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贴治疗穴位

三伏贴治疗穴位
三伏贴治疗穴位

三伏贴治疗穴位

一、呼吸心血管系统疾病:

主穴:天突、膻中、膏盲、肺俞

配穴:足三里、中脘。

1.反复感冒:大椎、风池;配穴:关元、气海。

2.慢性支气管炎:肺俞、膏盲、心俞、膈俞;配穴:肾俞、关元。

3.支气管哮喘:膈俞、心俞、定喘;配穴:气海、肾俞、天突、膏盲。

4.阻塞性肺气肿:丰隆、肺俞、天突、膻中、膏盲,配穴: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肾俞。

5.过敏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配穴:足三里、关元。

6.慢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

7. 高血压:神阕涌泉。

二、消化系统:

主穴: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

配穴:上脘、三阴交。

1.胃痛:中脘、内关、胃俞、梁丘。

2.慢性腹泻:天枢、肾俞、中脘;配穴:命门、关元。

3.消化不良:天枢、中脘、足三里;配穴:百虫窝。

4. 虚寒性便秘:神阕、足三里、气海。

三、泌尿系统

遗尿:主穴:三阴交、肾俞、膀胱俞;配穴:关元、命门。

四、儿科:

主穴:脾俞、关元、足三里、涌泉;

配穴:肺俞、膏盲、膈俞。

1.反复感冒:肺俞、大椎、风池;配穴:关元、肾俞。

2.小儿咳嗽:大椎、肺俞、膏盲、膈俞;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

3.小儿哮喘:肺俞、膏盲、膈俞、心俞;配穴:足三里、肺俞、膏盲、膈俞。

五、风湿及类风湿:

主穴:肝俞、阳陵泉、悬钟、大抒;配穴:足三里、三阴交、脾俞。

风湿性关节炎: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绝骨。

六、慢性腰腿痛:

主穴:阳陵泉、悬钟、血海;配穴:关元命门。

七、四肢麻木:

1.上肢:曲池、支沟,下肢:血海、足三里;配穴:脾俞。

2.强制性脊髓炎:悬钟、大抒、命门、关元;配穴:外关、阳陵泉。

3.颈椎病:大椎、肩井、大抒、外关;配穴:手三里。

4.肩周炎:肩三针、外关、曲池;配穴:阳陵泉、条口。

5.骨关节炎:悬钟、大抒、阳陵泉;配穴:血海。

6.脊柱退行性病变:关元、气海、悬钟、大抒;配穴:肾俞。

八、皮肤病:

主穴:血海、曲池、外关、内庭;配穴:膈俞。

九、妇科:

主穴:中极、归来、三阴交;配穴:命门、足三里;

1.痛经:关元、次髎、地机;配穴:三阴交、命门。

2.月经不调:血海、脾俞、肾俞、膈俞、三阴交;配穴:足三里。

十、男科:

主穴:肾俞、命门、三阴交、关元;配穴:足三里、三阴交。

体虚:关元、足三里、三阴交;配穴:脾俞、肾俞。

附:

肺腧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宣肺理气,平喘止咳。适用于咳嗽、气喘、感冒、外感风寒、盗汗、背痛等病症,对于各种肺病有一定的作用。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心腧穴

位置: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主治:调理气血,疏通心脉,宁心安神。适用于心慌心悸、冠心病、心绞痛、神经衰弱、失眠、背痛等病症,

对于各种心脏病有一定的疗效。

感觉:局部按压有酸胀微痛感。

膈俞(血会穴)位置:

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局部解剖: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着第七、八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

主治:呕吐,呃逆,噎膈,饮食不下,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汗,风疹。

现多用于贫血,慢性出血性疾病,膈肌痉挛,胃炎,肠炎,荨麻疹,小儿营养不良等。

天突穴

位置:仰靠坐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功用:宣通肺气、消痰止咳

主治病症:哮喘,咳嗽,暴喑,咽喉肿痛,瘿气,梅核气,咳唾脓血,心与背相控而痛,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炎,喉炎,扁桃体炎。

各种贴法所涉及的穴位:

清代张潞的张氏

肺俞、膏肓、百劳等穴到了现代,万芳医院中医师在临床上也印

证了三伏贴确实能够治疗过敏、气喘等疾病,

大椎、肺俞、脾俞、定喘、膏肓

台湾大椎、肺俞、风门

古方对于穴位的帖法(指的是冷哮)

第一次:大椎、风门、膏肓

第二次、陶道、肺俞、脾俞

第三次身柱、心俞、檀中、若痰多加丰隆。

穴位可以因人而异,一般治咳嗽的话帖这几个穴位,哮喘的话可以加上定喘,脾虚寒的话可以加脾俞等,也可以结合个人比较敏感的穴位,以背部的穴位为主,胸部为辅

第一次选取百劳、风门、肺俞、定喘四个穴位

第二次选取大椎、厥阴俞、脾俞三个穴位

第三次选到大杼、膏肓、肾俞三个穴位

?

?

?

?

三伏贴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三伏贴相关内容试题 1.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 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又称“天灸”、“三伏贴”。 2.三伏贴适宜素体阳虚的人;三伏贴可祛除伏痰、扶助阳气、增强体质,使冬季发病症状减轻,或不再发病。 3.三伏贴的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半夏、细辛、 肉桂、吴茱萸、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4.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天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 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天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 天。 5.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 小时,儿科患者贴药时间为 0.5-2 小时。贴敷的最佳时间为去药后局部潮红、有热痛感,几天后脱一层薄屑或有细小水泡。 6.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 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7.穴位贴敷部位水泡的出现与否,主要与患者的体质差异及贴 敷治疗的时间长短有关,不可盲目追求起泡。 8.哮喘常用取穴:肺俞、肾俞、脾俞、膻中、膏肓、定喘、 天突。 9.异常皮肤反应及处理:贴敷部位如果出现小的水疱,一般不 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或者给予湿润烧伤膏外涂以减轻不适感。大的水泡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破溃的水疱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10.贴敷后,局部皮肤出现严重红肿、大水泡、溃烂、疼痛、 皮肤过敏、低热。应到医院专业科室寻求治疗。

