因为,"累累创伤,是生命给你最好的东西"。

3.一个人一旦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同时选择了高尚。

首先要"知如泉涌",而且要有伟大的人格力量。

4.座右铭:教育工作中,一切以教师人格为依据:智如泉涌,行可为表仪者人师也。

5.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合格的教师。

所谓合格,就是不负祖国的期望、人民的嘱托。

6.教学参考书毕竟是别人的劳动,只有自己的劳动所得才是带着生活露水的鲜花,是你自己的心得,学生才容易和你交融。

教出自己个性的时候,才是学生收获最大的时候。

因为,教育事业是创造性的事业。

7."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教育,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

纵观于漪老师的教学追求历程,她追求的语文教学风格是大象无形,她的课堂教学特点是立体多维无恒。

因此,她的课堂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变化多姿,是永远流动着的无恒的课堂教学模式。

《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读书摘记P71人之所以为人,当然不能只停留在生物学的层面,人还要进行精神层面的追求。

物质生活是生存的基本保证,基本满足就能获得快乐,而精神上的追求是人内在的需求,追求诗意的精神家园,让生命的清泉汩汩流淌,它体现了人生命的价值、生命的丰厚和完美。

P74我始终认为,"知识就是种子",只要把种子播撒到学生的心里,就会开出智慧的花,结出能力的果。

我把课堂当作传播知识促进学生整体成长的广阔天地,打开四面窗户,引进八方来风,把大量的知识信息带入课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不出大量课外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知识,使教学的整个过程充盈时代的活水,激发起学生内在的持续不断地探索语文知识宝库的求知欲。

P77怎样才能把课上的象磁石吸铁一样,牢牢地吸引住学生呢?我认为:一、课要有新鲜感,不能老是一副面孔;二、要有趣味性;三、课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使学生体验到克服困难的喜悦;四、课要有时代的活水,使学生有所感奋。

P81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的思维是不存在的;思维是语言的内容,没有思维就不可能有语言。

思维是对外界事物概括的间接反映,思维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

因此,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学生要学好语言,提高语言能力,必须同时提高思维能力。

P90优秀的语文教师讲授议论文时和教授文学作品一样,也能表现的神采飞扬、铿锵动人,课堂上既闪耀着逻辑的理性之光,又燃烧着情感的炙烈之火。

学生同样能从中感受到审美的愉悦。

我力图使我的课堂成为美的殿堂,连最乏味的说明文,我也尽力从中发现美的资源。

P94课堂教学要有鲜明的节奏,在这方面我一是做到教材处理有重点、有主次、有详略。

教一篇课文,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和语文能力训练不能面面俱到,这堂课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是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目的不明确,课堂上随心所欲,也就谈不上教学节奏;教学目的具体实在、轻重得当,课就上得有节奏。

二是做到教学过程有疏密、有起伏、有坡度。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有意注意不可能长时间地集中,人的大脑机制需要紧张与松弛的调节才能有效率。

既然课要主次、详略之分,人脑需要紧张与松弛的调节,那么教学过程完全应该有疏密、有起伏、有快慢形成坡度,是学生始终置身"山阴道上" "红烛呀!流吧!你怎能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一个优秀的老师要保持理想、追求理想、撞击理想。

在于老师看来,每一节课都会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所以她对自己的每一节课都提出高标准, 做老师,首先是传承优秀的中华文化,不管教什么学科,这是非常重要的。

中华优秀文化有很多方面,但基本精神是"人文精神"。

中华文化第一个特点是"尊重人","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思潮的影响,对技能技巧非常重视,对"人"这个本体,缺乏深刻的领会。

人为本体、核心,是我们中华文化十分重要的特点,这也就是"人文精神"。

我当一辈子教师,最忧心的是只看到技能技巧,育分不育人,求学不读书。

这是对孩子的坑害。

中华文化的第二个特征是对人的修养的重视。

人成为"君子"是需要"修炼"的。

中国的优秀文化就是要重视入的修养。

传授知识是教师的应有之义,但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一定要融入做人的道理,这是中国教育的特点,中国文化的特点。

作为教师,必须清醒意识到,要传承中国优秀文化。

传承中国优秀文化,用现在的话说,怎样成为一个不辜负国家期望、不辜负人民嘱托的人民教师。

《易经》中有两句话很重要:"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天道运行刚劲雄健,君子应自觉奋发向上,永不松懈。

第二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人要有宽广的胸怀,厚德才能载物。

21世纪的教育变了没有?不管是什么样的市场经济,教育任务还是没有变。

教育是什么,教育就是培养人,有时候我们就是把"人"忘掉了,只看到分数,看到技术技能。

知识、技能技巧只是攀登精神世界的阶梯,不是终结的目的,终结的目的是人。

当前首先是培养有一颗中国心的人,现代文明人。

我们对中华文化有所认识,对事业的价值和意义就会有很深刻的领会,就会激发对事业热爱的感情。

三尺讲台,是联系着学生的生命的,你讲什么,教什么,传授什么知识,培养怎样的能力,给予怎样的思想熏陶,给予什么价值观,将来都会反馈给你。

现在学习,会影响学生一辈子生活。

所以,我一刻不敢懈怠,因为我的每一节课都会影响学生的生命质量的。

在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中,融合了情感和价值观,培养他学会学习,懂得怎样求知,这是一种立体思维。

