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肝理脾方干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小鼠肝损伤的组织学观察
胆汁淤积性肝病动物模型构建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

胆汁淤积性肝病动物模型构建的研究进展2024(全文)胆汁淤积性肝病(C1.D)是一类由免疫、遗传、环境等因素导致胆汁形成、分泌和排泄障碍的肝胆疾病总称,一项基于上海市慢性肝病的多中心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在4660例慢性肝病患者中,胆汁淤积的患病率为10.26%.C1.D起病隐匿,临床早期无明显症状,进展期可出现黄疸、尿色加深、皮肤瘙痒等一系列高胆红索血症相关表现,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出现肝衰竭等终末事件。
C1.D根据发生部位可分为肝内胆汁淤积和肝外胆汁淤积,包括胆道闭锁(BA)、胆石性肝病、药物性0目汁淤积性肝病(D1.C)、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IgG4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Q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C1.D发病机制复杂,诊断困难,治疗亟需解决.为了加深对C1.D本身的认识,同时帮助临床医师在探究C1.D机制和寻找新疗法的研究中更科学、合理地选择工具本文就C1.D的动物模型的制备、机制、优缺点作一综述.1、BA动物模型BA是一种发生于婴儿时期的肝脏内胆管异常狭窄、阻塞或者完全缺失的疾病,可导致胆汁淤积、胆道反复炎症、胆管纤维化。
新生儿胆汁淤积症患病率为1/2500,约34%~43%为BA e本病病因尚未明确,如不及时诊治,可迅速进展至肝硬化、肝衰竭等终末期肝病而致死亡.因此,对该病病因及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对于预防疾病尤为关键,而BA模型的构建是为其提供重要条件。
(1)胆总管结扎BA模型:2008年,国内学者张守华等通过结5~6周龄BA1.B/c 小鼠月且总管建立梗阻性黄疸模型,炎症细胞变化与BA实际情况相符,术后剖腹可见近端胆总管囊性扩张,胆寰增大,肝脏呈淤胆性改变,但该模型存在以下缺陷:①成年小鼠的胆道系统已经发育成熟,与发生于婴J1.M月的BA年龄不匹配;②临床症状方面未很好地复现出BA的腹水等门静脉高压的并发症;③病理组织学方面可见肝小叶结构模糊,胆汁淤积及大量增生的胆管,以及片状坏死的肝细胞,但未见到肝内外胆管消失、肝纤维化甚至假小叶形成.而后国内学者菌军涛等对该模型进行改良,通过结扎新生BA1.B/c小鼠(出生后5~7天)的胆总管建立BA模型,术后2天出现黄疸、小便深黄、陶土样大便、食欲不振、精神状态差等症状,这与临床上BA临床症状有较为相似,术后10天左右出现实验组小鼠死亡高峰期.该模型的优点在于造模方法相对简单,重复性好,周期短,但也存在一些缺点:死亡小鼠解剖后可见增宽的胆总管、大胆囊,黄染的肠道及肾脏,但未见严重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肝衰竭等情况,这与临床上患儿终末期表现不相符,其次该动物模型制备在小鼠出生后5~7天进行,无法完全模拟围生期胆管闭锁情况。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特点的关系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特点的关系【摘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中医辨证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诊断和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根据病情特点对病人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本文通过对不同中医辨证分类与病理特点的关系进行分析,探讨了气滞血瘀、脾虚肝郁、肝肾阴虚、痰湿内蕴等证型的病理特点及与肝硬化的关系。
结论部分强调了中医辨证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的重要性和个体化治疗的意义,同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为该疾病的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辨证、病理特点、气滞血瘀、脾虚肝郁、肝肾阴虚、痰湿内蕴、个体化治疗、研究方向。
1. 引言1.1 疾病背景介绍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简称PBC)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肝脏疾病,以胆汁淤积、肝内胆汁小管破坏和纤维化为特征。
这种疾病主要影响中年女性,临床表现为疲乏、黄疸、皮肤瘙痒、肝脾肿大等症状。
PBC 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
PBC的传统治疗主要是以荷尔蒙、免疫抑制剂等西药进行控制,但随着人们对中医辨证治疗的认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寻求中医的帮助。
中医辨证治疗强调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表现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达到调整体内阴阳平衡,增强自身免疫力,减轻症状和延缓疾病进展的目的。
