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基本穴位完整版
三伏贴讲课课件

两者配合使用,从而使机体阴 平阳秘。“三九贴”是对“三伏 贴”的有效延续和重要补充,与 “三伏贴”配合,起到阴阳并调 ,夏养三伏、冬补三九的目的。
主要治疗哪些疾病?
冬病夏治贴三伏
概述
近几年,不少呼吸道疾病患者接 受了“冬病夏治”的观念,在入伏 时进行贴敷。但大多数人对“三九 贴”还比较陌生。实际上“三伏贴 ”和“三九贴”中医统称为“伏九 贴敷疗法”。
“伏九贴敷疗法”是指在三伏天和三九 天利用特制的中药膏贴敷于人体特定穴 位上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它包含“冬 病夏治”与“冬病冬治”两个时间段的 治疗。一般3年为一个治疗周期。
(1)药物贴敷后,多数患者会出 现麻木、温、热、痒、针刺、疼痛等 感觉,也有部分患者无明显感觉,这 些均属于药物吸收的正常反应。如果 感觉特别剧烈、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 ,请患者及时取下药物,用清水冲洗 局部。切不要搓、抓、挠,也不要用 洗浴用品及其他止痒药品,防止对局 部皮肤的进一步刺激。
(2)贴敷药物期间,应减少运 动、避免出汗,尽量避免电扇、 空调直吹,以利于药物吸收;注 意防止药膏污损衣物;应尽量避 免食用寒凉、过咸等可能减弱药 效的食物;应尽量避免烟酒、海 味及辛辣、牛羊肉等食物,以免 出现发疱现象。
“三伏贴”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 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 神论》中“春夏养阳”《素问·六节藏象 论》中长夏胜冬的克制关系发展而来的 中医养生治疗指导思想,冬病夏治是利 用夏季阳气最旺盛之际治疗虚寒性疾病 ,最大限度的以阳克阴,达到标本兼治 ,防病治病的阳气旺盛。此时中药穴位贴敷最 易刺激穴位、激发经气,使药物通 过皮肤渗透吸收,促使经络畅通、 气血调和。
三伏贴常用穴位解析

三伏贴常用穴位1: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咳咳嗽):胸部:天突膻中背部:大椎定喘(寒喘)风门肺俞身柱脾俞(久咳)下肢:丰隆(痰多)2:消化系统(脾胃)腹部:中脘天枢背部:脾俞胃俞下肢:足三里3:提高免疫力(亚健康)腹部:中脘丹田关元腰部:肺俞脾俞肾俞下肢:足三里三阴交4:骨关节:腰膝:丹田关元阳陵泉肾俞血海内外膝眼足三里颈肩上肢:大椎肩井曲池5:妇科:腹部:丹田关元背部:脾俞肾俞下肢:血海足三里三阴交三伏贴常用穴位解析1: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咳咳嗽):胸部:天突天突穴位于胸锁骨上窝正中。
理气化痰、止咳平喘、止呕催吐用于气喘咳嗽、咽喉炎、喉炎、扁桃体炎、恶心呕吐等病症。
膻中膻中穴位于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宽胸利气、止咳化痰可治疗胸部疼痛(心肌炎)腹部疼痛、咳嗽、气喘、呕吐等病症。
儿童亦可选用此穴贴敷背部:大椎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与第一胸椎棘突之间凹陷中。
发汗解表、清热利咽可治疗风热感冒咳嗽、咽喉肿痛、发热,五劳虚损、中暑等病症。
定喘(寒喘)在第七颈椎棘突下(大椎穴)旁开0.5寸补肺气,对哮喘,咳嗽较好用于止咳平喘,哮喘,咳嗽,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百日咳等位于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疏风散寒、止咳平喘可治疗感冒、咳嗽、痰喘、肺炎等病症。
肺俞肺俞穴位于人体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二指宽)。
补肺气、止咳喘、补虚损肺系及呼吸道疾病,如感冒、咳嗽、发热、哮喘、肺炎、支气管炎等病症。
儿童亦可选用此穴贴敷。
身柱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处(两肺俞连线中点)祛风退热I,降逆止咳,用于咳嗽,哮喘,支气管炎,消化不良,具有助长功效,脾俞(久咳)以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健脾胃,助运化,祛水湿用于脾系疾病,提高脾胃功能,,厌食,呕吐,疳积,腹泻,便秘下肢:丰隆(痰多)外踝伤八寸,距胫骨前缘外侧1.5寸平喘/和胃气/化痰/通便.提高肺功能,止咳化痰,久咳不愈/痰多,哮喘,咳嗽等2:消化系统(脾胃)腹部:肚脐上4寸(剑突与肚脐连线中点)调中和胃,健脾消食,为消食化积的要穴用于积食,腹泻,呕吐,腹痛腹胀,食欲不振等天枢天枢:肚脐旁开两寸(肚脐向左右三指宽处)左右各一能疏导大肠,理气消滞用于腹泻,便秘,腹胀,肠鸣,痢疾等背部:脾俞以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健脾胃,助运化,祛水湿用于脾系疾病,提高脾胃功能,,厌食,呕吐,疳积,腹泻,便秘胃俞胃腧穴: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健脾和胃,散胃热用于胃部疾病,胃脘痛,腹胀,呕吐,腹泻,消化不良等下肢:足三里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三寸,距胫骨外1寸。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一、简介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属于中药外治法。
二、适应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三、禁忌症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消毒液、药物、胶贴、胶布;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等。
常用药物: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等。
五、操作步骤(一)施术前准备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Γ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储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k1%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三伏贴PPT课件

