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客家文化修改版
客家文化简介 PPT

笑笑更健康……….. ——毛泽东
客家
客家是中国汉族的一个庞大的民系共同体
客家起源 形成历史悠久 人数众多
客家精神 客家人现有总人数5500万 其中中国约4500万,在海外客家人当中
客家围屋 大多数居住在亚洲的一些国家
客家祭祀 其中马来西亚约125万
客家人称 自己为客家, 是对对方的尊 敬,对自己的 一种鄙称,显 示了客家人好 客谦虚的传统。
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 由于战乱、饥荒和政府奖惩 的原因,辗转南迁,先后扩 展到江西、福建、广东、广 西、四川、湖南、台湾等省 以及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世界上已有一亿以上的 客家人。
第第第第第第
印度尼西亚约40万
泰国约37万 越南约30万
客家婚姻
新加坡20万 缅甸10万
客家节日
其他分布在美洲、欧洲、澳洲等地
客家起源
客家人是迁徙到南方的汉人……
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客家人就在哪里 聚族而居,艰苦创业,繁衍后代。
客家,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员, 具有显著特性的汉族民系,是汉民族中的 一个地缘性群体。
自Hale Waihona Puke 身团结的
精
神
形
成
了
很
强
的
向
心
力
。
现
在 对 异
族 文 化 的
博 采 和 涵
化 上 。
客 家 先 民 团 结
奋 进 的 精
神 特 质 ,
还
表
以客家人为主体 的太平天国运动,提 出“天生天养和为贵, 各自相安享太平”、 “天下多男人,尽是 兄弟之辈;天下多女 人,尽是姐妹之群” 的口号,表现出客家 人希望与土著居民互 相尊重、和睦相处、 一视同仁那种朴素的 民主思想。
客家人十六字

客家人十六字
(原创版)
目录
1.客家人的简介
2.客家人的十六字特点
3.客家人的历史渊源
4.客家人的文化传承
5.客家人的十六字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正文
【一、客家人的简介】
客家人,是我国广东、福建、江西、台湾等地省本地居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作为南方古代汉族移民群体,客家人是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民系之一。
【二、客家人的十六字特点】
客家人的十六字特点为:“硬颈、拼搏、守信、遵法、重教、崇文、包容、创新、勤俭、谦和、仁爱、团结、奉献、图强”。
这十六字特点,不仅是客家人性格的概括,也是客家人精神的体现。
【三、客家人的历史渊源】
客家人的历史渊源深厚,其先民大多来自中原地区,历经多次南迁,逐渐在南方地区形成独特的客家文化。
客家人在历史发展中,始终保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四、客家人的文化传承】
客家人的文化传承丰富多彩,包括客家语言、客家山歌、客家围屋、客家饮食、客家服饰等。
其中,客家围屋是客家文化的象征之一,它体现
了客家人团结、守望相助的精神。
【五、客家人的十六字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客家人的十六字特点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继续发扬客家人的拼搏、守信、重教、崇文等精神,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努力。
综上所述,客家人的十六字特点不仅是客家人性格的概括,也是客家人精神的体现。
客家人的历史渊源和文化传承丰富多彩,值得我们去学习和传承。
客家的民俗文化介绍

客家的民俗文化介绍客家的民俗文化介绍客家风俗绝大部分是从中原地区带过去的,所以形成了客家民俗与中原民俗相互碰撞与相互融合的现象。
今天小编就来分享客家的民俗文化介绍,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客家的民俗文化介绍篇1客家大都是唐宋时期中原地区移民来的。
客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着少数民族,同时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又在与其他地区、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吸收、融合了他们的良风美俗,加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所以,客家风俗在传承和变异中,显得特别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客家风俗是一个民族在生产、服饰、饮食、居住、婚姻、丧葬、节庆、娱乐、礼仪、信仰等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经常重复出的行为方式。
