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2019)要点

合集下载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1、血液透析在中国的发展概况血液透析(Hemodialysis, HD)作为肾脏替代治疗的重要手段,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历程。

自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开始引进血液透析技术,至今已成为国内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

随着国家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和肾脏病防治工作的深入推进,血液透析在中国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血液透析的硬件设施和人才队伍均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越来越多的医院和透析中心建立起现代化的透析室,配备了先进的透析机器和监护设备,为患者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治疗环境。

同时,血液透析专业医护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他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专业、精细的治疗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血液透析领域在技术创新和学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就。

国内专家学者积极开展血液透析相关的临床研究和基础研究,不断探索新的治疗方法和手段,为提升血液透析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做出了积极贡献。

中国血液透析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也日益频繁,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不断加快。

然而,尽管血液透析在中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如地区间发展不均衡、医疗资源分配不均、透析患者管理和随访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亟待进一步解决。

未来,随着国家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和科技创新的不断发展,相信中国血液透析事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2、血管通路在血液透析中的重要性血管通路是血液透析治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透析效果与患者的生存质量。

一个理想的血管通路不仅能够确保充足的血流量,以满足透析过程对血液的需求,还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患者的寿命。

在血液透析过程中,血液通过血管通路从患者体内引出,经过透析器去除多余的废物和水分后,再回输到患者体内。

这一过程中,血管通路的通畅性和血流量至关重要。

若血管通路出现问题,如狭窄、血栓或感染等,不仅会影响透析效果,甚至可能导致透析中断,危及患者的生命。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2019)要点精选全文完整版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2019)要点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2019)要点前言《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1版)》自2014年发布以来,在国内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几年过去了,国内外在血管通路领域的研究又出现了很多新的进展,甚至有的观点发生了一些变化。

我国作为一个透析人数快速增长的国家,但与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发展中的各种不平衡。

所以,这次专家共识的更新,工作组的专家仍然认为要结合国际上的主流观点和我国的国情,制定出适合我国的血管通路专家共识,而不是简单的照搬国外。

本版专家共识仍仅能代表现阶段国内多数专家的共同看法,供全国同行在工作中参考,随着我国血管通路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们相信我们会不断地深入开展研究、推广技术、总结经验、探索真理,为全国同行提供更好的工作建议。

第1章血管通路的临床目标目前尚无绝对理想的血管通路类型,参照国际上一些指南的建议,专家组认为长期性血管通路应该首选自体动静脉内瘘(AVF)。

当AVF无法建立时,次选应为移植物动静脉内瘘(AVG)。

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TCC)应作为最后的选择。

1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比例AVF>80%;TCC<10%。

从我国目前血管通路现状来看,无法建立AVF 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使用TCC过多,对于上述患者,建议尽量使用AVG,以进一步降低TCC使用率。

2 在以下部位初始建立AVG的失败率前臂直型AVG<15%;前臂袢型AVG<10%;上臂AVG<5%。

3 通路并发症和通畅率3.1 AVF并发症和通畅性:血栓形成:<0.25次/患者年;感染:<1%;使用寿命:≥3年。

3.2 AVG并发症及通畅性:血栓:<0.5次/患者年;感染:发生率≤10%;使用寿命:≥2年;PTA 术后使用寿命:≥4个月。

4 首次透析的血管通路类型选择目前超过60%的血液透析患者的首次透析所采用的通路类型为中心静脉导管(CVC)。

我们认为肾内科医生在慢性肾脏病患者的管理过程中应该强化血管通路领域的管理,医生和患者都应该了解并遵循“内瘘第一”的原则,减少不必要的CVC使用。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解读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解读
United Kingdom renal association, UKRA
•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 2019
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分会血管通路工作组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 (第2版)
一、血管通路的临床目标
一、血管通路的临床目标
二、血管通路持续质量改进
三、动静脉内瘘
• 采用Seldinger技术。 • 置管部位优选次序如下:
①右颈内静脉 ②左颈内静脉 ③股静脉 ④锁骨下静脉
• 建议胸部X光片检查确认导管位置,排除并 发症。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注意事项Biblioteka 导管长度的选择导管长度
临时、NCC (导管体内长
度)
半永久、TCC (导管全长)
右颈内静脉 (CM)
12~15
36~40
动静脉内瘘建立的时机
动静脉内瘘建立前准备
动静脉内瘘的建立
血管吻合方式
内瘘手术方式及术后注意事项
AVF的成熟和使用时机
AVF的成熟和使用时机
AVF穿刺顺序与方法
动静脉内瘘的评估与监测
AVF并发症及处理
四、中心静脉导管
透析导管
临时导管(NCC)
半永久导管(TCC)
置管要点
导管功能不良的预防
导管功能不良的溶栓治疗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诊断与处理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诊断与处理
抗生素封管液的应用
导管的封管技术
五、中心静脉疾病
• 中心静脉(central vein)定义 • 上肢血液的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上腔
静脉,回流下肢血液的髂静脉、下腔静脉。 • 由于这些静脉位于胸、腹腔,相较于四肢
的深静脉解剖位置深在,因此称之为中心 静脉。