11.久病、体弱、消瘦者,用药量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 过久,并在贴敷期间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和有无不良反应。 12.三伏贴的贴敷要保持连续性,抓住有利时机,遵守固定疗程。 13.禁忌人群: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瘢痕体质者;咳黄浓痰、咯血患者;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小度写范文三伏贴的位置图_三伏贴穴位图示大全模板

三伏贴的位置图_三伏贴穴位图示大全 天突穴主治:咳喘、咳嗽、咽喉肿痛、暴喑定位: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膻中穴主治:咳嗽、气喘、心胸痛、心悸、胸闷胀定位: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大杼穴主治: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喘息,项强,肩背痛定位: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大椎穴主治:咳嗽、喘息、流涕、鼻塞、感冒、劲强、肩背痛定位:后正中线,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膏盲穴主治:咳嗽、气喘、肺痨、健忘定位: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肺俞穴主治:咳嗽、气喘、咳痰、鼻塞、易感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俞穴主治:心痛、惊悸、失眠、健忘、癫痫咳嗽、吐血定位: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这些疾病怎么贴?(1)反复感冒:大椎、风池配穴:关元、气海(2)慢性支气管炎:肺俞、膏盲、心俞、膈俞配穴:肾俞、关元(3)支气管哮喘:膈俞、心俞、定喘配穴:气海、肾俞(4)阻塞性肺气肿:丰隆、肺俞、天突、膻中、膏盲配穴: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肾俞(5)过敏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配穴:足三里、关元(6)慢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儿童疾病怎么贴?(1)反复感冒:肺俞、大椎、风池配穴:关元、肾俞(2)小儿咳嗽:大椎、肺俞、膏盲、膈俞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3)小儿哮喘:肺俞、膏盲、膈俞、心俞配穴:足三里、肺俞、膏盲、膈俞注意事项:如果局部有疼痛或灼烧感,可以提前取下;如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干燥后再揭下。每隔10天贴1次,即初伏、二伏、三伏各1次,根据年份不同,亦可做加强贴。无论缓解期病人或有现症的病人均可应用,一般连续贴治3年。本法对身冷背寒,经常吐白稀痰等阳虚偏寒的效果较好;若怕热,经常吐黄粘痰等热象明显者效果较差。若肺部感染有发热,合并支气管扩张,经常咯血的病人,不宜贴治。一般晴天

常见几种三伏贴的配方

常见几种三伏贴的配方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 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配伍加减常用的药物有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 药材炮制: 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且均用生药,其中生白芥子可以加强对其他药物的透皮吸收作用。由于白芥子外用可使皮肤发热、发红,甚至起泡。临床上可以适当调整白芥子在药物中的配伍比重,既可以保证临床疗效,又可以保障用药的安全性。 贴敷时机: 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如果中伏为20天,间隔10天可加贴1次)。在三伏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疗程: 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贴敷部位: 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二、支气管哮喘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

黄芪、苍术、沉香、肉桂、补骨脂等。 xx驱寒方: 白芥子、细辛、甘遂、干姜、仙灵脾、延胡索、小茴香。 药材炮制: 上述药物均采用道地药材,药物均采用生药。药物用量按一定比例确定。 实施时间: 头伏开始,隔7天贴1次,至末伏止,连贴3年。 实施方法虚贴方: 属肺虚、脾虚、肾虚患者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心俞(双侧)、定喘(双侧)。肺虚者加太渊穴(双侧),脾虚者加足三里(双侧),肾虚者加太溪(双侧)。 xx驱寒方: 脾肾阳虚患者可选用。选择肺俞(双侧)、脾俞(双侧)、肾俞(双侧)、膈俞(双侧)、气海(双侧)。 三、小儿哮喘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 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其比例为4∶4∶2∶2∶1。 贴敷时机: 一般在每年三伏天进行,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两天,1个疗程共贴10次。 疗程: 每年贴敷1个疗程,连续贴敷3年。

三伏贴治疗穴位

三伏贴治疗穴位 一、呼吸心血管系统疾病: 主穴:天突、膻中、膏盲、肺俞 配穴:足三里、中脘。 1.反复感冒:大椎、风池;配穴:关元、气海。 2.慢性支气管炎:肺俞、膏盲、心俞、膈俞;配穴:肾俞、关元。 3.支气管哮喘:膈俞、心俞、定喘;配穴:气海、肾俞、天突、膏盲。 4.阻塞性肺气肿:丰隆、肺俞、天突、膻中、膏盲,配穴: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肾俞。 5.过敏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配穴:足三里、关元。 6.慢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 7. 高血压:神阕涌泉。

二、消化系统: 主穴: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 配穴:上脘、三阴交。 1.胃痛:中脘、内关、胃俞、梁丘。 2.慢性腹泻:天枢、肾俞、中脘;配穴:命门、关元。 3.消化不良:天枢、中脘、足三里;配穴:百虫窝。 4. 虚寒性便秘:神阕、足三里、气海。 三、泌尿系统 遗尿:主穴:三阴交、肾俞、膀胱俞;配穴:关元、命门。 四、儿科: 主穴:脾俞、关元、足三里、涌泉; 配穴:肺俞、膏盲、膈俞。 1.反复感冒:肺俞、大椎、风池;配穴:关元、肾俞。 2.小儿咳嗽:大椎、肺俞、膏盲、膈俞;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 3.小儿哮喘:肺俞、膏盲、膈俞、心俞;配穴:足三里、肺俞、膏盲、膈俞。

五、风湿及类风湿: 主穴:肝俞、阳陵泉、悬钟、大抒;配穴:足三里、三阴交、脾俞。 风湿性关节炎: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绝骨。 六、慢性腰腿痛: 主穴:阳陵泉、悬钟、血海;配穴:关元命门。 七、四肢麻木: 1.上肢:曲池、支沟,下肢:血海、足三里;配穴:脾俞。 2.强制性脊髓炎:悬钟、大抒、命门、关元;配穴:外关、阳陵泉。 3.颈椎病:大椎、肩井、大抒、外关;配穴:手三里。 4.肩周炎:肩三针、外关、曲池;配穴:阳陵泉、条口。 5.骨关节炎:悬钟、大抒、阳陵泉;配穴:血海。 6.脊柱退行性病变:关元、气海、悬钟、大抒;配穴:肾俞。 八、皮肤病: 主穴:血海、曲池、外关、内庭;配穴:膈俞。

