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的思维自由转换
浅析英汉口译过程中译员的双语思维与语言转换能力

2402018年19期总第407期翻译研究ENGLISH ON CAMPUS 浅析英汉口译过程中译员的双语思维与语言转换能力文/王丹邱【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快速转型和发展,口译工作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口译员的双语思维与语言转换能力还相对较弱,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
要知道,这两项能力是口译人员所具备的核心能力,必须要在日常训练当中多做一些基础的尝试,不再一味因循守旧。
接下来本篇文章就针对这一点进行详细的探讨,着重从英汉这两门语言表达方面的差异来思考问题,以提供给业内有关人士一些启发性的指导。
【关键词】英汉口译;双语思维;语言转换;能力;方法【作者简介】王丹邱(1975.12- ),女,沈阳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法和英汉口译。
现阶段,英汉口译正处于一个从外延到内涵不断深化的阶段,一方面国内开始重视口译人员双语思维与语言转换能力的培养,但还仅仅停留在理念和形式之上,似乎没有得到太大的改进。
另一方面,社会的发展又凸显了对这方面人才的重视和需求。
本篇文章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事实,提供给口译人员一些启发性的建议,帮助他们实现自我发展。
一、英汉口译中双语思维能力与语言转换的关系及作用顾名思义,双语思维能力指的是口译员能够运用自身所学知识来分析英汉这两种语言的真正含义,相比较而言,这需要口译员在大脑当中运行,较为抽象。
而语言转换能力便是在其基础之上将这两种语言所表达的共同意思口译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具体而言,如果没有前者作为基础,那么语言转换也便无从谈起。
相反的,如果口译员的语言转换能力不过关,即使自身对于双语的内容有了充分的了解,也不能够将其准确表达出来。
由此可见,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
二、英汉口译员双语思维能力的培养1.培养自身扎实的英汉语言基础。
在双语思维能力培养的过程当中,扎实的英汉语言基础是译员主体性发挥的根本保障,也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学习的进度以及未来的工作效率。
浅析翻译实践中的哲学思维

浅析翻译实践中的哲学思维翻译行业的发展近年来迅猛,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翻译实践。
无论是面向市场的实用翻译,还是面向学术的研究翻译,翻译实践都包含着复杂的哲学思维。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分析翻译实践中的哲学思维,深入探讨翻译实践在翻译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本文将对翻译实践中出现的哲学思维作一番介绍。
一般来说,哲学思维是指一种思考过程,其目的在于对事物的深层次理解。
在翻译实践中,翻译者必须重视语言的本质特征,全面考虑源语言与目的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探究翻译的可能性。
翻译任务往往是一个双向的过程,需要翻译者在不同语言中灵活转换含义,以求在源语言和目的语言之间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在这种过程中,翻译者必须同时展示出理解技能和分析技能,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取得最好的结果。
其次,本文将探讨翻译实践中各种哲学思维的具体表现。
首先,在翻译实践的过程中,翻译者必须对源语言和目的语言的文化差异有深入的认识,以便做出准确的翻译。
这就要求翻译者要求具备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并运用哲学思维思考源语言与目的语言之间的关系。
此外,翻译实践在分析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也需要翻译者的哲学思维。
翻译者需要深入思考语言的本质,考虑语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翻译可能性,从而找出最佳的翻译解决方案。
最后,本文将总结翻译实践中的哲学思维的重要性。
首先,哲学思维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源语言和目的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从而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此外,哲学思维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好地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的交互关系,并基于这样的认识来指导翻译实践。
同时,翻译实践中的哲学思维还可以帮助翻译者学习更多的翻译技能,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综上所述,翻译实践中出现的哲学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翻译者理解不同文化差异,提高翻译理论与实践的能力,最终实现更好的翻译效果。