深入了解PBC与中医辨证的关系对于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2 中医辨证的重要性中医辨证在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医辨证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是中医诊疗的基本方法。
在诊断疾病和确定治疗方案时,中医辨证可以通过观察病人的脉象、舌苔、面色等指标,结合病人的症状表现和疾病发展过程,准确把握病人的病情及其发展规律,从而指导中医医生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这种疾病,中医辨证更是至关重要。
由于该病病因复杂,病情多样,不同病人的病理特点也各不相同,对于患者来说需要进行精准的辨证分型才能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特点的关系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特点的关系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脏疾病,具有胆汁淤积、进行性纤维化和肝脏结构改变等特点。
中医辨证分型是中医特有的诊断方法,根据病人的临床表现、病因、病程等进行分类,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指导。
本文将探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特点的关系,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一、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病理特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以慢性胆汁淤积和进行性肝脏纤维化为特征的疾病。
其病理特点主要包括:胆汁淤积、肝内胆管损伤、进行性肝脏纤维化、肝内胆管增生及肝功能受损等。
这些病理改变导致肝脏结构和功能的持续性变化,最终发展为肝硬化。
二、中医辨证分型中医辩证分型是通过对病人的脉搏、舌象、症状等进行综合分析,从而确定病人的证型。
根据中医理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可分为气滞血瘀型、肝肾阴虚型、湿热蕴结型、肝胆湿热型、肝胆湿热蕴结型等。
三、中医辨证分型与病理特点的关系1. 气滞血瘀型气滞血瘀型是指病人出现肝郁气滞、形成气机郁滞、血行不畅、血瘀滞阻等证候的类型。
病理上,气滞血瘀型的患者往往出现肝胆管扩张,胆汁淤积,肝内胆管损伤等症状。
在治疗上,中医应重视疏肝理气、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
2. 肝肾阴虚型肝肾阴虚型是指病人出现肝肾亏虚、肝阳上亢、阴虚阳亢等证候的类型。
病理上,肝肾阴虚型的患者往往出现肝脏纤维化、肝功能受损等症状。
在治疗上,中医应重视滋阴潜阳、益肝肾的治疗方法。
3. 湿热蕴结型湿热蕴结型是指病人出现湿热蕴结、热毒内蕴、气机不畅等证候的类型。
病理上,湿热蕴结型的患者往往出现肝内胆管增生、肝脏结构改变等症状。
在治疗上,中医应重视清热燥湿、通利气机的治疗方法。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中医辨证分型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病理特点有密切关系,不同的证型对应着不同的病理特点,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进行个体化的辩证施治,以期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四、中医辨证施治的临床意义利用中医辨证施治方法,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病人的病情,为后续治疗提供更为有效的指导。
肝脏毒理学试验课件

25ml
待用
待肝脏由红变白,完 整取下肝脏称重,生 理盐水清洗,取0.2g ,1.8ml生理盐水匀
浆
26
肝脏毒理学----- 概 述
肝脏毒理学:利用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外源化学 物对肝脏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化学性肝损害:化学物引起的各种急性和慢性肝损害。
概述
肝脏毒理学:利用毒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外源因子 对肝脏的损害作用及其机制的学科。
化学性肝损伤:化学物引起的各种急性和慢性肝损伤
。 急性暴露:脂质蓄积、 坏死、 肝胆功能障碍
慢性暴露: 纤维化、 肝硬化 瘤样改变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1
解剖位置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2
29
组 织 结 构
人正常肝细胞,HE,低倍
30
肝的基本单位
肝小叶是肝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呈多面棱柱状。在肝小叶 中央有 一纵行中央静脉。
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四周略呈放射状排列,形成肝细 胞素(板)。
肝细胞素之间是肝血窦。肝血窦腔内有库普弗细胞,具有吞噬 功能。
相邻两肝细胞之间有胆小管。胆小管可将肝细胞分泌的胆汁汇
白 3. 物质和能量代谢 4. 解毒和吞噬防御 5. 造血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35
第二节 肝对外源化学物的毒性反应与机制
根据损伤发生的快慢
1
2
急性肝损害:
肝细胞坏死、 脂肪变性、 胆汁淤积
