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Blum-Kulka翻译中衔接与连贯的转换

合集下载

语篇翻译——衔接与连贯

语篇翻译——衔接与连贯

Chapter 7 语篇翻译——衔接与连贯语篇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

它可以是独白、对话,也可以是众人交谈;可以说文字标志,也可以是诗歌、小说。

它可以是讲话,也可以是文章;短者一两句可成篇,长者可洋洋万言以上。

所以,可以说,无论是一句问候、一次谈话、一场论文答辩、一次记者招待会的问答,还是一张便条、一封书信、一份科研报告、一本文稿,都可以是语篇。

语篇包括“话语”(discourse)和“篇章”(text)。

衔接与连贯(Cohesion vs Coherence)衔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是语篇的无形网络。

衔接与连贯密不可分,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一个重要前提,但并不是说,连贯必须要以衔接为前提。

衔接(Cohesion)7.2.1 定义衔接是将语句聚合在一起的语法及词汇手段的统称,是语篇表层的可见语言现象。

. Paris I’ve always wanted to go there.7.2.2 分类衔接手段大致可分为语法衔接手段(grammatical cohesion)和词汇衔接手段(lexical cohesion)两种。

前者包括指称(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is)和关联/连接词(conjunction);(后者指复现(reiteration)和同现(collocation))。

(Halliday & Hason)这些语言手段形成一个有形的完整网络,使篇章的各组成部分有机地衔接起来,从而增强整个篇章的内聚力。

7.2.3英汉语衔接方式的差异1.就语句连接方式来说,英语多用连接词来连接,而汉语则通过意义来连接。

2.在语法方面,英语语法是显性的,而汉语语法则属隐性。

3.对英汉互译的启示。

7.2.4指称/照应(reference)指称是指一个语言成分与另一语言成分产生关联。

. Tommy likes ice-cream and he has always an appetite for it..Whenever he saw an ice cream, Tommy would like to taste it.. Proverbs are heirlooms, treasured and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We assume these pithy phrases sum up timeless wisdom. But are the truisms really true Psychologists have found they’re pretty hit-or-miss. Still, they persist. After all, you know what they say: old habits—and old sayings—die hard.. The patient shook her head and stretched out her hands towards the baby. The doctor put it in her arms. She kissed it on the forehead.“But if a woman is partial to a man, and does not endeavor to conceal it, he must find it out.”“Perhaps he must, if he sees enough of her.”---Jane Austen: Pride and prejudice7.2.5 省略(ellipsis)省略是用词项空缺的方式达到上下文衔接的目的。

衔接与连贯在英汉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衔接与连贯在英汉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衔接与连贯在英汉语篇翻译中的应用【摘要】衔接与连贯及其关系问题是语篇分析领域里的基本概念和重要议题。

本文首先对语篇翻译作了概述,然后阐述了衔接与连贯的概念,说明了实现连贯的各种手段,最后通过实例分析了衔接与连贯在英汉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语篇翻译衔接连贯一、引言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翻译研究开始朝语篇层次拓展。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分析领域里两个基本概念和重要议题。

这两个词在词源上是有联系的,都是从动词派生而来的,但它们所代表的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衔接是构成语篇的重要条件,在整个语篇翻译中起着重要作用。

连贯不仅仅是语篇的特征,也是决定语篇翻译成功与否的保障之一。

下面本文将从这两个术语的概念及分类入手,初步探讨二者在英汉语篇翻译中的应用。

二、语篇翻译概述翻译理论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就不断引进其他学科的最新成果以促进自身的长足发展。

随着篇章语言学的不断发展,翻译界逐渐转向将语篇作为翻译的单位。

那么什么是语篇,它与以往的翻译单位如何不同呢?以前,西方翻译学在分析语法的等级时只提出词素、单词、词组、子句、句子五种单位,翻译单位往往基于句子。

近20年来,翻译家们才开始关注句子以上的语言单位并将其作为翻译单位,他们称之为语篇、篇章或话语。

根据Halliday & Hasan,语篇不是形式单位而是意义单位。

胡壮麟认为,“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目的是通过语言这一媒介实现具体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行为。

