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电课程设计报告格式(2015) - 副本

合集下载

模电课程设计报告

模电课程设计报告

模电课程设计报告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模拟电路课程设计题目:OCL功率放大器学院:信息学院专业:自动化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目录一、课程设计任务及要求1、设计目的①学习OCL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方法②了解集成功率放大器内部电路工作原理根据设计要求,完成对OCL功率放大器的设计,进一步加强对模拟电子技术的了解④采用集成运放与晶体管原件设计OCL功率放大器⑤培养实践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设计指标①频率响应:50Hz≤f≤20KHz②额定输出功率:P o=8W③负载电阻:R L=8Ω④非线性失真尽量小⑤输入信号:U i<=100mv3、设计要求(1)进行方案论证及方案比较(2)分析电路的组成及工作原理(3)进行单元电路设计计算(4)画整机电路图(5)写出元件明细表(6)小结和讨论(7)写出对本设计的心得体会分析设计要求,明确性能指标;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分析对比。

4、制作要求论证并确定合理的总体设计方案,绘制结构框图。

5、OCL功率放大器各单元具体电路设计。

总体方案分解成若干子系统或单元电路,逐个设计,计算电路元件参数;分析工作性能。

6、完成整体电路设计及论证。

7、编写设计报告写出设计与制作的全过程,附上有关资料和图纸,有心得体会。

二、总体方案设计1、设计思路功率放大器的作用是给负载R l提供一定的输出功率,当R I一定时,希望输出功率尽可能大,输出信号的非线性失真尽可能小,且效率尽可能高。

放大电路实质上都是能量转换电路。

从能量控制的观点来看,功率放大电路和电压放大电路没有本质的区别。

但是,功率放大电路和电压放大电路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不同的。

对电压放大电路的主要要求是使其输出端得到不失真的电压信号,讨论的主要指标是电压增益,输入和输出阻抗等,输出的功率并不一定大。

而功率放大电路则不同,它主要要求获得一定的不失真(或失真较小)的输出功率。

模电课程设计报告

模电课程设计报告

模电课程设计报告一、设计目的和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模拟电子技术作为电子技术的基础,对于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通过模拟电子技术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电路分析和设计能力,为他们今后从事电子工程相关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模拟电子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设计内容和方法1.设计内容本次课程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理解,以及模拟电路设计与实验实践。

2.设计方法(1)理论学习:通过教师讲授和学生独立学习,学习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电路分析方法和设计技巧等知识。

(2)实验实践:通过完成一系列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3)课程设计:通过一个综合性的课程设计项目,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设计步骤和结果1.设计步骤(1)理论学习:根据教学大纲,进行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包括电路基本定律、放大电路、滤波电路等内容。

(2)实验实践:根据教学要求,完成一系列模拟电子技术实验,包括放大电路的设计与实验、滤波电路的设计与实验等。

(3)课程设计:选择一个相关领域的实际项目,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和实施。

2.设计结果通过本次课程设计,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模拟电路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设计评价本次课程设计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并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该设计,学生在模拟电子技术方面的综合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五、总结本次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实验实践和课程设计项目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模拟电子技术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该设计,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模拟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电路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从事电子工程相关领域的工作奠定基础。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实验报告

v .. . .. 福州大学物信学院《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设计报告设计题目:音响放大器设计组别:姓名:学号:同组姓名:专业:微电子学年级:11级指导老师:屈艾文实验时间:一、设计任务1、音响放大器,具有话筒扩音、音调控制、音量控制、卡拉ok伴唱。

音响放大器主要由话音放大器、混合前置放大器、音调控制器和功率放大器构成。

设计前,必须了解集成功率放大器内部电路工作原理,掌握其外围电路的设计与主要性能参数的测试方法;掌握音响放大器的设计方法与电子线路系统的的装调技术。

2、学习基本理论在实践中综合运用的初步经验,掌握模拟电路设计的基本方法、设计步骤,培养综合设计与调试能力。

3、培养实践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指标①额定功率:P。

>=0.3W②负载阻抗:R=8Ω③频率范围:125Hz~8kHz④话放级输入灵敏度:5mV⑤输入阻抗:R>>1kΩ除此之外音调控制特性1kHz处增益为0dB,125Hz和8kHz处有+12dB、-12dB 的调节范围,Avl=Avh>=20dB。