这种行为方式就是人们自觉的喜好、风气、习尚和禁忌等,它流行于民间,为大众所自觉传承。
汉族文化历史悠久,风俗源远流长,已有上下5000年连绵不绝的历史。
这一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比拟的历史优势,使得汉族的风俗,无论哪一种、哪一类,都格外丰富而迷人。
客家的风俗具有凝聚力。
客家作为汉族的一支民系,是如何凝聚而成的?其原因固然很多,但客家风俗具有凝聚力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尽管客家风俗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但是客家风俗的基本内涵具有一致性或同一性。
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这无论是哪一个省、哪一个地区,也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在港、澳、台的客家人,甚至到了海外,身处西方民族包围之中的客家人后裔,都无一例外。
客家的民俗文化介绍篇21、客家农村的“打吊聚”客家农村的“打吊聚”,意思是农村人闲暇时间或晚上,三、五个好友相聚在一起,搞点什么东西吃。
客家农村有句俗话:“打吊聚都要有个牵头人。
”意思是说,在闲暇时间要聚在一起,弄点东西吃时,也要有一个人出来组织、计划安排。
具体来说,牵头人首先要确定好友有几个,打吊聚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地点(在谁的家里搞)、吃什么东西。
客家文化

客家教育的特点与思考摘要:历代客家英才辈出,与客家人非常重视教育直接相关。
客家人的教育发展史表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教育部门自己的事情,是教育小气候和社会大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结果。
同时也揭示了民族兴旺,教育为本的真理。
客家是中华汉民族的一支重要民系,以操客家方言为其主要特征。
客家先民原是中原汉人,由于历史上战乱和自然灾害等原因,客家先民背井离乡,从中原始居地南迁,在闽粤赣边区定居下来,并继承和发展了中古时期中原汉民族优秀文化习俗,同化当地土著居民,形成了客家群体。
后来客家人进一步扩散,现分布于广东、江西、福建、广西、湖南、四川、贵州、台湾、海南、香港10个省区200多个县市,零散分布在国内包括除西藏外全部省区,在国外则分布在85个国家和地区。
[1]分布在云南的客家人,以散居为多,聚居几无。
据调查估计,在云南的客家人约有二万余人,分布于全省各地州县市的各个系统,其中生活在昆明市人数较多。
[2~3]从文献上正式出现“客家”名称的唐代以来,客家英才辈出,即使在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中,客家人也依然是时代的骄子,建树不凡,功勋卓著。
如当代亚太地区出现的经济奇迹,客家人在其中的作用为世人首肯。
[1]因此,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社会中,客家人的作用和产生的社会影响,都是不能低估的。
历代客家英才辈出,与客家人非常重视教育直接相关,是重视教育的传统风气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一、客家教育及社会效果客家崇尚文化,重视教育,以兴学为乐,以读书为本,以文章为贵,以知识为荣,成为一种社会风气。
[4]在家庭方面,几乎所有的家庭都支持孩子读书,尤其是男孩,即使是贫困家庭,也是如此。
在家族方面,各宗族都很重视兴学育才,把办好本族子弟教育视为本族兴旺发达的大业。
宗族的祠堂大都用来办学堂、学校。
有的宗族在旧时的《族谱》上就明文规定了考取“秀才”“举人”、“状元”等之后的不同奖励金额。
在乡村方面,旧时出了秀才、举人等和现代出了大学生,管出在哪家,都视为全村、全乡的荣耀,并采取各种办法给予资助和奖励。
客家文化

龙南客家话
• 张粮鬼,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日喊你读书就唔哈杀;
• 搜雕斗,摸老蟹的你就晓得,一日到暗游 光野布,
• 干鱼塘,捉泥鳅;饭毛煮,水毛烧, 减吾听 话.
这位老奶奶是土特产摊位的主人,看上去应该近90岁了! 她显然不是生意人,特产摆在门外,自己躲在屋内,除非有 人询价才出来,还有点不好意思...
三根石柱是古代的“停车场”--栓马的石柱
穿蓝色衣服的老奶奶已经80多岁了,竞然是自己挑水!特别是看到她打水的 动作娴熟麻利,一桶水轻而易举的就被她提上井口,让人感叹生命在于运动!
