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游褒禅山记教师版

合集下载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教师用)精选全文

游褒禅山记导学案(教师用)精选全文
5. D(“旅”指“旅客”,“往还”指“往返道路客舍间”。)
6. B(胡威没有花费这匹绢。)
二阅读思考
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为学、处事要深思慎取,否则就会犯错误。
自学心得
预先案配套练习:
“道”
1、有碑仆道名词,路、道路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3、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名词,主张
4、何可胜道也哉动词,说、讲
5、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方法
“盖”
1、日初出大如车盖名词,车盖
2、盖失强援,不能独完连词,承接上文,表示原因,可译为“因为”“是因为“是由于”等
3、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动词,超过,胜过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助词,有“大概”的意思
“文”
1、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名词,文字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名词,纹理
3、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
4、文过饰非动词,掩饰
“然”
1、至于颠覆,理固宜然代词,如此,这样
2、吴广以为然形容词,对、正确
B.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C.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D.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下列加粗词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C)
例: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B.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练习案】
1.下列对“之”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B)
①褒禅山亦谓之华山②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③入之甚寒④予之力尚足以入
⑤古人之观于天地……往往有得⑥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③/②④/⑤⑥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9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9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9篇】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手法。

2、学习本文所论述的做任何事要有志向、不盲从、努力向上和“深思慎取”的态度。

3、掌握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的用法,特别是“其”、“道”、“名”、“然”等词的用法。

4、熟读背诵,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目的2、3教学难点:目的1、4。

教学设想:1、本文的语言比较通俗,可让学生利用注释自己串讲课文,必要时教师进行点拨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文中的一些常用词,除弄清它在本课的用法外,还要引导学生联系所学过的篇目及利用查找工具书的方法积累这些词的其他用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即事明理的写法,学生比较陌生,所以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关系,从而理解作者所阐述的观点。

4、诵读是本文学习的重点,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读课文,在诵读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落实本课的背诵要求。

教学要点:作者及课文简介,疏通文意。

教学步骤:一、导入《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景物特点,表现山水之美。

有人曾将游记比作“纸上山水”。

)二、介绍作者、背景。

三、交代本课的教学目的及课时安排。

四、由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板书):褒冢华相谬窈父五、默读课文,根据注释疏通文意。

六、由学生复述课文,串讲。

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必要的点拨,特别要点出一些重点字词的用法。

七、由学生质疑,提出存在的其他问题。

八、齐读课文,巩固词义。

九、作业1、积累“其”、“道”、“名”、“然”的义项。

2、熟读课文,体会叙议结合手法。

《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二单元教学要点一、教材地位:本单元选择就宋代著名散文大家苏洵、王安石、欧陽修、苏轼的散文名篇。

《六国论》《游褒蝉山记》是教读课,后两篇是自读课。

《六国论》《伶官传序》都是借古讽今的史论散文,《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是因事说理的游记散文。

可以分别作比较阅读。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一等奖)讲课教案

《游褒禅山记》(公开课一等奖)讲课教案
最美的风景,不是山顶的无限风光,而是路上邂逅的鸟语花香; 最美的风景,不是巅峰的天光云影,而是路上的“流水飘花”; 最美的风景,不是顶峰的手可摘星辰,而是路上的披星戴月,风 雨兼程。
史蒂文森说过:“怀着希望去旅行,比到达目的地更有趣味。” 路上的风景最美,路上的人最幸福。
做一棵会思想的苇草!
教师寄语: 热爱生活,感悟生活。 愿同学们做个有思想的人!
品读1~2段
假如你是一名导游,请按照自己绘制的路线图
介绍游玩经过。
N
后洞
慧空禅院
五六里
华山洞
五里
前洞

