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比较阅读

合集下载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赏析(12)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赏析(12)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比较阅读同的方面: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

《岳阳楼记》提出“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抒发与民同乐、醉情山水之乐的思想。

这两种思想境界都是积极向上的,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是很可贵的。

异的方面:《岳阳楼记》作者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扩大胸襟,以此规劝滕子京,并勉励自己,直抒胸臆、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磊落情怀。

《醉翁亭记》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

──《醉翁亭记》与《岳阳楼记》之比较鉴赏公元1045年(庆历五年),北宋参知政事(副宰相)范仲淹因倡议政治改革而触动了朝中保守派的根本利益,被以“朋党专权”等莫须有罪名贬至邓州(今河南邓县)。

同一年,欧阳修上书为范辨诬也遭奸佞打击,由河北转运按察使降为滁州太守。

《醉翁亭记》(以下简称《亭》)就是欧阳修治滁年余写下的动人篇章。

1406年,范仲淹应被贬岳州的滕子京之约,参照《洞庭晚秋图》,创作了脍炙人口的千古佳作《岳阳楼记》(以下简称《楼》)。

两位都出身贫寒,自幼丧父,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和庆历新政中又都为引为同志,其作品《亭》、《楼》堪为北宋写景散文的双璧。

鉴赏《亭》、《楼》二文,竞相辉映:一边是秀丽的琅琊风光,水彩画似的,山美情溢;一边是雄浑的洞庭波色,油画似的,水美气壮。

1、《亭》《楼》二文同源于“民为邦本”的儒家进步传统,情雅品高。

但《亭》袒露的是物喜心乐、忘却己悲的豁达情怀,《楼》推崇的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太上忘情”的情操修养。

《亭》的文眼是首段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此时不超过39岁,却屡自称“翁”,亦幻亦真,亦梦亦醒,心明言醉。

他痛心于国弱民穷,一生竭忠尽智,却落得个“信而见疑,忠而被谤”的下场,因此“苍颜白发”,未老先衰,心理年龄大大超过了生理年龄。

他面对“蔚然深秀”的林壑,身处“翼然临于泉上”的小亭,呼吸着山川田野的气息,融进滁人游众宾欢的境界,不禁暂时忘记了无罪遭贬的个人际遇,沉浸在众乐之中。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对比阅读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对比阅读

《岳阳楼记》(甲文)、《醉翁亭记》(乙文)对比阅读1、甲、乙两文的文体均为记,两文作者均是北宋(代)文学家,均由于“庆历新政”失败被贬官,所以二人政治境遇相同。

2、甲文作者字希文,谥号文正,还是政治家,军事家。

乙文作者字永叔,谥号文忠,还是史学家。

3、甲、乙两文写景都写到了,一早一晚的景象,甲文用“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总体概括;乙文用“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具体描写。

4、甲、乙两文写景都写了花草的生机和香气。

甲文是“岸芷汀兰,郁郁青青”;乙文则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5、两文写景在写法上都运用了情景交融的写法,在句式上都骈散结合,文质兼美,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6、两文在写作目的上,都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而是将文章的重心放在阐述自己的理想抱负上。

甲文作者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抒发自己“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试图以自己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

而乙文作者则随遇而安,纵情山水,表现自己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7、“庆历新政”失败,二人均被贬官,对此范仲淹以耿介拔俗之质“进亦忧,退亦忧”,而欧阳修以宽和仁爱之心“与民同乐”,二人行为模式不同,其精神实质是一样的,相比之下,欧阳修的表现更体现了儒家的传统思想。

8、两文在表达方式上都做到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地结合。

9、怎样理解甲文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要超越个人的忧乐,以天下为己任,以利民为宗旨,补救时弊,积极进取。

为此,就要不为外物所动,不论自然界的阴晴明暗,还是社会环境的顺遂艰难,都不能动摇心中的信念,为民请命,忧国忧民,这就是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具体体现。

10、乙文的“醉翁之意”在何处?①在乎山水之间②更在乎“乐民之乐”和与民同乐11、试比较甲、乙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相同点:两文思想境界相同。

甲文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乙文抒发“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比较阐释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比较阐释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比较阐释-中学语文论文《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比较阐释王金伟崔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下文或简称“范记”)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下文或简称“欧记”)同为古文名篇,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载范记被时人称为“四绝”之一,而朱弁《曲洧旧闻》则云“《醉翁亭记》初成,天下莫不传诵,家至户到,当时为之纸贵”,足见评价之高。

