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游褒禅山记(2)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10游褒禅山记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第三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10游褒禅山记课件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十三页,共126页。
4.作者逸事 (1)王安石三难苏轼
第三十四页,共126页。
王安石觉得苏轼既有才气,又有傲气,应该煞一煞他的傲 气,于是先后三次拟出上联,要苏东坡对出下句,苏东坡虽善 于赋对,终敌不过王安石,每每无以应对,深感惭愧。
王安石出的第一个上联是: 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 王安石出联那年闰八月,正月立春,12 月又立春,所以说 是个“两头春”。他的上联构思巧妙,词句凝练,数字用得自 然。苏东坡虽是才子,只因事属罕见,一时寻对不出,被王安 石难住,“羞颜可掬,面皮通红了。”
第三十八页,共126页。
王安石按照先生的话,每日写文章,足足写秃了一百支笔, 但仍未找到生花笔,他有些泄气,又找到杜子野问:“先生, 我怎么还没有找到生花笔?”杜子野没有说什么,而是饱蘸墨 汁,挥笔写了“锲而不舍”四个大字送给他。
过了几年,王安石写秃了九百九十八支笔。一天深夜,他 提起第九百九十九支笔写策论,颇觉文思泉涌,行笔如云,一 篇颇有见地的策论一挥而就。他高兴地跳起来喊:“我找到了, 我找到生花笔了……”
第二十六页,共126页。
1.走近作者
第二十七页,共126页。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 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庆历二年(1042)登 进士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神宗熙宁二 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于熙宁七年(1074)罢相。次 年再为相,熙宁九年(1076)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今江苏南 京市),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歌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 故世称荆公。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 忧愤去世,卒谥文。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10.《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10.《游褒禅山记》导学案

10.《游褒禅山记》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理解:阳、穷、咎、极、非常、观、谬等词语;2.归纳:道、乃、然、盖、文等多义词的义项。

3.辨析词类活用现象——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法。

背诵课文二、三自然段。

4.学习作者“尽吾志”和作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在当今改革开放时代的借鉴意义。

【重点难点】1.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2.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学法指导】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

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知识链接】1.背景介绍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

仁宗庆历进士。

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卒谥文。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

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课时作业12: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课时作业12: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游褒禅山记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褒.禅(bǎo)庐冢.(zhǒnɡ)奴仆.(pú)荒谬.(miù)B.华.实(huā) 窈.窕(yǎo) 懈怠.(dài) 瑰.丽(ɡuī)C.蛮夷.(yí) 负咎.(jiù) 迷惑.(huò) 幽.暗(yōu)D.渔父.(fù) 谨慎.(shèn) 罕.至(hǎn) 梵.语(fàn)2.下列各句中,对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①则或.咎其欲出者或:或,或许②何可胜.道也哉胜:尽③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夷:平④其文漫.灭漫:潦草不清⑤独其为文犹可识.识:辨认⑥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尽,走到尽头⑦有怠.而欲出者怠:怠慢⑧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极:非常A.①②③⑧ B.②④⑤⑦C.①④⑦⑧ D.③⑤⑥⑧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夫夷以.近③不随以.止④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⑤然力足以.至焉⑥可以.无悔矣⑦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⑧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A.①⑦/②③④⑤/⑥⑧ B.④⑦/①②③⑤/⑥⑧C.①⑦/③⑤⑥⑧/②④ D.④⑦/②③①⑤/⑥⑧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B.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C.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5.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②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③此余之所得也④所谓前洞也⑤遂与之俱出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⑤/②③④/⑥C.①④/②③/⑤⑥ D.①⑥/②③④⑤二、课内精研阅读课文第3段,完成6~8题。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②然.视其左右B.①于是余有叹焉.②然力足以至焉.C.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②险以.远,则至者少D.①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②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7.下列对本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段文字阐述要到险远之处,观非常之观,需要有坚定的志向、足够的力量和一定的外物相助。

课时作业24: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课时作业24: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Ⅰ 必备知识巩固训练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有碑仆.道 仆:倒下 B .有怠.而欲出者 怠:懒惰 C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安全 D .长乐王回深父.父:对老年人的尊称 答案 A解析 B 项怠:懈怠。

C 项夷:平坦。

D 项父:通“甫”,古代加在男子名或字后面的美称。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C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D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答案 C解析 A 项古义:泛指求学的人,指读书人。

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B 项古义:不平凡,不平常。

今义:副词,十分,极。

D 项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目,表确数“十一”;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其文.漫灭小人之过也必文.B.⎩⎪⎨⎪⎧ 古人之观.于天地……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C.⎩⎪⎨⎪⎧往往有得.退不得.,为之奈何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答案 B解析 B 项均为动词,看、观察。

