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

合集下载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科普知识课件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科普知识课件
了解个人健康状况,关注身体变化,及时就医。
积极参与健康教育活动,提升自我防护意识。
谢谢观看
PBC常常在女性中更为常见,通常在中年或更年 期阶段发病。
什么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病因
PBC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但可能与遗传、环境 因素及免疫系统异常有关。
某些感染、药物和化学物质可能在发病中起到一 定作用。
什么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病理机制
PBC导致胆管逐渐受到破坏,最终可能导致肝硬 化和肝功能衰竭。
治疗目标
治疗的主要目标是减缓疾病进展,改善症状 ,预防并发症。
早期干预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 质量。
如何进行治疗?
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熊去氧胆酸(UDCA),可帮 助改善肝功能和减轻症状。
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生物 制剂。
如何进行治疗?
生活方式调整
健康饮食、适量运动和避免酒精摄入对患者 的健康至关重要。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科普知识
演讲人:
目录
1. 什么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2. 谁会受到影响? 3. 何时需要就医? 4. 如何进行治疗? 5. 如何预防?
什么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什么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定义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自身免疫性 疾病,主要影响肝脏,导致胆管受损和胆汁积聚 。
这些共病情况可能会影响PBC的诊断和治疗。
谁会受到影响?
流行病学
PBC的发病率在不同地区有显著差异,某些地 区的发病率较高。
根据研究数据,北欧国家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可能与环境因素有关。
何时需要就医?
何时需要就医?
症状识别
早期症状可能包括疲劳、瘙痒、干眼、干口等, 但在早期常常不明显。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标准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标准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标准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的肝脏疾病,主要表现为胆汁淤积、肝内胆管炎和肝脏纤维化,最终导致肝功能衰竭。

PBC的确诊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以明确诊断。

本文将详细介绍PBC的诊断标准,以便临床医生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一、临床表现。

PBC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乏力、疲倦、黄疸、皮肤瘙痒、腹痛、腹泻、关节痛等。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肝肿大和脾肿大等体征。

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等。

临床医生在诊断PBC时,应该充分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尤其是对于有典型症状的患者,更应该高度怀疑PBC的可能性。

二、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查是PBC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血清学检查中,肝功能检查常见的异常包括碱性磷酸酶(ALP)和谷丙转氨酶(ALT)的升高,以及总胆红素的增高。

此外,抗线粒体抗体(AMA)是PBC的特异性血清学标志物,阳性率高达95%以上。

因此,对于临床怀疑PBC的患者,必须进行AMA的检测。

除此之外,还需要排除其他引起肝功能异常的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

三、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对PBC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

超声、CT、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显示肝脏的形态和大小,排除其他引起肝功能异常的疾病,如肝硬化、肝癌等。

此外,胆管造影术可以显示胆管的扩张和狭窄情况,对于PBC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综上所述,PBC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以明确诊断。

临床医生在诊断PBC时,应该全面了解患者的临床表现,重视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结果,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希望本文的介绍对于临床医生更好地进行PBC的诊断和治疗有所帮助。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57页】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57页】
病中起重要作用。 多种证据表明本病和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有关。 与丙酮酸脱氢酶复合物抗体—抗线粒体抗体
(AMA),尤其是M2亚型密切相关。
1、抗线粒体抗体(AMA)
AMA共分为1-9型,其中AMA-M2型为PBC的特异性 抗体,95%的患者阳性。
部分PBC患者,肝脏病理证实为典型胆管改变,但 AMA-M2阴性,为PBC一种亚型。
不同程度的黄疸 脂肪泻,体重下降 形成黄色瘤
此期约5-10年,5年存活率约为50%左右。
症状 疲乏 瘙痒 深色尿 黄疸 腹泻
PBC 常见症状
阳性(%) 症状 阳性(%)
70
食欲下降
20
66—95
骨痛
16
52
腹痛
16
47—82 胃肠出血 13—16
30—60
停经
5
PBC 常见体征
体征 阳性率(%) 体征
PDC-E2 只存在于PBC患者的胆管上皮细胞。
PDC-E2可诱导体液免疫反应,激活自身免疫性T 淋巴细胞,导致免疫损伤。
原核、真核细胞中PDC-E2高度保守,可导致与人 体的交叉反应。
2、分子模拟学说
分子模拟
病原体感染机体,或机体接触某些化学物品时, 由于病原体上的某些抗原表位与人体组织蛋白的抗 原表位相同或相似,或化学物品改变修饰人体自身 蛋白的分子结构,导致病原体刺激机体产生的激活 淋巴细胞或抗体与组织抗原发生交叉反应,引起组 织损伤。
发病年龄 性别 起病 症状 肝区痛 炎性肠病
AMA ERΒιβλιοθήκη P组织学PBC30岁~60岁 90%女性
隐袭,发展缓慢
长期黄,一般情况好 轻或无
PSC
40岁左右
66%男性 间歇发作性发热、黄疸、 腹痛 黄疸,间歇发冷发热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临床表现:黄疸、瘙痒、乏力、食欲 减退
诊断方法: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 病理学检查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肝 移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
02 化的临床表现和症