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的也有不少,但论述多浮于表面,缺乏对创作背景及文学意义的深入分析。

本文拟将作品置于时代背景中,通过文本精读来考察二文在相近创作生态中的不同艺术呈现,进而管窥文学风貌由唐至宋的嬗变。

一、相近的创作生态《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有不少相同与相通之处。

一是大致相同的政治环境。

宋王朝政治体制中存在“冗员”“冗兵”“冗费”等多种弊病,和平时期虽隐而不彰,但在仁宗宝元、庆历间对外与西夏发生战争、国内农民起义等突发事件的刺激下显现出来。

在形势逼迫下,仁宗赵祯“遂欲更天下弊事”,遂推出了“庆历新政”。

但积弊已久,沉疴不起,改革遇到强大阻力,主持改革的范仲淹等人先后被排挤出朝,“新政”不久即宣告失败。

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罢参知政事,改资政殿学士、知邠州,兼陕西四路缘边安抚使,后为给事中、知邓州,《岳阳楼记》即创作于这段时间。

欧阳修也由于支持新政,于同年被贬,知滁州,不久创作了《醉翁亭记》。

二文创作时间很接近,《宋代文学编年史》将二者均系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其时政治改革遭遇失败、改革者被贬黜的背景基本一致。

二是相似的作者经历与主张。

范、欧的人生经历都可概括为少年清贫,苦读及第,曾为高官而仕途坎坷。

范仲淹生于仕宦之家,但幼年丧父,随母改嫁,早年家境贫寒,苦读时甚至“断齑画粥”;欧阳修三岁丧父,清贫中其母“以荻画地学书”。

范、欧勤奋好学,后来都曾拜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重要官职。

二文创作时,正值两位作者被贬出朝,在逆境时仍有作为,其情感又有相似之处。

范、欧从年辈上虽堪属异代,但他们志同道合,政治、文化活动有很大交集,私谊颇深。

岳阳楼记对比阅读

岳阳楼记对比阅读

《岳阳楼记》对比阅读《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名篇,而另一篇与之相关的著名文章则是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这两篇文章在创作背景、文学风格、主题思想、人物形象、艺术手法、语言特色和社会意义等方面有着鲜明的对比。

1. 创作背景对比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的背景是他在邓州做知州时,为了劝勉朋友滕子京不要因为被贬而自暴自弃,也不要因为生活环境不好而丧失信心,同时也要鼓励他振作精神,为百姓多做些好事。

而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时,则是由于他在滁州任太守时,面对北宋王朝的积弱积贫局面,感到无可奈何,只能寄情山水,排解内心苦闷。

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截然不同,前者是为了劝勉朋友,后者则是抒发自己的内心苦闷。

2. 文学风格对比《岳阳楼记》的文学风格庄重典雅,语言凝练,结构严谨,气势磅礴。

文章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主旨,表现出作者范仲淹的政治家胸怀和远大抱负。

而《醉翁亭记》则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优美流畅,意境深远。

文章以“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为主题,表现出作者欧阳修寄情山水的愉悦心情。

两篇文章在文学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庄重典雅,后者清新自然。

3. 主题思想对比《岳阳楼记》的主题思想是“忧国忧民”,表达了作者范仲淹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切和忧虑。

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语句,成为了中国古代文人表达爱国情怀的经典名言。

而《醉翁亭记》的主题思想则是“寄情山水”,表达了作者欧阳修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现实社会的不满。

两篇文章在主题思想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忧国忧民,后者寄情山水。

4. 人物形象对比《岳阳楼记》中的人物形象主要是滕子京和范仲淹本人。

滕子京是一个有抱负、有才能、却又遭受贬谪的人物形象,他的不幸遭遇和消极情绪被范仲淹劝勉和激励,表现出一个积极向上、有担当的人物形象。

而《醉翁亭记》中的人物形象则主要是欧阳修自己。

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悠然自得的人物形象。

两篇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各有特点,前者表现出一个有抱负、有才能、有担当的人物形象,后者则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悠然自得的人物形象。

2024年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比较阅读专练(含答案解析)

2024年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岳阳楼记》《醉翁亭记》 比较阅读专练(含答案解析)

2024年中考文言文专题复习《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比较阅读专练(含答案解析)《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比较阅读专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_________ (节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②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注】:①雪宫:齐宣王玩乐的郊外别墅。

②上:统治者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或异二者之为()②乐民之乐者()(2)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A.以刀劈狼首B.以伤先帝之明C.以我酌油知之D.以其境过清2.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语段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B.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C.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D.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3.翻译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②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下面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文作者范仲淹,字希文,谥号文正,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B.甲文“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的“进"和“退”分别指“居庙堂之高"、“处江湖之远”。

