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高考1977这部电影 给我的内心带来了很大的感触

合集下载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精选21篇)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精选21篇)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精选21篇)当认真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篇11977年,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更是中国知识界的一个拐点。

恢复高考,让年轻一代站在相对公平、公正的舞台上展现自我,决定命运,这是新中国教育史上最为可贵的一笔。

影片《高考1977》讲述的正是特殊年代,那群求索不歇的人,时刻等待着为自己的命途做出倾力之搏。

一、燎原之火,点亮希望影片开篇就是一个极为珍贵的镜头:露天电影场上农垦三分场的上海知青在寒冷的黑夜中感受着银幕带给他们的希望:邓小平复出了!尽管停电,但大家还是用自己的热情——“人力发电”点燃了那一柱希望之火。

就是这种众人踩起的火焰,改变了中国青年的命运,,这然也是在改变中国这个国家的命运与历史的进程。

再就是陈琼带领的知青在大雁洼工程即将开工时的那一把大火。

几十个火把顺风投向那一片荒芜的乱草,就像一个个知识的火把点亮了一片片荒芜的心田。

单独的个人在宏大的政治与历史面前是那么的渺小无助,无论多么强大,也会像那些知青一般牢困于那片荒芜的土地,无能为力。

就在工程即将开工的时候,阿三颠簸送来的收音机传出了一阵天籁:各行业的知识青年都可以报考大学了!这无疑是被耽搁了的一代人的最大福音,他们将有机会重新捡起书本,拾回属于他们的梦想。

这一把顺风又迟来的大火,给了那一代人崭新的希望。

二、两枚公章,两个父亲三分场的场长,农场革委会主任老迟,可爱可笑、暴戾而善良,却有着一颗善良仁慈的心,同时他深信腰间横跨的公章是掌握知青的生杀大权。

他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农垦复员军人,独断专横但却仁爱,无知但却无私,他们将生命献给了北大荒,也希望知青们能从一而终。

因此,他们利用手中的权力与即将到来的新时代抗争。

还好,一旦他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与蛮横,又能知错就改,成为改变得最坚决、最具人性的、最伟大的父亲。

高考1977观后感3篇

高考1977观后感3篇

高考1977观后感3篇高考1977观后感一:看完《高考1977》这部电影时,我的大脑有短时间的空白。

相当感动。

深刻体会到剧本里所蕴藏的各种活生生的人性情愫及其深厚、磅礴之气韵,尤其放在1977那样一个局势动荡、人性复苏的年代,实在不得不叫人叹为观止。

这部电影太好了。

1997年是高考恢复的一年,也是给人映象最深刻的一年。

1977的高考是改变个人和国家命运的赶考。

在1977年之前,许多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在那种条件下,没有任何的复习资料,但是人们的复习热情没有因此而减少。

在影片《高考1977》中,描述的就是这些知识青年面对高考恢复时,所发生的事。

从结构上看,框骨明晰,支架紧实。

它的节奏感很好,让人看来,只想一口气看下去,舍不得中断。

剧中人物个个鲜活,凸现那个年代知青、政治、生存环境等特性,人物关系也充满了可看性,人与人之间的依托、矛盾甚而叛逆交相辉映,犹如平静湖面下不断涌动的熔岩热泉,动静、冷热之间彰显着人性在那个年代里最本真的东西,实在扣人心弦、耐人寻味。

我想,《高考1977》这部电影,大概是想通过1977年恢复高考这一消息在东北某农场发放前后,众知青、农场场长以及与这些知青相关的亲人们的思想、生活随之而发生的各种改变,以及在那个年代特殊的大环境下他们之间所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展示出1977年&ldqu;高考恢复&rdqu;这一历史事件在我国近代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里程碑意义,说明这个改革对于我国近代人才、文化、知识、科技乃至经济等各个方面的重生、崛起与迅速发展的伟大作用,让我们再次充分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发展不能离开人才、知识、科学与文化的根本思想。

一个人,不能没有文化,没有知识。

一个民族,更需要文化、需要知识、需要科学。

而这样好的一个剧本中,自始自终只有一个女主角——&ldqu;陈琼&rdqu;。

陈琼是一个浓具年代、历史、政治色彩的角色,在她的身上,承载了大量1977那个年代、恢复高考这个事件之下含合着历史遗迹、政治利害关系的人性本真,她的情感里有着特殊政治矛盾下的极端因素,是一个典型中国近代社会的因政治、立场、出身、界限等观念而导致情感、思想陷入极端的悲婉、压抑的女知青形象。