A 项名词,碑文/动词,掩饰。

C 项名词,心得、收获/动词,能够。

D 项名词作动词,筑舍定居/动词,停止。

4.下列各句中,“其”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 .其.孰能讥之乎 D .则或咎其.欲出者 答案 C解析 C 项语气助词,难道,表示反问语气。

A 、B 、D 三项都是代词。

A 项第三人称代词,它;B 项第一人称代词,自己;D 项指示代词,指代“欲出者”,可译作“那”。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A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C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D .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答案 A解析 A 项与例句均为名词作动词。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_王安石_全文译文_对照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_王安石_全文译文_对照翻译

游褒禅山记原文及翻译_王安石_全文译文_对照翻译游褒禅山记全文阅读:出处或: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游褒禅山记全文翻译:褒禅山也称为华山。

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里筑室居住,死后又葬在那里;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就称此山为褒禅山。

现在人们所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的墓舍。

距离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距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损坏近乎磨灭,只有从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以辨识出“花山”的字样。

人教版精编高中语文必修2: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精编高中语文必修2: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Word版含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而在己为有悔。

其进愈难(2)则游者众D.有怠而欲出.(出去)者答案:D解析:A项,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B项,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地方”;C 项,应作“思考”。

3.选出加点字“然”用法不同的一项( )A.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B.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C.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D.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答案:B解析:然则,这样……那么;其余表转折。

4.下列句子中“其”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B.盖其又深C.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答案:AB解析:A项的“其”作第三人称代词“它”讲,代石碑;B项“其”仍作“它”讲,只是指代后洞罢了。

所以A和B两项的“其”字用法是一样的。

C项的“其”译为第一人称代词“我”。

D项虽是译为第三人称代词,但它指代古人,应译为复数的“他们”才对。

5.选出加点“之”用法不同的一项( )A.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B.华山之.阳C.后世之.谬其传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答案:B解析:表偏正关系,助词“的”;其他取消句子独立性。

6.下列地名中的“阳”、“阴”与“华山之阳”、“汉之阴”中的“阳”、“阴”含义相同的是( )A.洛阳、华阴B.富阳、山阴C.汉阳、江阴 D.衡阳、淮阴答案:D解析:在古代,“阳”表方位是“水之北,山之南”的意思,“阴”则是“水之南,山之北”。

所以“华山之阳”和“汉之阴”的“阳”、“阴”分别指“山之南”、“水之南”。

分钟满分:(3×11=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于是..余有叹焉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古义:十分之一。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10 游褒禅山记 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10 游褒禅山记 含答案

10游褒禅山记课后篇巩固提升随堂演练一、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名之也。

距洞百余步,..也。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卒.葬之卒:最终。

B.有穴窈.然窈:幽深。

C.则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D.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解析A项,“卒”,死亡。

答案A2.下列对文中有关词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浮图”,对佛或佛教徒的称呼,也专指和尚。

后来又将佛教建筑中的高塔称为浮图。

B.“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屋舍。

C.“华山之阳”,即华山的南面。

古代有山的南面谓之阳、水的北面谓之阳的说法。

”中的“十一”是十分之一的意思,与“由山以上五六里”中的“五六”同。

解析D项,“由山以上五六里”的“五六”是约数。

答案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的代表作,在记游的基础上偏重说理,记叙和议论紧密结合,记叙为议论服务。

B.“其文漫灭”一句,从字面上来看,是说由于年代久远,字迹已经模糊不清。

其实,也是为了突出其中尚可辨识的“花山”二字。

课时作业2: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课时作业2:第10课 游褒禅山记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一、基础积累(16分)1.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拥:持,拿。

B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夷:平坦。

C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观:观点。

D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尽情享受。

答案 C解析 C 项,观:景象。

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大致相同的一组是( )(3分)A.⎩⎪⎨⎪⎧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往往有得 B.⎩⎪⎨⎪⎧ 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②夫夷以.近 C.⎩⎪⎨⎪⎧ ①而人之所罕至焉.②然力足以至焉.D.⎩⎪⎨⎪⎧①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②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答案 C解析 A 项①于:介词,在;②于:介词,对。

B 项①以:连词,因为,表因果关系;②以:连词,且,表并列关系。

C 项两个“焉”都是代词,相当于“那里”。

D 项①故:名词,缘故;②故:连词,表结果,所以。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A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B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C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D .于是..余有叹焉 答案 C解析 A 项非常:不同寻常;B 项至于:到达;D 项于是:对于这种情况。

