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治疗穴位

合集下载

三伏贴备案表

三伏贴备案表
医疗机构名称:
序号
“三伏贴”诊 疗病种
处方用药
穴位选择
姓名
细辛、白 脾俞、肺
1
咳嗽 芥子、姜 俞、足三
黄 里、大椎
细辛、白 脾俞、中
2 调理脾胃 芥子、姜 脘、肝俞

大椎
冬病夏治穴贴敷备案表
处方拟定医师 执业类别 执业证编号
职称
禁忌症及相关注意事项
1、贴敷时间宜在晴天上午,一般成人贴敷30-60分钟,儿童10-30分钟。 根据个体差异,贴敷时间也可以做适当调整。贴敷期间,慎食辛辣、海鲜 、羊肉、蘑菇等发物 2、贴敷过程中局部皮肤微红或有色素沉着、轻度搔痒均为正常反应。 3、贴敷后皮肤局部出现刺痒、灼热、疼痛感觉时,应立即取下药膏,清 除局部残余药物,禁止抓挠,不宜擅自涂抹药物,一般可自行痊愈。 4、尽量保持涂药处的干燥,不要对着空调的冷风吹(如若在空调屋内,温 度设置应不低于27℃)。在贴敷期忌食生冷、油腻、辛辣的食物。不要吃 高蛋白、虾蟹类海鲜。贴药当天不能游泳,当天不能洗澡。 5、建议接受冬病夏治的患者要在饮食、生活上有所节制,不要贪凉。要 远离空调,因为进入空调房后,皮肤毛孔收缩,影响药物的渗入;还应少 吃冷饮,冷饮不但伤及脾胃,还可使沉积在体内的寒气凝滞,影响疗效。 6、三伏敷贴不是治疗慢性病的特效药,不能完全替代其他治疗,原来在 服药的慢性病患者,不要盲目减药、停药。 7、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不适宜三伏贴治疗。 8、有严重心肺功能疾病患者、对药物过敏者、皮肤有疱、疖以及皮肤有 破损者、疾病发作期(如发烧、正在咳喘等)患者、恶性高血压者、妊娠 期、哺乳期妇女糖尿病患者和严重心脑血管患者不宜进行贴敷治疗。 9、2岁以下的孩子由于皮肤娇嫩,贴敷容易引起感染,不宜进行这项治疗
3

冬病夏治穴位三伏贴配合微创埋线防治慢性气管炎146例

冬病夏治穴位三伏贴配合微创埋线防治慢性气管炎146例

心病 的 2例 。所选 病 例 均 为 虚 寒 体 质 , 以肺 脾 气 虚 、 脾
肾 阳虚型 为 主 。
减轻 , 痰 减 少 , 息 有 所 减 轻 , 作 次 数 减 少 , 1 咯 喘 发 计 3 例 , 8 9 。无 效 : 症 与 治 疗 前 无 明显 变化 , 2 占 .O 诸 计
1 .冬 病 夏 治 穴 位 三 伏 贴 。药 物 组 成 : 白芥 子 炙 2 , 胡 2 , 遂 1 , 辛 1 。将 上 药 共 研 细 1g 元 1g 甘 2g 细 2g 末 , 每年 夏 季三 伏 天使 用 , 每次 取 2 2g药 面加 生 姜 汁调
成糊 膏状 , 贴在 患 者肺俞 、 心俞 、 俞 6个 穴位 上 。先用 膈
笔 者 20 0 6年 7月 ~ 2 1 0 1年 8月 运 用 冬 病 夏 治 穴 位 三伏 贴 配合 微创 埋 线疗法 防治慢 性 气管 炎 1 6例 , 4 介
绍 如下 。

延 期及 缓解 期 1 月埋 线 1次 , 为 1个 疗 程 。本 组 个 3次 患 者埋 线 次数 为 1 ~3 疗 程 。 个 慢 性 气管 炎急 性 发 作 期 行 抗 感 染 、 痰 止 咳 、 痉 化 解 平 喘等 治 疗 。
治 疗 结 果
般 资 料
本 组 病 例 共 1 6例 , 4 均来 自我 院针 灸科 门诊 患 者 , 其 中男 7 4例 , 龄 最 小 1 年 4岁 , 大 8 最 1岁 , 均 5 . 平 53 岁; 7 女 2例 , 年龄 最 小 1 5岁 , 大 8 最 O岁 , 平均 5 . 3 8岁 。 病 程 最 短 2年 , 长 4 最 O年 。慢 性 气 管 炎 单 纯 型 的 7 8 例 , 性气 管 炎 喘息 型 的 6 慢 8例 , 发肺 气 肿 的 1 并 6例 , 肺