三伏贴配方及贴敷方法

三伏贴配方及贴敷方法 摘自单桂敏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辩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目前,冬病夏治法临床主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及风湿性关节炎等,多采用针灸、贴膏药、中药等综合方法,

均取得了明显而持久的疗效。 冬主收藏,夏主升发。冬季我们的汗毛孔是闭塞的,可以把元气锁住,到了春夏,汗毛孔开始张开,用冬病夏治的方式,可以把疾病通过有利时节排除体外,所以一般有寒症表现明显的疾病,您在这个季节艾灸,在春夏的时候会感觉更加寒冷,寒气重的会有一种透彻骨髓般的寒气。这就是季节的关系,寒气排在体表的时候。你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今年又快到了三伏了,就有网友问,阿姨您能不能加工一些三伏贴的药粉来卖,我们买不齐这些中药,同时也加工不细。大家说得对,我原来买药找的是一家小的加工店加工的药粉,很粗糙,粘不到一起。还是大的药粉加工厂家加工的好一些。120目箩,加工的真细啊! 这个药粉是使用姜汁调糊,制成一毛硬币大小,然后贴附在穴位上使用的。有人一定会问,姜汁怎么制作呢?如果家中有蒜臼,可以把生姜切碎后,放在蒜臼里面捣碎,挤出里面的汁液,然后在用10克药粉和在一起,制成一毛钱银币大小的膏药,这时用医用胶布或伤湿膏贴敷。现在超市里面也有卖现成的姜汁,如果里面没有其他添加剂,您也可以使用现成的。(注意,有些人如果是伤湿膏或胶布过敏,请您选择脱敏胶布使用。)

【民间秘方】自制三伏贴冬病夏治不求人

【民间秘方】自制三伏贴冬病夏治不求人 三伏贴要用姜汁、蜂蜜调和。取姜汁时,将生姜洗净粉碎,用无菌纱布挤压取汁。关节痛则不用姜汁,用蜂蜜调和,然后就可按药方进行制作。 关节痛:肉桂、炮姜、白芷各10克,研成粉末,加一些蜂蜜进行调和(因为蜂蜜可驱寒祛湿),药膏就好了。将一小勺药物放在药膏上,如果是胳膊疼,就要找曲池穴(屈肘,在手肘窝外横纹尽头的窝里),如果是膝关节痛,贴在两个膝眼上(有内膝眼和外膝眼,在膝盖的两个窝眼处),用胶布固定,贴10个小时,10天1次。 鼻炎:取白芷3克,细辛1.5克,白芥子3克,苍耳子3克,辛夷花1.5克,捣碎弄成粉末,用姜汁调和。贴在大椎穴(低头,后颈颈椎最突出的高骨下的凹陷处)、肺腧穴(大椎穴下往下数三个突起,定住,再往两边约一个大拇指直径宽的地方)。贴2个小时就要取下来。10天贴1次,连贴3次。如果经常流鼻涕,导致头痛,则说明鼻炎较严重,应用蝉衣1.5克,蛇衣3克,全蝎2克,诃子3克,乌梅肉3克,磨成粉用姜汁调和,贴风池穴(颈后枕骨的下缘,距耳朵后部约两手指宽的凹陷处)、大椎穴、肺腧穴,贴4个小时,7 天贴一次。 便秘:取巴豆2克,吴茱萸6克,肉桂3克,磨碎加生姜汁

少许,贴在肚脐、足三里穴(外膝眼下四横指处)、气海穴(肚脐正下两个手指宽处),每次贴6小时,每7天一次,连贴3-5次。 驱寒升阳:取吴茱萸10克,磨成粉,用姜汁搅拌均匀,取麝香壮骨膏贴在小腿上的足三里穴、肚脐和脚心,每3天贴敷一次,每次贴6个小时左右,可祛寒升阳,治疗老寒腿、手脚冰凉。(整理/快乐老人报记者李仲文) 三伏贴药材逐个看 主要药材:细辛、甘遂、白芥子、元胡、吴茱萸、人参、生姜 北细辛药效较好,它辛温入肺经,有解表散寒、温肺化饮、通窍的作用。由于药效较“猛”,一般用于内服的量不会超过2钱。而三伏贴是外贴皮肤,细辛正好能发挥作用,将药效更好地渗入人体中。 白芥子辛温入肺经,能温肺祛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在三伏贴中,主要是起到刺激穴位的作用,帮助其他中药药效更好地进入人体,同时促进人体的气血循环。一部分人贴敷三伏贴皮肤会起泡,除了药贴的过敏反应外,白芥子也会刺激皮肤,因此需要讲究贴敷的时间。成人为4~6小时,小儿为1~2小时。但如果个别人贴敷后皮肤过于痒、热,也可以视情况减少贴敷的时间。 甘遂苦、寒,有毒。能起到泻水逐饮、消肿散结的功效。

三伏贴--常用帖敷穴位

三伏贴--常用帖敷穴位 三伏贴--常用帖敷穴位 天突穴 主治:咳喘、咳嗽、咽喉肿痛、暴喑 定位: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 膻中穴 主治:咳嗽、气喘、心胸痛、心悸、胸闷胀 定位:在前正中线上,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大杼穴 主治:感冒,发热,头痛,咳嗽,喘息,项强,肩背痛定位: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大椎穴 主治:咳嗽、喘息、流涕、鼻塞、感冒、劲强、肩背痛

定位:后正中线,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膏盲穴 主治:咳嗽、气喘、肺痨、健忘 定位: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肺俞穴 主治:咳嗽、气喘、咳痰、鼻塞、易感 定位: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心俞穴 主治:心痛、惊悸、失眠、健忘、癫痫咳嗽、吐血定位: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这些疾病怎么贴? (1)反复感冒:大椎、风池 配穴:关元、气海 (2)慢性支气管炎:肺俞、膏盲、心俞、膈俞 配穴:肾俞、关元 (3)支气管哮喘:膈俞、心俞、定喘 配穴:气海、肾俞 (4)阻塞性肺气肿:丰隆、肺俞、天突、膻中、膏盲