三、所用仪器和元器件清单(一)所用仪器1、F05A型数字合成函数信号发生器/计数器2、YB4320G示波器序号名称型号数量序号名称型号数量可供元件清单可供元件清单1运算放大器LM324芯片一个5 电解电容0.1uF 1支1uF 2支10uF 13支电阻(Ω)10K 9支220uF 1支47K 3支音响放大电路测试元器件75K 1支 6 话筒1~10kΩ1支3 电位器10K 3支7 咪头1支100K 1支8 扬声器0.5W/8.2Ω1支(二)所用元器件清单电源电压为9V(三)主要元件介绍 1、LM324LM324系列器件为价格便宜的带有真差动输入的四运算放大器。

与单电源应用场合的标准运算放大器相比,它们有一些显著优点。

该四放大器可以工作在低到3.0伏或者高到32伏的电源下,静态电流为MC1741的静态电流的五分之一。

模电课设报告

模电课设报告

大连理工大学城市学院模拟电子电路课程设计设计题目:设计电流负反馈放大电路学院:电子与自动化学院专业:电子信息工程学生:同组人: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5年10月20日目录第一章设计任务1.1设计题目1.2设计技术参数要求1.3设计项目说明1.4设计任务及要求1.5设备、仪器及器件清单第二章实验电路2.1电路图及仿真图2.2实物图2.3输出波形第三章实验原理介绍3.1实验原理介绍3.2 相关理论介绍第四章调试并分析结果4.1测试数据分析4.2调试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介绍4.3各元件作用第五章结论第六章心得体会第一章设计任务1.1.设计题目电流负反馈放大器1.2.设计技术参数要求输出信号时输入信号的100倍以上,集电极最大电流不超过20毫安,当负载由1000欧姆减少到100欧姆时,要求输出电流的波动幅度小于10%。

1.3.设计项目说明本项目主要用来实现设计电流负反馈放大电路。

1.4.设计任务和要求能够利用三极管放大输入信号,用电流反馈电路稳定输出端电流。

1.5.设备、仪器及器件清单仪器类:1.信号源:函数信号发生器一台2.电源:直流稳压电源一台3.示波器一台4. 万用表、面包板各一块元器件类:1. 9013三极管4个2.电阻:1KΩ,10K,2KΩ,20KΩ,100kΩ,68kΩ,47kΩ,7.5K,57Ω,7.5Ω 等3.电容:10μF4.导线若干测试条件:频率为1KHZ,幅度为10mV的正弦波。

第二章实验电路2.1电路图及仿真图电路图仿真图2.2 实物图2.3 输出波形第三章实验原理介绍3.1.原理介绍电流负反馈放大器的输入是电压信号,在输入端基本放大器与反馈网络应电流负反馈放大器的输入是电压信号,在输入端基本放大器与反馈网络应串联,以增大输入电阻,电流负反馈放大器的输出是流信号,在输出端基本放大器与反馈网络应串联,以提高输出电阻。

该电路由分立元件搭建,由分压偏置电路和电流负反馈电路组成,其中电流负反馈也是射级跟随器。

模电课程设计:低频功率放大器实验报告

模电课程设计:低频功率放大器实验报告

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名‎称:模拟电路课‎程设计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课程设计时‎间: 2015年‎6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计任务书说明:本表由指导‎教师填写,由教研室主‎任审核后下‎达给选题学‎生,装订在设计‎(论文)首页1、设计任务及‎要求这次的模拟‎电路课程设‎计题目为音‎频功率放大‎器,简称音频功‎放,作为模拟电‎子课程设计‎课题设计,本课题提出‎的音频功率‎放大器性能‎指标比较低‎,主要采用理‎论课程里介‎绍的运算放‎大集成电路‎和功率放大‎集成电路来‎构成音频功‎率放大器。

音频功率放‎大器主要用‎于推动扬声‎器发声,凡发声的电‎子产品中都‎要用到音频‎功放,比如手机、MP4播放‎器、笔记本电脑‎、电视机、音响设备等‎给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工‎作带来了不‎可替代的方‎便享受。

2、设计方案整体电路的‎设计与工作‎原理是通过‎前置放大器‎的处理,使输入的音‎频信号与放‎大器的输入‎灵敏度相匹‎配,从而使放大‎器适应不同‎的输入信号‎,再通过音量‎控制,输入功率放‎大电路进行‎处理。