因此,为了在翻译实践过程中获得最佳的结果,参与者应努力培养哲学思维能力,以便在理解源语言与目的语言之间的关系上获得最佳的翻译结果。
翻译的“转换”概念刍议

翻译的“转换”概念刍议英国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提出的翻译“转换”概念,是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具有革命性突破的翻译理论,它摆托了传统译论中“直译”与“意译”的随感式的点评和争论,首次用语言学,尤其是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观点和术语来看待翻译理论中从前没有涉及到或者难以解决的问题,具有很强的原创精神。
笔者通过对几本当代大学翻译教材关于翻译转换的讲解发现,“转换”这个概念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而且不同的教材作者和译者在对“转换”的理解上人见人智。
笔者通过自己粗浅的理解和感受,试图对翻译的“转换”概念做一些评论和思考。
标签:翻译转换内涵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叫做“转换”。
“转换”是卡特福德独创的术语,意思是将原文翻译成译文时偏离形式对等。
“转换”首先分为两大类: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
层次转换可以是在一种语言中用语法表达在另一种语言中则用词汇表达,例如:俄语中的体翻译成英语的动词,法语的条件句译为英语的词。
或者说,是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原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
层次转换应当是由于原语和译语由于语法体系不同,或者由于表达方式的差异所产生的两种语言在词素、词、短语、分句等语法层次上的转换。
卡特福德把更多的分析放在了范畴转换上,并进一步分为四种:①结构转换:卡特福德认为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转换形式,主要涉及语法结构的转换。
②词类转换:包括从一种词类转换成另一种词类。
③单位转换或级阶转换:这类转换指目的语的翻译等值于原语处于不同的级阶。
这里的“级阶”指分为层次的语言单位,如句子、从句、词和因素。
④内部体系转换:这一类转换发生在原语和目的语都大致术语相同的语系,但是翻译牵涉到目的语系统中不对应术语的选择。
根据Mark Shuttleworth的研究,结构转换“涉及源文本与目的文本之间语法结构上的变化。
比如语序稍有改变。
英译法这种结构上的改变便是结构转换的一个例子。
和其他类型的范畴转换一样,结构转换概念证明了源语和目的语的语言系统之间在微观结构上不相容”,谭载喜也指出“结构转换按照目标语要求改变源文本结构”由此我们可以举例说明结构转换在英汉互译实践中的使用,例如:I study very hard at school everyday.译文:我每天在学校努力地学习。
第1课思维模式的转换

2.2 在语言上的表现
• 1. 主语与主题(subject and topic) : 由于汉语倾向主 体思维和整体性思维特点,而英语具有主客体分离, 以分 析性思维为主。因此,汉语的行文和组句往往围绕主题展 开,主语不明显;而英语则严格按照句法组句,主语地位突 出。
例如: (1) 台上坐着主席团。 The presidium was seated on the platform. (2) 我对她一无所知。 I know nothing about her. (3) 买不起别买。 Don’t buy if you cannot afford it .
2.主体思维 subjective thinking Vs. 客体思维 objective thinking
2.1 汉语主体思维与英语的客体思维
• 传统上,中国思维认为主体自身是宇宙的中心, 人是万物的尺度,认识了自我就认识了客观世 界及其规律。道家的“万物与我为一”、儒家的 “万物皆备于我”在经验直观的基础上直接返回 到自身。因此,汉语往往围绕主题展开句子,而 执行动作的主体是人,所以动作往往以人为中 心进行。英美民族强调主体和客体分离,表现 在英语行文中多用非人称句和被动句,主语往 往可以是物、抽象名词等,以凸显其客观和公 正性。
• When the sire saw his offspring reeling out of the pigsty , he gathered that he‘d had a drop too much. He hastened out , bought four bottles of pears in syrup , forced them down the throat of his son and succeeded in having the effect s of liquor alleviated. His son sobered up , the old man turned to look at the pigs. They were all dead , victims of alcoholism。
翻译过程中翻译主体的思维活动过程

翻译过程中翻译主体的思维活动过程〖翻译过程的翻译者的思维活动过程〗
想要成为一名翻译者,首先要具备的技巧不仅仅只有掌握语言和文学常识,同样重要的还有认清翻译中的各种不同需求和思考模式。
翻译的过程就是翻译者的思维活动过程,他必须学会把原始语言的信息转换成目标语言,以及达到翻译目标。
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应先进行定性分析,即识别出待翻译信息的文本类型,并考虑读者的接受背景,包括翻译语境、心理语境和文化语境,这是基本的读者心理认知准备工作。
然后,翻译者应该进行定量分析,即考虑依据语言特点涉及到的语言学问题,如词法分析、句法分析、语义分析,以及文章中隐含信息的细节,这也是翻译内容分析的重要组成部分。
翻译过程不仅仅需要完成上述步骤,还需要考虑其他翻译技巧,如。
