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A
第2章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系统误差 随机误差 粗大误差 测量精度
22
2.2 误差的分类
根据测量数据中的误差所呈现的规律及产生的原 因可将其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和粗大误差。
2.2.1 系统误差 在同一测量条件下,多次测量被测量时,绝对
值和符号保持不变,或在条件改变时,按一定规律 (如线性、 多项式、周期性等函数规律)变化的误 差称为系统误差。前者为恒值系统误差,后者为变 值系统误差。
44
2.3.2 随机误差及其处理
随机误差一般具有以下几个性质: ① 对称性 绝对值相等的正误差与负误差出现的 次数大致相等。 ② 有界性 在一定测量条件下的有限测量值中, 其随机误差的绝对值不会超过一定的界限。 ③ 单峰性 绝对值小的误差出现的次数比绝对值 大的误差出现的次数多。 ④ 抵偿性 对同一量值进行多次测量,其误差的 算术平均值随着测量次数n的增加趋向于零。
的标准条件下所具有的误差。例如,某传感器是在电源
电压(220±5)V、电网频率(50±2)Hz、环境温度
(20±5)℃、湿度65%±5%的条件下标定的。如果传
感器在这个条件下工作,则传感器所具有的误差为基本
误差。仪表的精度等级就是由基本误差决定的。
(5)附加误差 附加条件下出现的误差。例如,温度附加误差、
26
2.2 误差的分类
系统误差也称装置误差,它反映 了测量值偏离真值的程度。凡误差的 数值固定或按一定规律变化者,均属 于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是有规律性的,因此可 以通过实验的方法或引入修正值的方 法计算修正,也可以重新调整测量仪 表的有关部件予以消除。
夏天摆钟变慢的原因是什么? 27
V
A
V
- 3 15
23
2.2 误差的分类
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讲解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1 数据的准确度和精度在任何一项分析工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用同一个分析方法,测定同一个样品,虽然经过多少次测定,但是测定结果总不会是完全一样。
这说明在测定中有误差。
为此我们必须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示方法,尽可能将误差减到最小,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1.1 真实值、平均值与中位数(一)真实值真值是指某物理量客观存在的确定值。
通常一个物理量的真值是不知道的,是我们努力要求测到的。
严格来讲,由于测量仪器,测定方法、环境、人的观察力、测量的程序等,都不可能是完善无缺的,故真值是无法测得的,是一个理想值。
科学实验中真值的定义是:设在测量中观察的次数为无限多,则根据误差分布定律正负误差出现的机率相等,故将各观察值相加,加以平均,在无系统误差情况下,可能获得极近于真值的数值。
故“真值”在现实中是指观察次数无限多时,所求得的平均值(或是写入文献手册中所谓的“公认值”)。
(二)平均值然而对我们工程实验而言,观察的次数都是有限的,故用有限观察次数求出的平均值,只能是近似真值,或称为最佳值。
一般我们称这一最佳值为平均值。
常用的平均值有下列几种:(1)算术平均值这种平均值最常用。
凡测量值的分布服从正态分布时,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可以证明:在一组等精度的测量中,算术平均值为最佳值或最可信赖值。
n x n x x x x ni in ∑=++==121 式中: n x x x 21、——各次观测值;n ――观察的次数。
(2)均方根平均值n x n x x x x n i in∑=++==1222221 均(3)加权平均值设对同一物理量用不同方法去测定,或对同一物理量由不同人去测定,计算平均值时,常对比较可靠的数值予以加重平均,称为加权平均。
∑∑=++++++===n i i n i ii n n n w x w w w w x w x w x w w 11212211式中;n x x x 21、——各次观测值;n w w w 21、——各测量值的对应权重。
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一.绪论当你能对世界进行测量的时候,就可以把世界变成数据来了解。
1.研究误差的意义分析误差产生原因,从而消除误差;正确处理所得数据,从而接近真值;选择合理的方法,设计合理的系统。
2.误差的基本概念误差=测量值—真值约定真值:对于给定用途具有适当不确定度的、赋予特定量的值。
绝对误差=|测量值—真值|相对误差=绝对误差/|真值|=绝对误差/|测量值|修正值:与误差大小近似相等,但方向相反。
修正值本身还有误差。
引用误差=示值误差/测量范围上限3.误差来源测量装置误差:标准量具的误差、一起误差、附件误差环境误差:温度、湿度、气压、振动、照明、加速度、电磁场等。
方法误差人员误差4.误差分类系统误差:在相同条件下,多次测量同一量值时,该误差的绝对值和符号保持不变,或者在条件改变时,按某一确定规律变化的误差。
(均值和真值之差)系统误差分类:已定系统误差、未定系统误差、不变系统误差、变化系统误差(线性、周期性、复杂规律)随机误差:大小、方向均随机不定,不可预见,不可修正。
(抑制、统计分布规律)粗大误差:明显超出统计规律预期值的误差。