高考1977观后感作文五篇

高考1977观后感作文五篇

高考1977观后感作文五篇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参加高考似乎是顺理成章;而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来说,却更像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电影《高考1977》,正反映了这段历史,叙述了特殊岁月里的激情。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考1977观后感作文五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1977观后感作文1当年的高考拯救了数以万计的知青,让我记得最深刻的是在将近结束的一场景——男女主人公带着伙伴一起追赶火车,奔跑在雪地树林之间,那是希望之路,通过高考改变未来之路的大道,阳光洒下,铺上一层神圣的光芒,而路上不断有人倒下,那突兀不平的坚硬的石头,厚厚的雪地阻碍了他们,火车毫不留情地离去,他们带着倒下的人的希望连带自己的梦想一道破灭,无奈,气馁,不甘,愤怒,绝望,迷茫,难过。

一群人在火车站旁,面对着升起的太阳却再也看不见光明,可这时那位本来不通情理,固执,只讲组织原则的老迟开着拖拉机拉着满满一车子的人奔驰到了考场,未来就在眼前了。

无庸置理这一段是最煽情的,把满怀希望,希望破灭,重拾希望演绎得淋漓尽致,这一点对我们是极其有教育意义的,要为机子的理想奋斗,即使结局让你失望,至少过程不会让自己后悔。

这部电影虽然叫做《高考1977》,让我们印象深刻的角色却是老迟与陈琼的父亲,一个是把党时时刻刻挂在嘴边,腰间总是挂着一枚红印章的农场革委会主任,一个是为了女儿不惜私刻公章违反法律的历史反革命知识分子。

这两个任务刻画的笔墨太深,而让参加高考的人显得不如他们记忆深刻和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而这两个人物也成了最大的败笔,老迟的转变太快,显得稍有突兀,最后一段他说:“他们都是我的孩子时。

”是矫情,完全没有他们追赶火车那场戏的感觉。

这是为了处理情节而在故事内容上没有详略得当。

陈琼的父亲看得出很爱自己的女儿,却胆大包天,妄想把自己身份“转”正来帮女儿,结果还是差点毁了女儿,这也太“爱”了,人物越丰满,要顾忌的就越多,虽然这更能体现她的伟大父爱,可想想也知,随随便便之人也能将假章刻得与真章相同,父亲不应该这样被体现。

高考1977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

高考1977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

高考1977观后感精选范文5篇《高考1977》影片围绕着这群知青展开了一系列的故事。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高考1977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1977观后感1对于我这样一个所谓的九零后来说,1977是一个非常遥远的年代,遥远到我们最亲近的兄弟姐妹都没有出生,遥远到我们的父母都比现在的我们年轻。

但是高考却是非常熟悉亲近的一件大事,毫不夸张地说六月七号八号上演的史诗级灾难大片年年都是票房冠军。

由这样两个关键词组成的影片超越了时空。

那个年代的事离我们很远。

站在高考路口前的我们有很多选择,有钱的砸银子出国,没钱的弃考,有点钱又有点希望的就继续奋战。

高考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没有人去深究。

为了父母的期望,为了更好的薪酬,或者什么都不为,只是对于这样的体制,我们已经被要求一定接受。

从出生之后的第三年开始读书,读书,就为了高考。

它究竟是个什么,让人失眠焦虑掉头发,不能恋爱旅游弹吉他。

复读了一年又一年的学生麻木地写字计算,偶尔抬眼看一下墙上的倒计时,轻叹一口气。

所以,当七十年代的生活被还原到我们眼前的时候,我们的感动和震惊,都不是矫情。

它们切肤地疼痛着。

那是1977年,每一次浪奔浪流都充满了爱恨交织。

十年--埋葬了亿计知识青年的锦绣前程,而是年中国面临何去何从成为矛盾纠缠的漩涡,各种纷繁问题中最关乎民族国运的,又恰好是如何对待教育制度和文化传承的严峻考验。

于国,恢复高考是对中断太久的文化血脉一次迟来的延续,于人,便是芳华正在的青年人改变命运的一生中最珍贵的机会。

但是对于热爱着这片土地的人民来说也是矛盾的,要面对太多的不一样。

喜欢这片土地,从来的时候的排斥,到现在接受它、爱惜它,一个个对朋友,对长辈的承诺,都是矛盾,对大城市的向往,对过去生活城市的怀念也都是矛盾的,每个人的心里是矛盾的,这个心里在老迟身上最能体现。