品读3~4段
探究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理解作者所要阐明
的道理。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志”的重要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 至也。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尼采曾说,不要爬上山顶去,也不要站在山脚, 从半高处去看,这个世界真美好。 其实,站在哪里看世界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 识和体验,你又有怎样的认识和体验呢?
最美的风景在路上
看风景,不该在山顶,因为东坡曾云:“高处不胜寒”。其 实,我更欣赏的是尼采的处世之道,也就是从半高处去看,这个 世界真美好。最美的风景,就在路上。
品读1~2段
请同学们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画出禅院、仆碑、前洞、
后洞的方位,要求能体现作者游玩的路线。
品读1~2段
请同学们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画出禅院、仆碑、前洞、
后洞的方位,要求能体现作者游玩的路线。
品读1~2段
请同学们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画出禅院、仆碑、前洞、
后洞的方位,要求能体现作者游玩的路线。
7. 以其求思Biblioteka 深而无不在也 代词,他们(古人)8. 其孰能讥之乎 语气词,难道(表反问语气)

《游褒禅山记》教师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游褒禅山记》教师版(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二导学案学科:语文编号:BX5-11 编写人:王晓玲审核人:邓楚国使用时间:班级: 姓名:小组序号:组长评价:教师评价: 《游褒禅ft记》导学案(共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王安石及其文学成就。

2.了解“记”这种文体。

3.借助课后注释和《金版学案》“古今对译”,理解文意,重点掌握文言知识。

【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学习难点:掌握文中重点文言字词释义。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通过“知识链接”了解相关文学常识,通读教材内容,结合注释理解作品,做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2.利用相关工具书,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学习目标。

预习案一、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ft,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曾两度为相,进行变法,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

列宁誉之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第二次辞去相位后,退居江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

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作品:王安石在文学上是个革新派。

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文风,主张文章“务为有补于世”。

他的诗文多为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而风格高峻。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了解本文背景:《游褒禅ft记》是王安石的一篇重要游记。

写于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当时他33 岁,在舒州任通判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与两位朋友和两个弟弟同游褒禅ft,其后三个月,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ft来说理。

王安石游褒禅ft和曾巩游玉ft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ft洞。

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得多,他并不是像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ft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1《游褒禅山记》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初中时期的语文学习以快乐、有趣、活泼为主,而高中时期的语文学习则更注重文献、历史、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学习。

《游褒禅山记》这篇文章便是一篇充实深沉的文章,是高中必修教材。

为了更好地教学,《游褒禅山记》教案设计如下:一、教学目标:1. 了解唐代文学的主题和特点,了解唐诗的发展以及山水诗的特点。

2. 对作品的基本风格和写作手法进行探究,理解隐喻和比喻。

3. 提高学生的主题阐释和文化品位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力。

二、教学重点:1. 唐代文学的主题和特点,唐诗的发展以及山水诗的特点。

2. 作品的基本风格和写作手法,隐喻和比喻的理解。

3. 学生文化品位能力的培养,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力的提高。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解释和理解作品中的隐喻和比喻。

2. 如何把握作品中的思想和哲学。

3. 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品位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中,可选择采用互动教学法,让学生积极参与,活跃气氛。

引导学生了解唐代文学的发展,探究唐代文学的主题和特点。

2.阅读与分析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可以逐句逐节的循序渐进地解析作品的内涵。

同时,引导学生用文化品位的眼光去解读作品。

3.隐喻以及比喻的分析在这个环节中,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去分析隐喻和比喻。

让学生发现隐喻和比喻是如何串联起了文章的主题。

4.同步案例演示在这一环节中,老师可以引用相关的案例作为辅助讲解。

如,类比:绿萼垂啼似,红颜捧雨来。

有心者对应用过程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5.主题与思想分析在分析完毕作品的基本要素,特别是隐喻和比喻以后,可进入到本篇文章的思想和哲学的分析。

通过互动教学法的展现,让学生深入理解或者提出疑问。

6.总结与反思:本环节重点在总结启发,包括大家在学习过程中的感悟、所遇到的困难、不足以及需要加强的方面。

高中语文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教师用书

高中语文 第10课 游褒禅山记教师用书

第10课*游褒禅山记山水之思中国人对山水自古情有独钟。

中国许多成语与山水契合成妙语。

有山无水,山便显得顽冥;有水无山,水便显得落寞。

山与水,是一对甜蜜的情人。

山因水而俊秀,水因山而灵动。

没有水的山如同没有情感的男人,没有山的水就像没有韵味的女人.的确,中国人早已把山与水人格化,使它们成为托志言情的对应物.所谓“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所谓“有容乃大唯山水”,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寄寓了多少贤达仁人的豪情与壮志、希望与感慨……每当吟诵刘禹锡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句时,总令人对中华民族的山山水水肃然起敬。

