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教育思想探析

合集下载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誉为“至圣先师”。

他的教育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今天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人性观、教育目的、教育方法和师道尊严。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张“性善论”,即认为人性本善。

孔子认为人天生具有善的品质,不论出身贫寒还是贵族,都有通过教育修养和培养使自己成为君子的潜质。

这一观点与西方的原罪论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人的天性和自由意志的重要性。

孔子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培养和发展人的天性,使其成为有道德修养的人。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仁人。

仁者爱人、尊重他人,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行为。

孔子强调通过学习和修养,使个人能够理解道德的重要性,积极展现仁的特质。

对于孔子来说,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道德情操和品德修养。

孔子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学而时习之”的“诵读经典”、“示范教学”和“以身作则”。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持久的过程,循序渐进地进行。

学生需要不断重复读经典,通过诵读来提高自己的修养和素质。

孔子还强调师生的互动和示范教学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师应该做出榜样,以自己的行为和品德影响和教育学生。

孔子对师道尊严有着极高的要求。

孔子认为教育家应该具备卓越的品德、学识和教育能力,必须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

他认为只有真正有道德修养和教育水平的人才有资格从事教育工作。

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强调教育家应该具备学问和修养,才能够成为合格的教育者。

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对人性的肯定和关注,主张培养有道德、智慧和修养的人。

他强调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修养和教养,塑造学生的品格和道德情操。

他强调师道尊严,要求教育者具备卓越的品德和教育能力,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

孔子教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和方法仍然对于今天的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思考。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

浅析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之一,在他的生平和思想中,教育思想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孔子的教育思想如此伟大,以至于它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的主要特点是:民族性、生命性、思辨性和道德性。

这些特点导致了孔子教育思想的复杂性和完整性,同时也说明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的民族性孔子的教育理念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智慧和价值观。

孔子始终坚持“以天下为己任”的信念,他认为教育不仅是个人的事情,而且是国家和民族的事情。

他希望通过教育,使学生掌握中国文化传统和智慧,塑造自己的人格,从而使整个民族更加强大。

二、教育的生命性孔子的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造就和自我完善能力,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

他认为,教育应该使学生富有生命活力,使他们的精神得以升华和发挥,而不是仅仅掌握知识和技能。

三、教育的思辨性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思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他认为,一个人的思想应该通过不断的思考、探究和反思得到提升,同时,他也主张对于多个观点的碰撞,该以开放心态、审时度势的方式来思考问题。

这种思辨性的教育理念,鼓励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四、教育的道德性孔子的教育理念主张道德修养和道德约束。

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决定了他的成长和发展。

孔子尤其重视学生的道德培养,他强调学生应该遵守道德准则,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注重人文关怀,而非把人视作工具,这种特点让孔氏教育思想变得更加人性化。

总之,孔子的教育理念,充分体现了民族性、生命性、思辨性和道德性,这些思想不仅对古代中国影响深远,也为世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学习和研究,对人们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尊重传统文化、弘扬和创造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德育为先
孔子认为,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决定了他的行为举止和处事方针,因此,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德育为先。

他提出了“以礼治国”、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著名的教育思想,强调个体的自我修养和
社会公德,而且强调以教化人,不重罚治人。

二、注重礼制
孔子主张重视礼制,认为礼能够调整人们的情感和行为,建立
秩序,推进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他认为,礼包括人际关系、职务分工、行为规范等多个方面,而且强调在实践中细化、发展礼制,不
断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

三、崇尚传统
孔子崇尚中国传统,他认为,中国文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应该继承和弘扬这种传统文化。

他注重经典文化教育,倡导
“三绝”(即礼乐诗),认为这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个人修养的基础。

四、尊重个性
孔子在教育中强调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

他认为,教育是因材施教,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长,为其提供多样化的研究途径和资源。

总之,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教育思想强调德育为先、注重礼制、崇尚传统和尊重个性等方面,至今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仍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他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方法,提出了许多与当代教育依然具有较强现实意义的教育理念。