他看似不是父亲,但是却扮演着父亲的角色,在教育这些小青年们爱国的情操,但是他的父爱中又有点自私的成分,他想把他们都拢在身边,谁也不要离开,但是面对这些充满对外界渴望的年轻人,老迟最终还是选择了支持他们,帮张国强报名更是个很好的证明。

高考1977观后感5篇

高考1977观后感5篇

高考1977观后感1“那是一个老人,一个智者叫醒了我们……”是的,邓这位老人,这位智者唤醒了沉睡十一年的中国!!!眼含着热泪看完了《高考1977》这部影片。

虽然,我没有亲身经历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这场运动,但我没有完成高中学业的大哥,还有没有完成初中学业的大姐经历了。

当他们背着行囊走出家门的那一刻,妈妈拽着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姐姐依依不舍,泪水成行;当他们背着行囊和家人挥手分别的那一刻,仅有8岁的我拽着大姐的辫子,不肯撒手,好想让她来为妈妈擦掉泪水;当他们背着行囊走向上山下乡队伍时,爸爸叮嘱:“你们还小,当心荒山上的凶猛野兽,不要惦记家!”他们走了,在中国被突如其来文浪潮席卷,而沉睡两年之际与成千上万的知识青年一起走向了上山下乡的道路,走向了农村广阔的天地,走向了人生路!?路上,有多少个母亲惦记,有多少个母亲流泪,又有多少个母亲一夜间发丝变得苍白,更不幸的是有的母亲为之离开了人世。

又有多少个母亲在试问:“祖国,我们伟大的母亲,难道就忍心看着孩子们带着还未有成熟的知识,未有成熟的思想与意识走向荒山,永远扎根于农村与边疆吗?”然而,祖国真的沉睡了,听不到母亲和孩子们的呐喊……《高考1977》真实再现了期间的历史风云给学生们带来的痛苦,毕竟他们的思想还没有成熟,毕竟他们还没有完成学业,还属于生活的弱者,在荒山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高考1977》真实再现了期间的历史阴霾给所谓的历史反革命带来的迷茫,毕竟他们看透了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不能坚实立足于世界之林,毕竟知道知识就是力量的所在,他们属于国家的栋梁之一。

但遗憾的是在祖国沉睡之际,他们没有能力去拯救孩子们伤痕累累的心灵,没有能力去拯救中国的历史现状!?《高考1977》明确了祖国沉睡的十一年中,中国政治上的滑坡,知识上的匮乏,更明确了压抑了十一年上山下乡学生心里所面临的饥渴,乃至死亡!从而激起民众之声,让久别了国家地位的邓重返政治舞台,来拨乱反正,来扭转回毛的正确路线,来唤醒沉睡的中国!?高考1977观后感2祖国醒了,工人、农民、学生、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回到了祖国温馨的怀抱,让更多的中国人拥有了知识,拥有了法律所赋予的权利,拥有了对未来的渴望与憧憬……然而,看着这部影片也在回味,假使祖国一直沉睡下去,上大学还是靠推荐,靠一个红印章,靠鲁莽的抗包方式,那么中国岂不是在走向落后民族之列;假使祖国一直沉睡下去,人们还是用大字报的方式来表达对祖国的赤诚之心,依然反复书写者“革命加拼命,拼命干革命……”那么中国岂不是走向思想落后乃至知识死亡的民族之列;假使祖国一直沉睡下去,历史反革命的罪名依然持续,致使一些家庭还处于政治界限划清的状态,而妻离子散,诸如影片中所回放的陈琼让父亲永远的离开,那么中国岂不是走向没有亲情、没有良知的民族之列……当影片播放起当时的情景时,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三分厂,虽然只是几个人的镜头,但我知道影片所展示的确实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确实是一个历史时期真实的写照,确实是令中国人毛骨悚然!还好,短暂的影片,就像流云,瞬间在我的眼前展示出了青年们在荒山上亲手点燃烈火的情景。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五篇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五篇

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五篇梦想,每个人都有平等追逐梦想的权利!。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1200字,希望可以帮到大家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一>高考,对于每一个经历者来说是一个再知道得清楚然而的表名称的词了。

