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治疗穴位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操作规范穴位贴敷就是将药物进行研磨、熬制,以膏药的方式在相关穴位进行贴敷,从而达到疾病治疗目的,该方法在临床实践中因操作方便、不入口、绿色无副作用、效果精良而被广大患者认可。
穴位贴敷可以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一些小儿常见病。
一般用的比较多的是三伏贴。
三伏贴是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又称“三伏灸”。
一、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如,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
二、操作规范1)贴法:先将贴敷部位用医用酒精或碘伏消毒,然后取大小适中的药膏,将药物贴于穴位上,用脱敏胶布固定。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3)填法: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
外覆纱布,然后用医用胶布固定。
4)熨贴法:将熨贴剂加热,趁热外敷于穴位。
或先将熨贴剂贴敷穴位上,再用艾火或其他热源在药物上温熨。
3、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4、贴敷时间①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儿童应根据年龄及承受时间的不同,确定贴敷时间。
②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若感觉贴药处有明显不适的,可自行取下。
5、疗程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
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6、贴敷部位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二、贴敷前准备要了解是否存在过敏史,要采用不会引起过敏的药物进行治疗,还要对贴敷部位进行清洁,保证贴敷效果。
其次,在进行首次治疗时,需要将本次治疗所用的药物时间以及在贴敷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认真的告知患者及其家属。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一、简介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属于中药外治法。
二、适应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三、禁忌症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消毒液、药物、胶贴、胶布;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等。
常用药物: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等。
五、操作步骤(一)施术前准备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Γ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储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k1%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冬病夏治穴位三伏贴配合微创埋线防治慢性气管炎146例

心病 的 2例 。所选 病 例 均 为 虚 寒 体 质 , 以肺 脾 气 虚 、 脾
肾 阳虚型 为 主 。
减轻 , 痰 减 少 , 息 有 所 减 轻 , 作 次 数 减 少 , 1 咯 喘 发 计 3 例 , 8 9 。无 效 : 症 与 治 疗 前 无 明显 变化 , 2 占 .O 诸 计
1 .冬 病 夏 治 穴 位 三 伏 贴 。药 物 组 成 : 白芥 子 炙 2 , 胡 2 , 遂 1 , 辛 1 。将 上 药 共 研 细 1g 元 1g 甘 2g 细 2g 末 , 每年 夏 季三 伏 天使 用 , 每次 取 2 2g药 面加 生 姜 汁调
成糊 膏状 , 贴在 患 者肺俞 、 心俞 、 俞 6个 穴位 上 。先用 膈
笔 者 20 0 6年 7月 ~ 2 1 0 1年 8月 运 用 冬 病 夏 治 穴 位 三伏 贴 配合 微创 埋 线疗法 防治慢 性 气管 炎 1 6例 , 4 介
绍 如下 。
一
延 期及 缓解 期 1 月埋 线 1次 , 为 1个 疗 程 。本 组 个 3次 患 者埋 线 次数 为 1 ~3 疗 程 。 个 慢 性 气管 炎急 性 发 作 期 行 抗 感 染 、 痰 止 咳 、 痉 化 解 平 喘等 治 疗 。
治 疗 结 果
般 资 料
本 组 病 例 共 1 6例 , 4 均来 自我 院针 灸科 门诊 患 者 , 其 中男 7 4例 , 龄 最 小 1 年 4岁 , 大 8 最 1岁 , 均 5 . 平 53 岁; 7 女 2例 , 年龄 最 小 1 5岁 , 大 8 最 O岁 , 平均 5 . 3 8岁 。 病 程 最 短 2年 , 长 4 最 O年 。慢 性 气 管 炎 单 纯 型 的 7 8 例 , 性气 管 炎 喘息 型 的 6 慢 8例 , 发肺 气 肿 的 1 并 6例 , 肺
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科三伏贴用药(标准版)

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科三伏贴用药冬病夏治三伏贴配方一、贴敷一号组方 : 附片15g、麻黄10g、肉桂10g、细辛5g、白芥子10g、延胡索10g、乳香10g、没药10g、血竭10g、白芷15g、冰片5g等研粉功能: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扶正祛邪、增强免疫力。
