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年理综第24题的多解
高考理综物理第24题欣赏

高考理综物理第24题欣赏1、(2014年高考新课标)24题:公路上行驶的两辆汽车之间应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当前车突然停止时,后车司机可以采取刹车措施,使汽车在安全距离内停下而不会与前车相碰。
通常情况下,人的反应时间和汽车系统的反应时间之和为1s。
当汽车在晴天干燥沥青路面上以108km/h的速度匀速行驶时,安全距离为120m。
设雨天时汽车轮胎与沥青地面的动摩擦因数为晴天时的2/5,若要求安全距离仍为120m,求汽车在雨天安全行驶的最大速度。
2、(2013全国高考大纲版理综第24题)一客运列车匀速行驶,其车轮在轨道间的接缝处会产生周期性的撞击。
坐在该客车中的某旅客测得从第1次到第16次撞击声之间的时间间隔为10.0 s。
在相邻的平行车道上有一列货车,当该旅客经过货车车尾时,火车恰好从静止开始以恒定加速度沿客车行进方向运动。
该旅客在此后的20.0 s内,看到恰好有30节货车车厢被他连续超过。
已知每根轨道的长度为25.0 m,每节货车车厢的长度为16.0 m,货车车厢间距忽略不计。
求(1)客车运行的速度大小;(2)货车运行加速度的大小。
3、(上海卷,31)(12分)风洞是研究空气动力学的实验设备。
如图,将刚性杆水平固定在风洞内距地面高度H=3.2m处,杆上套一质量m=3kg,可沿杆滑动的小球。
将小球所受的风力调节为F=15N,方向水平向左。
小球以速度v0=8m/s向右离开杆端,假设小球所受风力不变,取g=10m/s2。
求:(1)小球落地所需时间和离开杆端的水平距离;(2)小球落地时的动能。
(3)小球离开杆端后经过多少时间动能为78J?4、(2011新课标理综第24题)甲乙两辆汽车都从静止出发做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方向一直不变。
在第一段时间间隔内,两辆汽车的加速度大小不变,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是甲的两倍;在接下来的相同时间间隔内,汽车甲的加速度大小增加为原来的两倍,汽车乙的加速度大小减小为原来的一半。
求甲乙两车各自在这两段时间间隔内走过的总路程之比。
2005年四川省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分析

2006年高考(四川卷)理综物理试题分析暨2007年复习对策广汉中学物理组组长、德阳市高中物理中心组成员张本明一、2006年高考(四川卷)理综物理试题分析(一)对物理试题的基本评价2006年是四川省第一次实施自主命题,具有“川味”的理科综合能力测试试卷中的物理试题符合《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要求,“坚持了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择人才,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有利于高校扩大办学自主权”的命题原则,体现了“着眼于正确导向,立足于平稳过渡,确保试题宽严适度”的指导思想。
也体现了“以能力测试为主,考查学生所学物理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这些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指导思想,注重基础知识,注重全面考查能力,特别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
试题的设计基本做到科学严谨、自然完整,正确体现学科内部联系,把物理各部分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能够较好地体现出考生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测试目标明确。
试题的叙述规范合理,符合四川省现阶段中学教学实际。
能够反映考生现有学习水平和学习潜能。
试题有鲜明的物理学特点和四川地方特色,既有常规题,也有比较新颖的试题(如21、22、24等题),易中难的比例大约为3:6:1,试题与2005年相比总体难度有所上升。
(2005年Ⅱ卷得分率为0.626,2006年Ⅱ卷得分率为0.57,得分率下降10%)试卷参考答案、评分标准基本科学合理,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在表现综合分析能力、计算能力等方面给予了重视。
总的来说,试题坚持能力立意,注重过程方法;突出主干知识,引导回归教材;控制试题难度,确保区分度;强调知识应用,体现地方特色。
试题体现了高考为素质教育服务,体现了会学物理比学会物理更重要的理念,更加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它对高中物理教学和2007年秋季四川省高中新课改一定会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二)对物理试题的统计分析1.试题题型分布物理试题12道共120分,占理综试卷的40℅,连续三年保持稳定态势。