慢性肝损害:
肝纤维化、 肝硬化、 癌变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36
基于“肠–肝”轴探讨肝脾同调论治酒精性肝病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10), 15970-15976Published Online October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cmhttps:///10.12677/acm.2023.13102232基于“肠–肝”轴探讨肝脾同调论治酒精性肝病张毓航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哈尔滨收稿日期:2023年9月13日;录用日期:2023年10月8日;发布日期:2023年10月13日摘要酒精性肝病(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是我国的常见疾病,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对人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肠–肝”轴理论认为,肠道与肝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影响了ALD的发生及发展,这与中医肝脾同治的理论内涵十分相似。
本文分析了“肠–肝”轴与ALD和中医肝脾理论的联系,并结合中药复方探讨肝脾同调论治ALD,以期为临床治疗ALD提供理论基础,为中药研发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肠–肝”轴,酒精性肝病,肝脾同治Discussion on the Treatment of AlcoholicLiver Disease with Treating Both Liverand Spleen Based on the Theoryof “Gut-Liver” AxisYuhang ZhangGraduate School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Harbin HeilongjiangReceived: Sep. 13th, 2023; accepted: Oct. 8th, 2023; published: Oct. 13th, 2023AbstractAlcoholic liver disease (ALD) is a common disease in China, the incidence of which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posing a serious threat to human health.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Gut-liver” axis,张毓航the complex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gut and liver affects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ALD, which is quite similar to the connotation of the theory of liver and spleen related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s study analyzed the connection between the theory of “Gut-liver” axis and ALD and the link between the theory of “Gut-liver” axis and the theory of liver and spleen related to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discussed the treatment of ALD with Chinese medicine com-poun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reating both liver and spleen, in order to provide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linical treatment of ALD and offer a new thinking for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eywords“Gut-Liver” Axis, Alcoholic Liver Disease, Treating Both Liver and Spleen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4.0)./licenses/by/4.0/1. 引言ALD是指长期摄入过量酒精而导致肝脏损伤而产生的疾病。
四氯化碳急性肝损伤小鼠血清及肝脏组织学变化

1 1 实验 动物 .
健康 雄性 昆 明系小 鼠, 自黑龙 江 购
哈 尔 滨 汉 方 养 殖 场 , 重 2 ~ 2 , 机 分 为 2组 , 体 0 5g 随
每组 2 0只 , 于普 通 动物 饲 养 室 饲养 , 自由饮 用 自来
水 , 内 温 度 2 ℃ ~ 2 ℃ , 对 湿 度 6 - 8 , 室 0 6 相 O 0 定 时 通风 换气 。
1 2 试 验 方 法 .
通 讯 作 者 : 艳 萍 , i q p n c l 1 3 c r 刘 E mal y a d x @ 6 . o : n