临床表现及分类
皮肤瘙痒:最常见的症状, 与胆汁淤积有关
添加标题
疲劳和乏力:由于肝脏功能 受损,导致能量代谢异常
添加标题
肝功能异常:如转氨酶、胆 红素等指标升高
04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 化的治疗和管理
治疗原则和方法
药物治疗:熊去氧胆酸、UDCA等药物可以减轻症状,延缓疾病进展。 饮食控制: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心态。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肝功能、B超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肝移植:对于终末期患者,肝移植可能是唯一的治疗方法。
黄疸: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皮 肤和巩膜黄染
疲劳和乏力:由于肝脏功能受损,导 致能量代谢异常
食欲不振:由于胆汁分泌不足,影响 消化功能
肝脾肿大:由于肝脏炎症和纤维化, 导致肝脾肿大
并发症:包括肝性脑病、胆道感染、 胆石症等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
03 化的诊断与鉴别诊

诊断方法和标准
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肝 病史、胆道疾病史等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
05 化的预防和研究进

预防措施及注意事项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 免熬夜、过度劳累等
合理饮食,避免高脂肪、 高胆固醇食物,多吃蔬菜 水果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 疗肝病
避免接触有毒物质,如酒 精、药物等
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避 免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增强免疫力
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的比较和选择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第二节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PB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进行性胆汁淤积性肝脏疾病。

其病理改变主要以肝内细小胆管的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汇管区炎症、慢性胆汁淤积、肝纤维化为特征,最终发展为肝硬化和肝衰竭。

多见于中年女性,男女比例约为1:9。

【病因和发病机制】确切病因尚不清楚,一般认为本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发生异常。

抗原特异性T细胞与自身抗原、病原体发生交叉反应使T细胞打破自身耐受,激活的CD4+和CD8+T淋巴细胞持续损伤胆小管,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HLAⅡ类分子表达上调,使其对激活的T淋巴细胞敏感性增强,加重了免疫介导的细胞损伤。

体液免疫异常主要表现为抗线粒体抗体的出现,90%以上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抗线粒体抗体阳性,此抗体识别的抗原主要分布于线粒体内膜上,是2一酮酸脱氢酶复合体成分,包括丙酮酸脱氢酶E2亚单位(PDC_E2)、支链2一酮酸脱氢酶复合物E2亚单位、酮戊二酸脱氢酶复合物E2亚单位和二氢硫辛酰胺脱氢酶结合蛋白。

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抗线粒体抗体和肝内浸润的T细胞针对的主要抗原是PDC_E2。

另外,环境因素也参与PBC的发生,病毒、细菌、化学物质等可通过分子模拟打破机体对线粒体抗原的自身耐受,启动自身免疫反应。

PBC患者一级亲属的患病率明显增加,提示该病可能具有遗传易感性。

【病理】PBC典型病理表现为非化脓性胆管炎或肉芽肿性胆管炎,以小胆管破坏为主。

肉眼可见肝脏肿大,呈墨绿色,表面平滑或呈细颗粒状,随疾病进展表面呈结节状。

肝脏病理改变可分为四期,各期表现可有交叉:I期(胆小管炎期):主要表现为小叶间胆管或中隔胆管的慢性非化脓性炎症,受损胆管上皮细胞皱缩出现空泡样变,其周围有淋巴细胞、浆细胞、组织细胞和少量嗜酸粒细胞浸润,而使汇管区扩大,在汇管区内可有淋巴滤泡形成。