2006年高考辽宁卷理科综合试题及参考答案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a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1至4页,第Ⅱ卷5至8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注愈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请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准考证号、姓名和科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本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1 C 12 N 14 O 16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小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人的神经系统中,有些神经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分泌激素。
这些细胞位于A.大脑皮层B. 垂体C. 下丘脑D. 脊髓2.一般情况下,用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
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3.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中的人效应T细胞能产生单克隆抗体B.培养中的人B细胞能够无限地增殖C.人的成熟红细胞经过培养能形成细胞株D.用胰蛋白酶处理肝组织可获得单个肝细胞4.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
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
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
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蟾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5.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凝血因子基因导入山羊受精卵,培育出了转基因羊。
但是,人凝血因子只存在于该转基因羊的乳汁中。
以下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人体细胞中凝血因子基因编码区的碱基对数目,等于凝血因子氨基酸数目的3倍B.可用显微注射技术将含有人凝血因子基因的重组DNA分子导入羊的受精卵C.在转基因羊中,人凝血因子基因存在于乳腺细胞,而不存在于其他体细胞中D.人凝血因子基因开始转录后,DNA连接酶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mRNA6.在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化合物,降温使其固化得到的晶体属于A.分子晶体B.原子晶体C.离子晶体D.何种晶体无法判断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同一主族的元素,原子半径越大,其单质的熔点一定越高B.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小越容易失去电子C.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氢化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它的沸点一定越高D.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越大,其单质的沸点一定越高8.用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0.5molAl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电子数为1B.标准状况下,11.2L所含的分子数为0.5C.0.1mol所含的电子数为1D.46g和的混合物含有的分子数为19.把分别盛有熔融的氯化钾、氯化镁、氯化铝的三个电解槽串连,在一定条件下通电一段时间后,析出钾、镁、铝的物质的量之比为A. 1:2:3B. 3:2:1C.6:3:1D. 6:3:210. 浓度均为0.1mol·L-1的三种溶液等体积混和,充分反映后没有沉淀的一组溶液是A. BaCl2 NaOH NaHCO3B. Na2CO3 MgCl2 H2SO4C. AlCl3 NH3·H2O NaOHD. Ba(OH)2 CaCl2 Na2SO411.在0.1mol·L-1CH3COOH溶液中存在如下电离平衡:CH3COOH CH3COO-+H+对于该平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加入水时,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B.加入少量NaOH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加入少量0.1mol·L-1HCl溶液,溶液中c(H+)减小D.加入少量CH3COONa固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12. 茉莉醛具有浓郁的茉莉花香,其结构简式如下所示:关于茉莉醛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加热和催化剂作用下,能被氢气还原B.能被高锰酸钾酸性溶液氧化C.在一定条件下能与溴发生取代反应D.不能与氢溴酸发生加成反应13.由硫酸钾、硫酸铝和硫酸组成的混和溶液,其pH=1,c(Al3+)=0.4mol·L-1,c(SO42-)=0.8mol·L-1,则c(K+)为A.0.15mol·L-1B.0.2mol·L-1C.0.3mol·L-1 D.0.4mol·L-1二、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