(优选)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

(优选)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
助检查(CDU、血管造影) 1.4 心脏系统 EF小于30%的情况下,暂不建议进行内瘘手

第3章 动静脉内瘘
2 动静内瘘的选择和建立 2.1 AVF类型和位置的选择
类型:首选AVF,其次AVG; 位置:原则先上肢后下肢;先远端后近端;先非惯用侧后惯用侧。 2.2 上肢动静脉内瘘优先次序 AVF:直接动静脉吻合、静脉转位、静脉移位 AVG:前臂移植物内瘘(袢型优于直型)、上臂移植物内瘘 当前臂血管耗竭时,可选择前臂AVG或上臂任意类型的血管通路。建议先行 前臂AVG,有助于增加上臂静脉口径提高后续建立上臂AVF成功率,并在建立 上臂AVF或者使用长期导管前多提供1~3年的血液透析通路。
自体动静脉内瘘:内瘘血栓形成低于0.25次/患者年;内瘘感 染少于1%;内瘘寿命至少3年。
移植物内瘘:移植物血栓低于0.5次/患者年;移植物感染发生 率不超过10%;移植物寿命至少2年;移植物PTA术后寿命至少4个 月。 ▪ 首次血管通路类型的选择 “内瘘第一”
第2章 血管通路持续质量改进
▪ 建议有条件的血液透析中心成立通路监测小组,包括: 肾科医生、透析护士、血管通路医生、介入科医生、透析 通路协调员。
第3章 动静脉内瘘
5.4 动脉瘤 自体内瘘静脉在内瘘手术后数月或数年发生扩张,伴有搏动,瘤壁 含血管壁全层。定义为超过相邻正常血管内径3倍以上,且内径>2cm。 发生部位:吻合口、穿刺部位、非穿刺部位的静脉流出道全程。 处理指征:皮肤受损如变薄、破溃、感染、疼痛;继发血栓影响内瘘流量; 静脉压增高;穿刺区域受限;手部出现缺血症状;出现高输出量心力衰竭等。 处理措施:小于3cm或无破裂风险者可严密观察,避免穿刺,佩戴护腕; 大于3cm或具有破裂风险的动脉瘤可结合发生部位及患者自身血管条件选择 处理方法。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全文)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全文)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全文)前言血液透析的前提条件是要有一个可靠的血管通路,并且血管通路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患者的透析和生存质量。

国外的研究已经表明,因为血管通路的原因住院,已经成为维持性透析患者住院的第一位原因,并且是造成医疗花费的主要因素。

国外在十几年前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近年来陆续发布了一系列血管通路的共识和指南。

我国的血液透析工作人员,必须要了解必要的血管通路的知识,从选择、建立到维护和处理并发症,并培训患者学会对通路的保护、监测和维护。

每个血管通路医生对通路的了解、理解和处理多数是依据各自的经验。

很有限的学术交流以及跨学科交流的缺乏,使得我国的血管通路工作水平参差不齐。

为此,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率先在国内成立了由亲自从事血管通路工作的肾脏内科、血管外科和介入科医生数十人共同组成的血管通路学组。

在国内开展了一系列的学术交流和技术培训工作,并与国外血管通路医生进行了多次的学术交流,提高了国内血管通路的水平。

在这些交流过程中,广大专家认为为了普及和提高我国血管通路领域的水平,有必要发布一个针对我国现在实际情况的共识。

我们认为,现阶段我国有关通路的高质量临床研究还很少,还没有符合我国国情的有关通路的证据性结论,因此,我国现在还不具备发布基于自己研究的指南条件。

本共识的制定过程中,全体血管通路学组的成员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并进行了多次讨论,既要参照国外成熟的指南,又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经历了很多次由分歧到一致的过程,最后形成的共识尽量做到兼顾国外的先进理念和标准,又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现状和可操作性。