配穴: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肾俞 (5)过敏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 配穴:足三里、关元 (6)慢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 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 儿童疾病怎么贴? (1)反复感冒:肺俞、大椎、风池 配穴:关元、肾俞 (2)小儿咳嗽:大椎、肺俞、膏盲、膈俞 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 (3)小儿哮喘:肺俞、膏盲、膈俞、心俞 配穴:足三里、肺俞、膏盲、膈俞 注意事项: 如果局部有疼痛或灼烧感,可以提前取下;如贴后局部有发痒、发热舒适感,可多贴几小时,待干燥后再揭下。 每隔10天贴1次,即初伏、二伏、三伏各1次,根据年份不同,亦可做加强贴。无论缓解期病人或有现症的病人均可应用,一般连续贴治3年。 本法对身冷背寒,经常吐白稀痰等阳虚偏寒的效果较好;若怕热,经常吐黄粘痰等热象明显者效果较差。若肺部感染有发热,合并支气管扩张,经常咯血的病人,不宜贴治。 一般晴天中午前后贴治为佳,阴雨天贴治效果较差。贴药未取下

三伏贴常用适应症对应穴位及位置

三伏贴常用适应症对应穴位及位置 支气管炎:大椎,肺俞,膻中,天突 大椎:后正中线第七颈椎(酸疼,肩部酸痛,手臂酸痛,手臂麻痹等也是要穴) 膻中:前正中线上,平第四内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天突: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 肺结核:肺俞,膻中,膏肓 膏肓:人体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肩胛骨内侧,压即疼。

胃疼: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 中脘:上腹部,前正中线,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中点。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位置。以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 脾俞: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胃俞:胃俞穴位于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溃疡性结肠炎:(1)关元,神阙,足三里(2)脾俞,肾俞,命门 关元:关元穴位于腹部,身体前正中线,脐中下3寸

神阙:神阙穴即肚脐,又名脐中,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它位于命门穴平行对应的肚脐中肾俞:人体肾俞穴位于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命门: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风湿性关节炎:大椎,足三里,阴陵泉,阿是穴 阴陵泉:阴陵泉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足三里相对(或当胫骨内 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阿是穴:多位于病变的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的部位,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它的就是以痛为腧,即人们常说的“有痛便是穴”。根据按压式病人有酸、麻、胀、痛、重等感觉和皮肤变化而予以临时认定。

类风湿关节炎:大杼穴,曲池,血海,在大椎至腰俞段选择阿是穴 大杼穴:大杼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曲池: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即:在手肘关节弯曲凹陷处。 血海:血海穴位于大腿内侧,从膝盖骨内侧的上角,上面约三指宽筋肉的沟,一按就感觉到痛的地方,有称为血海的穴位。(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的地 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块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顶端就是血海穴,或者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膝盖骨(右掌按左膝,左掌按右膝),五指朝上,手掌自然张开,大拇指端下面便是血海穴。)腰俞:腰俞穴属于督脉穴位图,腰俞穴位于人体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痛经:地机,关元,三阴交 地机:地机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三阴交:上直上3寸,自己的手指,4指幅宽,按压有一骨头为,此穴位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对妇科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三伏贴配方及贴敷方法

三伏贴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此疗法源于中医学“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的思想,具体方法源自《张氏医通》的白芥子涂法,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疾病,因其副作用少、费用低廉、操作简便、安全有效、老少咸宜等优点,目前已被越来越多的患者所接受。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是一种综合干预的方法,其效果与贴敷方药配伍、炮制、制剂工艺、贴治穴位、贴治时间,以及皮肤反应等均有一定关系。为了保障这一疗法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规范临床操作、指导广大患者科学就医,中国针灸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组织全国长期应用这种疗法的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研究》课题组(参加单位: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辽宁省中医院、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广东省中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湖北省中医院、安徽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江苏省中医院、贵阳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充分依据临床研究证据,根据临床使用的经验,制定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临床应用指导性意见草案,以供广大医生、患者参

考使用。 适应病症 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重点推荐: 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 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 近年也有专家探索将其用于骨关节炎等疾病。 禁忌人群 1、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皮肤溃疡、皮肤感染者; 2、对敷贴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 3、瘢痕体质者; 4、咳黄浓痰、咯血患者; 5、医生认为不宜使用的患者。 慎用人群 1、孕妇; 2、艾滋病、结核病或其他传染病者; 3、糖尿病、血液病、恶性高血压、严重心脑血管病、严重肝肾功能障碍、支气管扩张、恶性肿瘤的患者; 4、病情急性发作期或加重期间; 5、2岁以下婴幼儿,因无法确知孩子反应,必须密切观察婴幼儿的哭闹情况。

三伏贴的配方、时间、作用、注意事项、禁忌

三伏天是出现在小暑与立秋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日子。伏即为潜伏的意思。入伏后,地表湿度变大,每天吸收的热量多,散发的热量少,地表层的热量累积下来,所以一天比一天热。 三伏天入伏开始已经预约了三伏贴。这主要是治疗秋冬疾病的,像是哮喘、支气管炎、冠心病、过敏性鼻炎、风寒感冒、老寒腿等。下边为您详细介绍三伏贴的配方、时间、作用、注意事项、禁忌大全。 三伏贴:中医根据内经“春夏养阳”“冬病夏治”的原则,在夏季机体阳气充沛之时,调整人的身体,增强抗病能力,防患于未然,尤以三伏天治疗效果更佳。 【一】三伏灸的药物配方 1、虚寒性便秘药物:巴豆2克,肉桂3克,吴茱萸6克,生姜汁少许。取穴:气海、足三里、神阙。 2、风湿性关节炎药物:老虎草、白芥子、毛莨、独蒜头任选一种。取穴: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绝骨。 3、高血压药物:槐花、珍珠母各30克,吴茱萸60克,米醋适量。取穴:神阙、涌泉。 4、过敏性鼻炎药物:麝香1.5克,甘遂、细辛、玄胡各2克,白芥子5克,姜汁适量。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5、哮喘药物:麝香1.5克,细辛、甘遂各15克,延胡索、白芥子各30克,生姜汁适量。取穴:肺俞、百劳、膏肓。 【二】2016三伏贴贴敷的最佳时间分别为 伏前加强(7月7日—7月16日) 头伏(7月17日—7月26日) 中伏(7月27日—8月15日) 末伏(8月16日—8月25日) 伏后加强(8月26日—9月4日)。 【三】三伏灸的作用三伏灸有温经通络、升阳举陷、行气活血、祛寒逐湿等作用,在“三伏天”施灸就能增加机体的免疫功能,针对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慢性扁桃体炎、反复感冒、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周炎、颈椎病、腰腿痛、冻疮、手足发凉、和女子宫寒、以及脾胃虚寒类疾病有显著的疗效。 【四】三伏贴禁忌症尽管三伏贴适合虚寒型疾病的治疗,但这类患者中也有禁忌人群。 如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症状严重者、哮喘和慢性支气管炎到了肺气肿阶段的患者,肺结核患者、湿热型胃痛患者都不适合采用三伏贴治疗。 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有严重心肺功能障碍的疾病,或患有支气管扩张、本身为特殊体质、有接触性皮炎等的患者以及孕妇,都不适宜贴三伏贴。 一切属于热性的疾病都不适合用三伏贴疗法。因为该疗法选择的中药都属辛温大热型,若热天再用热药,无异于火上浇油。 老年人中戴心脏起搏器的不宜敷贴; 处于月经期、哺乳期的妇女不宜敷贴; 儿童长水痘、出疹子的不宜敷贴。