同时设计电‎源电路,为前置电路‎和功率放大‎电路提供电‎源,最后得到较‎为理想的信‎号。

音频功率放‎大器实际上‎就是对比较‎小的音频信‎号进行放大‎,使其功率增‎加,然后输出。

其原理如图‎1所示,前置放大主‎要完成对小‎信号的放大‎,使用一个同‎向放大电路‎对输入的音‎频小信号的‎电压进行放‎大,得到后一级‎所需要的输‎入。

后一级的主‎要对音频进‎行功率放大‎,使其能够驱‎动电阻而得‎到需要的音‎频。

设计时首先‎根据技术指‎标要求,对整机电路‎做出适当安‎排,确定各级的‎增益分配,然后对各级‎电路进行具‎体的设计。

3、模块设计与‎参数计算低频功率放‎大器原理图‎(1)前置放大器‎:音频功率放‎大器的作用‎是将声音源‎输入的信号‎进行放大,然后输出驱‎动扬声器。

声音源的种‎类有多种,如话筒、录音机、线路传输等‎,这些声音源‎的输出信号‎的电压差别‎很大,从零点几毫‎伏到几百毫‎伏。

模电课程设计报告

模电课程设计报告
在课程设计的收尾阶段,教学内容将包括以下要点:
1.对学生设计的放大电路进行测试与性能评估,确保电路满足预定的技术指标;
2.分析测试数据,识别电路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措施;
3.介绍放大电路在实际工程应用中的典型案例,分析其设计思路和解决方案;
4.强调电路设计中遵循的工程规范和标准,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质量意识;
8.结合实验,对放大电路进行调试与优化,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3、教学内容
《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续
继前两章节内容,本节教学重点继续深化如下:
1.研究反馈电路的稳定性分析,包括相位裕度和增益裕度的概念;
2.探讨不同类型的滤波器设计,包括低通、高通、带通和带阻滤波器的原理与应用;
3.学习模拟信号运算电路的设计,如模拟乘法器、除法器和模拟开关;
4.分析电压控制振荡器(VCO)的原理,了解其频率稳定性和调谐方法;
5.研究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内部结构,理解其重要参数,如输入偏置电流、输入失调电压等;
6.通过案例分析,掌握放大电路在信号处理、通信等领域的实际应用;
7.强调电路设计中电源去耦、地线处理、信号完整性等工程实践问题;
8.实施课程设计项目,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模拟放大电路系统,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践技能的应用。
2.介绍运算放大电路的基本原理、符号表示及理想运算放大器特性;
3.分析反相、同相放大器的工作原理,掌握其输入输出电阻的计算;
4.学习运算放大器的线性应用,包括比例、求和、积分和微分电路;
5.探讨运算放大器非线性应用,如比较器、方波发生器等;
6.研究放大电路中的噪声来源、噪声特性和噪声系数的计算;
7.通过实例分析,学习放大电路在实际应用中的设计方法与注意事项;

模电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模电课程设计报告模板

模电课程设计报告模板篇一:模电课程设计模板论文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论文)幅度频率可调的锯齿波发生器院(系)名称专学学指生导姓教业班级号名师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 2 何剑鑫起止时间:—课程设计(论文)任务及评语院(系):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教研室:电子信息工程摘要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测试用信号源的广泛应用,锯齿波和正弦波、方波、三角波作为常用的基本测试信号,锯齿波电路作为时基电路已在仪器仪表中得到广泛应用。

在示波器观测到被测信号的波形,需要在水平偏转板加上锯齿波电压,使电子束沿水平方向均匀扫过荧光屏;电视机荧光屏行场扫描也需要锯齿波电压信号进行扫描控制。

因此锯齿波信号产生电路具有广泛的应用意义。

本次设计的幅度频率可调的锯齿波发生器,该锯齿波产生电路以集成运算放大器LM324为主要器件,构成迟滞电压比较器和充放电时间常数不等的积分器,实现幅度频率可调的锯齿波发生器。