3 讨论 3 1 肝 、 组织 结构 变化 提示 糖胶 树有 效成 分 已 . 脾 经被 文献 [ ] 实其药 物作 用 , 过具 体用 药剂 量还 4证 不 未详 细 阐明 , 文应 用 动 物 常用 剂 量 即参 考 国外 文 本 献 常 用 的剂 量 方 法 喂 服 _ , 时 观 察 对 主 要 器 官 肝 、 - 同 ]
文 献标 识 码 : B
文章 编 号 :5 960 (0 10 ~0 90 0 2—0 5 2 1 ) 10 3—2
肝 脏是 人体 内最 大 的实 质 性 腺 体 , 体 内新 陈 是 代谢 的 中心站 , 喻为 “ 体 最 大 的化 工 厂 ” 被 人 。作 为
人 体 中 重 要 的 解 毒 器 官 , 许 多 化 学 性 物 质 的 重 要 是
于 C 1 C 肝毒 性 作 用 的研 究 较 多 , 在 多 种 意见 , 存 但
公 认 自 由 基 的 形 成 及 引 发 的 链 式 过 氧 化 反 应 是 其 主 要 因 素 。 目前 对 于 C 1 性 肝 损 伤 的 研 究 多 集 中 C 急 于 生 化 指 标 的研 究 , 少 将 生 化 指 标 与 组 织 结 构 变 鲜
四氯化碳诱导肝损伤小鼠的肝组织病理学观察

1 资料 与方 法
2.1 一 般情况 急性 肝损伤组 小 鼠灌 服药物后精 神均 见萎靡 ,表现皮毛耸立 ,缩作一 团,24 h内死亡 3只 。
1.1 实验动物 取 昆明种小 白鼠 30只 (购 自山东省药 慢性盱损伤 组各小 鼠活动 、饮食较 正常 ,第 15天死亡
品检验所 ),均为成年 鼠,体重 (30±2)g,雌雄各半 , 一 只 。空 白对照组小 鼠活动饮食 正常 ,无死亡 。
【
小 鼠肝组 织病 理O 学7 改0 变 。在急性 肝损 伤组 中 ,通过对
油 (10 ml/kg),病理显示肝 细胞轻度脂 肪性病变 ,提 出在 选 用相 同种类 、相 同大小 的小 鼠 ,而且实 验 条件 接近但所得 出的实验结果具 有很 大的不稳定性 。
【关键词 】 四氯化碳;小鼠;肝损伤;病理学
动物疾 病模 型 的制 备 ,是 用人 为的方 法 ,使动 物 损 伤组 、慢性肝损伤组 、空 白对照组 ,每组 10只 ,给
在 一定致 病 因素作用 下 ,造成 动物组 织 、器 官或全 身 药 途径 采用 灌 胃法 ,灌 服剂 量 l0 ml·kg一。急性 肝损
2694
国际医药卫生 导报 2015年 第 21卷 第 l8期 IMHGN,September 2015,Vo1.21 No.18 表 1 小 鼠肝组织病理学镜检结果 (只 )
急性 肝损 伤组
0
慢性 肝损 伤组
9
空 白对 照组
l【l
3 讨 论
0 O 7
张孝 卫等 采 用小 鼠腹腔 注射 0.1% ~0.2% CC1 化 生
用 。
部伴 有有 淋 巴细胞浸 润。慢性 肝损伤 组 9只小 鼠肝组
肝脾调补方对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多糖 ( L P S ) 建立小鼠免 疫性肝损伤模 型, 通过肝脾调补方 高、 中、 低 剂量灌 胃, 观 察肝脾调 补方对各组 小鼠血 清谷 丙转氨 酶( AL T ) 、 谷草转氨酶 ( A S T ) 及肝组 织匀浆超氧化物歧化酶 ( S O D ) 、 丙二 醛( MD A) 、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 S H—P x )水 平的影响; E L I S A 法检 测肿 瘤 坏 死 因子 一O L (T N F— ) 的 变化 。 结 果 肝 脾 调 补 方 可 明 显 降 低 免 疫 性 肝 损 伤 小 鼠 血 清 中
关键词: 免疫性肝损伤; 肝脾调补方/ 药效学; 作用机制 D O I 标识 :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8 - 0 8 0 5 . 2 0 1 3 . 0 3 . 0 5 1
中 图分 类 号 : R 2 8 5 . 5
文献 标识 码 : B
S O D、 MD A、 G S H —P x试剂盒 : 南京建成 生物工 程研究 所 ; T N F一 ( P< 0 . 0 1 ) , 低剂量组则 显示无效 ; 肝脾调补方 中、 高剂量组之 间 酶联免疫 试 剂盒 : 由上 海 森雄 科技 实 业 有 限公 司提 供 , 编 号 降低 A L T水平 的作用存在量效关系 。 WZ 2 0 1 0 1 0 ; E I L S A 试 试 剂 盒 由武 汉 博 士 德 生 物 公 司 提 供 ; 3 . 2 对 免疫性肝损伤小 鼠肝 T N F—O t 含量的影响 结果见表 2 。 T B A 2 4 0 F R 型全 自动生化分析仪 : 日本东芝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许可号: SCXK( 京) 20090004 。 试剂与仪器 ( 德国福克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规 格 250mg / 粒) 、 聚肌胞苷酸
Email: 23945946@ qq. com ! 基金项目: 山西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技攻关项目( No. 201301019 ) ; △通讯作者,
[4 ]
· 37·
管增生及纤维化形成。高剂量组汇管区周围可见少量的淋巴细 胞浸润, 部分胆小管畸形扩张 。 Masson 染色结果显示, 正常组小鼠肝小叶结构正常, 汇管 区未见明显蓝绿色胶原纤维分布 。模型组小鼠肝脏汇管区扩大 水肿, 汇管区及纤维间隔内胆小管数量明显增加, 胆小管管腔扩 相互连接且分布异 大并扭曲, 管周有大量的蓝色胶原纤维环绕 、 常, 向四周延伸, 形成较厚的纤维间隔, 个别出现索条状增生, 但 未见形成假小叶。与模型组比较, 阳性组胶原纤维有所减少, 少 量胆小管增生。TGLP 低剂量组汇管区周围有少量的胶原纤维 生成, 胆小管增生明显, 但未见明显破坏 。中剂量组小鼠肝脏汇 管区周围未见明显的胶原纤维及胆小管增生 。高剂量组小鼠肝 脏汇管压周围有少量蓝绿色胶原纤维增生, 未见纤维间隔形成 及明显胆小管增生。 2. 2 肝组织 CK19 表达情况( 见插页图 1 ) 正常组小鼠肝脏 汇管区周围未见胆小管增生, 管腔正常, 胆管上皮细胞形态大小 汇管 规整, 细胞界限清楚。模型组小鼠肝组织 CK19 表达明显, 区和纤维间隔内阳性胆小管数量明显增加, 管腔小而畸形, 胆管 选取与常规 上皮细胞形态大小不规则, 排列紊乱, 部分细胞消失, 肝细胞索 间出现淡染的小胆管样上皮细胞和小胆管 。 与模型组比较, 阳 汇管区周围可见少量胆小管增 性组小鼠 CK19 表达有所降低, 生, 管腔小, 部分胆管上皮细胞消失 。 TGLP 低剂量组 CK19 表 达明显, 胆小管数量增多, 管腔畸形, 部分胆管上皮细胞结构破 坏。中剂量组小鼠汇管区周围胆小管结构正常, 未见明显增生 。 高剂量组小鼠汇管区周围未见明显的胆小管增生, 个别胆管上 皮细胞消失。 2. 3 肝组织超微结构情况( 见插页图 2 ) 正常组小鼠肝细胞 结构清晰, 胞质丰富, 核膜完整清楚, 核仁致密核大而圆, 可见糖 原颗粒和少量溶酶体。肝血窦面及胆小管腔面微绒毛丰富 。胞 质内线粒体数量多, 包膜清晰完整, 嵴清晰可见并呈平行排列,