杨村燕翼围
建于清顺治年间,距今已320多年,为杨村赖福之所建, 取《山海经》中“妥先荣昌,燕翼贻谋”中“燕翼”二字为 围名,是深谋远虑、荣昌子孙之意。 燕翼围高14.3米,墙厚1.45米,长41.5米, 宽31.8米,外墙厚实坚固、笔直矗立,如千仞陡壁。墙 上布满火枪眼,东南西北四座炮阁交相呼应,可形成无射击 死角的火力网。进围内须经过惟一的围门,围门设有外铁门、 中闸门和内木门,只要围门一关,外人莫想进来。楼上米仓 有谷、院内有水井。相传,燕翼围的墙面是用糯米粉、红糖 和蛋清拌和粉刷上去,没东西吃时,可剥下来煮水充饥。墙 根离地约0.5米高处,有一喇叭形漏斗,是用来排污水的。 进围门后,可见此楼分为四层,每层有34个房间,各层有 骑楼回环相通。卧室、仓库、过道、回廊、门窗、楼梯等多 变而统一,疏密有致、通风讲究、采光合理。
关西新围
建于清代嘉庆至道光年间,迄今有180
多年历史,是关西名绅徐名钧所建。他曾经
营木材生意发了大财,后又开了药铺、当铺,
资产越滚越大,成为一方富豪。因为子女增
多,原居家围屋日显拥挤,于是耗资百万,
费时20年建造了这幢围屋,因与老围“西
客家文化论文模板(10篇)

客家文化论文模板(10篇)客家先民世代居住在中原地区,那里曾经是汉唐文化的中心。
罗香林在《客家研究导论》里认为:公元4世纪前后,中原地区战乱不息,灾荒频繁,成千上万失去家园的灾民成批往较为平静、地旷人稀的南方山区逃亡。
上下近千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到了宋末至清代中期才逐渐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四川及台湾等地定居下来。
“先到为主,后到为客。
”当地原住民称这群后来入籍的人为“客人”,当地官府注籍中亦称为“客户”,以后通称为客家、客家人。
在客家人的意识中最重“忠、孝、节、义”,把不忠、不孝、不义和失节视为大逆不道,同时,也极注重“仁、信、礼、智”,把不仁、不信、非礼、非智视为最大不敬和缺德。
这些都集中反映在客家文化意识中为人处世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
客家人经过五次大迁徒,先后与岭南的畲、瑶、黎等少数民族共同生活,文化上也相互影响、融化。
客家山歌正是将中原文化神韵与岭南文化、赣南文化、闽西文化相结合,集体创造出来的口头文艺艺术珍品。
客家山歌是极具民系特色的文艺形式,它们结构短小、韵味和谐、内容丰富。
客家山歌大致分为有怀古歌、劝世歌、时政歌、情歌、刀花歌、女红歌、开锁歌等,这些山歌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
由于琅琅上口,易歌易记,流传方便,因此群众基础十分扎实,正如这样一首山歌所唱的:“爱唱山歌只管来,拿条凳子坐下来;唱到鸡毛沉落海,唱到石头浮起来。
爱唱山歌就来唱,唱到日头对月光;唱到麒麟对狮子,唱到金鸡对凤凰。
”对于客家山歌的文学价值和劳动人民创造的才智,嘉应著名诗人黄遵宪作过高度评价:“十五国风妙绝古今,妇人女子矢口而成,使学士大夫操笔为之。
反不能尔。
以人籁易为,天籁难学也。
”客家山歌形式丰富,种类繁多。
从形态上看,可以分为“平地山歌”、“山地山歌”、“过山溜”、“五句半”等;从内容上看,可以分为原始山歌、情歌、童谣等,但无论是什么内容、什么形态,大多是客家男女在“冈头溪尾,肩挑一担,竟日往复”即兴吟唱出来的,是客家劳动人民发自肺腑的天籁之声。
客家文化

客家源流—迁徙
• 历史上,客家人有五次大南迁. • 第一次的大迁徙是在公元317— 879年间,东晋怀帝妥朝时,由 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 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 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 少官员和平民,也纷纷随着渡 过黄河南下。
• 第二次大迁徙是在公元880—— 1126年间。唐朝末年,黄巢举 兵起义及“五代十国”,天下 大乱,客家先民又从皖赣某地 居所,现迁往江南南部、福建 西北及广东北边。
客家文化—客家名人
历史名人 客家历史源远流长,培育了大批 对中华民族的文明与进步作出重 要贡献的出类拔萃的风流人物如 洪秀全、廖仲恺 、叶剑英 、叶挺、 何子渊、黄遵宪、胡文虎、张弼 士等杰出人物。如:孙中山、朱 德、 詹学传、罗孟郊、文天祥、 宋湘、丁日昌、徐骧、姜绍祖、 罗福星、罗明、张榕轩、廖仲恺、 陈寅恪等。
大 埔 泰 安 楼
黄遵宪故居
风格 和形式,在不同的历 史时期的和不同的地 区有不同的变化,有 圆寨、围龙屋、走马 楼、四角楼等。但其 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围 龙屋。围龙屋是一种 富有中原特色的典型 客家民居建筑,与北 京的“四合院”、陕 西的“窑洞”、广西 的“杆栏式”和云南 的“一颗印”合称为 我国最具乡土风情的 五大传统住宅建筑形 式,被中外建筑学界 称为中国民居建筑的 五大特色之一。
美洲 美国30万 加拿大 8.1万人 秘鲁20万人 圭亚那0.6万 人 古巴0.81万人 巴西 0.24万人 危地马拉 0.01万人 多米尼加 0.12万人 玻利维亚 0.01万人 智利 0.12万人 阿根廷 0.05万人 厄瓜多尔尔 0.02万人 苏里南 0.41万人 委内瑞拉 0.02万人 墨 西 哥 0.01万人