2岁下的幼儿皮肤过于娇嫩,不宜使用。 (2)白芥子是主药,发疱药,要炒后才能用,
炒白芥子要求刚刚黄,不过黄,过黄则发疱 不佳。不够黄则发疱过度,引起皮肤过敏。
(二)注意事项
1.不良反应
(1)药物过敏:发生药物过敏的患者 常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瘙痒,然后出 现全身的斑疹或风团,如果过敏现象 发生较严重,则会出现心慌、胸闷、 气短等症状。药物过敏一般发生于第 一次贴敷后,有时也可能在数次贴敷 后出现,发生时间一般是在贴敷后数 分钟到数小时。
(2)胶布过敏:这种现象不是由于 药物本身导致的过敏,而是由于贴敷 时使第用15页的/共胶23布页 等物质发生的过敏,一
(3)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应避免搔 抓、摩擦、热水或肥皂水洗涤及其 他附加刺激。根据皮损情况,选择 适应的剂型和药物,以消炎、收敛、 缓和对症为原则,禁用刺激性或易 致敏的药物。轻者可选用皮质类固 醇激素乳剂或收敛、消炎的油膏外 用,肿胀糜烂渗液较多者,可用蒲 公英 60g、桑叶、生甘草各 15g, 水煎待冷后湿敷,也可用10%黄柏
第5页/共23页
三、三伏贴适应症
呼吸系统 易患感冒者 过敏性鼻炎 慢性鼻炎 哮喘 慢性咳嗽 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阻塞性肺病
第6页/共23页
消化系统 虚寒型胃病 慢性肠胃炎 腹泻 消化不良 厌食等
第7页/共23页
骨关节疾病 类风湿关节炎 颈椎病 肩周炎 腰椎病 慢性腰肌劳损 骨关节病
第2页/共23页
始于《黄帝内经》“春夏养阳”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冬病夏治穴位三伏贴配合微创埋线防治慢性气管炎146例