例如在传达信息、表达思想和感情上要具有准确性、逻辑性、流畅性和动态性,这些技巧有助于形成翻译的品牌与个性。
接着,翻译者就可以开始把原文的信息用目标语言表达出来,这又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应尽可能用句型复杂的方式来通过语法和句法的选择和变异,在目的语言中对原文的内容进行准确高效的译出,确保翻译准确性。
最后,翻译者应该在翻译有待完成译文容器之前,重新检查和审查其译文,努力消除潜在失误,使译文变得符合译者最初设
定额内容及要求并且符合文化表达习惯,以保证最终翻译准确性、完整性和对原文信息之准确传达。
总而言之,翻译者如果想在翻译过程中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实施定性分析、定量分析和翻译技巧阶段之后的翻译审核,以保持和提高翻译准确性和可读性。
翻译过程中翻译主体的思维活动过程

翻译过程中翻译主体的思维活动过程语言翻译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种过程中不仅涉及到翻译者在文本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而且还有翻译者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要求。
因此,翻译过程中翻译主体的思维活动过程变得格外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在翻译过程中,翻译本体思维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理解和表达该翻译过程时,有效地进行翻译本体思维活动。
首先,翻译主体应将重点放在理解上,因为这是一个语言学习过程,所以最重要的是把握翻译主体对原文的理解,也就是说让自己能够在翻译本文时,在语法及语义结构上能够把握清楚。
当翻译主体将关注重点放在理解上时,可以有效地把握原文的核心信息,而不是仅仅能够将其翻译成一句句的话,而是从原文中凝视到核心思想,以及原文的技巧和表述方式。
其次,在翻译过程中,翻译主体要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翻译,以保持翻译的准确性和专业性,以确保翻译准确无误。
在反思翻译时,翻译主体应能够看到自己错误的方面,并及时修正错误;另外翻译主体也可以着眼于当前出现的翻译技巧,以最优者译出翻译者所期望的翻译效果。
第三,翻译主体还需要通过模仿他人的翻译方式,不断改进自身的翻译技能,更加熟练地掌握表达翻译的方式。
翻译主体可以多看看他人的翻译,模仿他们,从中学习如何更好地翻译;另外,翻译主体也可以参加翻译论坛,讨论翻译过程中的相关经验,并从中学习更专业的翻译知识。
最后,在翻译主体的思维活动过程中,要注意以上语言文字及文化差异,把握文化文本及文化隐喻等翻译知识,以便正确准确地对文本进行翻译。
正确理解和处理文化差异,是译者正确表达所必需的技能,因为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译者要通过正确的理解,才能在翻译过程中明确正确地表达译文,真正达到翻译的目的。
总之,翻译过程中翻译主体思维活动过程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翻译者通过正确理解和表达文本,才能将文本准确无误地翻译出来。
因此,翻译者应该重视翻译过程中翻译主体思维活动过程,将重点放在理解、反思翻译以及模仿等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翻译能力,以期更加专业地翻译文本。
(完整word版)人事部初级笔译第八讲汉英思维转化讲义

汉译英的直译与意译由于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思维方式各异,因此汉语的某些说法,必须意译。
1.说来话长。
It is a long story(如加上to tell, 就成为chinglish了)2.他把事情一五一十地都给总经理讲了。
He told thegeneral manager the whole story exactly as it had happened.3.精炼就是使语言表示作者的思想感情到了恰到好处的地步。
多一段太多,少一段则太少,多一句不成,少一句也不成;多一个字不好,少一个字也不好。
A writer achieves brevity in lanuage by expressing his thoughts and feelings with such propriety and precision that it would not be possible to add or detract a single paragraph, line or word. 4.最惨的是午餐时间,豆豆这也不能吃,脂肪太高,那也不能吃,热量太高。
She was most bitterly tormented at lunchtime. She could not eat a variety of wonderful foods because she though they were rich in fat or supplied too many calories.5.行军这一路,你看吧,你争我的枪,我争你的包,每个人都累,每个人又都在最累的时候帮助别人。
All the way on the march, just take a look, each tries to carry the rifle or the knapsack for the other, everybody is tired out but every body tries hard to help others and keeps on doing so even when he is exhausted.6.他言行一丝不苟He is very particular about everydetail in his remarks and behaviors.7.我是半路出家,可能干不好这项工作。
