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语文《鉴赏诗歌形象》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鉴赏古代诗歌形象》学案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鉴赏古代诗歌形象》学案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鉴赏古代诗歌形象》学案一、什么是诗歌的形象?1.内容:(1)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2)形象(意象)(3)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4)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人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形成的具有一定思想内容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人、物和自然景象并借以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诗歌作品中的人物、事件、自然景物和具体生活环境都是形象。

对于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于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于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就是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更多的是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形象。

2.鉴赏之高考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二、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1.主人公形象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漂亮活泼、伶俐俏皮;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2019高考高三诗歌鉴赏之形象(人象、物象、景象)

2019高考高三诗歌鉴赏之形象(人象、物象、景象)

4.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6 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
11
考案 好题狂练
常见艺术形象类举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 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 映了他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 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 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 能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性格。
好题狂练
高考一轮总复习 ·语文(经典版)
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 意?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
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如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 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 兄弟》
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
如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表现
(二)意境类 1.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试分析诗歌创造了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 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题思路:所谓意境,是由寄托诗人 情感的意象构建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 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这三个 方面缺一不可。

高考语文复习鉴诗赏歌形象共44页文档

高考语文复习鉴诗赏歌形象共44页文档
• (3)C本o题py考rig查ht 评20价19作-20者19的A观sp点os态e P度ty的L能td.力 。尾联是诗人有感而发,认为只要不被摧 残,新竹一定可以高入云霄,从寓意的角 度理解,考生应该将之转移到人,以竹喻 人,“不被摧残”就是要爱护关心人,理解 尊重人。
• 【答案】 (1)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 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评价诗歌 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色侵书帙晚”一句是 描写竹影的,句中“侵”与“晚”最具特色,“ 侵”写出竹影随光线移动逐渐扩大之态,“ 晚”也是侧重于Ev光alu线at之ion暗o,nly是. 竹影使人产
eated w生ith的A错sp觉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 的能力。前三联,都是描写竹子的形象的 ,首联写嫩绿的新竹有一半还包着笋壳, 新长出的竹梢才高出墙头,表现嫩竹新出 之态;颔联写E翠val竹ua的tio影n o子nl投y.映在书上,使
• (2)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 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 的渐进过程。E“v晚alu”字ati则on写on出ly了. 竹阴给人带
eated w来ith的A时sp间ose错.S觉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 • (3)C示op例y一rig:ht 要20尊19重-20天19性A,sp顺os应e P自ty然L。td.
eated with Aspose第.S一lEidv节easlufoarti鉴o.Nn赏EoTn形l3y..象5 Client Profile 5.2.0

2020高考诗歌鉴赏第三讲——鉴赏诗歌的形象

2020高考诗歌鉴赏第三讲——鉴赏诗歌的形象

2020高考诗歌鉴赏第三讲古诗歌形象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既指人物形象(包括诗人“我”的形象),又指诗歌中所描绘的景物、事物的形象。

对叙事诗而言,诗中的“人”和“事”是形象;对写景诗、状物诗而言,诗中的“景”和物”是形象;对抒情诗而言,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形象。

诗歌中的形象大致有以下几种:题型一:人物形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观形象(作品塑造的抒怀主人公)和客观形象(作者描写的人物)。

在理解人物形象时,要抓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的描写及侧面、环境描写的烘托渲染来概括人物的特点,要结合作者的处境和写作背景,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

一、诗歌所刻思的人物的形象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或寄托自己的理想。

如:《诗经·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公形象,《孔雀东南飞》刻画了同封建家长制做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的形象。

【对点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邹明府游灵武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答:二、诗人自身形象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者在诗中的“代言人”。

在古代诗歌中,诗人的自身形象一般有以下九大类型:【对点训练】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梅雨①柳宗元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