4.下列句中加点词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3分)A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答案 D解析“至”是动词用作名词,其他是名词用作动词。

5 .课文名句填空。

(4分)(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孰能讥之乎?(3)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____________。

(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游褒禅山记(2)
【基础须知】
一、基础字词
1.词类活用
(1)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
(2)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名词用作动词,识其本名)
(4)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动词用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5)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形容词用作动词,走到头)
(6)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7)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8)常在于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阻、僻远的地方)
(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容词用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
(10)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
2.文言句式
(1)判断句
①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②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2)状语后置句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②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3)省略句
①有碑仆道
②有志矣,不随以止也
③然力足以至焉
二、经典句段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这两句先写世人的避难就易,后阐述了宏伟目标与“险远”的道路和“志”“力”“物”三者的内在联系。

【重点梳理】
1.王安石游览褒禅山的主要心得是什么?
本文作者的感悟主要集中在两点。

一是由游洞不能坚持到底而引发的思考。

做任何事情都是对意志的考验,对毅力的锻炼。

世间的“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只是在“夷以近”的地方徘徊、畏缩不前,是不可能有所收获,有所成就的。

只有不避“险远”,勇往直前,树雄心,立壮志,发扬“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大无畏精神,才不至于中途退缩,才能取得真正有价值的收获和可喜的成就。

二是作者从路旁倒着的“其文漫灭”的碑石而产生联想,感慨“悲夫古书之不存”,使后世以讹传讹,不明真相。

因此,勉励读书人要“深思”“慎取”,必须要“有志”,否则“深思”则不可能,更谈不上“慎取”,仍然会“谬其传”。

2.文章由“不得极夫游之乐”生发出“尽吾志”的观点,由“仆碑”生发出“深思而慎取”的观点,这两个观点彼此有联系吗?
作者游褒禅山,本来是一次平常的游历活动,但却从中悟出了人生哲理——从前洞后洞游人的多少悟出“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从“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
见愈奇”悟出“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由此再引申一步,就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

然后将这次游山而未能“极夫游之乐”的教训升华到理论上来,具体分析了“至”的几个条件,最后得出“尽吾志”的观点——这正是“求思之深而无不在”的结果。

由此可见,“尽吾志”的观点跟“深思而慎取”的观点是有联系的:“尽吾志”的观点是在“深思而慎取”的基础上产生的;有了这个观点,又能反过来促使人们“深思而慎取”。

二者是相辅相成的。

本文作者强调的是“尽吾志”的观点,将它置于主要位置,只是在文末略提“深思而慎取”的观点,这种布局方式是恰当的,既突出了全文的主旨,又不忽略它的次要方面。

【难点再现】
1.文章第3段是如何阐述“尽吾志”这一观点的?有何借鉴意义?
本文主要在第3段中强调“志”的作用,表达了“尽吾志”的思想。

作者先借托古人,说古人游览观赏“往往有得”,是因为“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怎样才能做到像古人那样探究思考得广泛而且深入呢?作者以山为喻,分五层,层层深入地发挥。

①“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首先突出“志”的重要。

②“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③“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在强调“志”之后,这两句又重视“力”和“物”的作用,体现了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④“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⑤“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这两层从正反两方面强调“尽吾志”的重要。

说明“求思之深而无不在”,首先要有“志”,当然也要有“力”和“物”,但“力”和“物”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做到“无悔”,无“可讥”。

作者借游山,抒发“尽吾志”的思想,这同他后来百折不挠地实行变法的精神是一致的。

无论做什么,都应有坚强的意志,这对我们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2.本文是怎样把治学的道理寓于记游的过程中的?
这篇文章以记游为载体,因事说理,生发议论,阐释学者治学的道理。

这从文章的组织结构上也可以看得出来,如文章开篇对华山、慧空禅院、仆碑的由来的考释,即非一般的写景文字,而具有学者的实证精神。

又如文中写游华山后洞的经过,先写后洞幽深、昏暗、寒气袭人,次写景色越进越奇,再写游者越深越少,又写“有怠而欲出者”要求出来,作者遂与之俱出,最后写既出之后悔恨未能极尽游览之乐。

记游部分依次写来,尽陈所见,波澜起伏,这自然是写景的妙笔。

但作者意在以探幽寻胜比喻学者治学,入之愈深,则所获益精,只有不屈不挠地深入探索,才能获得成功,达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至高境界。

正如《古文观止》的编者所说:“一路俱是记游,按之却俱是论学。

古人诣力到时,头头是道。

川上山梁,同一趣也。

”作者最后写倒在路边的碑,“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并从而考究今人读音之误,与篇首相呼应,结构严丝合缝,脉络清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