三伏贴最全攻略(含配方)

三伏贴最全攻略(含配方)

三伏贴最全攻略(含配方)杏林经典一、什么是三伏贴?三伏时节,阳气最为旺盛,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此时在特定穴位进行药物敷贴,可以最大限度地以热治寒,疏通经络,鼓舞阳气,驱散体内寒气从而达到彻底根治疾病的效果。

这种在伏天敷贴的方法,其实也叫三伏贴。

中医的这种治疗方法叫“因势利导”,在夏天温阳补阳其实是借助天时,正好这个时候阳气壮,比冬天补的效果好,贴三伏贴、冬病夏治就是这个道理。

曾有人质疑过中医的三伏贴,对其持怀疑的态度。

但我想说的是,养生本身就是一个修正体质的过程,效果肯定会慢。

中医的很多养生保健方法你不要指望它太神,坚持才是硬道理。

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有一项课题,是观察三伏贴到底有没有效的。

第一年时,几乎看不出来有什么效果,第二年还没有什么差异,坚持到第三年就开始明显见效了。

二、你适合三伏贴吗?所谓“三伏贴”更适合阳虚的人使用,不能随意滥用。

例如,属于大火热体质的人,贴三伏贴肯定效果不好。

还有一点就是要看贴在哪里,有一些穴位是大家都适合的,比如足三里,它是一个强壮穴,男女老少都可以贴,但是有一些穴位就不能随便贴了。

因此,不管是三伏贴也好,补阳药也好,如果滥用可能会造成无效甚至是反作用,最后倒霉的不仅是中医理论,更是患者自己。

三、三伏贴究竟什么时候贴?每一伏的第一天,是敷贴的最佳时机,若错过了这天,头伏内无论哪天贴,效果也都可以,患者只要在接下来的二伏、三伏对应的日子贴敷就行。

每10天贴1次,最好是连续贴3次,为1个疗程,并且连续贴3年。

三伏贴一般在头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上午11时以前贴完药饼。

上午11点到下午1点是午时,中医认为此时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若刚贴完药饼,药力最容易渗透到体内。

为确保疗效,一般药饼须贴4~6小时。

刚贴上去时感觉凉凉的,稍微过一会儿,局部会有发痒、发热,一定要贴过午时,如果无特别不适,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

皮肤比较敏感的患者,需仔细观察敷贴过程中皮肤的反应,若灼热刺痛、发痒发热明显,则应及时取下药物。

三伏穴位定位及分区

三伏穴位定位及分区

三伏穴位定位及分区(中伏)
一区:哮喘贴2-3小时
调药搓丸1、定位贴药(戳生姜)2、
穴位:身柱(第3胸椎棘突下)、膏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风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腧、肾腧随症加减)
药物:温阳天灸散(肺虚哮喘)
二区:过敏性鼻炎、慢支肺气肿、易感人群
贴小儿4-6小时、大人6-8小时
调药搓丸2、定位贴药(戳生姜)4、
穴位:身柱(第3胸椎棘突下)、风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膏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脾腧、肾腧随症加减)
药物:散寒通窍散+2-4g白芥子
三区:慢性脾胃病贴6-8小时
调药搓丸1、定位贴药(戳生姜)2、
穴位:中脘(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天枢(脐中旁开2寸)肾腧(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药物:实脾健胃散+2g白芥子
四区、妇科疾病贴4-6小时
调药搓丸1、定位贴药(戳生姜)2、
穴位:肾腧(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十七椎(第5腰椎棘突下)、地机(阴陵泉下3寸)
药物:暖宫止痛散+2g白芥子
五区:颈腰腿痛疾病贴4-6小时
调药搓丸1、定位贴药(戳生姜)2、
腰阳关(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脊相平)、脊中(后正中线上,第1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阳陵泉(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颈部+肩井(肩上,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胸部+膈腧(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腰部+三焦腧(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药物:温经通脉散+3g白芥子
六区:保健人群贴4小时
调药搓丸1、定位贴药(戳生姜)2、
穴位:足三里(犊鼻下3寸,胫骨外1横指)、关元(脐下3寸)、
三焦腧(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药物:温阳通脉散+3g白芥子。

三伏贴配方及贴敷方法

三伏贴配方及贴敷方法

三伏贴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具体方法源自《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因其副作用少、费用低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老少咸宜等优点,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一种综合干预的方法,其效果与贴敷方药配伍、炮制、制剂工艺、贴治穴位、贴治时间,以及皮肤反应等均有一定关系。