山与水各有各的性格:山,高深博大志存高远;水,灵动柔变波蜿流蜒.山寓意正直,水寓意机智.山的性格是耸立挺拔,不畏浮云遮望眼;水的习惯是迂回曲折,缓缓渗透,水滴石可穿也。

山是静止的书,因此读山能懂得什么是持之以恒;水是流动的情,所以读水会悟出什么叫稍纵即逝。

不过,同样的山,同样的水,在不同人的眼中,便有了不同的风采.同是剑门山路,在李白是险阻:“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在陆游那里,却变得清秀可亲:“此身合是诗人未,细雨骑驴入剑门。

”同是洞庭湖水,在孟浩然是“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气势逼人;在李白却是“将船买酒白云边",变得温情可人。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看来,要当个仁者智者就必须寄情山水,去接受山川河流那深奥而耐心的教诲.何况,好山好脉,多有河流的芳影。

五指山和万泉河,喜马拉雅山和雅鲁藏布江,巴颜喀拉山和黄河、长江,大兴安岭和黑龙江,长白山和松花江,阿里山和日月潭……名山必有名水相伴,名水必有名山相托,山水依偎、缱绻缠绵的生死恋。

一代散文大家、政治改革家——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

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

庆历二年(1042)三月,考中进士,授淮南节度判官。

游褒禅山记 教师版(射洪中学)

游褒禅山记  教师版(射洪中学)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文中阐发的道理,学习作者的治学态度。

2.学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那么作者这篇游记究竟写了些什么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研习课文】任务一:1.诵读课文思考,本文各段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用简短的话加以概括。

(每句不超过8个字)明确:第1段——山名考证;第2段——游华山洞;第3段——游洞心得:第4段——观碑心得;第5段——同游者谁。

(古代游记在文末列出同游者姓名,几乎成为一种定式,同学们过去已经见过,请说出篇名。

(《小石潭记》。

运用这种定式的好处:(①古代游记大多是借山水、景物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文章主体部分中不出现同游者姓名;即便在记游踪时不能不涉及同游者,也只用泛称,如本文中的“四人”“怠而欲出者”“或”等。

②这样写可以节省许多笔墨,使行文简练。

)2.本文所记得是不是一次成功的游山之行?从文中哪句话可以看出来?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明确:不是。

从“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于是余有叹焉”可见虽为游记但是本文重在因事见理。

任务二:1.研读第一两段思考: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他也因此受时人讥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这个习惯的?明确: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

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而慎取”的依据。

2.研读第四两段思考:这一段中作者提出了“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观点,你能说说这一观点是怎样演绎而来的吗?作者采用了双重否定句的表达有何好处?明确: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地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 第10课《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2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想】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2.学习本文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即“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通过创作实践来体验。

(二)文言知识掌握“乃、道、盖、观、其”等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以及一些词类活用知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本文所阐发的治学、处事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而慎取”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2.学习作者反思人生、总结经验的做法,从而更好地掌控未来。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作者“尽吾志”及“深思而慎取”的思想。

2.难点:学习本文“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并能够在写作中运用。

三、教学方法1.点拨法:所谓“点”就是点击要害,抓住重点;所谓“拨”就是解决疑难,排除障碍。

“点拨法”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2.归纳法:对常见实词、虚词的意义用法进行系统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运用。

四、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件。

五、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初中时,我们学过王安石的《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此诗是作者因登山有所感而写下的。

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游褒禅山记》,也是作者因登山有所感而写的。

古往今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但记下自己心得的人则不多,王安石是这少数人里面的一个。