2006年高考全国1卷理综试卷及其规范标准答案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Ⅰ)(河南、河北、广西、新疆、湖北、江西、陕西等省用)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6至11页。
全卷共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第Ⅰ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1 C 12 N 14 O 16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小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人的神经系统中,有些神经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与分泌激素。
这些细胞位于A.大脑皮层B.垂体C.下丘脑D.脊髓2.一般情况下,用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
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A.培养中的人效应T细胞能产生单克隆抗体B.培养中的人B细胞能够无限地增殖C.人的成熟红细胞经过培养能形成细胞株D.用胰蛋白酶处理肝组织可获得单个肝细胞4.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
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
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
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5.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凝血因子基因导入山羊受精卵,培育出了转基因羊。
但是,人凝血因子只存在于该转基因羊的乳汁中。
2006年高考全国理综卷1(物理部分)试题分析

2006年高考全国理综卷1(物理部分)试题分析二、选择题14.答案:A考点:(选修3-5)原子核——核反应方程。
(Ⅰ级) [容易]分析:由题给反应过程,可列出核反应方程:e He n X A Z 0142102-+→+,由质量数守恒有:0421+⨯=+A 解得:7=A ,由电荷数守恒有:)1(220-+⨯=+Z ,解得:3=Z ,A 正确,其余错误。
能力要求:理解题给的核反应过程,能列出此核反应的方程,根据核反应过程质量数守恒和电荷守恒,推导出A 、B 的数值。
15.答案:B考点:光子,光谱和光谱分析,折射率(Ⅰ级) [容易] 分析:由红光和紫光的频率关系知紫红νν<,由光子能量公式νh E =,知紫红E E <;由红光和紫光的折射率关系知:紫红n n <,又由折射率公式:vc n =,可导出紫红v v >,综合以上两点结论知:B 正确。
能力要求:知道红光和紫光的频率、在介质中的折射率的大小关系,理解光子能量和光在介质中的折射率与光的介质中的关系的公式,能够运用这些公式进行简单的推导。
16. 答案:B考点:(物理1)万有引力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环绕速度、牛顿第二定律(Ⅱ级) [中等] 分析:由万有引力定律及第一宇宙速度的定义有:地地地R v m R mM G 212=,同理对探月卫星有: 月月月R v m R m M G 22''=,综合以上两式有:s km s km v R M R M v /8.1/9.7181411≈⨯⨯⨯==月地地月,B 正确。
能力要求:理解第一宇宙速度的意义,能够应用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研究卫星的运动问题。
17.答案:A 、D考点:(选修3-1)电势、电场强度、库仑定律、洛仑兹力、洛仑兹力的方向(Ⅱ级) [中等] 分析:若a 板电势高于b 板,匀强电场方向向下,电子所受库仑力向上,为使它能沿水平方向运动,则所受的洛仑兹力只能向下,由左手定则可判定磁场方向应垂直于纸面向里,A 正确、C 错;若a 板电势低于b 板,匀强电场方向向上,电子所受库仑力向下,为使它能沿水平方向运动,则所受的洛仑兹力只能向上下,由左手定则可判定磁场方向应垂直于纸面向外,B 错、D 正确。
2006年高考理科综合试题及答案(全国卷1)

(2)现要测量某一电压表的内阻。给定的器材有:待测电压表(量程 2V,内阻约为4kΩ);电流表(量程1.2mA,内阻约500Ω);直流电 源E(电动势约2.4V,内阻不计);固定电阻3个:R1=4000Ω, R2=10000Ω,R3=15000Ω;电键S及导线若干 mA 要求测量时两电表指针偏转均超过其量程的一半。 i.试从3个固定电阻中选用1个,与其它器材一起组成测量电路,并在虚 线框内画出测量电路的原理图。(要求电路中各器材用题中给定的符号 标出。) ii.电路接通后,若电压表读数为U,电流表读数为I,则电压表内阻RV × a c b d R
第Ⅱ卷(共10题,共174分)
注意事项: 第Ⅱ卷用0.5mm的黑色签字笔或黑色墨水钢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答在 试题卷上无效。 22.(17分) (1)利用图中装置研究双缝干涉现象时,有下面几种说法: A.将屏移近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变窄 B.将滤光片由蓝色的换成红色的,干涉条纹间距变宽 C.将单缝向双缝移动一小段距离后,干涉条纹间距变宽 D.换一个两缝之间距离较大的双缝,干涉条纹间距变窄 E.去掉滤光片后,干涉现象消失 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