· 36· doi: 10. 3969 / j. issn. 10050264. 2015. 01. 012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5 年第 25 卷第 1 期
调肝理脾方干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小鼠肝损伤的组织学观察 *
郭晓霞 李良学 武玉鹏 刘改萍 冯玛莉 么新英 △
山西省中医院肝病科
( 山西 太原, 030012 )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5 年第 25 卷第 1 期 CK19 抗体( Santa Cruz 公司) 、 兔超 ( 太原博科生物有限公司) 、 敏二步法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盒( 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有限公 司) 、 光学显微镜( 日本奥林巴斯) 、 多功能真彩色细胞图象分析 管理系统( 美国 Media Cybernetics 公司) 、 透射电子显微镜 JEM超薄切片机 LKB 型( 瑞典) 。 1011 型( 日立公司产品) 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组织损伤的作用机制 。 方法: 建立 C57BL /6 小鼠原发性胆汁性肝
硬化模型, 观测肝组织病理 、 超微结构。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 模型组细胞角蛋白( CK19 ) 阳性表达明显, 胆管增生活跃, 胆小管数量 断裂, 大量胶原纤维沉 增多, 管腔畸形, 胶原纤维沉积明显; 透射电镜显示胞质中含有大量脂滴, 线粒体肿胀畸形, 内质网囊性扩张 、 仅有少量增生的胶原纤维, CK19 积, 周边有嗜酸性粒细胞及浆细胞聚集 。调肝理脾方组胆小管增生较模型组和阳性组明显减少, 表达明显减弱; 透射电镜显示胞质中偶见脂滴, 胆管上皮细胞增生不明显, 窦周间隙偶有少量增生的胶原纤维 。 结论: 抑制胆小管 的增生及胶原纤维的沉积可能是调肝理脾方有效干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重要机制之一 。 关键词 调肝理脾方;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肝组织损伤; 形态学观察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 PBC ) 是一 种病因不明的慢性进展性自身免疫性疾病 。 目前 PBC 的发病 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推测可能与自身抗体及 HLA 基因有关
[13 ]
( TGLP) 对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小鼠肝组织病理及超微结构改 变的影响, 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 1 1. 1 1. 2 材料与方法 动物 SPF 级 C57BL /6 小鼠, 雌性, 购自北京华阜康生物 优思弗胶囊( Ursodeoxycholic acid, UDCA )
实验方法
取小鼠 30 只, 体质量( 20 ± 2 ) g, 适应性饲养 1
周后, 随机取 5 只作为正常组常规饲养, 剩余 25 只小鼠按文 制备 PBC 模型, 并随机分为模型组、 阳性组、 TGLP 低剂量 组、 TGLP 中剂量组、 TGLP 高剂量组, 每组 5 只, 均给予 Poly I: C 5mg / kg 腹腔注射, 2 次 / 周, 直至 24 周。正常组小鼠给予等体积 生理盐水腹腔注射, 阳性组灌胃优思弗胶囊 20ml / kg; TGLP 低 中剂量组灌胃 TGLP 27g / Kg, 高剂 剂量组灌胃 TGLP 13. 5g / Kg, 量组灌胃 TGLP 54 / Kg, 1 次 / 日, 连续 24 周。 1. 4 肝组织病理学检查 24 周颈脱位法处死小鼠( 处理前禁 食一天) , 采集肝脏, 于冰生理盐水中清洗, 在 10% 缓冲福尔马 Masson 染色, 由我院 2 林固定液中固定, 石蜡包埋, 切片,HE、 名病理科医师独立读片 。 1. 5 细胞角蛋白 19 ( cytokeratin19 , CK19 ) 的表达 HE 切片系同一个蜡块组织的连续切片, 根据 HE 切片中的组织 学表现, 选定各级别病变所对应的区域,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 SP ( streptavidin- perosidase ) 法 检 测 肝 组 织 中 CK19 的 表 达 情 况。 CK19 为胆管上皮细胞的特异表达, 免疫组化 染 色 后, 棕色为 CK19 阳性表达, 应用多功能真彩色细胞图像分析管理系统分析 各组阳性细胞染色强度 。 1. 6 肝组织光电镜观察 样品经用 2% 戊二醛预固定, 用 1% OSO4 锇酸固定组织, 丙酮系列脱水, 环氧树脂 618 包埋, 半薄切 片光学定位, 超薄切片, 醋酸铀及枸橼酸铅双重染色, 日立 JEM1011 型透射电镜观察。 2 2. 1 结果 肝组织病理学表现 HE 染色结果显示, 正常对照组肝小