今天,我们就来品读《游褒禅山记》。

二、整体感知1.检查预习。

(一)字音褒禅山(bāo) 庐冢(zhǒnɡ) 仆道(pū) 梵语(fàn) 懈怠(dài)瑰怪(ɡuī) 洞穴(xué) 归咎(jiù) 罕至(hǎn)(二)通假举要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三)词类活用(1)其下平旷,有泉侧出(名词作状语,从旁边)(2)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名词用作动词,筑舍定居)(3)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名词用作动词,命名)(4)由山以上五六里(名词用作动词,向上走)(5)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动词用作名词,见到的景色)(6)则其至又加少矣(动词用作名词,到的人)(7)往往有得(动词用作名词,心得,收获)(8)常在于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远的地方)(9)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形容词用作名词,幽深昏暗、叫人迷乱的地方)(10)火尚足以明也(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11)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错)(四)古今异义(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十分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化三中高一语文科必修二导学案教师版编写人:王晓珍审核人:麻德高修订人:刘文上课时间:月日星期10、游褒禅山记【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1)理解文中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情况、特殊句式,背诵课文第三段。

(2)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2、过程和方法:诵读、翻译、理解、感悟、背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2)领悟作者“深思慎取”“尽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借鉴意义。

【学习重点】掌握文言知识点,背诵课文第三段。

【学习难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学习课时】2课时【学法指导】阅读时要求照课本朗读,要求字音无误,节奏鲜明,读得顺畅,经过分析、思考,要求领悟文章的基本内容,体悟课文的深刻含义。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把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情况、特殊句式。

2、初步梳理文章,翻译课文。

【课前预习案】【夯实基础预为之所】一、常识链接介绍作者: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晚号半山。

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

仁宗庆历进士。

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

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

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

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为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

卒谥文。

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

散文雄健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清新。

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

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二、熟读课文,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唐浮屠慧褒始舍.(shè)于其址2、有碑仆.(pū)道3、梵.语(fàn)4、盖音谬.(miù)也5、有穴.(xué)窈.(yǎo)然6、或咎.(jiù)其欲出者7、庐冢.(zhǒng)8、瑰.(guī)怪9、无物以相.(xiàng)之10、长乐王回深父.(fǔ)三、解释古今异义词1、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古义:十分之一。

今义:数词“十一”。

)2、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古义:不平常。

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

)3、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古义:用来……的;……的凭借/缘故。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

)4、于是予有叹焉。

(古义:于,介词,对于。

是,代词,这件事。

对于这件事。

今义:连词。

)5、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古义:到达,达到,动词;今义:表示另提一事或达到某种程度。

)四、找出句子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1、名之曰褒禅。

(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称呼。

)2、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深:形容词作名词,深度。

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头。

)3、而其见愈奇。

(见:动词作名词,见到的景象。

)4、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至:动词作名词,到达的人;也可理解为省略句“其至之人”)。

5、火尚足以明也。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照明。

)6、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7、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险远:形容词作名词,险远的地方;也可理解为省略句“险远之地”。

)8、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谬: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弄错,使……错。

传:动词作名词,流传的文字。

名:名词作动词,说明白。

)【课内探究案】【整体感知循序渐进】1、翻译重要语句(1)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译文: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在华山南面而这样命名。

(2)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译文: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险的人来,大概还不足十分之一。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文:我也后悔自己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2、本文可分为几部分,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各部分的内容?明确:三部分。

第一部分(1—2段),记游山所见的景物和经过,是记叙部分。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的经过。

第二部分(3—4段),写游山的心得,是议论部分。

第三段,写游华山洞的心得;第四段,借“仆碑”说明学者应该“深思而慎取”。

第三部分(5—6段),补叙同游者及作者的情况。

3、分小组口头翻译第二段,列写作者游褒禅山的顺序,并分析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内容有何关系?明确:山——院——洞——碑。

第一部分以记叙为主,与第二部分议论的内容对应,记叙是议论的基础,议论是记叙的深化。

【能力提升案】【巩固积累水滴石穿】1、下面所列各句加点的“之”字与“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一句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D、入之.甚寒1、C(取消句子独立性)2、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②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③险以远,则至.者少④多助之至.,天下顺之A、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也相同B、①句与②句相同,③句与④句不同C、①句与②句不相同,③句与④句相同D、①句与②句不相同,③句与④句也不相同2、B(①②“观”为:景象,③“至”为“到达”,④“至”为“达到极点的”)3、对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碑仆.道仆:倒,跌倒B、其文漫.灭漫:淹C、盖.音谬也盖:大概D、何可胜.道也哉胜:胜利3、D(“胜”为“尽”)4、选出加点词不完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A、于是....予有叹焉吾祖死于是B、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乎舟中..也相与枕藉C、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逼迫兼弟兄D、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也..之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4、B(A对此/在这件事上,C婆婆/兄长,D不平常/意外的变故)5、选出加点字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A、常以身翼.避沛公B、侣.鱼虾而友.麋鹿C、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D(A翼:名词作状语,像翅膀一样;B侣:名词意动用法,以……为侣,友:以……为友C 极:形容词作动词,尽情享受。