每个经历过高考的人,总会将人的生活最难忘的记忆留给高考的年月。

对于现代人来说,有点人怕高考,有点人还在主张消除高考。

我自个儿也是一个十分害怕高考的学生,高考的那段年月,实在可谓是我生打中目标最幽暗的一段时间,也是我一辈子中最不可以遗忘的也最没想到记起的年月。

高考,是全部80后,90后的人没有办法避开的一道儿门槛,还在细小的时刻听觉里就塞满着被前贤说烂的一句话是“高考可以变更人的命数”。

把高考说的神乎其神,于是千军万马挥杆而起,充满着斗志,紧锁着眉心,憋红着脸,握着双拳,眼神儿炯炯看着前方,狠命地向着这个越来越矮的门槛跑来。

不过看过《高考1977》这部影片儿,我对高考,对那一个生疏又有些知道得清楚的时代有了一个从新的知道得清楚。

过去也听人讲评过那段年月,但只是像听故事般觉得糊涂。

现在,当故事变为影片儿展如今我眼前时,我的心被深深触动了。

我看见了那一个时期的伟大变迁,看见了一群献身的热情小伙子的奋斗历程,看见了和日常代久违了的一种神魂、一种寻求。

在影片儿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还原高考比高考本身更有意义,你是否加入高考并不关紧,能否录取并不关紧,关紧的是对知识的尊重。

”这句话,值当我们永恒深深地记在。

因为失往了对知识的尊敬,事物就会行动蛮横,这真是那一代人最悲惨痛苦的记忆。

1977年12月被好些个述评家称为“一个国度和时期的拐点”,因为它所还原的不只是加入了那场考试的考生的信心,更是历史的然而,人的共同体的醒悟。

《高考1977》可贵之居于于它不止让我们重温了那一段伟大的历史,更是在激发鼓励如今的年青一代,有幻想便会有希看,把握如今的美妙生存,捉住机会,爱惜一切的来之不易。

红色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

红色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

红色电影《高考1977》观后感——为自己而活看完《高考1977》,感受颇多,心里的感觉,很复杂。

既为主人公的经历而难受,也为他们实现自己的梦想而高兴。

该片以当年知识青年比较集中的北大荒为故事背景,叙述了当时北大荒某农场一批上海、北京等知识,克服以种种困难挫折,终于参加了恢复高考制度后的1977年第一届高考考试。

他们的经历让我感叹,但更多的是一种感触。

珍惜学习机会知识就是力量,人可以无力,但不能无知。

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要伟大得多得多,它把知识还给了人民,因为我们的民族需要更多有知识的人去完成被无知所耽误的世界。

与主人公们相比,我们幸运的多,不用等,不用盼,高考机会就在那里,可是,他们历经十一年的艰难困苦,却只为等来这么一个机会。

然而与他们相比,我们又可怜很多,虽然时间磨灭了他们的激情,可是他们守候的梦想却依旧那么鲜活,而我们,我们自己的梦想又在何方?我们是否有过梦想,即使有过,又是否坚持至今?我想,对知识的渴望就是支撑他们坚守自己梦想的动力吧。

为了学习,他们可以去偷书;为了学习,他们可以去扛300多斤的麻袋;为了学习,他们可以抵抗压力而绝食;为了学习,他们可以从家里千里迢迢到黑龙江……而我们,却身在福中不知福。

我们有学校,有图书馆,有网络设备……与他们相比,我们优越得多,然而,我们却不懂得如何利用这些资源,只是一味的被动、玩乐,老师让干什么才干什么,从没有因为对知识的渴求而去主动学习。

我们身上缺乏的,正是他们的这种对知识的渴望,我想,这也是整个社会所缺乏的吧。

然而,无知是最可怕的,也是最要不得的。

无知的人民无法生存于社会之群,同样,无知的民族无法屹立于世界之林。

因此,面对当今社会快节奏的发展状态,我们必须做一个有知识的人,我们的国家也必须做一个有知识的国家。

我们的国家已经为我们创造这么好的学习条件,我们就更应该珍惜这个学习机会,努力学习,回报社会。

无论是上小学,初中、高中还是大学,我们都应该如此。

2024年观看高考1977观后感

2024年观看高考1977观后感

2024年观看高考1977观后感《高考1977》是一部以1977年中国高考为背景的电影,通过一个班级的故事,展现了当时高考对于学生和家庭的巨大影响。

这部电影着重表现了高考对于学生们的身心压力、家庭关系以及社会背景的影响等多个方面。

观看这部电影,我对于那个年代的高考和学生们的感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反思了现代的高考制度与学生们的处境。