翻译是一种符号转换活动——关于翻译定义的若干思考

翻译是一种符号转换活动——关于翻译定义的若干思考中文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意思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翻译者需要理解原文的语言、文化和背景,然后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
这种活动需要翻译者拥有良好的语言能力、文化背景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
中文翻译并非简单的语言转换,它还涉及到文化和思想的转换。
一个
同样的语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因此翻译者需要
根据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进行调整,以确保翻译结果能够准确地传达原文
的意思。
中文翻译还需要翻译者具备较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对原文深刻的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将原文意思精准翻译,并在翻译过程中避免出现翻译错误
或误解。
总之,中文翻译是一种对语言、文化和思想进行符号转换的活动,它
需要翻译者拥有良好的语言和文化背景知识,以及较强的独立思考和逻辑
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英对比,思维的自由转换才是最高境界! 2016-12-22在学英语时要时时把它与汉语进行比较,形成两个“语言频道”,思维的自由转换才是更高的境界,切不可失落汉语这个中国人的“魂”。
——著名英语教育家、词典编纂家陆谷孙本文摘自: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汉英对比与英语》作者:张培成[师]咱们首先谈一谈英语词汇对比。
任何语言的学习中,词汇的学习都极为重要。
有两句关于词汇重要性的名言,你们学英语词汇学的时候想必看到“No matter how well the student learns grammar, no matter how 过。
一句是英国著名语言学家Michael McCarthy说的:successfully he masters the sounds of a L2, without words to express a wide range of meanings, communication in that language cannot happen in any meaningful way.”第二句是另一位英国著名语言学家D. Wilkins说的,这句话很多学英语的人都知道:“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生]这些道理我们都明白,词汇量小的确是很严重的事情。
我觉得,有时候记单词几乎都成了学英语的代名词了。
有的同学单词量大一些,就会被认为英语学得好。
[师]单词量大还是小,不能光看能认得多少,关键要看能用多少。
能用就是在说英语、写英语和汉译英时能想起来,并知道该不该用,怎样用。
可是,现在很多同学以读单词、认单词为学习词汇的手段和目标,用的时候只是被动地在脑子里搜寻,想起什么来就说什么、写什么,而没有大量地、频繁地利用辞书等工具去主动学习如何使用词汇,只是被动反击,没有主动出击。
[生]我明白你的意思,要主动出击,就要学汉译英、做汉译英,不能只满足于看看英语、读读英语。
[师]做汉译英就要进行对比,只有经过对比,才能了解差别;只有了解差别,才能正确使用。
比如在外教的口语课上,有同学介绍个人家庭情况说:“My parents are peasants. They do not have culture.”这话你一听准能懂,但老外听了大为吃惊,问她:“Do you mean they are rude Do you look down upon them”[生]我知道他为什么这么问,问题出在peasant这个词上,peasant有贬义。
[师]对,有很强的贬义。
peasant有两个意思,一个指“农民”,没什么贬义。
可第二个意思很不好。
你看《朗文当代》的解释:“infmlderog a person without education or good manners【非正式,贬】乡下人;缺乏教养的人”。
《牛津高阶》翻译成“老粗;土包子”。
是这第二个意思把第一个意思给影响坏了,即使你用的是第一个意思,听的人也感觉不好。
另外,那个同学接着又说do not have culture,这就更糟糕了。
你知道为什么吗?[生]她就是想说爸爸、妈妈没文化吧?我不明白,这有什么问题吗?[师]来看一下《新英汉词典》:culture的第二个意义是“文化修养,教养;陶冶”。
你知道a man of little culture 是什么意思吗?是“没教养的人”,这可就严重了,再和前面说的peasant联系在一起,外教当然会以为学生将父母看作没教养的人,从而鄙视他们。
[生]那汉语“没文化”英语该怎么说呢?[师]中国人说“没文化”通常指“不识字,不会读书写字”,或者“没受过多少教育”。
所以,“他们没文化”可以说成They are illiterate.或者They cannot read and write.还可以说They are not well educated.或者They have not received much education.再来看几个含有“文化”一词的句子,比如:他正在学文化。
He’s le arning how to read and write.我文化水平不高。
I have not been well educated.有文化就是不一样。
Literacy does make difference.他这人文化修养很高。