”Newmark指出,从译者的角度来看,主要的描写单位可构成这样一个级层体系:篇章、段落、句子、小句、词组、词、词素。

并认为在翻译实践中篇章是最后的仲裁,句子时翻译操作的基本单位。

李运兴指出,所谓语篇意识就是在翻译研究及实践中始终强调篇章在交际过程中的完整性和一体性。

可见,篇章表达的是整体意义,在语言形式上篇内各句、段之间有衔接性,在语义逻辑上又存在连贯性。

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摘要衔接和连贯是语篇分析的两个重要因素。

语篇翻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语篇连贯的识别与重构的过程,原文语篇中的连贯性能否再现直接关系到译文的交际功能能否实现。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充分理解原文语篇中的衔接方式和连贯性特征,在译文语篇中又要采取恰当的方式创造性地再现原语的这种特征,从而产生连贯性的译文。

关键词:衔接;连贯;语篇翻译引言语篇语言学自20 世纪60 年代以来得到迅速发展。

随着它的发展,人们逐渐摆脱了传统语言学和语法学的束缚,将语言研究的重心由句子转为语篇。

翻译研究的语篇语言学方法就是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

语篇是一个具有完整意义的语义单位,它与句子的关系不是大小关系,而是“实现”关系,即语篇依靠句子来实现。

但语篇不是句子的任意堆砌,构成语篇的句子存在着深层的语义关系,即连贯性。

连贯这一决定语篇语义结构的重要因素,在以语篇为基础的翻译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

翻译的直接对象和最终产品都是语篇,而语篇翻译的过程可以说就是连贯的识别和重构的过程。

译者必须尽可能保全和复现原文语篇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才能使译文语篇结构严谨、行文流畅、语气贯通。

因此翻译时译者要分析原文语篇的各种衔接手段和连贯性,同时也要在译语语篇中运用恰当的衔接手段再现原文的连贯性。

本文着重讨论语篇的衔接性与连贯性及其在英汉互译中的运用。

一、语篇衔接与连贯衔接(cohesion)或称词语连接,是指一段话中各部分在语法或词汇方面有联系或两方面都有联系。

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句子之间,也可能存在于一个句子的几个部分之间。

衔接是语段、篇章的重要特征,是语篇研究的核心。

,Holliday和Hasan(1976)的《英语的衔接》(Cohesion and English)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在该书中作者集中探讨了英语的五种衔接手段:照应(reference)、替代(substitution)、省略(ellipse)、连接(conjunct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

中韩电影字幕翻译的明晰化特征——以明晰化和句长变化为中心

中韩电影字幕翻译的明晰化特征——以明晰化和句长变化为中心

翻 译 学 研究81中韩电影字幕翻译的明晰化特征——以明晰化和句长变化为中心权雪鹅1(北京大学 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871)摘 要:电影作为一种承载各国固有文化的载体,在国际化背景下已成为了解他国文化的重要途经之一。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的韩文字幕, 探讨了具有与一般翻译文本不同特点的电影字幕翻译文本的明晰化特征,分析了明晰化的频率和明晰化导致的句长变化。

本文根据Séguinot 提出的三种明晰化类型,把翻译策略细分为8种,分析结果显示,明晰化比率为36%,因明晰化句子变短的比率为84%,发现中韩电影字幕翻译文本的明晰化特征不同于一般翻译文本。

即,中韩电影字幕翻译显示的明晰化导致句长缩短,本文将这一特征规定为中韩电影字幕翻译固有的明晰化特征。

关键词:中韩电影字幕翻译;Séguinot ;明晰化特征;句长变化;缩译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948(2021)01-0081-09作者简介:权雪鹅,女,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韩双向翻译。

在国际化背景下,拥有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国家之间交流日趋加强,影视媒体备受世人的关注。

在多种影视媒体当中,电影被视为深含异国文化,展现独特审美世界的媒体。

电影字幕翻译要实现跨语言文化交流的目的,由于译语观众具有与源语观众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为了更好地表达电影的主题,电影字幕翻译的重要性尤为突出。

翻译是帮助拥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群体之间交际的行为(정호정,2008)。

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际过程中会发现语言和文化特征,这使译文产生不同于原文的普遍特征,即翻译普遍性(박선희,2017)。

本文分析翻译普遍性之一的明晰化(explicitation )在中韩电影字幕译文中显示出的与一般译文①不同的特征。

目前,针对明晰化所进行的先行研究主要集中在分析一般译文的明晰化类型、翻译策略和原因,而针对受到各种限制的电影字幕翻译的明晰化研究却甚少。

文学翻译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性

文学翻译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性

浅谈文学翻译语篇中的衔接与连贯性摘要:翻译是不同语言之间交流的桥梁。

它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交际,而且也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翻译者不仅要充分理解原文,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考虑目的语的衔接性与连贯性。