三伏贴穴位定位

三伏贴穴位定位 穴位名称:大杼[经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作用】:祛风解表,疏调筋骨,宣肺降逆。 【主治】:①各种骨病(骨痛,肩、腰、骶、膝关节痛)。②发热,咳嗽,头痛鼻塞。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八会穴(骨会),手、足太阳经交会穴 穴位名称:肺俞[经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作用】:养阴清热,调理肺气。 【主治】:①发热,咳嗽,咳血,盗汗,鼻塞。②毛发脱落,痘,疹,疮,癣。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肺的背俞穴 穴位名称:厥阴俞[经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作用】:疏通心脉,宽胸理气。 【主治】:①心痛,心悸。②咳嗽,胸闷。③牙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心包背俞穴 穴位名称:心俞[经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五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作用】:养血宁心,理气止痛,通络宽胸。 【主治】:①心痛,心悸,胸闷,气短。②咳嗽,吐血。③失眠,健忘,癫痫。④梦遗,盗汗。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心的背俞穴 穴位名称:督俞[经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作用】:理气宽胸 【主治】:①心痛,胸闷。②胃痛,腹痛。③咳嗽,气喘。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穴位名称:膈俞[经穴] 【定位】:在背部,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作用】:宽胸降逆,理血化淤,调气补虚,调和脾胃。 【主治】:①急性胃脘痛,呃逆,噎膈,便血。②咳嗽,气喘,吐血,骨蒸盗汗。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八会穴(血会) 穴位名称:脾俞[经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作用】:健脾利湿,益气和中。 【主治】:①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便血。②水肿。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脾的背俞穴 穴位名称:胃俞[经穴] 【定位】:在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作用】:理气和胃,化湿消滞。 【主治】:①胃脘痛,呕吐。②腹胀,肠鸣。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胃的背部俞穴 穴位名称:三焦俞[经穴] 【定位】:在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作用】:通利三焦,疏调水道。 【主治】:①水肿,小便不利。②腹胀,肠鸣,泄泻,痢疾。③膝关节无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三焦背俞穴 穴位名称:肾俞[经穴] 【定位】:在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作用】:滋阴壮阳,补肾益气,利水消肿。 【主治】:①遗尿,小便不利,水肿。②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③耳聋,耳鸣,咳嗽,气喘。④中风偏瘫,腰痛,骨病。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类别】:肾的背俞穴 穴位名称:气海俞[经穴] 【定位】:在腰部,当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作用】:培元益气,强壮腰膝。 【主治】:①腹胀,肠鸣,痔漏。②痛经,腰痛。 【归经】:足太阳膀胱经穴 穴位名称:大肠俞[经穴] 【定位】:在腰部,当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作用】:通肠利腑,强壮腰膝。

三伏贴灸方案及养生灸话术搭配原理

冬病夏治夏养三宝 “冬病”——就是在冬天易发的病,此种病的易发人群多为虚寒性体质,也就是俗话说的没有火力。通常的症状:手脚冰凉,畏寒喜暖.怕风怕冷,神倦易困等,中医叫阳气不足,也就是自身热量(能量)不够,产热不足,寒从内生。这样的人即使在盛夏,睡觉也要盖着被子,穿着袜子。 为什么冬病要夏治呢?是因为冬病患者本身体质就偏于虚寒,再加上冬天环境也是寒冰一片,两寒夹击,便毫无解冻的可能。所以在冬天治寒症,就像是雨天里晾衣服,是很困难的。然而在盛夏之际,外界是暑热骄阳,里面是心火正盛,这时积寒躲在后背的膀胱经和关节处,最易被赶出来。但若是阳气衰弱,里面没有推动之力,就会错过排寒的大好时机。再加上有很多人,体质本来就有些阳气不足,夏天再痛饮去暑的饮料,如冰镇啤酒、 要记住,寒气是会沉积的。且身体被寒气侵袭的地方,必会气血瘀阻,这叫做“寒凝血滞”。若寒气停留在关节,就会产生疼痛,停留在脏腑就易产生肿物,停留在经络就会使经络堵塞,气血也就流行不畅,不但会四肢不温,也常会有手脚发麻的症状出现。所以倘若不在夏日去除积寒,等到秋风一起,外寒复来的时候,就又会内外交困了。 夏天毛孔大开,最易出汗,汗为心之液,可泻过旺之心火,也可将侵入皮肤的寒邪及时排出,所以发汗法是排除体内寒邪的最好方法。借用金庸先生九阴真经里的第一句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正好体现了人体应天时而动的这种自然调节功能:泻心经之气血(火)来补充膀胱经的虚弱(寒)。心,五行属火,夏天最盛;膀胱经,人体之蕃蓠,是抵御外寒之屏障,也是清除内寒之通道。 所以夏天身体多汗是上天赐予我们清除寒气的自然疗法,不但可以清除寒气,发汗本身还可排出体内大量的瘀毒。但由于夏日我们贪食冷饮,胃肠中有大量寒气,本来用于发汗的心火,转而被用于温暖肠胃了。此时,体表便缺少气血来抵御外邪侵袭了。而所谓的外邪也是我们一手制造的,那就是空调的冷气。冷气从皮毛而入,冷饮从肠胃而入,心火虽盛,难敌二寒。既不能很好的消化,也不能很好的发汗,结果就出现了所谓的“肠胃型感冒”:发热无汗,吐泻交加。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按照自然界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推算出气血运行在每个节气的变化,并依此制定出传统的治疗方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由于夏季阳气旺盛,人体阳气也达到四季高峰,尤其是三伏天,肌肤腠理开泄,选取穴位敷贴,药物最容易由皮肤渗入穴位经络,能通过经络气血直达病处,所以在夏季治疗冬病,往往可以达到最好的效果,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2011年夏至是2011年6月22号, 夏至后第三个庚日为2011年7月14号,所以今年的三伏日期是: 初伏:2011年7月14号----2011年7月23号 中伏:2011年7月24号----2011年8月12号 末伏:2011年8月13号----2011年8月22号 御道万能灸寒也灸、热也灸、痛也灸、乏也灸,让您健康的万能灸!(哪里不舒服贴哪里,2-4小时迅速缓解改善疼痛不舒服状况!)