(异常因素或疏忽)5.精度准确度:系统误差的大小(偏移程度)精密度:随机误差的大小(分散程度)精确度:测量结果与被测量真值之间的一致程度精确度(精度)在数值上一般多用相对误差来表示,但不用百分数。
如某一测量结果的相对误差为0.001%,则其精度为10-5。
重复性:指在相同条件下在短时间内对同一个量进行多次测量所得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一般用测量结果的分散性来定量表示。
复现性:指在变化条件下,对同一个量进行多次测量所得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一般用测量结果的分散性来定量表示。
稳定性:测量仪器保持其计量特性随时间恒定的能力。
示值误差:指测量仪器的示值与对应输入量的真值之差。
由于真值不能确定,故在实际应用中常采用约定真值。
偏移:指系统误差最大允许误差:给定的测量仪器,规范、规程等所允许的误差极限值。
误差与分析数据的处理

误差与分析数据的处理概述在科学研究和实验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误差。
误差是指观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由各种不确定性引起的。
正确地处理误差并分析数据是科学研究和实验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介绍误差的分类以及分析数据时常用的方法和技巧。
误差分类根据误差的来源和性质,可以将误差分为以下几类:1.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由于实验仪器、测量方法或操作者的偏差引起的误差。
例如,仪器的不准确性、测量方法的局限性以及操作者的技术水平都可能导致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在实验过程中是相对固定的,可以通过校正或调整仪器、改进测量方法和提高操作技巧来减小。
2.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由于各种无法预测和无法避免的因素引起的误差。
例如,环境条件的变化、仪器的漂移以及实验中的偶然因素都可能导致随机误差。
随机误差在实验过程中是随机出现的,并且不具有固定的方向和大小。
减小随机误差的方法包括增加样本量、重复实验以及使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数据处理方法在分析数据时,我们常常需要采用一些方法来处理误差和提取有用的信息。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和技巧:1.平均值:平均值是最基本的数据处理方法之一。
通过将多个观测值相加并除以观测值的个数,可以得到平均值。
平均值可以反映数据的总体趋势,但在存在较大偏差或异常值的情况下不具有代表性。
2.方差和标准差:方差和标准差是衡量数据分散度的指标。
方差是观测值与平均值之间差异的平方的平均值,标准差是方差的平方根。
较大的方差和标准差表示数据较为分散,较小的方差和标准差表示数据较为集中。
3.置信区间:置信区间是对数据的估计范围。
通过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可以得到数据的置信区间。
较大的置信区间表示数据的估计范围较大,较小的置信区间表示数据的估计范围较小。
4.线性回归:线性回归是一种用于量化数据之间关系的方法。
通过将数据拟合到一条直线上,可以得到数据之间的线性关系和相关性。
线性回归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和预测数据。
数据分析技巧在进行数据分析时,我们还需要一些技巧和策略来处理误差和解释数据。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1. 引言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是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
在收集和处理数据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和误差的影响。
因此,正确地处理这些数据并进行误差分析,对于准确得出结论和进行科学决策至关重要。
2. 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是指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解释的过程。
它包括了数据清洗、数据转换、数据提取和数据集成等步骤。
2.1 数据清洗数据清洗是指对原始数据进行筛选、剔除异常值和填充缺失值等处理。
清洗后的数据更加可靠和准确,能够更好地反映实际情况。
2.2 数据转换数据转换主要是将原始数据转化为符合分析需求的形式。
比如,将连续型数据离散化、进行数据标准化等。
2.3 数据提取数据提取是指从庞大的数据集中挑选出有意义和相关的数据进行分析。
通过合理选择变量和提取特征,可以提高数据分析的效率和准确性。
2.4 数据集成数据集成是指将来自不同数据源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合并,以满足分析需求。
通过数据集成,可以获得更全面、更综合的数据集,提高分析结果的可信度。
3. 误差分析误差分析是对数据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误差进行评估和分析。