中西方的思维模式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两种语言在语篇衔接上有各自的特点。

不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翻译者经常要对原文进行必要的转换和调整,目的是为了在内容上取得对等,保证整篇文章在意义上具有连贯性。

关键词:文学翻译语篇衔接性连贯性一、引言“翻译的过程包括理解、转换、表达三个部分,对原文的正确理解是该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它既是译者和原作者之间的交际,又是译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间的交际。

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扮演着多重角色--交际者、语言使用者、原文的接受者、译文的创造者等。

译者的任务就是先用原语阅读,或更确切地说,领悟原文的主题,对文本的解读最大限度接近作者创作主题,然后把领悟到的作者创作意图及表达主旨用译语重新表达出来,成为再现信息,使译文读者阅读后获得到的信息与原文读者对作品的感受大致相同。

”(樊慧敏,2011:69)在文学翻译中,翻译出原文的字面意思并不难,但要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原文以及隐含意义,而且要让目的语的读者获得与源语言读者相同的感受和效果,这并不容易。

所以,正确的理解原文、表达原文是作为一个翻译者正确翻译的基础。

二、衔接性与连贯性中西方的思维模式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两种语言在语篇衔接上有各自的特点。

不论是英译汉还是汉译英,“翻译者经常要对原文进行必要的转换和调整,这就要对原文的衔接问题进行注意,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内容上取得对等,保证整篇文章在意义上具有连贯性。

”(崔宇, 2010:114)衔接与连贯是语篇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

1862年英国语言学家halliday首次提出了“衔接”的概念,之后他与hasan合作编著的《英语的衔接》使得衔接理论得到广泛的应用。

他们的观点是“衔接是一种语义上的联系,它与句子的衔接不同,句子的衔接是句子内部结构的形式连接,但语篇中的衔接跨越句子边界,使篇章内的不同的句际关系得以形成,它是语篇的有形网络,通过语篇的表层结构来展现。

翻译过程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

翻译过程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

翻译过程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作者:孙晓芸来源:《丝绸之路》2009年第24期[摘要]随着许多学科如心理语言学和语篇语言学的介入,翻译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对翻译文本的研究,探索翻译过程也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新视域。

翻译过程是译者解码原文和编码译文时进行文本加工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必须体现语篇的衔接和连贯。

本文尝试将图式理论和语篇分析结合起来,用有声思维的方法探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解码原文和编码译文时文本加工的具体方式,以此来探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达到语篇衔接和连贯的途径。

[关键词]翻译过程;语篇衔接;语篇连贯[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24-0061-03一、引言翻译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需要吸收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及其理论以发展和建构自己学科的研究方法。

随着许多学科如心理语言学和语篇语言学的介入,翻译研究已不仅仅局限于对翻译文本的研究,探索翻译过程也逐渐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新视域。

语篇语言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但这种研究方法还仅仅局限于对原文和译文的文本研究,研究者只能靠分析文本来推断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进而判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是否达到了语篇的衔接和连贯。

而心理语言学的介入无疑又为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国内外学者通过采用心理学中有声思维的方法开始致力于探索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文本加工过程。

那么,将语篇语言学的翻译研究方法与有声思维相结合来研究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本加工过程,可以更为客观地反映译者在解码原文和编码译文中的思维过程,并为译者在翻译的文本加工过程中如何达到语篇衔接和连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数据。

二、图式理论和语篇分析的关系图式(schema)一词最早源于康德(Kant) 的哲学理论。

20世纪初,图式理论在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 的推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

英国认知心理学家巴特列特认为,我们对语篇的记忆并不是基于直接的复制( straight reproduction) ,而是具有解释性(constructive)。