三伏贴配方大全

三伏贴配方大全 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配伍加减常用的药物有麝香、麻黄、肉桂、小茴香等。 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且均用生药,其中生白芥子可以加强对其他药物的透皮吸收作用。由于白芥子外用可使皮肤发热、发红,甚至起泡。临床上可以适当调整白芥子在药物中的配伍比重,既可以保证临床疗效,又可以保障用药的安全性。 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夏季,农历三伏的初、中、末伏的第一天进行贴敷治疗。在三伏期间也可进行贴敷,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7~10天。 疗程:连续贴敷3年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贴敷部位: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临床应用中可以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心俞、膈俞、肾俞、脾俞等穴位。 二、支气管哮喘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 虚贴方:黄芪、苍术、沉香、肉桂、补骨脂等。

温阳驱寒方:白芥子、细辛、甘遂、干姜、仙灵脾、延胡索、小茴香。 药材炮制:上述药物均采用道地药材,药物均采用生药。药物用量按一定比例确定。实施时间:头伏开始,隔7天贴1次,至末伏止,连贴3年。 实施方法虚贴方:属肺虚、脾虚、肾虚患者选用。选择肺俞、脾俞、肾俞、心俞、定喘。肺虚者加太渊穴,脾虚者加足三里,肾虚者加太溪。 温阳驱寒方:脾肾阳虚患者可选用。选择肺俞、脾俞、肾俞、膈俞、气海。 三、小儿哮喘三伏贴配方。 药物组成: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肉桂,其比例为4∶4∶2∶2∶1。 贴敷时机:一般在每年三伏天进行,每两次贴敷之间间隔两天,1个疗程共贴10次。 疗程:每年贴敷1个疗程,连续贴敷3年。 贴敷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双侧肺俞、心俞、膈俞六个穴位。临床可根据辨证,肺气虚者加膏肓、膻中; 脾气虚者加脾俞、关元; 肾气虚者加肾俞、定喘。 四、过敏性哮喘三伏贴配方。

三伏贴治疗穴位

创作编号: GB8878185555334563BT9125XW 创作者:凤呜大王* 三伏贴治疗穴位 一、呼吸心血管系统疾病: 主穴:天突、膻中、膏盲、肺俞 配穴:足三里、中脘。 1.反复感冒:大椎、风池;配穴:关元、气海。 2.慢性支气管炎:肺俞、膏盲、心俞、膈俞;配穴:肾俞、关元。 3.支气管哮喘:膈俞、心俞、定喘;配穴:气海、肾俞、天突、膏盲。 4.阻塞性肺气肿:丰隆、肺俞、天突、膻中、膏盲,配穴:足三里、三阴交、中脘、肾俞。 5.过敏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配穴:足三里、关元。

6.慢性鼻炎:大椎、外关、肺俞、天突,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 7. 高血压:神阕涌泉。 二、消化系统: 主穴:足三里、中脘、脾俞、胃俞; 配穴:上脘、三阴交。 1.胃痛:中脘、内关、胃俞、梁丘。 2.慢性腹泻:天枢、肾俞、中脘;配穴:命门、关元。 3.消化不良:天枢、中脘、足三里;配穴:百虫窝。 4. 虚寒性便秘:神阕、足三里、气海。 三、泌尿系统 遗尿:主穴:三阴交、肾俞、膀胱俞;配穴:关元、命门。 四、儿科: 主穴:脾俞、关元、足三里、涌泉; 配穴:肺俞、膏盲、膈俞。

1.反复感冒:肺俞、大椎、风池;配穴:关元、肾俞。 2.小儿咳嗽:大椎、肺俞、膏盲、膈俞;配穴:足三里、关元、肾俞。 3.小儿哮喘:肺俞、膏盲、膈俞、心俞;配穴:足三里、肺俞、膏盲、膈俞。 五、风湿及类风湿: 主穴:肝俞、阳陵泉、悬钟、大抒;配穴:足三里、三阴交、脾俞。 风湿性关节炎:曲池、足三里、外关、阳陵泉、绝骨。六、慢性腰腿痛: 主穴:阳陵泉、悬钟、血海;配穴:关元命门。 七、四肢麻木: 1.上肢:曲池、支沟,下肢:血海、足三里;配穴:脾俞。 2.强制性脊髓炎:悬钟、大抒、命门、关元;配穴:外关、阳陵泉。 3.颈椎病:大椎、肩井、大抒、外关;配穴:手三里。 4.肩周炎:肩三针、外关、曲池;配穴:阳陵泉、条口。