1、颈椎间盘突出。
穴位:肩中俞(双)、大杼(双)、大椎、身柱、阿是穴、天柱(双)。
肩中俞(双):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大杼(双):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前正在线旁开1。
5寸.大椎:后正中线,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身柱:后正中线,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天柱(双):斜方肌外缘后发际凹陷中,后发际正中旁开1.5村2、腰椎间盘突出。
穴位:肾俞(双)、志室(双)、腰阳关、阿是穴、环跳(双)、腰加脊、命门等.肾俞(双):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
5寸。
志室(双):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腰阳关: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上。
环跳(双):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的交点。
腰加脊:腰部,腰椎正中旁开0。
5寸.命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3、膝关节退变、骨质增生。
穴位:膝眼(双)、阳陵泉(双)、膝阳关(双)、梁丘(双)、血海(双)、伏兔(双)、阿是穴.膝眼(双):髌韧带两侧凹陷中。
阳陵泉(双):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膝阳关(双):膝外侧,阳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踝上方凹陷中.梁丘(双):大腿外侧,髂前上棘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2寸.血海(双):大腿内侧,髌底上两寸,骨四头肌内侧隆起处。
伏兔(双):大腿外侧,髂前上棘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6寸4、肩周炎。
穴位:肩髃、肩髎、肩前、肩井、天宗、膘俞、肩外俞、手三里、阿是穴等。
肩髃: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中。
肩髎:肩髃后方,臂外展时,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前:腋前皱襞顶端与肩髎连线中点。
肩井:大椎与肩峰端连线中点.天宗:肩胛冈下缘中点与肩胛下角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点。
三伏贴最全攻略(含配方)

三伏贴最全攻略(含配方)杏林经典一、什么是三伏贴?三伏时节,阳气最为旺盛,人体经脉气血运行充盈,毛孔张开,有利于药物的渗透与吸收,此时在特定穴位进行药物敷贴,可以最大限度地以热治寒,疏通经络,鼓舞阳气,驱散体内寒气从而达到彻底根治疾病的效果。
这种在伏天敷贴的方法,其实也叫三伏贴。
中医的这种治疗方法叫“因势利导”,在夏天温阳补阳其实是借助天时,正好这个时候阳气壮,比冬天补的效果好,贴三伏贴、冬病夏治就是这个道理。
曾有人质疑过中医的三伏贴,对其持怀疑的态度。
但我想说的是,养生本身就是一个修正体质的过程,效果肯定会慢。
中医的很多养生保健方法你不要指望它太神,坚持才是硬道理。
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有一项课题,是观察三伏贴到底有没有效的。
第一年时,几乎看不出来有什么效果,第二年还没有什么差异,坚持到第三年就开始明显见效了。
二、你适合三伏贴吗?所谓“三伏贴”更适合阳虚的人使用,不能随意滥用。
例如,属于大火热体质的人,贴三伏贴肯定效果不好。
还有一点就是要看贴在哪里,有一些穴位是大家都适合的,比如足三里,它是一个强壮穴,男女老少都可以贴,但是有一些穴位就不能随便贴了。
因此,不管是三伏贴也好,补阳药也好,如果滥用可能会造成无效甚至是反作用,最后倒霉的不仅是中医理论,更是患者自己。
三、三伏贴究竟什么时候贴?每一伏的第一天,是敷贴的最佳时机,若错过了这天,头伏内无论哪天贴,效果也都可以,患者只要在接下来的二伏、三伏对应的日子贴敷就行。
每10天贴1次,最好是连续贴3次,为1个疗程,并且连续贴3年。
三伏贴一般在头伏、二伏、三伏的第一天上午11时以前贴完药饼。
上午11点到下午1点是午时,中医认为此时人的穴位、毛孔充分张开,若刚贴完药饼,药力最容易渗透到体内。
为确保疗效,一般药饼须贴4~6小时。
刚贴上去时感觉凉凉的,稍微过一会儿,局部会有发痒、发热,一定要贴过午时,如果无特别不适,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
皮肤比较敏感的患者,需仔细观察敷贴过程中皮肤的反应,若灼热刺痛、发痒发热明显,则应及时取下药物。
(完整版)三伏贴介绍

药物组成
❖ 以白芥子、杏仁、甘遂、麻黄、细辛、丹皮 等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 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药物制备
❖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 碎,备用。
❖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挤压或 榨出姜汁。姜汁的浓度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 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
❖ 5、过敏性鼻炎 取穴:肺俞、迎香、大椎、膏肓