愁深楚猿夜,梦断越鸡晨。

海雾连南极,江云暗北津⑧。

素衣今尽化,非为帝京尘④。

【注】①梅雨:江南一带在杨梅成熟时,常阴雨连绵,这段时间,就称作梅雨季节。

②楚、越:指江南的永州,作者当时被贬谪于此。

③北津:北去回乡的渡口。

④素衣:本句是“京洛多风尘,素衣化为缁”的化用。

本诗的颔联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诗句分析。

高中语文-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高中语文-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分为两类:一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二是 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1.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诗歌是作者主观情感的产物,必然带有作者的痕迹。作者以 此表达自己的爱憎、价值和人生追求,因此,抒情主人公形象往 往实际上就是作者自己的形象。鉴赏诗歌中象的作者的形象用 语言准确形象地描述出来。 2.诗歌所刻画的人物形象
2.赏景物(意象),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所描写的景物、运用的意象来分析形象。景 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直接流露。 比如诗歌中若出现“菊”“狭径”“柴门”等意象,则极可能是“远离 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 3.抓描写,分析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 特别是细节描写,仔细分析相应的关键词,探寻人物的形象 特点。“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句中“醉眼”就是一个 神态描写,很明显这个描写能够体现出人物的“旷达洒脱”。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考点解读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而诗人的思想感情往往是借助诗中的形 象委婉含蓄地表达出来的。因此,鉴赏古代诗歌,首先必须把握古 代诗歌的形象。所谓形象就是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融合的结晶, 是浸润着作者浓郁主观情感的意象。它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 事物形象三种。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要把握古代诗歌形象的特征,品味 其深刻的内涵,进而理解诗歌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概括出诗歌 形象的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 从考查题型上看,在高考卷中,对该考点的考查往往以主观简 答题的形式出现。
分析人物形象常用词语: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心忧天下、忧国忧民,寄情山水、归隐田 园,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矢志报国、慷慨激昂,愤世嫉俗、傲岸 不羁,重视友情、思念故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有所作为、建 功立业,情趣高雅、安贫乐道……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艺体生百日突围专题14 鉴赏诗词的形象(含解析)

2019-2020年高考语文 艺体生百日突围专题14 鉴赏诗词的形象(含解析)

2019-2020年高考语文艺体生百日突围专题14 鉴赏诗词的形象(含解析)☞基础勤梳理名篇名句不离口1.杜甫在《登高》中写远望所见,用传神之笔描写凄冷江色和长江气势的句子是:,。

2.杜甫在《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

3.杜甫在《登高》中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4.杜甫在《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5.杜甫在《登高》中本诗的主旨句(表现诗人忧国伤时)的句子是:,。

【答案】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4.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潦倒新停浊酒杯5.艰难苦恨繁霜鬓(bìn),潦倒新停浊酒杯易错成语勤温习1.特别是作为主要领导干部不能推功揽过,要率先垂范敢于担当,我每月坚持三分之一的时间下基层。

(“率先垂范”:给下级或晚辈做示范,做榜样。

是敬词,不能用于自己。

)2.官场小说大多从官员或机关小人物的视角展开叙述,他们跌宕起伏的官场生涯本身就具有极强的叙事价值,但要写好官场并不容易。

(“跌宕起伏”:多用来形容音调抑扬顿挫或文章富于变化。

用在这里不合语境。

)3.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会碰到困难,有志气的青年在困难面前一定十分沉着,而不会诚惶诚恐。

(“诚惶诚恐”:封建时代奏章中的套话,表示惶恐不安。

今泛用以形容小心谨慎以至于害怕不安的样子。

)4.在座的各位都是本领域的顶尖专家,我们请大家来,就是想听听各位的高见,大家不必客气。

就姑妄言之吧。

(“姑妄言之”: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

多用作自谦,用来说别人不恰当。

)5.王红见一向寡言少语的同桌陈兵一反常态,对老师的提问对答如流,不禁竖起大拇指脱口称赞:“千虑一得!”(“千虑一得”:指平庸的人考虑多次总有一次会正确,用于发表意见时自谦的话,句中却用来称赞他人。

高考诗歌鉴赏之形象

高考诗歌鉴赏之形象
①描写了小松由小而大,具有顽强生命力的 特点。
②这首诗以“松”写人,用“小松”初时 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比喻人才虽 出身卑微而终能成就大业,批判了世人以身世 取人的浅陋。
阅读元代王冕的一首诗,回答问题 冰雪林中著此身, 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风起, 散作乾坤万里春。
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 出了它的哪些特征?
•8.爱恨情长的形象。 如柳永的《雨霖铃》写 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 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 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 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小结:人物形象鉴赏的方法
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了解人物当时的情境。 2、分析人物的行为、语言、心理,把握人物特征。 3、抓住表露人物情感或思想的词句。 4、借助意象和典故,展开联想和想象,感知形象。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
题葡萄图 徐渭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字文长,号青藤居士。天资聪颖,才华 横溢,诗文书画戏剧皆佳,然终生不得志于功名。
诗歌塑造了一个饱尝辛酸、怀才不遇而又狂 放孤傲的老人形象。首句既写出了已往生活的辛 酸也写出了现状的落魄;但“独立书斋啸晚风” 一句却写出了一派孤傲狂放的气概;三四句以 “明珠”为喻,既指画中葡萄也指自己的超人才 智。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的傲视和嘲
结合背景,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握形象
试分析人物形象
念前登 天不幽 地见州 之古台 悠人歌 悠, ,后 独不陈 怆见子 然来昂 而者 涕。 下
塑造了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异常孤独苦闷的 诗人形象。前两句俯仰古今,不遇明君,第三句写出 空间的辽阔,第四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突出孤独的 诗人形象。表现了怀才不遇的旷古之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三语文《鉴赏诗歌形象》考点分析诗歌的形象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感情的物象和画面。