英汉翻译中有关语言衔接与连贯性的讨论

英汉翻译中有关语言衔接与连贯性的讨论
2010年第4期 总第100期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musi Education Institute
No.4. 2010 Sum 100
英汉 翻 译中 有 关语 言 衔接 与连 贯 性的 讨 论
崔 宇
(铁岭广播电视大学文科教研室 辽宁铁岭 112000)
摘 要:衔接与连贯在语篇的研究中是属于专业的术语。衔接与连贯二者有区别的同时也有联系。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 具有衔接性和连贯性的统一,所以保证翻译文章的衔接性和连贯性是做好翻译的基础,我们要探讨的就是英汉翻译中有关语言 衔接与连贯性的问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二、衔接与连贯的重要性 中西 方国家的人们 在认识和思 维方式上存 在不同,即使 是
在美学传统 方面也存在 一定的差异 性,这也就 决定了中西之 间 在表达方式 和表达习惯 上存在着一 定不同。所 以,在文章的 布 局和语篇的 连接方式上 就表现出了 各自的特点 。“英语的篇 章 特点往往是 开宗明义, 先述主题, 后由分题逐 级论述,呈线 性 展开;而汉 语一般先设 时空、逻辑 框架,后揭 主题,所以一 般 先事实、后 结论;先原 因、后结果 ;先一般、 后特殊等。” 这 些差异性, 在汉语中使 用的运用要 比在英语中 应用的要多, 所 以在语言学 界和翻译界 都有“汉语 重意合,英 语重形合”的 说 法。意合指 的是形隐义 的存在,句 句都有暗指 的意义;形合 指 的是句句都表现的很严谨,而且段落的脉络都很清晰。
我国 学者牛保义做 了一项调查 ,发现在英 语中,一般的 语 篇比较喜欢 指示衔接, 而在汉语中 则比较喜欢 省略衔接。但 是 无论语篇以 何种形式出 现,都是必 须符合语法 的,而且要语 义 连贯,这里 的连贯包括 语义上的和 语用上的, 也包括整个语 篇 内部的连贯。 三、如何处理英汉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问题