6、咳嗽 取穴:肺俞、大杼、大椎、膏肓、定喘、天突、膻中
皮肤反应
❖ 虽然贴敷疗法最早也叫发泡疗法,因为当时 认为皮肤起泡后治疗效果更好,但通过多年 的临床研究,现在则以不起泡而达到治疗效 果为目的。而且穴位贴敷部位水泡的出现与 否,主要与患者的体质差异及贴敷治疗的时 间长短有关,不可盲目追求起泡。
适应病症
❖ 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慢支炎、过敏性鼻炎、 慢性咽炎等。
❖ 妇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崩漏等。
❖ 儿科疾病:小儿遗尿、疳积、惊风等。
❖ 虚寒性疾病:脾虚胃痛、慢性腹泻、风湿或 风湿性关节炎等。
❖ 疼痛性疾病:颈肩腰腿疼痛、肌肉劳损、退 行性关节炎等。
❖ 体虚怕冷、反复感冒、失眠、慢性疲劳综合 征等。
三伏贴疗法介绍
——彭州同一医院康复科
理论基础
❖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 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 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又称“天灸”、“三伏 贴”。
❖ 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的思想,具体方法源自《张氏医 通》的白芥子涂法,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 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
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 应。
❖ 8、要保持连续性 ❖ 9、抓住有利时机。 ❖ 10、遵守固定疗程。 ❖ 11、远离空调。 ❖ 12、吃清淡饮食:饮食调养以清心防暑、滋阴生津
三伏贴PPT课件

(二)伏贴穴位
基础穴位
1.5寸
肺腧 胸3旁
1.5寸
脾腧 胸11旁
1.5寸
肾腧 腰2旁
肺系+ 寸
定喘 颈7旁0.5
妇科
第12页/共23页
中极 神阙下4寸
三伏贴针对的是反复发 作、冬季加重的慢性病, 是预防为主的治疗措施, 并非立竿见影的治疗方法, 许多疾病需要连续三年或 更长的时间才能见效。所 以患者要至少坚持3年。
(3)皮肤烧伤破溃感染: 发生这种情况时,在患者的贴敷部
位看到比较大的水疱,最大者直径可 为数厘米,如果水疱破裂则可能会使 患者发生严重的感染,甚至化脓。
第16页/共23页
2.不良反应的预防:
(1)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 经中医辨证论治属虚寒证的支气管哮
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 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 种肺系疾病适用。
对于支气管扩张症,以及有咯血病史、 皮肤过敏及接触性皮炎等严重皮肤病、对贴 敷药物成分及胶布过敏、高血糖、感染发热 期、妊娠期及行经期间等患者禁用。
2岁下的幼儿皮肤过于娇嫩,不宜使用。 (2)白芥子是主药,发疱药,要炒后才能用,
炒白芥子要求刚刚黄,不过黄,过黄则发疱 不佳。不够黄则发疱过度,引起皮肤过敏。
(二)注意事项
1.不良反应
(1)药物过敏:发生药物过敏的患者 常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瘙痒,然后出 现全身的斑疹或风团,如果过敏现象 发生较严重,则会出现心慌、胸闷、 气短等症状。药物过敏一般发生于第 一次贴敷后,有时也可能在数次贴敷 后出现,发生时间一般是在贴敷后数 分钟到数小时。
(2)胶布过敏:这种现象不是由于 药物本身导致的过敏,而是由于贴敷 时使第用15页的/共胶23布页 等物质发生的过敏,一
三伏贴配方及贴敷方法

三伏贴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具体方法源自《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因其副作用少、费用低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老少咸宜等优点,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一种综合干预的方法,其效果与贴敷方药配伍、炮制、制剂工艺、贴治穴位、贴治时间,以及皮肤反应等均有一定关系。
为了保障这一疗法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规临床操作、指导广大患者科学就医,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全国长期应用这种疗法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研究》课题组(参加单位: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省中医院、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中医药大学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门医院、省中医院、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省中医院、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省中医院、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充分依据临床研究证据,根据临床使用的经验,制定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临床应用指导性意见草案,以供广大医生、患者参考使用。