但必须指出,这份共识仅是在一些大家能形成统一看法的部分的共识,仍有些方面大家尚未能统一看法,还有的有关通路的工作我国还没有开展或开展的很少,有待于以后继续讨论确定。

因此,这个共识的制定应该是一个不断的连续的工作,随着我国通路水平的提高,我们会定期的进行共识的补充和更新。

本共识共有4章,第1章介绍了血管通路的选择和临床目标,第2章提出了血管通路持续质量改进的建议。

2019-2020年整理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1汇编

2019-2020年整理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1汇编

的普通肝
素溶液封管。少数高凝患者可以采用更高浓度的肝素溶液,甚至纯肝素
溶液。有禁忌症不能使用肝素的情况时,可采用枸橼酸溶液封管。一旦 发生导管内血栓,可采用溶栓处理。溶栓无效,原位更换导管或另选部
感染 :AVF 感染较少见且较易控制,遵循外科感染处理方法。
血管狭窄 不伴血栓形成的狭窄的处理: 处理指征:狭窄超过内瘘内径的 50%并且出现以下异常如 ① 移植物内瘘血流量减少(<600ml/min);② 移植物内 瘘静脉压升高等。 处理方法:PTA 或外科手术。 治疗的转归:狭窄经 PTA 或外科手术处理后,应监测治疗 效果。 伴血栓形成的狭窄的处理 应尽快处理,推荐术中结合影像学评价内瘘,可采用经皮介 入技术取栓,并行血管成形术,或外科手术取栓并纠正血 管狭窄。
检查确认导管位置,排除并发症。无隧道无涤纶套颈静脉 和锁骨下静脉透析导管尖端位置应在上腔静脉,无隧道无 涤纶套股静脉透析导管尖端应在下腔静脉。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
穿刺过程避免患者咳嗽。 穿刺急性并发症如危及生命,停止操作,及时请相应科室协同处理。 合理使用肝素封管,预防血栓,建议使用肝素浓度10mg/ml
或经皮血管成形术;发生在穿刺部位优选 PTA。
急性血栓形成
好发部位:吻合口、内瘘流出道。 干预措施:
一旦发现血栓应尽早干预,措施包括:手法按摩; 药物溶栓;Fogarty 导管取栓;手术切开取栓;内瘘重建等。 静脉高压征 2 周仍有肢端水肿,或内瘘使用过程中出现内瘘 侧肢体水肿、胸壁静脉曲张等,应行 CTA、MRA、DSA 等。 中心静脉狭窄首选的治疗是 PTA,在以下情况时可以考虑支架 植入:①血管成形术后弹性回缩(狭窄超过 50%);②3 个月以 内狭窄复发。
感染
较AVF常见,单纯抗感染治疗效果欠佳。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三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三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三)2017-05-06血液净化通路学组前两次我们介绍了中国医院协会血液净化中心管理分会血管通路学组2014年发布的第一版《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中第1章至第3章的内容。

今天我们继续为大家介绍第4章: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CVC)。

血液透析CVC 分为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非隧道导管non-tunneled catheter, NTC,或无涤纶套导管non-cuffed catheter, NCC,或称临时导管)和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Tunneled cuffed?catheter,TCC,或称长期导管),临床上必须根据患者病情、医生的水平合理选择导管。

1 . 总则当患者需要中心静脉插管时,医生需要认真查看患者了解病情;是否有危重情况;能否平卧;CVC 史,穿刺部位,置管次数和有无感染史,以往手术是否顺利等。

了解患者有无严重出血倾向。

原则上建议采用超声波定位或超声波引导穿刺插管。

也可以在有血管造影条件的手术室或者导管室监视下进行插管。

颈部静脉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使用原则上不得超过4 周,如果预计需要留置4 周以上,应当采用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股静脉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原则上不超过1 周,长期卧床患者可以延长至2~4周。

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尽量选择顶端柔软的,右颈内静脉常规选择12~15cm 长度的导管,左颈内静脉选择15~19cm 长的导管,股静脉导管需要选择长度19cm 以上。

带隧道带涤纶套导管右侧颈部置管通常选择36~40cm(导管全长,下同)。

左侧选择40~45cm,股静脉置管应当选择45cm以上的导管。

儿童患者可能需要基础麻醉或镇静方法;儿童需要长度和直径相匹配的导管。

虽然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穿刺通常可在床边施行,但如果病情和条件允许,仍建议中心静脉穿刺在相对独立的手术间实行,建议配置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和心肺复苏等抢救药物和设备。