下面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提出了“自学不逾时”、“学而时习之”、“敏于事而慎于言”等一系列与学习方法有关的教育理念。

这些理念都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也明确了学习的方法。

孔子认为,学习是一种长期的积累和习得过程,需要不断地反复练习和实践。

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和学习中,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和技能。

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至今仍然对现代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注重了教育的基本功和基础教育。

他提出了“诗、书、礼、乐”等教育内容。

在孔子看来,诗歌、书籍、礼仪和音乐是培养人的基本功的重要途径。

通过诵读诗歌和经典书籍,学习礼仪和音乐,可以使人们不仅具备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孔子的这些基础教育理念对当代教育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孔子强调了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他提出“为政以德”、“仁者爱人”等教育理念。

在孔子看来,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让他们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品德,具备丰富的知识和技能。

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够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做出贡献。

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了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这对当代教育也提出了重要的启示。

孔子提出了“以教学为真事”、“唯仁”等教育理念,强调了师德和教育的人文关怀。

在孔子看来,教育工作者要以身作则,做学生的榜样,以真诚的态度去对待教育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够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才能够把道德和知识传递给学生。

孔子还提出了“唯仁”的教育理念,强调了人文关怀和个性化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教育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进行差异化教育。

这些理念对于现代教育工作者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探析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探析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探析引言:为什么要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众所周知,孔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教育家之一。

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论语》作为记录孔子言行的经典之作,成为研究孔子教育思想与实践的重要文本。

通过深入研究《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孔子的教育理念,探索他是如何实践这些理念的,进而对教育有更深入的思考和启迪。

本文将围绕《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展开探析,希望能给读者带来新的创思和启迪。

孔子的教育理念(H1)孔子的教育理念可以概括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应该修养自己的品德,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其次,应该培养良好的家庭关系,维护家庭的和睦;再次,要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和智慧,为国家做出贡献;最后,要追求天下大同,实现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修身(H2)孔子非常注重修身养性,认为一个人的修养决定了他的一切。

他强调要做一个君子,有德有才,充满人文关怀和仁爱之心。

他认为只有修身养性,才能够培养出真正有贡献的人才,对个人和社会都有积极的影响。

修身的意义与方法(H3)对于孔子来说,修身是一种自我完善的过程。

他认为人应该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言行,追求道德的高尚,并通过实践来不断锤炼自己。

孔子主张通过“君子之学”来修身,包括学习经书、尊师重道、尊重礼仪等。

他认为通过学习和实践,人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和知识水平,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齐家(H2)在齐家方面,孔子强调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他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础,一个人如果不能在家庭中保持和谐的关系,就难以为国家和社会作出贡献。

因此,孔子主张培养良好的家庭关系和家庭价值观。

培养良好的家庭关系(H3)孔子认为家庭关系的和谐取决于每个成员的努力。

他主张家庭成员之间应该相互尊重,互相关心,互相扶持。

他提倡家庭成员之间要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互动,共同分担家庭的责任和压力。

他强调家庭要有严格的规矩和礼节,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

孔子教育思想浅析

孔子教育思想浅析

孔子教育思想浅析孔子是我国古代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实践,学而知之、学思结合的求知态度与方法,在中国教育吏上留下了光辉的篇章。

依据《论语》,对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实践进行了初步探析。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他的观念体现了历代中国人的传统观念。

孔子的思想,尤其他的教育思想在《论语》一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论语》是一部言行录。

主要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追记的孔子的言行。

其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涉及哲学、历史、社会、经济、军事、文化、艺术、宗教等诸多方面。

特别是以“仁义”为核心的道德规范,或者说从朴素的自然法则中演绎出来的生命的大智慧,时至今日,仍不乏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

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

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其整个思想体系中不可分割的、有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孔子认为做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