胞质粗面内质网成群分布, 呈层状排列整齐有序, 膜表面有核糖 核膜呈沟状凹入核内, 核仁 体分布。模型组小鼠肝细胞核畸形, 松散, 核内异染色质凝聚 、 趋边, 核基质空化。 胞间毛细胆管微 绒毛减少, 胆汁淤积。 胞质中含有大量脂滴, 毛细胆管明显扩 张, 管壁结构不清, 管腔内隐约可见无定型物 。细胞质内空泡较 多。线粒体肿胀畸形, 部分相互融合, 嵴减少 、 破裂及呈管泡状, 部分髓样变性。粗面内质网囊性扩张、 断裂, 同时出现大量溶酶 形成典型的管腔, 管腔宽大畸形, 体。肝组织内胆管增生活跃, 微绒毛散乱稀少甚至消失, 周围有大量的胶原纤维沉积和大量 的成纤维细胞聚集。部分胆管上皮出现坏死, 周边有嗜酸性粒 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聚集, 相邻细胞膜间有桥粒及紧密连接出现 。 肝窦周间隙扩张, 内有颗粒状蛋白沉着, 可见大量肝星状细胞, 细胞核形态不规则, 胞浆中可见脂肪空泡及少量的微管 。 阳性组小鼠肝细胞体积稍大, 核呈圆形或多边形, 细胞膜大 部分保持完好, 核仁明显, 可见少量块状的异染色质, 胞浆内偶 见脂滴; 与模型组比较, 胞质内线粒体轻度肿胀, 部分嵴减少 。
Intervention action of Tiaogan Lipi prescription on hepatic tissue of mouse with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GUO Xiaoxia, LI Liangxue, WU Yupeng, YAO Xinying △ , et al. Shanxi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Taiyuan Shanxi 030012 )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tervention mechanism of Tiaogan Lipi prescription on the hepatic tissue ultrastructure of mouse with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Methods: C57BL /6 mice were injected with cytidine polyinosinic acid to establish a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animal model. The ultrastructural changes of the liver tissues of the mice were observed in each group. Results: Compared to the normal group, the model group were obviously increased expression of CK19 accompanied with active bile duct proliferation,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s of bile canaliculi,lumen deformities and apparent collagen deposi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was showed that the cytoplasm contained a large amount of lipid droplets. The mitochondria were swollen and deformed and the endoplasmic reticulum exhibited cystic expansion and even fracturing. Some of collagen fiber deposition were surrounded with collected eosinophils and plasmacytes. Fewer bile canaliculi, less collagen fiber hyperplasia and lower CK19 expression were observed in Tiaogan Lipi groups compared with the model group and ursodeoxycholic acid groups.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was showed that lipid drops occasionally appeared in the cytoplasm and the bile duct epithelial cell proliferation was not obvious. Few fibroblasts gathered around the perisinusoidal space. Conclusion: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chanisms of Tiaogan Lipi prescription to depress bile canaliculi hyperplasia and collagen fiber deposition in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Key Words Tiaogan Lipi prescription;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liver tissue pathology;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