误差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两种类型。
3.1 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由于数据收集和处理过程中的系统性偏差导致的。
它们可能是由于仪器精度不高、实验环境变化等原因引起的。
系统误差一般是可纠正的,但要确保误差产生的原因被消除或减小。
3.2 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由于抽样误差、观察误差等随机因素导致的。
它们是不可预测和不可消除的,只能通过多次重复实验和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和控制。
4. 误差分析方法误差分析通常采用统计学和数学方法进行。
其中,常用的方法有误差传递法、误差平均法、误差椭圆法等。
4.1 误差传递法误差传递法是将各个步骤中产生的误差逐步传递,最终计算出整个数据处理过程中的总误差。
它能够帮助我们了解每个步骤对最终结果的影响程度,并找出影响结果准确性的关键因素。
4.2 误差平均法误差平均法是通过多次实验重复测量,并计算平均值来减小随机误差的影响。
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1 数据的准确度和精度在任何一项分析工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用同一个分析方法,测定同一个样品,虽然经过多少次测定,但是测定结果总不会是完全一样。
这说明在测定中有误差。
为此我们必须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示方法,尽可能将误差减到最小,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1。
1 真实值、平均值与中位数(一)真实值真值是指某物理量客观存在的确定值.通常一个物理量的真值是不知道的,是我们努力要求测到的。
严格来讲,由于测量仪器,测定方法、环境、人的观察力、测量的程序等,都不可能是完善无缺的,故真值是无法测得的,是一个理想值。
科学实验中真值的定义是:设在测量中观察的次数为无限多,则根据误差分布定律正负误差出现的机率相等,故将各观察值相加,加以平均,在无系统误差情况下,可能获得极近于真值的数值。
故“真值”在现实中是指观察次数无限多时,所求得的平均值(或是写入文献手册中所谓的“公认值”)。
(二)平均值然而对我们工程实验而言,观察的次数都是有限的,故用有限观察次数求出的平均值,只能是近似真值,或称为最佳值.一般我们称这一最佳值为平均值。
常用的平均值有下列几种:(1)算术平均值这种平均值最常用。
凡测量值的分布服从正态分布时,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可以证明:在一组等精度的测量中,算术平均值为最佳值或最可信赖值。
n x n x x x x ni in ∑=++==121 式中: n x x x 21、——各次观测值;n ――观察的次数.(2)均方根平均值n x n x x x x n i in∑=++==1222221 均(3)加权平均值设对同一物理量用不同方法去测定,或对同一物理量由不同人去测定,计算平均值时,常对比较可靠的数值予以加重平均,称为加权平均。
∑∑=++++++===n i i n i ii n n n w x w w w w x w x w x w w 11212211式中;n x x x 21、—-各次观测值;n w w w 21、—-各测量值的对应权重。
检测技术 第二章: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可以得到精确的测量结果,否则还可能损坏仪器、设备、元器件等。
2.理论误差 理论误差是由于测量理论本身不够完善而采用近似公式或近似值计算测量 结果时所引起的误差。例如,传感器输入输出特性为非线性但简化为线性 特性,传感器内阻大而转换电路输入阻抗不够高,或是处理时采用略去高 次项的近似经验公式,以及简化的电路模 型等都会产生理论误差。
误差,周期性系统误差和按复杂规律变化的系统误差。如图2.1所示,其中1为定值系差,2 为
线性系统误差,3为周期系统误差,4为按复杂规律变化的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的来源包括仪表制造、安装或使用方法不正确,
测量设备的基本误差、读数方法不正确以及环境误差等。
系统误差是一种有规律的误差,故可以通过理论分析采 用修正值或补偿校正等方法来减小或消除。
•理论真值又称为绝对真值,是指在严格的条件下,根据一定的理论,按定义确定的数值。 例如三角形的内角和恒为180°一般情况下,理论真值是未知的。 •约定真值是指用约定的办法确定的最高基准值,就给定的目的而言它被认为充分接近于 真值,因而可以代替真值来使用。如:基准米定义为“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s的时间 间隔内行程的长度”。测量中,修正过的算术平均值也可作为约定真值。
表等级为0.2级。
r=
0.12 100% 100% 0.12 A 100
在选仪表时,为什么应根据被测值的大小,在满足被测量数值范围的前提下,尽可能 选择量程小的仪表,并使测量值大于所选仪表满刻度的三分之二。在满足使用 要求时,满量程要有余量,一般余量三分之一,为了装拆被测工件方便。 (同一精度,量程越大,误差越大,故量程要小,但留余量)
第二章 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三.测量误差的来源