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
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 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 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5.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凝血因子基因导入山羊受精卵,培育出了转基 因羊。但是,人凝血因子只存在于该转基因羊的乳汁中。以下有关叙 述,正确的是 A.人体细胞中凝血因子基因编码区的碱基对数目,等于凝血因子氨基 酸数目的3倍 B.可用显微注射技术将含有人凝血因子基因的重组DNA分子导入羊的 受精卵 C.在该转基因羊中,人凝血因子基因存在于乳腺细胞,而不存在于其他 体细胞中 D.人凝血因子基因开始转录后,DNA连接酶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 板合成mRNA 6.在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化合物,降温使其固化得到的晶体属于 A.分子晶体 B.原子晶体 C.离子晶体 D.何种晶体无法判断 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同一主族的元素,原子半径越大,其单质的熔点一定越高 B.同一周期元素的原子,半径越小越容易失去电子 C.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氢化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它的沸点一定越高 D.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序数越大,其单质的沸点一定越高 8.用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0.5molAl与足量盐酸反应转移电子数为1NA B.标准状况下,11.2LSO3所含的分子数为0.5NA C.0.1molCH4所含的电子数为1NA D.46gNO2和N2O4的混合物含有的分子数为1NA 9.把分别盛有熔融的氯化钾、氯化镁、氯化铝的三个电解槽串联,在一 定条件下通电一段时间后,析出钾、镁、铝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2:3 B.3:2:1 C.6:3:1 D.6:3:2 10.浓度均为0.1mol·L-1的三种溶液等体积混合,充分反应后没有沉淀 的一组溶液是 A.BaCl2 NaOH NaHCO3 B.Na2CO3 MgCl2 H2SO4 C.AlCl3 NH3·H2O NaOH D.Ba(OH)2 CaCl2 Na2SO4 11.在0.1mol·L-1CH3COOH溶液中存在如下电离平衡: CH3COOHCH3COO-+H+
2006年高考理科综合试题及答案(福建省)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Ⅰ)(河南、河北、广西、新疆、湖北、江西、陕西等省用)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1至5页,第Ⅱ卷6至11页。
全卷共30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第Ⅰ卷(共21小题,每小题6分,共126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
以下数据可供解题时参考: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H 1 C 12 N 14 O 16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小题。
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人的神经系统中,有些神经细胞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合成与分泌激素。
这些细胞位于A.大脑皮层B.垂体C.下丘脑D.脊髓2.一般情况下,用抗原免疫机体,血清中抗体浓度会发生相应变化。
如果第二次免疫与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剂量相等,下列四图中能正确表示血清中抗体浓度变化的是3.下列关于动物细胞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A.培养中的人效应T细胞能产生单克隆抗体B.培养中的人B细胞能够无限地增殖C.人的成熟红细胞经过培养能形成细胞株D.用胰蛋白酶处理肝组织可获得单个肝细胞4.锄足蟾蝌蚪、雨蛙蝌蚪和蟾蜍蝌蚪均以浮游生物为食。
在条件相同的四个池塘中,每池放养等量的三种蝌蚪,各池蝌蚪总数相同。
再分别在四个池塘中放入不同数量的捕食者水螈。
一段时间后,三种蝌蚪数量变化结果如图。
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无水螈的池塘中,锄足蝌蚪数量为J型增长B.三种蝌蚪之间为竞争关系C.水螈更喜捕食锄足蟾蝌蚪D.水螈改变了三种蝌蚪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5.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人凝血因子基因导入山羊受精卵,培育出了转基因羊。
但是,人凝血因子只存在于该转基因羊的乳汁中。
2006年全国高考卷2物理试题及答案(精编清晰)