2. 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适应证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肾损伤患者需要透析4周以内者;慢性肾衰竭急诊透析;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通路失败;腹膜透析患者需要临时行血液透析;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短期血液净化治疗;中毒抢救;顽固性心力衰竭需要单纯超滤;人工肝的血液净化治疗。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二版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二版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二版考试一、选择题1.动静脉内瘘血管的动脉穿刺点距吻合口的距离为()[单选题]*A、>3cm√B、>5cmC、>8cmD、>10cm2.建立动静脉内瘘必须遵循的原则不包括()[单选题]*A、血管的选择应从肢体最远端开始B、先选择上臂血管√C、选择非惯用肢体D、不宜选择下肢血管E、先选择自身血管后移植血管3.责任护士在进行内瘘血管穿刺前,评估内瘘血管时,能触到(),表示内瘘通畅并功能良好。

[单选题]*A、动脉搏动B、震颤和血管杂音√C、脉搏D、血流4.责任护士在动静脉内瘘拔针后,穿刺部位用弹力绷带压迫止血,松紧要适度,压迫后能触及动脉搏动,嘱患者压迫(),后摘除止血带,并观察有无出血,听诊内瘘杂音是否良好。

[单选题]*A、15~20min√B、30minC、1小时D、2小时5.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穿刺时,患者应采取何种体位()[单选题]*A、头低仰卧位√B、头低侧卧位C、头高仰卧位D、头高侧卧位6.血透护士对内瘘动脉穿刺的顺序()[单选题]*A、从近心端到远心端B、从远心端到近心端√C、在吻合口1cm处D、定点在某一处7.动静脉内瘘使用时血流重复再循环率允许为多少时对透析效果影响不大()[单选题]*A、15-20%B、10-15%C、5-10%√D、1-5%8.自体动静脉内瘘吻合口大小与血流量密切相关,一般为()[单选题]*A、3mmB、5-7mm√C、9mmD、10mm9.哪项不是动态定期物理检查内容和标准()[单选题]*A、吻合口愈合良好,震颤良好,无异常增强、减弱或消失B、抬起手臂,内瘘塌陷√C、内瘘血管自然血流量>500ml/min,血管内径≥5mm,距皮深度<6mm。

D、瘘体段静脉走行平直、表浅、易穿刺,粗细均匀,有足够穿刺的区域和长度10.何谓内瘘血管搏动增强试验()[单选题]*A、阻断流入道,触摸内瘘搏动增强B、阻断流出道,触摸内瘘搏动增强√C、阻断流入道,触摸内瘘搏动减弱D、阻断流出道,触摸内瘘搏动减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2019)要点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2版)》(2019)前言:自2014年发布的《中国血液透析用血管通路专家共识(第1版)》在国内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然而,几年过去了,国内外在血管通路领域的研究又出现了很多新的进展,甚至有的观点发生了一些变化。

因此,为了适应我国透析人数快速增长的情况,本次专家共识的更新工作组仍然认为要结合国际上的主流观点和我国的国情,制定出适合我国的血管通路专家共识,而不是简单的照搬国外。

本版专家共识仍仅能代表现阶段国内多数专家的共同看法,供全国同行在工作中参考。

随着我国血管通路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们相信我们会不断地深入开展研究、推广技术、总结经验、探索真理,为全国同行提供更好的工作建议。

第1章血管通路的临床目标:目前尚无绝对理想的血管通路类型。

参照国际上一些指南的建议,专家组认为长期性血管通路应该首选自体动静脉内瘘(AVF)。

当AVF无法建立时,次选应为移植物动静脉内瘘(AVG)。

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TCC)应作为最后的选择。

从我国目前血管通路现状来看,无法建立AVF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使用TCC过多。

对于上述患者,建议尽量使用AVG,以进一步降低TCC使用率。

第2章血管通路持续质量改进:建议有条件的血液透析中心成立通路监测小组,其成员应包括:肾科医生、透析护士、血管通路医生、影像学医生、透析通路协调员。

第3章动静脉内瘘:1.动静脉内瘘建立前准备:在建立AVF之前,应该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和准备,包括评估血管通路的类型、位置和大小,以及患者的全身情况和基础疾病。

同时,应该对患者进行血液透析前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患者对血管通路的认识和理解。