下面是我对于《高考1977》的观后感,希望能够与大家分享。

首先,这部电影向我展现了高考对于学生们的身心压力。

在电影中,我看到了学生们因为高考而产生的紧张和忧虑。

每天的学习任务繁重,他们需要背诵大量的知识,参加各种模拟考试,并且还要面对各种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期望。

在他们眼中,高考是一个重要的关卡,决定了他们的未来。

他们担心考试成绩不好会影响自己的前途,所以他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甚至有的学生为了高考而牺牲了自己的休息时间和兴趣爱好。

这让我感叹现代教育制度对学生们的压力可能也是如此巨大。

每年的高考,也许是一个机会,让一些人实现自己的梦想,但同时也让更多的人感到焦虑和困扰。

其次,电影在展示学生们的家庭关系方面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电影中,我看到了家长们对于孩子高考的期望与关心,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上好的大学,走上成功的道路。

为了让孩子能够专心备考,一些家长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全力支持孩子的学习。

然而,也有一些家庭并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支持和理解,甚至对孩子的学习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这让我反思了现代家庭对于孩子成长、学习的态度。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温床,需要给予他们足够的支持和理解,而不是过度要求和压力。

在现代社会,需要更多的关注家庭教育,注重培养孩子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关注分数和考试成绩。

同时,电影也让我感受到了当时学生们的社会背景与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在电影中,我看到了来自寒门的学生们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拼搏。

他们一边面对高考的压力,一边还要应对经济上的困难和无尽的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完高考1977这部电影给我的内心带来了很大的感触。

该片是一部纪念高考恢复举行30周年的故事片,该片以当年知识青年比较集中的北大荒为故事背景,在东北某农场三分场中,有一群分别来自北京和上海的知青。

他们在这里工作生活了8年,谁都想借着“工农兵大学生推荐资格”跳出这个地方,回到自己的城市。

但这样的好事毕竟只有极少的人才能轮到。

1977年高考恢复,带来的是革命,是希望,是中国这个国家转折,并走向兴盛的标志。

正如片尾所讲,1977年12月10日,改变一代人命运的高考在这一天复苏,“沉睡了十一年的民族苏醒了”。

正如影片中所说的那样:“1977年恢复的高考改变了中国的命运,改变了一代人的命运;1977年恢复的高考,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一大批优秀青年从此成为了民族进步的中流砥柱。

生于80后的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我们没有经历过文革。

没有经历过文革的我们,对那段时间的了解仅仅是限于那一辈人的叙述。

从他们口中,我们知道了那个时代人的艰辛,那个时代人的迷茫与冲动,那个时代的人的悲哀……
人总是这样,越是没有经历过的越觉得神秘,即使是那样悲惨的时代,于是便想方设法的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那个时代的人的一切。

本片从细微入手,围绕黑龙江农场三分厂的插队知青展开。

以时代的变迁为大背景,以
潘志友和陈琼的爱情为主线,穿插陈甫德对陈琼深沉的父爱,强子、阿三等人之间的友情,
还有老迟这一级组织在时代变迁下,对知识青年从顽固不化,不识大体到倾尽全力帮助孩子
们克服种种困难,顺利走进考场的过程,语言诙谐幽默,没有脱离生活,真实感人,从一个
特别的视角,诠释了爱情、亲情、友情的感人故事。

一个时代的变迁,总是会深远的影响一
个国家和民族,总是会给后人留下点什么。

1977年12月被诸多评论家称为‘一个国家和时
代的拐点”,它所恢复的不仅是参加了那场考试的考生的信心,更是历史的转折,民族的觉
醒。

正如影片中陈琼的父亲陈甫德所说:恢复高考比高考本身更有意义。

影片中真实的描述了两个感人的爱情故事。

一个就是潘志友和陈琼之间的爱情。

在那样
的年代,许多的爱情都是一种渴望最终很难实现。

当时的成分观念和组织省察太严苛和偏激。

正如在影片中,老迟对潘志友说:“你的成分好,又是干部,她也长得不咋地啊,为什么喜
欢上她,你小心以后,交结婚申请,不给盖戳”。

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陈琼以莫大的勇气
为潘志友留下,而潘志友则在将陈琼送进了考场之后默默地远离新时代。