三伏贴配方及贴敷方法-三伏贴炙粉之欧阳光明创编

三伏贴配方及贴敷方法 欧阳光明(2021.03.07) 摘自单桂敏 “冬病夏治”疗法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它是根据《素问.四气调神论》中“春夏养阳”的原则,结合天灸疗法,在人体的穴位上进行药物敷贴,以鼓舞正气,增加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冬病夏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重要特色,就是利用夏季气温高,机体阳气充沛的有利时机,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使一些宿疾得以恢复。“冬病”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加重的病变,如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夏治”指夏季这些病情有所缓解,趁其发作缓解季节,辩证施治,适当地内服和外用一些方药,以预防冬季旧病复发,或减轻其症状。 目前,冬病夏治法临床主要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及风湿性关节炎等,多采用针灸、贴膏药、中药等综合方法,均取得了明显而持久的疗效。

冬主收藏,夏主升发。冬季我们的汗毛孔是闭塞的,可以把元气锁住,到了春夏,汗毛孔开始张开,用冬病夏治的方式,可以把疾病通过有利时节排除体外,所以一般有寒症表现明显的疾病,您在这个季节艾灸,在春夏的时候会感觉更加寒冷,寒气重的会有一种透彻骨髓般的寒气。这就是季节的关系,寒气排在体表的时候。你就会有这样的感觉。 今年又快到了三伏了,就有网友问,阿姨您能不能加工一些三伏贴的药粉来卖,我们买不齐这些中药,同时也加工不细。大家说得对,我原来买药找的是一家小的加工店加工的药粉,很粗糙,粘不到一起。还是大的药粉加工厂家加工的好一些。120目箩,加工的真细啊! 这个药粉是使用姜汁调糊,制成一毛硬币大小,然后贴附在穴位上使用的。有人一定会问,姜汁怎么制作呢?如果家中有蒜臼,可以把生姜切碎后,放在蒜臼里面捣碎,挤出里面的汁液,然后在用10克药粉和在一起,制成一毛钱银币大小的膏药,这时用医用胶布或伤湿膏贴敷。现在超市里面也有卖现成的姜汁,如果里面没有其他添加剂,您也可以使用现成的。(注意,有些人如果是伤湿膏或胶布过敏,请您选择脱敏胶布使用。) 1、这次我是使用的这个处方:1、采用药物白芥子25%,延胡索

三伏贴穴位指南

三伏贴穴位应用指南 一、三伏贴的原理 三伏天是一年中最为炎热的时期,也是人体阳气最为旺盛的时候,此时气血趋于机表,皮肤松弛,毛孔开张,有利于药物的渗透,有助于邪气的外躯。根据《黄帝内经》所述,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人体的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相符,生于春,旺于夏,收于秋,而藏于冬。“三伏贴”是循“春夏养阳,冬病夏治”的理念,在三伏天里运用特配的中药敷贴于特定穴位,使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吸收,刺激经络,通过经络的循行和气血的输送,可将药物直达病所,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温阳理气,祛寒除湿的功效。另外,本疗法在治病的同时可调动人体阳气,鼓舞正气,从而大大提高人体免疫力,共奏治病、强身双重功效。 二、三伏贴适应症 夏季是阳气盛极之时,亦是养护阳气的最好时机。此时治疗某些寒性疾病,可以最大限度的以热治寒,驱散体内寒气,调整阴阳,从而达到减少冬季发病频率或彻底根治疾病的效果。“冬病夏治”亦是中医的特色疗法,即抓住阳气旺盛的时节,以温经助阳为大法,治疗寒湿、痰饮等阳虚病。三伏贴对于一些虚寒性疾病有着明显的治疗作用,部分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三伏贴的治疗时间性强,疗效好,儿童成人均可以接受,特别适合以下五类患者: 1、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鼻炎、哮喘、久咳、反复感冒。

2、消化系统疾病:脾胃虚寒型胃痛、腹胀、腹泻。 3、颈肩腰腿痛:肝肾不足、寒凝经络所致的颈肩腰腿痛、关节痛。 4、儿科疾病:体质差、反复感冒、久咳、小儿遗尿。 5、妇科疾病:手足冰冷、肝肾亏虚、宫寒所致的痛经、月经不调。 三、常用病适用穴位 三伏贴主要是在人体穴位上进行贴敷,不同的人、不同的疾病所用的药物和穴位也不尽相同,除了最常见的阿是穴(痛点)外,还要“辨证”选穴、选药。下面为大家推荐一些常见病的三伏贴的选穴。 1、慢性支气管炎: 症状描述:咳嗽、咳痰或气喘的症状出现在两年以上,每次发作持续三个月以上的。发作有明显的季节性,冬季发作,春夏缓解。 选穴原则:宜健脾温肾,理气化痰为主。 推荐配穴:大椎、肺俞、脾俞、膏肓、天突、膻中等。 2、咳嗽,哮喘: 症状描述:有咳嗽、喘息、呼吸困难、胸闷、咳痰等表现。哮喘容易在夜间及凌晨发作,秋冬寒冷的季节常常会病情加重。 选穴原则:宜宣肺理气,化痰定喘为主。 推荐配穴:大椎、定喘、肺俞、膻中、风门、脾俞等。 3、过敏性鼻炎: 症状描述:以喷嚏、鼻痒、流涕和鼻塞为最常见的四大症状。 选穴原则:宜补益肺气,固表护卫为主。

三伏贴 适合自己的穴位

三伏贴· 适合自己的穴位 夏季三伏天气候炎热,正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选择此时进行贴敷治疗最能刺激穴位,能使药物更好地循经导入,深达脏腑。 三伏贴可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宽胸降气,健脾和胃,鼓舞阳气,调节人体的肺脾功能,使机体的免疫功能不断增强,从而达到振奋阳气、促进血液循环、祛除寒邪、增强抗病能力的效果。三伏贴适应症:呼吸系统疾病: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咽喉炎,体虚容易感冒等;消化系统疾病:胃痛、腹泄腹痛(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肠功能、消化不良)等;痛证: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等。 禁忌症:有适应症就有禁忌症,所以“三伏贴”虽好,但并非人人都合适。感冒发烧者(体温超过38.5℃)、患有恶性肿瘤、皮肤病、肺结核、支气管扩张、急性咽喉炎、感染性疾病等病患者不适合进行三伏贴;特殊体质及贴敷穴位部位皮肤有破损者、皮肤对药物极度敏感者也不适宜三伏贴治疗。孕妇不可进行三伏贴。正处经期且月经量多者不适宜,月经量少或者处于月经末期的经期女性,则可接受治疗。