孔子是乐学(愉快教学)的积极倡导者。

他深知,要博学,必须愉快地学,要学习得好。

必须心情舒畅,所以启发学生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述而》)指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

他还把乐学作为治学的最高境界。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他以“知之”、“好之”、“乐之”这三种学习的态度相比较,一层深入一层,说明乐学的效果最佳。

所以,孔子学习起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

他说:。

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论语?述而》)意思说,在学习中发现了乐趣,本身就是一种最高的享受了,那么,即使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有着乐趣。

孔子善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总是巧妙地把学生领入一个个引人人胜的境地,使他们感到美不胜收,学起来轻松愉悦,“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

《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

《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学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而教育则是塑造人的品格和培养人的能力的关键。

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典籍中,《论语》被誉为圣人之言、智慧之源。

作为孔子的言行记录,《论语》中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为后世子孙提供了宝贵的教育智慧。

本文将深入探讨《论语》中的孔子教育思想,并解读其在当代教育中的现实意义。

学为人之根本学习是人之根本。

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他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篇》)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学习的热爱和对学习方法的重视。

他认为学习应该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一时的努力。

培养人的素质和能力孔子认为,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品德和能力。

他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篇》)这句话告诉我们,通过不断地温故知新,我们可以成为他人的良师益友,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智德兼修孔子强调智慧和道德的并重。

他认为,只有智慧和道德并存,才能具备真正的教育力量。

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学而篇》)这句话告诉我们,追求道德的修养和智慧的积累是一种终身的追求。

教育的目标与方法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能力,使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能力的人。

孔子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方法,以实现这一目标。

启发式教育孔子主张启发式教育,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练达篇》)这句话表达了孔子对自主学习和启发式教育的重视。

他认为,学习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应该通过自主思考和探索,从中获得真正的智慧。

以身作则孔子认为,教育者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榜样。

他说:“吾道一以贯之。

”(《论语·学而篇》)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者应该首先具备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学识,才能够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影响。

个性化教育孔子注重个性化教育,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探析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探析

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探析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他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对中国乃至世界教育事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析论语中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从其教育理念、教育内容以及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剖析。

一、教育理念孔子的教育理念以“仁”的思想为核心,主张培养人们的善良品质与道德观念,以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心灵和品质的过程,强调个体的修养、德行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在孔子看来,人的内在素质和道德修养决定了其行为表现和社会地位,因此,教育的目标应当是使人们具备君子品质,实现道德的完美。

二、教育内容孔子在论语中提及了多个教育的内容,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文化学习、德行修养和社会关系的培养。

他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提倡对经典文化的学习与研究,并以此为基础培养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同时,孔子注重培养人的德行修养,教育人们具备仁爱、诚实、谦逊等美德,并通过榜样的力量来影响他人。

此外,孔子也强调了人际关系的培养,鼓励人与人之间的友善相处、互助合作,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

三、教育方法孔子的教育方法以启发式教育为主,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实践和探索。

他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通过与学生的对话和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孔子也提倡实践教学,在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他通过“学以致用”的教育原则,将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总结起来,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强调培养人的品德、智慧和社会责任感,以成就真正的君子。