心病 的 2例 。所选 病 例 均 为 虚 寒 体 质 , 以肺 脾 气 虚 、 脾
肾 阳虚型 为 主 。
减轻 , 痰 减 少 , 息 有 所 减 轻 , 作 次 数 减 少 , 1 咯 喘 发 计 3 例 , 8 9 。无 效 : 症 与 治 疗 前 无 明显 变化 , 2 占 .O 诸 计
1 .冬 病 夏 治 穴 位 三 伏 贴 。药 物 组 成 : 白芥 子 炙 2 , 胡 2 , 遂 1 , 辛 1 。将 上 药 共 研 细 1g 元 1g 甘 2g 细 2g 末 , 每年 夏 季三 伏 天使 用 , 每次 取 2 2g药 面加 生 姜 汁调
成糊 膏状 , 贴在 患 者肺俞 、 心俞 、 俞 6个 穴位 上 。先用 膈
笔 者 20 0 6年 7月 ~ 2 1 0 1年 8月 运 用 冬 病 夏 治 穴 位 三伏 贴 配合 微创 埋 线疗法 防治慢 性 气管 炎 1 6例 , 4 介
绍 如下 。
一
延 期及 缓解 期 1 月埋 线 1次 , 为 1个 疗 程 。本 组 个 3次 患 者埋 线 次数 为 1 ~3 疗 程 。 个 慢 性 气管 炎急 性 发 作 期 行 抗 感 染 、 痰 止 咳 、 痉 化 解 平 喘等 治 疗 。
治 疗 结 果
般 资 料
本 组 病 例 共 1 6例 , 4 均来 自我 院针 灸科 门诊 患 者 , 其 中男 7 4例 , 龄 最 小 1 年 4岁 , 大 8 最 1岁 , 均 5 . 平 53 岁; 7 女 2例 , 年龄 最 小 1 5岁 , 大 8 最 O岁 , 平均 5 . 3 8岁 。 病 程 最 短 2年 , 长 4 最 O年 。慢 性 气 管 炎 单 纯 型 的 7 8 例 , 性气 管 炎 喘息 型 的 6 慢 8例 , 发肺 气 肿 的 1 并 6例 , 肺
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科三伏贴用药(标准版)

针灸推拿康复理疗科三伏贴用药冬病夏治三伏贴配方一、贴敷一号组方 : 附片15g、麻黄10g、肉桂10g、细辛5g、白芥子10g、延胡索10g、乳香10g、没药10g、血竭10g、白芷15g、冰片5g等研粉功能:散寒除湿、活血通络、扶正祛邪、增强免疫力。
1、颈椎间盘突出。
穴位:肩中俞(双)、大杼(双)、大椎、身柱、阿是穴、天柱(双)。
肩中俞(双):背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2寸。
大杼(双):背部,第1胸椎棘突下,前正在线旁开1。
5寸.大椎:后正中线,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身柱:后正中线,第3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天柱(双):斜方肌外缘后发际凹陷中,后发际正中旁开1.5村2、腰椎间盘突出。
穴位:肾俞(双)、志室(双)、腰阳关、阿是穴、环跳(双)、腰加脊、命门等.肾俞(双):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
5寸。
志室(双):腰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腰阳关:腰部,第4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上。
环跳(双):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的交点。
腰加脊:腰部,腰椎正中旁开0。
5寸.命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3、膝关节退变、骨质增生。
穴位:膝眼(双)、阳陵泉(双)、膝阳关(双)、梁丘(双)、血海(双)、伏兔(双)、阿是穴.膝眼(双):髌韧带两侧凹陷中。
阳陵泉(双):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中。
膝阳关(双):膝外侧,阳陵泉上3寸,股骨外上踝上方凹陷中.梁丘(双):大腿外侧,髂前上棘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2寸.血海(双):大腿内侧,髌底上两寸,骨四头肌内侧隆起处。
伏兔(双):大腿外侧,髂前上棘于髌底外侧端连线上,髌底上6寸4、肩周炎。
穴位:肩髃、肩髎、肩前、肩井、天宗、膘俞、肩外俞、手三里、阿是穴等。
肩髃: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伸时,肩峰前下方凹陷中。
肩髎:肩髃后方,臂外展时,肩峰后下方呈现凹陷处。
肩前:腋前皱襞顶端与肩髎连线中点。
肩井:大椎与肩峰端连线中点.天宗:肩胛冈下缘中点与肩胛下角连线的上1/3与下2/3交点。
(完整版)三伏贴介绍