并设计电路所需的直流稳压电源。

通过可变电阻阻值的改变,使幅度、频率均可在设计范围内连续可调,以满足不同的电子设备对不同参数的锯齿波信号的要求。

本系统采用Multisim仿真软件进行仿真测试。

在保证功能的前提下控制器件成本。

采用单面印制电路板对整体电路进行合理的布线,并进行焊接与调试。

各输出信号均达到设计要求且稳定工作。

关键词:锯齿波;迟滞电压比较器;充放电;积分器目录第1章绪论................................................. ................................................... .. (1)锯齿波发生器的发展概况................................................. (1)本文研究内容................................................. .. (1)第2章锯齿波发生器总体设计方案................................................. . (1)锯齿波发生器设计方案论证................................................. . (1)总体设计方案框图及分析................................................. (1)第3章锯齿波发生器单元电路设计................................................. . (2)锯齿波发生器具体电路设计................................................. .. (2)直流稳压电源电路设计................................................. .. (2)同相输入迟滞电压比较器电路设计.................................................2充放电时间常数不等的积分器电路设计 (4)元器件型号选择................................................. (5)参数计算................................................. ................................................... (6)锯齿波发生器总体电路图................................................. .. (7)第4章锯齿波发生器电路仿真与调试................................................. (8)Multisim仿真与调试 ................................................ (8)仿真结果分析................................................. .. (10)第5章锯齿波发生器实物制作................................................. . (11)锯齿波发生器电路焊接................................................. . (11)锯齿波发生器电路作品................................................. .. (11)第6章作品测试与数据分析................................................. .. (13)参考文献................................................. ................................................... (16)附录I ................................................. ................................................... .. (17)附录II ................................................ ................................................... .. (18)本科生课程设计(论文)第1章绪论锯齿波发生器的发展概况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产品的功能日益强大,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日益紧密。

模电课程设计报告

模电课程设计报告

模电课程设计报告
模电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工程学科,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如生物医学、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能源工程、信息技术等。

因此,模电学科的教学工作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非常重要。

本文旨在探索如何更好地提高模电课程的教学质量,从而获得更好的科学研究结果。

首先,为了更好地教授模电学科,教师必须建立一个良好的系统教学结构,以便教师能够清楚地了解课程的难度和内容,在正确的节点上安排学习任务,并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进度做出相应的调整。

其次,在模电学科的教学中,要注意实践和理论的结合,并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习模电知识,让学生有机会去动手实践,操作不同的器件,积累实践经验,提高模电知识的应用能力。

再次,为了了解学生在学习模电学科时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效果,在教学中应重视评价,定期开展考核和评估,统计学习情况和学习成果,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适应学生的学习情况,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最后,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模电能力,在教学中应多开展课外活动,比如联谊会、科技讨论会、工程实践、实验比赛等,让学生在课堂外多了解模电的知识,让学生有机会多动手实践,提高学生的模电能力。

经过以上总结,可以得出结论,有效提高模电课程教学质量,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良好的教学结构,确保课程正确安排;二是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三是重视
评价,确保学生的学习质量;四是提供课外活动,提高学生模电能力。

只有在系统的策划安排、认真的实施和及时的调整中,才能实现模电课程的质量提高,达到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工程人才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目
院、部: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专业:
班级:
完成时间:
摘要(三号,黑体,居中,字间空两格字符)
(空二行换行)
空4格打印摘要内容(小四号宋体,行距20)。

关键词:(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关键词”三字(小四号黑体),其后为关键词(小四号宋体),每一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ABSTRACT
①居中打印“ABSTRACT”,再下空二行打印英文摘要内容。

②摘要内容每段开头留四个空字符。

③摘要内容后下空一行打印“Key words”,其后为关键词用小写字母,每一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后不打标点符号。

Key words aaa;bbb;ccc
目录(3号,黑体,居中)
(空1行,以小4号黑体设置字体及大小,行间距22、字间距标准)
1 XXXXXX…………………………………………………………………………
1.1 XXXXXX……………………………………………………………………… 1.2 XXXXXX………………………………………………………………………

2 XXXXXX…………………………………………………………………………
2.1 XXXXXX……………………………………………………………………… 2.2 XXXXXX………………………………………………………………………

参考文献………………………………………………………………………………. 致谢……………………………………………………………………………………附录……………………………………………………………………………………
正文
1 ××××(小3号,黑体,行距30)
(空2行)
1.1 XXXXXX (4号,黑体,左起,行距30)
1.1.1 XXXXXX(小4号,黑体,左起,行距26)
(1)XXXXXX(小4号,黑体,左起,行距20)(一般不设四级标题,如确属需要,第四层次不单独占行书写)
正文:空4格左起以小四号宋体打印正文,行距20。