他通过仁爱的教育理念、文化的学习、德行的修养以及启发式的教育方法,为后世教育事业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这些思想和实践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为世界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尽管时代变迁,但孔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当今社会,教育不仅仅是传递知识,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 未坠于地 , 在人。贤 者 识 其 大 者, 不贤者识其 莫不 有 文 、 武 之 道 焉。 夫 子 焉 不 学? 而 亦 小者 , ” ( 《 ) 何常师 之 有 ? 子 张》 孔子坚信自身承载了文 王以来的道 德 文 章 , 以“ 斯文” 自 任, 子贡所说的 “ 、 “ 。 文、 武之道 ” 也就是孔子所言的 “ 文” 斯文 ” 颜渊是孔 子 最 喜 爱 的 弟 子 , 深 得 孔 子 真 传, 他对于老 师 的 道 德 学 问 和 所 教 授 的 内 容 有 着 深 刻、 精 准 的 把 握。 《 子 罕》 篇载“ 颜 渊 喟 然 叹 曰: ‘ 仰之弥 高 , 钻 之 弥 坚, 瞻 之 在 前, 忽 焉 在 后! 夫 子循循然 善 诱 人 , 博 我 以 文, 约 我 以 礼。 欲 罢 不 能 。 既竭吾才 , 如 有 所 立 卓 尔。 虽 欲 从 之, 末由 ’ ” 、 “ 也已 ! 其中“ 博 文” 约 礼” 两项正点明了孔子 所教而自己所 学 的 主 要 内 容 。 朱 熹 《 论语集注》 ( ) 后简称 《 集注 》 引程 子 之 言 曰 “ 此颜子称圣人最 ” 圣 人 教 人, 惟 此 二 事 而 已。 孔子亦曾自 切当处 , ” 言“ 君子博学于 文 , 约 之 以 礼, 亦可以弗畔 矣 夫。 ( 《 ) 、 “ 雍也 》 孔子以 “ 博文 ” 约礼” 作为对理想人格 “ 君子 ” 的基本要求 , 这与颜渊所称述的相一致 。 “ , 博文” 实际上对应于“ 四 教” 中的“ 文” 而
“ 《 、 《 , “ 《 、 诗》 书》 执 礼” 正是教学的具体内容, 诗》 《 ” , “ , 书》 即教“ 文” 执 礼” 即教“ 行” 而乐统于礼 “ 中, 执礼 ” 则凸显了其重在 “ 履行 ” 的实践特色 。
二、 文、 行的内部层次与相互关系
礼在春秋时期 已 经 产 生 了 “ 礼” 与“ 仪” 的分 揖让 周 旋 的 “ 仪” 以 亲 亲、 尊 尊、 男女有别等 别, “ 礼” 为制定和实行的 内 在 原 则 , 孔子又援“ 仁” 入 礼, 将“ 仁” 视 为 礼 的 内 在 核 心。 礼、 乐的实行皆 以“ 仁” 为根本原则 , 因而孔子在教“ 行” 的过程中 仁” 等内在伦 理 道 德 价 值 的 实 现 , 外在形式 首重 “ “ 化的仪节规范反而处 于 次 要 位 置 , 行” 因此带上 了一种泛道德化的倾向 。 然而 , 孔子 并 非 不 注 重 外 在 的 仪 节 规 范 , 并 且以对外 在 礼 仪 规 范 的 遵 循 履 行 为 德 行 的 内 化 与实现的路径和保 证 。 如 孔 子 教 颜 回 “ 克己复礼 , 为仁 ” 而其具体做法则是“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 《 ) 。人之 “ 非礼 勿 言 , 非 礼 勿 动” 颜 渊》 视、 听、 言、 动” 皆当以 “ 礼” 为 依 准, 强调了外在的仪节规 范在实现 “ 仁” 的 过 程 中 所 起 的 重 要 作 用。 《 集 “ 注》 引程子 之 言 曰 : 四 者 身 之 用 也, 由乎中而应 。“ 乎外 , 制于外所 以 养 其 中 也 ” 克 己” 为 内 为 体, “ “ 复礼 ” 为外为用 , 克己复礼” 的过程也就是内显 而外铄的过程 、 体用合一的过程 。 “ “ 行” 自 身 有 本 末、 内 外 之 分, 文” 也有“ 道 、 “ 、 “ 文章 ” 的 高 低 层 次, 同时“ 文” 行” 之间又 德” : “ ‘ 有教学先后之 别 。《 学 而》 子 曰: 弟子入 则 孝, 出则悌 , 谨而信 , 泛 爱 众, 而 亲 仁, 行有 余 力, 则以 ’ ” , 此章之 “ 文” 即“ 文、 行; 忠、 信” 之“ 文” 皇 学文 。 侃《 论语集 解 义 疏 》 引马融注曰“ 文 者, 古之遗文 , 也” 陆德明 《 经典释文 》 引郑玄注则以“ 文” 为“ 道 。“ 艺也 ” 古之遗 文 ” 揭示了“ 文” 的 来 源 与 性 质, ( 《 ) , 孔子 “ 述 而 不 作, 信 而 好 古” 述 而》 所教之 “ 文” 正源 于 先 代 传 承 下 来 的 遗 文 , 亦即“ 前言往
总2 贵州社会科学 9 4期 第6期 0 1 4年 6 月 G u i z h o u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2
V o l . 2 9 4, N o . 6 J u n e . 2 0 1 4