休戚与共,血肉相连。

今日的教育质量,就是明日的国民素质。

工作这么多年,最近也在反思自己教育教学上存在的问题。

正如你说的,我们教师现在教学生教的是知识和技巧,注重的是分数,而忽略了"育人"这个教育的最终目标。

当老师已经八年了,但是我没有带过班,我对班主任没有任何的感觉,有人说没有当过班主任的老师不是真正的老师, 1.教学激情--首先自己要燃烧 何谓教学激情?于漪大师如此深情阐释:"教师的教学激情是指这样一种教学状态,教师在教课时以坚定的自信心、充足的知识储备、周密的课堂设计、全神贯注的工作热情为前提,对所授课程内容有深刻理解,并由此率先产生的强烈的情感体验,然后通过语言表情乃至动作引发学生的想象力,把他们逐步引入作品所规定的情境。

" 教师的教学激情,是课堂氛围的营造者,是学生情感的点燃者。

有了教师的教学激情,才会有学生们的接受热情,才会有课堂上师生双方如痴如醉、物我两忘的教学气氛。

教学激情是火种,而教师首先得燃烧自己。

于漪大师经常这样说:"要使学生感动,首先教师自己要感动;要使学生热爱语文,首先教师自己要对祖国的语言文字一往情深、钻研入迷。

"所以说,教学激情完全出自教师的人生至诚、事业的责任感,不能仅仅看成是什么"技巧"和"方法",更不应该是浮泛的、做作的虚情假意。

唯有真理、真知、真情方能震撼人的心灵,方能真正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

2.创设情境--这是一片审美的天地 选入语文课本的优秀文学作品,都有着优美的意境。

但是在教学中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一篇文章,学生能熟读成诵,但并未真正引起他们内心的激动。

要让学生真正把书读到心里,让他们的思想、情感和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与作者的喜怒哀乐产生共鸣,教师应用教学激情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身历其境之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这就是于漪大师的"情境说"。

她的具体做法是:"巧引"、"美读"、"情讲"、"趣溢"等多种教学手段并行,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情,享受到美,领受到趣,接受到理,从而真正进入作品的审美境界。

巧引。

"巧引",不是旁征博引,以显知识的渊博,也不是喧宾夺主,使学生晕头转向,无所适从。

"巧引"避免理论阐发,多用艺术方法,目的是为了形成一种气氛,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期待心理和渴求满足的心理。

有时可借助线条图像来进行,有时可用连锁式的发问轻叩学生心扉,有时又可以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方面设计问题,帮助学生进入课文审美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从而引起感情共鸣。

美读。

语文教材是由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所组成,语言生动优美,表情达意准确细腻,课文在语言运用上大多具有典范性,而且各具特色。

如环境描写的精致美,心理描写的细腻美,散文语言的绮丽美,诗歌语言的凝练美,戏剧语言的含蓄美等,不同作家有不同风格的语言美。

长短句相间构成参差美,整散句交替显示错综美,平仄相间、抑扬顿挫又展现出音韵和谐美。

朗读,是学生感知教材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也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它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然纸上,唤起学生的内心视像,激发情感,与作者一起去体验喜怒哀乐,直接受到作品的感染熏陶,使学生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多方面感知作品内容,获得审美享受。

情讲。

所谓"情讲",是指教师情绪饱满、感情充沛、绘声绘色、文采飞扬地讲述。

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必是哲学家、医学家,但应该是个艺术家、诗人,应该是善于"情讲"的高手,这也是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基本功所努力追求的东西。

于漪大师如是说。

情讲要选准"动情点"。

具体而言,就是在关键词句上"情讲",在重要场景上"情讲",在主题思想的挖掘上"情讲",抓住它们,重锤敲打,动情剖析,使其中饱含的思想感情迸出耀眼的火花,照亮学生的心灵,引起他们的共鸣。

趣溢。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情,像"魔方",当一块块色彩单一的小木块独自存在时不会有人注意它,它毫无"趣"的细胞,但当它们一旦被凑在一起,合成"魔方"时,它变幻无穷的乐趣就一下子被发现了。

汉字亦如此,它们千变万化的排列组合形成文章时就产生了情趣、意趣、生趣、理趣......有的文章"趣"流于表面,学生一目了然,很容易产生共鸣;有的文章,像议论文、说明文等,"趣"藏得较深,学生认识能力较弱,不能够一下子尝到这种趣味,也就入不了文中的意境,这时就需要教师点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