在影片中,陈琼对
潘志友说,“我答应老迟给我寻个婆家,就是想留下来,在远远的守着你,兴许,哪天你累
了,想要找个人说说话,说说以前的事,我还在,还能陪陪你。

”潘志友拿着草稿纸走出考
场,对老迟说,“我考,是为她,我要把她送进考场,然后和你一起在这扎下根。

”还有一个就是陈琼的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爱情故事。

陈琼父亲由于被判为历史反革命,被迫断掉六亲。

在影片中陈琼曾哭着在门外对父亲说,“妈妈在去世前让我一定要转告你,如果有来世,她还愿意和你做夫妻。


陈甫德对陈琼深沉的父爱,留在了未寄出的信纸上,那些无奈的呼唤,“琼儿”,跨过白山黑水,只化作一封陌路的书信,和一摞帮助女儿参加高考的复习材料,以及假公章的证明材料。

在那样的非常年代,不仅爱情无望,连亲情也是奢望……
强子,阿三等人之间的友情也是很让人感动的。

过去知青的出路就是推荐读大学和招工,否则就只有永远在这里。

阿三做为已经招工的知青,为了一个不知道是否可能的消息就跑十几里地,给其他知青们带去。

后来,为知青们带去最新的报考信息,虽然那是一个很破旧的收音机而且效果也不是很好,但是在当年来说也是很难的了。

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群知青们拼尽全力地追火车去高考的镜头。

他们中一直有人摔倒,并互相搀扶,但还是不断地有人掉队。

我在想,他们拼命追的不仅是火车,他们追的是希望,他们想要追回那被浪费在深山雪岭中的11年的青春。

因为年代的关系,也许我们不能体会到当时的知青们在面对恢复高考的时的心情。

也许,参加高考对于他们的意义再也不用听老迟的“一个章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从此以后就可以将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所付出的劳动,挥洒出的汗水还有泪水,甚至是鲜血都有了切实的回报。

文革结束邓小平复出后,宣布恢复高考,这就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新希望。

影片结尾,一直老顽固一样,企图用公章阻止知青们参加高考的老迟,驾驶农场的拖拉机把他们送进考场,送进新的时代。

老迟腰上挂着的那枚如金牌令箭一样的公章,为陈琼担下了私自递交假证明的罪名,“要是为了女儿,你敢私刻公章么?”……“我也敢”。

虽然不是他的亲生孩子,可是老迟一直把他们当成比自己更亲的亲人。

最后的镜头是老迟在农场的广播,“陈琼,北京大学数学系。

张国强,西南政法学院法律系,哼,这王八徒子,还学法律的呢……”,老迟的声音依然通过大喇叭响彻农场的各个角落——空旷的田地,寂静的草场,从前知青们常常嬉闹的院落。

电影中的细节表现,格外真实,也格外感人。

荒原上,烧野草的燎原大火迅速蔓延,农场知青高举一台收音机,所有人都屏息听着,里面传来恢复高考的消息;宽阔的房间内,算盘“嗒嗒”作响——当年为了计算考分,请来了各地会计,用算盘“计算”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

如今,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现在的我们,环境是多么的好,复习的资料又是那么的齐全。

我们这样的生活是党给予我们的。

然而,面对着如此好的大学机会,如此好的学习环境,我
们在轻松自由的大学生活中,是那么容易地迷失了自我,我们是否应该反省一下。

我们读了这么多年的书是为了什么?这种生活得来不易,我们需要时刻提醒自己,要继承前辈的坚韧不拔、勤奋向上的精神,坚持党的领导,汲取党的思想的精华,认真读书,并培养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努力成为对祖国、对社会有用的人。

如果我们现在整天的无所事事,那等到毕业啦,走出社会啦,我们就会后悔莫及。

所以,我们要向影片中的人一样。

不畏任何的艰险和困难,为着自己的梦想一直拼搏。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应该不断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对自己的观察审视中不断成长。

在学习方面,树立目标,不管是考研、考公务员还是寻找某一方面的工作,并通过实际行动,根据党的指导思想,以一种蓬勃向上的精神,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在工作方面,要积极地参加学校的活动,加入学生会、青年志愿者等的组织,为同学服务,并在同时培养自己的能力,为步入社会做好准备;在生活方面,要合理安排自己的生活,做好理财的工作,使自己的生活独立且和谐,并同时要跟同学、老师处好关系,做一个交流沟通能力强的人。

总之,我会珍惜现在这么好的学习生活环境,努力成才,报答党的培养之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