一、 文、 行即博文 、 约礼 , 《 、 《 、 诗》 书》 礼、 乐是也
首 先, 孔子所教授的 教 与 学 是 一 体 的 两 面 : 来源 于 自 身 的 学 习 ; 其 次, 孔子所教授的也正是 论 语》 中有 弟子所学习的 。 孔 子 所 学 之 大 者 在 《 “ 明确记 载 , 孔 子 自 言: 文 王 既 没, 文 不 在 兹 乎? 天之 将 丧 斯 文 也 , 后 死 者 不 得 与 于 斯 文 也; 天之 ( 《 , 未丧斯文也 , 匡人其如予何” 论语 · 子罕》 后 ; “ 所引 《 论语》 仅注篇名) 弟 子 子 贡 说: 文、 武之
刘光洁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博士生 , 主要研究方向 : 训诂学 、 儒家思想 。 作者简介 :
第6期
— — 以“ 孔子教育思想探析 — 四教 ” 为中心
1 1 7
“ , “ 约礼 ” 对应 于 “ 四 教” 中的“ 行” 文” 与“ 行” 是 “ 斯文 ” 所含的主要内容 。 教学不仅有不同 的 组 成 方 面 , 还有层次高低 的不同 。 朱 熹 《 集 注》 于“ 文 不 在 兹 乎” 下 注 曰: “ 道之显 者 谓 之 文 , 盖 礼 乐 制 度 之 谓。 不 曰 道 而 。同时以“ 曰文亦 谦 辞 也 ” 文、 武 之 道” 为“ 文 王、 , 武王之谟训 功 烈 与 凡 周 之 礼 乐 文 章 ” 可见“ 道” , 以“ 文” 显而“ 文” 以载“ 道” 二者之间是表里内 外、 高低深浅的关系 。 孔子教授 弟 子 不 喜 空 言 大 道 、 泛 说 仁 义, 而 近譬 ” 者 为 说, 所以对于深微难知 是以日用常行 “ 道” 较 少 直 接 语 及。因 此, 子贡曾慨 而无形象的 “ 叹“ 夫 子 之 文 章, 可 得 而 闻 也; 夫子之言性与天 ” ( 《 ) “ 道, 不 可 得 而 闻 也。 公冶长》 性 与 天 道” 即 “ 文、 武之道 ” 所 含 根 本 内 容, 以其高深难言孔子 很少直 接 告 语 教 诲 弟 子 , 而“ 文 章” 不仅蕴含了 “ , 文、 武之道” 而且还“ 有文采, 形质著明, 可以耳 ( , 邢昺《 论 语 注 疏》 后简称《 邢 听目视依 循 学 习 ” ) , 所以孔子以其作为教授弟子的直接内容 。 疏》 、 司马迁 《 史记 · 孔子世家》 称“ 孔子以《 诗》 《 、 书》 礼、 乐 教, 弟 子 盖 三 千 焉, 身通六艺者七十 ” 《 有 二 人。 诗》 之 雅、 颂与《 书》 之 典、 训、 谟、 诰、 誓、 命等正是对文王、 武王等先代功业典法、 前言 , 往行的记载 称 赞 , 也就是所谓的“ 先王之遗文” 周公制礼 作 乐 , 以 为 治 国 安 民 的 基 本 制 度 规 范, 后世皆以礼 、 乐作 为 自 身 行 为 规 范 的 准 则 。 孔 子 上承 文 王 之 “ 文” 而 下 又 特 尊 崇 周 公, 因此以 《 、 《 、 诗》 书》 礼、 乐 教 授 弟 子, 所 以, 子贡所称的 “ 、 “ 文章 ” 与颜渊所言的 “ 博文” 约礼” 及弟子所概 , 、 《 、 括的 “ 文、 行” 其具体内容主要是指《 诗》 书》 “ 礼、 乐。