肾脏替代治疗是治疗肾功能衰竭的重要手段,其中血液透析是常见的治疗方式之一。

对于eGFR<30ml/(min·1.73m2)的患者,应接受终末期肾病的管理和治疗方式选择的教育,包括肾移植、腹膜透析、血液透析以及保守治疗。

如果患者选择血液透析,建议将患者转诊至血管通路医师接受相关评估,并在预计半年内需要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时建立AVF。

对于即穿型人工血管,可以推迟至需要接受透析治疗前数小时至数天。

尿毒症症状明显的患者应尽早实施AVF或AVG手术,残余肾功能可不作为必须的界定指标。

慢性肾脏病患者应从确诊CKD3期即开始进行上肢血管保护教育。

在评估患者时,需要考虑糖尿病病史、静脉穿刺置管史、心脏瓣膜病、皮肤病、乳腺根治术、吸烟史以及上肢、颈部及胸部外伤或手术史等。

物理检查包括动脉系统和静脉系统的检查,辅助检查包括CDU和DSA等。

在动静脉内瘘的建立中,首选AVF,其次是AVG。

选择位置时,原则是先上肢后下肢,先远心端后近心端,先非惯用侧后惯用侧。

在上肢动静脉内瘘术式的优先次序中,AVF包括直接动静脉吻合、静脉转位和静脉移位。

对于心脏功能不佳的患者,暂不建议进行内瘘成形术。

一般来说,动静脉内瘘的选择顺序是先考虑腕部自体内瘘,然后是前臂转位内瘘和肘部自体内瘘。

对于AVG,通常会优先选择前臂移植物内瘘,而对于血管耗竭的情况,则可以考虑选择前臂AVG或上臂任意类型的血管通路。

在术后,需要注意将术肢抬高以减轻肢体水肿,监测血管杂音和伤口情况,并根据患者情况给予抗血小板药物。

AVF成熟的定义是指内瘘透析时易于穿刺,穿刺时渗血风险最小,在整个透析过程中均能提供充足的血流,并且能够满足每周3次以上的血液透析治疗。

AVF成熟的判断标准包括物理检查和测定自然血流量等指标。

在AVF穿刺时,需要注意严格无菌原则,并根据穿刺顺序和方法选择合适的穿刺针。

如果出现穿刺困难的情况,可以考虑使用超声实时引导穿刺。

如果AVF成熟不良,可以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对于AVG,穿刺时需要注意原则,并根据穿刺顺序和方法选择合适的穿刺针。

在评估和监测动静脉内瘘时,需要注意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并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专家组强调定期评估和监测动静脉内瘘功能和标志,重视动态变化。

在评估和监测AVF和AVG时,应考虑血液透析充分性等临床指标。

专家组推荐AVF评估和监测方案,并提出AVG评估和内瘘管理的建议。

内瘘功能不良的治疗时机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在处理AVF并发症时,应注意血管狭窄、急性血栓形成、静脉高压征、动脉瘤、高输出量心力衰竭和通路相关性缺血综合征。

对于AVG并发症,应注意血管狭窄、感染、透析通路相关性肢端缺血综合征、高输出量心力衰竭和假性动脉瘤等问题。

在选择过渡通路类型和过渡通路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在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时,应仔细检查患者的病情和手术史,并采用超声定位或超声引导穿刺置管。

对于有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应慎重考虑颈部静脉穿刺置管术。

颈部静脉NCC应使用不超过4周,如果需要留置4周以上,则应使用XXX。

1.5 导管长度的选择:在选择导管长度时,需要考虑患者的身高、体重、静脉通路的深度以及透析处方的要求等因素。

通常情况下,导管长度应该略长于预计的使用深度,以确保导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1.6 儿童患者:对于儿童患者,需要根据其年龄、体重和身高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导管长度。

同时,需要特别注意导管的安全性和舒适性,以确保儿童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1.7 NCC置入术的建议:虽然XXX置入术通常可以在床边进行,但是如果患者的病情和条件允许,建议在相对独立的手术间进行。

在手术间进行置入术可以配置心电监护仪、除颤仪、肾上腺素等抢救设备和药物,以确保患者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2 无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2.1 适应证:无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适用于急性肾损伤、慢性肾脏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短期血液净化治疗、中毒抢救等药物或毒物的中毒者,需要血液透析和/或血液灌流时,以及其他如顽固性心力衰竭需要单纯超滤、人工肝支持等情况。