C.甲文主要运用了描写、抒情两种表达方式。

D.乙文孟子与齐宣王展开讨论,体现了孟子“与民同乐"的思想。

5.【甲】文范仲淹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是对【乙】文孟子哪一观点的发扬?他们的思想在今天是否还有借鉴意义?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及其他重点篇目比较阅读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及其他重点篇目比较阅读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及其他重点篇目比较阅读①两篇文章在写景在时候,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岳阳楼记》写“霪雨霏霏”的天气,有阴风,有浊浪,白天“樯倾楫摧”,夜晚“虎啸猿啼”,是一片苍茫荒凉的景象;写“春和景明”的日子,天光、碧水、沙鸥、锦鳞、芷兰、皓月,白天阳光灿烂,晚上月色皎洁,是一片欢乐明快的景象。

《醉翁亭记》写景抓住了朝暮之景、四时之景的特点。

用“日出而林霏开”写早晨,用“云归而岩穴瞑”写傍晚,写出了一天中景色的变化;用野花幽香写春天,用绿树成荫写夏天,用风高霜洁写秋天,用水落石出写冬天,抓住了景物的季节特征。

②这两篇文章在写景时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做到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岳阳楼记》在描写了阴天的景色之后,发出了“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叹息之情;描写了晴天的景色之后,又表达了“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喜悦之情。

《醉翁亭记》在写了朝暮之景,四时之景之后,也发出了“乐亦无穷也”的陶醉之情。

那么,两篇文章在写景方面除了相同之处,还有什么不同之处吗?基本结论:①两篇文章在写景的色彩上有所不同。

《岳阳楼记》写洞庭湖景色,景色很浓;《醉翁亭记》写琅琊风光,却比较清淡。

②在句式上,《岳阳楼记》写景,都是四个字一句,非常整齐;《醉翁亭记》句子有长有短,不是很整齐。

③范仲淹写景时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欧阳修写的却是自己眼前的实景。

常言道:“一切景语皆情语。

”写景的目的,出于表达主题的需要。

范仲淹和欧阳修都出身贫寒,自幼丧父,两篇文章又都是在受贬降职时写的。

这两篇文章在主题上有什么异同点?基本结论:②两篇文章的侧同点不同。

范仲淹抒发的是一种“忧”情,欧阳修表达的是一种“乐”意。

读了《岳阳楼记》,总觉得范仲淹胸怀旷达,抱负远大;读了《醉翁亭记》,总觉得欧阳修有种自我陶醉而又排遣谪居苦闷的感觉。

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率军阵守边关,屡立战功;任参知政事时,又进行过政治改革。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

《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比较阅读《岳阳楼记》译文庆历四年(1044年)的春天,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很多长年荒废的事业又重新兴办起来了。

还重新修建了岳阳楼,扩大它旧有的规模,还在上面刻上唐代贤人和当代人的诗赋,(滕子京)并嘱咐(我)写一篇文章用来记述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美丽的景色,集中在洞庭湖上。

洞庭湖连接着远处的群山,吞吐长江的江水,水波浩荡,宽阔无边。

或早或晚(一天里)时阴时晴,景象千变万化。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前人对它的描述已经很详尽了。

然而,因为这里往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被降职远调的官吏和南来北往的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

(他们)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如果遇上阴雨连绵繁密,有时连着整个月没有晴天,寒风怒吼,浊浪冲天,太阳和星星隐藏了光辉,山岳隐没了形体;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

(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产生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批评指责的感觉,满眼是萧条的景象,感慨悲伤到极点啊。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湖面风平浪静,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草木茂盛。

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月光照耀下的)水波闪耀着金光;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好似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心胸开阔,精神愉悦,忘却荣辱得失,举起酒杯面对和风,喜气洋洋的感觉!唉!我曾经探求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为什么呢?他们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作官的人为百姓担忧;不在朝廷作官的人为君王担忧。

这样在朝为官也担忧,在野为民也担忧。

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虑之前先忧虑,在天下人快乐之后再快乐”吧?唉!(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写于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对比阅读7篇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对比阅读7篇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比较阅读一《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对比阅读: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长烟一空一:(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3)野芳发而幽香发:(4)后天下之乐而乐后:(5)杂然而前陈者陈:(6)云归而岩穴暝归:(7)至于负者歌于途负: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往来而不绝者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B、居庙堂之高则忧居十日,扁鹊夏见C、不以物喜以天下之所顺D、宴酣之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B、商旅/不行,樯倾/楫摧C、衔/远山,吞/长江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4、沙尘暴虐之下,人们对蓝天碧水、茂林修竹的珍爱愈加强烈。