它常常是抒情诗的抒情主人公,如《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李白的形象;也指诗歌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中的隐者形象;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自然景物或物象,陆游的《咏梅》中梅的形象。

有时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和诗歌塑造的形象是同一的。

而这些形象往往是熔铸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所以它们往往被叫做“意象”。

有的诗歌有一种意象,如柳宗元的《江雪》中的渔翁,有的诗歌有多种意象,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开头为了渲染一种离别前“醉不成欢惨将别”的凄清的意境,分别用了“夜”“秋”“枫叶荻花”等意象。

诗人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就是“意境”。

意与境的交融有三种不同的方式:一是情随境生,是诗人生活中遇到某种物境,忽有所悟,产生思绪,于是借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

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少妇的愁是由陌头柳色触发的,又是与陌头柳色交织在一起的。

这是诗中人物的随境生情,诗人自己随境生情,达到意境一体的效果。

二是移情入境,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物境,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对物境的描写表达出来,客观的物境也带上了诗人的主观情感。

杜甫的诗《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诗人带着“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这一主观感受,看到“花”和“鸟”,便用它们表达了出来,形成了一种水乳交融的意境。

三是物我情融,诗人内心的某种主观感情与所看到的客观事物自身的、人们公认的情意恰相吻合,于是物情与我情融合起来,达到了某种有机的整体的意境。

陶渊明的“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杜甫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都是这种“物我情融”例子。

了解了以上关于意象与意境的相关知识,再看高考对诗歌形象与意境的考查,就感觉有据可依了。

高考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查诗歌的形象:⑴分析诗歌中用了什么形象;⑵说出形象的基本特征;⑶形象的意义。

【高考金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2006全国II)南柯子王炎山冥云阴重,天寒雨意浓。

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

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上阕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诗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解题指导]这道题考查的是对画面内容的再现,属于“什么形象”。

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对整首诗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其次是对画面本身有一个准确而全面的把握;再次是选用准确而简洁的语言作答。

这首词咏叹了农民的劳动生活,流露了与之声息相通的质朴而健康的感情。

上阕以景语起笔,山色昏暗,乌云密布,寒雨将至。

数枝娇花映入眼帘。

但接下来却劝人勿惜花、莫惆怅,不同于常笔。

下阕又宕开去,将笔触伸向阡陌,写不避风雨劳作的农人,遂引发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

表达农民“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把握画面形象、内容,要准确理解“幽艳”和“湿啼红”这两个要素,“幽艳”指代鲜花,“湿啼红”是露水打湿了鲜花,鲜花红艳、惹人爱怜之意。

在理解了形象之后,是否惜春伤怀,就十分清楚了。

[答案]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

可以从两个方面看出:一是作者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是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2006山东)晓上空泠峡①王闿运②猎猎南风拂驿亭,五更牵缆上空泠。

惯行不解愁风水,瀑布滩雷只卧听。

[注]①空泠峡:在湖北宜昌市东南长江上。

②王闿运(1832――1916):近代著名诗人。

他早年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然而屡遭挫折,于是绝意仕进,归而撰著授徒。

本诗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情景?[解题指导]本诗考查鉴赏古体诗歌的形象的主要特征。

答题时,首先要明确诗歌的主要内容,理解内容时要注意题目和注释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其次锁定答题范围――情景;然后准确而全面地把要表达的内容说出。

这是一首借景抒情的小诗。

题目是《晓上空泠峡》,是写沿空泠峡溯流而上的所见所感。

本诗前两句描写拂晓时猎猎的风声和客中行船溯流而上的艰难,为抒写情怀作铺垫。

第三句表面上说诗人惯于常年旅途奔波,已经不知道为风浪发愁为何事,表现出久历沧桑后从容自信的心态。

第四句“卧听”“瀑布滩雷”,表达的是一种对一切艰险都无所畏惧的气度。

结合在一起就是情景。

[答案]拂晓时分,猎猎南风吹拂着江边驿亭。

诗人乘坐小船在纤夫的牵引下向空泠峡溯流而上。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4广东)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这是杜甫晚年客居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