肝实质无明显受累,无胆汁淤积。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症状、实验室检查及治疗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症状、实验室检查及治疗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以前称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慢性肝内胆汁淤积性疾病,表现为进行性非化脓性小胆管炎,最终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甚至肝衰竭。

本文将从PBC的症状、实验室检查、治疗管理的角度进行综述。

PBC的症状和体征在PBC患者中,25%的患者是通过血液检查偶然诊断的。

PBC的症状包括:1. 疲劳(65%)疲劳是大多数患者首个报告的症状。

疲劳与一些患者的抑郁和强迫行为有关,但病因未知;此外,在相当大比例的患者中已经鉴定出睡眠异常(尤其是日间过度嗜睡),且其与疲劳程度相关。

该症状与肝病阶段、肝酶水平、Mayo模型评分或治疗疗程之间不存在相关性。

疲劳的病因尚不清楚,尽管一些证据表明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异常、5-羟色胺的释放减少和促炎细胞因子增加(即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有关。

2. 瘙痒症(55%)据估计,10%的患者出现严重的瘙痒。

该症状的原因是未知的,但是瘙痒似乎与胆汁酸在皮肤中的沉积无关。

阿片样物质的增加(即,内源性阿片样肽的产生增加和内源性阿片样物质受体的上调)似乎是主要机制。

胆红素的水平与这些肽类的产生成比例相关。

3. 右上腹不适(8%-17%)实验室检查结果实验室异常检查结果如下:▶转氨酶水平升高:在大多数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中可以鉴定出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升高,但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P)和免疫球蛋白水平(主要是IgM)显著升高通常是最突出的表现;▶脂质水平和胆固醇水平(高密度脂蛋白(HDL)成分)可能升高。

后者解释了为什么该类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没有增加;▶红细胞沉降率增加;▶随着疾病进展为肝硬化,可能出现胆红素水平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和白蛋白水平降低。