为了保障这一疗法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规临床操作、指导广大患者科学就医,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全国长期应用这种疗法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研究》课题组(参加单位: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省中医院、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医药大学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门医院、省中医院、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省中医院、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省中医院、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充分依据临床研究证据,根据临床使用的经验,制定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临床应用指导性意见草案,以供广大医生、患者参考使用。

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禁忌人群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3、瘢痕体质者;4、咳黄浓痰、咯血患者;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慎用人群1、孕妇;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恶性肿瘤的患者;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5、2岁以下婴幼儿,因无法确知孩子反应,必须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哭闹情况。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

冬病夏治(三伏贴)技术操作规范

精品文档
51
精品文档
52
• 肾俞穴 shèn shù 〖定位〗 该穴位于腰部,正坐或俯卧位取穴
,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 :有第二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一腰神 经后支的外侧支,深层为第一腰丛。
冬病夏治(三伏贴) 技术操作规范
常州市中医医院 张建明
精品文档
1
文件依据
ZYYXH/T176-2010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Ⅱ)穴位贴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 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
精品文档
2
概述
1.“冬病夏治”疗法 “冬病夏治”是中医学防治疾病的一个特色疗法,它根据《黄 帝内经》中“春夏养阳”的原则,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 充沛,体表经络中气血旺盛的有利时机,通过中药内服外敷、 针灸推拿等方法来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 “冬病夏治”体现了中医学传统的“治未病”思想,反映了人 与自然相协调的整体观念和对疾病重视预防为主的理念。
• 麻油或植物油 麻油调和贴敷药,能增强药物的粘附性,可润肤 生肌。
精品文档
31
• 透皮剂
透皮剂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制剂,可增加皮肤 通透性,促进药物透皮吸收,增强贴敷药物的 作用。目前临床常用的透皮剂为氮酮类,为无 色至微黄透明油状液体,性质稳定、无毒、无 味、无刺激性,且促透效率相当高,是目前理 想的促透剂之一。
精品文档
14
2.适应病种
• 肺系疾病:体虚感冒、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 肺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咳嗽、变应性鼻炎、 反复呼吸道感染
• 心脑疾病:冠心病、脑血管病(证属寒凝经脉者) • 胃肠疾病: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证属脾胃虚

穴位贴敷诊疗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诊疗操作规范

08、穴位贴敷治疗的操作规范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一、适应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主要有: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二、操作规范1施术前准备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2、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规定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规定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技术应用管理规定为加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以下简称“三伏贴”)技术应用管理,规范临床应用,保障医疗安全,提高临床疗效,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三伏贴”应用范围“三伏贴”适用于以反复发作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也可用于以反复发作、冬季加重为临床特点,中医辨证为寒证的其它系统疾病。

二、“三伏贴”应用时间“三伏贴”的使用时间应在头、中、末伏的第1天至第3天,贴敷疗程每伏以1-3次为宜。

三、提供“三伏贴”服务机构基本要求具有卫生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核准登记的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或民族医学科诊疗科目的医疗机构。

四、“三伏贴”处方基本要求“三伏贴”用药应为医院制剂或协定处方,明确处方用药禁忌症及相关注意事项,协定处方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主任中医师组织拟定,并经一定数量病例的预试验证实其安全性。

五、“三伏贴”操作人员基本要求对患者实施“三伏贴”治疗和干预的人员,应由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接受过穴位贴敷疗法专业培训的护理人员或接受过中医学和穴位贴敷疗法专业培训的从业人员组成。

医疗机构应对本单位能够从事“三伏贴”操作的人员予以明确并进行培训、考核。

六、“三伏贴”安全管理与疗效评价医疗机构应加强对“三伏贴”的管理,建立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加强对不良反应的监测,制定不良反应处理措施,确保其应用安全。

鼓励医疗机构积极开展“三伏贴”效果评价工作,收集相关数据,按照科学的评价方法和体系,跟踪评价接受“三伏贴”治疗与干预人员的效果。

七、监督管理各省级中医药管理部门负责对“三伏贴”工作的指导与监督。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三伏贴”技术应用管理的各项要求和规范,加强日常管理,严格控制质量,做好本单位“三伏贴”处方及操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等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伏贴治疗穴位
一、呼吸心血管系统疾病:
主穴:天突、膻中、膏盲、肺俞
配穴:足三里、中脘。
1.反复感冒:大椎、风池;配穴:关元、气海。
2.慢性支气管炎:肺俞、膏盲、心俞、膈俞;配穴:肾俞、关元。
3.支气管哮喘:膈俞、心俞、定喘;配穴:气海、肾俞、天突、膏
盲。