你心中理想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请借用古诗文《岳阳楼记》中的名句来表达,写出连续的两句。

5、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临溪而渔身临其境B、山间之朝暮暮色苍茫C、杂然而前陈推陈出新D、觥筹交错一筹莫展6.《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两文都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岳》文着眼于“”字,并以此作为进退的原则;而《醉》文则寄情山水,将统一起来,抒发自己的情怀。

7、下面句子中的“于”与例句中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行者休于树 (在)A、告之于帝B、苛政猛于虎C、躬耕于南阳D、天将降大任于是人8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3)微斯人,吾谁与归?(4)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5)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6)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9.选文第(2)段描绘了四个场景,分别是滁人游、、、。

10.《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一样,都是借景言情、感世抒怀之作。

请根据提示,在空白处填上与文章主旨或者景物特点相关的(甲)《岳阳楼记(写景选段)》和(乙)《醉翁亭记(写景选段)》训练题: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楼记》与《醉翁亭记》比较阅读《楼记》与《醉翁亭记》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两文在思想感情与写作手法上都有很多相似与不同之处,下面就让我们来对两文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比较,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

从思想感情上进行比较:相同点:两文作者欧阳修与仲淹是同一时期的人,且身居高位,而且正是因为欧阳修支持仲淹的政治思想才被贬,文章写于两人被贬之后,都是寄情于山水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不同点:《楼记》中仲淹所追求的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思想,主要突出一个“忧”字,但《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所追求的是与民同乐,突出一个“乐”字,这两种思想是截然不同的。

从写作手法上进行比较:相同点:1、两文都是写景的文章,在写景时都注意了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如《岳》中“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迹涯”这句话就充分抓住了水的那种波澜壮阔的特点,让人很容易就联想到那种宏伟的景象,再比如说《醉》中“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短短2句话就将早晚的景象描绘了出来,写出了山谷“晦明变化”的特点;2、两篇文章都注意了骈散结合,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3、两篇文章都注意了动静结合,如《岳》中“浮光跃金,静影沉璧”这句话,描写了宁静的夜晚楼的景象,其中“静”字突出了夜晚的宁静,“浮光跃金”中“跃”又给人一种灵动的感觉,两者相结合,就将夜晚宁静却又不乏生气的特点写了出来,《醉》中“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既写出了树林枝叶繁茂,又写出了鸟的叫声,给人以一种生动,不乏味的感觉;4、两篇文章语言都很生动凝练,如《醉》中“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只有21个字,却将四季的景象都描绘了出来,且都抓住了它们的特点来写。

不同点:1、《岳》中的景物描写给人以一种波澜壮阔、气势宏伟的感觉,《醉》中一开始的景物描写则给人以一种九曲回肠的感觉,如第1节中“林壑尤美”中一个“尤”字,就将琅琊山从众多山中突出了出来,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中一个“闻”字就将读者从琅琊山带到了泉水,下文又从一个“峰回路转”由泉写到了泉上的亭,这样环环相扣,吸引着别人去往下看;2、虽然两篇文章都是骈散结合,但《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

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弛有度,议论纵横。

且立意深刻,造词精警。

读之,音调铿锵;思之,文情壮美。

而《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

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

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

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

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

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冶,思的飞升。

3、《楼记》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如课文开头两段,用概括的语言交待了写作缘由,进而引出楼景色特点以及“迁客骚人”的不同观感,这是叙事。

第3、4段,把楼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景物及“迁客骚人”或悲或喜的感情,用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是描写、抒情。

最后,由感叹引出作者的见解,点明中心,这是议论。

由叙述引出写景,写景中蕴含着感情,富有感性色彩的描写又有力的衬托了下文的议论。

而《醉翁亭记》中只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没有抒情。

4、《岳》中整篇文章都使用了对比的手法如用阴景和晴景做对比等等,但《醉》中就没有这样做;5、两文的主题深度有别。

《醉》中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

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

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

仲淹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

总结一下,两篇文章既有很多相同之处,也有很多不同之处,都有其独特的地方,也正是这些独特的地方,使得两篇文章都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一)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醉翁亭记》)(二)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楼记》)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词。