所 不 同 的, 文” 偏 在 知 解 体 悟, 因此以 《 、 《 诗》 书》 为 主, 而“ 行” 重 在 躬 行 践 履, 因此以 礼、 乐为主 。 、 “ 、 《 、 孔子所教的 “ 文” 行” 主要是指《 诗》 书》 礼、 乐, 这在《 论 语》 中 也 有 所 体 现。 如 孔 鲤 过 庭 ” 、 “ , 时, 孔子对他着重教诲的 就 是 “ 学《 诗》 学 礼” , 、 “ ( 《 又说 “ 不学 《 诗》 无以 言 ” 不 学 礼, 无以立” 季 ) 。 再如 “ 《 、 《 , 氏》 子 所 雅 言: 诗》 书》 执 礼, 皆雅言 ” ( 《 ) 述 而》 这条材料可以与“ 子 以 四 教: 文、 也。 行; 忠、 信” 合看 , 其性 质 都 是 弟 子 对 孔 子 “ 课堂教 学” 的记载 。“ 雅言”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 普 、 “ , 通话 ” 读书 音” 是孔子“ 上课” 时 所 操 的 语 言。 因为弟子众多且来自 不 同 的 方 言 区 , 讲学时为了 让大 家 都 能 听 懂 , 所以用“ 雅言” 教 授。 而 所 谓
关键词 : 四教 ; 内容 ; 方法 ; 文质 ; 情理
( ) 中图分类号 : B 2 2 2.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6 9 2 4 2 0 1 4 6-1 1 6-1 1 9
DOI:10.13713/ki.cssci.2014.06.023
论 语 · 述 而》 篇“ 子 以 四 教: 文、 行; 忠、 信” 《 一则 , 是 研 究 孔 子 教 育 思 想 的 重 要 材 料, 然而自 古至今 对 此 的 理 解 却 异 见 纷 呈 。 问 题 的 症 结 主 一为“ 文、 行; 忠、 信” 的 具 体 内 容、 要落在两方面 : 实际所指 ; 二为 “ 四教 ” 间相互关系及其在孔子教 学体系中的地 位 。 “ 四 教” 是弟子后学对孔子所 教至大且要者的总括 , 不同的解说直接关系到对 孔子 教 育 思 想 体 系 与 框 架 的 认 识 , 因而不得 不辨 。
[ 1] , “ 行所萃 ” 道 艺”与构成 层 次 , 道” 与“ 艺” 是“ 文” 自 身 高 低、 深 。 浅的两个层次 , 君子应 “ 游于艺 ” 而“ 志于道 ” “ 入则孝 , 出 则 悌, 谨 而 信, 泛 爱 众, 而 亲 仁” 是对人道德行为的基 本 要 求 , 且“ 孝 弟 也 者, 其为 , “ ( 《 ) 。“ 仁之本 与 ” 本立 而 道 生” 学 而》 孝、 悌、 信、 爱” 等在孔子施 教 中 具 有 优 先 性 , 如果在身体 力行这些 要 求 之 外 , 感 觉 自 己 还 有 剩 余 的 精 力, , 那么就可以继 续 学 “ 道艺” 之“ 文” 以 增 长 知 识, 提高修养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