药物组成
❖ 以白芥子、杏仁、甘遂、麻黄、细辛、丹皮 等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 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药物制备
❖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 碎,备用。
❖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挤压或 榨出姜汁。姜汁的浓度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 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
❖ 5、过敏性鼻炎 取穴:肺俞、迎香、大椎、膏肓
6、咳嗽 取穴:肺俞、大杼、大椎、膏肓、定喘、天突、膻中
皮肤反应
❖ 虽然贴敷疗法最早也叫发泡疗法,因为当时 认为皮肤起泡后治疗效果更好,但通过多年 的临床研究,现在则以不起泡而达到治疗效 果为目的。而且穴位贴敷部位水泡的出现与 否,主要与患者的体质差异及贴敷治疗的时 间长短有关,不可盲目追求起泡。
适应病症
❖ 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慢支炎、过敏性鼻炎、 慢性咽炎等。
❖ 妇科疾病:痛经、月经不调、崩漏等。
❖ 儿科疾病:小儿遗尿、疳积、惊风等。
❖ 虚寒性疾病:脾虚胃痛、慢性腹泻、风湿或 风湿性关节炎等。
❖ 疼痛性疾病:颈肩腰腿疼痛、肌肉劳损、退 行性关节炎等。
❖ 体虚怕冷、反复感冒、失眠、慢性疲劳综合 征等。
三伏贴疗法介绍
——彭州同一医院康复科
理论基础
❖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 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 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又称“天灸”、“三伏 贴”。
❖ 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以从其根”的思想,具体方法源自《张氏医 通》的白芥子涂法,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 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
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 应。
❖ 8、要保持连续性 ❖ 9、抓住有利时机。 ❖ 10、遵守固定疗程。 ❖ 11、远离空调。 ❖ 12、吃清淡饮食:饮食调养以清心防暑、滋阴生津
三伏贴PPT课件

(二)伏贴穴位
基础穴位
1.5寸
肺腧 胸3旁
1.5寸
脾腧 胸11旁
1.5寸
肾腧 腰2旁
肺系+ 寸
定喘 颈7旁0.5
妇科
第12页/共23页
中极 神阙下4寸
三伏贴针对的是反复发 作、冬季加重的慢性病, 是预防为主的治疗措施, 并非立竿见影的治疗方法, 许多疾病需要连续三年或 更长的时间才能见效。所 以患者要至少坚持3年。
(3)皮肤烧伤破溃感染: 发生这种情况时,在患者的贴敷部
位看到比较大的水疱,最大者直径可 为数厘米,如果水疱破裂则可能会使 患者发生严重的感染,甚至化脓。
第16页/共23页
2.不良反应的预防:
(1)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禁忌证。 经中医辨证论治属虚寒证的支气管哮
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慢性 咳嗽、反复感冒、慢性鼻炎、慢性咽炎等多 种肺系疾病适用。
对于支气管扩张症,以及有咯血病史、 皮肤过敏及接触性皮炎等严重皮肤病、对贴 敷药物成分及胶布过敏、高血糖、感染发热 期、妊娠期及行经期间等患者禁用。
2岁下的幼儿皮肤过于娇嫩,不宜使用。 (2)白芥子是主药,发疱药,要炒后才能用,
炒白芥子要求刚刚黄,不过黄,过黄则发疱 不佳。不够黄则发疱过度,引起皮肤过敏。
(二)注意事项
1.不良反应
(1)药物过敏:发生药物过敏的患者 常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瘙痒,然后出 现全身的斑疹或风团,如果过敏现象 发生较严重,则会出现心慌、胸闷、 气短等症状。药物过敏一般发生于第 一次贴敷后,有时也可能在数次贴敷 后出现,发生时间一般是在贴敷后数 分钟到数小时。
(2)胶布过敏:这种现象不是由于 药物本身导致的过敏,而是由于贴敷 时使第用15页的/共胶23布页 等物质发生的过敏,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伏贴基本穴位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南皮县中医医院三伏贴基本穴位
一、脾胃系基本穴位:双脾俞、双胃俞、双足三里。
1、慢性胃炎:中脘、单侧脾俞、双胃俞、双足三里。
2、慢性腹泻:双天枢(脐旁2寸)、双脾俞、双足三里。
二、风湿系基本穴位:命门、阳陵泉、双外关。
颈部、肩部、肘部、腰部、膝关节、腿部等部位疼痛加阿是穴,一次只敷贴一个部位:双阳陵泉、双外关、命门、阿是穴。
三、肺系基本穴位:双肺俞、膻中、双心俞。
1、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双定喘、双肺俞、膻中、一
侧心俞、双侧尺泽;
2、慢性咳嗽及小儿体虚、易感冒:双侧尺泽穴(肘横纹侧
端)、一侧心俞、双肺俞、膻中;
3、慢性鼻炎:双风门(第二胸椎突下旁开寸)、双肺俞、膻
中、一侧心俞;
4、慢性咽炎:天突、双肺俞、膻中、双心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