He’s a man of considerable education and upbringing.学了几个月的文化,看信他也能对付了。
After a few months of schooling, it is possible for him to manage reading a letter.[生]一个“文化”就这么多不同的表达!我全都不知道,真是太“没文化”了![师]我们很多同学在汉英对比方面“文化水平”确实不高。
我再说件事。
有个老外来系里做讲座,开场白里做自我介绍,其中说到,I got married four years ago, and this year I plan to start a family. 听讲座的同学们一头雾水:四年前就结婚了,怎么今年还要成家?不会是娶二奶吧?[生]start a family不就是“成家”吗?[师]记住,不是“成家”,是“要孩子”!来看《朗文当代》这个例句:We won’t start a family (=begin to have children) until we’ve been married a few years. 译成汉语是:“我们要等结婚几年后再要孩子。
”这里还有一个很简单的句子:They have a large family. 请你翻译一下。
[生]是“他有个大家庭”吗?是指四世同堂吧。
[师]你来看一下《牛津高阶》的译文。
[生]“他们的子女成群。
”这是怎么回事?[师]英美等国家的家庭组成和我们不一样,少有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事。
你看family的第一个释义:a group consisting of one or two parents and their children,只有父母和孩子。
这样的家庭英语里叫做nuclear family,即所谓“核心家庭”。
父母的数量是固定的,一个或两个,那么“大”就只能大在孩子身上,也就是多了。
[生]那中国的“大家庭”英语怎么说?[师]是extended family。
再来看几个family做“子女”讲的句子:He is the eldest of the family.他是孩子里的老大。
Have you any family你有孩子吗?Couples with young families would not live here.子女还小的夫妇是不会住在这儿的。
She has the sole responsibility for a large family.她要单独抚养一大群子女。
She has a large family on her hands.她有许多子女要照顾。
[生]经过这样翻译和比较,差别就很清楚了。
可是差别这样大的词多吗?比如说一个简单的apple,和“苹果”有什么差别吗?[师]单从词义来讲,apple和“苹果”基本上是对应的,没有很大的差别,不过,小差别还是有的。
比如She’s the apple of her father’s eye这句话,你若是以“苹果”去理解,那完全不通。
什么是“她父亲眼中的苹果”啊?原来这是指“她父亲的掌上明珠”。
汉语“苹果”既不能和“眼睛”搭配,也没有这个用法。
这不是差别吗?[生]我不明白,the apple of sb’s eye怎么能和“掌上明珠”拉上关系呢?[师]这里apple的意思是“瞳孔”。
可能是古代英国人看瞳孔是圆的,苹果也是圆的,就将瞳孔叫做苹果。
瞳孔那可是重要得很、珍贵得很哪!因此就有了a person or thing that is loved more than any other的意思。
[生]我记得“瞳孔”在英语里是pupil。
[师]是。
“瞳孔”和pupil这两个词有异曲同工之妙。
“瞳”字是目字旁加一个“童”字,这是因为我们看别人的眼睛时,会从对方的瞳孔中看到自己的影像,很小,像个小孩儿,因此便有了从“目”从“童”的“瞳”字。
有意思的是,英语词pupil指“瞳孔”也是同样的道理。
来看一下《美国传统词典》的词源解释:from Latin pupilla [little doll, pupil of the eye (from the tiny image reflected in it)]。
pupil本意指“小学生”,西方人也看见对方眼睛里的小人儿,便借用“小学生”来称呼他了。
[生]中国人称“小孩儿”,西方人称“小学生”,很相近。
[师]从认知上来看,这是不同民族在认识世界时思维上的巧合。
再回到“苹果”和apple 上去。
翻开汉语词典,我们可以看到,“苹果”除了指我们常吃的那种水果外,没有任何别的意义,也没有与其相关的成语,但apple则有好几个。
再考一考你:Adam’s apple是什么意思?[生]这我知道。
《圣经》里讲的,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吃了不该吃的苹果,被上帝赶出了伊甸园。
这Adam’s apple肯定是指亚当吃的那个苹果了。
[师]完全错了!Adam’s apple是男人长的喉结,不是亚当的什么专用食品。
[生]怎么能是“喉结”呢?[师]这和你刚才说的典故有关系,古人臆测“喉结”是亚当吃的forbidden fruit卡在嗓子里留下的,有些开玩笑的意味。
还有一个含有apple的短语,很有用:as American as apple pie。
[生]“像苹果派一样美国的”,什么意思?[师]就是指“典型美国式的,地道美国式的”。
比如说:He’s a Chinese but his living style and way of thinking are as American as apple pie. He’s a real banana.[生]a real banana什么意思?[师]这又是一对有差别的词:banana和“香蕉”。
英语中,banana可以指那些皮肤为黄色但骨子里已经完全像白人一样的人。
banana不就是这样吗?皮儿是黄的,剥开皮儿里面却是白的。
[生]很形象。
汉语“香蕉”这个词还没有这种用法。
[师]英汉语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像apple和banana意义如此单纯的事物性名词都这样,更不用说那些意义复杂、用法繁多的词了。