)6、选出句式不同的一项()A、所谓前洞也。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D、此余之所得也。

C(A/B/D均为判断句)第二课时【教学要点】1、把握文中重要实词、虚词。

2、学习本文因事说理,叙议结合的方法。

【课前预习案】【巩固旧知查漏补缺】说明下列句式的特点(一)判断句1、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用“……者,……也”表判断,“者”是语气词)2、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语气助词,表提顿)3、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也”是语气助词,表判断。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因果关系的判断句。

)(二)介词结构后置句文言文中介词结构往往放在动词后面,表示地点,时间,比较等意义。

如:5、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于天地……”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观”,“对天地……”)6、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于其址”作状语修饰限定动词“舍”,“在……”)(三)省略句7、有志矣,不随以止也(动词“随”后省略宾语“之”。

)8、有碑仆道(动词“仆”后省略介词“于”。

)【课内探究案】【虚心涵泳熟读精思】1、翻译重要语句(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译文: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外物来帮助他,也不能达到目的地。

(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译文:尽了自己的主观努力而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这难道谁还能讥笑吗?(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文: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思熟虑和谨慎择取的原因。

2、作者以游洞为喻,说明要想看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

那么,到底要怎样才能达到目的呢?(结合课后练习三)明确:要达到目的必须要有三个条件,首先要有志(最根本的),其次要有力,再次要有物。

行文按三个条件的重要性依次排列,逻辑严密。

3、小组讨论文章写作上的特点,并加以分析。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本文不同于一般的游记,不重山川风物的描绘,而重在因事说理,以说理为目的,记游的内容只是说理的材料和依据;文章以记游的内容为喻,生发议论,因事说理,以小见大,准确而充分地阐述一种人生哲理,给人以思想上的启发,使完美的表现形式与深刻的思想内容和谐统一。

文章前面记游山,后面谈道理,记叙和议论结合得紧密而自然,并且前后呼应,结构严谨,行文缜密。

文中的记游内容是议论的基础,是议论的事实依据;议论是记游内容在思想认识上的理性概括和深化。

前面的记游处处从后面的议论落笔,为议论作铺垫;后面的议论又处处紧扣前面的记游,赋予记游内容以特定的思想意义。

记叙和议论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本文的主旨在于阐述要“有志”“尽吾志”的观点,另外也涉及“深思而慎取”的观点,因此,文章的选材、详略无一不经过精心裁定,紧扣这两个观点。

记游部分就写景来看似乎平淡无奇,实际上是深思熟虑、刻意安排的。

第一段介绍褒禅山概况从略;第二段记游华山洞经过从详。

前者又详记仆碑文字,其余从略;后者又记前洞和后洞概况从略,记游后洞经过颇详。

记前洞和后洞概况,又前洞略,后洞详;记游后洞,又写经过略,补叙经过、写心情之“悔”详。

议论部分对应记叙部分,也有侧重。

议游华山洞的心得甚详,借仆碑抒发感慨从略。

议游华山洞的心得,又议“志”较详,议“力”“物”从略。

(3)文笔简洁,语言凝练本文的记游部分,除为说理之外,没有多余的文字;议论部分,说理充分而有节制,没有无用的笔墨。

全篇行文严谨,用墨极为简省,语言精要得当,以致文字难以增删改换。

文中的一些句子,如“人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都是平实而深刻、言简而意丰的警句。

【能力提升案】【巩固积累水滴石穿】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注音和字形准确无误的一项是()A.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卢冢.(zhǒng)也。

B.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yǎo)然。

C.故非有志者不能致也。

D.则或咎.(jiū)其欲出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