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理科综合能力测试Ⅱ(黑龙江、吉林、广西、云南、贵州等省用)第Ⅰ卷二、选择题(本题包括8小题。
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的只有一个选项正确,有的有多个选项正确,全部选 对的得6分,选对但不全的得3分,有选的得0分). 14.现有三个核反应:①2311Na240121Mg e→+ ②23592U11419210563603n Ba Kr e+→++ ③23411120H H He n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①是裂变,②是β衰变,③是聚变B .①是聚变,②是裂变,③是β衰变C .①β衰变,②裂变,③聚变D .①是β衰变,②是聚变,③是裂变 15.如图,位于水平桌面上的物块P ,由跨过定滑轮的轻绳与物块相连,从滑轮到P 和到Q的两段绳都是水平的,已知Q 与P 之间以及桌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都μ,两物块的质量都是m ,滑轮轴上的摩擦不计,若用一水平向右的力F 拉P 使㝊做匀速运动,则F 的大小为A .4μmgB .3μmgC .2μmgD .μmg16.频率一定的声源在空气中向着静止的接收器匀速运动。
以u 表示声源的速度,V 表示声波的速度(u <V )ν表示接收器接收到的频率。
若u 增大,则 A .ν增大,V 增大 B .ν增大,V 不变C .不变,V 增大D .ν减小,V 不变17.ab 是长为l 的均匀带电细杆,P 1、P 2是位于ab 所在直线上的两点,位置如图所示,ab 上电荷产生的静电场在P 1处的场强大小为E 1,在P 2处的场强大小为E 2,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 .两处的电场方向相同,E 1>E 2B .两处的电场方向相反,E 1>E 2C .两处的电场方向相同,E 1<E 2D .两处的电场方向相反,E 1<E 218.如图所示,位于光滑水平桌面上的小滑块P 和Q 都可视作质点,质量相等。
Q 与轻质弹簧相连。
设Q 静止,P 以一定初速度向Q 运动并弹簧发生碰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高考理综(全国卷I )第24题的多种解法 上个星期葛老师上了一节关于传送带的专题复习课,听后启发颇深。
尤其是关于2006年全国高考理综(全国卷I )第24题的解法,除了高考答案中的常规解法以外,更有一种简洁、方便的图象法,这中解法更能充分体现学生对物理解题思维的扩散性,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现归纳如下:
2006年全国高考理综(全国卷I )第24题:
一水平传送带上放置一煤块(可视为质点),煤块与传送带之间动摩擦因数为μ,初始时,传送带与煤块都是静止的。
现让传送带以恒定的加速度0a 开始运动,当速度达到0v 后,便以此速度做匀速运动。
经过一段时间,煤块在传送带上留下 了一段黑色痕迹后,煤块相对于传送带不在滑动,求此黑色痕迹的长度。
常规解法:
根据“传送带上有黑色痕迹”中知,煤块与传送带之间发生了相对滑动,煤块的加速度a 小于传送带的加速度a 0。
根据牛顿定律,可得
a=μg ①
设经历晚间,传送带由静止开始加速到速度等于v 0,煤块则由静止加速到v ,有
v 0 = a 0t ②
v = at ③
由于a< a 0,故v< v 0,煤块继续受到滑动摩擦力的作用。
再经过时间t ’,煤块的速度由v 增加到v 0,有v 0=v+at ’④
此后,煤块与传送带运动速度相同,相对于传送带不再滑动,不再产生新的痕迹。
设在煤块的速度从0增加到v 0的整个过程中,传送带和煤块移动的距离分别为s 0和s 2,有
s 0='2
1020t v t a + ⑤ s=a
v 220 ⑥ 传送带上留下的黑色痕迹的长度
l= s 0- s ⑦
由以上各式得 l=g
a g a v 00202)(μμ- ⑧
下面给出本题的另一种解法。
(图象法)
取煤块在传送带的上的触点为质点,由题目中所给信息知煤块在该段时间内一直做加速度为g a μ=1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触点在该段时间内先做加速度为
02a a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当速度达到0v 后,做速度为0v 匀速直线运动。
触点对应图象:O →a →b ;
煤块对应图象:O →b ; 传送带加速时间为:0
01a v t =; 煤块加速时间为:g
v t μ02=; 则黑色痕迹的长度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数值。
g v v g v a v g v l μμμ2)(212000000-+-==g
a g a v 00202)(μμ-
从题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从物理现象中抽象出物理模型。
应用图象法解题,
显得解题过程形象直观。
这是高考中特别重要的方法。
致谢
在我的毕业论文完成之际,我向所有在本文撰写过程中给予我支持、帮助和鼓励的人们表示我深深的谢意。
首先感谢我的导师文子娟老师。
论文开题时文老师给了我宝贵的建议和指导。
正是在文老师的帮助和引导下,我对第三方物流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论文的写作中文老师给我提出了许多的宝贵建议,使本文得以顺利完成。
文老师勇于创新的治学态度、严谨的治学作风,使我受益匪浅。
感谢闽江学院的老师们,在学习期间给予我的教育和培养,借此机会一并表示深深的感谢。
另外,感谢给予我的帮助的同学、朋友,感谢我的父母,我人生的每一段历程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