注:
1、表格:按章顺序编号,表内必须按规定的符号标注单位。

(1)统一使用三线表,顶线、底线为1½磅实线,中间线为1磅实线。

(2)每个表格都有中文表序和表名。

全文的表格连续排序,如“表1”、“表2”……。

表序与表名之间空一字宽,表名不允许使用标点符号。

表序与表名置于表上方,居中排写,中文用黑体五号字。

表中内容采用宋体五号字。

表格下页接写时,表题可省略,表头应重复写,并在右上方写"续表×"(黑体五号字)。

(3)表头中可采用化学符号或物理量符号。

全表如用同一单位,将单位符号移到表头右上角,加圆括号。

数字空缺的格内加“—”字线(占1个字宽)。

表内文字和数字上、下或左、右相同时,不允许用“‥”、“同上”之类的写法。

数据的精确程度由各学院根据自身学科特点统一规定。

表中项目注释可在该项目右上角用阿拉伯数字加半边括号标出,相关项目在表下用文字注释。

(4)毕业论文(设计)“表”的样式:
表1 不同浓缩技术终产品主要品质分析(五号黑体)
(五号Times New Roman)
样品茶多酚(%) 氨基酸(%) 咖啡碱(%) 固形物(%)
原始样1) 19.01 2.07 6.21 —
……
(下页接写时:)续表1
样品茶多酚(%) 氨基酸(%) 咖啡碱(%) 固形物(%)
微滤样 21.91 2.23 6.50 07.92
……
注:(中文注释)1)……。

(Notes)1)……
2、图
(1)插图与其图题为一个整体,不得拆开排写于两页。

插图应编排在正文提及之后,插图处的该页空白不够时,则可将其后文字部分提前排写,将图移到次页最前面。

(2)每个图的图题均有文字说明。

全文的图连续排序,如“图1”、“图2”……。

图名在图序之后空一字宽排写,置于图下方居中处,用黑体五号字。

图中各项文字说明置于图题之上(有分图题者,置于分图题之上),采用宋体小五号字。

引用图应说明出处,在图题右上角加引用文献编号“[×]”。

(3)毕业论文(设计)“图”的样式:
图1 霉菌菌株R1的菌丝(五号黑体)
3、名词缩写
使用外文缩写代替某一名词术语时,首次出现应在括号内注明含义,如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计算机中央处理器)。

4、公式
公式应另起一行书写,一行写不完的长公式,最好在等号处或在运算符号处转行。

全文连续排序,编号用(1)、(2)…表示,示于公式行末右端,如“××××(1)”。

文中引用某一公式时,应写成“由公式(×)可见……”。

参考文献(三号、黑体、居中)
(标题下空一行,以小四号宋体打印参考文献。

行距20)
参考文献格式示例:
1 专著著录格式
[序号]著者.书名[M].版本(第一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
[1]孙家广,杨长青.计算机图形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26~28 Sun Jiaguang, Yang Changqing. Computer graphics[M].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1995.26~28(in Chinese)
例:
[2]Skolink M I. Radar handbook[M]. New York: McGraw-Hill, 1990
2 期刊著录格式
[序号]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例:
[3]李旭东,宗光华,毕树生,等.生物工程微操作机器人视觉系统的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2,28(3):249~252
Li Xudong, Zong Guanghua, Bi Shusheng, et al. Research on global vision system for bioengineering-oriented micromanipulation robot system[J].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2002,28(3):249~252(in Chinese)
3 论文集著录格式
[序号]作者.题名[A].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
[4]张佐光,张晓宏,仲伟虹,等.多相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拉伸行为分析[A].见:张为民编.第九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410~416
例:
[5]Odoni A R. The flow management problem in air traffic control[A]. In: Odoni A R, Szego G,eds. Flow Control of Congested Networks[C]. Berlin: Springer-Verlag,1987.269~298
4 学位论文著录格式
[序号]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
例:
[6]金宏.导航系统的精度及容错性能的研究[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1998
5 科技报告著录格式
[序号]作者.题名[R].报告题名及编号,出版年
例:
[7]Kyungmoon Nho. Automatic landing system design using fuzzy logic[R].AIAA-98-4484,1998
6 国际或国家标准著录格式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例:
[8]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
7 专利著录格式
[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例:
[9]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06
8 电子文献著录格式
[序号]作者.题名[电子文献/载体类型标识].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例:
[10]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pub/wm1.txt/980810-2.html,1998-08-16/1998
-10-04
说明:
①参考文献应是公开出版物,按在论著中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连续排序.
②参考文献中外国人名书写时一律姓前,名后,姓用全称,名可缩写为首字母(大写),不
加缩写点(见例2).
③参考文献中作者为3人或少于3人应全部列出,3人以上只列出前3人,后加“等”或
“et al”(见例3).
④在著录中文参考文献时应提供英文著录,见例1、例3.
⑤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见表1,电子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见表2.
⑥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及其标识为:磁带——MT,磁盘——DK,光盘——CD,
联机网络——OL.
(空2行,换行后以小四号宋体打印正文,行距20)
(附录下空2行,换行后打印以下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