适应病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禁忌人群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3、瘢痕体质者;4、咳黄浓痰、咯血患者;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慎用人群1、孕妇;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恶性肿瘤的患者;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5、2岁以下婴幼儿,因无法确知孩子反应,必须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哭闹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伏贴治疗穴位
一、呼吸心血管系统疾病:
主穴:天突、膻中、膏盲、肺俞
配穴:足三里、中脘。
1.反复感冒:大椎、风池;配穴:关元、气海。
2.慢性支气管炎:肺俞、膏盲、心俞、膈俞;配穴:肾俞、关元。
3.支气管哮喘:膈俞、心俞、定喘;配穴:气海、肾俞、天突、膏盲。
4.阻塞性肺气肿:丰隆、肺俞、天突、膻中、膏盲,配穴: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肾俞。
5.过敏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配穴:足三里、关元。
6.慢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
7. 高血压:神阕涌泉。
二、消化系统:
主穴: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
配穴:上脘、三阴交。
1.胃痛:中脘、内关、胃俞、梁丘。
2.慢性腹泻:天枢、肾俞、中脘;配穴:命门、关元。
3.消化不良:天枢、中脘、足三里;配穴:百虫窝。
4. 虚寒性便秘:神阕、足三里、气海。
三、泌尿系统
遗尿:主穴:三阴交、肾俞、膀胱俞;配穴:关元、命门。
四、儿科:
主穴:脾俞、关元、足三里、涌泉;
配穴:肺俞、膏盲、膈俞。
1.反复感冒:肺俞、大椎、风池;配穴:关元、肾俞。
2.小儿咳嗽:大椎、肺俞、膏盲、膈俞;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
3.小儿哮喘:肺俞、膏盲、膈俞、心俞;配穴:足三里、肺俞、膏盲、膈俞。
五、风湿及类风湿:
主穴:肝俞、阳陵泉、悬钟、大抒;配穴:足三里、三阴交、脾俞。
风湿性关节炎: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绝骨。
六、慢性腰腿痛:
主穴:阳陵泉、悬钟、血海;配穴:关元命门。
七、四肢麻木:
1.上肢:曲池、支沟,下肢:血海、足三里;配穴:脾俞。
2.强制性脊髓炎:悬钟、大抒、命门、关元;配穴:外关、阳陵泉。
3.颈椎病:大椎、肩井、大抒、外关;配穴:手三里。
4.肩周炎:肩三针、外关、曲池;配穴:阳陵泉、条口。
5.骨关节炎:悬钟、大抒、阳陵泉;配穴:血海。
6.脊柱退行性病变:关元、气海、悬钟、大抒;配穴:肾俞。
八、皮肤病:
主穴:血海、曲池、外关、内庭;配穴:膈俞。
九、妇科:
主穴:中极、归来、三阴交;配穴:命门、足三里;
1.痛经:关元、次髎、地机;配穴:三阴交、命门。
2.月经不调:血海、脾俞、肾俞、膈俞、三阴交;配穴:足三里。
十、男科:
主穴:肾俞、命门、三阴交、关元;配穴:足三里、三阴交。
体虚: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配穴:脾俞、肾俞。
附:
肺腧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宣肺理气,平喘止咳。
适用于咳嗽、气喘、感冒、外感风寒、盗汗、背痛等病症,对于各种肺病有一定的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心腧穴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调理气血,疏通心脉,宁心安神。
适用于心慌心悸、冠心病、心绞痛、神经衰弱、失眠、背痛等病症,
对于各种心脏病有一定的疗效。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膈俞(血会穴)位置:
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局部解剖: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
分布着第七、八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
主治:呕吐,呃逆,噎膈,饮食不下,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汗,风疹。
现多用于贫血,慢性出血性疾病,膈肌痉挛,胃炎,肠炎,荨麻疹,小儿营养不良等。
天突穴
位置:仰靠坐位。
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功用:宣通肺气、消痰止咳
主治病症:哮喘,咳嗽,暴喑,咽喉肿痛,瘿气,梅核气,咳唾脓血,心与背相控而痛,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炎,喉炎,扁桃体炎。
各种贴法所涉及的穴位:
清代张潞的张氏
肺俞、膏肓、百劳等穴到了现代,万芳医院中医师在临床上也印证了三伏贴确实能够治疗过敏、气喘等疾病,
大椎、肺俞、脾俞、定喘、膏肓
台湾大椎、肺俞、风门
古方对于穴位的帖法(指的是冷哮)第一次:大椎、风门、膏肓
第二次、陶道、肺俞、
脾俞
第三次身柱、心俞、檀中、若痰多加丰隆。
穴位可以因人而异,一般治咳嗽的话帖这几个穴位,哮喘的话可以加上定喘,脾虚寒的话可以加脾俞等,也可以结合个人比较敏感的穴位,以背部的穴位为主,胸部为辅
第一次选取百劳、风门、肺俞、定喘四个穴位
第二次选取大椎、厥阴俞、脾俞三个穴位
第三次选到大杼、膏肓、肾俞三个穴位
••
••
.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