胆红素水平升高是疾病进展的不利征兆,并且必须考虑肝移植;▶血小板减少是门静脉高压的指征。

PBC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与治疗 PPT课件

PBC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诊断与治疗 PPT课件

PBC的临床分期
1. 临床前期:AMA阳性,生化学正常,可持续2~10年; 2. 无症状期:生化学异常,可持续2~20年; 3. 症状期:生化学异常伴临床症状;可持续3~11年; 4. 终末期:进行性肝衰竭和门脉高压;可持续0~2年;
PBC的诊断-生化学
1. ALP升高:同GGT一起升高为肝源性。是PBC的 最常见的早期表现,此时往往没有黄疸; 2. 胆红素升高是PBC的晚期表现,且提示预后不良; 3. 胆固醇:慢性淤胆时可有总胆固醇的升高;
对于AMA阳性伴典型生化学表现的PBC病人,不必做 肝活检。 PBC的肝组织学改变分四级: 1级:门脉性肝炎伴肉芽肿性胆管破坏,但经常看不 到肉芽肿; 2级:门脉周围性肝炎伴小胆管增生; 3级:纤维间隔存在和桥样坏死; 4级:肝硬化;
PBC的诊断-肝组织学
肝组织学检查可用来鉴别AMA阴性病例、转氨酶显著 升高的“肝炎”病例以及肝内胆管消失导致淤胆甚至波 及到大胆管(PSC)的病例。但到了肝硬化阶段,肝组 织学确诊PBC较为困难。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Primary Biliary Cirrhosis, PBC
诊断与治疗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定义:PBC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反应引起的 慢性炎症性、肉芽肿性、胆汁淤积性肝病。 其主要病理改变是小叶间胆管的肉芽肿性 破坏,导致进展性小胆管缺失、缓慢进展 性淤胆和肝纤维化,最终可发展为肝硬化。
PBC的特异性治疗-免疫抑制剂
一. 糖皮质激素:对临床经过和组织学并无益处。但有 临床试验发现可改善肝功能,并缓解瘙痒和乏力的
症状,组织学亦有好转。缺点是骨质疏松。
初始剂量30mg,2~4周后逐渐减量,最后用每日 5~10mg维持治疗,可减轻副作用。 主要适用于ALT、IgG和ANA水平高的患者,或肝 活检有明显界面性肝炎的患者,以及不能进行肝移 植的患者。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课件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课件
• 频繁加重的瘙痒 • 轻度心理改变去看精神科 • 乏力,可能发生关节痛 • 肝肿大〔50%〕 ,多无脾大,食管静
脉曲张出血少见
3、有病症无黄疸期
• 瘙痒---瘙痕遍布背部、四肢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乏力减轻 • 睑黄瘤和黄瘤不常观察到 • 可导致肢体感觉异常 • 可见肝掌,蜘蛛痣,偶见手指杆状变。
3、有病症无黄疸期〔续〕
• AMA/AMA-M2 +,with normal biochemistry and histologyfollowup!
PBC: Differential diagnosis
PBC • female +++ • pruritus+++ • ALT/ASL • AKP/rGT • AMA-M2 • ERCP- • Sjogren
Autoantibody
Positive rate
• AMA/AMA-M2
96%
• RF
70%
• SMA
66%
• Thyroid specific antibody 41%
• ANA
23%
• anti-DNA Ab
22%
• (IgM
80%)
Histology
组织学上分四期: 1期 ,鲜红色胆管病变
• 少数病人出现血铜 尿铜排出
5、后期
• 肝硬化完整征象 • 黄疸可伴随皮肤黑色素沉着,睑黄瘤、黄瘤以及
肝掌增多 • 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 • 脓毒病或肝昏迷最终引致死亡 • 肝细胞癌发生 〔33%的男性和5%的女性病人〕
PBC患者面部的黄斑瘤
相关疾病
• 几乎与所有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关 类风湿性关节炎 皮肌炎 混合性结缔组织病 系统性红斑狼疮 其他 Sj枯燥综合征 硬皮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选课件
8
鉴别诊断
酒精性肝病 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胆汁淤积综合征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药物导致的胆汁淤积综合征
精选课件
9
精选课件
10
PBC的治疗
熊去氧胆酸(UDCA) 糖皮质激素 其他免疫抑制剂 其他药物 肝移植 对症处理
精选课件
11
UDCA
PBC进展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胆管破坏导致的疏水胆酸在 肝细胞内潴留
精选课件
4
辅助检查