穴位选择:我们会为购买三伏贴的朋友推荐广泛适用的穴位。如果您想要更加精确,可以告知我们需要贴敷的人的出生年、月、日、时、姓名以及身体明显不舒服的症状,我们会依据八字推荐更加精准的穴位。您可以给自己贴一贴,增强抗病能力,也可以给孩子、老人送一份健康,送一份关爱。外地朋友预订的,我们集中发货。截止到6月29号之前(伏前加强从7月2日起)。三伏贴总共贴6次(36个),分别为伏前加强、头伏、中伏第一次、中伏第二次、末伏、伏后加强。西安本地,购买红龙中医馆的三伏贴,我们免费为您帖敷。6次贴的部位不一样,每次贴5个左右的部位。三伏贴套餐里面有36个。今年三伏贴,红龙中医馆已升级配方,精选了道地药材。有需要的朋友可通过如下方式联系我们。 地址:西安市雁塔区博源路海伦国际5-50125(门口停车方便)。乘车路线:公交车:可乘坐269、19、227、41、400、526、607路公交到“铁设院”站下车,西影路铁设院人行天桥旁,博源路(招商银行边)向南500米路东。地铁: 乘坐地铁三号线,在青龙寺站下,c出口(东南出口)出站,向东行至西影路铁设院人行天桥旁,博源路(招商银行边)向南500米路东。自驾车:百度、360、高德地图搜索“红龙中医”或“瞿新顺中医诊所”,导航即可到达。

穴位贴敷部分

穴位贴敷部分. 第十一章穴位贴敷把药物研成细末,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穴位贴敷疗法,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

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阿是穴)接贴敷穴位、患处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与疾病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无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作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数次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发展过程,有着极为悠久的发展历史。 第一节穴位贴敷作用机理我们认为其尚不完全清楚。穴位贴敷疗法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二是药物一是穴位的刺激与调节作用;可能的机理有如下三个方面:吸收后的药效作用;三是两者的综合叠加作用。 一、穴位作用

,是人体营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表里,贯穿上下”而穴位则是上述物质在运行通路中的交卫气血循环运行出人的通道,汇点,是“肺气所发”和“神气游行出人”的场所。根据中医脏腑一经络相关理论,穴位通过经络与脏腑密切相关,不仅有反映各脏腑生理或病理的机能,同时也是治疗五脏六腑疾病的有效刺激点。各种致病之邪滞留在人体内部,脏腑功能受到损害和影响,致使经络涩滞,郁而不通,气血运行不畅,则百病生焉。 此时,可能在经络循行部位(尤其在其所属腧穴部位)出现麻木、疼痛、红肿、结节或特定敏感区(带)等异常情况。而运用穴位贴敷疗法,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相应的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和调整,纠正脏腑阴阳的偏盛或偏衰,“以通郁闭之气……以散瘀结之肿”,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状态,产生良好的治疗和凋整作用,从而达到以肤固表,以表托毒,以经通脏,以穴驱邪和扶正强身的目的。 二、药效作用 闭塞其气,清·徐大椿曾说:“汤药不足尽病………用膏药贴之,使 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活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贴敷药物直接作用于体表穴位或表面病灶,使局部服药尤为有力”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起到活血化瘀、清热拔毒,消肿止痛,止还可使药物透过皮毛改善周围组织营养的作用。血生肌,消炎排脓,

三伏贴常用适应症对应穴位及位置精编版

三伏贴常用适应症对应 穴位及位置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三伏贴常用适应症对应穴位及位置 支气管炎:大椎,肺俞,膻中,天突 大椎:后正中线第七颈椎(酸疼,肩部酸痛,手臂酸痛,手臂麻痹等也是要穴)膻中:前正中线上,平第四内间隙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天突:颈部,当前正中线上,两锁骨中间,胸骨上窝中央。 肺结核:肺俞,膻中,膏肓 膏肓:人体背部,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肩胛骨内侧,压即疼。 胃疼:中脘,足三里,脾俞,胃俞 中脘:上腹部,前正中线,胸骨下端和肚脐连线中点。 足三里: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位置。以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食指第二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指尖处即为此穴。 脾俞: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胃俞:胃俞穴位于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溃疡性结肠炎:(1)关元,神阙,足三里(2)脾俞,肾俞,命门 关元:关元穴位于腹部,身体前正中线,脐中下3寸 神阙:神阙穴即肚脐,又名脐中,是人体任脉上的要穴。它位于命门穴平行对应的肚脐中 肾俞:人体肾俞穴位于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寸。 命门:命门穴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风湿性关节炎:大椎,足三里,阴陵泉,阿是穴 阴陵泉:阴陵泉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膝下胫骨内侧凹陷中,与足三里相对(或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阿是穴:多位于病变的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的部位,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它的就是以痛为腧,即人们常说的“有痛便是穴”。根据按压式病人有酸、麻、胀、痛、重等感觉和皮肤变化而予以临时认定。 类风湿关节炎:大杼穴,曲池,血海,在大椎至腰俞段选择阿是穴 大杼穴:大杼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寸。 曲池: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穴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即:在手肘关节弯曲凹陷处。 血海:血海穴位于大腿内侧,从膝盖骨内侧的上角,上面约三指宽筋肉的沟,一按就感觉到痛的地方,有称为血海的穴位。(坐在椅子上,将腿绷直,在膝盖内侧会出现一个凹陷的地方,在凹陷的上方有一块隆起的肌肉,肌肉的顶端就是血海穴,或者用自己的掌心盖住膝盖骨(右掌按左膝,左掌按右膝),五指朝上,手掌自然张开,大拇指端下面便是血海穴。) 腰俞:腰俞穴属于督脉穴位图,腰俞穴位于人体骶部,当后正中线上,适对骶管裂孔。 痛经:地机,关元,三阴交 地机:地机穴位于人体的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泉穴的连线上,阴陵泉穴下3寸。 三阴交:上直上3寸,自己的手指,4指幅宽,按压有一骨头为,此穴位于胫骨后缘靠近骨边凹陷处。对妇科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