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解题指导]此题考查的是鉴赏诗歌的意境。

诗歌所用的意象在题目设问时已作明显提示,“意境”前加“情景交融”来限定,这样答题的切入点也就非常明晰,只须答出景物特点和所抒发的情感是什么就可以了。

诗人客居成都多年,现在又自夔州出峡,流寓江陵一带,难免有漂泊孤独的伤感。

“思归”却又只能作“客”,“乾坤”之大,却没有诗人的安身之所,加上“腐儒”的自嘲,所以,“片云”“孤月”也就是诗人孤独处境和心境的写照。

但诗人又是一个心忧天下、自强不息的人,况且现在病体逐渐康复,更是壮心不已。

所以“落日”“秋风”表现的不是衰败,相反,“心犹壮”“病欲苏”共同表现出了进取的精神状态。

[答案]“片云”、“孤月”意境悲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

【规律总结】鉴赏诗歌的形象,要注意以下几个个方面的问题:1、整体把握诗歌。

对诗歌地整体把握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看看作者、时代、注释、大致内容、感情基调、主要写法,以求对诗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2、正确把握诗歌形象。

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准确回忆作者的相关情况,包括生平经历、代表作品、政治主张以及创作背景等等。

比如看到苏轼,想到豪放旷达;看到辛弃疾,想到有志难伸;看到杜甫,想到凄凉生活和民生疾苦;看到李白,想到傲岸无羁;看到陶渊明,想到田园生活等等。

其次在整体理解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诗歌形象。

对于人物形象来说,分析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心理、神情等等,分析人物所处的环境,分析具体景物的含义以及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感情倾向等等;对于事物形象来说,则要分析物象的具体方面,描写用语的感情色彩以及创作背景等等。

3、理解形象的意义⑴从意境的角度来来考虑。

单从一个形象上看,可能会产生一些误解,多个形象组合在一起,表达的意境就较为明显了。

同样是写柳,“两个黄鹂鸣翠柳”,形象明丽、有生气,传达出内心无比欢快的感情,而“杨柳岸晓风残月”则是一种凄凉孤寂。

⑵从作者的观点态度上来考虑。

诗歌总要使用一些思想倾向性较明显的一些词语来传情达意,鉴赏形象时,要善于抓住这些词语。

比如诗中的描写用语、评价用语、反映心情的词语。

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一个“愁”字,把作者的主要感情透露出来。

再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一个“孤”字、一个“独”字把清高孤傲、不随流俗者的形象表现了出来。

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很多物象已经被人们赋予了一些特殊含义,时间久了,就被固定下来。

列举其中的一部分,以供参考:长亭:陆地送别之所,写到长亭,一般就与送别相关。

杨柳:由于“柳”与“留”音近,古人常折柳相送,因而“杨柳”与离别相关;又因古人常把柳种在房前屋后,因而也表达对故乡的无限牵挂。

芳草:喻离恨,也与美人一起喻美好事物,比如理想等等。

梧桐:表示一种凄苦之音,常与凄凉悲伤相联系。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雨打芭蕉往往让人觉得凄怆。

梅花:初用于赠别,后为一种坚忍不拔、高风亮节的人格象征,是身陷逆境却勇往直前为理想而拼搏的勇者,是清高隐逸不随波逐流的孤高智者的象征。

松柏:耐寒树木,经冬不凋,象征孤直刚正的品格。

菊花:清丽淡雅,芳香袭人,欺霜傲雪,在诗词中常常是恬然自处、傲然不屈高尚品格的象征。

莲花、莲子:“莲”与“怜”谐音,“子”为第二人称敬词,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表达爱情。

又由于莲出淤泥而不染,故又被视为处于浊世而仍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竹子:虚心、有节、根固、质坚、潇洒、挺拔,所以,诗词中多为“坚贞”“高雅”“气节”的象征。

寒蝉:由于它栖于高枝,餐风食露,所以常用来喻指人的高洁人品。

又因秋后的蝉命不久长,寒蝉也成为悲凉的同义词。

鸿雁:鸿雁是侯鸟,春秋迁徙,常常触动人的故乡之思,所以常用大雁寄托人的浓浓的乡愁。

又因它曾为苏武传书,也常比作信使。

鹧鸪鸟: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杜鹃鸟:是凄凉、哀伤、思归的象征。

蟋蟀:又名“促织”,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在一起。

【限时训练】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06广东)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谭敬昭江上青山山外红,远帆片片点归艭①。

横空老鹤南飞去,带得钟声到海幢②。

[注]①艭:小船。

②海幢:即海幢寺。

诗中哪些意象体现了题目中的“晚望”?请分别从“晚”和“望”两个方面回答。

(3分)答:2、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2007浙江)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①金·吴激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

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元·赵善庆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

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

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

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

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这三篇作品均通过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的之感。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广东珠海1月质检)淮上渔者郑谷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①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注]①江浦:河流入海处。

⑴诗的第一句是一个特写镜头,表现什么内容?画面的背景、色彩上有什么特点?答:⑵这是一幅渔家生活图。

你对这首诗中的渔家生活有什么认识?答: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