1.方法误差 方法误差是指由于测量方法不合理所引起的误差。如用电压表测量电压时,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数据误差分析是首要的步骤,它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随机误差:随机误差是指在重复实验的过程中,由于个体差异等原因引起的测量结果的离散性。
随机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并且符合一定的统计规律。
通过进行多次重复测量,并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等统计指标,可以评估随机误差的大小。
2.系统误差:系统误差是由于仪器、测量方法或实验条件所引起的,使得测量结果与真实值的偏离。
系统误差可能是由于仪器刻度的不准确、环境温度的变化等原因导致的。
通过合理校准仪器、控制环境条件等方式可以减小系统误差。
在数据误差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数据处理是必不可少的步骤。
数据处理的目的是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合理处理,得到更为准确的结论。
1.统计处理:统计方法是最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之一、通过使用统计学中的概率分布、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可以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客观的分析和处理。
2.回归分析:回归分析是一种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研究变量之间关系的方法。
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可以确定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并预测未知数据。
3.误差传递与不确定度评定:在实验中,不同参数之间的误差如何相互影响,以及这些误差如何传递到最终结果中,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通过不确定度评定方法,可以定量评估各个参数的不确定度,并估计最终结果的不确定度。
4.数据可视化和图表展示:通过绘制合适的图表,可以更直观地展示实验数据的分布规律、趋势以及变化情况。
例如,折线图、散点图、柱状图等可以有效地展示数据的分布和相关关系。
综上所述,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
准确评估和处理数据误差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为研究结果的正确性提供基础。
通过合理选择和应用适当的数据处理方法,可以从实验数据中得出有意义的结论,并为进一步研究提供指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平均值标准差。(5分)
若设置信概率为0.95,请确定平均值的置信区间。(7分)
5、对某物理量进行两组测量,测得数据如表所示,试用秩和检验法判断两组测量值之间是否有系统误差(注:n1=8,n2=10,T-=57,T+=95)。(10分)
x
1.13
1.15
1.16
1.18
1.20
1.21
1.22
1.26
一、近似数修约与计算(10分)
1、将下列各数舍入到小数点后3位(3分):
3.21650 5.6235 7.691499
2、计算下列各式(3分+4分):
213.64+4.4+0.3244=
0.0325×5.103×60.6÷139.8=
二、计算题:(90分)
1、如果分析天平的称量误差为0.2mg,拟分别称取试样0.1g和1g左右,相对误差各是多少?。(6分)
X1+X2=3
X2+X3=4
X1+X2+X3=8
X1-X2+X3=3
试确定X1,X2,X3的最佳估计值x1,x2,x3。(10分)
10、测得一组数据
x
2
3
4
5
6
y
2
4
5
7
9
试进行一元线性回归分析。(10分)
哈尔滨工程大学本科生考试试卷
(2013年春季学期)
课程编号:10050320课程名称: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A
1.30
1.34
y
1.21
1.25
1.31
1.31
1.38
1.41
1.48
1.50
6、用电位滴定法测定精铁矿中铁的质量百分数,6次测定结果如下:
60.72 60.81 60.7检验谁否含有粗大误差(假设显著度为0.05)(17分)
7、现已x,y与Z的关系如下:
Z=0.50x+3y
已知测量时x的标准差为0.1,y为0.2,试计算Z的标准差。假设x与y之间无相关关系。(8分)
8、通过测量直径和高度确定圆柱体积时,要求对体积的相对误差不超过0.5cm3,应如控制定高度和直径的误差。(假设粗大误差和随机误差均排除)(10分)
9、对X1,X2,X3三个参数进行组合测量,获得如下结果:
2、某待测电流约为9A,现有0.2级0~20A和0.3级0~10A两种电流表,
问选择哪一个电流表较好?(6分)
3、对氯化钠晶体进过五次称量,质量(单位:克)如下所示:
0.73829 0.73821 0.73827 0.73828 0.73825
试计算平均值和标准差。(3分+8分)
4、测定钢中铬的百分含量,5次测得的平均值为1.13%,标准偏差为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