(3)免疫球蛋白:PBC患者免疫球蛋白的升高以IgM为主, IgA通常正常;
(4)影像学检查:有胆汁淤积但B超提示胆管系统正常, 一般不需要进行胆管成像。
精选课件
5
病理学
主要的病理学特征: 慢性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
精选课件
6
病理学
组织学分期: Ⅰ期(胆管炎期):门管区炎伴有胆小管肉芽肿性破坏; Ⅱ期(胆管增生期):门脉周围炎伴胆管增生; Ⅲ 期(纤维化期):可见纤维间隔和桥接坏死形成; Ⅳ期(肝硬化期): 肝硬化期。
精选课件
7
PBC的诊断标准
PBC诊断需至少符合以下3条标准中2条以上: 1. 存在胆汁淤积的生化学表现,主要为ALP水平升高; 2. 特异性自身抗体:⑴ AMA滴度>1:40,阳性率超过 90%;AMA对于诊断PBC的特异性超过95%,尤其是M2 型AMA;(2)特异性ANA抗体:抗Sp100或gp210抗体; 3. 组织学改变:典型改变为非化脓性破坏性胆管炎以及 小叶间胆管破坏。
精选课件
24
移植指征:
难治的瘙痒、乏力症状; 终末期肝病,即疾病导致严重营养不良或骨质疏松、 顽固性腹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复发难治的食管 胃底静脉曲张出血、肝性脑病、肝肺综合征、肝肾综 合征或发生小肝癌(直径<5cm,数目<3个); 生化指标:血清胆红素>150umol/L或血清白蛋白 <25g/L。
精选课件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
精选课件
1
PBC特有表现
① 乏力 ② 瘙痒(相对特异症状,晚上更剧烈) ③ 门脉高压 ④ 代谢性骨病 ⑤ 黄色瘤 ⑥ 脂溶性维生素吸收不良 ⑦ 尿路感染 ⑧ 恶性肿瘤 ⑨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精选课件2伴随Fra bibliotek病① 甲状腺功能障碍 ② 干燥综合征 ③ CREST综合征 ④ 雷诺氏综合征 ⑤ 类风湿关节炎 ⑥ 脂肪泻 ⑦ 炎症性肠病
精选课件
15
UDCA
广泛应用于PBC、ICP与PFIC等多种胆汁淤积性肝病。
禁用于急性胆囊炎、胆管炎;胆道梗阻患者;胆结石钙 化患者等。
精选课件
16
糖皮质激素
有实验研究UDCA[10mg/(kg·d)]+泼尼松龙10mg/d联合 治疗的疗效,和单用UDCA相比,联合治疗9个月对ⅠⅢ期PBC肝脏组织学改善有一定疗效;
精选课件
21
对症处理
高脂血症
一般不需降脂药,UDCA可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消 胆胺在治疗初期也降胆固醇;
合并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可应用他汀类或苯扎贝特治 疗,用药过程中密切检测,警惕药物性肝损害可能。
精选课件
22
对症处理
脂溶性维生素缺乏
根据病情和实验室检查,及时补充
精选课件
23
问题
脂溶性维生素缺乏,根据病情和实验室检查,及时补 充,如何判断补充的指标?
疗效主要取决于胆汁中的UDCA的浓度。
精选课件
12
UDCA主要作用机制
①拮抗疏水性胆汁酸的细胞毒性作用,保护胆管细胞和 肝细胞;
②促进内源性胆汁酸的排泌并抑制其吸收,从而降低内 源性胆汁酸的浓度;
③抑制肝细胞和胆管凋亡,抗氧化作用; ④免疫调节作用
精选课件
13
UDCA优势
UDCA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胆汁淤积的生化指标,延缓门 静脉高压的发生,降低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发生率,可 能对瘙痒有效,但对乏力和骨质疏松似乎无效。
19
对症处理
瘙痒:(清除体内潴留的胆汁酸、拮抗阿片受体活性)
消胆胺 利福平 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纳曲酮 其他:苯巴比妥、舍曲林
精选课件
20
对症处理
骨质疏松:
每日需从食物或额外补充1000-1200mg元素钙,并且每 日至少400-800IU维生素D; 吸收不良者需更大剂量的钙剂和维生素D;
精选课件
3
辅助检查
(1)生化检查:ALP、γ-GT明显升高最常见;ALT、 AST可轻度上升,通常为正常值上限的2-4倍。
(2)自身抗体:血清AMA阳性是诊断PBC的重要免疫指 标,通常呈现高滴度(≥1:40),尤其是M2亚型的特 异性可高达95%。抗核抗体(ANA)也是诊断PBC的 重要标记之一。
但是可诱发或加重骨质疏松,对于肝硬化患者可使血浆 水平显著升高,可能发生门静脉血栓等严重的不良并发 症。
精选课件
17
其它免疫抑制剂
硫唑嘌呤、D-青霉胺、霉酚酸酯、环孢素、甲氨蝶呤等 都被证实对PBC疗效甚微或无效,长期应用有许多不良 反应,不推荐作为标注药物。
精选课件
18
肝移植
肝移植可显著改善晚期胆汁淤积性肝病患者的生存期
精选课件
14
UDCA用法及应答情况
对肝功能异常的PBC患者应用UDCA长期治疗,剂量为 13-15mg/(kg·d)分次或1次顿服。如果同时应用考来烯 胺散(消胆胺),二者应间隔4h以上。
疾病早期或治疗1年后取得生化学应答患者预后较佳 (Paris/Barcelona);标准方案治疗超过10~20年可提高 长期生存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