语篇翻译中的衔接和连贯PPT学习教案

语篇翻译中的衔接和连贯PPT学习教案
第8页/共52页
语内照应
When I met her, Mary looked very sad. 本例中人称代词“her”指代的是下文的
“Mary”。 Tom told a story but Mary did not believe it. 本例中的“it”反过来指上文中的“story”,
第32页/共52页
By birth he was an Englishman, by profession, a sailor, by instinct and training, a rebel.
He can and should help you; but he won’t. 这屋子冬暖夏凉。 他脾气很好。
英语的某些表示照应关系的词语具有形态的变 化,这也是英语有别于汉语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18页/共52页
替代(教材P194)
名词性替代 动词性替代 小句性替代 条件性替代
第19页/共52页
名词性替代
名词性替代指的是用可充当名词词组中心 词的替代词取代另一个名词词组。
在英语中,常见的名词替代词有one, ones和 the same, the kind, the sort, such等。其中one 和ones最常见,用于替代上文语境出现过的 单数或复数意义的名词词组。Eg: His novel is a bad one for children.
上面例子中第2、3两句的he和his都可以与 第1句中的“John”构成照应关系,起到语 篇衔接的作用。
第11页/共52页
指示照应
指示照应是指用指示代词(如this、these等) 表示时间,和表示地点的副词(如here、 there)以及定冠词等来表示照应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趣 主要 是 跨 文 化 交 际语 用 学 , 语 言 交 际 . 庭 会 话 等 。 本 文 是 她 在 而 只 有 这 样 . 本 对 于 他 才 可 称 得 上 是 连 贯 的 , 取 唤 醒 到 理 解 这 一 跨 家 文 提 18 9 6年 写 的关 于 翻 译 中连 接 连 贯 转 换 的论 文 。她 认 为 翻 译 的 过 程 必 过 程 到读 者 脑 中 的一 种 透 视 文 本 。 lm— uk Bu k la认 为 这 种 透 视 足 随读 者 不 可 少 的 要 涉 及 文 本 和 语 篇 的转 换 而 作 为 完 整 清 晰 手段 的 衔 接 和 连 个体 和 听众 类 型而 异 的 。 贯 必 定 会 参 与 转换 。 对 于 翻译 中连 贯 转 换 的产 生 , l m— u k 认 为是 由听 众 的改 变 以 B u k la 及 不 能 够领 会 的特 定 所 指 引 起 的 。 在 此 情 况 下 , 者 根 据 个 人 判 断 去 译 1 Blm— uk u k la的 翻译 中 的衔 接 与 转 换 决定 是 否需 要 解 释 那 些 特 定 所 指 。 于 两 种 文 化 各 自特 有 的 文化 现 象 对 “ 接 是 语 段 篇 章 中 连 接 词 语 之 间 与 句 子 之 间 的表 层关 系 网 。 ” 和社 会 现象 . 者 本 人 必 须 熟 知 原 语 文 化 才 能 捕 捉 到 文 本 中全 部 的 隐 衔 读 f n ae 0 0 衔 接 一 般 通 过 连 接 词 如 因 为 、 以 、 而 、 是 , Mo aB kr2 0 ) 所 然 但 人 性信 息 。译 者 对 于 某 些 信 息 是 没 有 办 法 解 释 的 。 称 代 词 如 他 、 、 些 等 等 标 志 性 词 来 达 到连 接 目的, 而 使 语 段 篇 章 22 基 于 文 本 的连 贯 转 换 这 那 进 . 得 以完 整 流 畅 。 Bu k la认 为 经 常 是 一 个 具 体 译 者 在 翻 译 过 程 提 出 的 特 殊 选 lm— uk
转 换 作 为 话 语 分 析 的 手 段 之 一 是 美 国 语 言 学 家 ZSHar . r s提 出 . i 翻 译 中 的连 贯转 换 分 为“ 于 读 者 ” “ 于 文 本 ” 种 , 提 倡 在 一 定 基 和 基 两 并 的, “ 可 以是 同 一 语 言 内部 的结 构 转 换 , 可 以是 不 同 语 言 间 的转 程 度 上 用文 本 过 程 的心 理 语 言 学 的 方 法 去 研 究 两 种转 换 。 它 既 也 换 , 译 研 究 中通 常指 后 者 ” 方 梦 之 , 0 4) 翻 译 中 , 换 是 指 “ 语 翻 ( 20 . 在 转 原 21 基 于读 者 的连 贯 转 换 . 进 入 译 语 过 程 中形 式 的对 应 ” C r r ,9 5 。衔 接 和 连 贯是 为 了保 。( af d 16 ) o Bu k la认 为 一 个 完 整 清 晰 的 文 本 必 须 在 主题 , 格 和任 何 文 1m— uk 风 证 语 段 篇 章 完 整顺 畅 清楚 的手 段 。 本 可 以 涉及 到 的领 域 中都 保 持 从 始 至 终 的 连 贯 。而 对 于 读 者 来 说 , 只 S ohn 】m k la是 以 色 列 耶 路 撒 冷 大 学 教 授 ,她 的 研 究 兴 有他 提 取 唤 醒 头脑 中 已有 的相 关 图 示 ,他 才 能 从 形 到 神 去 理 解 文 本 , hsaaBu — uk
【 ywod 】o ein C h rne E pr a s de Ke r sC hs : oee c ; m icl t is o i u
0 引 言
Bu k la同 意 E modo 18 ) 连 贯 转 等 同 于 文 体 的 可 译 lm— uk d n snf9 1将 性 的 观 点 考 虑到 翻译 过 程 与 翻 译 目的 的 着 重 点 不 同 ,lm k la Bu — uk 将
c mb n d t e “r n l t n s i s o i e h ta s ai h f ”wi wo d v c s o t t t e ie h c h so n o e e e t h mpi c ls u i s a d s g e t d t e n w r n l t n a p o c . o e in a d c h r n e wi t e e h r a t d e n u g se h e ta sa i p r a h i o
科技信息
0本刊重稿O
S I N E&T C N OG N O MA I N CE C E H OL YIF R T O
21 0 0年
第 5期
浅析 Bu — u a l K l 翻译中衔接与连贯的转换 m k
崔 瑶 赵 丁 玲 7 0 2】 ( 帅 学 院 海 南 三 亚 5 2 2 琼 I
【 摘 要 】 色列 学 者 S Ohn 1i— uk 以 h Saa un K la在 1 8 B 9 6年 写 了一篇 关 于翻 译 中衔 接 与 连 贯 转 换 的 文 章 。 文 中 , 将 “ 译 转 换 ” 思 想 与衔 接 她 翻 的
连 贯 两种 手 段 结 合 起 来 , 合 实 验研 究 , 出 了翻 译 研 究 的 新 方 法 。 本 文试 图 分析 B u Kuk 结 提 lm la此 理 论 的 意 义 与局 限性 。
【 键词 】 接 ; 贯; 关 衔 连 实验研 究
Th a y i f Bl m -Ku kasa i n e An l sso u l SCo e i n a d Co e e e i a l to
【 b tatIfei coa —S ohn lm— uk rt n at l ao tchs na dch rnei rnlt n i 18 . n ti a i e h A src】s l shlr a h saa Bu K lawoea rce bu o ei n oee c nt sao n 9 6 I hs rc ,se i o a i t 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