4.阻塞性肺气肿:丰隆、肺俞、天突、膻中、膏盲,配穴:足三里、
三阴交、中脘、肾俞。

5.过敏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配穴:足三里、关元。
6.慢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配穴:足三里、关元、肾
俞。

7. 高血压:神阕 涌泉。
二、消化系统:
主穴: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
配穴:上脘、三阴交。
1.胃痛:中脘、内关、胃俞、梁丘。
2.慢性腹泻:天枢、肾俞、中脘;配穴:命门、关元。
3.消化不良:天枢、中脘、足三里;配穴:百虫窝。
4. 虚寒性便秘: 神阕、足三里、气海。
三、泌尿系统

遗尿:主穴:三阴交、肾俞、膀胱俞;配穴:关元、命门。
四、儿科:
主穴:脾俞、关元、足三里、涌泉;
配穴:肺俞、膏盲、膈俞。
1.反复感冒:肺俞、大椎、风池;配穴:关元、肾俞。
2.小儿咳嗽:大椎、肺俞、膏盲、膈俞;配穴:足三里、关元、肾
俞。

3.小儿哮喘:肺俞、膏盲、膈俞、心俞;配穴:足三里、肺俞、膏
盲、膈俞。

五、风湿及类风湿:
主穴:肝俞、阳陵泉、悬钟、大抒;配穴:足三里、三阴交、脾俞。
风湿性关节炎: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绝骨。
六、慢性腰腿痛:
主穴:阳陵泉、悬钟、血海;配穴:关元命门。
七、四肢麻木:
1.上肢:曲池、支沟,下肢:血海、足三里;配穴:脾俞。
2.强制性脊髓炎:悬钟、大抒、命门、关元;配穴:外关、阳陵泉。
3.颈椎病:大椎、肩井、大抒、外关;配穴:手三里。
4.肩周炎:肩三针、外关、曲池;配穴:阳陵泉、条口。
5.骨关节炎:悬钟、大抒、阳陵泉;配穴:血海。
6.脊柱退行性病变:关元、气海、悬钟、大抒;配穴:肾俞。
八、皮肤病:
主穴:血海、曲池、外关、内庭;配穴:膈俞。
九、妇科:
主穴:中极、归来、三阴交;配穴:命门、足三里;
1.痛经:关元、次髎、地机;配穴:三阴交、命门。
2.月经不调:血海、脾俞、肾俞、膈俞、三阴交;配穴:足三里。
十、男科:
主穴:肾俞、命门、三阴交、关元;配穴:足三里、三阴交。
体虚: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配穴:脾俞、肾俞。
附:
肺腧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寸处。
主治:宣肺理气,平喘止咳。适用于咳嗽、气喘、感冒、外感风寒、
盗汗、背痛等病症,对于各种肺病有一定的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心腧穴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寸处。
主治:调理气血,疏通心脉,宁心安神。适用于心慌心悸、冠心病、
心绞痛、神经衰弱、失眠、背痛等病症,
对于各种心脏病有一定的疗效。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膈俞(血会穴)位置:
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局部解剖: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着第七、八胸神经后
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
主治:呕吐,呃逆,噎膈,饮食不下,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
汗,风疹。
??????现多用于贫血,慢性出血性疾病,膈肌痉挛,胃炎,肠炎,荨
麻疹,小儿营养不良等。

天突穴
位置:仰靠坐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功用:宣通肺气、消痰止咳
主治病症:哮喘,咳嗽,暴喑,咽喉肿痛,瘿气,梅核气,咳唾脓血,
心与背相控而痛,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炎,喉炎,扁桃体炎。

各种贴法所涉及的穴位:
清代张潞的张氏
肺俞、膏肓、百劳等穴到了现代,万芳医院中医师在临床上也印证了
三伏贴确实能够治疗过敏、气喘等疾病,
大椎、肺俞、脾俞、定喘、膏肓

台湾大椎、肺俞、风门
古方对于穴位的帖法(指的是冷哮)
第一次:大椎、风门、膏肓
第二次、陶道、肺俞、脾俞
第三次身柱、心俞、檀中、若痰多加丰隆。
穴位可以因人而异,一般治咳嗽的话帖这几个穴位,哮喘的话可以加
上定喘,脾虚寒的话可以加脾俞等,也可以结合个人比较敏感的穴位,
以背部的穴位为主,胸部为辅
第一次选取百劳、风门、肺俞、定喘四个穴位

第二次选取大椎、厥阴俞、脾俞三个穴位
第三次选到大杼、膏肓、肾俞三个穴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