陈寅恪 陈寅恪,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 家、语言学家。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傅斯年 对陈哲三说:“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 胡 适在19日记中称:“寅恪治史学,当然是今日最渊博、最 有识见、最能用材料的人。”
客家文化_参考模板

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保护和利用客家文化遗产
保护和利用客家文化遗产是传承和发展客家文化的重要途径。加强对客家传统建筑、文化 艺术等遗产的保护和修缮工作,同时也要注重合理利用这些遗产资源,为现代社会服务 总之,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我们 应该加强对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让这种独特的区域性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客家文化的特点
客家文化的特点
客家人的语言
客家人的语言是汉语的一种方言 ,具有独特的语音、语法和词汇 。客家话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也是客家人身份认同的重 要标志之一
客家文化的特点
客家人的风俗习惯
客家文化的特点
客家人的风俗习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包 括婚礼、葬礼、祭祀、饮食等方面。客家人 注重传统礼仪,认为这些习俗是祖先传承下 来的重要文化
客家文化
汇报人:xxxx
-
1 客家文化的历史渊源 2 客家文化的特点 3 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客家文化
客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分支,它具有 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客家文化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湖南、 广西、台湾等地,是这些地区客家人共同创造
和传承的一种区域性文化
1
客家文化 的历史渊
XXX
谢谢观看
汇报人:xxxx
客家文化的特点
客家人的建筑风格
客家人的建筑风格独特,以围屋为主要形的气候条件而创造的一种建筑形式,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3
客家文化 的传承和
发展
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 球化的推进,客家文 化的传承和发展面临 着一些挑战。为了保 护和传承客家文化, 社会各界应该加强以 下方面的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我们四川客家方言对客家方言的传承为例: • 方言特征词:
妹崽子
女孩
生疏人 打呵嗨
陌生人
打哈欠
四川独特的客家文化
1.4客家民居 客家人有住山不住坝的古训,这 是受他们“聚族而居”的观念和地缘 政治的影响,其次风水在他们的住房 选址中也占了很大的作用。因此,起 住房多为单四合院的二堂屋结构,还 有一些古宅大院留传下来。
四川客家文化
研究背景
• 1、客家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在“湖 广填四川”后,客家人便在此扎根,其在 迁移过程中对自己独特客家文化的一种继 承和发展值得研究。 • 2、其风俗、饮食、语言、服饰等方面都展 现独特的客家人思想。 • 3、客家人所创有的客家文化不仅有中原文 化的深厚底蕴,而且还具有作为移民这一 特殊群体所具有的文化面貌。
结
语
• 客家文化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在人们 的物质文化生活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 面对经济愈加发展的今天,四川客家文 化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衰退的迹象。 • 在保护客家文化上我们要不遗余力,让 这种优秀的文化不断的传承下家文化
• 1.6客家祭祀 • 客家人对于丧葬之俗,做得十分 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客家人祖 先崇拜意识很浓,对慎终追远的事, 十分重视”。一般丧葬仪规可分为葬 、埋葬和葬后三个部分,或谓之三个 阶段。
客家祭祀
祭祖中的唢呐
四川客家文化
—— 认同与变迁
2.1 从物质文化形态看客家移民初期的 文化认同
保护寓意着 客家人心灵 原乡的会馆。
构建客家 文化精神 家园
抢救、保护 和传承客家 文化,突出 客家文化的 优势和特色
4.4 创造性转化和活化客家文化
其次,创意客 家节庆文化, 在传统的基础 之上把有特色 首先,让客家民 的客家民俗节 间文艺从静态文 庆文化突显出 化变成鲜活的动 来。 态文化。
最终,不断挖掘 客家文化内核, 克服开发过程中 存在重文化载体 轻文化内核、重 有形文化轻无形 文化的问题。
四川独特的客家文化
1.1客家的服饰 客家服饰讲究朴素实用,宽 敞简便。
四川独特的客家文化
1.2客家饮食 明清以来的客家移民在饮食活动 中所展示出的社会文化现象,包括原 料资源、特色菜品等有形元素,也包 括制作技艺、饮食礼俗等非物质文化 遗产元素,共同构成了今日的四川客 家饮食文化。
四川独特的客家文化
我们将分享的版块
1. 2.