2.2 置管要点:在无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置入时,需要注意穿刺部位的选择、导管的长度和位置、导管的通畅性等要点,以确保导管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2.3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在使用无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时,需要注意穿刺相关急性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血栓的预防与处理、感染的预防与处理等问题,以确保患者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3 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3.1 适应证: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适用于拟行AVF/AVG成形术或内瘘尚处于成熟期,但因病情需要应起始血液透析且无法等待4周以上者、肾移植前过渡期、部分预期生命有限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尤其是晚期肿瘤合并终末期肾病者、各种原因无法建立自体或人工血管移植物动静脉内瘘且无法或不接受腹膜透析或肾移植者、患有严重的动脉血管病或低血压等致使内瘘血流量不能满足透析处方要求者、患有严重心力衰竭,建立内瘘可能加重或诱发心力衰竭者。

3.2 置管要点:在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置入时,需要注意穿刺部位的选择、置管方法、XXX的位置走行、XXX的置入方式等要点,以确保导管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3.3 导管的拔除:在拔除导管时,需要注意拔管的时间、方法、拔管后的止血处理等问题,以确保患者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3.4 导管的更换:在更换导管时,需要注意更换的时间、方法、新导管的选择等问题,以确保患者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3.5 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在使用带隧道和涤纶套的透析导管时,需要注意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包括导管功能不良、导管感染以及中心静脉狭窄/闭塞等问题,以确保患者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3.6 导管的封管技术:在进行导管的封管时,需要严格按照导管标记的管腔容量推注封管溶液,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封管药物,以确保导管的通畅性和安全性。

3.7 中心静脉导管的护理:在护理中心静脉导管时,需要医护人员戴口罩和手套操作导管,并注意每次使用导管后更换敷料、导管接头的护理、导管出口的护理以及手术后1个月内的TCC皮肤出口的保护等问题,以确保患者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

中心静脉是血管通路的最终回路,中心静脉疾病可能引起静脉高压征,影响血管通路的使用,甚至缩短透析龄。

但目前缺乏有效、安全、经济的治疗方法,中心静脉疾病成为血管通路并发症中的难题。

中心静脉的定义包括回流上肢血液的锁骨下静脉、头臂静脉、上腔静脉,以及回流下肢血液的髂静脉、下腔静脉。

中心静脉疾病的病因并未完全阐明,但中心静脉导管是导致中心静脉疾病最重要的诱因已成共识。

血管内器械的损伤,如CVC、TCC、NCC、PICC、其他静脉内导管或输液港等,以及心脏节律器、心脏起搏器、植入式除颤器等,都可能导致中心静脉疾病。

中心静脉疾病的诊断包括病史、物理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预防中心静脉疾病是首要任务,尽量避免或减少因血液透析置管导致的损伤。

建议提前建立动静脉内瘘,当无法建立AVF时,AVG是第二选择,XXX应作为最后的选择方案。

避免在置放血管内器械如起搏器的同侧肢体建立动静脉内瘘,避免在有功能的动静脉内瘘同侧进行中心静脉置管。

治疗中心静脉疾病的指征是有严重静脉高压征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及血液透析质量。

无症状或症状轻微者不建议治疗。

治疗方法包括腔内治疗、血管转流手术、血液透析通路关闭术或吻合口缩窄术,以及血液透析相关胸廓出口综合征的治疗。

在四肢回心静脉均闭塞的病例中,血液透析通路的建立需要特别谨慎。

1.尝试在一侧建立有功能的动静脉内瘘,同时开通中心静脉。

对于侧支开放较多的患者,可以选择建立AVF,以桡、尺动脉作为流入道,控制吻合口大小为4mm左右,使血流量和侧支间达到平衡,避免引起临床症状。

2.可以通过经肝静脉、腰部、侧支、纵隔置放腔静脉血液透析导管或HeRO装置来进行血液透析。

3.选择动脉通路动脉-动脉人工血管间置或肱动脉浅置。

对于肱动脉浅置,需要注意减少直穿动脉引起假性动脉瘤、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

4.在置管过程中,尽量在X线下定位管尖部位。

在导管应用中,通过导管走行的设计、使用新型抗凝导管、选择合适导管封管液等,尽可能降低导管的血栓及纤维鞘形成,降低导管功能不良发生率。

5.对于目前以隧道式导管作为长期通路的病例,建议进行X线检查手术位置,并更换导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