阴翳:形容枝叶茂密成荫。

谓:为,是。

尝:曾经。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2、《醉翁亭记》的作者欧阳修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你知道其他几位是谁吗?请写出两位及其作品名称。

答:轼《水调歌头》、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愈《马说》等。

3、“或异二者之为”一句中“二者”指。

“为”的意思是,文中具体指什么?。

(用原文回答)答:迁客骚人心理活动“去国怀乡……感极而悲者矣。

”“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

”4、联系所学课文,写出下联。

欧阳修醉翁亭里与民同乐,仲淹楼上天下为先。

5、《醉翁亭记》和《楼记》都是抒情散文。

试比较它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示例一:同的方面:《楼记》提出“后天下之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抒发与民同乐的思想。

这两种思想境界都是积极向上的,很可贵的。

异的方面:《楼记》作者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此规劝滕子京,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

《醉翁亭记》多少含有寄情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

示例二:相同点:两篇散文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高尚情感。

两篇散文的语言都非常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

不同点:1.结构技巧有别。

《岳》文开头扼要记事,中间生动写景,借景生情,最后精辟议论,点明主旨。

作者把记事、写景、抒情、议论四者巧妙融合,从而使得文脉结构严谨而不板滞、条理清晰而有波澜,行文变幻跌宕,曲径通幽,引人入胜。

有时明明要酣畅淋漓地描绘一番,却又戛然而止,另辟蹊径;有时似乎文章已经写尽,却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洋洋洒洒铺的,却非要旨,但也并非闲笔;重感慨议论的,貌似正确,却又予以否定,最后才引出正论,精辟入理,一鸣惊人。

《醉》文则以“乐”字提挈全篇,环环相扣,构思精巧。

开篇用长镜头层层推进的写法,点出“醉翁亭”,以后又从解释“醉翁”二字引出“山水之乐”,接着连用几层描写和叙述来抒写“山水之乐”。

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照应和伏笔。

细品全篇,“醉”字或隐或现,联前顾后;“乐”字或明或暗,前伏后应。

总之,整篇文章以“乐”“醉”来贯通,不蔓不枝,一气到底,形成了严谨而完整的艺术构架。

2.语言表述有别。

《岳》文在语言上骈句散句结合,抑扬顿挫,参差溢美;四字短语成双成对,琅琅上口,婉转有力。

文章既整饬严密,句丽辞畅,又弛有度,议论纵横。

且立意深刻,造词精警。

读之,音调铿锵;思之,文情壮美。

《醉》文虽也使用骈散结合的句式,但多用长句,且又有创新。

仅用对偶句式就别具一格,独领风骚。

有单句成对的,有双句成对的;还有三句成对的。

醉翁用它叙事,则明快简洁;用它写景,则物美境幽;用它抒情,则深沉含蓄。

特别是二十多个“也”字的运用使得文章层次分明,声律节奏起伏,音韵和谐悦耳。

这些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情的冶,思的飞升。

3.主题深度有别。

《醉》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

醉翁把“与民同乐”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没有一语道破,而是在醉中写乐,在乐中写醉,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千古名句。

而《岳》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

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直接道出了他的“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磊落胸怀,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至理名言,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

这精警之句振聋发聩,令人深省,明人心志,激人奋进。

从这一点来说,公明显高出醉翁一筹,也是醉翁难以企及的。

由此可见,《楼记》和《醉翁亭记》堪称两首异彩纷呈的名曲,是散文艺苑中明艳绚丽的奇葩。

阅读《醉翁亭记》和《楼记》选段,按要求答题。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大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大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若夫霪雨露靠,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墙倾揖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乎!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A负者歌于途( ) B.杂然而前者( )C去国还乡( ) D长烟一空(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微斯人,吾谁与归?译: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搂记》表达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B.《醉翁亭记》“句句记山水,却句句是记亭,句句是记太守”。

C 两文都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

D.两文在景物描写上都采取了情景交融的写法,两文的语言都清丽明快,气势磅礴。

4.从上面的两篇文章看,优美的自然景物都触发了文人们的思想感情。

请你联系两文,说说两人与仲淹笔下的“迁客骚人”们的种种“览物之情”有什么根本区别?答:5.读了两文,作为中国文人的杰出代表,仲淹和欧阳修,两人的身上都闪烁着时代的进步的光芒,结合你的所学,请你概括几点体现在他们身上的时代的进步的光芒点。

并说说你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什么?答:1.A负(背着) B.(摆放)C国(国都) D 一(全)2.(1) 没有这种人,我同讹一道呢? (2) 游人只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3. D(二)﹝甲﹞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