• 四川独特的物质性客家 文化 • 四川客家文化的认同, 变迁
3. 4.
• 四川客家文化在融涵中 的继承
• 四川客家文化的发展思 考
四川客家文化定义
徙居入川的客家人在川依旧保留着浓 郁的岭南风俗习惯,与土著相互杂居, 并在相对封闭的社会与自然条件下, 与土著民相互融合,从而创造出一支 以汉文化为主导的、与周边文化相区 别的地域文化,这就是四川客家文化。
关于客家文化的发展思考
• 其实在四川客家文化的传承过程中 ,文化衰退的现象早就出现了。 • 如何不让客家文化成为书本上的记 忆?这是我们思考的重点问题。
面对这些,我有一个梦想
4.1 充分挖掘客家地域文化特色
• 客家文化是客家民众在长期的迁徙 和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 的社会生活文化。 • 作为一种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发展 客家文化,展示客家风采、弘扬发 展客家文化就是发展其地域特色。
• 2007 年6 月,成渝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 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成渝经济 区在全国区域发展战略地位空前提升,被 誉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第四级”。 • 城市化步伐一再提速,而成渝两地之间 正好是客家人聚居区较为集中的地域。在 此时代发展背景下,成都客家人的城市化 也日益加速,并越来越向客家聚居区腹心 地区趋近。
湖广会馆与乾隆八年间(即1743年)捐资修建, 因供奉大禹,又称“禹王宫”。馆内有玻璃钢观 音像多尊,殿廊彩绘观音故事壁画独具风格,馆 内天井虽无下水道,但无论多大雨,天井内也不 会雨水流淌漫延,是为为该馆一大奇迹。
四川独特的客家文化
• 1.5客家婚姻 • 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所以他们 的婚姻礼俗深受古时风尚习气的影响 ;客家人属性成规,男婚女嫁定要"明 媒正娶",才不为乡闾讥笑。 • 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依照古制"六 礼"。所谓六礼是:"说亲,送定,报日子 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与送亲,拜堂与 吃面碗鸡"。
• 在发展挖掘客家文化特色时,不能 把客家文化与当地其他文化对立, 或完全封闭自我,要融合、吸收其 他先进文化,形成丰富多样的文化 形态
4.2 打造客家移民文化品牌
用客家的历 史文化来发 展客家旅游
打造客家 移民文化 品牌
做强文化产 业,打造移 民文化中心
4.3 构建客家文化精神家园
保护客家历 史文化
变迁的表现
客家文化物质层面的外 在形式已经大为改观,过去 的功能已经消失,大都成为 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人 们游览参观的客家文化博物 馆或旅游景点。
四川客家文化景观进入 衰退期,四川客家文化在某 种意义上已经变成事实上的 文献记载、历史文化景观而 并非现实中活态的文化形态。
变迁总结
• 入川的客家人已经在此生活了300 年, 经过了十几代人的发展与融合,往往已经 认同“日久他乡即故乡”。 • 对于客家文化的认同渐渐模糊,这也是 一种历史、社会发展的必然。 • 但是我们可以知道的是四川的客家文化 并不是不存在,而是正在与城市的越来越 多的接触中渐渐隐形。
四川客家文化在融涵中的继承
• 3.1 客家文化根深叶茂,有着众多 的客家人的认同,具有丰厚的土壤。 • 3.2 四川客家文化在传承和传播过 程中,必然导致一些文化传统的流 失。
• 3.3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客家文 化的传统性和弊端则暴露在我们眼前。 • 3.4 四川客家民系蕴含的丰富文化, 都是客家文化在历史进程中独有的特 质,都蕴含着丰富的客家历史文化遗 存和民间文化艺术,这些都需要我们 很好的继承下去
• 首先,认同表现在对生存环境的选择 与营造。 • 其次,认同表现在客家会馆的积极营 建。 • 再次,认同还表现在民居、宗祠的修 建。
2.2 从非物质文化形态看客家移民初 期的文化认同
• 首先,传承客家话。 • 其次,以广东小儿歌启蒙。 • 再次,“捡金葬”习俗的传承。
2.3 西部大开发后四川客家文化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